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六章 樂見聖賢--培養恭敬心、柔軟心

第六章  樂見聖賢--培養恭敬心、柔軟心     

         
    一             雜  一一二五(一二三八)

  阿難!莫作是語--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純一滿凈,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我常為諸眾生作善知識。其諸眾生有生故,當知世尊正法,現法令脫於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離諸熾然,不待時節,現令脫惱苦,見通達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

    【法義分享】

◎以佛陀的要求標準是:要證到四果無學位的阿羅漢才有資格當眾生的「善知識」。

    二                  增  一三

  如來聖眾,善業成就,質直順義,無有邪業,上下和穆,法法成就如來聖眾,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聖眾者,所謂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聖眾,應當恭敬,承事禮順。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

    【法義分享】

親近具有正知正見、有修、有證的善知識,培養恭敬心與柔軟心,將可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浪費與摸索。

   三                   長  一六

  善生!弟子敬奉師長復有五事。雲何為五?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善生!夫為弟子當以此五法敬事師長師長復以五事敬視弟子。雲何為五?一者順法調御,二者誨其未聞,三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吝。善生!弟子師長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法義分享】

◎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你要先有邁向究竟解脫的決心,而且身心柔軟,明眼善知識才會出現。

    四                   中  五四

  若奉事善知識者,未聞便聞,已聞便利。如是善知識,若奉事者,便習奉事;若有奉事,便習往詣;若有往詣,便習聞善法;若有聞善法,便習耳界;若有耳界,便習觀法義;若有觀法義,便習受持法;若有受持法,便習翫誦法;若有翫誦法,便習觀法忍;若有觀法忍,便習信;若有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盡智。

    【法義分享】

◎真正的善知識一定是每一腳步都是協助你「依法不依人」,協助你逐漸獨立

 協助你親自去體證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而達到解脫自在

   五                  增  三二二

  爾時尊者須菩提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在一山側縫衣裳。是時,須菩提世尊今日當來至閻浮里地,四部之眾靡不見者,我今者宜可時往問訊禮拜如來爾時尊者須菩提便舍縫衣之業,從座起,右腳著地。是時,彼復作是念:此如來形,何者世尊,為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見者復是地、水、火、風種乎?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造、無作。如世尊所說偈言:

    「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

     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

     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

     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

     說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

     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

  此中無我、無命、無人、無造作,亦無形容有教、有授者,諸法皆悉空寂何者是我?我者無主。我今歸命真法之聚。爾時尊者須菩提還坐縫衣。……

  是時,比丘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今禮最勝尊,今日先得覲省,我優缽花色比丘尼是如來弟子。」

  爾時世尊與彼比丘尼而說偈言:

   「善業已先禮,最初無過者;

    空無解脫門,此是禮佛義。

    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

    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

    【法義分享】

◎本經的含意很深,必須能深觀緣起、又體證到「空」的聖者能做到。

◎初期的大乘般若經論,都是在闡揚阿含經裡面甚深甚深的「涅槃、無為、空」。

◎真法之聚含意有三:(一)法界。(二)真理。(三)佛之法身

◎「善業」是指須菩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