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b17 三法印的縱橫無礙

「﹝三法印的縱橫無礙﹞   

一、三法印的次第
佛但為聽聞某義而不悟的眾生,於是更為解說,因而有次第的三法印。在佛教發展的歷史中,也是初期重無常行,中期重空無我行,後期重無生行。」

佛陀為何講有次第的三法印?因為眾生根性差別不同,有人聽到無常馬上就見法涅槃。但有人卻無法達到這樣的受用,佛陀就進一步從無常談到無我,他們就會見法涅槃;有人還是無法受用,於是佛陀再進一步從無常無我到苦到涅槃的次第來說明,這樣就產生了有次第的三法印。其實每一印都能解脫:體會無常就能解脫,體會無我也能解脫,體會涅槃也能解脫佛法印度流傳了一千六七百年,由於對三法印重視的不同而變成三個時期佛陀到部派佛教五百年是早期佛教,一般重視的是無常,從「無常」入手而解脫;初期大乘佛法無我,像中觀唯識是以「無我」為重點來闡揚真理。到後期佛法重視的是涅槃」,當下體證法性寂滅,當下悟入涅槃這就佛教源流的差別

 「如佛說「諸行無常」,而拘泥於事相的人,不能深解,只能因生滅相續無常相而起厭離心,不能因常性不可得而悟入法性寂滅,那末,佛就再說「諸法無我」印。」
    這也是一個重點。為了破除眾生執著常見與我見,佛法只好在現實現象使我們看到遷流變化生滅不停,用事實無常現象來破除常見。可是講到無常,有人就誤解一切法的現象是實在的生滅無常,這個就是不能透徹無常而產生的執著。繼而覺得這個人間真是生滅無常,很苦,產生了厭惡的心,想要厭離這個身心與人間。導師點出重點:有人不能因常性不可得而直接悟入法性寂滅,要厭離後才能超越。殊不知,無常就是「常」不可得,既然常不可得,還有什麼需要厭離的?所以大乘佛法直接體會的是無我印,認為生,非實生,滅也非實滅,反而不執著在實有的生滅。如果一切法不是實有的生滅無常,那你還執著什麼,厭離什麼?這就大乘法進一步的特色所在。所以他不是用厭離的,反而是入世的,就在一切法的當下去面對觀察體會而超越。如果說厭離,那是厭離一切的貪欲而不是厭離一切法,這就是重點。佛看這些人不能因為直接從常性不可得下手去體會涅槃,只好進一步說無我——我不可得,從無常說到無我感覺好象有次第。

「經說:「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說明了世間快樂,隨時變化,不可能永遠保有,故本質上是苦。」

很多人剛開始不能了解無常故苦的道理,覺得人間無常遷流變化,但也快樂的,喝酒可以快樂,物慾以及身心五欲的享受也覺得是快樂的。但這樣的快樂能保存多久?既然不能永恆保存,那還是無常的。越執著越貪愛的,當它無常變化時就更苦了。所以表面上看來是暫時的快樂當你得不到或消失的時候更苦,所以無常的本質帶來的還是苦——無常故苦。苦就表示不自在印度宗教界認為有一個「神我」是自在自主、清凈快樂光明的。既然無常故苦,苦就是不自在,那就不是「我」。從這個立場來破除所謂清凈自在快樂永恆光明的「我」,所以無常故苦,就能證明無我這一點大家就要注意,就是從這裡去體證的。既然沒有我也就有我所,「我所是由「我」來引申的。沒有我,哪裡來我的?我都非實,「我的」是實在的嗎?無常無常所生身心就是無常非實的,不可能永恆不變。這個無常身心所創造的財產名譽、地位、眷屬是實在的嗎?「我」都非實了,這個非實的我創造的外在條件——「我所」當然不可能是實在永恆不變的。所以非我,就非我所,無我就我所。只有明白內(我)外(我所)一切都無常的,才能真正放下而不執著

生活中其實時時刻刻都可以體會到我們的執著自己的身體不喜歡?我周圍屬於我的一切真的能放嗎?真的是無常無我嗎?好好試試看就知道了,我們不能解脫原因就在這裡,執著而造業的地方就在這裡,生死不能斷的原因也在這裡,自己看得最清楚了。

