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八章 五陰

第八章  五陰  

                         
   一                  雜  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法義分享】

◎若能深觀五陰無常、體悟到「色、受、想、行、識」無常的實相,就會逐漸斷除貪愛系縛,而達解脫自在

◎「色」是指色身肉體,也包括一切有形有質的物質

◎「受、想、行、識」都是指精神心理方面。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是現世到達涅槃彼岸解脫者的宣言。有資格作此宣言的必需具足:(一)已達無修、無學位的四果阿羅漢。(二)已證涅槃、無為、空。(三)已明生死大事,脫離生死輪迴

   二                  雜  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如是,過去、未來受、想、行、識無常,況現在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於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如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法義分享】

◎「無常法則宇宙人生現象真理、實相。「真理」一定是超越任何時間空間的。過去如此,現在、未來也必定如此。在地球上如此,到其他星球、其他銀河系,也都必然如此。

   三                  雜  九(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法義分享】

◎從「無常」進一步去體悟到苦、非我、非我所

◎「觀」是指定力內心澄靜後有深度的看。一般人的看,是散心膚淺的看,

 看不到實相,或只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角度。

佛陀開示修行法門,都是為了讓心澄靜下來,以便於對身心內外、宇宙

 生的實相進行深度的如實觀察,如實體證而開悟而離系、解脫

   四                雜  十一(十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所生諸色,雲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所生諸識,雲何有常?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法義分享】

◎每個元素、零件都是無常生滅。由無常的元素組合而成的成品,必然也是無常

 生滅。由會損壞的零件組合而成的汽車,怎能不損壞折舊呢?

   五               雜  一三(一三)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如是受、想、行、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以受、想、行、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

  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義分享】

◎由各種元素組合而成身心若不會壞滅、若不會帶來苦惱後患,那就可執取。若能如實知五陰組合而成身心,有其味、有其患,那幺就不會顛倒夢想的執取。

   六               雜  二三(二三)

  爾時尊者羅侯羅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雲何知、雲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

  佛告羅?羅: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羅侯羅!當觀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觀。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如是,羅?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

    【法義分享】

◎要破身見、我見、我慢,一定要對身心內外的一切粗、細、大、小、美、丑、好、壞、遠、近、過去、現在、未來……進行如實的觀察。去體悟現象界的生滅無常,再深入體悟無我、無我所

   七                雜  二六∫二九

  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於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識,於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佛告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於色說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師;如是於受、想、行、識,於識說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師。」

    【法義分享】

佛陀所說的「法師」,是指能深觀身心內外無常實相,又能契入涅槃寂靜的人

◎「法次法向」就是逐步去體悟身心內外一切無常,進而導向離欲、寂靜解脫自在

◎若能對當下的身心內外進行如實的深觀透視,就能現世到達究竟涅槃彼岸解脫

 自在

   八                 雜  三三(二五六)

  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

  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

   九                 雜  三九(二六二)

  諸比丘為我說法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我爾時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雲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凈。

    【法義分享】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宇宙永恆的三法印。若不了悟大自然的運行法則而與之抗爭--「苦」就產生了

◎許多修行人,雖然很會宣說「無常無我」,但事實上骨髓里是很怕無我、很怕空。

如來深知眾生心態,所以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不是抓有、就是執空。

◎本經開示的重點:「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

   十                 雜  四○(二六三)

  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習何等?謂不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譬如伏雞,生子眾多,不能隨時蔭餾,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嘴、以爪啄卵自生,安隱出殼。當知彼子無有自力,堪能方便以嘴、以爪安穩出殼。所以者何?以彼雞母不能隨時蔭餾,冷暖長養子故。如是,比丘不勤修習隨順成就,而欲令得漏盡解脫,無有是處!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何等?謂不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以者何?以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如彼伏雞善養其子,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正復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諸子自能方便安隱出殼。所以者何?以彼伏雞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故。

    【法義分享】

◎「頓悟」來自於「漸修」。高樓大廈要落成,一定來自於深厚的地基與堅固的逐層建築。若不如此,那種大樓不是夢幻世界的「空中閣樓」就是空有外殼的「危險大樓」。

◎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依阿含解脫道而行,必然水到渠成,自然漏盡、心得解脫

   十一               雜  四一(二六四)

