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相憶今日 相約未來

相憶今日.相約未來

──寬運法師佛陀成道日(1月11日)開示

  今天是佛陀成道日,同時亦是佛七圓滿之日。佛教兩個日子很值得我們慶祝,第一個是四月初八佛誕節,第二個是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原是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享盡錦衣美食、榮華富貴,因出遊四門而感悟人間生、老、病、死無常變滅之苦,乃捨棄權勢王位發心出家,決志修道,以尋求了生脫死的究竟之方,可是經過六年苦行仍未開悟,最後放棄苦行,於畢缽羅樹(菩提樹)下靜坐思惟,經過四十九天,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破曉時份,夜睹明星而豁然開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我眾生指示破迷開悟解脫生死之路;特別是其中的念佛法門,更是一條「三根普被、利頓全收」的修行快捷方式。                       

 我們西方寺用什麼來慶祝佛陀成道呢?就是每年的農歷十二月舉行佛七法會。佛七法會是希望讓我們利用七天時間,綿綿密密地用功,以求得念佛三昧。為什麼要用七天呢?因為時間太短的話,我們的心靜不下來;太長的話,我們的色身又支持不住,因此,七天是最好的時間

  念佛要得力、要有成就,並不是一天就能做到的。有一公案叫做「愚人吃鹽」,內容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鄉下人,他從來沒見過也沒吃過鹽。一天,他來到城裡,看見人們用鹽為菜調味;他嘗過之後,覺得鹽非常好吃,心想只吃鹽就好了,不用吃其他東西,但他直接吃了鹽後,感到又苦又咸,於是又埋怨鹽不好吃了。其實修行情況,正如不能省略煮菜的步驟而享受鹽的味道一樣,我們念佛人如果想一下子便成佛、一下子就能和阿彌陀佛相應,也是很困難的。我們要先調伏六根,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做到「凈念相繼」,就像菜要預先調味般,這樣用功起來才會得力。

   其實釋迦佛所有的經教都是應機而說法,每次都是有人發問,他才應機回答──恰到好處地解答眾生的疑難,調伏眾生煩惱。正如《楞嚴經》中的二十五位菩薩,每位都在某一方面證得一種圓通;但是為什麼一位菩薩不能同時證得二十五種圓通呢?因為每個人都有長處、短處,有人聞到香證道,有人嘗到味證道,不同的法門都是相應於我們眾生不同的根器而施設的。

 我們都知道,凈土五經之中,《阿彌陀經》是佛陀無問自說的,因為他擔心末法眾生難度,唯有念佛法門簡捷方便,可以慈航普渡,像一條船般把我們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因此,如果沒有《阿彌陀經》,我們便不知道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等種種微妙庄嚴。我們每天晚課誦《阿彌陀經》,就是為了增強對極樂世界印象信心。其次,釋迦佛又為我們宣說了無量壽經》,這部經是介紹法藏比丘的四十八種大願,以及安養世界,即極樂世界的依正庄嚴。此外,還有《觀無量壽經》,這部經典講了三福、三心九品、十六觀,把極樂世界的景象勾畫在我面前,無非亦是為了使我們更容易生起真實信念

  其餘兩部經,一部是《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敘述普賢菩薩因地修行時所發的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占迴向。一部是《楞嚴經-大勢菩薩圓通章》,其中說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也就是說,我們念佛要好像「如母憶子,如子憶母」一樣,要做到「專念」、「專憶」;佛和我們眾生關係就好母親兒子一樣;所謂「專憶」就是說母子之間,憶念對方的念頭越來越深、越來越切,而且雙方是相親相愛的,這種相親相愛之心生生世世延續──佛不離心、心不離佛,這就是真正的「專憶」。我們口念佛心念佛,念念相續,如果能一直堅持下去,將來必定得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

   《阿彌陀經說得非常清楚:「若有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彌陀極樂國土。」然而,我們如何才能達到心不顛倒、一心不亂也就是念佛三昧」呢?其實「念」是能念之心,「佛」是所念之境,我們眾生內心非常散亂,內生執、外著境,不能集中,所以應該向大勢菩薩學習,像大勢菩薩一樣,攝心念佛,觀根而悟道

   《楞嚴經》中的二十五位菩薩都各別成就了一種圓通,如阿那律尊者證得眼通;觀音菩薩證得耳通;周利盤特迦證得鼻通;憍梵缽提證得舌通;畢陵伽婆蹉證得身通,而大勢菩薩證得的根大圓通,可以說是殊勝的,他都攝六根,眼所見無非都是佛色,耳所聞都是佛聲,鼻所嗅都是佛香,舌所出都是佛號,身所觸都是佛境,意所想都是佛法。六根收攝於一念之中,凈念相繼,別無餘念;內離妄執,外離妄境,內外湛然,入三摩地,故說念佛斯為第一。

 我們眾生心經生起種種煩惱心猿意馬眼睛看到外面的事物、耳朵聽到外面的聲音,便被種種的境界牽引,常被纏縛,因此要得解脫,便必須「內離妄執,外離妄境」。但是這種境界並不容易達到,要凈念相繼且努力不懈地念佛才能呈現。如果我們真能達到這個境界,就是「實相念佛」。     

 現在我們所修的是「持名念佛」,亦即「聞佛名號,一心稱名」;另外還有「觀像念佛」,其方法是於眼前設一佛像,然後口念佛號、目視佛像,一心瞻仰,觀於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像,自己與佛渾然一體,無二無別;而第三種觀想念佛」,則是觀想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庄嚴,把極樂世界和西方三聖放在腦海中不停地觀想。以上任何一種方法修持純熟,都可以達到凈念相繼、一心不亂

   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眾生都是心念佛,因為大家都沒有時間正定下來;煩惱從早到晚纏繞不斷,只是偶爾能得到一念的清凈、一絲的清涼說到底我們仍然是內執實、外執境。雖然如此,我們仍要一步一步地去做老實念佛;不僅在寺院念佛,行、住、坐、卧之間也要念佛,唯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凈念相繼」。

    佛陀一心攝受我們到凈土,我們的心就要信靠佛陀、信靠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通過都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將來一定得到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三摩地)的境界

   現今社會人心浮動,眼花撩亂,目迷五色,透過念佛法門,可以安定我們的內心、減輕我們的慾望,調伏我們的煩惱希望大家都能學佛都能做一個專心、專意、專憶、專念的人,若能如是,我們離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釋迦世尊就會越來越近,所謂「相憶今日,相約未來」──我們將來一定能在佛國之中與佛相會,這就是佛最大的心願。藉此佛陀成道日,讓我們一起來憶佛、念佛,並且把念佛功德迴向方法界一切有情,同得解脫,同生極樂這就是最好的紀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