「如人先富貴而後突然貧窮所感受的痛苦更大,故樂受是不徹底的。」

暫時覺得愉快幸福的事其實很快就過去了,不是徹底的幸福自在普通人窮慣了感覺沒什麼,如本來很富有,一下變窮就會受不了。如沒有外在的牽累較易放下外在攀緣越多,獲得越多,要保護的心力就越大,要放下就更難了。所以幸與不幸要從何角度來看:有人很富有,卻沒有一天不煩惱,牽腸掛肚的事特多;有人雖什麼都沒有,卻很消遙自在。聽說皇帝要做三天的乞丐,就不願意再當皇帝了。

「至於常人的無記舍受,乃至禪定境界的輕安、喜悅、不苦不樂的舍受等,都不能保持長久。」

「舍受」有常人的無記舍受及禪定的舍受:常人的無記舍受就是在沒有貪愛或痛苦的無記中,如沒有感覺到苦受和樂受的短暫「發楞」;至於禪定的舍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產生的輕安喜悅,乃至最後舍受的清凈都是無法保持長久的,出定就沒有了,故還是無常的。

「如說無常變化則對苦的認識不夠深刻,因樂可變苦,苦也可變樂。在此說的「苦」,是指一切不可能永遠保有,一切不徹底的,終究要毀滅的,故說:「無常故苦」。此說的「無我」,純從無常觀點出發:」

無常的深刻要深入才能真正明白,這裡所說的「苦」是指一切不可能永遠保有,即使再幸福的樂受或禪定的輕安舍受也都是不徹底的,終究要毀滅的。只要是不能永遠保存的一定是苦的,所以說「無常故苦」。而無我就是無法保持恆常不變,也就是常不可得,常不可得就是無我

有情對於無常變動故苦,苦就要求解決,對好的就追求,不好的就拒離,這離此求彼的意欲,即是痛苦。苦,等於不得自主、自在,不自主即無我。「我」,是主宰義,內有一自在者,能自主而控制裁決一切法的。事實上,正好相反。故從有情上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然後,離我,我所見而證涅槃。」

這裡把「我」的定義說得很清楚:能主宰自由自在控制一切的就是所謂的「我」。現在知道一切法無常(即常不可得,),也就無我,如何主宰?從無常(常性不可得)就知道根本沒有一個能主宰的恆常不變的「我」。知道無常無我就會遠離「我(我見)」以及「我所(我所見)」的執取,超越我見所見而證入涅槃

「如「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這是《雜阿含經》里的一經。只要能建立無常想,逐漸就能進入無我想;明白了無我,心就離我慢,順得涅槃。我慢就是我見的一種表現——優越感自以為是,我慢是最難降服的,尤其是在實有感里,很喜歡跟別人比較:與比我們強的相比覺得不差到哪裡;與不如我們的人相比就感覺很優越,自尊心強愛面子,這些都是我慢的表現。佛陀時代,為什麼規定聖弟子一定要去托缽托缽就是乞食(乞丐),乞是乞討,食是吃東西。其實就是在破我慢我執的自尊心優越感,破除我的實在感。佛陀自己也給大家作表率,悟道後四十九年的弘法中,除住在精舍有人供養外,每天還是去托缽乞食。這就是在破我慢我執,即使是皇親國戚來出家,照常要去托缽;後面出家的人比前面出家的晚,對前面出家人就要尊敬頂禮;如果奴隸階級的首陀羅出家早於王公大臣出家的,王公大臣還要向首陀羅頂禮就在破種族階級制度,破我執我見優越感

我慢最難降服了,有人說一句好聽的話,你就受不了。那個「受不了」其實就是我慢心——把自己位置提得高高的。所以要破這個我執實在是不容易啊!「慢」字就是「我」。

三法印,不但是真理三種定律,而且是修行三種過程。」

無常無我涅槃(無生),每一個法印都是真理實相,也是我們從觀察現象無常到體證無我而進入無生修行過程

「二、上面從無常無我而悟入涅槃也有直從無常說到涅槃
如「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

