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不念獲罪無量、守此四法、終身及行善之方
菩薩謂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兒孫,時常抱持,恐有不凈。」菩薩曰:「汝謂不凈念佛,恐怕有罪,不知不念佛則獲罪無量。莫計凈與不凈,只管念去可也。」
好,請看下面。第三十八段:不念佛則獲罪無量。由於菩薩有六種神通,他心通、天眼通都具備,與會弟子的種種情況一目瞭然,所以作出的開示是對症下藥。當時菩薩就對查定宏的母親——查定宏的母親原來曾經是一個比丘的身份,由於墮到空見的邪見就輪回三惡道,最後出了頭還是得了一個女人的身體。這麼一個情況,菩薩就對這個查定宏的母親說:「你為什麼不老實念佛啊?」這一問,意下就是:你最近根本就沒念佛,念頭不在佛號上面。查定宏的母親回答:「是由於添了孫子,我要帶孫子,常常抱小嬰兒,恐怕有不乾淨,所以不敢念佛。」這都是知見不正確的。菩薩就說:「你害怕不清凈念佛有罪,但你不知道,你不念佛則獲罪無量。」這句話,注意,非常有分量,而且千真萬確。為什麼?我們一心具足十法界,當我們至誠念佛的時候,我們這一念心所系緣的佛號就是佛法界,它就令我們不清凈的心轉為像佛那樣的清凈。
但你如果不繫念佛號,我們這個心一定要落在九法界其中一個法界,一般也很難落到聲聞、緣覺、菩薩法界,都會落在六凡法界。六凡法界,按我們慣性的力量都是充滿貪、瞋、痴、慢、疑的,都是充滿煩惱的。所以一般來說,我們的念頭都是落在三惡道的法界。這樁事情是絲毫不爽、千真萬確的。所以為什麼佛菩薩、歷代祖師苦口婆心讓我們每天念佛,因為我們不念佛就是充滿貪瞋痴、人我是非、恩恩怨怨、功名利祿——都是下三惡道的種子。所以你不念佛就是獲墮三惡道的罪過——無量無邊,這就是一個嚴峻的心性上的現實。所以菩薩就開示查定宏的母親:「你現在不管抱小孩乾淨不乾淨,你只管念佛就可以了。」抱小孩你也念,不乾淨你也念。到了不乾淨的地方你心裡默念,但是心不要離開佛號,這樣就使我們的心習慣於跟佛法界產生互動,用佛法界來熏習我們無明的業識心。佛號是我們的本命元辰,我們每天要靠佛號來滋養我們貧瘠的心地。佛號熟悉了,就能夠直往極樂世界,功德無量。
陳永壽問結局。菩薩示偈曰:「節欲戒瞋,是保身法。收斂安靜,是作家法。隨力婚嫁,是省事法。行善念佛,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結局通達。」
好,請看下面。第三十九段:守此四法,結局通達。這是陳永壽來問菩薩自己的結局。結局就是:我一生的命運怎麼樣啊?最後的結果怎麼樣呀?就是問這個事情。菩薩給他示了一個偈。這個偈頌對我們——無論日常生活,還是我們的修行道業,都是很好的開示。「節欲戒瞋,是保身法」。我們每個人都想保養身體,延年益壽,身體健康。歷來都有養生之學,實際上說了很多養生的方法,最核心的:節欲、戒瞋兩種。「欲」,五欲,要少欲,尤其是男女的慾望,不能縱慾。縱慾,你消耗了很多的精、氣、神,你身體是很空虛的,所以身體容易生病。放縱自己的慾望,常常使你命中的壽命都不能保證——中途夭折。再就是瞋恨的心不能有,要制怒。你能夠知道少欲知足,知足常樂,瞋恨心不起,你的身體——身心就會安樂,就能延年益壽。這就是保身法。
第二是「收斂安靜,是作家法」。「作」就是造作,做某件事業,「家」是到家、成功的意思。就是你做世間的事業——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心性要收斂,要安靜,才能成辦事業。這也是很好的開示,大家不要以為一天到晚奔波就能辦成事,實際上一定要安靜下來。安靜下來就能汲取我們心性的能量,開發我們的智慧,然後你做什麼事情就非常到位,非常有力量,就能成辦這件事情。所以你看港台包括日本那些企業家,他們知道這個道理,基本上每年再忙都得抽一個月到寺院去進修一段時間,或者坐禪,或者念佛。你一年到頭都在外面忙,沒有一刻回到內心安靜下來,它最終就好像你的拳頭打到外面都是散的。你要有力量,往往要收回來再打出去一樣。磨刀不誤砍柴功。所以要做一定程度上收攝心性、安定心性的工作,你才能把事情做成功。這是「收斂安靜,是作家法」。
「隨力婚嫁,是省事法」。世間有很多事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如果處在一個大家攀緣的情況,這個婚嫁相互攀比,非要講排場不可,超出自己能力之外,到處借債,搞得很忙——一頭霧水:這些都是煩惱重重。所以隨著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力量辦多少事。人家有錢的人要在五星級賓館請酒,你是一個工薪階層、小康之家,不一定非得要像那些豪富不可——在那個最頂級的賓館請酒。你非得要打腫臉充胖子不可,那就借了很多債,又何苦來著呢?!隨著自己的經濟條件,隨分隨力來娶親,來嫁女,這是省事之法。對於一個有智慧的人來說,一定要省事,復雜的事情簡單化處理,不要搞得那麼復雜。尤其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之外,那種攀緣、那種排場都把它放下。無非那個排場還是個我執——一個虛榮心嘛。實際上我們用節儉的方式來做事,對自己節省福報以及節約自然資源都有極大的好處。用隨力婚嫁,來代表我們對一切事情都要用這種態度去做。隨分隨力,越省越好——省事法。
