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波法師: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五

大方廣佛入不思解脫境界華嚴普賢菩薩行願品

靜波法師講經(五)

根據錄音整理 尚未校稿完成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位法師居士

上次我們講到普賢菩薩廣修供養普賢菩薩說:「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行願力故,為什麼?因為有先普賢普賢他是學無量的諸佛,先普賢成就自己的行願,我們如何呢?我們也要學普賢而做普賢,應該如此,「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大海水。」

這么這么多的供具,讓我們難以想像的的供具來供養諸佛。這種供養什麼呢都是觀行所成就的,如果你不去觀想的話是不可能,所以要去觀想,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所以佛法中好多事情,什麼不可說可說啊!你得去觀想,好多不可思議境界你得去觀想成就的,你要學佛,那不是人的力量所能達到的,你必須改變那種觀念,然後與佛相應,才能夠成就

下面的經文是:「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以上所說的供具,種種微妙的供具作為供養諸佛,此處所說的要經常供養。常為供養嗎,既財供、法供、行供、願供、一般修財供卻不善於觀想,把錢放在那就好了,以為自己就做功德了,事實上這種供養狹隘的,既不能通達法性,以至於財供之供有差異,財法之供不應該有區別,但是就眾生份上,就世俗地上,我們說是他們還是有區別的,因為是眾生份上,而普賢菩薩的財供就是法供,他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表法而已,他通過財供表現的就是法供,如果比較財法二供的區別的話,他們有什麼差異站在世俗地上,他各種供養中,法供養是最無上的供養,最無上的供養佛法。很多經典力都這樣講,《梵王經菩薩戒本》《維摩詰經》如今的《華嚴經》也是這樣講。可見法供養是最高的供養。《金剛經》講:「若能三輪體空行布施功德無量無邊。」為什麼?因為能思所思,中間物了不可得。通過這種為得財供養,物供養,在裡面產生進行觀想,達到那種與法性相應,那就是最無上的供養功德無量無邊。

下面的經是「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那麼把以上所說的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沫香、如是等法,作為供養,至如說修行供養,怎麼樣說的就怎麼樣去供養,那麼學佛即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諸惡莫做是止,眾善奉行是行持,一個是止持,一個是行持。對於諸惡莫做一定要制止,眾善奉行去行持,一定要去行啊!落到實處的,可以說就是惡止善行,惡的要止,善的要行,諸惡莫做,防止墮落墮落惡道。眾善奉行是引導上你的,出離六道,至少是三善道,那麼學佛以利生為事業,就是要使佛歡喜,使佛歡喜就是使眾生歡喜。以四攝法來度化眾生,是眾生歡喜布施攝、愛法攝、布施當別人需要的時候你要幫助他,愛語攝要說柔和之法,不要鬧矛盾啊!說來說去,話不投機不應該如此。利行舌,身體力行有利於眾生的行為。同事舌,要將眾生朋友,使眾生歡喜就是使如來歡喜,如果我不能讓眾生歡喜的話也就沒有辦法讓佛歡喜,所以佛教徒要結善緣,不要接惡緣,廣結善緣才能成佛,如果不結善緣的話,你憑什麼成佛呢?如此能夠代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供養,即能利益眾生供養,如說修行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供養,如說修行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受苦。代眾生受苦,就是不忍眾生苦,所以要慈悲於他,代眾生受苦,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提心供養利益眾生事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不舍菩提心供養;所有的這些供養都能使佛歡喜都能使眾生歡喜都能使眾生歡喜,必定會使諸佛歡喜自然都是法界也就是最無上的供養了。那麼普賢菩薩的財供就是法供。不想我們財供就是財供,法供就是法供。如果布施的時候能去講話的話,那就是財法二施,等無差別,應該如此轉變,去轉化,也就是生處要熟,熟處要生,不要去執著執著是熟啊!我們一直都執著,生處呢?就是我們跟佛法不相應的法性,應該熟此起來,所以財供、法供平等不二,不需比較,法性應該熟悉起來,不要去比較。說財施還是法施好啊!財施在這里就是法施,只是為那些無觀行,無願力的人,對那些對佛法陌生的人,沒有觀行,沒有實踐也不懂佛法的人,說財供不如法供,應該引導他走進佛法中來,會的是讓他學佛學法,贊嘆供養如來。所以修養即是如說修行,落到實處,如說修行,用供養來表達你的如說修行

下面的經文是「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前面所說供養如果不是普賢的行願力的加持的話,既是有無量的功德,相比法供養,就是說你無量的應該說僅僅是財不是的話,即使你有無量的福報啊!其實沒有法的話,不能稱為功德,只有用佛法去導引的話,以我們的供養才能成為功德,不然的話怎麼能夠成為功德呢?僅僅會成為福報而已,功德成佛的資糧,福報成就世間人的財色名食睡的基礎。一個布施的人他可能一不小心做了一個土財主,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土財主也是很苦惱的,土財主還會無常,不僅僅苦惱,一切都會擁有。但一切也會都失去,因為無常么。即使有無功德,其實沒有相比法供養,百分不及意,不過分成一千份的話,你的財供養都不及一千分之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也不及一,他布施功德分成無量數,無量無邊,你也不及其中之一。那麼迦羅分,人體之毛的一根毛你就看,一根毛一一樣,根本不值一提,輕如鴻毛,不及這一根毛。即使是我們那說所謂的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分亦不及意。即使是極微少就是如同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優波尼沙陀是極少分,不能再分了,分的非常微細的,也就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也就是你的這點所謂的財供養啊!真的是微不足道,當然我們說你成佛你要是求佛報的話,你還是不是,還是功德很大的,你要成佛你要真的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話,那這個已經不重要。永嘉禪師曾說:「著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劍射虛空,勢力盡,劍還墮,招的來生如意。」也就是說畢竟非常非常的局限,因為無常,人一旦得到福報的時候,常常不會修福,常常會得意忘形,常常會放逸自己,這是很多有錢人的弊病,很少有素質的有錢的人,真正的他擁有的時候拿來去不當事,當然這樣的人絕對是聰明的,為什麼?因為只有你在擁有的時候,你才可能做,你什麼都沒有了,你想做也來不及了。為什麼?因為只有你在擁有的時候去做呢?更何況你擁有的時候你做一點不事太容易,太容易了。可見事行需要加理去觀照,去改變的。如昨天講的那七粒米觀想大如須彌山,整個恆沙的所有的眾生都能夠吃飽,為什麼?因為用理去觀。理無礙才會功德無量啊!要不然的話,你怎麼可能去轉變的呢?不然的話,我們的業力又怎麼可以轉變呢?

