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對發心出家居士開示 十二 行堂

發心(十二)

行堂

——二〇〇五年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六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晚

地點:遼寧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道場內男居士約三十多人

 

●行堂

——我們應該知道,這個行堂既是成佛的因,又是正確的修行道路。

 

居士:恭請大德甘露門,教導我們如何了生脫死,離苦得樂

下邊繼續解答大家提出的問題,今天解答第十一個問題

第十一個問題:行堂如何才能做平等,讓師父居士們過好齋?

我們都知道大悲寺過齋是日中一食。雖然是日中一食,但由於我們這種過齋是建立在乞食的基礎上,不是說隨便便就要吃飯了,而是要做到像乞食的程度。雖然沒有上村裡,或上外面去乞食,但由於大家的供養,並由居士發心食物做好,所以要進行齋戒的。

因為飲食涉及到我們生死的問題。佛講了,早晨為天食,中午為佛食,下午為畜生食,晚上餓鬼食。這就說明飲食的好壞決定了我們生死的牽引,也說明了我們如何修行的問題。我們知道,這個日中一食涉及到成佛的問題,成佛的問題就是一件大事,我們既要在飲食上做到能夠保證修行,同時還要讓大家過好齋,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們首先應該知道日中一食是佛制,我們如法過齋就是在行佛制,不是其它制,所以我們過齋的過程就是成佛過程。什麼是過齋成佛過程?就是說我們在飲食麵前不能打敗仗。這並不是說我們把它好了就能成佛了,而是我們怎樣在過齋期間去掉貪心這就涉及到我們修行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很大的一個問題

我們剛才講了,如果我們一天吃兩頓飯,早晨吃還得天亮以後,這是種下生天因;如果日中一食,那是種下成佛的因。那我們是想成佛,還是想生天?過去有很多大德,他寧可在五濁惡世修行也不肯生天去享受。所以說,我們修行必須要掌握這個原則才行

如果早晨吃早食,在佛教里只有病人才可以吃早食,喝稀粥,這是為了照顧身體不好的才開的早食。這個早食不是隨便開的,不是對任何人都可以開。

下午吃食,這在叢林里就是犯盜了,盜三寶物。為什麼說是三寶物呢?因為這個飲食是由居士供養他是供養出家修道,我們如果下午吃,就違反了居士的供養心,這樣就會形成盜。佛在經里明確地指出,下午飲食晚上飲食——就是過午食,下焦腸地獄,要償受果報的。另外也是做畜生餓鬼的因,所以這都是非常可怕的。我們現在就知道,飲食的多少決定了一個修行的路線。也就是說,飲食使我們起心動念,它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我們如果不來到這裡發心出家,大家很難堅持日中一食的。因為大家有一發心出家,想了脫生死,離苦得樂和度眾生的心,大家有這種決心,才來到這裡進行修行日中一食。如果沒有這種決心,恐怕就做不到了。也有很多的人來到咱們寺院,你看你他不摸錢,還能堅持,如果一天吃一頓飯他就受不了了。為什麼受不了?就是我們的貪心在作怪。

而且我們往往被飲食打敗,在飲食麵前我們打了敗仗,也就是輪迴。說:「我們為什麼要輪迴?」你就飲食上看,如果過多的飲食會引起貪心也會引起淫慾心。淫慾為正因,飲食為助因,它倆是狼狽為奸的,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大家一定要知道,日中一食是佛制,如果你不能這麼做,是不允許在這裡出家的,因為你不具備出家的資格。

所以說,我們行堂,如果知道這個飲食對我修行有這麼大的利處和這麼深的意義,我們應該感到非常稀有、難得。那你在什麼呢?你就不是行米飯了,也不是行菜,你在成佛的因,你在做這件事情。這個機會給了我們,讓我們來布施這個成佛的因,讓大家都能早成佛這是多麼難得的機會。如果我們這麼想,我們的心就會平等

我們應該知道,這個行堂既是成佛的因,又是正確的修行道路。我們不光要日中一食,同樣還要為大家服務,這就是我們不斷地舍我、去掉貪心過程。別人在吃飯,你在瞅著,不但不吃,而且是很高興地把這個飲食打到師父們和居士們的手裡去,讓他們先吃,把好的讓給他們。這種修行是一種發心的行為,也是一種菩薩的行為,是很難得的。所以說,我們想修行,不光是要一頓飯,同時還要做到不起貪心。這個行堂,正是修不起貪心的最好辦法之一。

過去我在台山山寺的時候,當時在大寮。我偶爾也幫助他們行堂,人多,忙不過來了我也幫著行堂。那時候很希望去行堂,行堂的時候面對著大家,這個感到非常殊勝。因為行到每個人的跟前,我們小心翼翼地把飯打到大家缽里,我們有一個心願:就是願大家都能早日成就,早成佛道。我們這麼樣的發心,得到的回報就是心裡一片清涼,甚至比吃這頓飯還香甜、還清涼

