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何謂布施

何謂布施

布施梵語「檀那」的音譯,意譯為財施、施頌。即以慈悲心施福利與他人之義布施原本是佛陀勸導優婆塞等的行法,其本義是以衣、食等物施與大德貧窮者;至大乘時代,則成為六波羅蜜之一;再加上「法施」、「無畏施」二者,令布施意義更為深廣;即以財物體力智慧施予他人,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積功德,以達到解脫的一種修行方法小乘布施目的,在破除個人吝嗇與貪心,以免除未來世的貧困,大乘則與四無量心的教義結合,用於化度眾生。   

布施是六念之一──念施,四攝法之一──布施攝,六波羅蜜及十波羅蜜之一──布施波羅蜜、檀波羅蜜布施使人遠離貪心,如對佛、僧、貧窮布施衣、食等物資,必能招感幸福果報。又向人宣說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稱為法施。使人離開種種恐怖,稱為無畏施。財施與法施稱為「二種施」;若加無畏施,則稱「三種施」。三施是菩薩所必須實踐的德目,其中法施的功德較財施為大。布施若以遠離貪心與期開悟目的,則稱為清凈施。

既然布施菩薩道的基礎功德又如此的大,為什麼我們還不迎頭趕上,努力實行?上面所講有關布施意義,相信大家已經明白;但是怎樣才能修持圓滿?什麼才是布施的滿相呢?所以,現在我要講一個屍毘王代鴿割肉飼鷹的公案給大家聽。

據《菩薩本生鬘論》所載:

久遠之前,有一位名為屍毘的大國王,他的國土地大而物博,統領八萬四千小國,人民豐足而且快樂。他擁有後妃及宮中彩女二萬多人、五百太子大臣一萬。屍毘王為人仁慈、寬恕、和平,愛護國的人民,猶如自己的子女一樣。當時,三十三天的帝釋天主福報享盡,五衰相現前,非常害怕即將墮落,不知如何是好。是時,最親近大臣毘首天子見到這樣的情況,於是好言相問,天主何故面有愁色?

天主說:「我五衰相現,大概命不久矣,想到世間佛法已滅,諸大菩薩很難再見,不知這個身體將來應投生到那裡去,所以感到很煩惱。」

毘首天說:「天主,據臣所知,閻浮提有國王名屍毘,精進佛道你去歸投他,必定能夠脫難。」

天帝聽了這番話之後,半信半疑,想與毘首天一同去試探這位屍毘王,是否真的名如其實。天主提議毘首變成一隻鴿子他自己則化作一頭鷹;鷹假裝追補鴿子來到屍毘王處,鴿子哀求屍毘王的救護,從而試驗他精進求道的誠心

毘首天說:「我們對於修行菩薩,應該供養,實在不應該逼惱他,增加他的痛苦。」

天主說:「我只不過想試試這位菩薩是否真心佛道,是完全沒有惡意的。」

於是,毘首羅天子同意化成一小鴿,而帝釋化作大鷹在後面追逐,小鴿表現出很驚怖樣子,飛到屍毘王的腋下尋求庇護。大鷹站在屍毘王前作人語說:

