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身念處修行法要

身念處修行法要

一、身念處修行法要
從現在開始,大家要好好一步一腳印用功,跟著佛陀的腳步走,跟著古聖先賢那些解脫者的腳步,在解脫道上一步一腳印地走。很快!你就能夠不斷地脫胎換骨。現在跟大家介紹,「動」跟「靜」兩個修習原則
1.動態方面
從現在開始,大家就要貫徹身念處的修行。身念處的修行那是不管你在禪堂內或是禪堂外;不管你在吃飯或是上下樓梯、或是要睡覺、或是在盥洗。這全程你都要明覺你當下的動作——你現在正在做什麼你要清清楚楚地覺察到。只要你有在「動」的時候,你就清楚地覺察那個比較明顯的「動」。如果你在走路,你就清清楚楚地覺察你的每一個腳步;你要喝水也是一樣,清楚地覺察你喝水的這整個過程你要廁所也是一樣,這整個過程都清楚明覺。要吃飯、要穿衣、要做其他的,你都是清楚明覺你當下正在做什麼。當下最明顯的動作,你就把你的注意力、覺察力放在這上面。凡是行、住、坐、卧、語、默、動、靜都要清清楚楚地覺察。你不要想說:「我應該在那裡做什麼才對呀!怎麼覺察這些呢?」現在,沒有其他任何的法門比這個更重要;沒有其他任何的工作比你覺察你當下的動作更重要。

你要修行、要邁向究竟解脫第一個關卡就是「醒過來」,清醒明覺地活在每一個當下。如果你越急,你反而越錯失掉了那個要領。現在,沒有什麼要讓你急的;沒有什麼要讓你操心的,你在這里這幾天就好好地大死一番——真的讓自己大死一番,全然地歸零、全然地活在當下。所以,把你的動作放慢一點,我們的時間都很夠,不用急、不用躁,把三妙行這些都要展現出來,身心柔軟——松、柔、明、覺。你每一個腳步、每一個動作,包括你要舉手、要抓癢,這個過程都清楚明覺。

要成為「佛陀」,第一個關鍵就是要醒過來。醒過來,最具體的就是你有覺察到當下的動作。記得!你的動作一定是存在現在;你的動作不存在過去、不存在未來,它都是當下。你要走路、要吃飯、要洗澡、要穿衣,也都是只有當下。當你坐得腿酸想要換腿,也是當下要換腿;不是不可以換腿,而是你要清醒明覺當下的「動」。這是身念處修成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當下你比較明顯的「動」,動作的「動」,是在哪裡,你就把注意力放在那上面。這是身念處的全然開發。包括你要睡覺、要上床,這整個過程,以及你要鋪床埝、要鋪枕頭、要攤開棉被,這個過程都不要忽略啊!你忽略的話,你就沒有活在當下。沒有活在當下,嚴格講,你又死掉了啦!你又成為行屍走肉了。
修行很重要第一個步驟就是全然地、全面地醒過來。修行那是遍一切處的,不一定是在禪堂才是修行,我們整個禪堂內外,全部都是在修行啊!你真的能夠把握到這樣的要領的話,你的法堂、你的禪堂那是整個虛空法界啊!你每天一醒過來,不管你做什麼,那都是在修行喔!所以修行第一關很重要的就是,記得!清醒明覺地活在每一個當下,觀察你現在正在動作現象,如實地觀察它,是非好壞不要去論斷,你就只要覺知、覺察。不要小看這個喔!你真的好好用功天下來的話,那不得了喔!你這幾十萬年來的生命你很有一好好的清醒明覺地活著呢!你真的能夠好好的這樣一天很清醒明覺地活在當下,那你沉睡了幾十萬年,現在你終於要漸漸醒過來了你很身心一地活在當下啊!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這方面,真正修行很重要方法很重要的要領,就在剛才跟大家講的這些。

