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禪修要義 第五章 三乘漸次

第五章 三乘漸次

在整個永嘉禪的修學體系裡面,我們迄今為止所學內容,都屬於資糧位和加行位,也就是如何把我們從貪嗔痴的凡夫,打造成可以修學大乘禪法的法器修行內容。因此無論是四禪八定、三皈五戒,還是凈修三業,全部都是世間法的修行,都屬於打地基和准備磚瓦的工作,修學起來雖然非常枯燥,甚至很艱難寂寞,但有了出離心菩提心作為動力,我們就能堅持下來。這種堅持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把地基打牢、磚瓦齊備、操作合法,萬丈高樓的建成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基礎部分講完之後,接下去就要講到如何修行世間法了,整個內容我們分為兩部分,第一是高樓的圖紙部分,也就是教理上要掌握出世間法的全部修行內容具足知見;第二是建築技術部分,就是如何去實修和實證,掌握具體的禪修方法

這一章我們首先要了解出世間法的修行次第,也就是三乘漸次。我們知道佛教共有五乘正法,乘就是車、船的意思,可以載人到目的地,就是指修行方法,在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中,人天二乘屬於世間法,是改惡向善的正法,和世俗善惡觀念是相吻合的;後面的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乘,屬於出世間正法,是佛法的真正特色,也是佛教區別於其它任何宗教、任何文化地方

很多人認為宗教都是一樣的,都是勸人為善的,這是不了解佛教的表現。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在改惡向善、行善積德基礎上,一定要有自凈其意」的修行,使自己的身心超越善惡,跳出三界生死輪迴之外,這才是真正的佛教。所以出世間法是佛法所特有的部分,不共世間法的部分,也是佛法的精髓所在。

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過程中,不能簡單地把佛法視同其它宗教一般,將之作為世間善法來學習,這樣修學佛法是不夠的。即使我們修成了一個世間善人來生能保持人身,甚至往生天界,這並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佛法受用,都屬於「如入寶山,空手而回,」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非常可惜。

如果我們想進入佛法受用的大門,就必須立志解脫生死輪迴,發起出離心菩提心去修學佛法,那我們修的就是出世間佛法了。在出離心基礎上,我們修的就是聲聞法、緣覺法,如果發了菩提心,我們解脫以後就不會舍離眾生會再回到生滅輪迴世界,救苦救難,使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就菩薩乘的修行法門了。永嘉大師把這三乘的安立、前後次第,以及修行方法,都講得非常詳細,內容也比較深奧,我們會在以後的修行中慢慢體會到。因為篇幅所限,我現在只是對重要的部分進行講解。

一、聲聞乘的修行

顧名思義,聲聞就是通過聽佛說法開悟,了悟了生命內在本質的修行人其所修,四諦為本佛說四諦法是聲聞最根本修行內容四諦就是佛宣講的苦集滅道四種人生真諦無常而生恐懼,念空寂以求安,患六道輪迴,惡三界生死,見苦常懷厭離,斷集恆畏其生,證滅獨契無為,修道惟論自度這是聲聞乘的根基修行內容

聲聞的人,首先要觀察到「世間是苦的」這個真諦,乃至我們認為的幸福美滿、繁榮富貴、天倫之樂都是苦的。苦是因為無常,一切都在變化不定之中,沒有把握、沒有依賴就是無常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的,我們不可能對任何事物、人物依靠到永遠,連自己都靠不住,何況其它呢?

中國很有意思,這個「苦」字就是人的面孔,草字頭是兩條眉毛,中間是眼睛鼻子,下面是口,所以人一生下來就要哭,長大了就天天頂著一個「苦」去生活,即使是笑也是在苦中作樂,苦是人生真諦

有些人認識到無常之苦以後,就主動放棄了難以把握的物慾,淡泊明志,去追求真善美慧,去灑脫生活,可是死亡到來之際,依然還是毫無把握地離開,即使能夠坦然面對,可是生前死後是個謎團。就連世間千聖之師——孔子,都說「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生死鬼神都屬於生命的神秘現象世人無法通達、了解,這都是因為我們生活無明之中。

通過修行佛法就能破除無明,把生命本有的智慧開發出來,大徹大悟,從此對於生死秘密生命輪迴層次都有了準確的認識和觀照,就會生活得更加清楚、安定。如果不修行,我們對人生的規則不了解,只能是隨波逐流、顛沛流離,非常散亂,毫無目的也不可能準確地規劃。就如同開著一輛不聽自己指揮的汽車,既看不到前方的路,也不知道交通法規的要求,更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可想而知,這樣的生命狀態多麼令人恐怖

聲聞認識到了這些世間無常,所謂「人生在世,唯有死是一定的」,其它的都會變化、失去。無論你曾經多麼年輕漂亮,容顏會隨時間老去,生命也會時間死去,無論財產、地位、權力知識、外表有多大的區別,我們都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並且越來越近,所以無常而生恐懼就會生起一種恐懼感。

