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a16 耆那哲學

「〔耆那哲學〕的摘要:
  (1) 宇宙觀:由五種根本事而構成「世界」及「非世界」。  五根本事是實體的﹝存在的集合﹞:
  1、空間----包括世界世界
  2、活動----是運動的條件
  3、靜止----是停止的條件
  4、靈魂----是精神作用
  5、材料----在物質上形成無限多之實體,幫助靈魂得聽、視、味、觸、意、語、身體呼吸之物作用。」

從這五個根本條件來看,就知道他們所說的空間活動(來去動靜)都要有條件,即便停止也還需某種條件精神也有一個靈魂材料(物質元素),這五種條件形成世界及非世界

「(2) 有情觀:五根本事中,最重要的是靈魂」。在、地、水、火、風、植物動物中,都有靈魂。當人靠近地時,地會有被打踏的痛苦。因此,教人不要飲「生水」,應以慈愛之心對待動、植物乃至地水火風。」

他們說地水火都有靈魂,何況是動物?所以在戒殺的過程中連植物都不敢傷害,吃東西喝水都非常謹慎小心,連呼吸都怕傷害到微生物,走路也很小心,怕大地產生痛苦。因此教人不要飲生水,應以慈愛之心對待動植物,乃至地水火風。由此可見,他們是很有愛心的,道德規範非常好。

「這不只是因為一切事物皆具生命緣故,而且還有輪迴思想。即:吾人的靈魂或我們的祖先,也曾做過動、植物及地水火風等,故不能殺害一切生物。容許殺害一切有情沙門婆羅門,將會輪迴於四迷世界(地獄畜牲人間天界),無有終止。」

動植物(包括地水火風)都在輪迴,因為都有靈魂,過去的祖先現在也許身為動植物,一定也很苦,所以也要慈悲憐憫他們。他們對於出家沙門婆羅門還是很尊重的,認為如果傷害到這種對象,將會永遠輪迴而不解脫,可見他們對殺業很重視,就象佛教所說的殺害阿羅漢的人很難出三惡道。

「使靈魂停留於迷界,不能解脫因素,是「業」。業有八種:智障礙、見障礙、感受、惑亂、壽量、個性、階級、妨害。業是過去行為結果的顯現,同時,是規定將來生存的東西。故苦、樂是自己造的。」

輪迴而不解脫原因是業(八種障礙)――知見、感受、惑亂、壽量、個性、階級、妨害,他們提倡的還是業。奧義書談到業力,尼乾子也主張有業力。認為過去行業造作的結果在現在顯現出來,同時也規定了將來生存好壞苦樂,這裡也有宿命論

「那末,身口意的活動,是依什麼而生?由於「靈魂點」的振動而生。身口意的活動把「業」的材料注入靈魂作用,叫「漏」。一旦漏入的材料,粘著於靈魂時,就會發生污濁作用而生貪、瞋、慢、偽。」

身口意在造業時,把業的材料注到我們的靈魂里去,這個叫漏。他們對漏的解釋是,業力粘到我們的靈魂上面,靈魂就被污染了,生出來的就是貪瞋痴慢。佛法講到「有漏無漏」(漏字是共通的),但解釋卻全然不同:我們內在的六根,觸到外面的六塵產生了感受,喜歡的就產生執著貪愛,不喜歡的就起瞋恨。影響到未來身心作用的也叫業,但絕對不是說漏進去粘在靈魂上產生污濁,他們所講的業的內涵與佛法完全不一樣。

「耆那以「業」為物質,故舍離業,靈魂則無重量,而能上升空間之最高處。當離開了身體靈魂,要進入其它身體途中有一種活動體,叫做「業身」。」

業是物質重量靈魂不能上升是因為被業染著了,故舍離業,靈魂則無重量而能浮到空中最高的地方(大梵天)。當靈魂離開這個身體要進入其它身體輪迴時,有一個活動體(即業身)從這裡到那裡。佛教有一宗派認為,不管你轉生到哪裡,總有一東西從這裡到那裡,所以就有中陰身的思想。「中陰身」其實很像這裡所說的「業身」,但佛法中很多宗派理論互相不太一樣,一種認為有中陰身,另外一些宗派認為根本沒有中陰身,所以不一定有中陰身,這點大家要知道。