有了身念處全面性的開發,你才能夠開發後面的心念處啊!身念處沒有開發出來,你的心念處是不可能開發出來的。在這過程中呢?假如你的心跑掉,打妄想去了也沒關係只要你能夠覺察到你去妄想的時候,那你又醒過來了你在那裡打妄想,或是心又跑掉了心猿意馬、心很散亂,都沒關係把它拉回來,活在當下。記得!不要自責、不要在那裡責備、不要在那裡拉扯,只要你覺察到之後,就是回到了當下、回到了現在。這樣,你可以不用其他修行法門這是正直舍方便」啊!你可以放下八萬四千法門的種種方便法,直驅無上道。不一定要持咒、不一定要念佛,你才能夠覺察當下。你就是保持明覺,你的持咒、你的念佛、你的種種方法——禮佛、拜懺,也都是要讓你醒過來,活在當下而已呀!如果種種方便法你可以不用,那更快、更殊勝地,能夠活起來、醒過來。所以大家放慢、放輕你的動作,腳步保持輕柔,身心也輕柔,覺察你每一個步伐。這樣,你會全面地醒過來,三妙行也會為你的覺醒而展現出來。這是身念處方面的開發。記得!當動態比較多的時候,你就用身念處來修,來開發你的覺性。

2.靜態方面
禪堂內有靜坐的時候,靜坐可以讓我們身心穩定、更寧靜。當你在靜坐的時候,你可以採用觀呼吸——出入息——的方法,除非你的心散亂,你才配合數息法,或是配合深呼吸。因為數息或是深呼吸,可以讓你散亂的心比較容易地收攝下來。如果你的心已經漸漸穩定下來,那你就只要保持客觀的覺察與放鬆。很客觀地覺察你當下的出入息,這就是四念處配合出入息法的修行
你在吸氣的時候,你清楚地覺察:「我現在當下正在吸氣」;呼氣的時候,也清楚地覺察:「我現在正在呼氣」。你看喔!這也是讓你在靜坐的當下,覺察你身體當下出入息的進出。它是一種流體,也是一種動態、動作喔!這也是身念處的貫穿啊!那是觀察更微細的「動」。知道嗎?所以你不要刻意去練呼吸也不要刻意去操縱呼吸,更不要去作意、想像呼吸。若是作意、刻意,你就沒辦法來到如實觀。

呼吸要用意念去引導,除非你的心散亂;不然,你就是保持很客觀的覺察就好。這樣,你才能夠看到當下的呼吸一進一出,在我鼻孔這里,一樣有氣息的進出。你的呼吸是在當下、也是在現在,你能夠覺察到你的呼吸,那表示你有活在現在、有活在當下。你不要修了老半天之後,然後才來跟我講:「老師我還覺察不到我的呼吸。」你會沒有呼吸嗎?你每一分、每一秒都一定有在呼吸的。所以這個覺察點,你要放在鼻孔這里也可以;要放在丹田也可以;要放在胸腔也可以。重要的是你不要去用力、不要去引導、不要去掌控。你越放鬆,越容易覺察到呼吸的進出。這個方法,比其他的八萬四千法門(種種方法)都更微細、更單純、更簡便。你真的要覺醒過來,就是方法越單純、越簡便,越好。而出入息它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進行。

觀察出入息,第一個要領也是讓你清醒明覺地活在當下、活在現在。如果你已經能夠穩定地活在當下、活在現在,進一步你又可以配合去體悟——你的呼吸它是不斷地在生、滅、變、異啊!這時候,你也可以在吸氣的時候配合「生」,呼氣的時候配合「滅」;再來吸氣的時候配合「變」,呼氣的時候配合「異」。就在吸氣、呼氣,吸氣、呼氣的當下,你可以去看這個生、滅、變、異的現象你在那個現象的背後,默念「生」、「滅」、「變」、「異」這四個字一字一字地分開——吸氣的時候你默念「生」;呼氣的時候默念「滅」。這不是你去引導喔!而是你看現象發生之後,才「喔!我看到『生』了!」,呼氣的時候「喔!我看到『滅』了!」;吸氣的時候看到「變」,再呼氣的時候看到「異」。一吸、一呼,你身體裡面的風界元素已經是變異了啦!你這個「我」組成的元素已經跟一分鐘前不相同了。

