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凱法師:略述中國佛教禪凈雙修思想的發展

略述中國佛教禪凈雙修思想的發展

   佛教印度傳入中國中國佛教大德們對印度佛教經過長期地整理發展,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八大宗派。而其中,禪凈二宗將大乘佛法的精髓,總攝於簡單切實的圓頓修持法門中,充分表現出中土本有的儒道二家之說尚簡重行的傳統,因而能適應中國的民族文化心理,成為中國漢傳佛教的主流,至今仍表現出茁壯的生命力。
  禪凈二宗,禪宗自力解脫明心見性入門掃盪一切,逢佛殺佛,逢祖殺祖,「佛」之一字亦無安立之地並以疑為門徑,有「不疑不悟」的說法;凈土宗則依賴他力救度,以深信為前提,信阿彌陀佛、西方凈土實有不虛,發願往生,一念單提,孜孜念佛不輟,臨終得佛接引,往生西方凈土。兩家的路子似乎是南轅北轍,風格迥然相異,似難兼修或融通。兩家人中,互相是非,尤禪宗人低貶凈土,不乏其徒。但是若深入兩宗的高層次裡面,則可見在理論和修持方法上,兩家不但可以融通,而且禪宗人兼修凈土,我們通過對中國佛教史上禪凈二宗關係的考察,發現大有人在。


一、禪凈雙修的萌芽時期

  從大乘究極義理看,禪宗所欲明見的自心佛性,是真如實相乃至佛的同義詞;凈宗所念的阿彌陀佛,梵文原義為無量光、無量壽,是對真如實相的形象化,是人格化的表述,凈土宗常說:「自性彌陀,唯心凈土」,就是說阿彌陀佛、西方凈土即是自心心性的顯現。達磨東來禪宗傳入東土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達磨禪凝神壁觀,聖凡一如,原與念佛的方便不同,但從凈土宗所修的念佛禪高層次,也須觀佛法身、觀實相,明見真心佛性,乃至見道證果,才能得上品往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禪宗的四祖道信開始,引用了「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念佛三昧之一。什麼是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卷下說:「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這就是說,所謂「一行三昧」,就是專註於無差別相的法界,達到念茲在茲,一心不亂,「繫心一佛」,念念相續境界。《文殊般若經》又說從稱念佛名入一行三昧方法,「欲入一行三昧,應赴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未來現在諸佛,……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這說明用無分別心專稱一佛名字,便能於定中見十方三世諸佛,盡知諸佛共同的法身理體實相,亦即明心見性。按照這種說法,那麼凈土人所修的持名念佛,念至功深力極,即可達禪宗所期的明心見性,如《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禪宗四祖道信,就是依《文殊般若經》所說的一行三昧,教人「併除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念佛,心心澄寂,更無所緣念」,識無所緣念,平等不二的心即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中說:「念佛心是佛,妄念凡夫」,息一切妄念而專於念佛心心相續,念佛心就是佛,形成了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的雙峰法門
  繼承道信法統,光大道信門庭的,公認為是弘忍。弘忍是以念佛為凈心方便,如《傳法寶紀》說:「及忍、如、大通之世,則法門大啟,根機不擇,齊速念佛名,令凈心。密來自呈,當理與法。」在弘忍以前,禪法是「法匠默運,學徒潛修」,這是審察學人的根性,決不輕易地傳授。到了弘忍,不問根機怎樣,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一齊教他們修習念佛凈心的禪。道信是「心心念佛」,弘忍以「念佛名」為方便,成為公開的、普遍的禪門新方便。
  自從弘忍傳六祖慧能禪宗發生巨大變化,專門主張不立文字見性成佛。因此,念佛法門是著相所得法門,對凈土宗採取嘲笑的態度,他們舉《六祖壇經》說:「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凈其心。……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而對於禪宗的這些主張,凈土宗的慧日大師在《往生凈土集》中曾加以破斥融合,慧日大師認為凡夫菩提心,行菩提行,縱然是有漏修習,也非同龜毛兔角的妄法;而且,聖教所說正定,是制心一處,念念相續,離昏沉掉舉,持心平等若有睡眠覆障,馬上即策勵念佛、誦經、禮拜行道。如此修習禪定,名為佛禪定,與聖教相合,是佛所印可的禪定這是批評有些禪者墮於空見,廢舍萬行的偏見,奠定以後禪凈雙修的基礎
  達磨大師以後,禪宗念佛信仰凈土的人是有的,據史傳所載,有牛頭宗第四祖法持大師大師是江寧人,得黃梅弘忍的心要,繼牛頭宗的祖位,常繫念凈土發願往生凈土又有南陽慧忠和智欽也常修念佛,智欽後於鄭州阿育王塔燒臂發願往生,禪史不明。唐代百丈懷海禪師示眾法句中說:「修行念佛穩當」,他制定的《百丈清規》現已失帙,後世清規多規定於病僧、亡僧前稱阿彌陀佛名號。現存的《敕修百丈清規》是元朝德輝所編輯,元朝是禪凈一致盛行的時代,故規定病僧誦念時,大眾同聲和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百聲千聲,願歸安養,原來的《百丈清規》也許有這種思想


