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師:《佛遺教經》 白話

《佛遺教經》 白 話 亦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中華習教沙門超然 白話

沙 門 來 華 白話證義

 

一、經 序

釋迦牟尼佛,從最初轉*輪,度化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證得阿羅漢果;直到最後一次說法,度化須跋陀羅證得阿羅漢果。所應當度化的弟子,都已經度化完畢。於是,來到娑羅雙樹之間休息,准備進入涅槃這一天的半夜,周圍寂靜無聲,世尊最後一次,為自己的弟子們,簡略地講說佛法的要點。

 

二、持 戒

「各位比丘在我滅度以後,你們應當無比尊重恭敬波羅提木叉(戒)。就如同在黑暗當中,遇到了光明;如同貧苦的人,得到了寶藏一樣。應當知道,它就是你們可以依賴的大師。倘若我繼續留在人世間,和它也沒有什麼兩樣。」

「作為持守清凈戒律的人不可以從事販賣和貿易;不可以安排置辦田地和屋宅;不可以蓄養家奴和動物;乃至於一切種植,以及積蓄財寶過失,都應當遠離,就如同躲避火坑一樣。不可以砍伐草木,和開墾土地。」

不可以通過配葯看病來謀生;不可以看相算命;不可以觀察天象,推測地氣風水等等;乃至於用一切歷算等方法,來預言未來事情,都不應該。」

「應當節制身體慾望過午不食;依賴清凈的乞食和供養而生活。不可以參與世間的國事,或者充當敵對雙方的使者不可以習練鬼神咒術和煉製仙丹妙葯不可以結交攀附權貴富人,乃至於嫌貧愛富等等,都不應當。應當端正自己的心念,一心一意嚮往解脫不可以故意隱藏自己的缺點,故意顯露一些靈異,來迷惑吸引大家。對於飲食衣服卧具、湯葯等四種供養,要適可而止,知量知足。隨著緣分接受供養不應當特意積蓄。」

「以上是簡略地總說持戒的基本要求。戒律是走向真正解脫的根本,所以叫做波羅提木叉。依賴於持戒緣故才能夠生起禪定,以及滅除苦惱的智慧。因此,諸位比丘應當守持清凈戒律,不要讓它毀壞和缺少。倘若有人能夠守戒清凈就可以具備各種善行和善法;倘若沒有清凈持戒,一切善妙功德,都無法產生。所以,應當知道,戒律是最了不起安樂功德,常駐的地方。」

 

三、制 心

「各位比丘,在持戒基礎上,你們應當管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千萬不要讓它自由放縱,陷入色、聲、香、味、觸等五欲當中。就好比放牛的人,手拿鞭子看著它,不讓牛自由放縱,去破壞人家的莊稼。倘若放縱五根的話,不僅僅將會導致五欲泛濫得無邊無際,沒有辦法制約;而且將會如同一匹烈馬,缺少了韁繩一樣,會把人馱著,掉到坑坎當中。又比如被強盜搶劫了,所帶來的損失和苦難,最多隻有這一生;而五根之賊所帶來的災禍,將會使人生生世世都遭殃。它的危害非常嚴重,不可以不格外謹慎。」

「因此,有智慧的人,都常常制約五根,而不會隨著它轉。防備它就像防賊一樣,不讓它自由放縱。假使讓它放縱的話,不久就會見到它所帶來的危害。」

「這所謂的五根啊,心是它們的主人。因此,你們大家應當好好制約這個心。心的可怕之處,遠遠超過了毒蛇、凶惡的野獸、仇家和盜賊,乃至於漫天大火都不足以形容它的可怕。就好比一個人,手裡端著一碗甜美的蜂蜜走在路上,高興得手舞足蹈一樣;他的眼裡只有蜂蜜對於前面的深坑卻視而不見。」

「又好比一頭瘋狂的大象,卻連懲治它的鐵鉤都沒有;也恰似猿猴回到了樹上,翻飛跳躍,簡直沒有辦法約束。所以要立即採取措施,制服它,絕不能讓它繼續自由放縱。放縱這個心的人,一切善行都將前功盡棄;把心專註在一地方的話,沒有什麼事情辦不成。所以,各位比丘們,應當恆常精進,降伏自己的心。」

 