這也是《雜阿含》裡面的一經。「陰」就是五蘊,「本行」就是過去所造作的業,「思」就是行蘊(即意志力),「願」就是欲。我們現在五蘊身心是由於過去所造作的行為帶來的業力,加上過去的思欲而造成的因緣和合體,所以它是無常剎那不住生滅的。彼法滅故,是名為滅,從這一生滅無常的無住,當下直接悟入本自寂滅性。

重點是說,從無常無我涅槃 是一般修行的次第,但也有不透過無我而直接從無常契入涅槃,「彼法滅(生滅)故 ,是名為滅(寂滅)」,也就是「以生滅故,寂滅為樂」,即從無常生滅當下就知道寂滅,很重要

有情也好,器界也好,都在滅的過程中前進;」

不管是有生命有情還是山河大地的器世間都在邁向滅。如果從整體性的外表來看,壞掉消失了叫滅;但其實從遷流變化剎那不住來看,也可以直接體會到整體的壞滅。生命的出生到長大直至老死,都是邁向滅的過程,大家在生出來的那一天就開始邁向滅的過程了。如果這個生是實在的,那它就是不變的,怎麼會滅?正因為生隨著因緣的變化而遷流不息,所以它是如幻的,在這個遷流的過程中,我們認為它有生滅。每一個人生命的每一剎那是在邁向滅的過程中,隨時都會停止,而無不歸於平等的寂滅。不但是老病死的滅,意外死掉的也很多,早上出去,晚上就回不來了眾生為什麼都怕死?因為總是認為死離我們很遠尤其是年輕人以為老了才會病和死。其實死是真相,看那墳地的墓碑中,老人反佔少數,年輕人佔多數。全世界以六十億人口去計算,平均年齡六十年,我大約算一下,一天要死三十萬人,怎麼知道哪一天不是輪到你?每一個人都是平等地向滅的過程進行,每一剎那都是死亡的前兆,生有何喜?死又何悲?執著有何意義?生的真相剎那不住,能保住什麼?明白這個,那個我「慢」從何而來?「我很大了不起,我比你優越!」跟誰比?你們有沒有去靈骨塔看過?那些位置有一百萬,三十萬,二十萬,三萬,五萬的,難道只是為了死後和別人比骨灰罈的貴賤,並分別「這個瓮子里的人從前是開賓士車的,那個瓮子里的人以前是騎自行車的」嗎?在邁向死亡的過程中最後是平等的。

就在虛幻活著的過程里,我們自以為是地造了很多惡業,導致後面的痛苦煩惱乃至生死輪回不停。就像在看電影過程中,喜怒哀樂悲苦惱什麼都有,但看完電影回來還剩下什麼?一片一片的電影膠捲就這樣剎那剎那去了,好象活生生真的,其實只是一片片在眼前極度快速地閃過,形成我們眼識的錯覺而已。其實哪一個人不是在電影?我們每天在憂悲苦惱,想方設法斗爭佔有,沒有想到最後的結局卻是滅!古人尚講人生意義是立功立德立言。那我們到底立什麼?立一個骨灰罈而已!連立功立德立言都沒有!生命意義到底是什麼?不管你在電影中扮演的是什麼角色,一剎那就過去了那隻是往滅的過程而已!我們卻計較不息:「我不要當苦旦,我要當小生」,其實每一個都在扮演苦旦,只是不知道而已。

「一切是本性寂滅的,體證到本性滅,就是涅槃。」

這個「本性滅」一般人很難體會,都要看東西消失了才知道滅。其實萬事萬法都是因緣條件組合緣起的就是沒有實性,沒有實性的當下就是空,無實性、滅、本來空、本性滅是同一內涵。我們不知道什麼叫本來就滅,本來就空,故執著在實有里,等到一個東西消失了才認為是空。其實東西的存在本身就是空,因為它必歸於滅。這個「必歸於滅」不是誰讓它滅的,而是它本來就是滅,誰也逃不了!所以明白當體即空的人,當下就能體證寂滅性,當下就證得涅槃解脫。如果我們在活著的那一剎那還不能悟,死後就隨業力而轉,沒有辦法了。所以一定要在活著的生命當下見法,否則真的就只有輪回的份了。即使沒有證到涅槃境界,至少要見法,證初果見道位後,三惡道就不去了,最多人天往返七次而已。注意啊,一旦落入三惡道就很苦很慘了,不知道要多時間的輪回!為什麼要福慧雙修?至少先斷了三惡道的因,到三惡道去是很苦的,而且時間非常長。見法後三結斷了,三惡道就不去了。即使我們不能馬上成佛成八地菩薩阿羅漢,至少一定要見法,很重要!大家真的要好好發心要了本性寂滅,否則輪回是非常苦的!