下面的經文是「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庄嚴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為什麼這樣講呢?所有的如來都拿重法供養,法性的供養,空供養執著供養,所以說無名英雄,佛菩薩都是無名英雄他不執著於名分,因為他意識到那是法性,所以法性供養是最高的供養。那麼你就會得以成就供養一切如來如果你的是在一佛上供養,如若通過去同法性相應的話,那麼就等於供養一切諸佛如來,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就是真正的供養,所以可見反觀我們自己的供養,常常是非常微不足道的,相比之下絕對不是真供養

所以我們希望去調整我們的觀念,改變我們自己的心量,否則的話,我們可能就會拿著兩個供果放在三尊佛像前在那徘徊,在那迷茫,絕對不是真供養,一個佛教徒曾經問過我,我供兩個供果,這三個佛怎麼分呢?這個不是佛要分,是你要分呢!佛根本就不會分你這個供果的,是因為你恭敬心,你的恭敬心在供養佛。作為一個供具,他只是一個供具而已,真正的還是你的發心,若然你沒最好的發心你在那徘徊還是你一人性東西來衡量佛性,這怎麼可以,這台荒唐,但事實上,反觀我們現實的人們,他們就用他們自己的想法去衡量佛,要麼佛就報復你了,要麼佛就不高興了,佛會這樣么?佛會煩惱,佛會不高興,佛會報復人么?決定都不會。但是呢!我們就在那胡思亂想,所以把一個好端端的佛教弄得亂七八糟的,被污染了!所以佛沒有辦法呀,這就是眾生業力。所以我們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又給加了幾句「深入經藏,永不迷茫,深入經藏,永不上當。」你還會上當嗎?不會上當的,不會迷茫的,因為你明白了為什麼又那麼多的*輪功信徒啊!那都是上當的,都是迷茫了,如果真的了解佛法,那絕對不會隨波逐流,跟他們跑什麼?**尊重行願因法,這種做法是應該的,用那麼多的用具供養那麼多如來,因為有這樣多的因法,所以才會生出諸佛法,如果你什麼都不做,你憑什麼成佛,所以要去做要去觀想,常常我們的思維觀念跟佛去相應,這就是因行,到了去觀想,常常我們的思維觀念跟佛相應,這就是因行到了去觀想,常常我們的思維觀念跟佛去相應,這就是因行到了相應相契的時候,那你成佛了。所以就會出生諸佛如來。如果這樣廣大最勝的供養待到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都滅盡的時候,我的供養才可以停止,事實上,不會滅盡的,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不會滅盡的,所以我的供養也不窮盡,如果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綿綿不絕呀!永遠都如此無有間斷,所以我們能夠生起這樣的觀想,那麼你想想看,誰能學你,誰會贊嘆你,誰會擾亂你,你哪有時間跟他計較啊!沒時間煩惱啊!真的沒有時間煩惱,但現在我有很多時間煩惱,而且把一個故事演變的非常復雜。比如說《杯弓蛇影》的故事簡單,就是一條蛇印在酒杯里,但是他居然就得病了,他也轉,他弓轉化成度蛇,弄來弄去自己要死要活的,他的朋友最終把這個事情給他演示出來之後,他馬上就釋然了,病就好了。為什麼?因為它的心呀!正常了,但是我們為什麼會製造那些妄想而跟佛法不相應呢?是因為以為妄想都是真的,哪裡是真的,若是真的話,你把昨天給我留到今天試試,從來就留不下來,那我們為什麼還作無畏努力愚痴呀!就是佛經所說無明」,什麼都不明白。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就是真正的廣修供養我等不修更待何時。《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么好,這么殊勝,這么微妙,那我們不修還幹什麼?趕緊行動起來。

下面的經文是「復次,善男子!言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

所謂懺者即是懺其前面所做罪惡,懺是告別的意思,不再做,我再做。悔是後過,告別前邊的,不再做相同的罪業,所以懺悔我覺得就是告別過去重新做人,而不是老是糾纏不清放下屠刀,重新做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根本就沒有放下,一手拿著土刀,一手還要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的!放下就是放下,不再糾纏了,所以這是真正的懺悔,但是我們老是疑神疑鬼,懺悔不是真懺悔放下也不是真放下。不再糾纏了,所以這是真正的懺悔

