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百花叢里過 片葉不沾身──化煩惱為菩提

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上) ──化煩惱菩提

佛經里常說:「人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也就是八萬四千種塵勞,我們看到這個數字可能會被嚇倒,原來人生竟有這么多的煩惱!其實「八萬四千」只是一個概數,表示煩惱之多無量無邊。而這是煩惱的種類而言,如果說到一個人一生所遇到的煩惱,那麼,八萬四千也不是個極小的數目而已。由於眾生有這種種的煩惱,所以慈悲佛陀便設立了八萬四千種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用來對治煩惱的。

煩惱的種類

佛法來說,煩惱可以大別為兩種:一種是「根本煩惱」,就是能擾惱我們身心,使令顛倒的煩惱。一種是「隨煩惱」,就是從根本煩惱作用,產生反應的煩惱

唯識學裡,根本煩惱共分十種:貪、瞋、痴、慢、疑(前五種生活帶來的煩惱)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後五種知識帶來的煩惱)。

煩惱共分二十種:忿、恨、惱、誑、諂、驕、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這裡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五種,即知識帶來的煩惱也就是為何現代人煩惱多於古代人的原因:「身見」是對於自己四大五蘊假合的身心以為實有,產生我執煩惱;「邊見」就是偏見,有些人執著自己身體不滅的「常見」,有些人執著死後一切都幻滅的「斷見」,偏見會給人帶來煩惱;「邪見」就是認為沒有因果,以及違背正道見解;「見取見」是執持自己的身見、邊見、邪見與人斗爭的迷執;「禁戒取見」則是隨著諸種邪見而產生的戒律煩惱

由此可見,生而為人煩惱是無可避免的,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難免要面對許多不如意煩惱事情,可是我們之所以有這么多煩惱的產生,原因就在於「我見」與「我執」。不過,我們不要把煩惱看得太複雜,可以把它簡單化地劃分內、外兩種:有些煩惱是來自外界的,只要我們不把它看得那麼重,甚至是不理它,受到的干擾就會比較少,問題就在於我們能否泰然處之;有些煩惱是屬於內在的,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觀察,不難發現,很多時候大多數的困擾,其實是源自我自己的內心這就是所謂的「自尋煩惱」。

煩惱不尋人

近年,有心理學家為了研究「煩惱」問題,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實驗者要在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來7天內所有憂慮的「煩惱」都寫下來,然後投入一個指定的「煩惱箱」里。三個星期之後,心理學家打開這個「煩惱箱」,讓所有實驗者逐一核對自己寫下的每項「煩惱」。結果發現其中9成的「煩惱」並未真正發生。然後心理學家再要求實驗者將自己真正出現的「煩惱」寫下,重新將字條投入「煩惱箱」。又過了三個星期,心理學家又打開了這個「煩惱箱」,讓所有實驗者再一次逐一核對自己寫下的每項「煩惱」。結果發現絕大多數曾經出現的「煩惱」,已經不再是「煩惱」了。實驗者切身地感到,煩惱東西原來是預想的很多,出現的很少。

心理學家因而得出了這樣的統計資料和結論:一般人所憂慮的「煩惱」,40%是屬於過去的,有50%是屬於未來的,只有10%是屬於現在的。其中92%的「煩惱」未發生過,剩下的8%則多是可以輕易應付的。因此,煩惱多是自己找來的,這就是所謂的「煩惱不尋人,人自尋煩惱」。

庸人自擾之

煩惱到底來自哪裡?是我們請它來的,還是它不請自來的呢?古語有雲:「天下無事,庸人自擾之。」佛教有一公案說到

從前有一比丘,每次坐禪都幻覺有一隻蜘蛛跟他搗蛋,無論怎樣也趕不走,因而感到十分苦惱。他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師父師父教他下次坐禪的時候,手拿一支筆,等蜘蛛來了就在身上畫個記號,看它來自什麼地方比丘依照師父的教導照辦,這天他正坐禪不久,這隻討厭蜘蛛來了,於是他就蜘蛛身上畫了一個圓圈。蜘蛛走後,他安然入定了。當比丘坐禪完了,睜開眼睛一看,原來那個圓圈就在自己的肚皮上!

可見許多時候,我們誤以為是外在的問題,沒想到毛病竟然在自己身上!來自自身的困擾我們往往不易察覺,反而往往向外去尋求答案。到最後才明白是自己欺騙了自己;自己困惑了自己。

煩惱就像一根打了結的繩子,一頭牽著自己,一頭牽著他人。我們越是和煩惱不去,這個結就會越拉越緊,煩惱就會越來越多。如果我們每一天都為了這些煩惱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又怎麼能熱情地、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上去呢?又怎麼能得到事業或學業上的成功呢?因此,有專家提出:「讓煩惱只留5分鐘。」這正是及時解結的最好辦法

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下)

──化煩惱菩提


透視煩惱的本質

煩惱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如何才能不被煩惱所惑?我們如何才能認識它、了解它、透視它、找到它的根本源頭,然後對症下藥,調伏它、解決它?