(編者註:大寮:按照叢林規矩齋堂分為兩部分,專管做飯菜的地方叫做「大寮」,大眾過齋的地方叫做「觀堂」或「齋堂」,由兩部分人各自負責,現在很多都和在一起,統稱為「齋堂」。)

地藏菩薩有個願力,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也就是說,讓所有的眾生成佛,自己後成佛。那我們行堂在做什麼呢?我們正在做這件事情,就是你們大家先吃、先成就,我來為你們服務,這種作為正符合地藏菩薩的願力。所以說,行堂對我們來講是很難得的一個機會

特別是最近,小王居士,還有兩個居士行堂,在大家跟前一站,大家就生起很大的歡喜。每次過齋的時候,瞅著他們,又替他們高興,也很怕他們累著,更主要的還是替他們高興,能有這麼大的福報,去進行行堂,同時又在這裡修行,這個機會確實是很難得。另外,行堂的時候還得有一種什麼心呢?「不是我給你行堂,而是大家給我機會。」行到每個人跟前的時候,他都會發起一種感激心。如果我們有這種心,才能做平等

我在山寺行堂的時候就是這樣。有時候偶爾行堂了,我很小心翼翼地行到大家的跟前。我從他們的眼神里,還有這個感覺中感受到,他們生起一種特別感激的心,我也生起一種特殊的歡喜心。

行堂怎樣做到平等?我們要一視同仁,不能說這是師父這是執事人,我們就可以飲食上有選擇。比如這個菜,我認為挺好,給他多打一點;其他的人我不認識,少打一點。那都是不允許的,都是不平等的行為。不管師父也好,居士也好,都是一律平等,這才行

曾經有一次有個居士給我打飯,是飯還是菜?我也忘了。反正從他這個動作中,我看出來他要照顧我。後來他給我打飯,我就不要了。你照顧我,我就不要了。他一看我不要,當時可能臉就紅了,他就知道我發現了他的想法。從此以後,再沒有第二次敢做這種事情

所以說,我們行堂不要考慮師父面子,或師父想吃什麼,或是他想吃什麼,這都不允許,只有平等對待,這才可以。不光對師父這樣,對其他師父也是這樣,對外來掛單的師父也是這樣,一律平等。包括對我常住居士,或是外來的居士,一律平等。也包括臨時來的,甚至不信佛的,也是一律平等。有的人可能挑,「行,這個居士常來,他要什麼我給什麼。」等到外來的人,甚至拜佛也不會拜,我們就有了分別心,或是因為對方歲數大,可能沒有什麼地位,或沒有什麼修行,我們就有了輕視心,那都是不允許的,絲毫也不允許

比如說:今天我們吃的食物中有苞米,這種苞米很珍貴,冬天能吃著這樣的嫩苞米,很難得的。這個苞米不能只有師父可以吃,居士就不可以吃,必須平等。不管是後來的還是新來的,一律平等也不管是外來的,還是內部的,一律平等。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是一律平等,不能有半點分別心。有了分別心,那就是極錯誤的,這個飲食的齋戒就會遭到破壞。我們為什麼要日中一食?就是要有平等心,就是要去掉這個分別心。

這個飲食很重要的,我給大家講一個例子它也涉及到因果問題。

有一次在碧山寺做這個千僧齋,我就管炒菜,就是大寮,我指揮他們。其中有個菜叫胡蘿卜,大家就問:「師父你看,這個胡蘿卜是焯一下,變軟一下,還是怎麼做?」當時我就為了這個顏色好看,說:「就這麼地,切上就可以了,生胡蘿卜都可以吃。把它往菜里一擱,再加上它的熱氣一串,就可以飲食了。」生起這種心以後,告訴大家,就這麼做。

等到這個千僧齋快完事的時候,我們這些齋堂的人去過齋的時候,其中有幾個是外來要飯的,也進來過齋。這時候有一個歲數能有七十多歲吧,六七十歲的一個老人,一個女的。她夾了一片胡蘿卜,就是我說不用焯的那個胡蘿卜,從後邊座走到我那。她說:「你這個胡蘿卜啊,我吃不動你看,我的牙都掉了。這個胡蘿卜給你吃吧。」這時她又張張嘴,叫我看看她的牙。這個胡蘿卜她究竟擱嘴裡吃過沒有,我也不知道。我一看,趕緊接過來。看來我先前的想法錯誤的,這因果不爽,馬上就找到我的頭上來了。當時不敢猶豫,趕緊放到碗里,趕緊吃掉。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教育,以後再也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大家身上,不能圖一時的美觀,為了使這個菜保持一個很好看的顏色,而不考慮大家是否能吃下去的問題。所以說,我們行堂也是這樣,行堂一定要做平等,不能在飲食上有任何差別如果你要是在這裡有了差別,很快就會找到你,果報是非常快的。