如果這時候,有人告訴他生命真相是永恆的涅槃聲聞人就不希望再被世間有相的事物所欺瞞,空寂以求安,轉而憶念內心的輕靈空寂,希望回歸到空寂無我真實狀態,能夠完全安頓下來,自然就會六道輪迴,惡三界生死。這兩句都是生起出離心的意思,永嘉大師為了文學上的優美用了很工整的對仗。

大家不要誤以為生起出離心,是厭惡我們的身體思維,想把它破壞掉,那是精神病想法,不是智者思維出離心是厭離生命的雜亂無序、毫無把握,嚮往智慧的、安定的、規律生命狀態的意思,這是解脫基礎覺悟的開始。

如果不厭離,我們就只能停留在雜亂的生命狀態里,實現不了生命的提升。比如農村的孩子,讀書往往很用功,因為他厭離農村的辛苦,想進入大城市,或者想通過學習把農村的生活變得美好起來,因此很努力;而城市孩子,對環境很滿足、不厭離,沒有提高生活層次願望,幹什麼都不會很用功,也就不有什麼進步。再比如天人,他們比人的福報好很多,可是因為太享受了,反而沒有人修行了;而廁所裡面的蛆蟲呢,它們的環境極差,卻沒有厭離的智慧,就只能永遠在廁所生生死了

所以諸位千萬不要以為,我們人生過得非常如意家庭事業金錢圓滿就不苦了,就不需要厭離,厭離是需要智慧的,要看明白人生的毫無把握。我們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幾十年人生心態,是不是和炒股票差不多?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時起時落,變化無常?偶爾運氣好,大賺上一筆很高興,說不定什麼時候又賠光了,又痛不欲生。即使我們看明白了賺和賠,和我們的心並沒有什麼真正的關係,可毫無把握的時候,我們就是擺脫不了干擾這就是苦的根源,需要佛法禪定來斬斷它。聲聞就有這個智慧根基,能夠見苦而常懷厭離,看清輪迴生死之苦,厭離生命無法把握的狀態

斷集恆畏其生,集是集諦,是苦的原因人生是苦的,苦是有原因的,因為害怕生起來,聲聞就會斷集,斷除苦的原因

佛經說不管人生多麼美滿都有八種苦難以擺脫,包括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種痛苦。其實通過佛法修行,這些苦也是可以消除的。

比如死亡,每個人害怕死亡,卻又都擺脫不了,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修行佛法祖師大德,在死亡面前能夠非常安詳鎮定。有人問六祖大師死了以後要到哪裡去,六祖說「我自知去處。」不但如此,他還對自己什麼時候死,死後發生什麼事情,都了如指掌,一一交代清楚,死了以後還能保持肉身恆久不壞,直至現在還在曹溪祖庭受後人禮拜、瞻仰,這樣的死亡還會痛苦嗎?還會可怕嗎?

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師臨終之前也是預知時至,對大家說「今宵要與汝等談道而訣。」今晚要給你們講著佛法而做訣別,面對生死訣別竟有這樣的氣概和灑脫

了不起的是釋迦牟尼佛,臨終入滅之前,講了一天一夜涅槃經,弟子們不捨得佛陀離開,都很痛苦釋迦佛把弟子們都安慰好後,說:現在時間到了,我該走了。就右側而卧,安詳地圓寂了。

這種面對死亡的坦然和從容,不但古時的大德有,現在也是屢見不鮮,並不是神話傳說。所以即便我們對解脫有什麼感覺,至少也應該生起這種認識,就是面對死亡以及其它的煩惱痛苦解脫的人肯定有超越它們的能力方法,那為什麼我們沒有呢?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不要認為反正人人都會死那是正常的,我也不用去想不去想就和廁所里的蛆蟲一樣,沒有出離的智慧,擁有不了解脫方法,就只好永遠生活廁所里。

聲聞根基的人就有這種厭離俗世的智慧,能認識到無常是苦的,有相有為的這一切終歸是敗壞不安之相,不再以世間快樂為人生追求的唯一價值標準證滅獨契無為,修道惟論自度。這也是一對非常工整的對仗句,形象地說明了聲聞聖人修行特點——小乘根性的獨契無為惟論自度,求證滅修道,由修道證滅證滅就是實證寂滅的涅槃境界也就契入了無為之法,而且是獨自契入的,修道也是為了能夠使自己得度,並不是以普度眾生目的。所以說聲聞小乘根性,最高果位是四果羅漢

無為是針對於有為而言,凡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相對,生活在根塵相對的世界裡,只要有相對,就有矛盾、有鬥爭、有力量的對比和變化,這就是以無常為根本特點的有為造作之法,所以都是苦的。

