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波法師:入不二法門品 第四講 下

入不二法門

靜波法師講於新加坡

(第四講 下)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 未經校稿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整理人 慧雪

下面的經文「無盡意菩薩曰: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二十菩薩站起來,他談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不二法門感悟的因緣,這是一位菩薩他發大悲心。為什麼?悲能拔苦,當別人痛苦的時候,他能夠幫助別人轉移他對痛苦的那種執著障礙,所以叫大悲心。

常行六度菩薩大悲心就要布施,要持戒,要忍辱,要精進,要禪定,要般若,所以六波羅蜜。無有窮盡,一直堅持下去,恆久堅持。不是我今天高興了我這樣做,我明天不高興不這樣做。所以常行六度無有窮盡菩薩六度萬行中去擔當,去實踐。沒有六度萬行,菩薩沒有下手處。所以菩薩要通過六度萬行來完成自己,改變我執。改變我執必須利他,不利他自己不能自利每個人都非常頑固的我執。利於別人,你不利於別人怎麼辦呢?據說當年佛陀時代的,有一乞丐是一個老太老人家,每次佛陀辦法會的時候她都會去,佛陀把一些供果都會給她時間久了形成一種習慣了。所以佛陀知道她的貪心越來越重,有一佛陀跟她講,說這些東西我會給你,做完法會,但是你說我不要,你只要說我要我就會給你。這位老人家憋了半天都講不出來,因為她已經習慣了,她捨不得。她覺得特別痛苦,我怎麼能說不要呢,非常難過。最後很久了才說我不要,但是絕不是那樣坦蕩的說我不要,因為她非常痛苦。給予是多艱難的一件事。每個人也一樣,不給就是我執強烈,給予就是把我執給出去了佛陀就是這樣一個因緣,告訴你你要改變自己,所以佛陀告訴人們說我執是多可怕,貪呀。所以每個人迴光返照,問問自己。我是不是這樣呢?差不多,他可能跟你貪的內容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去反醒要去改變,所以稱為無盡意菩薩

六度之中去感悟無量般羅蜜,《無量義經》有這樣一段話「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如果你去布施的時候,你可能持戒,這裡面代表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你在持戒的時候你可能就有布施就有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所以叫一法通,萬法都是一樣的道理。我們舉個例子,請問大海一滴水是不是大海,是呀,大海是由一滴水來結成的,如果你破了水原來就是h2o,所有的大海都是這個樣子,由h2o組成的,一門深入,馬上突破,觸類旁通,這個是很有意義的。

站起來說,布施法和布施迴向一切智,即布施波羅蜜布施法和布施迴向一切智,通過布施、能施、所施中間物來完成迴向一切智,空性。凡夫、二乘以為是二法,布施再去迴向以為是二。我們念經之後都要迴向,我們認為是二,其實是一。為了完成不再執著,為了跟法界眾生結緣,你想想並沒有說迴向的時候說我為我自己,我要如何?是,你可能掛一個吉祥牌位,但是最終的要把所有念經的功德法界眾生,給更多的人才會受更多的利益,如果你說不願意給予別人,你自己不受益,當然你可能受益,但是你僅僅是福報,這個福報給你的不是快樂不是幸福,他可能是障礙。所以你要記住,有錢不意味著幸福幸福是一種感覺如果你執著,你永遠也不幸福,所以這種感覺讓你感悟到生命的那種沒有負擔,那種真相才會處在,否則你會快樂嗎?不會的。

那麼凡夫二乘以為二法,以為是對立的,以為是矛盾的。事實上,理事六度,事就是你的這個過程你能施,所施,中間物,能施的是誰,現在是法師。所施的對象是誰,是法師居士。中間是布施的人佛法。所以他就是一個事相的法布施,事相的法布施一定要迴向理的法布施,因為這個理的法布施是三輪體空。法師有嗎,有人說看到了法師是這個樣子的,法師年齡是那樣的,講的東西是《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聽的是我,我是這個樣子的,而且還有一些人在聽,我們在分別著,這是事相的。其實法師有實在性嗎,法師是沒有主宰的,法師是如幻的,如幻的法師講如幻的佛法,如幻的諸位在聽,你要回歸,你在去感悟如幻如畫,心裡沒有執著,這才是聽經,這叫事相的布施和理的布施要完成要迴向。如果你沒有這個迴向,你今天聽經就是一個失誤,就是個缺陷,就是個遺憾,所以學佛理事圓融回事向理。如果你不回事向理,那你執著了掛礙了。如果你沒有事了,那你沒有下手處,所以理事圓融呀,不能偏理不能費事,所以理事就是中觀,不能費事也不能沒有理。要有事一定要有理,有理要通過事來完成,這個中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今天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你的修行質量生命質量是不一樣的。

