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印祖釋《禪凈四料簡》——決行疑以導修(1)

印祖釋《禪凈四料簡》——決行疑以導修(1)     

蓮宗六祖宋杭州永明延壽禪師

    請掀開論文,請看文句。「汝還知永明四料簡,所示禪凈有無利害得失乎。夫永明彌陀化身,豈肯貽人罪藪,謗正*輪,疑誤眾生,斷滅佛種乎。彼曰,永明料簡,語涉支離,不足為法。何以言之,彼謂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佛祖。若如所說,則今之禪者,類多皆看念佛的是誰。又有住念佛堂,長年念佛者。彼皆現世能為人師,來生即成佛祖乎。又雲,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今之愚夫愚婦,專念佛名者,處處皆有。未見幾人臨命終時,現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故知永明料簡,為不足法。」
    好,先看這一段。正宗分我們現在講到第三部分「決行疑以利修」。在昨天的講述當中,對教和理的懷疑做了一個斷疑生信的工作。那麼教、理問題的解決最終要落實在行持上,「行」就是修行方法的抉擇,怎麼樣才能達到了生脫死、到達成佛寶所的目標,這是非常具有關鍵意義事情。論主呢,在這里想特別拈出永明延壽大師四料簡,為這個上座比丘來抉擇修行方法,也藉助永明延壽大師作為禪宗祖師又作為凈土祖師二重身份資格,來為末法的眾生指出一條真實解脫的道路。
    永明延壽大師在我們教內享有崇高的聲譽。禪宗「一花開五葉」,其中法眼界是五宗之一,永明延壽大師是作為第三代祖師——法眼宗,第一代是清涼文益,第二代是天台德韶,第三代就是永明延壽大師。那麼,永明延壽大師又是凈土宗第六代祖師,他早年出家之後,就在面前拈鬮來決定他到底弘揚什麼:是一意弘揚禪宗,還是凈土?最後七次抓鬮,都是「萬善同歸凈土」。所以永明延壽大師以後就以禪宗祖師身份修凈土法門——上品上生。
    當時有一比丘——有這么一個公案——他被閻王爺誤拘到冥府,結果在冥府發現閻羅王每天都要向一個比丘的畫像頂禮——很虔誠。最後就問旁邊的那些冥官,就問這個閻羅王頂禮的是誰,旁邊的人告訴他,頂禮的是永明延壽大師。一般的人都要閻羅王那兒報到,惟有永明延壽大師沒有去,直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閻羅王對他非常推崇,每天設像禮拜
    在禪宗的這種消息境界方面,永明延壽大師登峰造極;在凈土宗的這個念佛往生上,得到上品上生。也就是他在禪、凈這兩宗上都是到達了最高的這種境界,於是以這樣的禪、凈二宗祖師的資格,他是別具慧眼,所作的像《宗鏡錄》、《萬善同歸》、《心賦注》。包括這個發願文都是非常精闢的。雍正皇帝永明延壽大師非常推崇,推崇到什麼地步呢?說他是釋迦牟尼佛之後的第一人——推崇到這個程度雍正皇帝還給《宗鏡錄》做了一個簡本的節選。
    印光大師在這里提出永明延壽大師四料簡,也就想永明延壽大師在教內的德望以及他的修證的這種慧眼,來把凈土法門殊勝以及禪凈兩者的利益得失為現代的眾生展開。這個四料簡就叫禪凈四料簡,料簡的意思,也就是說對一種法門的這種比較、分析、選擇這樣的意思。論主就跟上座比丘說:「你是不是還了解永明延壽大師四料簡所開示的禪凈以及有禪、有凈這四者之間的利害得失乎。」那四料簡就是談這個事情:禪凈有無利害得失。為了對四料簡的這種可信度加強,論主直接表明永明延壽大師不是一般人:他是彌陀佛的化身。這些凈土祖師很多都是由本垂跡不可思議的這樣的一個來歷。那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但佛是大慈悲的,他不可能給眾生留下罪過的這種後患,也不會去誹謗大乘圓頓的正*輪,來貽誤眾生法身慧命,來斷滅佛的種子。用這句話告訴上座,這四料簡是永明延壽大師——這個阿彌陀化身,為眾生留下的這種昏夜的寶炬、苦海慈航
    誰知道這個上座比丘,他卻有他的見解上座比丘不這么認為,他很輕慢地說:「哦,永明延壽這個四料簡,語言都支離破碎啊。」「語涉支離」代表什麼?這個四料簡沒有邏輯性啦,沒有道理啊,不足以來給我們以法上的依據啊。為什麼這么說呢?在上座比丘眼裡,這個四料簡他的評價是「語涉支離,不足為法」——很輕慢。那麼這個話現在還有不少人是這么認為的,有些參禪的人甚至說這四料簡是偽造的、不真實的。
 那這上座比丘為什麼這樣說?他還站在一個——第一,不了解四料簡真實的意思;第二,是站在禪宗的立場,他有一個偏見。那麼這里提出四料簡其中一個:
    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佛祖