聲聞的人認定了世間是苦的這個事實後,就會再詳細地觀察到底苦是什麼內容也就是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肉身、感受、起心動念、對色法的執著,這些就是苦的全部內容。這些苦是我們所感受的苦果,這個果的因是什麼呢?苦是怎麼來的呢?這就集,集是招集,因為苦的因才招集到苦的果的意思,這個苦因就是我執,包括見思二惑。因為有見思二惑這些錯誤知見,就產生了錯誤的行為,錯誤知見和行為就感召到了我們錯誤的感受。比如對時空錯覺,我們認為眼前的一切一點也不假,可是在聲聞的人看來,這些都如同夢中樓閣,雖然很清晰,但都是假相,沒有真實可言。這一很重要,是出離輪迴基礎,我們通過修學佛法,一定要認識到,否則我們就只能停留在人天乘的境界里,無法解脫了。

聲聞行者修行次第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所以他看到了生滅輪迴痛苦,也看到了痛苦原因知道了痛苦方法也就是滅,羨慕這種不生不滅狀態就會進行修道,最後自己親自證得這種境界,就解脫了。

所以聲聞發心修道是為了自身的解脫,自修自度,把自己度脫出來就可以了,大誓之心未普,攝化之道無施,六和之敬空然,三界之慈靡運,救度眾生的大誓願沒有發,也沒攝受化度眾生智慧慈悲只為解脫輪迴之苦修行這就聲聞的人

其實從佛法的修證次第上來說,我們要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就是自己先要能自救,才可能去救別人。如果大家都掉到了水裡,我們首先自己要會游泳了,不會被水淹死,才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但從誓願上,我們不能發只求自利的心,要有普度眾生的大菩提心才可以,如果沒有救人的心,就算我們會游泳,可能也就是自己能跑到安全的地方就行了,不會再跳到水裡去救別人,這樣做就是小乘人的根性,也就是聲聞乘,只求自利。如果能夠自利後利他,就不是單單因為苦才修行的,這種發心就有可能成為菩薩菩薩修行小乘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小乘是怎麼修行的呢?他看到苦了就想趕緊出離,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解脫,通過各種修行方法,包括念佛、參禪,乃至四念處等各種觀照,把自己內心當中對於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這五欲和六塵的執著一點一點放舍掉,世間能捆綁他的力量也就一點一點被消弱了,最終能全部放舍的時候,就完全解脫了,這樣證得的就是涅槃聲聞乘就是這樣通過小乘三法印來修行證得涅槃境界的,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真正的佛法一定是符合三法印的,我們也要這樣去認識世間

首先看諸行無常,這是指時間上的無常佛教認為世間一切萬物都是因緣和合,都是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成條件組合而成的法都是不停地在變化的,所以變化是永恆的,「兩只腳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時間就如河流一樣,任何行為過程都不可重複,這就是諸行無常

執著結果的人,認為萬法是真實存在的,當認識到諸行無常規律後,就會感覺很悲哀、絕望,因為世界上沒有一東西我們可以抓住,愛情家庭、地位、財富權力等等,全是無常變化的,不可能永恆,包括我們自己,也隨時都在變化,不可能保持恆定不動,何況其它呢?即使我們暫時可以抓住不放,它自己也會慢慢地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失在我們眼前,所以喜歡追求結果的人會非常絕望。

另外一種人喜歡變化和過程無常之理會使他很開心,因為無常會使所有夢想有可能實現,即便現在有煩惱不幸將來也會隨著時間而消失掉,不可能永遠痛苦。因為痛苦無常的,夢想沒有實現的狀態也是無常的,我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狀態里。也正是因為世間無常,我們解脫生死輪迴才成為可能,所以這一人會感覺人生非常有希望。

其實不管是絕望還是希望,認識到諸行無常之後,我們都會產生強大的力量,絕望可以使我們厭離輪迴,希望可以使我們嚮往解脫,這兩種力量都會讓我們擺脫無常解脫生死,而解脫正是對諸行無常的最好回應。

第二點是諸法無我,這是指空間上的無常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主宰,一種是自在主宰就是我東西我可以做主,比如我的身體、我的錢、我的時間,都聽我的,這是主宰的意思;自在呢,就是我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

凡夫都追求主宰自在,所以「我執都很嚴重,而佛法告訴我們,我執是個嚴重的錯覺世間的萬法並沒有一個可以主宰的「我」。比如身體,「我」並不能主宰自在,雖然我覺得它很聽話,讓它幹什麼它就會幹什麼,其實它只是在一定范圍內可以聽我的支配,超越這個范圍之後就不聽了,比如我想讓身體不老、不死,它聽嗎?我想讓它不餓、不痛,它聽嗎?就算是在我們可以主宰的范圍內,也不能保證自在,比如身體雖然是我的,也聽我的,但身體壞了,那我說什麼也沒用了就不自在了。所以我們以為有個能控制、能主宰、能自在的「我」,這完全是一種虛妄執著,極端錯誤知見,就是「我執」,我執凡夫顛倒輪迴的根源。

