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11月18日文)
所以古人說:「明日復明日,明日何期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我們不要遲疑、不要空等待;很多人說,等我老了才學道吧;其實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時,就什麼都做不了。古人又說:「莫待老年方學道,孤墳儘是少年人。 」就是勸我們,不要等到年老才來學道,應該趁著有氣力、有精神的時候,多做一些了生脫死的實修功夫,這才是人生的正確之道。
接著太子又說:「正如大王之前所說,須依家法,作於祭祀及行布施,隨意規求未來世諸種果報。大王當知,我是不會求取這樣的快樂的。若諸苦來逼,為切故求,而得樂者,這並非真正的快樂。凡夫求於後世果報,祭祀諸天及火神,必須殺害眾生的生命。這是不合理的。為什麼呢?若人行於慈悲,應該不損害其他生命;即使殺害眾生祭祀,可得常樂定之果報,仍然是不可以的。況且一切所得果報,都是非牢固法,都是無常的,終歸破壞盡滅。」「又復大王,凡人慾行解脫法,若無有別利,或無行行,或無持戒,或無禪定,猶尚不可損害他命,而求未來利益果報。又諸凡夫,在於世間,因為殺生的緣故,假使得到安樂果報,亦是不善的。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慈悲心的緣故。況復未來望得善報,那是不可能的。」
從這裡可以看到,很多人殺生拜祭天人、鬼神,用種種動物的肉來祭祀,都是不對的,因為我們修行人,要有慈悲心,要戒殺放生。因為剛才說了,殺害其他的生命來祭祀天人、鬼神,就是一種沒有慈悲心的表現;如果沒有慈悲心,又怎會得到善報呢?再說一切世間果報都是無常的、都是壞滅的,都不是究竟的。因此我們若能茹素、放生,便有很大的功德,另一方面亦能長養我們的慈悲心。
此時,頻婆娑羅王聽到悉達多太子的一番話,便生稀有奇特之想,以慈悲心問太子說:「善哉!善哉!沙門瞿曇,大有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美德,能於世間中,捨棄諸欲。仁者比丘,你從何方忽然而來呢?是何聚落所生呢?是什麼種姓呢?父母現在何處呢?你又叫什麼名字呢?」頻婆娑羅王說完這番話之後,便至心諦聽。
當時太子,正心直視,語氣溫和,回答大王說:「大王當知,去此北方雪山之下,有一大聚落,名叫釋種,那裡有一城市,名為迦毘羅衛城;城中有一釋種之王,號名凈飯,是我的父親;我是他的兒子;母親名摩耶,我名悉達。」
時頻婆娑羅王,聽完太子的說話,泣涕悲啼,過一會後,將滿面淚水拭乾。對太子說:「仁者真是稀有比丘!既生如是大種姓家,為何在此山林內獨行呢?林中諸獸猛惡,可畏可怖。在此荒野山林中,獨自一人,無有伴侶,無有娛樂,如何得住、坐安樂呢?」
太子回答頻婆娑羅王說:「大王當知,我現在一無所畏,諸惡禽獸,亦復不驚,不怖不怯,即使有惡獸想來侵害我,亦不能動我一毛。大王當知,我只畏被生、老、病、死所逼迫,所以來到山中修行。諸惡獸中,驚畏林內。雖然獨一無伴,但我以法自娛。大王當知,其實世間上,衰老最為可畏。為什麼呢?老來逼時,能奪年少,盛壯將去,摧折身形,腰脊傴僂,不能行步,猶如枯樹。誰喜歡看見呢?所以這是最可畏、可怕的。」
我們經常說修行為了生脫死,這是釋迦佛給我們的教誨。釋迦佛也是如此,他的一生其實是一種示現。他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為解決人生、老、病、死的問題。我曾問過我的師父永惺上人,他說老有老苦,走路也不行、眼睛也不行,想修行亦無力,而更難堪的是,心雖未老,但身體卻已老去,恢復不了昔日的青春;所以說:「愁啊!愁!白了少年頭。」青春是無常的、是有限的;十年、二十年一下子便過去了;前幾年看來還是青春的小夥子,轉眼間,便到中年、老年了,所以曾有人慨嘆說:「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歲月無痕,不知不覺。所以我們今天趁著有氣力,就應該好好地修行、念佛。
剛才說的是老苦,接著太子又說了病苦:「又復大王,疫病的到來,是最可畏的。為什麼呢?我們健康之時,不知不覺,一朝痛切,宛轉呻吟;就好像花色充鮮,忽然悴減;煩冤楚毒,眠坐不安。這個時候,誰能代替?卧在床枕,力不從心。因此,病最可畏。」
以前有一個關於病的公案,就是天台宗的耆宿諦閑老和尚,他得了病;病情非常的嚴重,非常的痛苦。於是便有人對老和尚說:「這個病都是假的呀!」他回答說:「對呀!病是假的,但痛是真的。」一個人有病的時候,真的是非常的毒苦;不要說是念佛,就是連食飯、說話的力氣也沒有。所以我們常常說:「不怕死,就怕病。」我們之所以病,就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夠清凈,我們食五穀雜糧;由於我們的心不清凈,身體也自然就不清凈,病痛就特別多,俗語說:「沒有病,就不會死人。」而等到病苦來臨的時候,我們又不記得念佛了;所以我們現在趁年青時多念佛、多累積資糧,等到老、病的時候,雖然念不來了,亦會有定力,亦不容易忘失。
以上引述了這麼多的對話,是希望透過這些對話,來了解釋迦佛是如何對待生死、如何對待五欲的問題。同時增加大家對釋迦佛的了解、對佛教義理的認識。我們要知道,念佛法門,確實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因為念佛能斷種種的慾望、斷種種的煩惱,真正能達到清凈的彼岸。所以我們大家都要珍惜念佛的機會、念佛的因緣;我們不但在佛堂里念佛;而且在行、住、坐、卧之中都要念佛,每天要給自己一個定課,例如每天最少念一萬聲、兩萬聲;我們對自己要有要求,單在佛堂里念佛還不夠,應該早也念、晚也念、六時皆念。由於念佛法門在行持方法上比較簡單,我們無時無刻都可以實行,在等車、在坐巴士、在散步、在吃飯,在做種種事情的時候,都可以念佛。所以大家要善用零碎時間來念佛。我反來覆去地說,無非為鼓勵大家念佛,否則便浪費了大家的時間,希望大家好好的珍惜。
阿彌陀佛。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