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凱法師:入世與出世

入世與出世

聖凱法師

(1997年7月25日)
 
尊敬的凈慧老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同學

這是我第二次跟大家共同探討佛法佛法因緣,我們今天能夠在一起,都是有宿世因緣的。有一句話說:「百年同修同船渡」,希望大家珍惜這次機會。有的同學說腿痛,其實你哪裡不痛呢?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痛苦之中,只不過有時感覺不到而已。今天我講的題目是《入世與出世》。入世是痛苦,出世是快樂。大家的生活可以說是入世的,很現實。入世生活的組成要素包括物質、根身、感情、人群等。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圈圈裡面,在這裡面走來走去,一直沒有走出去。只有三界超脫了,才是真正的超脫。
我們在家庭社會里的行住坐卧衣食住行、起心動都是入世的。我們為什麼學佛呢?是為了追求人生解脫這就是出世。怎麼樣把入世與出世結合起來,從佛法中得到一些利益呢?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

一、入世的生活

我們先談談物質。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物質里,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人們每天為了追求名利而奔波勞累,佛法對我們的物質生活並不排斥,而是很的指導性的。翻開《阿含經》就不發現佛陀對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有教導,他教我們怎樣賺錢,怎樣花錢,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孩子應該怎樣孝順父母。如今「流行風」轉來轉去,比電風扇還厲害,搞得不少人暈頭轉向。佛陀說:一個人的外表是假象,不要過於注重外表,要注重內心。一個充滿慈悲道德的人,即使身穿粗布衣裳也不會影響別人對他的尊敬。澳大利亞一位法師告訴我,他剛到澳大利亞的時候,很多女孩問他穿的是什麼衣服,他說是最流行的衣服,於是很多人要買他的衣服他說如果賣給你,我的衣服就不流行了。學佛的人應該有自己的標准,穿什麼適合就穿什麼。吃也一樣,是為了藉假修真。要修行佛法,沒有健康身體是不行的,明白了這一點,吃什麼好。有個和尚曾經問慧海禪師如何用功修道,慧海禪師說,吃飯的時候就吃飯,睡覺的時候就睡覺。那個和尚說,這不是跟我平常人一樣嗎?慧海禪師說,平常吃飯時百般思索,睡覺時千般計較。近代的弘一大師是律宗高僧有一次他的好友夏丐尊去看望他。夏丐尊看到弘一大師吃的是黑黑的鹹菜,就問他為什麼吃鹹菜,大師說咸有鹹的味道。飯後見大師的是白開水,就問他為什麼不喝點茶,大師說淡有淡的味道。咸也好,淡也好,只要自己覺得心安就好。住也一樣,只要心安,東南西北都好。佛陀告訴我們,住在哪裡並不重要,只要有寬闊的胸懷,住在哪裡都能安得下。

一個問題要問大家,在這個世界上,什麼速度最快的?有同學回答是光速。其實最快的是我們的心。《阿彌陀經》中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有同學說,這么遠,我坐火箭都到不了。佛陀告訴我們:「於一念頃,即得住生。」十萬億佛土,一動念就往生了。

著我們講講根身。眼耳鼻舌身意稱六根,在生活中我們靠六根來追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而有些人不是靠這些來尋求快樂,記住不要以自己的標准來衡量別人。有人曾問我:佛會不會生氣我說:你生氣嗎?他說生氣我說是因為生氣,佛才會生氣。唐朝一位法師寫道:「世事悠悠不為山丘,卧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吾復何憂?」皇帝知道這個消息,很生氣,派衛兵去抓他。當時禪師正在用牛糞石頭牛糞燒得煙很大,禪師被熏得鼻涕眼淚一大堆。衛兵說:你的鼻涕掉下來了禪師說:我才沒有閑功夫為你們這些俗人擦鼻涕呢。然後夾起石頭放進嘴裡說:哎呀,真好吃。衛兵見狀,便回去報告皇帝皇帝感漢道:真是人間福田!這樣的修行人就不是靠根身來追求外在快樂以滿足自己,而是通過修行來追求內在的心理世界

下面來談談感情。佛稱眾生是有眾生,人都是有感情的,冷酷無情的人被稱作冷血動物。真正的感情來自智慧,來自慈悲父母孩子該怎樣愛?作為子女,同樣要孝順父母父母很辛苦,養我們這么大我以朋友身份勸告大家要多孝順父母

第三點我們講講人群。我們的生活不開人群,走路,有修路人為我們修路;坐車,有司機為我們開車,所以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群體里。生活在群體之中就難免有矛盾衝突,有痛苦這就是入世的生活痛苦