可見呀,理事六度雖然是二,表面上看起來是二,卻是不能截然分開,因為我們不能離開事相的布施來完成理體的布施,通過事相來完成理體的布施就是三輪體空。你去看《金剛經》說菩薩布施要三輪體空布施也就是能施、所施、中間物,三者了不可得,然後你執著這是三張這是李四,你給予什麼東西,這個是事相的,你執著這個事相的,就說明你沒有走出生命的局限,所以你將來會有福報,但是你不解脫你不解脫這個還是輪迴法。如果你通過布施來完成三輪體空,那解脫法,那就是兩足尊,福慧雙修,通過修福來完成修慧,修慧的下手處是修福、事相,不偏不倚。今天我們都偏了,要不就是口頭的,說一切都是空的了,他不做,那請問你不你怎麼能證明佛法呢,空喊口號有用嗎。有人執著,去布施然後執著,那也不行呀,空了才能利已,有了才能利眾生,即要利已又要利於眾生,利於眾生又要利於自己,兩者之間無二無別,這才是真正入不二法門

那麼也就迴向一切智性,通過這樣的布施能夠讓我們感悟到能施所施中間物三者之間了不可得,一切智就是空性。那麼如住相布施就會生滅而受苦樂報。那麼如果你著相你在事相上你去布施,你將來就會有苦有樂,因為你福報可能會樂極生悲,有錢不見得很快樂,當然有錢不見得不快樂,重要的問題是你以什麼心態如果你執著事相你就會有苦樂,難免,所以人生你沒佛法你就沒有辦法,今天我們說的就是不二法門的法,你要把中間的界限打破,打不破這個界限,那你就怎麼樣,雖然你很福報,但是終究會無常。所以我們今天在那裡邊說起蓮池大師的話,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老太龍鍾,金玉滿堂,無常終將到來。一點點的就這樣,不行了。每個人有過輝煌,都有過年輕,可每個人都要面臨衰老每個人都面臨要死亡。你不願意沒辦法,就是這樣,對誰都公平

如果不住相布施即是布施性。如果你不著相你不著相是不可能的,剛開始著相。我認為張三、李四,然後你給予布施出去,慢慢的你會我執也給出去,慢慢的你心裡這種執著會改變會淡化會不留痕跡,這個是重要的。不著相,下手處首先都是著相的呀,通過著相而不著相,一個過程的完成不是一天兩天就完成的。因為我每個人都不是利根,如果你的是利根你就明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下大自在,做不到慢慢來,慢慢練,百煉成鋼,不要著急,終會有希望。

布施性就是布施本性布施自性是不可得的,也即是一切智性,如果他是可得的,那就是你完成了智慧也就是空性,根本智。如此你就離生死了,能施所施中間物你都了不可行么你也就沒有生沒有死了。如是布施是這樣,剛才我們探討的是布施你要三輪體空。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你也要去感悟,持戒,能持的戒。我們面臨的環境,我們所持戒內容是一個緣起過程,你不可以執著本性是空的,於是你心裡無限的自在,不然的話你會整天的提心掉膽,你會尋找借口去犯戒,都不可以呀,你心裡沒有痕跡持戒起來就非常的自在快樂,沒有覺得受壓抑,要不然你就會覺得自己很委屈。如果你不明白自己身體的沒有實在性,那你會願意接受這種戒律的規范和約束嗎,那你也不願意的。所以說如果我們能夠把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能夠感悟他的那種自性是空的,是沒有實在性的,我們也就是回歸了一切自性這就是理,通過事而顯理,事理圓融,沒有障礙。那麼,也就是突破了這種二元,布施解脫持戒解脫和一切智性,和空性之間的對立,把之間的那種距離破了,沒有了。於是入於一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原來都是緣起性空,如果你不執著緣起了而進入性空了,那你就入於一相,也就是證入不二法門。而我們往往是一旦入於空性,那你會拒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緣起相,那是不可以的,只是你通過這樣一個途徑走進去,你還不要把他廢掉,你若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掉了你就是斷滅空。有人他會說但他不會做,有人會做但他不會說,都是錯誤的。有的人偏有是錯的,眾生願意做好事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我快樂,這樣人多了,那有的人說沒有了,一切法都空了,什麼都不幹,錯。這兩者之間都是錯誤的,所以既要去做,而且還要感悟他其中的沒有實在性,而且感悟之後覺得很快樂,就走出來了然後再去做,這樣的話理事圓融,叫中觀,也叫正觀,這叫中道也叫正道,否則你偏向有,偏向空,都是歪門斜道,都是錯的,所以都需要去校正,去改變。當然我們說的歪門斜道是根據正道而說的,究竟而言的。一個人沒有走入正觀,他能夠去布施,那你要贊他你了不起你是菩薩使他精進,最後他有因緣聞到佛法,這個很好嘛,從開始就說空的空的,告訴他你要去做,不然你說空的我給你一腳,你幹嗎,你不幹,你不幹你趕緊腳踏實地就去做了,這樣的話就非常實在的佛法佛法是有生命力的,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要用行動加以證明,否則我們今天再不聞佛法不去行動,那我們的信仰可能會喪失,當然你會著急,著急有什麼用,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才有希望。宗教也是要競爭的,沒有辦法,誰迴避的得了,競爭正當競爭我要把我信仰理直氣壯告訴諸位,讓大家理直氣壯的去受益去信仰,大家才會信心才會快樂,不然的話非常痛苦,那咱們學他幹什麼呢也沒意義了。