  爾時世尊手執小土摶,告彼比丘言:「汝見我手中土摶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恆、不變易、正住法。

  佛告比丘:「我自憶宿命,長夜修福,得諸勝妙可愛果報之事。曾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七劫壞時生光音天,七劫成時還生梵世,空宮殿中作大梵王,無勝、無上,領千世界;從是以後,復三十六反,作天帝釋。……

  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寶床,唯卧一床;八萬四千宮殿,唯處一殿;八萬四千城,唯居一城,名拘舍婆提;八萬四千寶車,唯乘一車……

  比丘!此是何等業報,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三種業報。雲何為三?一者布施,二者調伏,三者修道。比丘當知:凡夫染習五欲,無有厭足;聖人智慧成滿,而常知足比丘!一切諸行,過去盡滅、過去變易,彼自然眾具及以名稱,皆悉磨滅。是故,比丘!永息諸行,厭離、斷欲、解脫比丘!色為常?無常?」……

    【法義分享】

◎任何你所抓取的,都只是一場夢、一場空。

◎若只修人天福報,到最後仍會福盡還墮。

凡夫因為不知足而成慾望的奴隸;解脫者因為知足而常樂。

   十二               雜  四三(二六六)

  無明所蓋,愛結所系,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比丘!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斷,長夜繞柱,輪迴而轉。如是,比丘!愚夫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長夜輪迴,順色而轉。如是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長夜輪迴,順識而轉。

    【法義分享】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因為貪愛染著,讓眾生如狗子系柱一般,長夜繞柱,輪迴而轉。

   十三               雜  四四(二六七)

  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凈故眾生凈。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

  佛告比丘: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痴種種,心惱故眾生惱,心凈故眾生凈。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法義分享】

◎心惱故眾生惱;心凈佛土凈。有貪、瞋、痴的眾生其心都是一面凹凹凸凸、很不平的鏡子每個人的心鏡凹凸程度都不同,所以每個人世間都不同。

   十四               雜  四七(二七○)

  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闇冥。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諸比丘雲何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若比丘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法義分享】

◎如果能深觀身心內外一切無常則能斷除種種結縛,包括深層的我執與我慢。問題是修行人大多隻把「無常」當做一個名相、口頭禪、或頭腦中的一種知見

   十五                 雜  四二/五五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       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

  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       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

  諸識法如幻。             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法義分享】

◎把此兩偈背下來,再慢慢去禪思、消化、求證。

   十六                雜  五六(六五)

  雲何色集,受、想、行、識集?愚痴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從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識集。

  雲何色滅,受、想、行、識滅?多聞弟子受諸苦、樂、不苦不樂受,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滅,著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十七                 雜  六二(七一)

  雲何斷關?謂斷五下分結。雲何度塹?謂度無明深塹。雲何超越境界?謂究竟無始生死雲何脫諸防邏?謂有愛盡。雲何建聖法幢?謂我慢盡。

    【法義分享】

◎若真的要弘法、真的要為法做見證,最好先「我慢盡」。達到無學位的四果阿羅漢才能真正建聖法幢。

   十八                 雜  五五(六四)

  「此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色是苦,受、想、行、識是苦;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此色非當有,受、想、行、識非當有;此色壞有,受、想、行、識壞有;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當有。如是解脫者,則斷五下分結。」

  時,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斷五下分結已,雲何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比丘:「愚痴凡夫、無聞眾生無畏而生恐畏。愚痴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

  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比丘!離色界貪已,於色意生縛亦斷;於色意生縛斷已,識攀緣亦斷,識不復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為作,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

    【法義分享】

◎能深入體悟無常、非我、非我所則能斷五下分結而證到三果。但「我慢」仍未斷。

走在修行路上的眾生,雖然知道無常無我,也很會宣說,但往往骨子裡是抗拒無常、很怕無我。所以種種扭曲變質的修行法門就不斷衍生出來。

◎若能做到「識無所住」,就能做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不容易啊!只要你還處在二元對立世界裡,就處處有所住,只是自己有無覺察到而已。

   十九                 雜  五九(六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雲何如實觀察?如實知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雲何色集,受、想、行、識集?緣眼及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 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如是,緣耳、鼻、舌、身、意,緣意及法--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如是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二十                 雜  八二(三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洲不異依。比丘!當正觀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苦、變易,離欲、滅、寂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時,十六比丘不生諸漏,心得解脫

