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西方確指》持經咒念佛之法、老病宜念佛

《西方確指》持經咒念佛之法、老病宜念佛 

或問持經咒之法。菩薩曰:「所謂持經咒者,自持其心也,要在直明心地。若止雲持得熟,誦得多,又念某經某咒某佛,謂我有功德而不能句句銷歸自性又不能深解如來妙諦,謂可以獲果證者,不見十字路口若無眼,若無足,若乞婦,若乞男,終日不住口念到夜,計其所持一歲何啻數十萬遍,究竟是殘疾者、求乞者,並不曾證得一毫果在。此何以故?只無解無行故耳。故知持是經,即當依是經而修行,又發大願,或求生佛國,或求明心地,或發大智慧,或利濟眾生。俱仗如來廣大弘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願。如是,方為持經、持咒念佛。」

請看這一段。在第二大部分——正宗分裡面,一共有五十六段。如果第十三段再細分八段,實際上有六十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是持經咒念佛之法。在法會上,一般都是弟子有請,菩薩來回答。當時有一人就問怎麼去受持經典,去持咒有什麼好的方法。覺明妙行菩薩開示,持經咒要有一個基本的認知。什麼認知呢?所持的這個經、咒,就是你的心——「自持其心也」。這個大家一定要思惟到,經、咒是佛從他所證的法身理體——實相,流現出來的音聲,或者說從實相般若所流現的文字般若。是讓我們接受文字般若生起觀照般若;觀照般若修行相應,就能夠證到實相般若。所以實相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都是我們當下一念妙明真心的體、相、用。

那麼這樣也就表明著:我們讀誦經咒,念佛,不要用一般世間知識技能的方式受持。一般我們在世間學個什麼東西,讀誦什麼東西,馬上就會想到:「我要記憶我要分析,我要概括,我要演繹。」它全體都是生滅心裏面——心意識裡面東西。但這個經咒是從實相般若出來的,實相是無相的,是清凈的。經咒的這種清凈性離開那種分別對待性,是我們要加以注意的。所以不能以分別、生滅心來受持經咒。受持經咒就不作用意識邏輯思惟,而是要作用於我們的耳根圓通把它念清楚,聽清楚,引發我們本具的聞性。那個能聞之性就是實相,這個實相就是我們當下——一切眾生的一個心——介爾一念心體,也是一切諸佛圓滿證到的心。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道理

所以持經、持咒念佛,包括這些佛號,全體就是實相,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這個阿彌陀佛的心就是我們本具的妙明覺心。通過念經、念佛是要直接開顯,或者現量地展示我們的本覺心地這是我們持經、持咒念佛的一個基本認知。為什麼我們說念佛、持經要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無分別的佛心的顯現。要我不去思惟它的意思,是說把它恭敬敬地念出聲音,再認認真真地把它聽進去;自聽自念的過程,就引發我們自性清凈心;當我們自性清凈心顯發出來,我們現量地對這個文字般若產生一種觀照,就能默契於心。即便很熟的經典,有時候都要看著它——似看非看都可以。不能是「非得我要用心記憶它不可」,那可能對直明心地是有障礙的。

也不能把這個事作為一個任務:「哦,我念了多少遍,我就有功德。」要知道數量只是一個手段,不是目的本身。這個手段有時候是需要的,但不要把手段作為目的。目的是什麼?目的就是念得這句佛號能夠銷歸自性,能夠跟我們的自性相應。這是我們要注意的,相應有時候就表達為:以空印空,似水投水。我們能念的心是至誠懇切的——也是佛性的一個表達;所念的佛號全體都是彌陀佛法、報、化三身的功德——他的妙明真心。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號相應,每一句佛號都銷歸到自性裡面去,那這樣就能深切地體會名號內在的含義就能夠激活這個名號光明。阿彌陀佛果上的光明能帶起我們自性本具的光明這就是「母子相會」——母光和子光的相會。那麼這樣的過程就可以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就可以了知阿彌陀如來的心——他願心的本質內涵,就能接納彌陀的願力,就能了解凈土經典所展示的那種事理因果、性相的奇妙道理——真理。於是就能夠獲得往生凈土——上品往生——快速成佛的果證。這是它的目的

如果你恰恰不是這個目的,就是在數量上計較,對阿彌陀如來願心落在什麼地方、本懷是什麼,一概都不知道,這就很難獲得果證。這就比喻在十字路口看到那些盲人,或者沒有腳的殘疾人,或者乞討的男人女人,他每天也在不住口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年到頭念到底,也念了好幾十萬次啦。有很多乞討的人也能念,但是他念的這個心態、目的是不一樣的。我們前兩年到印度去,印度有很多乞丐,那些乞丐知道這個黃皮膚的人——或者從中國去的、台灣去的——有些是佛教徒,他為了得到錢,馬上就圍過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就念佛。當然我們聽了也很歡喜。但是他念阿彌陀目的:你給我錢,你給我錢。你要給錢他。他念阿彌陀佛不是求往生的;他雖然為了得很多錢,一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念,但終究還是不能往生的。因為他具足信、願。他對彌陀名號沒有理解,不知道阿彌陀名號是什麼意思,也不是落實在念佛往生的——「我是要得到一點錢的」。