觀照,菩提心成佛的心,智慧之心智慧之心就是無所得心。有人說:「菩薩是學空啊!」真的么?菩薩是學有的么?菩薩不是學有的,有人說菩薩是學空的么?菩薩也不是學空的,那有人說遠離兩邊是最好的吧,對不起也不是,菩薩是學無所得的,什麼都沒有。《般若經》說「從初發心就學無所得,待到成佛之後還是無所得,」若有一點點掛礙,他絕對成不了佛,但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說成佛呢?成佛世俗諦中事。為什麼叫世俗諦?法在我們現在人的份上,我們說我們要成佛,如果站在維德角度,站在真諦的角度來講,成佛也不成佛。沒有成佛這件事,所以他成佛了,非常的微妙,非常的不可思議。所以作為我們來講只有認真的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才能逐步逐步的理清自己所要走光明大道今生已經過去,觀他人已知自己。我們現在看到外境常常含有貪、嗔、痴,看到他人的煩惱,發怨氣呀!所造的諸惡業,我們知道自己也有這樣的習氣。所以得知往昔有貪、嗔、痴發動身、口、意,過去都是由碳、嗔、痴的因緣,是我們的身、口、意發動起來造種種惡業。當然惡業十種身體的殺、盜、淫,身三口四,惡語兩舌,綺語、妄語、意是貪、嗔、痴。所以有十惡業。十惡業,可以演變出無量的諸惡業。如果能夠智慧現前的話,我們就會迴光返照,才能感受我們自己卻是造了一些業,雖然造了一些業,但這些業有沒有那種自性呢?可不可以改變呢?就想祖師一樣,他問你他說我要解脫呀!我要解脫。」法師就告訴他「誰捆住你呢?誰捆住你了,最後想了想沒有人負我啊!」沒有人捆住我,那你本身就是解脫了,那你應該和過去一切告別了,那真的就是懺悔,但現在我們告別不了,老是拖泥帶水,藕斷絲連,糾纏不清,所以關於這樣一個問題,就需要我們用智慧去觀照。那麼如此才能感受,否則終日是惡。不知道有過失呀!比如說上歌廳,胡鬧呀,找三陪呀,跳舞;他覺得很正常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說現在不即時行樂,那將來怎麼樣呢?所以終日造惡,根本就不知道是在造惡,所以這樣的人是非常可憐的。那麼他人說自己有過呢,還不喜歡聽,甚至還嗔恨,就像說別人說:「你錯了……」他反而急了「你才錯了呢!」「我怎麼能錯呢?」那你為什麼不能錯呢?你又不是佛,佛從來不與別人計較。甚至嗔恨,要知道業不重不生生娑婆如果你沒有罪業的話,你跑到這幹什麼?有人說:「那我也沒下地獄……」沒下地獄就不驕傲好了,你別著急,慢慢就下了。不要自我借口,找說辭,來說自己,找一個台階可下,其實我們要反省,要慚愧,很不好意思,如果不是造了惡業的話,怎麼跑到里來跑到里來,得到人身了,又聞到佛法了,不修行更待何時。如果沒有業力牽引,為什麼我們不能出離三界,為什麼跑到這里傻混,為什麼還要這樣,整天還煩煩惱惱,事務纏身,不能應酬,有時候也煩這樣的事,那樣的事;所以生死即是業重,生死你就的認賬,我就業障深重,但是你不要總與別人講說:「我業障深重,我業障深重……」那你不要講,讓人家誤會了,好像除了這個,我們沒別的,我們還有別的,我們還可以去改變它嗎,業障深重屬於過去,那麼現在我們可以重新耕耘,重新播種,那我們的命運就可以得到改變,那你何必總對別人說業障深重呢?這句話我聽厭煩了,並不說說我討厭這樣的話,因為我們怕非佛教誤解我們的這一用語,固然提醒得對,那我們沒有最好的方法,總是這樣說「業障深重」那還是有一點問題的,也許對自己沒問題,那麼如果容易引起誤解的話,那還是個問題。佛教徒做所有的事情要考慮到眾生是不是能接受,如果眾生不能接受,你就不去做「應誠心懺悔」因該好好的懺悔,認認真真得去懺悔,不能敷衍了事去懺悔說:「我錯了,我錯了還不行嗎!」那這是敷衍,根本沒把這個所謂錯當作錯,只是一種影敷了事而已。

下面的經文是「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靜)三業」。

懺悔理事二懺,理懺《焰口經》「罪性本空由心懺,心要滅時罪已亡,心意罪滅兩俱空,此則是名真懺悔。」但是常常在現實中我們跟這個理相距的太遙遠,太遙遠,但是也一定要知道理,若知道理你不懺悔就沒有依據,也就無法懺悔;當然我們可以從事相去*,但事相懺那是別一回事,因為是要歸理,要回事相力。即使所造業沒有不變的體相,如果所造得罪業有真實的體相的話,我們就會說盡虛空也無法容受眾生所造的諸惡業。因為太多太多了,裝不下的,但是沒有實體相,即是身口以所謂的造業,那麼修懺法也就從身口意開始,你不能離開身口意去懺悔,就必須面對身口意去懺悔,如人倒地,你說自己在這里倒了,能在別的地方爬起來么?所以叫就地跌倒,就地爬起,如果說你在此跌倒,在彼處爬起,無有是從道理不通所以還從地爬起,如口業懺,如果我們要懺悔口業的話,我們應該在稱讚佛功能的同時,發露自己的罪過。我確確實實罵別人了,我確確實實造業了,你一定要說,你不說的話,你老留在心裡麻煩啊!

業懺「盡此壽命,做諸佛事。」盡此一期壽命我一要去,做佛事不去做別的事,所以就是象惡告別的事,自己的身體就不再發動惡業。意業懺「觀想諸佛無量的功德,無量的功德化出無量的罪過,無量的功德你去觀想的話,無量的罪過也就煙消雲散了。」諸佛無量的功德在相應著,那無量的罪過就沒有市場了。如果我們總是不能學佛觀想諸佛的無量的功德,那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可能就是胡思亂想,胡思亂想的結果就會導致胡作非為,這是肯定的,剛開始害怕,後來就不害怕了,為什麼呢?因為看到了惡知識,看到惡知識,他敢那麼做,我為什麼不敢呢?所以人都是這樣的,為什麼說「善知識難遇呀!」善知識就是你的榜樣,惡知識它在潛移默化影響你,也許你最初沒當回事,但是慢慢的你就會覺得不平衡呀,我的學佛,怎麼的,學佛倒霉嗎?然後你開始慢慢的就滑下去了,所以我們真正的尊重那些個堅持了一輩子出家的前輩們,因為他們的確不容易,而我們卻正在路上走,能走的怎麼樣,還不能下結論。那麼如是等懺悔,就是深做佛事,申清靜,不斷的去做佛事,口說佛法,口清凈你不再說別的法,你也沒機緣說別的法,意正思維,意清凈,總是正確思維,正知見正法相應,那當然了,你是清凈,如此即是對製法門,如果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遭污染了,那怎麼辦呢?那就身做佛事清凈,口說佛法清凈,意正思維清凈。這樣就是應病服葯,如此即能葯到病除,你有了病你就得服這個葯,你服完葯了,你這個病就沒有了,痊癒了,這跟世間法的道理差不多,但是所要到到的目的是不同的。