    這是其中一個偈子,好,這個偈子下面會談到它的真實意思是什麼。這上座比丘說,如果這個偈子像永明延壽大師這么說,現在也有很多參禪的。參禪的人在做什麼呢?參「念佛的是誰」。「那麼像這樣參禪看念佛是誰、住念佛堂念佛的人,難道他們今生都能人天導師,轉生就能成為佛祖嗎?」他也是質疑得振振有詞啦。那再引用下面一個偈子: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那現在很多愚夫愚婦什麼都不懂,專念阿彌陀名號的到處都有也沒有看到幾個人臨命終時有往生的瑞相,真正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沒有啊。所以從這個來看,永明延壽大師四料簡這個是不足為法的,是沒有道理的,他提出他的知見
    好,看看對上座比丘知見怎麼去加以駁正,我們請看下面論文。
    「余曰,汝何囫圇吞棗,不嘗滋味之若是也。夫永明料簡,乃大藏之綱宗,修持龜鑒。先須認准如何是禪,如何是凈,如何是有,如何是無。然後逐文分剖,則知字字皆如天造地設,無一字不恰當,無一字能更移。吾數十年來,見禪講諸師所說,皆與汝言,無少殊異。見地若是,宜其禪與凈土,日見衰殘也。」
    好,上座比丘率爾說出的他的心裡的見解,論主針鋒相對,說:「你怎麼這樣囫圇吞棗。」就是吃棗子應該要慢慢地吃,細嚼才能知道棗子的味道,而且要把那個核子吐出來。現在「囫圇」就是他不去嚼吃棗子,而是一下子就吞下去了,不知道這個紅棗的滋味。來比況,你看四料簡根本就不了解四料簡裡面的義理是什麼,就像囫圇吞棗一樣。論主直接在這里提出永明延壽大師的禪凈四料簡,這個評價很高啊,是「大藏之綱宗、修持龜鑒」哪。大藏就是釋迦如來所說的一代時教、一大藏教。這個四料簡是對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的一個高度概述的綱。綱就是一個網繩,綱舉目張嘛。綱領哪,是它最核心宗旨啊,就是這四料簡是從一大藏裡面提煉出的綱宗心要哇,是佛教徒修持大乘佛法龜鑒。「龜」,你看這個古人占卜——用這個龜殼一占卜,哎,知道吉凶禍福;「鑒」就是鏡子,這面鏡子一照,把人的面相照得清清楚楚。那麼龜鑒就是代表這是修持的軌則呀,原理呀:最高的原則啊,所以永明延壽大師這個四料簡真的就是從他的證悟的這種一大光明藏——這一光明藏證悟的這種心跟十方諸佛如來的心是無二無別的——又能針對這個時代眾生的根機,來加以施設的。所以這樣的料簡是代表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和應機的善巧,所以是修持龜鑒這是印祖對這個《四料簡》的評價,這個評價是非常之高了
    那麼對《四料簡》怎麼理解?先要了解這個《四料簡》裡面四個核心概念,就是:什麼是禪,禪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凈,凈土是什麼意思;什麼叫有禪;什麼是無禪。如何是有禪有凈土?如何是無禪無凈土?這幾個概念的內涵一定要把握准,然後再根據《四料簡》的文句,逐句加以分析,剖析,這樣你才知道《四料簡》的每個字個字都是天造地設。天造地設是什麼?天地之間所造設的萬物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也就是說,這《四料簡》的文句是跟實相、跟法性稱合的,它稱性出來就是這樣的道理,就是這樣的真理,這個法上的東西不能增加一點,不能減少一點,這就是天造地設。所以沒有一個字不恰當,沒有一個字可以更改的,這是放之法界而皆準的真理,是千古不易之定案。是這樣去評價的。
    那麼印祖說:「我出家數十年來……」印祖從21歲出家他做這個論,也就是有二三十年時間,印祖出家之後也到處參訪,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也都參訪各地叢林,行走一萬多里。他在參訪的過程當中,也看到「禪講諸師」——「禪」就是這些參禪的大德,「講」就是講經說法的這些法師,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啦,都是那個教內能夠引導四眾弟子修行的領軍式的人物。這些人,他們對《四料簡》的看法跟你講的都差不多——「無少殊異」。那麼這些對四眾弟子具有影響力的宗門、教下的領袖人物,都是這樣的一個見地——見地就是錯誤的,難怪這個時代無論是禪宗還是凈土宗日益地衰敗凋零,也就可見一斑了。那麼這個話都談得很痛心疾首了,因為在中國修行方法當中,主流也就是禪宗凈土。那麼對禪宗凈土宗,你首先要建立見地呀,這個見地功夫更重要哇,「不貴行履而貴見地」呀,這個見地錯了,一切就麻煩了。這個見地屬於智慧的範疇哇,你要看準目標,能知道到達目標的道路,不能指錯方向,不能南轅北轍啊。現在這時代的禪和凈都全部地衰微,就是見地出了問題。見地出了問題,難以建立正信、正見正行,就獲得不了佛法真實利益
    好,那這個話都是講得非常入木三分的,而且針鋒相對,沒有一點含糊,沒有一點商量的餘地。這樣就迫使上座比丘開始又虛懷請問了。

   (未完待繼——10月21日)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凈土決疑論》於杭州凈慈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