「我十分飢餓,此鴿是我今日食物,希望大王你,把鴿子給我。」

屍毘王說:「我誓願度一切眾生鴿子既然依投於我,我是不會把牠交給你的。」

鷹說:「大王,你愛念一切有情,但是如果令我失去食物,我的生命亦不能保存,怎可以說是慈悲?」

王說:「如果把其它的肉給你食,可以嗎?」

鷹說:「可以,只要是血肉便可以了。」

王心想:「救了一命,但卻又害了一命,實在於理不合,唯有以我身代替,這樣便可以令牠們兩者都得以生存。」於是實時取出利刀,在股上自行割股肉給大鷹換鴿子命。

鷹說:「大王!你既然為鴿子布施給我,所以我要鴿子一樣重量的肉!」屍毘王於是取來兩頭秤盤,把掛鉤放在中央,然後把鴿子放在盤內,又把割出來的自己的肉,放在盤的另一邊,如是割完一次又一次,最後,手臂、脅身的肉都已割盡,但鴿子那邊仍然處在低處不能平均。屍毘王於是想將自己整個身體放上稱盤,但因為身力虛弱而失足墮地,悶絕昏倒。醒來後,慚愧而自責地想:「長久以來,我被這個身體所累,循環六趣,備受萬苦,未曾做過利益眾生的事,現在正是時候,為什麼還是懈怠呢?」屍毘王生起這種想法之後,便鼓足力氣從地上爬起來,將自己的身體放在稱盤上;就在坐上稱盤上的當下,突然生起從未有過喜悅。這時,大地發出六種震動,諸天宮殿都有搖傾,色界住空的諸天都稱贊祂的菩薩悲心,能行難行之苦行,但亦各各感動下淚,淚水化成雨天花,一一落在屍毘王身上而為供養

這時,天帝恢復原形,站在屍毘王前面說:「大王,你修苦行功德難量,在三界之中想做什麼呢?是否希望能成為輪王或釋梵天主呢?」

屍毘王實時回答說:「我不需要世間尊貴榮華的果報我要以此善根誓求佛道。」
天帝又說:「大王你現在身體痛徹骨髓,有沒有感到後悔?」

屍毘王回答說:「沒有,我從發心到現在,都沒有絲毫的後悔。如果我求佛道的心願真能達到的話,但願我的肢體能夠恢復。」

此誓剛發後,屍毘王的身體果然恢復如未割前一樣,諸天人歡喜踴躍,稱嘆不已。

這位割肉喂鷹的屍毘王,不是別人,原來就是我慈悲釋迦世尊的前身!這就無相布施;所謂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釋尊除了為救鴿命而割肉,立誓解除一切眾生的危厄外,當祂為摩訶薩埵太子時,為餓虎而捨身布施;為舍屍王時,以自身肉供養病人十二年;為迦屍王時,全國疫病流行,求受八關齋戒,起大慈心,把功德迴向眾生,令所有患病的人悉皆痊癒;為毘婆浮的解咒師時,人民疫病以身肉給鬼食噉,人民眾病得以全消;為梵王時,為一偈而自剝身皮寫經;為毘楞竭梨王時,為一偈於自身上啄千釘;為優多梨仙人時,為一偈剝身皮為紙,折骨為筆,刺血為墨寫偈;為跋彌王時,國中人民患瘡病,王自行見毒樹,此毒樹葉墮在水中,人飲此水即生病,王即拔毒樹根株,並以火燒之,人民的瘡病一半得瘥,其中未好的,王求問於醫,眾生瘡病,何以不痊癒?醫者回答說,這種瘡病要食魚肉才能治癒;王於是來到水邊,上樹求願作魚。

若我們為了父母親屬不惜身命而為布施,不足為奇;但是為了一隻鴿子不惜身命而為布施,卻是非常的不容易,釋尊卻做到了,因而得到布施的滿相。

以上的故事,在記述釋迦世尊於過去世受生為各種不同身形及身份而行菩薩道的《本生經》中,都有詳細說明。釋尊來回世間八千多次,修行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世世常行六波羅蜜六度圓滿後方成正覺。由此可見,「六度」在追求成佛菩薩道上,是多麼的關鍵、是何等的重要!

俗語謂:「捨得、捨得。」要舍才能得。施與舍其實是一體的兩面;能施才能舍;能舍才能施,正如《心地觀經》中的《布施偈》所說:「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我們要舍己忘我,要無求無得,才能無相布施,才能真正圓滿壇那波羅蜜

念佛道理,其實也是一樣;我們念佛的時候要捨去貪、瞋、痴慢、疑;要捨去妄想、要捨去執著、要捨去所有的煩惱,到最後連念佛念頭都要舍掉──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樣自然能夠與阿彌陀佛相感應

記得有一首《念佛偈》是這樣說的:

一句彌陀法中王,雜亂紛飛也無妨;萬里浮雲遮天日,人間處處有靈光。」佛教講求信、願、行;只要我信心堅定、願行具足,緊抱一句佛號,念念不忘、念念相續;日日如是,月月如是,年年如是,時間久了,自然能做到綿綿密密,風吹不透、雨打不濕。

所謂「真能念佛之人放下身心世界,是大布施」。我們回去想一想,到底自己有什麼放不下的呢?又為什麼放不下呢?如果能找到一點頭緒,那我今天所講的就沒有白費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