下面經文「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即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二十一位菩薩站起來發言,談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樣的一位菩薩他得到了感受到了甚深三昧什麼叫三昧,等持,就像我剛才的理事不能廢,在事相上去感悟理,在理上要面對事,所以叫三昧,等持,看到有就看到空,看到空就看到有,所以叫三昧、等持。所以就自在,如如不動心態非常好,永遠都這樣。那麼發甚深智慧,因為他能等持,他就智慧,為什麼能等持,因為他知道有是不可得的,空也是不可得的,所以他能等持,所以稱為深慧菩薩。有甚深智慧菩薩,不是一個說在空中行在有中,沒有行動的菩薩那大概是假菩薩

站起來說,三解脫門中的空、無相、無作。一般的寺院里有山門,也叫三門,中間的代表空,左邊的代表無相,右邊的代表無作,表法的。就像昨天有人跟我說師父呀,孔雀不像呀,表法的,像不像無所謂,重要的問題大家能感覺到孔雀胃特別好,他能消化,所以他吃毒草他能吃毒蟲,他能面對貪嗔痴,你敢嗎?你不能呀,你消化不了呀,吃完了之後就扒那動不了了,他能茁壯成長。所以這個法會對我們來說是一次洗禮,是一次鍛煉,是一次因緣機遇,你要珍惜你要去感悟點什麼,你不能看熱鬧,如果你看熱鬧,當然最初的人沒有熱鬧他不來,甚深東西需要靠感悟的,只要你感悟那麼一點點,經常去感悟,我跟說你一定是甚深智慧也就跟這位深慧菩薩是相應的。

所以三解脫門中的空、無相、無作,一般人以為是二,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這不是二,是三了,二以上的都代表二,他們之間有差別。實際而言,空即是無相無相即是無作,空就沒有實在相,沒有實在相,說你的造作也是緣起緣起也是沒有自性的,所以空即是無相無相即是無作,所以你要去透視他的本質,不要停留在表相上,盡管你要通過這個表相完成這個內容,但是你也不執著表相,但是你還不要放棄表相,通過表相完成內在的無相。如果在空、無相、無作的三解脫門中,不再執著於心意識你不用分別心,心意識是分別。我們今天看到什麼東西,先分別一下,那是什麼顏色的,那個人是男的女的,是年輕的年老的,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那個佛像到底是什麼菩薩什麼佛,我們都是帶著意識來分別的。有人說了,法師我們不用心意識也不行。你沒有心意識你就沒有修行的下手處,你要通過心意識來完成這個佛像是這樣的,但是分別的一個結果是一個緣起過程如果你執著這個過程那就錯誤的,你面對著,你知道是這樣的,你知道這個結果是緣起的結果,你執著他嗎,不執著他,你要善加利用他來改變對自己對結果的執著,你既不能夠否定他也不能執著他,通過過程完成對執著的改變,所以說非常微妙