最後是「行善念佛,是出世法」。我們處在世間,要把世間法做好。世間法:保養自己的身體,事業上得到成功,做事比較節省。最後出世間法就是行善,念佛。行善體現在凈業三福,首先從孝道開始——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行好這個善,專門念「南無阿彌陀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讓我們直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出離三界的輪回。
顧善記問終身及行善之方。菩薩曰:「汝若存正心、行正事,得個正終身。你若存邪心、行邪事,還你個邪終身。至於『善』之一字,隨時隨地可行,大事小事皆是。又兼戒殺放生,隨力舍貧施苦。持念阿彌陀佛,迴向極樂,日日不間。如是三年不改,方許你『好心行善』四字。」
好,請看第四十段:終身及行善之方。這也是弟子顧善記來問菩薩終身——「終身」也是問命運怎麼樣——以及行善的方法。菩薩就開示:「你如果能存正心……」有時候我們會表示存好心。正心誠意——這個儒家講八條目,正心怎麼獲得?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你只要格去非分的私慾,開發了本具的智慧,才能做到正心、好心、善心、利益他人的心。好事留他人,壞事留自己,那種慈悲的、平等的、博愛的、惻隱的心,這些都是真心,還有慚愧的心、感恩的心。存這些心,然後用這個心來行正事。「行正事」就是行善事——利益他人的事。這樣你就能得到「正終身」。你不是要好的命運嗎?好的命運是一個果報。果報,你有善因就能得善果,這是表達一個因果的法則。如果你存的是邪心——「邪心」,念念都是自私自利,念念都是淫慾的心、嗔恨的心、傷害他人的心、挑撥離間的心、偷盜的心,你用這個心行了殺、盜、淫、妄的邪事,那就是不好的命運。所以人的命運好壞完全是操之在自己的念頭和行為上的——自因自果的。這是一個真理,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這是放之法界而皆準的真理。因果的法則決定不虛,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你相信了這個因果,心性上、行為上就會傾向於善的一面,不會像一般人認為:行善就吃虧。實際上行善是得大便宜,行善是得好命運的方法。如果你造惡就能得好的結局,那一切聖賢的教化都早就顛覆了。你造惡最終就得到極慘重的後果,所以一定要傾向於善的一面。
那麼「善」這個字,你隨時隨地都可以去做,大事小事都可以去做。不一定行善是要有條件的,非得我賺了很多錢不可才能去行善事。這不一定:你賺了很多錢,固然做善事的力量大一點,影響面大一點;你沒有錢,也可以行善事。原來佛陀在世的時候,說有個樹神。有人迷路了,問那個樹神,還很餓,那個樹神手指都出乳汁。那人問:「你是怎麼樣一個善事得到這個善報?」他說:「我有一世是一個窮人,我做了什麼事情?就是在路邊為問路的人——那些比丘問我什麼地方有供齋——為那些比丘指路,哪裡是供齋的地方。」他一生就做這個事情——指路,感得了他的手指流出了牛奶、奶汁——這樣的果報。指路你總可以做吧,是不是呀?水龍頭「嘩啦、嘩啦」在那裡開著,你把水龍頭關一下,這個事情總可以做吧?自行車倒在地上讓人走不了路,你把自行車扶起來,這總可以做吧?那個路被荊棘、什麼雜草給它阻塞,把它修整一下,讓大家這個路好過,你總可以做吧?所以這個善事你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不是說「非得要等到我怎麼怎麼樣不可才做善事」。所以會做善事的人,一切時、一切處都能行善。
再加上要「戒殺放生」:斷除殺業,放生。你看菩薩也在這講放生。上午有一個條子也談:放生有不有價值?放生有極好的價值。現在有的人自己不放生,還妨礙別人放生,人家一放生,他就說:「哎呀!你們怎麼放生?放生都把生給放死了。」因為它運輸過程可能免不了會有些魚蝦死亡的情況,我們要盡量地去避免這些。但是免不了的情況下,你不能以由於這個小事來阻礙放生的大事嘛。還有的人說:「你看看,你放生又讓人更多地去捕殺。」當人家提這些,我們一方面堅持放生,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善巧:不一定說規定哪個放生的日子,讓很多人為了牟利到處去捕鳥捕魚,來等著你來買。這也倒不需要,要有智慧來做這個事情。但放生這個事情,我們一定要把它做好。
而且要隨分隨力地布施給那些貧苦無告的人。布施,這就是種福田。福田裡面有悲田,有敬田。我錢多,多布施一點;錢少,我也可以——哪怕布施一塊錢,我也有一份布施之心,也有一份福報。對那些鰥寡孤獨、窮苦無告、飯都沒得吃的人,首先要去布施。這就在行善。在這個行善基礎上,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把你行善念佛的功德都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心量再擴大一點,也令一切有緣的眾生乃至法界眾生——由於我行善念佛的功德——都往西方極樂世界去。如果你能這樣去做——做三年不退轉,就可以稱你為「好心行善」四個字。菩薩開示得很平實,但是我們只要落實下去,我們的命運就會改善,我們的結局就會通達。以這個行善的功德往生極樂世界——迴向,就能增上我們往生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