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斷疑解惑憑真信

斷疑解惑憑真信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疑」是我們凡夫通病,我們心中經常都會存有疑惑,對宇宙、對人生對他人,有時候甚至對自己也有疑惑;殊不知其實最信不過的,不是他人,正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心裡有了疑惑就不安定,所以在佛教里說,貪、瞋、痴、慢、疑、見,這六種都是我們障道的根本。如果我們對佛法心存疑惑,一有疑惑便會猶疑不決,無法安心修行。《金剛經》上說:「佛是真如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所以我們應當相信佛所說的話,可是對講經說法的人,卻難免存有疑惑,這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便應該依義不依語,唯有這樣,才能堅定我們的信心

試問眾生要到什麼時候才能不疑呢?一般來說,要到小乘的預流果,才能不疑也就是到了羅漢境界的時候,才會覺悟:「佛法所講的真是對啊!」阿彌陀佛、釋迦佛乃至十方三世諸佛都是真實不二的,唯有到初地以上菩薩境界疑惑才會斷除。我們都知道,若有猶豫,就會做成精神上的擾亂,就無法安心辦道。不過,其實疑也不全是壞事,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悟」,在禪宗裡面,非常重視疑,只有疑我們才會去參;有了參,才會慢慢地了解;但這個疑不能猶疑不決,使我失去了信心;沒有信心的疑就會障道,無法前行。疑有時好像科學一樣,需要理據、需要驗證,可是現象界許多事物,有些可以驗證,有些卻無法驗證,所以以佛法來說,有時必需用止觀方法,打破疑團;因疑惑會蒙蔽我們的智慧使我們無法對真正的道產生認識,容易產生退心。

有關「疑」的解釋及說明,經論上有很多種說法,其中第一種比如說,像一個人遺失了心愛的對象,到處找都找不到,但是卻念念不忘,反覆思索地尋找,這就是「真疑」。另一種比如說,好像現代人懷疑古代人的經歷:想像皇帝經驗不知是如何景像;只是憑空猜測,卻沒有辦法徹底追查求證,這種疑叫做「模仿疑」,這也是障道的根本。所以如果我們現在是真疑,將來便能大徹大悟。要知道,我們修行要有大參,才能有大悟,比如說想要去一個地方要,卻不知道怎樣去,就會想方設法去找打聽、去探路;有了這個疑惑以後,不斷的尋找,慢慢就會找到頭緒,就會增加我們的信心

在一傳統禪宗道場都會供供奉古七佛;古七佛即是釋迦佛出世以前的七位佛:毘婆屍佛、屍棄佛、毘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與釋迦牟尼佛。其中第一位毘婆屍佛,衪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就常常有疑,衪首先疑自己,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最信不過自己;他疑自身猶如迷醉,懷疑自好像喝醉了酒一樣,迷失了方向,所以祂參自己。第二祂疑自己貪等煩惱越來越多,所謂煩惱熾盛,貪、瞋、痴、慢、疑、見等煩惱越來越多;有了這種疑惑之後,他開始思維生法,所謂緣生,即緣起、緣滅,依佛法所說,一切皆是唯心所造,所以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到了心亡罪滅兩俱空之時,便萬法皆空了,所以大家要斷疑、要斷煩惱,就要明這種緣生的道理。《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一切都無常的,都是緣生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所以佛為我開示一切都是無自性的;無自性故,一切皆空;因此而悟道,因此而得大解脫;這個疑,就是真疑,有了真疑才能證道。所以我們如果有疑,也不害怕;不過這種疑並不是胡亂的懷疑,比如說,事實上明明是有的,不能因為自己不知道或看不見,便懷疑它沒有,例如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行的消息,已經公布了,還懷疑是否真實;又或者說,佛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已經降生了,還懷疑佛是否存在。這樣的疑,就是自尋煩惱。所以我們不要自尋煩惱。還有我們要清楚,自己的業要自己了,不要疑惑,這個法門不修呢?那個法師不好呢?每天都在戲論中自我迷惑,甚至懷疑這個天會不會掉下來呢?這幢房子會不會倒塌呢?每天都在疑惑一些沒有價值、沒有意義東西人生就在疑惑中渡過,卻沒有找到解決的方法;而更可悲的是,在還沒有找到解決方法的時候,便六道輪回去了