那實際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萬法如同火車一樣,必須在軌道上行駛,這個軌道就是因緣果報。萬法的成住壞空,一定都是在因緣果報這個軌道上完成的,出軌了就會翻車,那就是橫死、橫禍。軌道決定了火車的方向和站台,而因緣果報就決定了萬法的生住異滅。佛教講的因果就是世間萬法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這個規律我們雖然看不見,也感覺不到,但一切萬法都受它的制約。

所以我執是顛倒的,我們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發現它的虛偽性。還是拿火車來作比喻,我們可以從車廂里走來走去在這樣的范圍內我們好像可以感覺自在,但絕不能從車廂跳到路上,范圍稍微一擴大就不自在了,我們就被制約住了。因此人並不是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的,一定要因緣和合才能夠有結果。比如舉手這個簡單動作,首先要有空間,要有自由身體健康頭腦也要清醒等等,這個手才能舉起來,只要其中一個條件成熟,舉手這個結果就實現不了了。

這樣細細地分析下來,任何行為都是如此,我們錯誤地以為是自主的,是完全受「我」操縱的,其實早已經被這些因緣、這些條件框定了,成與不成完全是火車按照因果的軌道運動的結果,我們能做的只是從一個車廂運動到另一個車廂而已,感覺自己為了火車的運行在思考和操勞,其實完全是自欺欺人。

西方有句諺語:「凡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凡人思考就如同從車廂里來回運動,企圖改變火車的運行軌道和速度,這種行為確實非常可笑。所以人生就是一場騙局,是命運給我們開的一個大大的玩笑,我們每一個心念生起來的時候,其實已經被因果算定了,甚至禪修的時候,我們覺得心終於可以安住的時候,也並不是真的安,而是心被臆想出來的「安」的感覺框定了,就如同我們在車廂里不動了,但火車還是在運行的,輪迴並不會因此停止。

所以輪迴並沒有一個可以主宰東西身體也沒有一個可以主宰的「我」存在,世間的一切萬物都是如此,「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其中哪有一個我呢?這樣我們就認識到了萬法的真相——無我

認識到我以後的凡夫也會出現兩種狀態。如果他德行不好那就會更加變本加厲地作惡,因為反正是無我的,並沒有一我在受苦,苦也是假象,那造業也不怕了,矻矻造業,結果呢?雖非真實,善惡報應,如影隨形。此生就會痛苦生活不負責任身心就會處於極其散亂、低落的狀態也沒有人喜歡來生肯定就更慘了。這是業障重、沒有善根的人他會斷章取義地理解佛法

如果有善根德行很好的人,他認識到我以後,會把自己全部布施出去,更加開心地去做事情利益眾生,再累、再委屈、再受傷害都沒有關係,因為沒有我在承受,也沒有我去做事情。即使做了很大的善事也不感覺自己很偉大,能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會刻意地去表現,做給別人看,求名求利這就菩薩精神和行為,所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比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所以「無我」地付出身心利益眾生的人是最偉大的。

聲聞的人,他悟到了諸法無我,看到了萬法的當下根本就沒有一可得以後,他會繼續去追究,那看到無我的這個是誰?這樣那個感覺有我妄想看到無我以後,就被升華了,就會涅槃一念相應,那麼世間雜亂、生死善惡無常變化的這一切法,都不干擾他了,他就見到了生命的最本質處,也就是如如不動的寂滅涅槃聲聞行者因為厭離心已俱足,馬上會將全部身心安在這里生命從此獲得了完全的自由這就聲聞乘的修行結果——涅槃寂靜

聲聞行者證到涅槃以後,就是證滅,契入無為了。契入的過程有次第的,首先是在理上明白了,理上透過去了,在道理上你已經看到不生不滅的這個,也就是通過思維和觀察已經在內心確定了,世間一切相都是無常的、無我的,其實這就是見道了,就是初果羅漢、預流位的聖人境界,見惑破了然後再以這種無我觀念生活在一切事相上也證到無我,破除思惑,就是四果羅漢,完全解脫了,這就小乘人的修行路線。

這就如同我們上大學一樣,高中生就相當於凡夫的水平;剛剛接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雖然也可以叫大學生了,但和高中生有什麼區別呢?只是獲得了上大學的資格,也一樣完成不了大學生能夠承擔的工作這就如同預流位,初果羅漢境界,是聖人的最低果位;那麼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以後,獲得了畢業證書,就證明了自己有大學水平的工作能力,能承擔相應的工作,獲得相應的報酬,在社會獨立了,這才是真正的大學生,就如證得了四果羅漢的果位。

所以初果說容易也容易,看起來好像和凡夫有什麼區別,但說難也非常難,俗話說考大學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我們從凡夫見過渡到聖人見,不但需要智力水平和福德基礎,更需要比考大學還要艱苦的聞思修方面的努力

證得羅漢以後,就是解脫聖人了,根據發心不同,聲聞乘的涅槃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叫有餘涅槃,一種叫無餘涅槃

