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天台修證次第之四、圓教的修證次第

四、圓教的修證次第

天台所說的圓教義理,如《四教義》卷一說:「圓就是不偏的意思,這個圓教所闡明的是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法性與無明為真俗二諦相即的中道之理,事造理具三千諸法圓融具足無二無別,專門教化最上利根之人,所以稱為圓教。」[1]這是說,在化法四教當中,圓教乃是最為深妙的教法。《法華經》以外的其他大乘經典並非不談圓教,然均雜有藏、通、別之粗教,故並非究竟圓滿了義的教法;而《法華所說則是純圓獨妙,胸襟之廣大,超越之微妙,高出余經。圓教之意就是中道實相的妙理,一切萬有諸法當體即是真如實相的中道;三千世間即空、即假、即中。三千世間是一切萬有的事理總別,本來互相融鎔、虛通無礙。三千諸法非如吾人目前之所思慮,而是遠離凡慮的,故即空。而其當處諸相宛然,柳綠花紅不相紊亂,故即假。此不紊亂的諸相當體,即是融鎔無礙、絕妙不可思議,故雲即中。如此,三千世間三諦圓融事理色心因果悉皆不二,此稱為煩惱菩提生死涅槃,或雲一色一香非中道。凡此皆表示:「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三千無改無明即明」。故其「即」並非如通教之二物相合,也不是別教的背面相翻,而是當體即是的「即」,煩惱生死本身即是菩提涅槃。雖雲中道,並不是從空、假而出的中,而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圓教所闡揚的是「不但中」之中道實相,此乃是究竟了義的無上圓滿教法

三諦圓融不可思議,名圓妙。三一相即,無有缺減,名圓滿。圓見事理,一念具足,名圓足。體非漸成,故名圓頓。圓伏五住,圓常正信,圓斷五住,圓行一行一切行,圓位位位相攝,妙用庄嚴,故雲自在,四悉普益,故雲建立。這是說,大開圓解之後,就能夠具備圓教圓滿純正的見地,具備了這樣的見地之後,在整個修行道路上,便是一種非常特殊的修行方式那就是在「一切都是圓滿究竟的真實」這個思想上,以無有修行心態來修習一切諸法

圓教初入門修行者聽聞到了圓教的名字義理,解悟圓教的道理之後,便能利用一心三觀,觀察一境三諦,境智相應,而此五住煩惱就不伏而伏,故名為圓伏。圓常正信即佛之理,對於自己身心世界的一切萬事萬物,就是微妙實相的全體,一切色相皆是佛身,一切音皆是佛語,一切心念皆是佛意,一切都是圓滿究竟的真實,能夠徹底相信,不驚、不怖、不疑亦不怯弱,敢於承當。圓斷就是圓滿斷除五住煩惱,這里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圓斷煩惱是不斷而斷,並非有一煩惱可以作為斷除的對象。因為在前面已經圓信當下即佛的道理了,所以,在生活中遇到了任何煩惱都能夠看到煩惱真實就是菩提真實煩惱作用也就是菩提佛性妙用,如此,便能圓斷五住煩惱,開佛知見,住大涅槃,名為圓斷。圓行就是指一行一切行,此乃真正了不起大乘修行方式啊!!!任意攝取一行,就圓滿具足了十方諸佛在內的一切行持,屈伸臂傾,即到蓮池海會,言語動靜,無非最上菩提,真是妙行無住,可謂自由極點。圓位就是指位位相攝,一位一切位,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妨行布。如《摩訶止觀》卷一說:「雲何入圓位?入初住時,一住一切住,一切究竟,一切清凈,一切自在,是名圓位。」[2]所謂「從初發心,便成正覺。」證悟初住的時候,就具足一切位次功德利益圓滿無缺,自在無礙。這是圓教看待修證位次的眼光,雖然不無修證位次的前後,但是全然秉持完美無缺的心態證得,所以在每一個位次上,都能心安理得,沒有任何的隔閡障礙。美哉!圓教之位次

1、基礎

圓教修行基礎與別教相同,但需要對機者方可進入正道修行大乘佛法的共同基礎有五:一、持戒清凈。無論是出家師父是在居士要想得到佛法真實利益,就要守護好自己所受的戒律,輕重等持、盡力而為也就是養成一顆認真負責的責任心,培植福德,鍛煉身心,增強毅力。二、奉持三皈。凡是修學行人都要做到以三寶生命的依靠和歸宿在心中生起三寶世界上最快樂、最寧靜、最光明、最慈悲的至尊至貴之真寶。三、發出離心。藏教行人鬚髮起強烈的出離心也就是全心全意的希望能夠解除人生痛苦,包括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情景,生命中許多負面的行為,如貪嗔痴,以及不穩定輪迴特質,生老病死痛苦煩惱等。四、發菩提心。針對出離心而言,菩提心是在出離心基礎上更進一步,不但希望自己解脫生死輪迴之苦,而且還強烈的期盼其它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誓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徹底解脫一切苦厄、或者究竟涅槃極樂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深切願心。五、大慈悲願。在輪迴中感受到了無量無邊的煩惱痛苦,所以同時發起無上大願,祈願一切煩惱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同時真切感恩一切眾生都如父母一般慈悲,與佛體同枉受苦輪。有了這樣的深切大願,主要表現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上。