下面經文是「遍於法界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凈戒,一切功德。」

作為出家人來講,我覺得普賢菩薩行願品,利益功德更大,因為他的的確叫我們反省啊!反思,這不夠還要去改變,因為我們原來太疏遠了,因為我不修行就是一種放逸,虛度時光啊!在這里虛度還不如回到紅塵去好的,真的;我覺得挺冤枉的,在這里瞎鬧。所以更攝製自己的身口意。學佛能不能成,你去實驗一下,從來沒有實驗過,從來沒有修行過,那你怎麼能說學佛沒有結果呢?此是事懺。普賢菩薩可以有千百億化身,無量的化身,所以它能夠在法界中極微塵剎,微塵那樣多的一切諸佛菩薩妙有前,諸佛菩薩雖然是空的,但是他有一個應化身他在化身前面去懺悔,我們沒辦法,只好在佛像懺悔普賢菩薩實在諸佛菩薩妙有像前懺悔就象我們今天拍拍桌子是真的,還是假的,你以為是真的,那絕對諸佛菩薩也是真的,他比這還真實,因為你看他應化的壽命是什麼?《葯師經》講諸佛菩薩諸世八萬大劫,而釋迦牟尼只是八十年而已,那些諸佛菩薩諸事的時間長著呢,因為它是化身,針對某一類眾生他有他就住世,所以普賢菩薩有這樣的本事,它能夠分身去在諸佛菩薩妙有像前去懺悔這是菩薩所懺的,一般人是辦不到的。而我等菩薩,我們大概也受了菩薩戒,收了三壇大戒,也有居士受了菩薩戒,都是名字而已。其實沒有內容,比眾生煩惱,有時候與眾生還去計較,然後自己還說我受了菩薩戒,這非常尷尬非常蒼白。根本就是在妄語。所以有時候我們自己再想,我們自己沒有做到,怎麼去影響別人呢?你去說別人,別人不信的,觀行還做不到,還達不到廣大妙有之境,不能象普賢菩薩一樣到諸佛如來妙有像前懺悔,又怎麼不應該在法界微塵剎前、諸佛菩薩前求懺悔呢?那就應該在極微塵剎前、諸佛菩薩前去懺悔。因為你可以觀想,去改變,去轉化自己的意念,那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不修廣大懺悔怎麼能夠懺除我們的惡業,我們的惡也太大了,不然的話,能跑到里來么?,更何況我們的相貌長的不好,自己沒有福報,我們又不王子出身,想來想去,我們的過失太重了,所以不應懺悔嗎?要知道對一個比丘懺悔或對四個。。比丘懺悔分明就是對十方諸佛菩薩面前懺悔了,為什麼?因為你做法界觀,空觀。但是就事而做法界觀,你不能離開事相,不能說不這樣做就像我們上廁所你去廁所或是女廁所,但是你去廁所,你又不執著這是男的,這是女的,你不去執著那就平等觀了。因為你是在隨緣你就事相上去感受那沒有事相,就像《維摩經》說的,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只有你自己時間的分別心在設定,這是男人這是女人,所以就會非常狹隘。你自然就要很煩惱,你自然就很執著,那你就會造業,你就輪迴。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十方諸佛菩薩共一法身,共一空性,所以你要做法界觀。雖然是空性,但是能換化出十方諸佛。但是這個幻化是妙有啊!比我們這個世間一定更真實,因為你看看《阿彌佛經》的時候,想想看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但是你看地球呢!一劫還不到,一劫就成、住、壞、空。當然肯定按著成、住、壞、空的法則來運轉,因為佛陀也說過有正法,像法,末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都是無常的,所以佛法是最理智的佛法,最說理的佛法。不說理的話,我們都不信,非常非常的說力。那麼誠心懺悔,就是發至誠心,捫心自問,自己問問自己,造惡業是否要墮地獄呀,就是說你自己壞事,難道不墮地獄,干好事地獄嗎?但也不要害怕你還可以懺悔,有人說,我可以懺悔你還可以再干,那不行的,總是這么乾的話,那及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問題了。那麼如是誠心自然而生至誠自然生起來了,「後不復造」我以後不要再造了,既悔其後,既是做到法懺意,也既是僧碣摩法,懺罪及持戒,懺罪及告別了,再見了,就要好好去持戒了。如果不成心懺悔,後不復造,也就說明你還是要輪迴的,所以要翻過成善,翻過成德,改過向善,何樂而不為,你為什麼不做呢?要做不做將來哪有機會人生這么短,你現在不做,沒有因緣做的時候,那怎麼辦呢? 下面的經文是「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盡故。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普賢菩薩尚且懺悔,何況我等啊!普賢菩薩都在懺悔,那我們又不普賢,那你要學普賢你就一定要懺悔,不會怎麼能成佛呢?若以為沒有罪業,實是愚昧人呀,包括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歷,說初一、十五去誦戒,我又沒有自己戒,我又何況懺悔呢?你今生沒有造,你往昔造沒造,那麼可能就是打妄語,就是自欺欺人,那最根本的就是愚昧你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怎麼回事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所懺的是心,也就是我要治的病是什麼?你要懺悔,要懺悔那些病,你不知道這些,那你又怎麼去學佛呢?有十種,第一種是妄計人我,那你就不願意去受委屈,你就不願意對得起自己而對不起別人,那會怎麼樣呢?增長生死,因為你有了這種我見呢!人見,我見。那你就會有貪、嗔、痴。那沒辦法,人如沒有辦法,那何必去貪,人如沒有這個身體的話,所有的人都會改過向善,不需要錢,物什麼都不需要,誰還會貪著錢物,那就不會貪了,所以這是第一身見苦,有身見,認為實在,實在的就麻煩了,麻煩來了;第二是具足煩惱,遇到外道惡緣了,「我」心增盛了,就想遇到惡知識了,你身不由己的就跟他學,他會影響你,他不是馬上影響你,他會在日久天長中一直影響你,你走啊走啊,你不斷遇到惡知識你就把握不住自己,你的定力會沒有,然後你會慢慢的滑下去。所以學佛最可怕的是知識,它不信因果,他什麼都不信,最後他可能就會使你墮落。外緣即一正二報,一報即六塵之境,我們看到外緣六塵之境是實在的,所以我們攀緣。正報即惡知識。惡眷屬即是第二,我見身見,你以為如何的,常常把他在一個中心的位置上。老是希望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所以叫自以為是,自以為是的結果是真的么?不是的,實際上似是而非呀!不見得是真的;第三是內外積聚,內聚煩惱外遇惡緣,如**不同如,不喜他人行善。自己因為遇到惡緣有煩惱看到他人行善自己起嫉妒心,你沒有辦法面對一個現實。所以也就是我們的第三忌妒心,沒有辦法隨喜,別人好你嫉妒,你會消化不好,別人好了煩惱所以你身體也不好。這是吃虧的一件事,忌妒心最麻煩,所以不要嫉妒,別人好了你高興,別人不好了你應該悲哀,為什麼?