    【法義分享】

親近知識就是要學習如何才能自依、法依、不異依。

◎真正的善知識他會引導你去如實正觀宇宙人生的實相,而達到自依止、法依止。

   二一                 雜  八三(三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世間諍,世間與我諍。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諍,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雲何為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謂色是常、恆、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受、想、行、識,常、恆、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是名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比丘!有世間世間法,我亦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非我咎也。

  諸比丘!雲何為世間世間法,我自知,我自覺為人演說,分別顯示,盲無目者不知不見?是比丘!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世間世間法;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苦,是世間世間法。比丘!此世間世間法,我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盲無目者不知不見。我於彼盲無目不知不見者,其如之何!

    【法義分享】

◎「我不世間諍,世間人與我諍」。一位到達彼岸解脫者,他只如實述說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以及如何去體悟及到達解脫之道。但世間盲目者不知不見、也不去求證,佛陀又能奈何?要把阿含經判為小乘佛陀又能怎樣?

   二二                雜  八八(四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雲何比丘七處善?比丘!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

  雲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為色,如是色如實知。雲何色集如實知?愛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雲何色滅如實知?愛喜滅是名色滅,如是色滅如實知。雲何色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滅道跡,如是色滅道跡如實知。雲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雲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雲何色離如實知?謂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雲何三種觀義?比丘!若於空閑、樹下、露地,觀察陰、界、入,正方便思惟其義,是名比丘三種觀義。是名比丘七處善、三種觀義。

    【法義分享】

對於五陰、六界、六入處,若能看到其集、滅、道、味、患,則能離系縛而解脫自在。但這必需止觀雙運才能辦得到。

   二三                雜  八九(四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取故生著,不取則不著。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比丘白佛:「唯然,受教!」

  佛告比丘雲何取故生著?愚痴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異我、相在,見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亦隨轉;心隨轉已,亦生取著、攝受心住;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愚痴無聞凡夫於受、想、行……

  雲何名不取著?多聞弟子於色不見我、異我、相在,於色不見我、我所而取;不見我、我所而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心不隨轉故,不生取著、攝受心住;不攝受住故,則不生恐怖障礙、心亂,不取著故。如是受、想、行……

    【法義分享】

◎對身心內外一切,若貪愛、執取、黏著,就會患得患失。當境界生滅變異,痛苦必跟隨而來

◎若不貪愛抓取,就不患得患失。不管境界如何變異,心不隨轉,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

   二四               雜  一○二(五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漏、無漏法。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愛、恚;如是受、想、行、識,有漏是取,彼識能生愛、恚,是名有漏法。雲何無漏法?諸所有色無漏非受,彼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彼色不生愛、恚;如是受、想、行、識,無漏非受,彼識若過去、未來、現在,不生愛、恚,是名無漏法。

    【法義分享】

◎「漏」就是「煩惱」的別名。只要有抓取、有貪愛黏著,後患、煩惱就會跟著來。若不抓取、不貪愛黏著,就沒有後患、沒有煩惱

   二五               雜  一○四(五八)

  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觸因、觸緣,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觸緣故。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

  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雲何生我慢?」

  佛告比丘:「愚痴無聞凡夫於色見我、異我、相在,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於此生我慢。」

  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雲何無我慢?」

  佛告比丘:「多聞弟子不於色見我、異我、相在;不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

  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更有所問。何所知、何所見,盡得漏盡?」

  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

    【法義分享】

◎注意解析「五陰」是如何形成。很重要

 一、「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形成。

 二、「色身」與名(空)和合而產生「識」。

 三、色身與外境六塵接觸而產生「受、想、行」。

◎色身、受、想、行、識等五陰,不是本來就單獨存在的五種元素。都是由各種元素不斷排列組合演變而成。如同「水」不是本來就存在,而是由h2加o(二個氫原子加一個氧原子)所形成。「識」也是如此,不是本來就單獨存在的元素,更不是永恆不變靈魂

◎在各種元素未形成聚合之前,「我」在哪裡?