四、節 食

「各位比丘,你們在接受飲食供養的時候,應當像吃葯治病一樣。對於好吃的,不應當多吃;對於不好吃的,也不應當少吃。吃飯的目的在於給身體補充能量,消除飢餓口渴之病。就如蜜蜂採花蜜一樣,只是取走了花的甜味,並不損傷花朵花香比丘也是這樣的,接受大家的供養目的在於有精力斷除自己的煩惱。所以不應當過多索求,以免傷害別人的善心就好比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恰當地衡量牛的體力多少,不讓它過多勞動,以免精疲力竭。」

 

五、戒 睡 眠

「各位比丘,你們在白天,應當用心勤奮地修學各種善法,不要讓大好光陰白白浪費。上半夜和下半夜,也不要荒廢。午夜前後,念誦經文,以便消除睏倦,息滅妄想。不要因為睡眠緣故,讓這一生白白空過,什麼成就都沒有得到。」

「應當時常觀察,無常大火,正在焚燒著世間的一切,所以應當儘早求得自己的解脫,不要懶散睡眠啊!各種各樣的煩惱賊寇們,一直守候在我們的身邊,伺機奪走人們的生命。它們比仇家更可怕啊!怎麼可以隨便睡眠而不趕快警惕和醒悟呢?煩惱毒蛇,正沉睡在你的心裡面;就好比一條黑蚖毒蛇,正睡在你的卧室里。應當用精進持戒這個鐵鉤,儘早把它們扔出去。睡在心裡的煩惱毒蛇走了以後,才可以安心睡眠煩惱毒蛇還沒走,就去睡眠,是沒有慚愧的人。」

慚愧知恥這件衣服,在所有的美好裝扮當中,是最了不起的。慚愧就如同一把鐵鉤,能夠制止人們做非法的事情。所以,應當隨時保持慚愧知恥的心,一會兒也不要丟失。倘若離開了慚愧和知恥,就會失去種種功德。擁有慚愧的人就會擁有各種善行和善法;倘若沒有慚愧的話,和那些禽獸就沒有什麼差別了。」

 

六、戒 嗔 恚

「各位比丘,倘若有人來傷害你們,甚至把你們的身體一節一節地破壞;你們應當守護好自己的心,不要讓它產生憤怒怨恨。還應當守護好自己的嘴巴,不要讓它發出凶惡難聽的話。倘若放縱自己那個忿恨之心的話,就會妨礙自己的修道,失去各種功德利益。」

忍辱功德啊,連持戒苦行都比不上。能夠做到忍辱的人才可以叫做有力的菩薩大人。倘若不能夠,像飲用甜美的甘露一樣,去歡喜地忍受惡毒的辱罵;就不能叫做已經入道的,有智慧的人。為什麼呢?因為嗔恚的害處之大,能夠破壞一切善法;也會破壞好的名聲,讓這一生和下一生所遇到的人們,都不喜歡見到他。」

「應當知道,嗔恚忿恨之心,比大火還要猛烈。所以應當堅持進行防護,不要讓它趁機會進入到心裡面。搶劫各種功德的賊寇,莫過於嗔恚。在家人,整天沉迷於五欲當中,不是修行的人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產生了嗔恚心,情有可原。作為放下慾望出家修道的人,卻在心裡懷有嗔恚和忿恨,就太不應該了。好比一片清涼的白雲當中,卻忽然打起了霹靂閃電,是完全不應該出現的。」

 

七、戒 驕 慢

「各位比丘,應當經常摸一下自己的頭,提醒自己:我已經捨棄了社會上那些漂亮的裝飾,穿上了出家人樸素的染色衣;手持著應量器——缽,通過乞食,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樣自己觀察以後,一旦發現心中生起驕傲和我慢之心,就應當迅速地消滅它。增長自己的驕慢心,即使是世俗普通人不應該。更何況出家修行,想要入道的人,為了徹底解脫緣故,而放下面子去乞食呢?」

 

八、戒 諂 曲

「各位比丘,心口不一的諂曲之心,與覺悟之道背道而馳。因此,應當讓自己的心坦蕩正直。要知道,諂曲心屬於欺騙的范圍,倘若這樣也能入道的話,根本沒有這樣的道理。所以,你們大家,應當端正自己的心念,以正直為根本。」

 

九、少 欲

「各位比丘,應當知道,慾望的人,往往因為貪求利益緣故,帶來的苦惱也非常多。慾望的人,常常無欲無求,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單單少欲這個法門,尚且應當修習,更何況,少欲還能夠產生種種功德呢?」