為什麼不好,當然了,如果可能幫他,如果沒有辦法,自己要慚愧,因為你還沒有能力,你若有能力,一定會影響他。這就是君子有所為,小人無所不為,放縱三業。第四惡心,於是他會影響我們,這就是我們的病;第五事隨不廣,惡心遍布及遍法界即是第五廣大惡心,你不要認為,我們的善心可以遍法界,惡心也同樣可以遍法界,所以為什麼會成就魔王,因可他有廣大的惡心,所以它能夠成就魔王;第六惡心相續,如好殺的人殺生,願意殺豬宰羊,你不給他報酬,他也願意這樣干,我遇到一個人,他就願意這樣干,說不給我報酬,我也願意這樣干,為什麼?他已經殺習慣了,剎不住車了。那麼還有賭博的人,隨其所好,你就沒辦法停止,他就有癮,還有吸毒的人他也知道道德敗壞,他也知道家裡痛苦社會人遭殃,給社會帶了了隱患,但他吸足了的時候他說:「我下次不再吸了」 ,一旦毒癮犯上了,他已經控制不了自己了,所以眾生都是這樣的,所以這是相續惡習,控制不了習氣,已經染成了。第七伏藏過失不予人知,自己幹了壞事,自己不讓人知道,這是伏藏惡心;第八是將墮地獄也不驚不怖,要墮地獄了,什麼都不害怕,愛怎麼著怎麼著,這樣的人就是過去將殺人償命,綁在刑場上去槍斃的時候,那人說:「二十年後還是一條好漢,」這樣人有啊!二十年後還是一條好漢,誰還知道你還有沒有機會二十年了,不知道,但是他自己安慰自己,然後硬撐著英雄好漢,有人說他被綁在刑場上,他一點都不懼怕,其實你哪裡知道,你不是他,他害怕的,只不過他在面上,他要裝一下,這是人嗎,如果他真的不害怕的話,我執不斷了嗎?不可能的,所以這樣的人是伏藏伏罪惡心,不怖惡道心;第九是無慚無愧,不懼凡聖,慚是己心不安,慚愧,愧是羞對於人,對別人不好意思,對不起別人,那麼全然沒有,這樣的人什麼都沒有,所以對閻王鬼神對天龍八部,什麼都不害怕,什麼閻老五,我不害怕,這樣人也有呀!對於佛法呀,他也全然不在乎,這樣的人也有,所以全然不懼就是無懼惡的心,一點都不害怕么。沒有懼惡的心,它可以放逸放盪所以全然不懼,就事物懼惡心一點都不害怕;第十拔無因果就想與人說:「唉!死後哪有輪迴,一了百了……」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一切都回歸大地,沒錯回歸大地,但是你的意識呢?你的阿賴耶識呢?你的倉庫裡面還藏著那麼多種子將來他能不發芽結果么?能不如此么?據說近代加拿大有一醫生他把一個五十歲左右的人頭蓋骨打開了,打開之後呢,他用的一個儀器突然間碰到某一處的腦細胞,這個人居然就唱起一首兒歌來,這不可思議啊!他醒的時候,你問他,他早已經忘記了。幾十年了,他一直忘了,他醒後就不知道了,為什麼?那就記憶那就種子,因為有了那樣的種子,有了那樣的痕跡,他將來不受報嗎?但是受報也不可怕,因為你要學佛,你要轉化它是可以的,怕的就是永遠沉淪,永遠糊塗,永遠不知道改變自己,怕的是這樣的人。犯錯誤都會犯的,因為是眾生么,難免都犯錯誤,但是你不能永遠犯錯誤,永遠犯相同的錯誤,不能永遠犯,那這樣就拔無因果即是善行、斷善根,這樣的人沒有辦法你怎麼去教育他也沒有辦法你想想看,現在的人道德滑坡,其實不就是什麼都不相信么!真的相信,他自己就自省了,法律只能規範人的外表的行為,他心裡不就這樣做了嗎?他有所畏懼,所以他就不敢做了,他知道如是因,如是果,所以有一句話叫做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他怕因,他就有果。眾生不怕因,果出現了他就害怕。有這種事情發生,所以如果是那種正常的正當的,規範的信仰而不是那種盲修瞎練的信仰,李洪志那也是一種信仰,那很麻煩啊!最後跑來跑去他說放下生死,說這是佛教佛教真的講放下生死,並不是放棄生死。是放下生死執著,並不是放棄呀!一旦放棄都去自殺了,這還是學佛么?因為當你現在還沒有證悟,還沒有成果的時候,那你應該利用假去修真呢!,所以要改變一種觀念。怎麼可以去自殺呢?這樣就是胡來了這是所應該懺悔的病。那麼能懺悔的葯呢?是心,什麼葯,應該對治什麼病。什麼病有什麼心。第一個是明,信因,治前第十心,拔無因果,有因與果么!哪裡沒因,世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毛主席都說過「世上么有無緣無故的啊,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都是有原因的,哪裡有沒有原因的事。第二是自愧自責,克則以治第九心無慚無愧,自己很不自覺。傷害了別人,你應該自己很不好意思你自己慚愧,愧疚,責怪自己。否則的話,麻木不仁,理直氣壯,這樣人在社會上純粹是渣子,活著沒有意義,活著只能是糟踏糧食,污染環境。就是這樣的,迷時能自責則善心勝過惡心。第三,不畏惡道,對治前第八不畏惡道之行,怕下地獄,為什麼?要講因果律啊,實際上一怕下地獄他就開始規範自己的行為。第四是不瑕疵,對質前第七心,伏藏過失我不伏藏自己的過失,我自己是什麼樣的,我可以在大家面前刮露心扉,因為這樣做對自己有好處。不養癰為患,過去有一種身上長著的一個癰,是一種毒瘡,如果你總不把它根除,將來早晚有一天要麻煩。第五斷相續心,對治前第六,惡心相續,發錄罪過,永不再造,誓不再造。第六菩提心,發菩提心對治前第五,廣大惡心,故轉惡心為善心。第七修功補過,以持戒修福的功德山,持戒修福就想造一座功德山,填罪過之河,山來填河,一定能填滿,山是太高大了。對治第四為惡心。第八守護正法,對治第三不隨喜心,守護佛陀正法既是守護自己正法。能說以上八點,即能成就做法懺,可以成就懺悔了,當然做法懺是事相的懺悔。第九念十方佛,對治第二惡知識緣,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無畏毅然,清心目凈十方佛消滅我心。一直在恭敬十方佛,就能消滅我心無我之我即是真我,沒有我,沒有一我執的話,才能達到真我,真我是什麼?去除了我與無我,超越。平等才能夠達到真我,打碎中間的界限,應該如此,自然與佛合二為意,佛心我心,二心相契。第十觀罪性空,觀罪性本空,返往歸真,實之惑業沒有自性,沒有不能改變的東西,那麼一切真的也就是已經過去,就象弘一大師所說:「昨日種種比如昨日死,今日種種比如今日生」。那麼我們的命運就掌控在我自己的手裡。使之惑業無自性,無非一眼見空花,就是說我們的眼睛有了毛病眼睛有了毛病,上面一層膜,看到空中就有花在動,空中有花么?沒有花,只是眼睛有了毛病,我們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無名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無名的實性就是說沒有智慧,真的是沒有智慧是永遠的么?不是。它的自性是空性,所以無名實性即空性,換花空身即法身,我們這個身體是幻化的,如果你能夠與法性相應,那你一定可以證得法身,娑婆世界犯戒緣份特別多,所以一定要去常修懺悔普賢菩薩奉勸大眾虛空界盡,懺悔乃盡,而虛空界等不可能盡故,如是懺悔也無有盡故。所以我們要學普賢菩薩不斷不斷的懺悔,從有相懺到無相懺,與空性相應,才是真正的懺悔

