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印祖釋《禪凈四料簡》——決行疑以導修(2)

印祖釋《禪凈四料簡》——決行疑以導修(2)

    好,請看下面。「問,何名禪凈,及與有無,請垂明誨。答,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蔘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凈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也。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凈土者,即真實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好,先看這一段。那麼上座比丘看到論主跟他知見有截然不同的評價他也就覺得心裡很奇怪了,就問:「那什麼叫禪?什麼叫凈呢?以及有禪、有凈、無禪、無凈,這些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請你慈悲——垂慈,明確地給我教誨吧。」這是經過前面的決教疑、決理疑,這個上座比丘那種狂傲的氣焰是降低了很多啦,現在還有點謙虛的口氣——請垂明誨。下面印祖對這四個概念出了非常明晰的界定,解釋禪凈和有禪、有凈,而且禪凈和有禪、有凈是從兩個角度不同的層面去理解的。
    首先看什麼是禪。禪和有禪,跟禪宗,它的概念是不一樣的。禪就是佛心,包括一切眾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又叫真心體,又叫實相。它這種真如佛性可以用種種不同的名相來界定,總之它是與生俱來的,只要有情識的生命都有這種佛性。在禪宗,就把它表述為「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這在禪宗,對這項事情,知道有這個事,這是一大事——有佛性他不說破。說破了,就把他開悟的門塞住了;不說破,讓他去參——參而自得。所以古人禪和子問本來面目是什麼——一般的也說不出來,因為它是離言說相的,你說出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就讓他去參。
    當時有個香嚴禪師他就是這個根機很利,叫做問一答十、問十答百的——這個辯才很好。結果參一位大禪師禪師就說:「你也不要跟我『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我問你一句父母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這一問,他也就茫然,他就恭請:「請和尚為我說。」和尚說:「我不跟你說,我跟你說出來以後,你以後會罵我的。」就迫使——香嚴禪師這個人很有氣慨,這就發了個大願:寧可一輩子做一個痴呆漢子,也決定要明了這樁事情。所以他就到處參學,做很平常的大寮哇,掃地呀什麼,他就參究這個本來面目有一天是在這個種菜刨地的時候,有塊石子,他就把那石子揀起來拋掉,這一拋掉,「哐」,就打到了那個竹子上,一個聲音來了讓他開悟了:「一擊亡所知」啊。哎,這時候——開悟之後,他就向他的那個和尚所在地方頂禮:「哎呀,幸虧你沒跟我說破,說破了哪有今天這個事情哪?」所以叫「參而自得」。那這樁事情是我們學佛人——無論是宗門、教下,必須要體認的一樁事情。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去悟證到這個,但我們透過佛經,透過善知識的這種講述,一定要相信我們具有真如佛性
    如果這一點不能相信——即心即佛的話,我們學佛就是失去了前提,失去了基礎。我們學佛是什麼?就是知道我本具佛性嘛!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的第一句話,就是告訴我們這樁生命真相: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惟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自然智、廣大智、無師智便得現前。所以一切學佛的人,要體認,要相信:我是具有佛性的。有佛性,那麼我們只要按照佛法修持,就一定能成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已經成就的佛,我是未成的佛。但是我是決定可以成佛,我們都是未來佛,一定要相信這一點。
    所以這個,無論是經典還是菩薩作論,也處處要讓我們相信這一點。馬鳴菩薩作《大乘起信論》,他對心性的解剖:一心二門。一心二門,首先談心真如門,心真如門就是談我們本具的真如佛性問題。這種心真如門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之體,就是我們每天念《楞嚴咒》啊,第一句就是談這個問題:妙湛總持不動尊。這個「妙」哇,就是不可思議的,「湛」是湛寂常恆的,它是「總持」一切法的,它是如如「不動」的、至「尊」的:這種體性。所以我們每天念《楞嚴咒》第一句,就讓我們體認本具的真如佛性了,這就是法界的體。所謂這個心真如門是不生不滅的,那麼不生不滅就能總持一切有為的萬法,所以這就講體、相、用:心真如門的這個體性,是具足世間和出世間一切法、一切功德的,這就是相,由這個相能產生世間、出世間一切妙用的。這就眾生的這介爾一念本身就是大不可思議的,因為它具足真如佛性。我們修道是藉助這個真如佛性緣生的境界來修道。我們不了解這個,即便我們放縱身口意三業,造作種種的惡業,造作惡業過程裡面,也是以這個心真如佛性力量造作的。那麼心真如門是無念的,現在我們就是這種妙明純真的心體一念妄動——動了一念,建立了「能」和「所」,「覺明為咎」哇,你有能覺,有所覺,這就「一念無明生三細」,那就是變成了這種無明的業相啊,能見相、境界相啊,「境界為緣長六粗」,慢慢形成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理狀態,我們的山河大地。好,那麼我們感知的一切萬法,它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上?是建立在我們的念頭基礎上,如果沒有念頭就沒有一境界