慾望的人,就不需要通過諂曲,來奉承別人,也不會被六根境界所束縛。能夠實踐少欲的人,他的心就會坦然無求,沒有什麼害怕的;為人處事當中,到處游刃有餘,總覺得沒有什麼不滿足的。擁有少欲的人就會擁有涅槃這就叫做少欲。」

 

十、知 足

「各位比丘,倘若想要解脫一切苦惱的話,應當時常觀察知足法門。因為知足這個法門啊,它就財富快樂安詳和穩妥所在的地方。作為知足的人,即使躺在地上,他也覺得平安快樂;而那些不知足的人,即使置身於天堂之中,他也覺得不能稱心如意。那些不知足的人啊,即使富有,也是貧窮;而知足的人呢,即使貧窮,也是富有。那些不知足的人,經常被色、聲、香、味、觸等五欲,所牽掛而不自在,經常讓知足的人們感到可憐和同情。這就知足。」

 

十一、遠 離

「各位比丘,如果想要得到寂靜法性當中,那種自在無為的安樂,就應當遠離雜亂的憒鬧,一個人獨處閑居。要知道,那些安靜獨處的人,連忉利天的帝釋天王等很多天神都會對他恭敬和尊重。因此,應當捨棄自己的弟子眷屬,以及其他有的人們。一個人閑下來,不要做什麼,獨自靜處,專心思維觀察,以便消滅煩惱和苦的根本。倘若喜歡和大家在一起湊熱鬧的人就會受到別人帶來的各種干擾煩惱就好比一棵大樹,很多很多的鳥兒都在上面集會,就會有逐漸枯萎或者折斷的危險。大家要知道,人世間的種種貪欲和束縛,會讓人們永遠沉沒於苦海當中。(所以,大家應當學會遠離。)否則,就好比一頭年老的大象,如果陷入了泥潭當中的話,就沒有辦法自己出來了這就叫做遠離。」

 

十二、精 進

「各位比丘,倘若能夠恆常精進的話,就沒有什麼困難事情了。所以,你們大家,應當勤奮精進就好比一條細小的水流,如果長流不斷的話,就能夠穿透石頭。倘若一個修行人,他的心每每放鬆懈怠的話;那就好比鑽木取火的時候,木頭還沒有發熱,就停下來了一樣,雖然也想得到火,卻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家千萬不要鬆懈。)這就叫做精進。」

 

十三、不 忘 念

「各位比丘,與其到處去尋求善知識,去尋求好的助緣,還不如不要忘失正念。倘若有能夠不忘正念的人,一切煩惱盜賊,就無法進入他的心中。所以,你們大家,應當經常把心裡的念頭收攝住。倘若失去了對於念頭的守護,也就會失去種種功德。倘若正念力量堅強的話,那麼,即使進入到五欲盜賊境界當中,也不會受到影響。這就好比披盔戴甲進入戰場一樣,就會無所畏懼。(所以,大家應當時常守護自己的念頭。)這就叫做不忘念。」

 

十四、禪 定

「各位比丘,倘若大家能夠收攝心念的話,心就已經在禪定中了。心在禪定當中的緣故,就自然能夠知道世間萬法隨著因緣而生滅的狀況。所以,你們大家,應當經常勤奮精進地修習各種禪定。倘若得到禪定以後,心就不會再散亂了。就好珍惜用水的家庭,往往善於建造並且保養水塘堤壩修行人也是這樣的,為了保護智慧之水緣故,而善於勤奮地修習禪定,使智慧之水不會漏失這就叫做禪定。」

 

十五、智 慧

「各位比丘,倘若有智慧的話,就不會再有貪婪和執著。如果能夠經常自己反省觀察,不讓智慧心丟失;像這樣的人在我教法當中,一定能夠得到解脫。倘若不這樣的話,那就既不是修道的人也不是普通在家人,真不知道叫他什麼才好。」

真實智慧,就是度過這個生老病死大海堅固的船啊!也是無明黑暗當中的大光明之燈啊!是一切病人最好的葯啊!是砍伐煩惱大樹的鋒利斧頭啊!所以,你們大家,應當通過對於經教的聞思修讓它自然增長。倘若一個人,擁有智慧光明的話;他雖然沒有天眼通,卻是一個真正的明見法性的人啊!這就叫做智慧。」

 

十六、不 戲 論

「各位比丘,倘若有人沉湎於各種各樣的雜話戲論當中,他的心就會變得混亂。雖然他好像也在出家修行,卻總是無法解脫。所以,比丘們應當立即捨棄並且遠離,雜亂心和戲論。倘若你們想要得到真常寂滅的究竟快樂的話,只有趕快想辦法消滅戲論之病。這就叫做不戲論。」