下面的經文是:「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諸佛如來,從出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舍利布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隨喜功德么,我們一定要去學習,所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諸佛如來所學之人,從最初發起菩提心,所謂盡法界,盡虛空十方三是一切佛剎,而且把那個佛剎轉化成極微塵數,微塵那麼多諸佛如來這是我們所喜之人,我們要隨喜,隨他們所作所為而要隨喜。那麼從最初發起智慧之心,實覺惑業生死本空,惑業若本來是空的,沒有自性的,菩提涅槃本有,當然這是從空生出的妙有,打妄本空本有,即空即有,空有平等,要藉助修行,你才能顯現,你不去修行,你只在理上感受到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真空妙有,緣起星空,你說得頭頭是道,也沒有用,因內通過修行才能相應相契,才能夠顯現出來。所以說從出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那麼要修福德當不惜聲明,以難舍之頭、目、手、足而行布施你要功德,求成佛的資糧,必須要把我執去掉,你一定願意去把頭、目、手、足拿去布施。為什麼布施,因為它不是真的緣起呀!四大五蘊和合的你說哪個是真的?如果他是真的話,你想去,布施你也沒有辦法布施,因為他真的,你布施了你給別人,別人也有辦法受用。如果能以難舍指頭、目、手、足而行布施,何況錢物,因為那是身外之物,我都是假的,更何況錢物等,而且要經過是舍,不可說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要舍那麼多可說不可轉變成微塵樹木那樣的頭目手足,如果你不去布施的話,那麼怎麼能行呢?所以說行難行能行,原來說難行能行我們都已經夠為難的了,現在一看就更可怕了,所以這正的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把這一布施出來,有又何干呢?沒有關系,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做,難行能行以自己無量無邊的那樣的頭目手足來去布施眾生那就圓滿種種波羅蜜門,智慧彼岸,據說當年舍利佛曾經發菩提心有一智者,梵天王就應化成一位老百姓,向舍利佛乞,乞他的眼睛,說:「你把你的眼睛給我吧,我的母親病了,要用去做葯啊!」請你慈悲慈悲吧!舍利佛一想,他自己菩提心的難舍能舍,就把眼睛給了梵天了,當然他是化現為人,然後他說:「錯了我要的是右眼,不是左眼」。舍利佛有將左眼給了他,梵天拿過來用鼻子聞了一聞,說這個臭了,不能做葯了,不但說臭了,它用腳又踩了一下,於是舍利佛不發菩提心了,說「算了,還是做自了漢吧!」你看這種考驗不值得我們深思嗎?如果舍利佛真的能夠學普賢菩薩行願的話,那我相信,他一定不會有怨言的,還會保持它的菩提心。但是可喜的很,我們連舍利佛都做不到,我們自己都不能了,更何況能了他了,所以不這是個容易做到的事。聞佛法要去實踐,光說不練沒有用的。很多老前輩在前邊去那樣實實在在的修持堅定不移的走自己的那是真的。只是講講連社會學者都能去說,所以法師佛法的角度應該尊重他,如果從學問的角度沒有什麼必要的,沒有什麼意義,只是說我們要建立起正知見的時候,當然需要法是的幫助。那麼布施波羅蜜中也具足戒、忍、進、禪、慧等波羅蜜。在你布施的時候,你把自己的眼、頭、手、腳……那出去布施的時候,同時也具足持戒你不能去打眾生,不能嗔恨。所以你同時也是忍辱,同時也是精進,能夠忍得下來就是定力呀!所以禪,禪就是動力智慧你能觀這個諸法如幻如化,這個身是不實在的,四大五蘊和合的,那就放不下了。但現實中,誰也不願自己的身體,就是你說兩句他都受不了,晚上可能一夜沒睡覺,這個絕對會有的,而且很計較,很在意說:「我有理」,誰有理呀!你本來就是假的,你有什麼理,你有理你就不跑這來了,對吧?為持戒故,內財多財既舍之,能舍即能忍。說舍便舍,即是精進,難舍能舍心不動即是禪定,如果沒有智慧的話,一切不能成就,沒有智慧你想舍也不願意舍,自己舍了之後心裡很難受,心裡很痛苦,比如忍辱,你忍了是忍了,但憋得難受,肚子直咕嚕咕嚕響。然後起的沒有辦法這只能叫忍辱,不能叫忍辱波羅蜜,因為忍的無可奈何,不行的,所以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那不是六度,一度都不度,連自己都度不了,更何況能度別人,如進別人像你一樣的,忍得很辛苦,很難受,最後都的肝炎,肝癌了。那誰還學佛誰也學了脾氣好,為什麼呢?看明白了,看透了不計較,不值得計較,是游戲忍無可忍,能忍所忍兩者了不可得,中間罵的話,我覺得都不真實的,所以我不計較,不計較,自免禍殃,否則的話各不相讓就不撞到一起,當然這是所有的佛教徒都應該好好的想一想的事情。沒有智慧絕對不可以,可以一一波羅蜜可以互*拉攏,只有在智慧得得導引下,才能夠互攝互攏,龍樹菩薩曾經說過「五度如盲,六度如導」。無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瞎子,只有般若波羅蜜才會眼睛,能夠導引,前五度成為波羅蜜。所謂正入種種菩薩智地的,即是說從出發心到三賢十地,一位一位的證入成就諸佛所正的無上菩提,又能成就諸佛所證之大涅槃,並且又能分布舍利人間天上。他涅槃之後,佛法涅槃不生不滅,就是空性,跟空性相應就是不生不滅,所以叫圓滿,也叫圓寂。他一期性命結束了,圓滿不生不滅,與空性相應之後把所餘下的假身的遺骨,所謂的舍利布施給人間和天上。將舍利留下來還要做佛事利益一切眾生,所以法門寺的指骨舍利拿到台灣利益台灣眾生。所以你看佛多慈悲呀,苦賢菩薩要學呀!隨喜功德,我們也要學呀!那麼為眾生生善之根,如沒有這樣一個依止,你怎樣去拜呀!怎樣去禮敬,所以要有這樣一個舍利要有這么一個指骨舍利要有一個佛像,有人說佛教是拜偶像的,佛教絕不拜偶像,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講的。所以佛教最不崇拜偶像的。為什麼?因為我把他在那裡,就提醒我們自己,改造我們的身口意是不是與佛相應,他是警醒我們自己,就像一個人在自己的變化上寫一句座右銘:「天行見,君子以自強不息,不能空過時光」。佛像是一樣的道理,他往那一放,就告訴你,你天天的身口意在胡思亂想些什麼?我覺得這是關鍵的。佛未成佛時,增長成佛善根,佛沒有成佛的時候,可以去布施,手足、頭、目……作為成佛的資糧,這也是善根。佛已成就既能為一切眾生生善之根,把自己的舍利留下人間天上去供好了,包括佛牙,去供好了,能夠生成善根的,我皆隨喜,所有佛所做的一切,我都隨喜,沒有一件不隨喜的。所以我們今天看別人做善事,我們也要隨喜隨喜就是功德,能隨喜的人非常高尚,非常偉大,佛當然是最偉大的了,不只是心隨喜,行佛之行更是真隨喜,心裡隨喜了,外表上也要隨喜就像我們布施一樣,有的人說我沒有錢,我說你沒有錢,你還沒有心嗎?你還沒有身體嗎?你拿一個掃帚在那掃一掃,這也是布施呀!不見得你非要拿錢啊!所以你的心在改變著,你的行為就是一種最好的布施