2、五品資糧位

a、隨喜

隨喜就是隨順妙法歡喜的意思。如經中說:「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隨喜妙法。所謂妙法即是此心。妙心體具,如如意珠,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此心即空、即假、即中。深明一心三觀之旨趣,具有不可思議妙用。從而生起無與倫比的歡喜贊嘆,具足清凈庄嚴微妙功德

法華文句》卷八說:「隨順諸法的事相和理性,無二無別,喜就是慶幸自己和慶祝他人。」[3]《妙樂》卷十三說:「事理只是權巧方便和究竟真實異名,了解這個權實,就是非權非實,所以能夠無二無別,這就隨順開權顯實的事理了。所謂自己他人的,理性本來就具有事相的緣故,所以能夠慶祝他人,事相本來也就具有理性緣故,所以能夠自己感到慶幸。再者,不二而二,所以慶幸自己和他人;二而不二,所以明了雙非自己和他人。」[4]《法華玄義》卷五說:「如果有人宿世培植了深厚的善根,或者值遇善知識,或者從經卷當中,圓滿聽聞了圓教的妙理,所謂一法一切法(假),一切法一法(空),非一非一切(中),不可思議,從而生起圓滿的信解,知道了一念心當中具備了十法界,譬如一微塵就具有大千經卷一樣,立即想要開啟這個真心,繼而修習圓教的觀行。圓教的觀行,就是指一行一切行,所謂十法成乘,依次觀照使十心成就其心念念都能夠與諸波羅密相應,這就稱為圓教五品位最初的隨喜品位。」[5]如《止觀大意》說:

三諦三觀三非三,三一一三無所寄。

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6]

b、讀誦品

天台四教儀》說:「經雲:何況讀誦受持之者。謂內以圓觀,更加讀誦,如膏助火。」《止觀》卷七說:「善於講說微妙佛法義理,並能與自心相互印證融會,譬如膏油能夠幫助火光,這個時候的心觀就更加明朗,名為第二讀誦品。」[7]讀誦比如膏油,圓觀比如火光。《法華文句》卷八指出:「眼看文字為讀,看過而不忘記為誦,對所讀經文生起信心所以叫做受,保持這種覺受而使其成為一種力量就叫做持。」[8]

c、說法

天台四教儀》說:「經雲: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內解轉勝,導利前人,化功歸己,心倍勝前。」如《法華文句》卷八說:「宣傳名為說,聖人經書很難理解,必須經過解釋。」[9]《法華玄義》卷五說:「修行者內觀展轉增強,外在事相上的修行又越發顯著,圓滿的理解已經在自己的心中生起,由於深廣的誓願熏習啟動,再加上宣說一乘之佛法,如實無誤地演說傳布。說法開導眾生這是使眼前學人得以證道的全部因緣,教化眾生功德歸於自己,觀照十法成乘的十種就能夠三倍於以前而轉向明了,這就叫做第三說法品的位次。」[10]

d、兼行六度

天台四教儀》說:「經雲: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等。福德力故,倍增觀心。」再如《法華玄義》卷五說:「前面所說的這些首先熟練觀心,卻還未來得及牽涉事相。現在內心的正觀已經稍微明顯了,就能夠傍兼利益生了,能夠以微少布施功德虛空法界等無有異,使所修習的一切法都能夠趣向檀波羅蜜,檀波羅蜜就是法界,其餘的五種波羅蜜也是如此。事相上的修習雖然很微少,但其發心是非常廣大,這是指以理性的觀照作為正修,以事相的修行作為傍助,所以說兼行布施等。事相上的福德資助理性上的智慧就能夠使十乘觀法的十種心更加強壯,這就叫做第四品兼行六度位次。」[11]

e、正行六度

天台四教儀》說:「經雲:若人讀誦,為他人說,復能持戒等。謂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心無閡,轉勝於前,不可比喻。」《法華玄義》卷五說:「修行人的圓觀稍微熟練了,理性和事相將要圓融無礙,涉及事相而不妨礙理性,處在理性當中而又不隔離事相,所以具足修行六度。如果修布施的時候,沒有能所二邊的取相和執著,盡十法界中的依報和正報,一施捨就能一切全部都同時施捨,財物身體以及生命無畏都能平等地完全布施。如果持戒的時候,性罪重戒以及只犯譏嫌的輕戒,也能平等而無差別,五部律所制定的重戒輕戒,都不會有所觸犯。如果修行忍辱的時候,生忍、法忍乃至寂滅忍,都能荷擔負責而安心忍耐。如果修行精進則能夠色身和內心清凈,沒有間雜沒有退轉。如果修行禪定的時候,隨意進入各種禪定寧靜散亂都不妨礙。如果修習般若智慧的時候,權巧方便和究竟真實二種智慧,究竟明了而通達,乃至世間知識才能,治理國家、養育生命、生產技術、一切事業都能夠與諸法實相不相違背。具足了解釋佛之知見能力,而對於自己的正觀理性修行,譬如大火得益於柴薪一樣,這是第五品正行六度位次。」[12]