如是,即於一解脫即是解脫門。所以你不執著你的分別心,不再相信你的分別心,分別心是一個緣起是一個過程,當下是沒有自性的,於是你看到了感悟到了無相,感悟到無相你就感悟到無作,所以就自己了,這就是證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容易嗎,容易。不二法門難嗎,太難。重要的問題你要著相,不著相還要面對相,你沒有這個心意識你怎麼能走進空無相不做解脫門呢。如果你就說空無相無作就是三解脫門,錯,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所以善於轉化心意識的分別你才有希望。如果你不善於轉化,那你就人性,光有人性不行的,沒有人性不能學佛,所以大家要珍惜人生。那個佛是一個單立人旁邊是個弗,你是你能信佛你能走進佛門中來你是人你才有機遇有因緣,但是你不成佛成佛你不是人的思維觀念你才能成佛,不是人的思維觀念那就是不二法門你要突破這種人性的分別,心意識執著我覺得這是下手處,是人即如來,突破人性就真正的證悟,這個是要引起我們思考的。

下面的經文是「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二十二位菩薩站起來發言,談自己對於不二法門的感悟。這位菩薩六根清凈,所以稱寂根菩薩。不執著六根,善於運用六根,不執著還要不放棄,放下了並沒有放棄六根,叫隨緣隨緣不變才清凈,不變隨緣才有下手處,所以叫寂根菩薩

站起來說,佛法三寶凡夫二乘以為是二法,三寶就是三個寶,佛法不是法寶法寶不是僧法,所以叫三寶,所以是二,你說這不是三嗎?二以上的都叫二,所以叫二法。雖相對確是互異,相對而生的,相對於佛要說法,法又僧來傳,由僧來證悟,那麼即是各不相同,即從別體三寶而言,佛寶不是法寶法寶不是僧寶。那麼佛是佛經,佛是佛像。法是佛經,僧代表出家人,別體三寶。但如果從自性三寶或者從理體三寶去考量,佛性即是空性,佛性,覺性,覺悟空性為十法界所依,十法界,已有空亦故,一法得成。因為空因為不確定,所以有佛、菩薩、生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十法界各各不同,也就是法性,對有情眾生而言叫佛性,因為有情眾生會迷會睡著,所以就把他喚醒,所以叫覺性,能醒來的叫覺性。事物呢,比如說這個東西,他迷嗎,他不迷,它是法性,對待有情眾生佛性就是覺性,無情眾性叫法性,法性和佛性都是空性,法性也就是空性,也就是法性,也就是空性。法是從眾緣合和而生也就是僧性。什麼叫僧,僧就是眾緣合和,僧眾僧眾,他本身也是不可得性。

如是三寶都是無為相,都是一個可得性,不可得相就是無為相。有為相你是分別,事實上他的本質是無為相是空性。與虛空等,與虛空是等同的,即佛即法即僧,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六祖壇經給我們最好的一個提醒,皈依三寶皈依覺、正、凈。覺就是醒來、覺悟,正是證法,三法印,凈是清凈心,清凈無染沒有掛礙,三者之間有區別嗎。沒有區別呀。同樣,僧即法即佛,三寶不可分的,三寶是一體的。如果有人今天說我皈依皈依我不皈依僧,那是錯誤的,沒有這樣的。有這樣的人皈依皈依皈依塔不皈依僧,奇怪呀,你生命質量要通過皈依三寶來改變的,如果你皈依塔是不可以的。所以說你要完成這三寶是非常重要的,事相三寶不能離開理體三寶,理體三寶不可以離開事相,哪怕那個出家人可能讓你失望了,但是你也必須要通過事相的三寶來完成你理體三寶的這種證明,否則是不可以的。當然三寶自身,出家人也需要有尊嚴出家比丘翻譯成叫乞士,什麼叫乞士,就是討飯的人,但是記住這個討飯是有尊嚴的乞士,不是賴皮賴臉的,一定要活得尊嚴,一定要讓人家感覺到你有尊嚴你沒有了尊嚴你就去了寶的性質,這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如果不能夠面對這一點,那恐怕真和尚也是假和尚,假和尚成了和尚。所以說《佛遺教經》已經給了我們一個出家佛陀最後的遺教讓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們很清楚。如果你願意你可以把《佛遺教經》打開來看,原來是這樣的,那樣的就錯了。一切法都是這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隨順平等行,也就佛法三寶本性自性,他們是平等的,也就是證入了不二法門