「業身到達應造新身體的場所時,就開始受入材料,而從事構成新身體工作。如猿猴這一樹枝跳至另一樹枝一樣。如有業的粘著,則輪迴轉生,沉淪於迷界。故脫離「業」的束縛,是耆那教的目的,把靈魂置於永遠的安靜位。」

業身到達新場所時,就開始受入材料(父精母血)。有業力就是沉淪,就是迷,故脫離業的束縛是耆那教的目的,去除了業,靈魂就沒有束縛粘著了,那是永遠寧靜清凈地方

「(3) 倫理觀:耆那的解脫,一方面須由「苦行」以滅過去業;另一面須防止新業的流入,以策靈魂的凈化,這是耆那的實踐方法。重要的實踐項目,有不殺、不妄語不與取、不淫和無所得。及夜間不取食(因恐昆蟲飛來會喪命) 。在家人,應守十二義務,其中五小誓是:戒慎粗野的殺生、虛偽、不與取、以自己的妻女而滿足、對物慾有限制」。

耆那教為什麼要苦行?他們以為苦行可以消滅過去的業,另一方面不再造新業,這樣靈魂慢慢就會凈化。他們不殺、不妄語不與取、不淫、無所得的德目與我佛教五戒很像,其中的「以自己的妻女為滿足」即不邪淫。耆那教對在家和出家者的戒律都一樣嚴格。

「「苦行」有防止業漏入的效果,同時對滅業也有效果苦行有二:
 1、外的苦行:斷食、節制、行乞、放棄美食、一定的坐法、靜孤獨
 2、內的苦行:如懺悔、方正、奉仕、勉助、冥想、利身存在的脫離……等。」

他們要吃一餐真的很不容易,而且要放棄美食,吃的都很粗糙。去過印度或看過影片的人都知道,尼乾子就是裸形外道,在印度這種修行方式蠻多,對於吃用、呼吸、行走、喝水都非常小心,身體也不穿衣服他們的苦行很徹底,內外都有節制。因為他們的觀念就是防止業的漏入,這樣的苦行可以一邊消舊業,一邊不造新業,使靈魂的業清凈了,就可以上升解脫,他們是基於這樣的原因而修苦行的。

「耆那教「不殺生」的實踐,例如:恐由呼吸害空中小蟲,故用口罩,禁止漱口、洗手等。耆那教徒要獲得一日的食物,很不容易。其它難行的苦行,還有裸行、一足立、長時舉雙手注目太陽,拔毛懺悔……等。他們認為:苦行(尤其是斷食)是達到解脫的最上道。斷食,不只是「不殺生」,且能減少情慾,防止「業」的漏入及幫助精神專註。」

不漱口、不洗手在現代人看來是不重衛生的嚴肅問題,但在印度這是很普遍的。至於斷食的另外一個意義,他們認為營養多了精神會散亂情慾會高漲。所以認為苦行可以斷很多慾望,防止業的漏入並幫助精神專註

「被肉體束縛的靈魂,是不自由的囚人,故應離開肉身,才能獲得真實自在安樂。由餓至於死亦無妨。」

照這種觀念肉體沒有死掉就不可能解脫了,因為肉體是束縛心靈(靈魂)的東西,只有肉體壞了才有超越的機會么。但如果業不清凈還會粘在靈魂上,依然輪迴迷道而不解脫。所以解脫的要素有二:首先要消滅舊業,而且不能產生新業;其次,即便靈魂清凈了,還是在肉體裡面被束縛,只有當身體壞了(死後)才能超越,活著是不可能解脫的。然而佛法卻說活著就能解脫,不是死後的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