又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無常生滅義,生者必滅,一切確都是滅盡之法。雖生者必然要滅,但一切痛苦依此生生不已而存在,確是事實佛法就是要在這生滅不已(生死流轉)之中,設法使它滅而不生,以之解決一切苦迫。」

才是重點,解脫觀念與一般眾生貪生怕死傳統觀念剛好相反。因為有生才有死,才有苦,苦迫性是由於「生」才有的。真正的佛法是要截斷生死之流,死後不要再生了,因為輪回再生還是要苦。修行要體證的是寂滅法性,不再隨業力而輪回。明白我執貪愛是生死之因,其實要解脫(即不生)反而困難,因要斷除我執貪愛才能辦到。眾生要繼續生很容易,只要繼續造業,保證你會繼續生。很多人貪生怕死,其實死有什麼可怕?我保證你再來,只是來哪一道不知道。真正的佛法是要斷生死之流,截止惑業苦,是希望死了不要再生,這叫涅槃。所以阿羅漢自己說:「此生已盡,不受後有」,已斷愛染我執故,再沒有相續因緣了,肯定自己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會再來輪回生死而證入涅槃

大乘佛法批評這樣不圓滿,說自己解脫證入涅槃,不管眾生了,那叫自了漢。但是生死兩種:一種是隨業來的,我們沒有斷煩惱業以前是身不由己隨業流轉,造了業不來也不行;如果自己斷了生死但要行菩薩道,那是乘願力而來菩薩發願為度化苦惱眾生生生生世世來人間那是願力。大乘的八地菩薩阿羅漢一樣都是無生法忍,然而八地菩薩願力大,可以意生身隨願而來人間眾生不盡不入涅槃。他可證涅槃而不涅槃是由於看到眾生苦,只要還有一眾生在,他就不忍自己自了,那是真正的慈悲願力。千萬不要害怕由於證悟而不能來,所以不敢證,要盡量去證!即使「不小心」證了都沒關係,但是願力要大,看到眾生苦,我們要關懷而不自私。其實如果你見了法,知道一切因緣,知道一切無常無我,知道我是如幻的,生死也是如幻的,那你還會生死嗎?不會怕生死了。沒有見法的人是無法要來就來的,正因為見了法,有內涵有條件,才能隨願而來。否則你的業力比願力大,怎能以願而來呢?只能隨業而來了,那就不知道到哪一道去了,哪能要當人就當人?見法一定要,這樣才有本錢,才可以隨願而來,那就不生死了。沒見法的人由於沒有破除我執站在有一永恆不變的真「我」的立場,所以怕生死。體會無我就不再怕生死,所以才有菩薩的悲願——不畏生死不住涅槃。大家要用心,先見法,才能有本錢隨願而來而不是隨業而轉,很重要

「「滅」,不是佛法的故意破壞,它是諸法本來如是的必然性(法性自爾)。因有了某些因緣連繫縛著了,所以滅了之後又要生;現在把連繫截斷,就可以無生滅(消除生死苦迫),而解脫了。」
    一切法本來一定會歸於滅——本性寂滅,這叫法性法爾,本來如此,沒有一法能超越這樣的法則。但是由於我們有某些因緣造了業,所以被業所束縛連繫,死了以後不得不生。現在經過修行,破除了我執也不再造業了,這樣就截斷了生死的系縛,因此滅後不再生,痛苦煩惱也能當下止息而解脫

「依無常深義,即了知法法如空中的閃電,生而即滅,剎那生滅不住,而一切無不歸於平等寂滅的。」

深觀一切法(包括色心)都象閃電一樣剎那剎那不住,沒有一那是安住的——生而即滅,即生即滅。既然是即生即滅,剎那都在生滅,沒有一個實在的安住相,就可以體會到一切法其實是不生滅即沒有生滅的。生即非實生,滅亦非實滅,沒有自性實在的生,當然也就沒有自性實在的滅了。當下就可以發覺它的寂滅性,而這個寂滅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的平等性——眾生一味的平等