有餘就是多餘的意思,但是多餘常含有貶義,中國喜歡吉利,所以就翻譯成褒義的「有餘」,其實都是東西多出來了,用不著了的意思。那麼有餘涅槃是什麼多出來了呢?就是身體這類證得涅槃的人,會感覺四大假合的身體非常多餘,也不需要它有什麼抱負,更不需要什麼享受,按常人的觀點看來就完全是多餘的,但它還可以活著,利用它在這個世界裡助佛宣法,把身體捨出去幫助大家做好事、得解脫,但內心仍非常執著地留在涅槃境界里,所以不受世間的任何煩惱痛苦影響,吃飯比別人香,睡覺也比別人安穩,做事也很積極,這叫做有餘涅槃

無餘涅槃聖人呢,也是非執著涅槃境界,但認為這個身體就不是有餘而是多餘了,也不想利用它,覺得反正都是無常之法、夢中佛事,還很麻煩,一天到晚吃喝拉撒很辛苦,不要也罷,所以佛在世時有些阿羅漢自殺,把無常法毀壞掉,這就是非消極做法了。因為阿羅漢解脫死了,他死時不會感受到痛苦,可是會給身邊的人帶來痛苦和傷害,甚至誤導眾生,引得沒有解脫的人也學著去自殺這是智慧不夠的表現,所以佛陀後來就制定戒律不允許自殺。但這些阿羅漢不願講法眾生,更不會過俗人的生活,那活著幹什麼呢?他就會躲到深山裡面,人跡罕至的地方去,等自然壽命終了,完全進入涅槃境界,再也不來俗世了,這就叫做無餘涅槃

所以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是有涅槃可住的,合稱為有住涅槃,屬於小乘涅槃,還有個涅槃境界去安住;無住涅槃大乘證得空有不二實相的涅槃,就是永嘉大師說的「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連涅槃也沒有了,當下即是,這才是真正的一點都不多餘了。所以有時也把大乘的無住涅槃稱為無餘涅槃,就是在大乘看來,小乘的那個涅槃雖然是解脫境界,但就像頭上安頭一樣,把有破掉了,又多出一個空來,其實空也是多餘的,所以聲聞乘還需要繼續修行,再把對涅槃執著去除掉。

二、緣覺乘的修行

緣覺乘和聲聞乘都屬於小乘,所以合稱為二乘,但緣覺乘行人根基智慧聲聞乘高一些,所以也叫中乘,能夠不因他說,自悟非常,偶緣散而體真,故名緣覺,可以不用從聽聞入手,修行十二因緣觀而自悟,所以稱為緣覺。

緣覺兩種,一種叫獨覺,就是在深山老林裡面,獨自修行時,觀飛花落葉而悟道,看到春天花開了,秋天葉落了,就能悟到世間萬法無常變化的道理,契入涅槃空寂這種人智慧比較高,悟性非凡,沒有聽佛講法,自己就能悟道,所以叫獨覺。第二種是真正的緣覺,就是聽佛講的十二因緣觀後,以十二因緣觀為正修行,悟入人生真相

佛法認為,萬法是因緣和合的產物,而因緣共有十二種,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相互勾連形成千差萬別的萬法。十二因緣觀是佛教基本的教理之一,講的是萬法形成的規律。我們進入佛門皈依三寶、發弘誓願之後,首先就要學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四聖諦聲聞乘根性的人修行的入手處,而十二因緣就是緣覺乘行人的敲門磚了。緣覺乘小乘里稱為上根利智,能從十二因緣悟到生死的根源是無明,從而了斷它,證得涅槃這就緣覺行人修行過程

十二因緣第一個就是無明無明世界形成的根源,無明就是不覺、無知愚痴,所有的無知都可以稱作無明,因此無明有很多種。十二因緣里的無明是指我們不了解生死真相、不了解宇宙萬法的真相,這種無明是與凡夫生命同時存在的,也稱為俱生無明、俱生我執。如果不學佛法,人活著就是糊塗蟲一個,卻自以為很聰明,包括那些哲學家、科學家在內,對自身的起心動念、生前死後都不了解,所以有很多世界之謎、宇宙之迷等等,我們就生活在這些謎團裡面,這就無明

修行的角度上來講,無明是非常重要的,它雖然是痛苦的根源,也是進入涅槃的必經之路。我們以後修行,進入無明狀態時,內心會空空蕩蕩,毫無妄想也沒有動搖和生死,雖然很清楚,卻也很清凈,沒什麼需要和貪求,感覺內心很安,這就佛教的俱生無明也就是道教講的「無」。

道教是以陰陽未判的混沌狀態為道的,認為把妄想分別全部停下來,一片空靈寂靜境界就是「道」了,所以道教講要「守拙」、「返璞歸真。」其實這隻世間修行的終極結果,是世間禪定的最高境界,也是進入出世間修行的門徑,但並不是解脫境界

凡夫看來,無明境界也是高深莫測的,實際上道家只能將世界的形成解釋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明一動,就有了「覺」,這個覺就是我,就是「一」,然後以我為基點,就有了分別,分別就是二,陰陽矛盾就出來了哲學是說矛盾是發展的動力嗎?矛盾出來,互相依賴、作用因緣和合世界就逐漸產生了