「疑」和「信」是相對的,因此我們不要疑,而是要信,而且是斷疑生信。因為凈土的主旨就是信;信就是除袪我們的疑心;疑心袪除了,才能生起動力。《華嚴經》中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這種信不是迷信,而是真信、是正信。佛教里有八正道,其中的「正見」就是要讓我們袪去種種的偏見與執著。以前有人說時間是驗檢真理的唯一標准;但是這句話,並不全對,因為很多事物,我們是沒有辦法了解和知道的,也沒辦法驗證,唯有憑佛法來衡量。我們常稱佛為「大醫王」,不過,其實佛並沒有說過一法;如果我們說佛曾說一法,其就等於謗佛;但是為什麼佛未曾說一法呢?因為佛只是把眾生煩惱病源指出,並教導他們袪除煩惱方法。疑就是煩惱,就是病,就是眾惡之根,所以我們不要產生疑惑。《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它強調「信」是道源功德母;就好像我們把水比喻萬物之母一樣,如果我們沒有信心來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就沒有辦法斷除種種的疑惑,脫三界、出愛河。「愛」是我們煩惱的根本,所以佛勸導我們要斷除這個愛;我們為什麼會有愛呢?就是因為愚痴關係;所以佛便開示我們求生凈土、求取涅槃,那裡才是真正的快樂。經中強調「信」猶如我們的雙手,有了雙手,如得入寶藏,便可以隨意拿除,但如果沒有雙手,即使入了寶藏,卻無法取得任何一物;也就是寶山卻空手而回。所以我們要對佛法有信心,相信佛法能幫助我們解脫,並得到長久的快樂。我們不但要信,而且更不要生疑;信以後還要解,所謂「信解行證」相輔相成;若信而不解,就會增加我們的無明;所以單是信還不夠,還要明白、了解;若解而不信,就會增長我們的邪見;所以要信解相兼,才能真正入道。大家有了信,再來法師講法,便能夠與信解相應,而其目的亦只有一個,就是增加我們對念佛信心

佛在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所講的就是開權顯實的道理大乘佛法真實之義。當時佛的座下,有非常多的羅漢;我們都知道,阿漢是自了漢,祂們執著於偏空;由於佛要說「甚深微妙難解之法」的時候,很多四眾弟子都感到疑惑:為什麼佛以前所說的和現在所說的,有些不一樣?由於舍利弗深明四眾心中疑惑,所以便代眾請佛解說。當時佛每次說法都是因應弟子請法而說,就好我們現在請師一樣,要恭敬虔誠,才能得到法益;不過我卻願給大家惠以真實之利,願為大家作不請之友,願為大家講法,而且是非常願意的講。為什麼我們要請法呢?因為以恭敬的心請法,聽法的人才會懇切至誠;由於聽法的人中有疑惑,想求開解、求明白,所以對法便非常的珍惜這就是求法;但現在則不一樣,講經的法師要求人來聽:「我給大家講經,大家來聽吧。」這就是法求人。大家可知道,以前請法師講經說法開示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那時候沒有科技手段,沒有咪,沒有互聯網,沒有dvd,講經時遠處的或其他地方的人就聽不到。所以古時講經,要有大慧根、大福德因緣的人,才能聽到。

所以當舍利弗代眾懇請:「願佛為解說」的時候,佛便告訴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此「甚深微妙難解之法」,為什麼不能說呢?是事究竟是何因緣?「是事」,指佛所成就佛道微妙之事,亦即是佛的權實二智。二乘四眾,雖然心生疑念,但仍然願意樂聞,可是佛又恐「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以及智慧不足的二乘,聞此妙法,皆驚疑不已。故再次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

不過,舍利弗再次懇請佛說:「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為什麼一定希望佛說呢?原因是在法會中,有「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此中眾生,包括三乘四眾,及天龍八部等眾。此等其數眾多的眾生,過去生中,曾經親近供養無數諸佛,宿植德本,皆是「諸根猛利,智慧明了」的利根上智者,若「聞佛所說妙法,必然「能敬信」不疑。故舍利弗再次堅決請佛演說。並用偈頌重請:「法王無上尊,唯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可是,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佛是擔心其中還有很多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的增上慢比丘,由於對佛法有一定的認識,心中便會懷疑,就會謗佛,將來就會墮落地獄。所以便說:「止!止!不須說,佛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當佛再三止而不說時,舍利弗再三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說明當時法會大眾久遠劫前,生生世世,曾從佛學,受佛教化,今若得聞佛宣說妙法,「必能敬信」。「長夜」譬喻眾生流轉於生死,長期處於無明煩惱黑暗中。「安隱」,譬喻佛說妙法,智光照耀,必令眾生生死煩惱的長夜中,獲得安隱快樂,不致墮落,反而獲得「多所饒益」。

最後佛經不起舍利弗的再三祈請,不得不說《妙法蓮華經》,當時有五千弟子離席,他們給佛頂禮後便全部離開了。大家想一想,佛為什麼讓他們離座呢?佛說這一輩的修行修行還未成熟,而且罪深業重,猶有增上慢心,未得說得,未證說證,所以佛准許他們離座。由於他們有慢和疑,且悟道因緣未熟,聽了之後,仍是不信就會謗佛,將來就會墮落到地獄中去;所以佛非常的慈悲讓他們離去,是不想他們將來地獄;如果下了地獄再去救他們,豈不是更辛苦、更困難嗎?