運用呼吸配合生、滅、變、異這四個字的要領,一方面是讓你的意根比較容易收攝、比較容易活在當下,對於妄念的消除會很快;另一方面生、滅、變、異這四個字,它可以讓你除了「止」下來之外,又含有甚深的法義。你可以從中去觀、去體悟無常法印;去體悟無我的法印。所以,從今天開始到明天這一段期間,你在靜坐的時候就把出入息方面好好地熟練、好好地明覺,開發出清楚的覺察。如果你覺得胸悶、覺得緊,你可以回來檢查自己的身體——哪裡沒有放鬆?哪裡在繃緊呢?這時候,你要提醒自己全然地放鬆。如果你覺得胸悶,那是因為你在用力;因為你干擾呼吸,覺察到馬上放開就好了,不要責備、不要懊惱,你只要放開、放鬆,活在當下,如實觀。這樣就好

3.小 結
在靜態方面,大家要好好地把出入息法做好;而動態方面,則全面性地展開,開發明覺。不管是靜或是動,現在的第一要務就是清醒明覺地活在每一個當下。你這一功夫能夠做出來,你才能夠做到初步的覺醒。有了初步的覺醒,再來才能夠真正地見法、真正地了悟真理實相,而遠離顛倒夢想,你才會成為真正的覺醒者。這都是可修、可證、可達。時間不在於長短,而在於你能不能隨時歸零,身心柔軟地活在當下。只要你能夠隨時歸零,身心柔軟,一步一腳印去做,這些都是可修、可證、可達。一天的用功,一定會有一天的收獲跟脫胎換骨。

身念處修行關鍵解析
1.概 說
請大家先看手上這份資料,也是在《阿含解脫道次第》書裡面的第二○○頁,各位手上資料是5b。我們先把這一段看一下。佛陀告訴眾生說:「比丘比丘尼(我們現在把這個稱呼改為各位精進用功的修行者),七年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也就是你有可能此生此世就證到阿羅漢果,在七年內。「或有餘得阿那含」,至少你也可以證到三果。「置七年」,也就是說不必到七年,甚至六年五年四年、三、二、一年都還不必。你如果有好好地精進用功,「七個月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二果是說兩種果位,而這兩種果位呢?就是證到三果或是四果的阿羅漢。甚至不必到七個月,如果大家能夠好好地精進用功,「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這都是立竿見影,可修、可證、可達,絕對不是空談。

佛陀甚至進一步再跟我們講,如果你沒有因緣七天七夜,那你只要有一一夜用功呢?就會有一天的成長與收獲啊!如果你「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朝行如是。」早上精進用功,到傍晚黃昏,你就會覺得有成長、有進展。如果你傍晚黃昏用四念處方法好好用功明天早上你就會覺得在成長、在突破,這也都是可立竿見影的。

再請大家看前面「四念處」的最前面,也就是《中阿含》九十八經,大家手上資料的第四頁。第一段佛陀很明白地跟我們講:「有一道凈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有一解脫道,它能夠讓我們很快地超越過苦惱、苦海讓我們斷除生死輪迴來到解脫自在境界那就四念處這一解脫道。佛陀進一步再說,過去佛、未來佛,以及現在佛呢?都是因為立心正住四念處,修七覺支,而得無上正等正覺你看!這里都很明顯地跟我們講,不管過去或是現在、未來的佛,都是如此地走過這一四念處解脫道。這是很重要修行歷程。我們今天有幸,有因、有緣能夠聽聞解脫法,進一步再落實到實修實證希望大家好好珍惜這樣的殊勝因緣你真的要解脫,好好地活在當下,一步一腳印地走,你一定很快能夠邁向究竟解脫