下面經文是:「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那就是說上面說的那些已經過去了,以及諸佛所在的世界中,一切世界之內,六趣四生,六道輪迴么?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四生,胎、卵、濕、化;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極少之微塵,我菩賢都會隨喜,其中的人、天、修羅,當然有功德了,他可以持戒,我菩賢都會隨喜,鬼道也有功德他有他心通,宿命通,有人說總是想學鬼,那是不應該的,隨喜可以,學鬼總到鬼道,那都不行「哎呀!我能看見什麼……」那純粹是到鬼或者去與鬼相應,那不算什麼,你去看看《維摩經》阿那利的天眼,簡直不得了,現在一看,那就是黃皮子之類的,那些動物畜生之類的本事,那怎麼可能去學呢!怎麼能把那些微不足道的本能當作天眼呢?所以這是不應該的,畜生也有我們可以學習的東西,比如烏鴉反哺,烏鴉老了,小烏鴉叼來食物喂老烏鴉呀,你說不可以學呀?現在我的人都沒有做好,自己家裡養一條狗,比對父母都好,這個很奇怪。人都沒有做好,那怎麼能成佛呀?所以動物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也要隨喜,那麼羊羔跪乳等等啊也有功德,羊羔在吃奶的時候跪著吃,報恩啊!我們有過報恩的想法嗎?好像是應該應份的。這個是不應該的,那麼可以說隨喜,這些隨喜都沒有關系,而地獄眾生一夜一日,萬死萬生,受苦不斷,沒有時間,好像沒有任何功德有何功德可喜呢?所以你又怎麼去隨喜呢?六趣四生啊!地獄你怎麼隨喜啊!所以菩賢大智地獄極苦眾生自性功德未失。自性功德還沒有失去,空性啊!他不是永遠變,永遠不變的,說八萬大劫無間地獄,沒有間隔的受苦,可以說八萬大劫不可以出來,那八萬大劫有一數目啊,盡來他還可以出來啊!本具大方廣,與佛無二,大方廣所謂的體相,用於佛沒有區別,平等,雖無修德,而有性德,空性之德,法性,所以從理上講,《華嚴經》講「拋一微塵出大千經卷,」一微塵,是不是空行,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不是與他平等,依我們說一滴水是不是大海大海其實就是這一滴水的成分啊!所以如果認識一微塵,我們也就知道整個宇宙萬有都是如何了。如果我們知道一滴大海的水,我們也就知道大海也就是這樣,所以拋一微塵都能出大千經卷的話,從理上講,就事上而言呢,極惡之人也有微小之善,不是絕對,徹底的壞,還是有一點點長處,比如殺人犯有很多人犯,他非常孝順這一點一般人就做不到,修行人都應該隨喜,哪怕有一點點與要隨喜,因為以佛的眼來觀眾生。用佛的眼睛來看眾生,因為什麼?大家都是法性啊!佛觀宇宙萬有都是如幻如化的,那說哪個不是佛呀?與空性相應就是佛了,當以善眼來看眾生眾生無有不善,學佛當效法之,當用佛眼來看世界,當用法性來去世界,看眾生,所以這個時候,你再看那個眾生他還可恨嗎?他有可憐可悲,他不再可恨了。因為一可恨你自己嗔恨心一生起來,你與佛法就相隔的太遙遠,只見眾生之善,不見眾生之惡,你只看到他善的一面,你不再計較他的惡了,即轉煩惱菩提,如果能這樣做,通過隨喜功德,等於是轉煩惱成了菩提,這樣的話,學佛就會成就

