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無量壽經》上卷總結

無量壽經》上卷總結

那麼這樣我們就把上卷做了一個討論。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個上卷,它會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前面我們總的來看,把五重玄義跟大家做了一個介紹。這個證信序、發起序,尤其談到這個發起序,也是無問自說的一個開端。凈土法門的特點是無問自說,因為一切眾生不出來。所以《無量壽經也就是佛首先放光現瑞——現出前所未有的瑞相,諸根發出非常喜悅表情加持尊者阿難來請問。尊者阿難一看今天這個情況:「是自我侍佛以來,從來沒有見到這樣殊妙的景象,那今天肯定是佛住在奇特之法,住在諸佛所住,住在引領眾生出離的導師之行,住在令眾生圓成佛道的最勝之道,住在要以如來的無緣大慈悲來救度眾生的行持當中,才能現出這樣的一個瑞相。」

所以這個凈土法門,通過阿難尊者這樣的一個請問,實際上是把這個法門的這種殊勝因緣特點展示出來。那佛聽了之後都很讚歎:「你這一問的功德很大,勝過供養一四天下所有的天人聖人。為什麼呢?由於你這一問,把凈土法門問出來了。」凈土法門問出來了也就是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了。他是諸佛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的本懷問出來了。這個本懷是什麼?就是「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唯一的目標是要拯救一切眾生啊,要給他真實大利。這真實利益不是人天福報,不是聲聞、緣覺的化城之樂,而是給他成就大乘涅槃利益。所以這個凈土法門就是給一切眾生真實大利妙法

但這樁事情難信,難說,所以釋迦牟尼佛是這樣作的,首先讚歎自己的智慧無量深廣,「我知道一切,這個凈土法門事理因果我所證的,你們要有信佛智慧,來仰信我即將要說的這個法」,當這個做了鋪墊之後,就追溯往古的五十四尊古佛的示現,談到最後一尊佛世自在座下國王因緣:大國王出家,發四十八大願,然後把這個大願稱性宣說。所以前面要注意四十八大願發起的因緣這就是法界無量緣起殊勝因緣。為什麼大願發出來之後整個虛空作證——整個虛空雨下種種妙華,空中音樂虛空出聲音:這個願必定成就。他這樣的一個瑞相是表明:這個法界一大因緣是體現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里。這四十八大願作為眾願之王,是深刻地、集中地表達十方三世諸佛度化眾生最本質上的內涵。所以四十八大願的稱性而起,表明九法界眾生得度的強緣成就了。

我們現在討論四十八大願,能夠相信四十八大願,能夠跟阿彌陀佛的大願之海還有一念的感通,我們得度——也就成就了。那蕅益大師甚至說是成佛緣熟」,還不是一般的解決輪迴——你成佛的緣成熟了,他就把它上升到這樣一個本質上的高度。正因為他這個強緣的殊勝——這麼強,所以在凈土經典對這個念佛行人的讚歎是無以復加。或者讚歎他是人中芬陀利華,觀音、勢至為其勝友——像觀世音大勢至這樣的等覺菩薩是一個念佛行人殊勝朋友。不僅是菩薩引伸為道友,甚至佛在這個偈文當中都說:「你能念佛求生凈土,則我親善友」。佛都把念佛行人為他親友和善友——都以友道來觀。我們說朋友之道平等的,不是上下級關係,不是師生關係。所以菩薩見到念佛人以友道稱之,甚至釋迦牟尼佛看到念佛人都以友道來看。我們看到這個說法都覺得很不可思議。當以友道的平等眼光來看念佛行人的時候,實際上是把阿彌陀佛的一個特點展示出來,就是大平等

在我凡夫菩薩、跟化身佛的比較當中,肯定有很大的差異——他斷惑的程度功德程度差異很大。但是所有九法界眾生——乃至等覺菩薩凡夫眾生一塊,都到了阿彌陀佛大願之海裡面,那就阿彌陀佛平等的願力,把這個差異給他擺平了。所以進入到彌陀的大願之海,相互都是道友都是阿彌陀佛弟子。雖然你是等覺菩薩,我是一個凡夫眾生,但我們是道友關係。「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一處」是什麼意思?處是一個依報,是從哪裡來的?是從正報顯現出來的。正報的本源在什麼地方?在心王。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一處」,是阿彌陀佛平等心王顯現出來的。阿彌陀佛的心是大平等的,所以顯現大平等剎土的所有眾生他也平等了。你看這個強緣的平等心:我們這些凡夫眾生面目可憎,身相黯淡,然而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具有佛的相好光明這就是把大平等的特點展示出來的一個情況不分你是什麼,哪怕是一條狗往生的,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佛的相好光明不像我們這個世間看人,狗眼看人低,是什麼身份就有什麼樣的對待。阿彌陀佛是無分別的大平等的心。