佛教十二因緣來解釋世界的形成規律,就更加透徹和詳細了,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無明久了,就會發生動搖,這就是行,行動;動搖後就會有覺知,這就是識。

佛法講的就是我身心世界真相,所以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看是不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比如我們沒有妄想的時候,頭腦很清楚,卻沒有一念頭,任何道理概念都不存在,這就無明狀態;稍有意識到自己的時候,心就動起來了,有了覺知,這就是識,於是能覺、所覺馬上也就隨之出現了,就是名色,名就是心、色就是物。

為什麼名是心,色為物呢?這個心指的是妄想心,並不是真心,比如我們說自己很開心、高興,一定是某件事情、某個人讓我們很高興,事情人就是可見的色法,就是物。而高興就是不可見的心法,只是有個假名而已,並沒有一個可以拿的出來的開心和高興,所以名是心。古人說「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就是這個意思。

心和物兩個對立起來,就是六根和六塵相對,凡夫境界就出現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就產生了,一直爭到現在。其實這兩派就是矛盾兩個方面,互相依賴又互相對立,是無明擾動後的錯覺,根本爭不出高低上下來。

名色緣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就進入了色聲香味觸法,互相攝入,產生六識,這個過程叫入。入緣觸,有了六識就有了感觸。觸緣受,有感觸就有感受,感受有三種喜歡討厭和既不喜歡也不討厭

觸緣愛,愛就是喜愛、貪著,感觸又會產生貪愛,其實討厭也是愛,因為你討厭某樣東西,必定是因為愛另一樣東西,有愛有憎其實都是愛。愛緣取,因為愛就會去獲得、去爭取,我們從小到大幾十年,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覺得財色名食睡舒服就會去想辦法獲取。取緣有,獲取就會有起心動念和作為,就會有造作,這就不是無,而是有了,所以整個世界都是無中生有的。

「有」就是業力,業是身心的行為,我們凡夫行業,我們在哪個行業做久了,就會產生一種力量,「熟能生巧」,新的技術、新的事物就誕生了這就業力作用。所以有緣生,因為業力緣故,萬法就出生了。比如我們努力了一生,就有了很多業,包括善業和惡業,這些業會產生一種共同的合力,促成我們下一世的轉生趣向,因為業力無盡,我們就輪迴不已,生生不息。有生必有老死,我們一出生就註定會由少漸老,由老至死,在這個過程中,業風時時襲來,自然伴隨著憂悲苦惱。所以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這就是萬法生滅規律

緣覺聽佛講了這個規律以後,可以用順觀十二因緣或逆觀十二因緣修行方法契入涅槃

順觀是從無明開始,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從因到果地觀下來,就會明白無明就是輪迴之因,如果我們把無明滅了,後面這些因緣就全部消滅了輪迴自然就連續不起來了

最上根的人順觀時,只要觀到無明就是我們坐禪時觀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卻沒有妄想境界就會馬上把它滅掉;如果是中等根基的人,要觀到行識名色乃至觀到有,才有力量無明扔掉,這些就都消滅了生老病死也就沒有了;最下根的緣覺行者十二因緣都觀察起來才行也就是要看到老病死才會扔掉無明,只要扔掉無明解脫了。

如果我們觀到無明後,不消滅它,守在這里不動,也很舒服生老病死也不會有,但這隻是個境界,需要定力的支撐。沒有開悟時的定力是有出定入定的,只要定力一失,念頭就又會動,後面那一系列就跟著也牽扯起來了,又無休無止地輪迴顛倒去了。所謂「八萬四千劫,依舊落空亡」,能定八萬四千大劫也沒有用,智慧定力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此。

禪宗修行是從無明這里直接契入的,而對於凡夫來講,能追尋下來,看到無明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禪宗修行需要上根利智就是這個道理。比如參話頭起疑情,最大的疑情就是無明,所以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咬定一念不生這里就是把無明參住了,所謂打破本參就是把無明破過去了

那麼逆觀十二因緣,就是從老病死憂悲苦惱開始,順藤摸瓜,直到把無明這個罪魁禍首揪出來消滅掉也能解脫。最鈍根的人會從老病死開始觀,為什麼會苦?因為有這些東西的存在才會苦;這些「有」是哪裡來的?是因為有為造作;為什麼會造作?因為貪愛;貪愛是因為有感受;感受是來自身心對立對立是因為妄想分別;妄想分別是因為心的動搖;心的動搖就是因為無明。追尋到這里,如果一下子把無明捅破,發現無明也是虛妄的、無我的,真明現前就解脫了,所以逆觀修行也能夠破除我執