    好,所以這個心真如告訴我們,我們修道最終修什麼?就是修念頭。現在我們的念頭都是妄想雜念,而且都是惡的念頭,首先要把惡的念頭、污染的念頭變成善的念頭清凈念頭,然後進一步用功是從有念達到無念。那麼到了無念的境界這就是佛之知見——離念靈知:離開一切念就有靈明不昧的佛的智慧。所以《起信論》講,如果離開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參禪參到能、所不二的時候,那就大地平沉,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虛空粉碎就是沒有這個境界。所以我們有念頭在輪回的時候,就像做夢。「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你在夢中——有念的這個境界就是做夢——在夢里就有三界六道的輪回,你夢里沒醒,這個輪回的六道是很真實的;但你覺後呢,你覺醒了就等於沒有念了——無念,空空無大千——沒有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了。所以「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是離相,離相就是無相無相就「畢竟平等」,畢竟平等就是空,空才能平等,所以空性就是無相,就是一相,就是平等相。它這裡是沒有變易的,沒有衰敗的,沒有破壞的,唯是清凈的一心,這就是真如這就是禪宗所說父母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在毗盧遮那頂上行,這就是威音王佛的那一邊,要體驗這個真如佛性
    這裡印祖說就是無能無所、即寂即照的離念靈知、純真心體。無能無所,就是沒有能了解和所了解的境界,能所一如,能所的界限消泯,這就契入到不二,有時候叫絕待——離開一切對待。有對待的都是凡夫知見,絕待——沒有對待,就是聖人境界。但這個絕待裡面也不是豁達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它的絕待裡面,它的寂靜——寂到了極點就有照用,即寂即照,寂照不二,寂照一如,這是離念靈知的這種表達,就是我們當下介爾一念,我們當下介爾一念就是純真妙明覺心的體。那麼實際上這個表達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為什麼表現為無量壽?無量壽就是寂,無量光就是照,一句名號具足無量光壽,它就是離念靈知,就是實相,就是真如佛性。所以我們念佛號為什麼叫一聲佛號一聲心」哪,「聲聲喚醒本來人」,我們「本來的人」就是這個純真心體、真如佛性
    印祖在一個小注子講:離念靈知是什麼?就是離開一切念頭,了無念慮——沒有思慮,就是第七識、第六識不行,第八識轉變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像一面鏡子,它無心但是能照清一切境界無心才能夠辦一切事情。有心都有局限,有心就是有念頭。所以我們說念佛——念佛念佛念佛念到能念、所念打成一片,無心外之佛可念,無念外之心,心佛一如,這就契入到念佛三昧。契入到念佛三昧,體會到無量光壽的本來面目在這情況下顯示西方極樂世界無盡的庄嚴——因為實相是無相無不相,是這樣的。所以這個說起來它是玄妙,但是我們得要了解,要相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心即佛」。
    就像大梅禪師馬祖道一一樣的,一參,馬祖道一說:「即心即佛。」他當下就契會了,就回歸本分了,他就告別馬祖一到大梅山去住山。那馬祖道一就要勘驗他是不是真的開悟了,就派侍者去問他,說:「你憑什麼在這住山哪?」他說:「我是聽馬大師說即心即佛,我就在這裡住山了。」那侍者說:「這個馬大師最近又有新的佛法呀。」「那馬大師說什麼?」「馬大師說佛法大義是非心非佛啊。」這個大梅禪師聽到,說:「這個老漢幹什麼?他搞他的『非心非佛』,我還是』即心即佛』。」這個侍者就把這話傳過來,馬祖道一就說了句話:「梅子熟了。」見地到了,他不動搖,他對「即心即佛」當下契會了。所以這些——我們在這裡說很多語言都是標向真理手指,不要執著,還是離言說相地當下契會。好,這是:什麼是禪。
    什麼叫凈土凈土是指深信切願,執持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明確界定這個位,不是去談玄說妙,說什麼「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你談這個,你缺乏信願。
    那什麼叫有禪呢?有禪就是一個學人知道有向上一事,知道有佛性這個事情,知道這是生命當中最真實價值目標,然後他就開始去參究,參究的力量到達一個頂峰的時候,他參究的念頭靜下來,情執消亡,能所一如,這時候就徹底現量親見父母生前本來面目,叫明心見性。那麼這樁事情是很不容易的,古人雲,你要徹見本來面目你要善根深厚啊,這個「三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的福德智慧加起來,才能大徹大悟啊。古人為了明了這樁大事因緣那是芒鞋踏破呀,坐破多少個蒲團哪,趙州禪師到80歲還要去參學呀,所以明心見性這樁事情不是一件小事古人還有這種氣慨,還有這種善根,到了現代就難啦——明心見性真的難。這叫有禪。
    有凈土是什麼?就是真實地發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提心是成佛的心,是度眾生的心,那麼由菩提來生起對凈土的信願,執持彌陀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叫有凈土
 好,這就把這幾個概念內涵表達出來了

   (未完待繼)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凈土決疑論》於杭州凈慈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