二、禪凈雙修的發展時期

  從修行法門的難易來說,凈土念佛顯得比禪宗更簡易有效,更有保障。從唐代以後,隨著中國佛教的發展,禪凈二宗逐漸有融合的趨勢。
  真正提倡和鼓吹禪凈雙修,最有力的是五代末年法眼宗的永明延壽禪師,壽公發願求生西方,日念彌陀聖號十萬聲,吳越忠懿王特別為他在永明寺內建西方香嚴殿。他撰寫了《萬善同歸集》,建立圓修十義,述禪凈一致的思想。在《萬善同歸集》第三舉古德之釋中說:「禪宗失慧之徒執理迷事,雲性本具足,何假須求,但要亡情,即真佛自現。學法之輩徒執事迷理,何須孜孜修習理法?合之雙美,離之而傷,理事雙修,以彰圓妙。」這正是宣示永明延壽的主張。他認為禪宗之徒執理廢事,故勸令理事雙修。他的圓修十義中第一是理事無礙門,提到菩薩無所得為方便,行有不乖空,入俗不礙真,住無為之理體,作有為之佛事。凡萬善諸行皆為菩薩入道資糧,成就般若的助緣,般若如慧目,萬善如行足。如無萬善行足,般若慧目則不能到清涼地,所以禪宗明心見性,但仍須修念佛、誦經等六度萬行。他被後人尊為凈土宗第六祖,他所撰的《禪宗四料簡》,強調禪宗人必修凈土,對後世禪宗的影響頗大,其偈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這就是說參禪即使徹悟煩惱尚未斷除,若不修凈土,十人中有人要於中陰境迷惑,隨所現煩惱而受生於六道中。只有「有禪有凈土」,參禪開悟兼修凈土,才十拿九穩,「現世為人師,來生佛祖」,有如猛虎生角,無所畏懼;即使不參禪而專修凈土(無禪有凈土),也可「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依此可知,延壽禪師是認為利根上智者,應禪凈雙修;鈍根下智者,專心念佛,期生凈土,何愁不開悟。永明延壽這一教化與善導可說是同一旨趣。
  雲門宗的天衣、宗本、善本師資三人是禪凈兼修的有名人。天衣義懷為雪竇重顯的法子永嘉樂清人,師事重顯有省悟,後住越州天衣寺廣布化導,同時密修凈土,撰《勸修凈土說》一篇,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七十二歲圓寂。他曾經對設問曰:「若言舍禪取凈,厭此欣彼,即存取捨之情,為眾生妄想也。若言無凈土,則違佛語。果然,修凈土者當如何行?」大眾都不能回答,他自己回答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譬如雁過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這是唯心凈土的意思,求生決定生,然而實無去來,說明了生即無生道理。宗本是天衣義懷的弟子,住凈慈、慧林等巨剎,為延和殿說法高僧,常修凈土之業。有一次,雷峰才法師神遊凈土,觀見一座庄嚴的寶殿,據該處人說,此是待凈慈寺本禪師生西所住的寶殿。宗本曾說:「宗本修禪之時,必在極樂世界,無二相。」宗本又著《歸元直指》,述說禪凈一致的宗旨,並說:「法門固有八萬四千,總不如一句阿彌陀佛;公案有一千七百,亦不一句阿彌陀佛。」其門下有法雲善本、姑蘇守訥、守一法真等,都受到宗本的感化而兼修凈土
  雲門宗還有禪凈兼修的名人是慈覺宗賾,他是長蘆應夫的門人,即天衣義懷的法孫。他在天祐四年(公元1089年)於真州興結社念佛,名之為蓮花勝會,著有《蓮花勝會錄》、《勸修凈土頌》等文,他在蓮花勝會錄》中說:「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諦也。是以實際理地不受一生,則上無諸佛之可念,下無凈土之可生。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則總攝諸根。蓋有念佛三昧,還原要術,開示往生一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於無念;熾然往生而不乖於無生。故能凡聖各住自位,而感應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遷凈剎。……唯心凈土自性彌陀解脫之要門,修行捷徑,是以了義大乘,無不指歸凈土;前賢後聖,皆願往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應皆念彌陀,求生彼土。」他在文中極力宣揚凈土庄嚴、此土穢惡,勸生凈土,並且以「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生即無生」的道理來說明禪凈一致。
  曹洞宗人潛修凈土亦不少,著名的有真歇清了禪師,清了禪師曾著《凈土說》,但失傳並未見到,但從天如禪師的《凈土或問》中所引該書之文,可窺見當時洞宗一派皆修念佛法門。《凈土說》中說:「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凈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皆悉能入。」同時,真歇禪師對一心不亂進行闡釋,「謂一心不亂兼含理事。若事一心……由持名號,心不亂故,如龍得水,似虎靠山;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將阿彌陀佛四字做個話頭,二六時中,直下提撕,不以心念不以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徑超佛地。」這就是說,離絕名言分別心而持佛號念到明見自性,名理一心;事一心是有能念所念的二元對立,嚴格說來稱不上一心,所謂一心,即絕對心,即超絕能所對待,不生不滅真心這就是真歇禪師的禪凈融合的思想