由此可見,舍利弗之所以一再懇請佛說的理由,是認為當時集會於靈山會上的「無量眾」,必然「有能敬信者」;意思隱含無量眾中也許有不信者在,故佛及舍利弗,故意三止三請,目的無非是令欲聞法者,心益急切,而增上慢人,因此退席,免其因不信而謗法墮落,可見佛是如何的慈悲,處處為眾生設想。

疑,確實是眾生通病。接著我們再講一個公案,以說明眾生多疑善嫉所造成的禍害。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曾以一個「?謀猴肝」的故事來教化大眾:從前有一個暴志的比丘尼;暴志就是志向堅定,突然信心非常之強,但是不一會信心又完全消失了。這個比丘尼雖然舍家而修佛道,但是卻經常的犯戒,更毀佛謗法,謗佛、謗法、謗僧,時常對出家人講些輕蔑的說話,所有的比丘,都覺得她很奇怪;大眾都感到非常的疑惑。於是佛便為大眾說了「?謀猴肝」的故事,道出比丘尼為何犯戒的原由:過去無量劫的時候,海上有一個魚?,與林間一個猴王非常的友善,互通往來;這個猴王非常的有智能,也通曉一些義理,所以?便和猴王經常共論經義;但是?的妻子非常的多疑嫉妒,不願意她的?丈夫外出和猴王聊天議論,所以想方設法,來謀害猴王有一天?婦假裝自己患了重病,這個病必需要猴子的肝才能治癒,若不得猴肝就無藥可救;?夫為了愛妻子就想辦法謀取猴肝,於是一天便假裝請猴王家裡作客,說準備了很多的美酒佳餚,請猴王食用;猴王不知內情,便欣然應約。由於?住在水裡,但猴王不識水性,所以要到?的家去,必須由?背著牠越過水面才能到達;在?背著猴王回家的途中,?還有一良知於心不忍,不自覺地說出請牠到自己家裡作客的原因,說自己的妻子得了重病,一定要食猴肝才能治好,所以請牠吃飯是假,想要取牠的肝才是真。但是猴王非常的聰明機智,立即回答說牠的肝不在身上,剛出來的時候放在樹上,所以要?送牠回去才拿得到。愚笨的?不知道猴王是這樣的聰明,於是便送他回去;猴王返回樹上便走了。從此便不相往來,再也沒有見面了。

前面說了,為什麼暴志比丘尼,會這樣的多痴惑、多嫉妒,並且謗佛、謗法、謗僧?原因是剛才提到的謀取猴肝的?婦,就是比丘尼的前身,?就是犯了五逆重罪的、後來跟佛作對的提婆達多;而機智的猴王就是我們的釋迦牟尼佛。由此公案,可想而知,人的多疑,不只是今生今世,而是多生多世,都會累因積果去害其他的人,所以我們要以此為警剔,不要有疑惑,要充滿正見、正信。我們念佛人,對極樂世界要有疑惑;對自己能不能往生也不要有疑惑,因為阿彌陀佛非常的慈悲,祂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曾經發過四十八大願,祂成就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給我們一個方便,可以帶業往生,我們只要一念到十念便可以求生西方。試想,在座的善男子、善女人念了這麼多佛,怎會去不到呢?所以我們心中要有疑惑,因為一有疑惑便會生到「懈慢國」中去。

在《菩薩處胎經》里說到,我們生染著心就會墮入懈慢國中:「佛言,過此西方十二億那由他剎有懈慢國,決樂安隱。人慾往生彌陀佛國,若從此國過,人多染著,即願生其中,遂不得到彌陀佛土。若人見此,不貪不愛。即得越過至安樂國。」《彌陀經鈔》解釋說:「此懈慢國,即《無量壽經》所謂『疑城』。佛恐眾生念佛生疑。故現此國也。問:既雲『懈慢』,何得快樂?答:若對極樂即為懈慢;若對娑婆即為快樂也。」懈慢國是前往西方極樂世界途中的一個國家;如果念佛人對極樂世界、對佛及佛的智慧產生疑惑就會自己的智慧善根消減,就不能生到極樂世界去,而當路過懈慢國的時候,心裡便會染著,便會喜歡這個地方就會投生到這個國家去,可是這個國家並不是彌陀凈土,不是究竟地方;因此我們要有信心,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話,即使我們去到邊地夷城或懈慢國的時候,就不會動搖,就能一直往極樂世界方向走。

以前香港有一修行人,他念佛非常的誠懇,發願一定要到西極樂世界去,在接近臨終的時候,果然出現了很多極樂世界的景相,可是他卻不肯去;他跟我師父打電話說:「我已看見極樂世界了,但是我要彌陀佛親自來迎接,我才會去。」於是他就繼續的念佛,念啊念的,念到彌陀佛真的來迎接他,他才隨著阿彌陀去了西方極樂世界。這說明了,他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深信不移,他深信只要懇切至誠,阿彌陀佛一定會親自迎接他往生彼國;與此同時觀音菩薩大勢菩薩也都來了,而且觀音菩薩更用甘露水灑在我們的頭上;此西方三聖並非化佛,而是真佛。通常西方三聖是不輕易來迎接的,只有上品上生,祂們才會出現。我們要像這個法師一樣,深信不移,深信西方三聖一定會來迎接我們。如果我們念佛求生凈土的心,懇切至誠,一定能夠上品上生;有了這種信念、這種信心,我們念佛自然就能精進自然就能懇切自然就能感動阿彌陀佛。希望大家都有這種懇切至誠的心,如此的話,西方三聖一定會親自來迎接我們。希望在座各位都能上品上生,才不致辜負我們一生努力念佛

今天時間又差不多到了,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