所以我們要常常去讀誦、思惟、實踐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是《無量壽經》的核心,是十方諸佛菩提心、大平等心、大慈悲心的展示。了解四十八大願,就是了解了佛心;了解了佛心,我們深信切願就很容易契入。於是對凈土不可思議的這種法門,我們就能產生不可思議信心。因為四十八大願給我們傳達的都是佛果地上的功德,他發願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法身大士身份,然後經過他的無量劫修行圓滿之後他所展示的這種力量都是佛果地上的神妙力量,所以我們的信心、我們往生條件、我們成佛過程,它都是站在彌陀佛果地上願力的程度來施設的。

跟我們通途的自力法門——我怎麼修戒定慧,怎麼修六度,怎麼斷惑證真——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果。這個完全不一樣的因果就叫:以果地覺做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你想一想這些佛言祖語,它完全就超越了通途佛法的這種修因證果的次第和因果。所以現在我很多人——修通途法門的人,由於對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沒有一個深入的契入,所以一提到凈土法門殊勝他就常常信不及,他常常會用通途佛法的那個教理、那種修行證位來加以判斷。這種判斷似乎是有道理,實際上完全跟凈土法門——它這種正門大道、這個勝異方便、圓頓當中至極圓頓的法門——是不相應的。所以我們不要聽過多不相應的那個東西:似乎有道理,實際上根本不相應。

我們怎麼相應?還是要對四十八大願進行一個深刻地了解。只要阿彌陀佛發了這個願,告訴了我們這個信息,我們就相信阿彌陀佛。不能相信世間的人,要相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發願是這樣拯救我們的:你只要「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你就能往生。於是我們就相信這一點。如果相信了,信願持名即得往生,乃至十聲都能往生。我們在聽那些——「哎呀!往生哪兒那麼容易呀!你沒禪定功夫怎麼往生哪?你沒有大修福德怎麼往生哪?你沒有持多少咒怎麼往生哪?你這個功夫成片你怎麼往生?」你聽這些,就不會被它所動搖。阿彌陀佛的願是超越世間的一個大願,是由他證到的無緣的大慈悲心裡面顯現出來的。只要是大慈悲顯現出來的,就不世間東西,是出世間東西

所以我們了解這個,然後再看看西方極樂世界正報庄嚴。正報庄嚴談他光明的獨勝,他壽命的無量,阿彌陀佛座下聲聞、緣覺這些弟子的無量無邊,這是他正報庄嚴。乃至於下面講的各種依報庄嚴,這依報庄嚴是無盡的庄嚴了,窮微極妙了——美不勝收。了解大願之後,我們就了解這些庄嚴從哪兒來的。是由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所成就的,是法藏菩薩成就大願——成了阿彌陀佛,他得到一切種智,由一切種智的心所顯現出來的,是稱性而出的,是無作妙用的,是大不可思議的,是大涅槃的常、樂、我、凈的境界。既然是大涅槃境界涅槃的實相功德一切眾生本具,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無盡的庄嚴也是我們一切眾生性具的——本性具足的。所以我們看《無量壽經》,看這些依、正庄嚴,我們一種感覺:實際上當我們讀誦得越來越熟悉、越來越清靜的時候,好像就越來越親切。現在講原型理論,這種由無量光壽的本質原型所顯現的無盡庄嚴,實際上就是我們一切眾生本具的原型。這個我們佛教就叫家珍」。家珍你自己家本有的珍寶——屋裡人說屋裡話。當我們讀誦的心越來越清靜的時候,我們跟這個依、正庄嚴就越來越有一感覺——親切。

這個果地上的依、正庄嚴它是實相的表達——涅槃境界它也幫助我們修行這就是熏習:以實相涅槃功德,來熏我們無明的業心——業識的心。那麼無明的業識心就因這個熏習,慢慢地趨向於這樣境界,在唯識就叫本質境和影像境的互動。那麼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無盡庄嚴的一個剎土,還有跟我們的一個互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信願稱名的凈業所感的,所感之後我們斷惑的程度心地清靜情況也有不同的展現形態——也是唯識所變的。為什麼要講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四土不是阿彌陀佛建立的四土,四土是我們凡夫或者聲聞、緣覺、菩薩——不同清靜程度往生者,他的業心所變現的。見、思惑沒有斷,就在凡聖同居土;斷見、思惑,在極樂世界便有餘土;斷無明乃至於多少多少品,是在實報庄嚴土;無明全都斷盡,在常寂光土。