下面講講入世生活

1、我們的世界是五欲塵勞的世界。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2、人我紛爭的世界。佛說我們末法眾生是斗諍堅固。3、重重災難世界自然界有水災風災、地震等等災難社會上加給我們怨憎會苦,所謂冤家路窄。我們的身體要遭受生、老、病、死的痛苦心理上有貪嗔痴的痛苦。「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恨心一起,你的功德就會消失,業障都會上來。

二、出世的生活

佛教講出世的生活,非離開人間,非期於來世也不只是了生脫死,自我解脫,不管世間痛苦。我們一樣在世間生活,但是要用出世的精神和無深廣的智慧來從事救度眾生事業,使每個人都發起出離心使我們的國家富強,讓世間充滿佛法和平真理這是佛教出世精神的真正目的

1、小乘出世的生活

小乘阿羅漢「視三界牢獄,看生死冤家」。跟我世間生活正好相反,他們對物質的要求極少。他們拋開感情,實行的是內心平靜安詳,開發內心智慧。翻開《阿含經》可以發現,當時原始佛教徒的物質生活是很貧乏的。比如他們穿的是三衣,缽只有一個。當時佛陀姨母縫了兩件衣服供養他,佛陀只收下一件,另一件讓她供養別的比丘。原始佛教徒在物質上很貧乏,感情上很淡泊、沉寂,他們斬斷了貪圖利養的觀念,追求的是人格的升華、心靈世界的凈化,拓展生命的永恆。當時迦葉尊者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被稱作頭陀第一。迦葉尊者上年紀時,佛陀勸他放棄苦行,回到僧團里,充當上座領導大家修行。可是,迦葉尊者說:佛陀我不能接受,我要苦行作為榜樣,使後代的佛弟子明白,只有通過苦行才能堅定我們的信仰,激勵我們的精神,才能真正做我們心靈主人,遨遊在三世諸佛真理之中。

2、禪者的超然生活

中國佛教禪宗很偉大,出現了很多偉大的禪師。很多同學問我禪師開悟後究竟是怎樣的?其實禪師開悟後的生活和平寧靜安祥、超然的,不象我們想像的那樣騰雲駕霧,玄而又玄。他們還是在行腳修行,還是在林下水邊長養聖胎。大梅法常參馬祖道一,開悟後還是以荷葉為衣,以松子為食。南泉普願禪師開悟後牧牛彩樵為生。六祖在五祖那裡的工作是舂米。

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的超脫和恬淡。古代許多禪師是從水頭、菜頭、火頭、行堂中出來的。搬柴運水無不是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行的是最偉大的神聖使命。禪的超然性需要我們去親證,「妙高峰頂,不容言說,第二峰頭,或可言傳。」真正禪的境界是不容地你說的,只能去體證,佛法只是為你明道路。唐朝一位比丘尼玄機禪師雪峰禪師時,雪峰禪師問:「你從哪裡來?」玄機答:「從大日山來。」雪峰禪師問:「日出也未?」答:「日出則融雪峰。」雪峰禪師問:「玄機日織幾何?」答曰:「一絲不掛。」雪峰禪師沒再說什麼。玄機走到門口時,雪峰突然說:「你的袈裟掉地上了。」玄機連忙回頭看。雪峰說:「好一個一絲不掛!」這個公案說明玄機沒有真正解脫,還是有掛礙。所以禪的超然性光靠口頭說說是不行的,知識分子學佛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3、菩薩的無住生活

菩薩慈悲智慧為本,他們已經能夠安住在出世的生活里,具有出世的般若智慧,然後大行慈悲,入世廣度眾生台灣有一位慈航法師他在遺囑寫到:「只要一人未度,切勿自己逃脫。」就象地藏菩薩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維摩經》中寫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住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這就是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什麼叫不住呢?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不住生死是由智慧緣故,不住涅,是由慈悲緣故佛經里說:不唯不住有,亦且不住無,不唯不住無,亦且不住無無。六祖因聽五祖說「應無所而生其心開悟,後來寫了個偈子:「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慧能大師體悟以這種自性橫遍十方法界。安於無住,才能無所不住。菩薩的無住生活是要改變我們生活中的常見和斷見。身住在世間,但不執著世間世間的憂悲苦才會遠離。喜舍一切才是真正菩薩的無住生活