所以緣覺乘行人無明而即空,達到諸行而無。就是看到無明虛妄性,認識到萬法皆空之後,就不會再起造作,無明後的那些行為就都沒有了,也就證得涅槃境界

緣覺乘的人解脫以後,雖然也是有涅槃,但比聲聞乘的人心量要大些,除非遠居深山的獨覺,沒有什麼度人的因緣,一般緣覺會隨緣救度眾生但也不會「大施門開無擁塞」,而是「有緣隨緣度,無緣由他去」,聽明白了你就修,聽不明白他也會費力氣接引。所以緣覺乘稱為中乘,屬於中等大小的車輛,救的人聲聞多,但比菩薩少。

三、菩薩乘的修行

如其根性本明,元功宿著,學非博涉,解自先知,心無所緣,而能利物,慈悲至大,愛見之所不拘,終日度生,不見生之可度,一異齊旨,解惑同源,人法俱空,故名菩薩這就大乘菩薩所修的行法。

能成為菩薩的人都是極有善根的,而且見到了空性,根性本明智慧上已經打開了,但功夫還不到,元功宿著,學非博涉,還受多生歷劫的習氣纏縛,後得智還達不到廣博的地步。已經解自先知,自己可以得度了,了悟了中道實相,心就沒有什麼攀緣的了,既沒有生死可了,也沒涅槃可住,所以無所。又因為是菩薩根性,發起過菩提心自利以後能夠利物,慈悲至大,菩薩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與倫比的,稱為至大

佛教人生的八難之一就是「中國難生」,所以我們能成為中國人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情。不過現在很多人不這么認為了,覺得生在國外才更值得慶幸,生活會舒適很多,所以很多人還沒有弄明白為什麼「中國難生」,就匆匆地跑到其它國家去了。其實這是很淺薄、短視的認識,當然也是因緣所致,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身為中國人,一直不了解中國的獨特之處,豈不太可惜了?至少白白浪費了一次生在中國機會

那麼中國獨特在哪裡呢?就獨特在世界上幾百個國家裡,唯有中國有「大乘氣象」,中國人無論多麼辛苦貧賤,心理素質一般都是大乘根性的,這是我們古老的文化所導致的。因此我們才容易接受大乘佛法,發大乘菩提心,在菩提心作用下,我們會生生世世自利利他,生命層次將不斷得到提升,最終成就佛道

我國的文明有五千多年曆史,首先是黃帝之學,講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哲學思想,奠定了中國人淳樸、智慧思想基礎,這與後來出現的孔孟儒家和老莊的道家哲學,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心理背景。

儒家的入世哲學,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最深刻的,「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以中國人可以為了別人而活著,講究「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己的一切努力是為了天下人,所謂大公無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心量非常廣大,這就大乘氣象,是菩提心基礎

有了這樣一種傳統的底子,中國都很鄙視自私自利,做事情會考慮很多,外國人就覺得我們活得很累,其實這就大乘菩提心的表現。有人說中國結婚難,離婚更難,為什麼呢?就是中國人的心理素質、傳統文化所導致的,結婚還只是考慮雙方父母的意見,離婚時又加上了孩子,對他們的影響都要考慮到了才能下決定,那肯定就更難了。

所以我們在中國皈依以後,肯定是大乘弟子,作為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我們首先就不自私,但可以自利自利以後還要利他,這才是菩薩的行為。如果沒有強烈的菩提心,沒有帶領眾生一起解脫的宏大誓願就會感覺菩薩行是很苦、很累的。比如聲聞人,只覺得世間很苦,想解脫,卻沒有發起菩提心,結果能自利以後,不但不想去度眾生,連養活自己都覺得麻煩還會自殺,或者躲到深山裡誰也不理,那就不可能是大慈大悲菩薩也不成就佛的妙覺極果,雖然自己解脫成為聖人了,照樣被佛斥責為「焦芽敗種」。

修行大乘佛法的佛弟子,通過聽聞佛法、發起菩提心以後,可能修行功夫不夠,來生跑回來救人的時候,又迷掉了功夫淺就迷得深,功夫深就迷得淺,尤其末法時期,可能誰也知道自己是個發了菩提心菩薩。但願力會起作用,使你天生就很善良、助人為樂、甘於奉獻,甚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雖然受到世俗的習染,也會做些自私自利事情,但內心很難受,總有一天會改正過來。一旦聽到大乘佛法就會歡喜信受,在願力的支撐下,也不會被辛苦和勞累所撼動,即使流著眼淚也會繼續為眾生付出,就算自己解脫不了,也會奮不顧身地去營救別人,這就菩提心作用,也是菩薩可貴的大慈大悲

所以不管解脫解脫,發起菩提心才是菩薩最重要標準簡單來講,菩提心就是生生世世都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但自己要解脫,還要帶領眾生一起解脫這就大悲心。菩薩的另一個標準智慧,就是至少要在理上明白了空性的道理,有了不二慧,不二就是色空不二、理事不二、凡聖不二等等的諸法實相,也就是空性。