四念處具體的內容就是身、受、心、法,我們在這幾天內會逐步地跟大家介紹,協助大家一步一步地去體證。昨天有概略跟大家講過身念處。現在我們再具體、深入地來解析一下,因為這方面你如果體會得到這些要領的話,你這幾天修行會得心應手、會很得力,而且就算你禪修結束之後,你也能夠溶入在歷緣對境之中,應用到歷緣對境之中。那都是在修行啊!所以修行那是全面性的。
再看第二段的第二行,身念處的修行法要就是,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卧則知卧,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隔壁一行下面,「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屈伸低仰那四個字,應該要把它頓開來,因為它跟行住坐卧一樣,那都是要分開來的。因為它的含蓋范圍很廣,「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卧、眠、寤、語、默皆正知之。」這是身念處修法非常重要的關鍵,這方面希望大家好好地去體悟,逐步地落實來修行

真的!修行要邁向解脫,你向心外去找,你絕對找不到凈土啦!唯有心凈,凈土才會現前啦!那你的心要怎麼清凈呢?一定要回到當下來,活在眼前、活在當下。這樣,你才能夠現觀身口意;才能夠如實觀察是否有貪、瞋、痴、我慢…。如此,你才能夠把那十個結一一地去除,而來到究竟解脫

2.行則知行
修行很重要關鍵就是,你要清醒明覺活在當下。現在,當你在走路的時候——行則知行——你就很清楚地知道你當下正在走路的狀態,每一腳步都清楚地覺察。如果應用在禪修經行方面的話,那你每一腳步的提、移、落、觸,從最初比較慢、段落比較分明階段開始,你能清楚地覺察當下每一腳步的提、移、落、觸之後,你再慢慢地加快,再把這幾個步驟縮減為起、落;起、落,再慢慢地應用到你在工作上班的時候,你也是清楚地覺察,左腳、右腳;左腳、右腳。所以這個「行則知行」,你要從慢動作、分解動作開始清楚覺察起。慢動作、分解動作你清楚覺察到,你就可以慢慢地加快。分解的過程從比較多的分解,慢慢地減少到後來的沒有分解,它只是一體,行雲流水地運轉,但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覺。

「行」的范圍很廣,你每天都要走路,包括你在禪修的時候要經行、要上下樓梯、要到哪裡,你都需要走路。「行」也包括你其他的動態方面,那不止只有腳啊!如果你在走路的時候,比較明顯的動作是在腳。但是當你移動腳步不是很明顯,而是在工作的時候。一樣,把你的覺察力放在你當下正在做的工作上。兩手正在工作的這些過程內容,你正在做什麼,你清楚地覺察:「我現在動作我現在正在做什麼」。你在工作、在炒菜、在洗衣、在掃地,一樣,都保持清醒明覺。

你在客人交談,也是一樣。跟客人交談,是口語,也是口行,你清楚地知道你當下正在做什麼。你說話內容你也都很清楚地覺察;你要講話給別人聽,你必須先清楚聽到你自己講話內容。像我現在跟大家在講話,我都溶入那個聲音裡面,如果我沒有聽到我自己講話聲音內容那就無明沖動。所以你要在歷緣對境的當下,講話或是聽話,都要一心一境。講話,清楚地知道正在講話內容,清楚地表達;聽話的時候,用心去聽對方的心聲,不要心不在焉、不要分心。這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慈悲

所以「行則知行」的范圍很廣,你不要一直急著當下的工作,很馬虎、很草率地在做,然後就等著什麼時候是你打坐修行時間什麼時候是你禪修的時候。如果這樣的話,你會浪費掉很多很多的生命修行,就是安住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當下,它是過程,也是目的;每一個當下,它是起點,也是涅槃彼岸的終點。

3.住則知住
「住則知住」——「住」就是站立或是停止。當你站立不動也就是靜態的時候呢?你清楚地知道你現在身體所處的狀態你也保持明覺在當下,不是身在那裡,而你的心跑到九霄雲外。你當下都是身心一體的,清清楚楚地知道你現在身體情況狀態

