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堅法師:略說佛教醫療學——佛教醫療方法論

略說佛教醫療學——佛教醫療方法論

道堅法師

    佛教醫療學,包括對身心兩方面疾患的治療,其中尤以治心病最勝。有的人佛教有治心之術,加之對佛門「苦、空、無常」等理論的誤解,遂認為身體的醫療沒有實質的意義,四大之軀,終歸散壞,消極地認為不如早點病死算了,這實際與佛教基本精神相違背。
    不葯而亡,佛教認為是橫死之類。所謂橫死,系遭意外災禍死亡者,又作非時死、不慮死、事故死。共有九種,即:(一)得病無醫,(二)王法誅戮,(三)非人奪精氣,(四)火焚,(五)水溺,(六)惡獸啖,(七)墮崖,(八)毒藥咒咀,(九)飢渴所困。(出《藥師琉璃如來本願功德經》)得病無醫及毒藥(中毒死亡)非葯(用藥不當死亡)而死,都算橫死,都是不正常死亡,作為佛教徒應該努力避免的。
    為了不讓出家之人病苦纏身,佛陀制定四事供養之法,即在家眾對出家修道者提供衣服飲食卧具、湯藥等基本保障。其中「湯藥」為四事之一,說明佛弟子包括出家修道者,也要隨時隨地準備醫藥應爭之需。佛教二十犍度之第七有葯犍度,即專為出家人規定的醫藥法。此犍度之內容系有關比丘飲食生病比丘之醫藥等法。即規定比丘飲食之種類、生病比丘服用醫藥之種類及其處方,乃至風邪、眼病、嘔吐、熱病、蛇毒、頭痛等諸病之葯劑。
    佛教傳入我國後,中國人不提倡乞食制度,主張出家也要自力更生,在「一日不作一日食」的口號下,出家修道者一方面自己耕作山地維持生計,還得集中修持,形成固定的修行團體——叢林叢林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其中專管醫藥的叫湯藥侍者。據《禪林象器箋職位門》雲:「湯藥侍者禪林侍者之一,又稱侍葯。湯藥,指湯果、藥石。即侍候方丈飯食湯藥之職稱。據《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兩序章·西序頭首侍者條》所載,湯藥侍者,朝暮供奉方丈之湯藥,應接於左右,佐助衣缽侍者,撫恤近事之行仆。又若暫缺侍者,有客至,凡通覆、燒香等事,或缺人迴向時,湯藥侍者皆應助理攝行。一般均以年壯謹慎而富於經驗者擔任之。」對於這些專門從事修道的僧人佛教不僅從心理上進行療養,還給予生理的救助。
    為了讓修道者病有所治,據《善見律毗婆沙》卷二所載,印度阿育王時因有一比丘因病求葯而不得,王乃於國中四城門邊建藏葯之庫,施藥與一切生病比丘。葯藏也就是藥局,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醫藥中心。我國佛教設藥局則始建於東晉時代,對中國醫藥衛生事業,影響巨大。到了篤信佛教的南朝梁武帝時期佛教在醫藥局的基礎上建六疾館,就成了中國乃到世界最早的醫療衛生系統,並分科設醫,啟蒙運動建專門的傳染病醫院這是世界已知最早的醫院系統佛教世界之醫學及人類衛生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唐代義凈大師曾習醫學,但他認為「於此醫明,已用功學,由非正業,遂乃棄之」(註:王邦維,《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中華書局,1995,p·152·)。他認為出家人以修道為務,專門從事醫學,有違出家本懷,就不再專門攻醫學。但他放棄專業從事醫學而修道,但從他的佛學著述中隨處可見對醫學的研究,說明他非常精通醫學。當時從事醫學的僧伽之眾,曾引起內部正統人士的非議。在《法苑珠林》卷30中說:「故律雲,非制而制,是制便斷,如是漸漸令法速滅。數見朝貴門首,多有療病僧尼,或有行醫針灸求貪名利,……致使穢響盈路,污染俗情。」說明唐代有大量專門從事醫學的出家人,但大家認為出家人應該是專業的修道者和傳道者,專業從事醫學在形象會有損於佛教。總之,佛教需要醫學,醫學在佛教努力下,為社會貢獻良多是不爭的事實
    佛教醫學主要的組成部分有:基礎理論、臨床實踐、醫用咒語、養生保健等。
    佛教醫學基礎理論,包括中國醫學和印度佛教醫學的理論組成:以早期佛教的「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特別是「四大」等基本教義為主,結合中國傳統醫學基本理論,進行辯證施治。
    佛教的臨床實踐原則是:對機設葯,除病為先。對那些患病僧人佛陀格外寬待,在藥物的使用方面,只要是醫生許可或病情需要,佛陀沒有反對意見,允許病比丘尼的「特殊化」。比如,不飲酒是佛教最基本的五大戒之一,但「酒雖是戒禁,有患通開」。佛陀在治療疾病時,以人為本,辯證治療。經文中具體的治療略舉如《大般泥洹經》:「有熱病者、酥能治之;有風病者,油能治之;有冷病者,蜜能治之。」(註:《大正藏》卷十二,第593頁上)
    本想引用《藥師經》等中有關醫療的內容作結語,但時間太晚了,明天還要早起上早殿呢,就請大家自己看看《藥師經》,裡面有佛陀指導醫療的精彩開示,其內容包括對病人疾病的預防——心理關懷——衛生保健——宗教關懷——食療——葯療等系統醫療手段,請大家找到相關內容,在後邊跟帖。謝謝!
    為了說明佛教注重生理心理健康,應病與葯,是生命之必須,我花了這麼多時間目的有一個,讓大家活的更加健康自在幸福,過上身心健康生活南無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