◎於此緣起五陰身心不了解,則我、我見、我慢生。若能如實深觀五陰的實相,則我見、我慢斷。

◎請更深入去禪思:「地、水、火、風」四大又是從哪裡來?為什幺會聚合?

   二六              雜  一○五(一○ 三)

  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往語差摩比丘:「汝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前後相違。」

  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而非阿羅漢者,我於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

  差摩比丘復言:「我亦如是。非色即我,我不離色;非受、想、行識即我,我不識離。然我於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而於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諸上座我說譬,凡智者,因譬類得解。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濯塵垢,猶有餘氣,要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如是,多聞弟子於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能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然後於五受陰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

  差摩比丘此法時,彼諸上座遠塵離垢,得法眼凈。差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法喜利故,身病悉除。

    【法義分享】

◎雖然能理解、能觀察到五陰非我、非我所,但我慢、我欲、我能……並未斷。這與觀察的深淺度有關,也與習氣有關。所以才有四雙八輩的差異。深層的我見、我慢不易斷。(通常需要一面明眼善知識鏡子,以協助反觀照見。)

    【法義分享】

◎差摩比丘五陰再深入思惟,觀察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理論上可以如此,實修上,要斷深層我慢沒那幺容易。

修行很容易在禪修之際覺得我慢、我欲、我能我是我在,一切悉除。但出了禪修區,實際歷緣對境之際,我慢、我是我能……全部又暴露出來。

◎理悟容易,實修不易;理可頓悟,事必漸修。

要有很深的反觀覺察力,才能看到那深層、潛伏的我見、我慢、我是我能

   二七             雜  一○七(一○ 五)

  「仙尼!其第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名曰斷見;彼第二師見今世後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則是常見;彼第三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

  仙尼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所說,遂更增疑。」

  佛告仙尼:「正應增疑。所以者何?此甚深處,難見、難知,應須甚深微妙至到,聰慧所了。凡眾生類,未能辯知。所以者何?眾生長夜異見、異忍、異求、異欲故。」

  仙尼白佛言:「世尊!我於世尊所,心得凈信,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即於此座,慧眼清凈!」

    佛告仙尼:「色是常耶?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

    復問:「仙尼!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仙尼:「我諸弟子我所說,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等;非無間等故,慢則不斷;慢不斷故,舍此陰已,與陰相續生。是故,仙尼!我則記說,是諸弟子身壞命終,生彼彼處。所以者何?以彼有餘慢故。」

  「仙尼!我諸弟子我所說,能解義者,彼於諸慢得無間等;得無間等故,諸慢則斷;諸慢斷故,身壞命終,更不相續。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說彼舍此陰已,生彼彼處。所以者何?無因緣可記說故。欲令我記說者,當記說:彼斷諸愛欲,永離有結,正意解脫,究竟苦邊。我從昔來及今現在常說慢過、慢集、慢生、慢起,若於慢無間等觀,眾苦不生。」

  佛說此法時,仙尼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凈。

 

    【法義分享】

◎「無間、無間等」可翻譯為「現觀」--也就是現在、當下就沒間斷的深觀、反觀。

◎一般修行者極易落入斷見或常見,但很不易覺察到自己落入「斷、常」兩邊。能覺察到就有校正的可能了。但此甚深處,難見、難知,須要有很深的反觀覺察力。凡眾生類,未能辨知,因為眾生長夜異見、異忍、異求、異欲故。

眾生習慣於顛倒夢想,常用我見、我慢不斷的構築夢幻世界,但不自覺知。

◎若「我慢」不斷,「自我就不會死;自我不死,就會繼續再抓取、再輪迴

   二八              雜  一○九(一○ 七)

  尊者舍利弗語長者言:「善哉!長者!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愚痴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患、色味、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攝受。彼色若壞、若異,心識隨轉,惱苦生;惱苦生已,恐怖、障閡、顧念、憂苦、結戀。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心苦患。

  雲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聞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生愛樂,見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心不隨轉惱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礙、顧念、結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法義分享】

◎遇到同樣的逆境考驗,凡夫是心慌意亂,身苦、心也苦。有正知正見修行人是內心平靜,身苦不能免,但內心安詳而不境界影響。前者用我慢、我欲在與無常法則抗爭;後者了知無常法則而全然接受。當你接受,境界就會穿流而過。