三、禪凈雙修的興盛時期

  元朝以後,中國禪宗幾乎是念佛禪,堂堂禪門碩德終日從事念佛。如惟則
  《凈土或問》中說:「合五家宗派,盡天下之禪僧,悟與未悟,無有一人不歸凈土者。」其中,主要人物有麗水盤谷、中峰明本、天如惟則、北澗居簡、善繼絕宗、自緣會堂、梵琦楚石、顯示警庵、無慍恕中、普智無礙、憨山德清、悟本無際、紫柏達觀、雲棲祩宏、惠通大闡、月江覺凈、鼓山元賢、為霖道霈等等。
  明本主唱禪是凈土之禪,凈是禪之凈土,嘗作《懷凈土詩》一百八首,《勸念阿彌陀佛偈》及《懷凈土》十首,《懷凈土詩》中說:「禪外不曾談凈土,須知凈土外非禪,兩重公案都拈卻,熊耳峰開五葉蓮。」楚石梵琦是明初最負盛名的禪師,自幼兼修凈土,後名其室為「西齋」,撰《西齋凈土詩》三卷,倡導念佛。普智無礙有《阿彌陀經集注》,惠通大闡、月江覺凈均依念佛公案而契悟。鼓山的永覺元賢與為霖道霈師資為曹洞宗門下之人,前者有《凈慈要語》,後者有《凈土旨決》,均提倡禪凈一致的道理
  明末四大高僧皆曾參禪有悟,皆弘揚凈土,蓮池、蕅益專弘凈土,被尊為凈土宗的第八、第九祖師。憨山德清曾經住在廬山雙乳峰專修凈土,有他的遺文《憨山老人夢遊集》三十卷,全集中有念佛法語數篇。蕅益大師天台闡釋凈土,別樹一貼。雲棲祩宏是復興禪凈二宗的明末佛教界之偉人,著有《阿彌陀經疏鈔》、《往生集》、《凈土疑辯》等等,蓮池大師的禪凈同歸說是永明延壽禪師禪凈兼修思想的發展。他在彌陀疏鈔》中,認為《阿彌陀經》正攝頓教,兼通終教、圓教,由於清涼國師以禪為頓教,所以這就顯示了禪凈二宗歸一。蓮池大師於心眾生三無差別,那麼眾生念佛,不過念諸佛心內的眾生眾生諸佛眾生。以另一方面說,念佛至一心不亂,念極歸於空,即無念之念,這是名為真念。所以終日念佛不乖無念,而且念佛即念心,達生體不可得,生而不生不生而生,熾然求往生,實在不能離開這一點這是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之義自心即佛,禪宗凈土,其途雖異,歸即同一。這是繼承永明大師以來的思潮,但以凈土同禪為頓教所攝,並且就《阿彌陀經》一心不亂之說分為事理,以理一心為達磨直指之禪,主唱禪凈二宗同歸,實是偉大創意,禪凈雙修的思想終於達到圓滿的頂峰,大師的功勞永不泯滅矣!


四、結語

  代表中國佛教兩極精神的禪凈二宗,由互補而互融,由對立而以念佛為凈心方便,逐漸兼修而達到禪凈同歸,可以說是對《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從理論上和實踐上作了淋漓盡致發揮。禪凈雙修及禪凈雙融的念佛禪,至今仍為中國漢傳佛教界禪法的主流,有待於進一步發揚光大。禪凈雙修的念佛禪還傳往海外,直接影響了朝鮮的晚期禪宗和越南的蓮宗、日本黃檗宗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