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8

惟因老和尚傳(8)     其三,看到有些人佛法,希望有神通,而且強調追求神通。對此,惟因老和尚遵照虛公老和尚的教導,特別告誡眾學人禪宗不把神通放在首位」,強調對於禪修者說來「日常生活,行、住、坐卧,都是神通妙用。」因此惟因老和尚要求學人們要牢記六祖惠能大師以來歷代祖師們相傳的「平常心是道」之原則,並且指出「雪峰飯頭,溈山典座,運水搬柴,不離這個」。惟因老和尚時時告誡學人弟子要髮長遠心,堅持認真禪修,切不可迷失方向,誤入歧途。為此惟因老和尚特別指出,「可惜有種人,發民修行,又沒有聽過經教,自己蠻以為成佛很容易,貪求神通。個人住在茅蓬,能耐勞苦,自耕自食,靜坐用功,因為無人指點,不持戒律,盲修瞎練,結果心狂發魔,欲升反墜。」正是這樣,惟因老和尚希望學人弟子在習禪修時要把方向,持長久心,如一人萬人戰,清除習氣在此之中,「持戒有力,則不怯弱;有定力勇猛精進,中途不退;有智慧力則不畏前境,不怕難險。靠戒、定、慧三無漏學成功。」與此同時,惟因老和尚教導學人,在修習禪修時注意克服習氣,拿得起,放得下,「要象『大圓鏡』,物來即應,物去不留。勿學『照相機』,含藏善惡種子八識田中。」惟因老和尚還諄諄教導他們,修學禪修的重要方面是修學智慧,而「修學智慧還要善於集思廣益」。因為個人的智慧畢竟有限,眾人的智慧無窮。從根本上說,「智慧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但因妄想執著所障,故不能顯現,不會運用。所以要有思維、正知見,在正確軌道上思考,不能胡思亂想,否則便入歧途。」不僅如此,惟因老和尚還特別告誡學人,行持禪修的人一定要能區分清智慧與假聰明。「智慧與假聰明不同。損人利己,就是假聰明。其結果是自己受害。」因此,「修習智慧的人,還要推已及人,想到自己,也想到別人。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於人;對自己不利的事固然不做,對別人不利的事更不應該做。從另一方面說,修學禪修的人,還應當懂得,」有智慧的人還能及時修正錯誤,從善如流;沒有智慧的人,文過飾非,小錯不改,結果弄成大錯。對此,惟因老和尚一再叮囑人,「學佛的人,不可不慎!」其四,對於禪修的成功之途,惟因老和尚通過數十年如一日,在長期不懈地深入經藏的同時,刻苦認真地禪修,加以總結闡述。他老人家認為「想修證菩提,就要斷除惡習,經過刻苦鍛煉,付出辛勤、精進的代價。」而在此之中,首先「現在我們提出一個要求——學習。求學、實習,學然後知不足,學習然後得到證明,也就是解與行互相結合。」惟因老和尚認為在現階段對於經教的學習,就每個佛教徒來說機緣不同,差別很大。「除少數人有條件機會系統地研究經習教,博覽群書以外,大多數的教徒都是在工作餘暇,邊解邊行。」機緣如此,惟因老和尚希望大家,「那就起碼要懂得基本知識,才好依法行持。」有此前提,禪修方可進一步深入。正是這樣,惟因老和尚要求眾學人弟子要記住「一句話,『學以致用,自利利他。』」此話雖短,卻言簡意賅,對於禪修者說來則是受益無窮。      其五,作為一個老禪匠,惟因老和尚一生堅持禪修,教人禪修,但是他老人家也承虛公老和尚所教,堅持禪修凈雙修,對弟子視各人之根基,因人施教,倡導禪修凈雙修,宜禪則禪,宜凈則凈。惟因老和尚認為修持凈土法門也是成就人的好方法之一。「念佛時,意志集中,正念現前,勤行精進,達到一心不亂工夫純熟,不著靜境,不厭鬧市,處處是凈土,直心是道是道場,便能頓開佛慧。」然而,惟因老和尚告訴學人注意念佛修持也要萬緣放下順其自然一聲緊接一聲念下去,功深自然成。同時,惟因老和尚叮囑學人念佛時不要念得太緊張。「念佛念得緊張時,會生毛病。」若萬一在念佛中因過分緊張而生病,惟因老和尚則要求學人「那時則連念佛亦要停止,暫時放下,勿死執法。」惟因老和尚強調「要知道離心之外,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了脫自己心中煩惱,即自在,即解脫。」正是這樣,惟因老和尚打破門戶之見,圓融諸宗,特別是實踐禪凈雙修,為學人廣開方便之門,應接各種根基學人成就他們。  惟因老和尚自入佛門,即研讀《六祖壇經》,數十年堅持不懈,深得其中真諦,使之成為指導自己禪修的圭臬。同時,惟因老和尚對於六祖壇經內容特別是經文的理解多有創發。