智慧分為三個層次世間智慧讓我生起出離心,並指導我們修行開悟,得到出世間智慧這就是根本智;在根本智的指導下,我們繼續修行就會開發出成就菩提智慧圓滿後得智,後得智的修行就是圓滿慈悲過程;最後,後得智圓滿以後,才能悲智合一,達到佛的世出世間上上智慧

菩提心是在出離心基礎上發起來的慈悲心,如果沒有出離心基礎,去利益眾生,只能稱為愛心,不是菩提心愛心要有智慧的指導才是真正的慈悲,否則說難聽些就是婦人之仁,比如溺愛,雖然愛心非常深厚,可惜沒有智慧指導,最後只會把人給寵害了。

所以菩提心不是愛心,而是慈悲心愛心凡夫境界,是輪迴之因;慈悲心聖人境界,是成佛之因。比如很多人做好事,事跡很感人,但他所做的只是世間好事,不能稱作菩薩行,雖然將來會得善報,但還是種了輪迴之因,不可能從根本上利益眾生,達到解脫;而慈悲心就不同了,是為了出離心延伸到其他眾生身上,為了讓所有眾生解脫而去付出的努力,這才算作真正的菩薩行。

有了慈悲智慧,發起了菩提心,就是菩薩乘的行人了,根據修行功夫的不同,菩提心又大致分為三個修行次第。

第一、發心菩提

這是十信位的菩薩所發起的菩提心,十信位的菩薩凡夫菩薩就像我們現在剛剛皈依三寶,對三寶生起了絕對的信仰就會發起成就佛果、救度眾生願望這就發心菩提。雖然自己還沒有解脫,但卻按照菩薩的行為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實、去修行,盡量地去幫助別人修行解脫道,比如護關的居士信仰力量使他有一種為大家服務的激情,這就菩薩行的開始。

第二、伏心菩提

是指十住、十行、十迴向位次菩薩所發的菩提心,已經有智慧的成分了,所以能降伏一些粗的煩惱習氣,比如貪嗔痴的念頭還有,還會時不時地起來,但不會在行為上去實施,雖然煩惱沒有斷,但基本不會受干擾了,所能承擔的救度眾生力量就更大了

第三、明心菩提

這就是登地的菩薩修行菩提心了,明心就是發明心地。明心的意思,相當於聲聞、緣覺乘的見道證道境界,理上明心是見道境界,事上明心則是證道境界,但修行的路線是不一樣的,最終成就菩提妙果也是不一樣的。

這就如同我們上學,聲聞大學四年就畢業了,有了學士學位後,也不想再讀書,覺得自己能混口飯吃就行了;緣覺乘是本碩連讀,六年下來就是碩士學位,可以教教書、帶帶學生,也覺得這樣就可以了;而菩薩乘就相當於碩博連讀,從大學一直讀到博士不停,畢業後就是行業的專家,學士、碩士的水平都不如他,都要向他學習。

中國的修行人,一般都是按照菩薩修行次第來修行的。所以皈依三寶以後,先要發起菩提心,一方面努力地去求自利,讓自己解脫五欲六塵的纏縛;另一方面我們要隨緣隨力地去救度眾生,自己沒有解脫的時候,要盡量避免一些惡緣的糾纏,多親近善士,幫助善士儘早解脫,同時也向他們學習智慧,積累福德這是凡夫菩薩修行

我們不要一聽凡夫就瞧不起凡夫菩薩凡夫菩薩也是很了不起的,心量非常廣大,還不能自救就會救人就如在一個火宅里,自己還不知道怎麼出去,但看到有個人在窗戶旁邊,就先把他推出去了,自己就可能被燒死了這種人將來一定成佛無疑。所以佛說,不能小看大心凡夫,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我們自己解脫了,再來度人,就叫乘願再來,或者諸佛再來菩薩再來。如果沒有菩提心,比如二乘人,就不來了,因為這個娑婆世界很苦的,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是需要去忍受痛苦地方,而且除非是七地以上的大菩薩,一般菩薩一來就會再迷掉,需要重新認識大乘佛法,忍受著世間苦難努力修行,給眾生示現修證過程,帶領大家一起解脫生死若不菩薩,誰願意這樣折騰呢?

所以菩薩證得涅槃稱為無住涅槃,所謂「有大智慧不住生死,有大慈悲不住涅槃」,悲智雙運。愛見之所不拘,終日度生,不受世間情愛和認識的束縛,每天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救度眾生,又因為見到了眾生同體真相眾生我不二,所以不見生之可度,實無眾生可度。金剛經雲「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就是這個意思,如果還有人我眾生之見,就不菩薩一異齊旨,解惑同源,內心有一差別相,不一不異,沒有開悟、迷惑的分別,人法俱空。二乘人雖然人我空了,但法我沒有空,所以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證,會住在涅槃不出來;而菩薩我也空了,萬法皆佛性佛性即萬法,所以能生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為了救度眾生,毫不吝惜生命這就菩提心作用故名菩薩。功不唐捐,菩薩最終會圓滿十地的修行證得妙覺極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