4.坐則知坐
「坐則知坐」——平常是在禪修的時候,你一定也會有坐下來休息的時候,那你一樣,保持清醒地覺察:「我現在要坐下、正在坐,以及坐姿,現在有沒有彎腰駝背?」這些也都清楚覺察。禪修的時候,一樣,你在打坐的時候,不只呼吸要清楚覺察,你全身的一些狀態,你也要能清楚覺察:「有沒有用力?有沒有繃緊?有沒有傾斜?」這些也都要清楚明白地覺察。我現在的坐姿是怎麼樣?要清楚覺察;如果酸痛,要換腿,也都很清楚地覺察這整個換腿的過程

5.卧則知卧
「卧則知卧」——如果你准備要休息、要上床睡覺,不是說:「我今天很精進用功,好累喔!我要趕快回去躺在床上休息了。」然後「啪!」就倒下去,好像你這修行現在:「喔!下班了!解放了!全部放鬆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是因為還沒有修行溶入在一境界之中。本來修行它就沒有繃緊,它是很放鬆的。你要准備卧,則知卧;你要到床上、要鋪棉被、要埝枕頭、要蓋棉被、要躺下。這整個的過程你也清醒明覺,不是含煳籠統、不是囫圇吞棗。所以「卧則知卧」,你一樣保持清醒明覺,正知正念地躺下來休息。在還沒有入睡以前,你可以把你的覺察力放在呼吸上面,看著生滅變化;你也可以掃瞄全身有沒有放鬆?身心有沒有柔軟你現在睡覺的姿勢是怎麼樣的姿勢,你也要清楚覺察。還有,如果你睡眠的時候會有鼾聲,那你就採取側卧,這樣鼾聲會比較小。

6.眠則知眠
「眠則知眠」——也就是你要准備睡覺之前,你也清醒地覺察:「我現在准備要睡覺了!萬緣放下了!」睡覺的時候,你就好好地休息、好好地睡覺。「眠則知眠」,並不是說:「我在睡覺的時候,不可以睡著,一樣,都要保持很清醒明覺。包括睡覺的整個過程都要保持很清醒就像半醒半睡。」如果是這樣,那你撐不了幾天,你就會垮下去的,而且因為你整個身心沒有放鬆,很快!你會彈性疲乏啊!「眠則知眠」是說,你躺在床上,准備要睡覺,睡前的這些情況,你都保持清醒明覺。禪宗也有提到:「飢來則飯,倦則眠。」白天,我好好地用功晚上,讓身心休息的時候,我就安祥地躺卧下來,讓這身心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與充電,用慈悲心、用愛心來入睡。這樣,你的睡眠品質很好,而且你的精神會很飽滿,隔天你又能夠提起精神不斷地止觀雙運。所以連這個睡眠,也是要讓你能提、能放。白天精進用功,是讓你提起正念、正知;晚上睡覺,則是讓你全然地放下,能提、能放。一般眾生常常是活在要提,提不起;要放,放不下。說要精進用功,又在那裡妄想昏沉睡眠時間到了,躺在床上,又在那裡胡思亂想、打妄想,沒有好好地休息。所以,修行就是要這樣——能提、能放。這就是「眠則知眠」。

7.寤則知寤
「寤則知寤」——當你早上一醒過來,通常你都很快地就繼續後面沖動動作,急著要去做什麼做什麼。能不能在你一有覺知,醒過來的時候,一樣,不要馬上就下床,你先覺察你現在的睡姿、你現在狀態,然後才慢慢地下床。你清楚地覺察這整個過程。你身體要起來,包括你的腳要觸地、要下床,這些過程你也都維持清醒明覺。這也都是在修行你不要想說:「我現在要趕快啊!現在是團體禪修,我要趕快衝去洗手間啊!我要趕快去占個地方啊!我要趕快去做什麼…。」像這樣的話,你會繃緊,會錯失掉很多的機會讓你如實觀。所以要掌握要領——每個當下都是在修行——安住在每一個當下。你真的能夠安住下來,你整個生命品質就會脫胎換骨;你真的能夠安住下來,你的生命才會活起來;你真的能夠安住在每一當下,你才能真正處處見法。