   二九              雜  一一二(一一○)

  佛告火種居士:正以此法,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如實知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彼於爾時成就三種無上:智無上、解脫無上、解脫知見無上。成就三種無上已,於大師恭敬、尊重、供養如佛。世尊覺一切法,即以此法調伏弟子,令得安隱、令得無畏、調伏寂靜、究竟涅槃世尊涅槃故,為弟子說法

    【法義分享】

◎「世尊涅槃故,為弟子說法」。這是如來出現於世的主要目的--引導眾生了知宇宙人生的實相而出離苦海,到達究竟涅槃彼岸

◎但「涅槃甚深甚深很容易被扭曲、被誤解眾生不了解涅槃深意,導致後世佛教才有「不斷煩惱、不入涅槃」的謬論。這如同勸人「不要把精神錯亂治療好」一樣荒謬。

   三十              雜  一二四(一二二)

  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

  佛告羅陀:我說於色境界當散壞消滅,於受、想、行、識境界當散壞消滅,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苦盡者我說作苦邊。譬如聚落中諸小男小女嬉戲,聚土作城郭宅舍,心愛樂著,愛未盡、欲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心常愛樂、守護,言:我城郭,我舍宅。若於彼土聚愛盡、欲盡、念盡、渴盡,則以手撥足蹴,令其消散。如是,羅陀!於色散壞消滅愛盡,愛盡故苦盡,苦盡故我說作苦邊。

    【法義分享】

大人小孩玩家家酒,會覺得可愛又好笑,對那些假的玩具小孩是如此當真,如此著迷。

眾生五蘊、身、心、內、外的迷執,就如小孩玩具的迷執。若心智漸成長、智慧成熟,反觀到自己的愚痴他就會哈哈大笑而放掉。

    三一              雜  一二五(一二三)

  世尊為我說法要,我聞法已,我當獨一靜處,專心思惟不放逸住……

  羅陀!當知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何等為有身?謂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雲何有身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於彼彼愛樂,是名有身集。雲何有身滅?謂當有愛、喜、貪俱,彼彼愛樂,無余斷舍、吐盡、離欲、寂沒,是名有身盡。雲何有身滅道跡?謂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滅道跡。有身當知,有身集當斷,有身滅當證,有身滅道跡當修。羅陀!若多聞弟子於有身若知、若斷,有身集若知、若斷,有身滅若知、若證,有身滅道跡若知、若修已,羅陀!名斷愛、離愛、轉結、止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三二              雜  一三五(一三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系我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不知本際?……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著,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諸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

    【法義分享】

◎「不知本際」就是不知本來面目,對生死大事仍是茫然無知

◎「我、我所我見、我慢、生死輪迴……」都是來自於對五蘊身心內外沒有如實觀察了知,導致產生顛倒夢想,而作繭自縛。

   三三              雜  一七○(一六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我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世有邊、世無邊、世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法義分享】

佛陀不談十四無記,因為不希望修行人成為哲學家、玄學家、辯論家、大學問家……。因為空談理論而不實修實證,對解脫是沒有益助的。

◎被箭射到後,要設法將箭袪除、先把病治好而不是禁止開刀,卻去追問一百個「為什幺」?因為在還沒弄清楚為什幺之前,早已死掉了

   三四              雜  一七七(一七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火燒頭衣,當雲何救?」

  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

  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應盡除斷滅;為斷無常火故,勤求大師。斷何等無常故勤求大師?謂斷色無常故勤求大師;斷受、想、行、識無常故勤求大師。」

   三五             雜  一八九(一八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以成就一法故,不復堪任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何等為一法成就?謂貪欲一法成就;不堪能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何等一法成就?謂無貪欲成就;無貪欲法者,堪能知色無常,堪能知受、想、行、識無常

  如貪,如是恚、痴、瞋、恨、詆、執、嫉、慳、幻、諂、無慚、無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憍慢、放逸、矜高、曲偽相規、利誘……

    【法義分享】

◎要能真正如實正觀、如實體證到色、受、想、行、識五陰無常實相,沒那幺容易。一般對「無常無我」往往只是知道個名相或只少分淺嘗、或只看到粗相。

當你真正用心靈去體驗無常之流,那是言語道斷」沒有思惟、沒有想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