下面經文「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則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經二十三位菩薩站起來,談他自己感悟對不二法門的經歷。此菩薩通達二諦妙理,在有上通達空,也就是二諦融通三昧印,二諦融通,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等持。那麼心無掛礙,無所畏懼,學佛原來我們老著相,像我們很多人風水,這個東西在這兒,擺在那,到底擺在哪呢。有人說這樣,有人說那樣,不固定的。你的心裡如果你不執著他,擺在那沒關係如果你心裡覺得擺在這彆扭換個地方,那你就好了這叫環境心理學。我們不是否定說這個東西對人沒有影響,他可能有影響,他可能沒有影響,你抵抗力好的人不在乎他也不影響你,抵抗力弱的人他老看著彆扭那他就受傷了,睡不著覺沒關係,換個地方,換個位置,那你就睡著了嘛。你在那死氣掰咧的挺著,你也痛苦無常的,你可以改變一下,改變一下結果就不一樣了。此位菩薩通達二諦妙理,心無掛礙,無所畏懼,所以稱心無礙菩薩。心裡沒有任何掛礙,沒有恐懼,當然沒有掛礙了,好事也不歡喜壞事不傷心。我們是好壞都有牽掛,好就會得意忘形,不知道東南西北了,一旦壞了矇頭轉相了,就恐懼,就掛礙,都是錯誤的。

站起來說,身和身滅,一般人以為有二法,實際而言,身之當下即是身滅。就是我這個身體是個障礙,所以老者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吾若無身,吾何所懼。那隻是說明了表面的現象事實上我們說心的當下剎那剎那在變化,現在不是剛才,剛才不是現在,當下即不是剛才了,剛才已經沒有了。為什麼,因為我們見到身的實相,因為他變化了,所以他是假的,他要是真的你永遠年輕,他要是真的你永遠活著,可是不是這樣,所以你得變老,他是空相,是沒有主宰的。所以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心才能完成從這個輪迴生死中走出來。因為身雖有卻是幻有,是假的,不是永遠有,永遠有是不可能的,更何況他是緣起性空,遷流不住,一直在像水一樣在動,你說他會停下來嗎,不會的。所以住則誤以為有身,所以你以為停留下來了,以為有身體,因為你執著了,所以你認為身體,所以我們就自私,我們就小心眼,我們就貪嗔痴。不住則無身,如果你不執著了就沒有這個身體,他就不會是你修道的障礙他就是你修道的助緣,所以沒有這個身體你不修行,有這個身體執著他也不是修行。有了他我去感悟他,他不是實在的,這就修行,這才是你修道的因緣

那麼,入氣象萬千我們要回歸自性什麼叫氣象萬千呢,你用金子做各種各樣的,千差萬別的手飾。但是你要回歸金性,你不要在外表上說這是耳環呀,那是鐲子呀,那是項鏈呀,你不要執著外面的相,你要回歸金性,一下子我就認識到,原來就是你,你是你就金子你怎麼變我都知道你就金子,你變什麼你還都是金子呢,你要認識到金子你就解脫了。你要說這個項鏈漂亮呀,這個鐲子很漂亮呀,這個耳環很漂亮呀,你就迷失方向,迷失方向輪迴了,一下我就看到你就金子你怎麼變我都認識你,那你就不會被外表的假相迷惑所左右,你解脫了,就是這樣。哪裡有器相呢?沒有耳環、沒有鐲子、沒有項鏈、沒有戒指,沒有這些東西,當然也就沒有身相,因為身相也是由四大五蘊組成的,沒有主宰相,性是金子,外表的相不重要,當然你得通過外表來認識本質,你沒有這個外表也不行呀。所以這是中觀你說我就空了。請問你通過什麼來認識空的,我不認識什麼我閉著眼睛,閉著眼睛斷滅空呀,不行呀,你沒有鍛煉你沒有抵抗力你只是逃跑,不行呀,生死面前你不對你逃跑,說我跑了我不面對生死,我跑了,跑不了。所以你必須面對生死,去感悟生死的如幻如畫,所以你不在乎生死,一下就走出來了,這才是解脫佛法是敢於面對敢於承當,不是逃跑,不是頹廢,不是消極