8.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
「正知出入」——包括你的往來、前進後退這些都是啊!「善觀分別」——也就是你一切的動作都很清楚地覺察。「屈、伸、低、仰」——這是包括你身體的所有姿態、動作啊!你的手臂要屈、要伸,身體要低下來、要俯腰、要抬起來、要仰頭、要轉身。這些你都要清楚覺察啊!因為大家平常沖動習慣了,動作都很快,忽略了覺知。所以我們要透過禪修,讓大家在單純的環境狀況下,把動作放慢下來。讓你在最沒有壓力情況下,能夠好好清楚地覺察。慢動作你能夠覺察到,在禪修的過程你就可以漸漸地加快了。經過這樣的練習,將來你回到磙磙紅塵,你也就能夠繼續把這個品質再貫穿到一切境界裡面。所以,修行是在那裡求神通、求感應修行是在增長我慢。修行那是每一個當下都保持明覺,處處見法。

9.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卧,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卧,眠寤語默皆正知之。」——你平常的種種動作狀態,包括穿衣服、吃飯、洗澡,行、住、坐、卧、眠、寤、語、默,也都很清清楚楚地覺察。就算沒有講話的時候,也清楚知道現在的狀態:「嘴巴沒有講話內心有沒有與空相應呢?有沒有與涅槃寂靜相應呢?還是嘴巴雖然沒有講話,但是內心裡面卻不斷地嘀嘀咕咕,一直在自言自語、一直在自編自導自演呢?」這些都要清楚覺察。所以身念處的修行非常重要、非常基礎。這些大家要好好地開發出來。

出入息法修習
身念處動態這些,你能夠清楚的覺察;靜態方面的出入息,也是一樣。但那是微細的觀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禪修要有靜、有動;有動、有靜。禪堂內的靜態,是要讓你的觀察更微細。而觀察更微細的這些,出入息法的配合就非常重要了。所以,當你在禪堂靜坐的時候,你就把出入息法的前面幾個步驟配合應用,全身放鬆,讓呼吸完全自然地運作——吸氣長的時候,知道:「我現在正在長的吸氣」;呼氣長,一樣,清楚地覺知。這是第一階段呼吸。如果慢慢地進入到短呼吸微細呼吸的時候,一樣,清楚地覺察:「我現在呼吸微細的」、「我現在呼吸漸漸慢下來了」。這是第二階段呼吸。第三個階段是覺知全身的呼吸。全身的呼吸兩個意義

一是呼吸的全程。你在吸氣的時候,氣從鼻孔、咽喉、胸腔腹部,到丹田,這整個管道它都會動作、起作用——漸漸地膨脹,漸漸地凸起——你清楚覺察這整個過程。如果在呼氣的時候,一樣,你清楚覺察從丹田腹部胸腔、咽喉、鼻孔這樣一個逆勢的方向空氣由裡面跑出來。這全部的過程你也都清楚覺察。這也就是說整個呼吸的進、出,以及吸與呼之間的停止,你都清楚的覺察。這就是第三階段全身出息第一層意義