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但跟他世界把四土分得很清楚又不一樣。他方世界的四土,凡聖同居土就絕對感知不到上三土;但西方極樂世界它有差異也有圓融圓融就是四土在一土,帶業往生凡夫在凡聖同居土,也就等於往生到了上三土。為什麼呢?由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能聲聞在一起,能見到聲聞,說明他在便有餘土;能見到菩薩,說明他在實報庄嚴土;而且他天天聞阿彌陀佛講經說法,說明他能夠在常寂光土。所以極樂世界四土又圓融在一起。雖然圓融在一起,又因你斷惑的程度也可給你或者天人的名稱,或者聲聞的名稱,或者菩薩的名稱。這就華嚴》講的「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

我們要了解這些道理。了解這些道理實際上是了解法界體性,我們深信了這個法界體性,了解了法界體性,才能深信凈土法門。換句話說,你能深信凈土法門,等於你具有著對法界體性的領悟在裡面。這部無量壽經》展示的阿彌陀佛發願到圓成願果,到這樣的一個依正庄嚴它是表達大乘菩薩道極致的精神,以及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展示一切眾生生命體尊嚴圓滿。所以它是集中地體現著這種法界文明的真善美慧,常樂我凈。從真空顯現的妙有,由願力顯現的妙有,就是大乘佛法了義當中的無上了義。

那麼介紹這些依、正庄嚴,還有一個特別的修行效果,就是讓我們產生欣慕之心。在無量劫輪迴當中,我們在娑婆穢土——在三界輪迴,我們以為這樣的剎土才是我們應該呆的地方,結果忽然聽到還有這麼一個庄嚴清靜、妙麗的剎土,馬上我們就感覺到非常震驚,馬上就有個新的參照系出來了。那麼這樣一個至極真善美慧的參照系一旦樹立起後,用這面「鏡子」——實際這面「鏡子也就是大圓鏡智的表達——再來反觀我們娑婆世界的生存狀況、身形狀況等等,我們是不是感覺到這個世間太苦了,太殘缺了,太污穢了?就在這樣的一個鮮明對比當中,我們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才能夠激活出來。

如果沒有這種激活,我們無量劫以來呆在這世界——已經呆久了,我們覺得這是正常的,我們生起不了一念的出離之心。我們總是認為出生一定要十月懷胎,我們會想到還有蓮華化生嗎?我們總認為吃喝住行一定要辛苦耕作,原來還有念頭一動就能現前的東西啊;我們總是覺得冤家對頭碰面,還有到那裡沒有一冤家對頭的地方;我們總是覺得能活一百歲了不起,還有個無量壽的地方你看這個鮮明的對比一來,而且我們認知極樂世界那一切實際是我們本有的——性具的性德,是我們完全遮蓋住了我們的德性阿彌陀佛全體的神妙力量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但我們卻在這裡冤枉地汩沒了;現在阿彌陀佛大願就要幫助我們把本具的這些東西顯現出來,我們不是悲喜交集嗎?我們求往生的心不是如決江河,沛然莫御嗎?所以為什麼我們講正宗分的第一部分就是詳細陳述阿彌陀佛的本願因緣,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其目的是讓一切眾生產生信心,產生願往生心。目的是在這裡。

上卷、下卷它也體現了聲聞法的苦、集、滅、道。先談出世間因果——滅、道。滅就是寂滅狀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都是「滅」,它由阿彌陀佛的大願修行之「道」來成就的。先建立一個出世間因果。下半卷會介紹我們娑婆世界的生存狀況:那種三毒、十惡,五惡五痛的種種苦難它就表明我們的苦、集二道。我們遭受這樣無量的劇苦,它來自什麼?集諦。從這個苦、集二道,讓我成就厭離心;通過上半卷這種極樂世界的成立原理——這種道滅二諦,讓我們產生欣慕之心。所以這個《無量壽經》的整個結構框架成熟都是最終作用在我們修行上:深信切願持名,求生極樂世界。那麼我們就把這個上卷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南無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庄嚴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上卷完,下卷法師暫時未講)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凈土文化進修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