4、佛陀困位的生活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成佛。他修行人間說法人間,最後在人間證入涅槃他在人間同樣也有恩恩怨怨,那他是怎樣處理的呢?我們學佛不是學人人是有缺陷的。學佛是以佛陀精神來處理我們的生活佛陀原是迦毗羅衛國太子,迦毗羅衛國國力弱小,當琉璃王要攻打迦毗羅衛國時,佛陀挺身而出。當琉璃王大軍過來時佛陀坐在路中間。當是印度有個風俗戰爭期間,看到出家人必須撤兵,琉璃王只好退兵。第二天情況依然如此,第三天,琉璃王只好親自走上來問佛陀為什麼不坐在樹下乘涼,而坐在馬路中間。佛陀說:親屬之蔭勝餘蔭,如果國家滅亡了,我坐在樹下乘涼還有什麼意義呢、佛陀出家有個妻子叫耶輸陀羅佛陀成道後,回家看望家人。見到耶輸陀羅時,佛陀慢慢地對耶輸陀羅說:你辛苦了,感謝你,我對你是很抱歉的,但是我對得起一切眾生請你為我歡喜我現在已經達到歷劫以來的本願了。佛陀很有人情味的,但他超脫了感情的束縛,凈化了感情,以一切眾生為耶輸陀羅和羅睺羅。正因為有這樣偉大的胸懷才有這樣偉大的教化廣布人間,我們今天才有機會聽聞佛法佛陀生活是在平凡之處顯示不平凡。佛陀印度同樣遇到很我煩惱提婆達多因為要求佛陀教他神通,被佛陀拒絕,他便聯合阿闍世王反對佛陀。但是佛陀平靜地說,我們對付鬥爭的方法智慧和忍辰,守護自己的心最為要緊。

三、我們如何入世出世

首先要有度人的發心再來充實自我能力。到底是先度人還是先度己,還是度人度己是一體的?這個問題總是困擾著我們。正確做法是先有度人的發心再來充實自我能力發心很重要,就是讓我們的念頭保持很大的力量學佛需要你下很大的決心。一個心念動,就是發心。我們如果念念趨向善,我們就能向善。有一念的心,就能成就事業。我們不要乞求人的恩賜。有人曾經問日本鈴木大拙先生,釋迦牟尼佛對眾生最後的希望是什麼?鈴木先生:拋棄依賴的心。

發心四種

1、發慈悲心,人我無間。佛經里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需要智慧。有慈悲智慧是好心腸的傻子,有智慧慈悲是冷酷無情。有慈悲智慧就是中道。我們平時要多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多替別人著想,少一點我執

2、發信願心,常隨佛學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教強調信仰信仰才會產生力量信仰是無條件的,要心甘情願為信仰而獻身。我們學佛總在講條件,總在想學這個有什麼結果,這不行。佛法有時是不能用理性去判斷的。正信以實德能。正信的對象功德圓滿聖賢。願,就是願力。

3、發菩提心,上弘下化。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可以說,菩提心就是青年人的心。大家是否注意過。寺院里的羅漢像是老和尚像,而菩薩像都是年輕人的像。年輕人有悲天憫人的心,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也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年輕人純潔的心就是菩擔心,年輕人就應該發菩提心

4、發無我心慈悲里如果有個我,慈悲就不能大起來;如果信願心有個我存在,那麼信願主就發不起來;學佛修行如果有個我,就不解脫要學佛法無我這是給大家提出一個要求,需要大家一點一滴去做

我們正因為有這四種心,才能有充實自我能力。如果你是科學家,你要有追求真理的心,你的科學必須對眾生負責;如果你是醫生,你的醫術應該是高超的,醫德應該是純潔的;如果你是教師,你必須對你學生負責。這都是提高自我能力

再一個先有出世的思想再來做入世的事業有些人只能入世,不能出世;有些人則只能出世,不能入世。我們要先有出世的思想,才能做入世的事業。如果沒有出世的思想,對世間就容易想貪著心,這就要我們:

1、對人生有無常的警覺古人講,今天你把鞋子脫在床下,明天早晨不知道還能不能穿得上。死無定期,任何東西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就是無常無常不是消極,正因為無常,我們才要積極去做

2、對物質不拒不貪。我們的生活不開物質,但不能對它生起很重的貪心

3、對情愛不執不舍。愛不重不生娑婆。為什麼我們生在這個世上?很簡單,因為我們曾經愛過。佛經里講,去除一分愛念,增加一分道念。愛需要我們用智慧慈悲去凈化、引導。

4、不能自滿,只有這樣才能進步。

今天我講入世與出世,給大家提了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最後送給大家幾句話:先有度人的發心再來充實自我能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來從事入世的事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