如是諸法實相不增不減,那金子增加了嗎,沒有增加,減少了嗎,沒有減少,今天一直都這樣,即不起見身及見身滅,於是你沒有看到一個整體實在性的身體,你也沒有看到這個身體滅了,沒有滅,這個身體沒有主宰性而已,不增不減,沒增加什麼也沒有減少什麼。所以說我覺悟了沒增加,沒有覺悟的時候也沒有減少,就是一種回歸而已,回歸生命真相。如是身與滅身,平等無二,所以你的身體現前了,你的身體消失了,兩者之間都是平等無二的,緣聚緣散,他們是平等的。緣聚是沒有自性的,緣散依然沒有自性的。我們是透過這種現象來完成對本質的感悟,就是不增不減的,平等不二的。沒有分別,你的分別就帶來這種主觀意識,心意識,錯。如是即能夠在此中不驚不懼,也就是死而何懼生而何歡,不害怕,要不然的話誰不貪怕死如果你覺得死了到更好的極樂世界去,你可能會在這里嗎,不賴在這里了,還是走了好,走了沒有負擔了,賴在這里就說明對於死後世界所知,不確知,或者自己的種子沒有辦法到更好的地方去,或者沒有智慧去改變這種執著和掛礙,當然還是賴在這里好。所以說我們要面對這種執著要去改變,不驚不懼就是入不二法門,所以不二法門對我們來講是一種很好的啟迪。

經文「上善菩薩曰:身口意業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二十四菩薩站起來談他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樣菩薩三業清凈,身口意三業清凈什麼叫清凈呢,就是不執著不掛礙,但是還要面對。面對怎麼辦呢,恆順眾生,心裡了不無牽掛,眾生喜歡我就多做不喜歡我不做,遵守規則,心裡並沒有覺得自己疲倦呀,累呀,覺得煩惱呀、障礙呀,沒有。通達中道所得,要面對身口意,要面對現實,所以面對現實過程之中要了無牽掛,所以叫中道所得,所以稱為上善菩薩。上善,中道才是上,要不然那就不是上,無上。他站起來說身口意三業互異,互相之間有差別,身業不是口業,口業不是意業,凡夫二乘以為是二法,我們也一直認識他是差別的,他是一樣的,二乘人認為是空的,凡夫以為是有的,一個偏空一個偏有,都是錯誤的,都是極端。事實上三業都無作相,沒有造作相,沒有一個實在的造作相,哪有主宰性呢。雖如此凡夫由三業造作諸罪所以受報,雖然沒有一個實在的造作相,但是凡夫就是我們卻是由造作,因為貪嗔痴、身口意給我們增加一個能量,我們就造作,因為這種造作我們就有罪性,有罪業了,有痕跡了,所以我們就自作自受,有了種子,當然你有種子輪迴痕跡就這樣,然後你將來就受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那麼這要受報的呀,而上善菩薩在三業中通達空性,身口意三業,身有主宰性嗎,沒有,口有主宰性嗎,沒有,意有主宰性嗎,沒有。所以通達三業的空性,所以是三業皆無作相,沒有一個實在的造作相,哪有規律呢,我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我這種話可以這樣說可以那樣說,他是不固定的。我身體可以坐著可以站起來可以躺著,哪裡有固定相呢。思想也是一樣的,他也是不固定的,遇到一個什麼因緣我就生起一個分別心,也是不固定的。

那麼如是身無作相,身體沒有實在的造作相,於是口也沒有實在的造作相,說你不必須去說什麼不必去說什麼,不是呀。雖然戒律也有規定,但是戒律的規定是防非止惡的,是一個一般的規定,你想想規定的只是外表沒有規定你的心你的心心猿意馬的,是千流不住的,是一直在動。

那麼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所以你的嘴沒有固定相,你的意識也沒有固定相。不僅身口意三業無作相,沒有一個實在的固定相,造作相,一切法莫不如此,都是沒有實在的造作相,沒有固定相的,如是能夠這樣隨順無作真實慧,沒有實在造作的,於是我們就不執著。那麼進入空性,空性就是真實慧,真實的本質是空,如果你能夠相應就是智慧,而你不相應你光只是嘴上說,那隻是空性而已,並不是智慧,就是入於不二法門。所以不二法門對於我們來講,我們應該向上善菩薩去學,走中道,不迴避三業,但是身口意三業又沒有造作相,沒有造作相,你就感覺隨時隨地都是自在的,隨時隨地都是自在也就是入於不二法門當你入於不二法門的時候,你真正的感悟了佛法內心世界無比快樂無比自在,沒有生死的這種煩惱呀,擔憂呀,恐懼呀,沒有了,真正解脫了。

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