惟因老和尚指出「有人認為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修行方法不及六祖『本來無一物,高超,於是把『時時勤拂拭』忽略了。」惟因老和尚進上步分析「……『時時勤佛拭,』乃反省功夫。」因此,惟因老和尚認為「初發心的人,時時掃除自己思想行為上的塵埃很有必要。」對於這一點,惟因老和尚有其新解,「塵埃去了,變為肥料,六根六塵成妙用。」以此為前提,惟因老和尚結合現實社會情況下,特別是學人禪修實踐,強調「世人總以為自己樣樣都對,其實不然。眾生都有煩惱都有過錯,時時拂拭,知錯能改就好了。」惟因老和尚認為,禪修者如能這樣,禪修進步就會快一些。否則的話,沉緬於沾沾自喜之中,妄想紛飛,心都無法靜下來,禪修也就無從談起了。      對於六祖壇經內容的理解,惟因和尚認為「六祖聽《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大徹大悟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一段含義特別深邃,學人當刻苦參悟,方能得其三昧。惟因老和尚指出,有人只注意「本來無一物」,不注意「能生萬法」,這就落於偏空。「本來無一物」,真空也;「能生萬法」,妙有也。惟因老和尚強調,只有「空有齊泯,才是究竟。若空心靜坐,即落無記空。」而虛空雖空,能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下雨天晴,一切無礙。因此,惟因老和尚主張「我們東想西想,固然不好,一切不想也不成;而「要轉變念頭,參禪或念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六祖壇經這一段理解契入,逐漸深入,最後得到其三昧。惟因老和尚為我們雖是南宗弟子,但就禪修而言,「神秀大師與六祖都是老師。我們學習神秀大師,時時勤拂拭,的反省功夫;學習六祖,本來無一物,能生萬物真空妙有,全體大用,法無頓漸,人有利鈍,理須頓悟,事要漸修,」這些我們都應當銘記於心,落實於行的真諦。惟因老和尚要求學人學習禪修,要「以所悟之理,歷境驗心,隨緣舊業,更莫造新殃。』」本此圭臬學人習禪方可有消息,長此以往也可利益。也正是這樣,惟因老和尚多次強調,「我們要善於吸取《六祖壇經》的精華,從『時時勤拂拭,到『本來無一物』,『能生萬法』,都是各人自己寶藏家珍理事無礙,卷舒自在。」作為南宗法裔,惟因老和尚能破門戶之見,對神秀大師的禪法客觀評價與准確的理解,廣納並蓄,圓融方便,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禪宗思想史上都是有著創新意義。     對於六祖壇經》中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得法後,南行到大庾嶺頭,與惠明說法一事,惟因老和尚也有新意。首先惟因老和尚對當年六祖大師應惠明之求,為之所說法「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句話意義有探索。他老人家認為對於這句話,長期以來各人各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批註打問號,要各人看書參;有的不打問號,名為指直人心見性成佛。」對這些,惟因老和尚強調中各有獨到之處,但自己則「以為『直指』較好」。惟因老和尚認為「因為真如自性,實相無相涅槃妙心,本自具足,一向被善惡二心遮障礙。現在正當不思善惡時,二心隠閉,無人相、無我相的本來面目便顯露出來。無二之性,即是佛性。」惟因老和尚指出,正如祖師所說「寶所不可指,接近而已」。禪修到了這一步,可以說已達「冷暖自知」之境界。所以惟因老和尚告誡學人,這可以理解為六祖大師在「指示我們參禪的法要」,希望大家能進一步參究,並在禪修實踐中多加體會,自然會有收獲。     此外,對於六祖壇經》所記載的當年在大庾嶺上,惠明追上六祖大師,卻提不動置在石頭上衣缽,其原因何在?惟因老和尚認為「惠明是武將,到此為什麼提衣缽不動慚愧心一生,便即手軟,不好意思強奪他人衣缽。」他老人家覺得「如此解釋比較合理」應當說,惟因老和尚看法是從實際出發,而且有獨創意義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