以下是一則深具啟發性的故事

一個中年人年輕時所追求的家庭事業都有基礎,但是卻開始覺得生命空虛,感到彷徨而無奈,而且這種情況日漸嚴重,到後來不得不去醫生診治。
醫生聽完了他的陳述,說:「我開幾個處方給你試試!」於是開了四帖葯放在葯袋裡,對他說:「你明天九點鍾以前獨自到海邊去,不要帶報紙雜志,不要聽廣播,到了海邊,分別在九點、十二點、三點和五點,依序各服用一帖葯,你的病就可以治癒了。」
這位中年人半信半疑,但第二天還是依照醫生的囑咐來到海邊,一走近海邊,尤其是清晨,看到廣大的海洋,心情頓時為之清朗。
九點正,他打開第一帖葯想要服用,但是裡面沒有葯,只寫了兩個字「諦聽」。他真的坐下來,諦聽風的聲音海浪聲音,甚至聽到自己心跳的節拍與大自然節奏在一起。他已經很多年沒有如此安靜的坐下來聽,因此感到身心都得到了清洗。
到了中午,他打開第二帖葯,上面寫著「回憶」二字。他開始從諦聽外界的聲音轉回來,回想起自己從童年到少年無憂快樂,想到青年時期創業的艱辛,想到父母慈愛兄弟朋友友誼生命力量與熱情重新從他的內在燃燒起來。
下午三點,他打開第三帖葯,上面寫著「檢討你的動機」。他仔細地想起早年創業的時候,是為了服務人群、熱誠工作,等到了事業成了,則只顧賺錢,失去了經營事業喜悅;為了自身利益,則失去了對別人的關懷,想到這時,他已深有所悟。
到了黃昏的時候,他打開最後的處方,上面寫著「把煩惱寫在沙灘上」。他走到離海最近的沙灘,寫下「煩惱兩個字,這時一波海浪衝上來,即時淹沒了他的「煩惱」,洗得沙上一片平坦;「煩惱」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個中年人在回家的路上,再度恢復了生命的活力,他的空虛與彷徨也就治癒了。
這就美國作家高登(arthur gordon)的親身體驗。其中充滿了令人感悟與思考的地方

「諦聽」其實就是佛教所說的「觀照」,即是專心一意的聽聞外在聲音,換句話說,「諦聽」就是「觀世音」;「觀世音」是菩薩名號其意涵是「內觀觀自在,外觀觀世音」,其實我們人人原來都具有觀世音的本質,只要肯諦聽──「返聞」;觀世音的本質──「自性就會被開發出來;我們內里自在無窮的清凈自性顯現了,自然就能觀到外在聲音,所謂「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是這個道理


「回憶」就是「靜慮」,是「禪」最原始的意涵,即是返觀自心的初步功夫也就是「內觀觀自在」;一個人若不能好好靜下來思考自己、觀照自己,如何能認清自己成長的歷程,如何能「觀自在」呢?

「檢討你的動機」,動機就是身、口、意的「意」,在佛教里稱為「初發」或「初發意」,也就是「初發的心」。一個人如果能時時把握初心,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控制自己的意志,這樣的話,就能隨心所欲而行不逾矩了。

最後,「把煩惱寫在沙灘上」,這是做人乃至學佛最重要關鍵,就是「放下」;我們的「煩惱都是來自於「執著」(「我見」與「我執」),不過,其本身是沒有自性的、沒有實質的,就像寫在沙上的字,海水一衝就流走了;「緣起性空」才是一切的事物的實相。如果真能看到(明白到)這一層,那麼,「放下」就沒有什麼困難了。


煩惱菩提

我們的生命是如此短暫,有所營謀,就必有所煩惱;有所執著,就必有所束縛;有所得,就必有所失;如果我們把時間都花在金錢物質,就沒有時間花在心靈修養上;如果我們日夜為慾望而營役,心靈就會慾望所蒙蔽、所佔據,人生就會迷失了方向──因此,人生在世,有的人活得很有意義灑脫自在;但有些人卻活得很無奈、很痛苦;其中的差別,就是我見煩惱的困惑,佛教稱之為「無明」;而人之所以有無明煩惱,皆由於愚痴迷惑而不自覺;往往為了達到個人慾求或自私自利目的,蒙蔽了自己的自性,看不清事物真相,因而招來種種煩惱的纏縛;唯有透過自性的反觀,照見五蘊塵勞的虛妄,才能真正地加以對治,才能心無罣礙、心不顛倒。(如有興趣者,可參閱拙著《心經淺釋》(一)至(二十六))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中的煩惱既然不能避免,唯一的方法就是面對它、了解它、調伏它,知其性空而不執著;非但不執著,而且能不被其所障礙這就是「轉愚痴智慧」、「化煩惱菩提」,使自己在煩惱覺悟,從而認識原本清凈自心自性

若以凈土宗的修行人來說,煩惱生起,如能當下將之轉成對娑婆世界的厭離與對極樂世界的嚮往,那麼,「煩惱就會成了往生之助行,此願力的不斷積累,行者於臨命終時,自然蒙佛接引,得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當我們煩惱生起之時,不要發怒、埋怨,令煩惱再生煩惱,而應該退下來,嘗試輕輕合掌,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想一想西方極樂世界清凈無比、庄嚴殊勝,如此又怎會有煩惱呢!

大乘菩薩道之修行,則特重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所謂「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修行不是躲在深山或是沒人打擾的地方,而是要深入人群──百花叢;百花叢就是「有情」,走過百花叢,依然片葉不沾身──做到入世而出世,才是真正的功夫、真正的「覺悟」。人生本來就有很多的痛苦煩惱,因此我們要懂得善待自己,更要學會提升自己,不要被煩惱所困、所惑,能夠在煩惱中得到覺醒、得到解脫這就是「化煩惱菩提」,這才是人生學佛修行的真正意義

(全文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