下面的經文是「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經是《華嚴經》是經王,為什麼要隨喜小乘啊?這里便有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回答是就方便而說,因為雖是聲聞緣覺,仍然勝過我們凡夫,仍然勝過我們今天的凡夫僧啊!我們連小乘啊、聲聞、緣覺都不是。因為我有很多煩惱啊!但是你看聲聞、緣覺就沒有了?所以難道不是很慚愧嗎?也要隨喜

般若經》中佛陀曾罵而二乘人焦芽敗種,當初我也不懂,為什麼佛陀還會罵人呢?後來才知道,佛陀慈悲心,我們一罵人就是嗔恨心,怎麼能夠相提並論呢?因為佛需要他們進入大乘,去學菩薩學佛的,第二就根本而言,聲聞、辟支佛將來必定要成佛的,因為他們到了那果位,他們一定要去成佛的,所以你去看《般若經》去看《金剛經》,跟誰說的,跟須菩提,跟小乘人講的,跟舍利佛說的,所以他必定要成佛的,聲聞緣覺只是一個台階而已,就像法華經》說的五百由旬,他走了三百由旬,他還繼續前行,那隻是化城而已,既是化城,是不真實的,只有究竟的目的地,成佛才是真實的了,不然容易產生誤會。那麼隨喜菩薩之善,難行能行者求無上菩提,更屬正常。如果既能我皆隨喜

接下來是:「虛空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進、我此隨喜無有窮盡。」一切都盡了,我的隨喜也不窮盡,這多偉大!什麼是高尚這是高尚!什麼是偉大?這是真偉大!「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而且不斷,是綿綿不絕,甚至說身口意三也能夠保持下來,甚至永遠都不知道疲厭,那還是我們能做到的么?我們不睡覺都受不了,不吃飯也受不了,哪裡會有無有疲厭的這種感受呢?

下面的經文是:「復次,善男子,言請轉*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此是普賢菩薩再一次對善財童子和與會大眾說「所謂請轉*輪,既是菩薩悲憫眾生,所以要請法,為什麼悲憫,因為不忍眾生非常苦,你想想看,眾生多苦,他麻木不仁,他愚昧呀,他自己感覺到苦,事實上苦是存在的,這是從世間法去講在的,如果從法性的角度來講,當然不苦了,但是他同法性是完全不相應的,所以他會感覺到不如意啊!在幸福的人也有苦,為什麼呢?還有無常呢,還有生老病死啊!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所以佛說有無量諸苦,當然數目上說有八萬四千苦。那麼即使一心法軌生悟解(錄音不清楚),一心法就是法界觀,就是我們的清靜心,因為這是條路,能夠是眾生得以解脫,所以這是請法,請轉*輪,任持自性不失,永遠從事空行,哪怕一切法千變萬化。他永遠都不失自性都是空行!」

校對:慧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