3、十信加行位

圓教的賢位就是指六根清凈位,也就是圓教十信位,在這個位次上的修行人,已經進入了中道佛性正法之內,但仍然還只是一個凡夫,所以也叫內凡加行位。初信斷除見惑,七信斷除思惑,十信斷除塵沙惑,但這些惑業並不是圓教行人刻意想斷除的,而是任運自斷,不斷而斷的。如《天台四教儀》說:「進六根清凈位,即是十信。初信斷見惑,顯真理,與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見地,別教初住齊,證位不退也。次從二信至七信,斷思惑盡,與藏通二佛,別教七住齊,三界苦集斷盡無餘。故《仁王》雲: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解曰:十善者,各具十善也。若別十信,即伏而不斷,故定屬圓信。」

正如《輔行》卷六上說:「從最初圓解妙法以來,就能夠三諦圓修,與次第修證的意義永遠也不相關。這是講圓教行人粗重見思惑是任運斷除的,斷除的惑業與次第修證而斷除的則是相同的。」[13]又在卷七下說:「五品位就已經能夠圓伏五住煩惱,哪裡會到了這個位次還特別來斷除見思惑呢?只是因為在圓教修行過程中對於粗重的見思惑就會自然而然地首先斷除,猶如冶鐵一樣,鐵上的粗垢自然就會首先脫落。」[14]

4、圓教聖位

圓教修證的聖位包括了分證即和究竟即,分證即有十住、實性、十迴向、十地、等覺之位次,究竟即就是妙覺佛果,總共四十二個位次華嚴的四十二個字母,就表明了這圓教四十二個位次的修證情況。《天台四教儀》說:「入初住,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謂:解脫般若法身,此之三德,不縱不橫,如世伊三點,若天主三目,現身百界,八相成道,廣濟群生。」

這是闡明了斷除無明惑而證的中道實相之理,全體而起妙用情況。獲得三德的前後次第,本來依次是:法身般若解脫,現在這里是根據初住菩薩,緣因善心、了因慧心、正因理心等三心而開發的順序,作為次第的。所謂不縱不橫,這是差別於別教的非縱即橫。《釋籖》卷六說:「雖然一點在上面,但是不同於三點水的縱向排列,三德也是如此,雖然法身本有,但是不同於別教所說的為無名煩惱等惑所覆蓋;雖然二點在下面,但又不同於烈火的橫向排列,三德也是如此,雖然般若解脫二德是屬於修習而成,但是不同於別教的行人,理體本來具足而不能夠相攝互收。」[15]

5、妙覺極果位

最後我們來談談圓教的究竟即佛——妙覺位,這是圓教修證的極致,也就是天台教法當中所指出的最高的修證位次了,這是生命圓滿究竟處,所有一切都到了圓滿究竟的地步,真的沒話說,不可思議不能形容了。如《天台四教儀》說:「進破一品微細無明,入妙覺位,永別無明父母,究竟登涅槃山頂。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以虛空為座,成清凈法身,居常寂光土,即圓教佛相也。」

我們把圓教修證的賢聖位作了簡要的說明,實際上這些只是一個大概的脈絡而已,如果要想仔細的把每個位次修行方法和證悟境界全部介紹出來,對於我們這些局限狹隘凡夫而言,無異於管窺蠡測、坐井觀天,因為圓教的教法和修證,就連別教的地下菩薩也不能望其項背,真可謂:盪盪乎,莫知其高厚!

但是,假如我們具備了不二的信心就在圓教教法的字里行間,就在我們的見聞覺知處,深入體悟吾人當下沒有任何局限、沒有任何片面狹隘心性,在揚眉瞬目、舉手投足之際,跳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窠臼,卻來觀時間,真是好快活!言語動作之間,離卻心意識,思維考慮之際,翻到時空界,或可言下悟入佛之知見只在彈指之間,過去未來現在,所有知見計較、是非人我,全都融入如來光明藏,是又何等慶快?何等當機立斷啊!!諸位善知識,圓教的究竟真理就在這六根門頭放大光明


--------------------------------------------------------------------------------

[1]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22頁中。

[2]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2頁上。

[3] 見《大正藏》卷三十四,第138頁中。

[4] 參見《大正藏》卷三十四,第344頁上。

[5] 參見《大正藏》卷三十三,第733頁上。

[6]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460頁中。

[7]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8頁下。

[8] 參見《大正藏》卷三十四,第107頁下。

[9] 見《大正藏》卷三十四,第107頁下。

[10] 見《大正藏》卷三十三,第733頁中。

[11] 見《大正藏》卷三十三,第733頁中。

[12] 見《大正藏》卷三十三,第733頁中。

[13]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333頁下。

[14]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385頁上。

[15] 見《大正藏》卷三十三,第900頁上——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