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上)
──現代僧伽教育的省思
佛、法、僧三寶是佛教的基礎,其中尤以僧寶最為重要。要弘揚佛教,使佛法留駐人間離不開僧伽的作用。事實上,從釋迦牟尼佛剃度五比丘開始,就有了「僧伽教育」。這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僧伽教育,無疑地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最短的時間,最高的果證。相較於今日的僧伽教育,即使窮一生之精力,用以學習、修行,而最終能否果證仍是未知數,這對現在僧伽教育似乎是一個極大的沖激。相反地,我們更應該肯定僧伽教育的意義與成就──培育僧伽的目的,就是為了「紹隆佛種,續佛慧命」,即使只是凡夫僧,也能夠承擔住持正法、延續佛法慧命的重責大任。
二千年的中國佛教,可以說,其實就是一部僧寶的歷史,到了今天,僧伽的重要性仍舊未改。然佛教必須是與時俱進的,僧伽教育自不例外,因此,我們應該花費更多的時間、心力,不斷地檢討改進,使僧伽教育在現今社會中,更能充分地發揮其功能與作用。
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僧團建設是佛教傳播和發展的載體,僧伽教育是加強僧團建設的關鍵手段,因此為了未來佛教的發展,當前最重要的無疑是僧才的培養──提高整體僧團的素質,辦好佛教院校,培養出一批德學兼備,既有廣泛知識,又能深入佛教義理的人才,如此方能順應時代要求,使弘揚佛教與時代潮流相適應與統一。
所以,筆者認為,做好僧伽教育,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繼承佛教的優秀文化遺產,發揚佛教優良傳統,二是要順應時代要求,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繼承佛教優秀文化遺產,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堅持佛教的基本原則,是佛教的生存之本,舍此,佛教將會失去本來面目;順就時代要求,與社會現實相適應,則是新形勢下佛教的發展之道。而佛教順應時代潮流,必須以延續佛教歷史命脈為根基,否則,順應時代潮流就會成為空言;弘揚佛教文化傳統,必須以順應時代潮流為動力,否則佛教囿於傳統框框,就會日漸僵化,失去生機和活力。因此,順應時代潮流,亦即是說,佛教主動地去適應社會,而不是社會去被動的適應佛教。任何一個宗教,如果不能順應時代潮流,最終將會被時代所淘汰。因此,我們可以把僧伽教育定位在弘揚佛教文化傳統與順應時代潮流相統一的基礎與原則上。
目前,我國佛教僧伽教育主要是通過佛教院校來實現的。因此,辦好佛教院校對提高僧伽教育質量意義重大。
佛教院校是培養佛教僧伽人才的場所,首要的是要堅持正確的辦學宗旨與方針,進一步明確佛教院校的任務是:培養和造就一支熱愛祖國,熱愛佛教、熱愛社會、熱愛眾生、有見地、有學識、有智慧,立志從事佛教事業,並能無私奉獻、無我付出的教職人員隊伍。為了實現此一辦學宗旨,佛教院校應當開拓辦學方法的新思路,從現實環境出發,在教育思想、辦學理念、教師隊伍、課程設置、品德教育、行政管理、招生、審核、錄取等各個環節,進行全盤性之統籌與規劃,統一思想、統一認識、規範教學程序與學僧秩序。要從教務工作的實際出發,依據各別院校特性,制定標准,完善教學體制,在行政方面,設置校監、院長、副院長及教務長等職為校務核心,亦可成立校務委員會及其會議制度,以加強師資陣容,制定教學大綱,統一學制,統一教材,以期達到教學相長,學修並進之目的。同時要逐步完善教學和生活設施,加強院務管理,嚴肅校風校紀,保持院校清靜庄嚴,務求營造一種團結、和諧、嚴正而又活潑的修學氛圍。
以上述觀點為根本理念,我們訂定朝陽佑順寺「遼寧大學.永惺佛學研究中心研修學苑」之辦學宗旨、目標、校風、校訓如下:
一、辦學宗旨:
本著世尊關懷眾生,救度眾生的誓願,依照佛法根本義理,作育僧青年,使學僧得到系統教育,堅持愛國愛教,弘法利生,住持三寶,慈悲濟世。
二、辦學目標:
1. 注重僧品,培育僧德,信願是本,建設道風。
2. 深入經藏,研究佛學,學修並重,樹立學風。
三、四有校風:
四、六字校訓:
聞、思、修(學聞、學思、學修)
戒、定、慧(修戒、修定、修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下)
──現代僧伽教育的省思
辦學不能只有理想,空談理念,而必須付之實際,予以實行,因此,筆者以為要做好僧伽教育,應著重做好下列功課:
一、 樹立良好的學風,以進行宗教文化知識教育。就我國目前僧伽教育狀況來看,宗教文化課其中有兩個重要環節,一是文化知識課要向廣度擴展,一是佛教專業課應向深度延伸。宗教文化課的學習,目的是使學僧對宗教有清楚的認識與了解,明白學習佛教專業課是為將來的發展打下穩固根基。學僧唯有認真努力,把文化知識學懂,才能把自己培養成為真正具備宗教學識的僧才。
二、 樹立愛國愛教的信念,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歷來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最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和各界群眾共同的精神支柱。佛教有著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我們一定要繼承、發揚並光大這個傳統,要像弘一大師那樣, 以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為最高利益,要有「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理念,要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和大無畏精神,來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堅持「庄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人間佛教思想,繼承和發揚佛教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其次,還要教育學僧學好宗教政策課和法律課,樹立法制觀念,關心時事政治,熱愛社會,服務眾生,真正把自己培養成愛國愛教的僧才。
三、 樹立身體健康的觀念,要進行體育鍛煉。以修行的最高目的而言,軀體只不過是臭皮囊,但是為了更好地弘揚佛法,利樂有情,今天我們要樹立只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康的心理的新觀念,堅持體育鍛煉,培養強健的體魄,改善生活的質數與條件。較為理想的寺院,更應發揚「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在道場內植樹種菜,綠化山林,既可美化環境,又可自給自足,還起到鍛煉身心的作用,真正做到自利利他、利國利民。所以,唯有重視體育,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真正對社會有用的僧才。
曾有佛門大德說過:「今天不辦教育,明天就沒有佛教。」此話確實是震耳發聵,切中時弊。因為,要管理好我們的佛教寺院,擔負起如來的家業,實在需要有一批合格且優秀的僧才;所以,我們應該以大乘佛教積極入世的精神,在處理好「信仰與學術,出世與入世,內修與外弘」的前提下,對現有的佛教教育理念、教育機制進行反思和檢討。從而,探索出一條契理契機,切合時代要求的僧伽教育的新路向來。
中國佛教未來的命脈和發展方向,取決於能否造就一支順應時代發展的僧團,而能否建立這樣的僧團,關鍵取決於僧伽教育;因此,僧伽教育的改革必須從實際社會情況出發,既要服務於時代之所需,又要確保佛教院校所輸出的僧才具足悲智願行的人格。其次,在創新學院式的僧伽教育基礎上,我們還應該因寺制宜,以舉辦僧伽培訓班的形式,作為正規佛教院校課程的有益補充──現時我們佑順寺所開設的「佛學培訓班」,其目的正在於此。
因為寺院既是佛教道場,又是弘揚佛法的學校,是僧伽實踐與修悟的重地,是故值得大力推行。總之,只有適應了社會需求,落實了教理律制,解決了眾生的迷惑,滿足了教承發展的僧伽教育,才是佛教人間化、現代化趨勢的可行之路
下學期開學禮圓滿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