另外,全身的出入息有更重要的含義也就是第一階段呼吸跟第二階段微細呼吸,你都清楚覺察之後,你的點——覺察力的點——可由鼻孔移到丹田再來,因為你的覺察已經漸漸地敏銳,你的心漸漸能夠安止在當下,這時候你可以把你的覺知力放大到全身。初學者如果比較不容易掌握到,那你可以丹田的起伏,把它擴大到全身就像丹田一樣、就像氣球一樣,在吸氣的時候,它會微微地膨大、膨脹;在呼氣的時候,身體就像氣球消氣,它會慢慢地向內縮、伏下去。如果你不能清楚地覺察到,那你可以深深地吸氣,再深深地呼氣。深呼吸幾次你就可以清楚地覺察到身體的膨脹、收縮。能夠清楚覺察到之後,然後你就放開,讓呼吸回歸自然。這時候,你越放越松,整個身體它會跟著呼吸起伏。
如果你的覺察力又繼續更敏銳的話,你可以觀察到身體身上下的脈動。前面是呼吸的起伏、韻律,後面更微細的是全身的脈動。你會感覺到你全身就像浸泡在大海海浪裡面,它是不斷地在脈動。如果你能夠安住在當下,繼續地去體悟、去覺察,那你對無常——生滅變化——就會有更具體的體悟。這時候,你的身心會安止在當下。這就是來到安那般那念第四階段的「安息身行」。「安息身行我出息」就是,這時候你的身心是很柔軟、很安祥地處在當下,你身體沖動浮躁、不安、繃緊…都消失了。

「安息身行」這個階段你能夠做到了,又能掌握到全然放鬆的要領,你就能夠進一步,很自然地,喜覺支就會產生,這就是來到第五階段了。第五階段喜覺支產生之後,你一樣不迎不拒、不用力,第六階段樂覺支就會產生,你會浸泡在法喜裡面;你會浸泡在那無常的法流裡面。如果你止觀雙運,去體悟什麼叫無常法流生滅的話,這時候你就能夠全然地浸泡在那無常法流裡面,喜覺支、樂覺支自然地會生起如果你能夠繼續穩定、明覺,你就能夠覺知你的心行,你的起心動念,你也都可以清楚覺察到。你的各種感受——酸、痛、脹,麻,以及有沒有煩躁的心?有沒有浮躁、浮動?你的各種覺受這些,包括胸有沒有悶?心有沒有緊?你都可以清楚地覺察。這就是安那般那念第七階段「覺知心行」。
當你能夠繼續再安住在每一當下,繼續在呼吸上面用功,那你會來到「覺知安息心行」。前面的第四階段是「安息身行」,身體沖動已經在第四階段的時候安止下來了。你繼續用功、繼續浸泡、繼續打坐的話,那你整個心會來到安息心行,也就是來到一心一意的境界當你能夠穩定這樣——覺、觀、喜、樂、一心——的話,這就是浸泡在初禪的世界裡面。而這個初禪世界,如果有覺、有觀,那你就處處能夠見法。如果你有覺、有觀,又來到身行安息、心行安息。這樣,那個見法的力道就會很強

禮佛與身念處之配合
所以,禮佛也是一樣,安住在每一當下。你當下的整個過程,哪個動作比較明顯,你就把你的注意力,覺察那最明顯的動作身心柔軟,全面地開發明覺。你禮佛半個小時,如果應用得當的話,這半個小時都是很放鬆、很清醒明覺地活在當下。要知道喔!這半個小時活在當下,如果你真的能夠做到的話,那個功夫、那個力道,那是不得了啊!那就佛陀所講的:「你早上用功,你下午就可以見到效果啊!」所以,大家把禮佛方面的這些明覺,都要清楚地開發出來。如果你是有參加過禪修,這些要領你有覺察到,由禮佛的過程你可以進一步地去看到那個起心動念、意念——你要合掌之前,都有意念在引導啊!現在只簡短地講一下。心念處——意根方面,我們明天會繼續再跟大家來解析。

現在,當你一步一腳印地做,你會越來越明覺,你的心會越來越明亮。「明心」之後,你就能夠「見性」。但在「明心」之前,你要先「明身」啊!你這個「身」,要清楚地覺察啦!「身」,你能夠安住又明覺,你的心就會明覺。明心,你就能夠見性也就是見到法性、見到真理實相。如此,你就能夠斷十結,遠離顛倒夢想,進而解脫自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