 

十七、自 勉

「各位比丘,你們對於各種功德法門,應當經常一心一意地去修學。捨棄種種懶散放逸,就如同遠離仇怨和盜賊一樣。大慈大悲世尊,所講說的利益眾生教法,都已經究竟圓滿。你們大家只需要勤奮地去實踐它。或者在山林之內,或者在水鄉當中;或者在大樹下面,或者在安靜的房間里。時常想念自己所學法門千萬不要讓它丟失。應當經常勉勵自己,堅持精進地修學。不要因為空度時光,到了臨死的時候,導致後悔。我就像一位高明的醫生,因為知道大家是什麼病,才給與合適的葯方。但是,你們吃不吃葯,就不醫生責任了。又如同一位高明的向導,總是把最合適的道路指給人們。如果有的人聽了以後,卻不肯走的話,就不是向導的責任了。」

 

十八、決 疑

「你們大家,如果對於苦集滅道四諦有所疑惑的話,可以趕快提問,千萬不要疑惑藏在心裡,而不去解決它。」當時,世尊像這樣大聲說了三遍,卻沒有任何人提問。為什麼呢?因為在座的大眾沒有任何疑惑

這時,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在觀察了大家的心念以後,恭敬地向佛說道:「世尊,縱然可以讓月亮變熱,讓太陽變冷;佛陀所說四諦法門也不會有任何改變。您所說的苦諦,真正是苦,沒有辦法變成快樂煩惱習氣的彙集是苦的真正原因,再沒有什麼其它的原因;倘若想要消滅苦,就必須要消滅苦的因,苦因滅了苦果也就滅了;這個滅苦的修行之道,是最真實的道,再也沒有其它的道了。世尊,在座的眾位比丘們,對於四諦法門,已經決定相信,沒有任何疑惑。」

 

十九、眾 生 得 度

「在座的大眾當中,如果是尚未完成解脫弟子們,見到佛陀滅度,就會有悲傷的感受。如果是剛剛進入佛門弟子們,聽到佛陀最後所宣說的妙法,就都可以走上解脫之路。好比一個人走夜路的時候,忽然見到了閃電的光明,於是就看見了前方的道路。如果是已經完成了解脫,已經度過了生死苦海弟子們,只是會起這樣一個念頭世尊滅度得這樣快啊!」

雖然阿那律尊者代表大家做了這樣的回答,表明在座的大眾,都已經明白了四聖諦的法義。但是,世尊為了讓大家都得堅固的信解,以大慈大悲之心,再次為大眾們講說:「各位比丘,不要懷有悲傷和憂愁情緒,即使我能夠在這個世界上停留一大劫,最終還是要入滅的。大家相會在一起,永遠也不再分離,終究是不可能的。只要大家能夠奉行自利利他,一切法就都已經圓滿具備了。倘若我長久住世的話,也不會再有什麼更多的利益。應當度化的人,無論天上還是人間,都已經度化完畢;那些尚未得度的人,也都已經為他們鋪墊好了將來解脫因緣。」

 

二十、法 身 常 在

「從今以後,我的一切弟子們,代代相傳,各自修行這就如來法身常在世間,不會毀滅的表現啊!所以,大家應當知道,世間的一切都是生滅無常的。有相會,就必定會有分離。大家不要憂傷懊惱,世間萬象都是如此。而應當勤奮精進,爭取早日求得解脫。用智慧光明,去消滅所有的愚痴黑暗這個世界到處都是危機和脆弱,沒有什麼東西堅固不壞的。我如今得以滅度,就如同消除了一個惡毒疾病。這個東西本來就是應當捨棄的,它充滿了罪惡給它一個虛假名字,叫做身體罷了。正是因為它,才沉沒在生老病死大海當中。哪裡會有一個充滿智慧的人,能夠消滅它,如同殺掉仇家和盜賊一樣,卻反而會不歡喜呢?」

 

二十一、結 論

「各位比丘,大家應當經常一心一意地勤奮求學出世之道。要知道,世間的一切看似變動,或者看似不變動的萬事萬物,其本質都是在逐漸衰敗和毀壞的。你們大家停止提問吧,也不要再說話了。適合涅槃時間即將過去,我這就入滅。這些內容,是我對你們最後的教誨。」

《佛遺教經》白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