佛說:「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佛說無常滅,意在使人證知常性不可得,而悟入不生滅的寂靜。」

在一切法的當下知道它的剎那生滅不住,悟入法性空寂這叫生滅法。如果活了一百歲而不見法,那就是白活了。在人間活一天能見法的比一百歲活著不見法人有意義。甚至即使活一剎那,只要能見法,也要愚痴地過一百歲有價值我們現在每天求生活好過一點,身體健康,事事都如意,活到一百歲。但還是要死的啊,死的當下沒有見法,最後則隨著你的貪欲執著繼續輪回造業。如果在任何環境能見法的,當下就斷了輪回生死,二者豈能相比?是在慾望中過一生好,還是想方設法在一剎那中能見法最重要?明白這個輕重緩急的人就不會一天天糊裡糊塗得過且過地在慾望中討生活糊塗的人是在耽誤自己解脫因緣,即使一生都在慾望中享福,一百歲剎那就過去了,得到的只是業力生死輪回而已。如果我們能真正珍惜生命,把握生命的每一個當下來悟道這就是有智能的人。因此無論什麼身份都要好好珍惜活在人間因緣,好好把握它來悟道,不要再受苦了。所以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生滅法(悟入寂滅),見到一切法的無常就是看到生滅法,生滅法非實,沒有一剎那安住,明白這點你就不執著了。真正見生滅法的如幻性就是你悟道因緣這是我們一直在重復講述的理念,應該好好把握,在生命的每一個當下都能體證的。

與這個偈子相關的故事令人深思:佛滅後,阿難老了,遇到一個年經人在唱這個偈子:「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水潦鶴是一種鳥)。」阿難聽到後說:「是不見生滅法,不是不見水潦鶴。」年輕人回去告訴自己的師父師父說:「阿難老了,記錯了,應該是水潦鶴。」阿難尊者是佛的侍者,已證阿羅漢,竟然被他們說是老人痴呆了。各位想想看:佛滅後,即便阿難老了,也不過離佛幾十年,生滅法就變成水潦鶴,而且阿難還活著,也在講這個正確的偈子!由此而知,佛法流傳至今已相隔二三千年,我們還聽得到原味嗎?導師辛辛苦苦闡明根本佛法三法印,目的在於讓我們明白真正佛法原汁原味的根本真相

電視上可看到一種群體遊戲:幾十個人排一排,主持人告訴第一個人一句話:「你吃飽了嗎?」讓他依次傳下去,傳到最後一個那句話變成:「你看到鬼了。」整個傳話的過程沒有超過十分鐘,但傳出的話就完全不一樣了。而佛法流傳了二三千年,如今要聽到正確的原汁原味的根本法義當然是難上加難的事了!佛法本來是讓活著的人解脫的,到最後卻都在超度死人了;佛教是教育活人的教,卻變成死教鬼教了,你說慘不慘!所以有人來師父超度我說我不會,我既沒神通也沒德行。我辛辛苦苦上了好幾年的課,要度一個活人都好難好難噢!用這麼多的心血都難讓一個活人明白而解脫,如果敲敲打打就能讓死人解脫,那我們現在辛苦修行不是蠢蛋笨蛋嗎?還不如死了讓人敲敲打打來超度就好了。這番話不是在批評誰,只是看到佛教的衰落心很苦很痛很難過。其實不是出家人願意這樣做,而是有幾個眾生需要聽真話?象我這樣說要破我執貪欲,還要去布施付出,誰願意?如果說:「你們只要來就得救了,點一下即天堂掛號、地獄除名,有一真我可去天界享福自在,花一點錢功德無量,來生菩薩。」這個誰都要,因為滿足了眾生慾望么,多好!講真話講「無我」沒有人愛聽的,佛法為什麼會滅?真正的佛法是與眾生滿足我欲的願望恰恰相反的,誰要!看看所有的外道非常興盛,佛教無奈也來個方便:佛法也有「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