要知道受持佛經受持佛號,就應當依這個經典所開顯的道理來落實在身、口、意三業上,落實在自己行持上。佛法是在學問,一個學者就是寫了很多東西——著作等身,身、口、意三業體現不了佛法的精髓,根本就沒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一定要依照經典教義修行,又能從內心發起大的誓願:或者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求大徹大悟,或者求佛開發自己的智慧來弘法利生,或者使自己具有大的福報住持救濟眾生的善業。那麼依經修行你發的願可以有種種不同,但實際上最核心的願:一定要求生極樂世界

這些願的圓滿——這兒有句話是非常重要的——「具仗如來廣大弘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願」。我們一切修行人要圓滿修行的願,一定要靠如來力量加持——佛力加持。如果離開了佛力加持修行是不得成就的,我們的願是不能圓滿的。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我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我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如果是靠他力好像覺得不好意思,覺得自己很低。」實際上我們這個時代眾生——一切修行人就得要有懺悔心。我們還有什麼呀?通身都是業力。我們離開了如來力量加持將一無是處,我們修行一定不能成功的。這個話是斬釘截鐵的,覺明妙行菩薩講的這個話跟大乘佛法是非常相應的。《維摩詰經》裡面文殊師利菩薩維摩詰大士的對話也談到這一點——一切菩薩修行都要如來力量如來加持力怎麼靠得上?就是要在菩提心、度化眾生過程當中靠上。建立這樣一個基本的正見,而且用這樣銷歸自性方法來誦經,持咒念佛,才叫真正持經,持咒念佛

這一告訴我們幾個要點:第一,經咒跟我們當下這一念心是不二的;第二是告訴我們解行一定要並進;第三是告訴我們成就一定得仰靠佛力。我們看一段經文都要把握它。看書要具「看書眼」,每一段有每一段的核心,每一句有每一句核心。所以抓住這三個核心,基本上這一就能夠銷解——就能理解了。

請看第二段。

天然老僧以久病不愈,欲入徑山待死,投骨普同塔中。
  菩薩曰:「汝欲住山待死,是無事討事耳。汝愁幾根老骨頭沒處安頓耶?不知眼光落地,直伸兩腳,任他刀砍斧斫、火燒水浸,與汝無干。乃為它作久遠計,亦太愚矣!且此身生前尚是無益,何況死後?汝今宜簡省諸事,單持一句彌陀佛,念念不舍,阿彌陀佛便與汝為好伴侶,大限到時,現身接引,得生極樂。豈不愈入山待死耶?又生老病死世間難免之苦,汝即久病,亦莫管它愈不愈,但一念一心,生也由它,死也由它便了。」

第二段是「老病宜念佛」。衰老了,生病了,最應該念佛。但是往往處在老病的時候,不能迴光返照認知這個事情。由於我們有多生多劫的身見,老病的時候還是在身體上計較——擺在第一位。對這個要加以當頭棒喝。這是一個老和尚,叫天然,老和尚生病很久了都不能好,所以就動了一個念頭,想到徑山裡面去等死,就把骨頭放在普同塔裡面——對他的身後之事都安頓好了

這樁事情覺明妙行菩薩開示他——實際上就是在喝斥他,因為在他久病的時候,都沒有把念佛往生念頭提出來。菩薩說:「你想住在徑山等死,可不是沒有事去找事情做嗎?你還憂愁這幾根老骨頭沒有地方安頓嗎?」「眼光落地」就是死亡,一死亡,眼光就沒有了,神識離開了,兩腳伸直僵硬了。神識離開,這個身體還要什麼?不就是一個物質現象嗎?屍體嗎?這時候就是其他的人用刀來砍這個屍體,用斧頭來劈這個屍體,用火來燒,用水來浸,跟你有什麼相干哪?你的本來面目——你的主人翁,跟這個屍體沒有關係。現在不關心你的主人翁,還念念關心你的身體——屍體,為它作長遠的計較,可不是顛倒嗎?愚痴嗎?本末倒置嗎?應該去關心的主人翁不關心。而且這個身體在生的時候尚且沒有什麼利益——自己在這裡病懨懨的,對他人,對社會一點好處都沒有,何況死後死後又有什麼利益呀?!

先是棒喝折服,然後再告訴他方法。「在這個時候你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把其它的事務全部減免下來,單單念這一句彌陀佛。這才是你這個時候最應該做的事情,而且念念不空過——念念不離開這句阿彌陀佛。」這樣你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阿彌陀就在我們心中顯現,阿彌陀就在放光加持。「阿彌陀佛就是你的最好的伴侶。等到你壽終的時候——生命終結的那一剎那,這個好伴侶——阿彌陀佛,就現在你的面前拿著蓮台接引,讓你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樁大事因緣你要到徑山等死不是強很多嗎?更何況世間這種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是世間一切人都難以避免的苦難。」所以在這種生、老、病、死的當下,得要生起厭離心,生起欣求極樂的心。不能在老、病的時候這個正念提不起來,還是在關照自己的身體,還是關照死後怎麼辦這些——你就麻煩了。「在你生病長久的時候,也不管它能不能好,現在就是一心念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你命沒有斷——壽數沒有到,念阿彌陀就能好;命終已到,就愉快地跟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一心求往生,無論是身體好也好,身體不好也好,都隨它去。」這叫「生也由它,死也由它便了」,就「一念一心」,念佛往生好了。這樣是一個行人的一種灑脫、一種般若正見。只有破除身見,我們的心才能真正安立在名號往生這種大願上。

——2009年11月7日大安法師講於秦皇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