行堂,不光每個人都行到,而且都要行得平均,不分先後,打到誰,我都能平等對待。有些飯菜也不都是像我們想像的,有時候打一打就稀了,剛開始打的干,後面打的就稀,這時候怎麼辦?我們要求在打飯菜之前就應該平等,要考慮進去,打到後邊的時候,也要考慮進去。不能坐最後邊吃飯的,老是吃稀的,而給頭一個打的都是乾的,這也是不合適的。那怎麼辦?就是說,我們盡量要做圓滿要把它調好。

為你過分地照顧師父師父反而覺得非常慚愧,而且對師父來講,是很痛心的一件事情。我們恭敬師父,就是因為師父有這種平等心,我們才去恭敬師父。你按照這種平等去做,正是恭敬師父恭敬師父目的是從師父開始逐步地恭敬。先恭敬師父,再恭敬其他師父;其他師父恭敬完了,再恭敬居士常住居士恭敬完了,再恭敬外來居士。不管是認識和不認識的,信佛和不信佛的,一律平等,不能有半點的差別。這個也是很重要的。

原先在蓋縣茅蓬的時候,每次吃飯都有兩個村裡小孩上我那去,跟我要吃的,有時候他一去了就要。有時候做了包子,也給他了。我生起很大的歡喜給他人吃的也是從自己飯碗里省下來的,並不是拿常住的。後來有一次下山時,在那個雪地里發現兩個包子,把餡吃了,光剩下個空皮扔這塊了。這時候挺傷心,看來在這個飲食布施上,我還有沒做好的地方,還有這個貪心地方。所以說,我們這個心一定要平等

行堂如何做到平等?同時我們還應該有一布施心。隨時做好心理準備,行堂行到最後,沒有飯吃,吃涼的、吃剩的,這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必須隨時都得做好這種準備。什麼叫隨時?就是天天都要發這種心。今天可能這個菜沒有了,或那個飯沒有了,或是今天的飯菜都沒有了;或是有,正好又來了一個人,怎麼辦?我應該把這個飯菜舍給他,我今天準備挨餓了,我們應該天天做好這種準備。你有這種心,才能達到平等

在碧山寺的時候,我吃飯最晚。有時候去吃飯的時候,還有行堂的在,他一看到我最後來了,看到我炒菜也很辛苦,就來給我行堂。有時候有剩菜,剩的新炒菜,剩一盆,也在齋堂裡面,但是我並沒有去打這個剩的(新菜)。這個剩的(新菜)也許他們明天用,也許壞了要扔,我先不管它,首先考慮的是這個齋堂裡邊行堂結束後所剩的菜有沒有?如果有,我就應該吃那個剩菜,接著吃。有時候剩的全是湯,很少有乾的了,也得接著吃。

這個行堂師父一看我去吃飯,這個桶里都已經是湯了,他特意撈撈底下,有點乾的,就給我撈過來,要給我打。都已經打到我的碗里了,我就把這碗菜又給他倒到這個桶里去了。當時他愣了:你看剩的全是湯,給你撈點乾的,這不是挺合適嗎?那也不允許

後來他就不知道怎麼打了我就教他,把這個菜輕輕一攪,就是上下都均勻,有湯有乾的,你也不能全撈稀的喝,有湯有干,打著什麼樣是什麼樣。通過我這樣做一次,以後就再也沒有人給我行堂了,誰也給我行堂。但是不管行也好,不行也好,我並不在乎這個,關鍵是一定不要起貪心

行堂的人要做到最後吃。最後吃的時候,也要做到平等,哪怕是最後一口湯,也得做到平等。不能說:這個飲食剩這麼多,我要是不撈一點,剩的乾的可能就要扔掉,我先把乾的吃了,省得浪費。我們不管他怎麼處理,首先要平等,不要挑剔,不管它是扔掉或不扔掉,都要按這個次第。大眾吃完了,剩下的我繼續飲用。這為最好,最殊勝。雖然少吃一口,少吃一點,但是心裡非常清涼

我們應該不被飲食所轉,也不能因為我們持日中一食就有驕傲就可以吃好的、吃多的,這都不可以的。也不能因為我們行堂了,我們最後吃的是涼的、稀的,是大家吃剩的,我就可以多吃一點、挑好一點,或是比以前吃的差一點,那也不行。必須做到如法地用,這樣才能做平等

有了這種心,你才能讓師父居士們過好齋。什麼叫師父居士們過好齋?就是讓師父居士們在飲食沒有任何挑剔,不分別好和壞,這就是過好齋。我們過好齋,不光是吃飽的問題,同時要空掉所有的貪心習氣

如果這個飲食我們打得很好,有很多師父可以通過過齋的這個過程就可以證道的,可以發起慈悲心也可以得到直心。有的甚至這一堂齋過完了,剛出齋堂門口就忘了,剛才吃沒吃過飯?過沒過齋?吃的什麼?一概想不起來了,沒有了。得過好長時間,想啊想啊——後來想起來了,剛吃完飯,剛從齋堂出來,吃的什麼……才慢慢生起這個概念。要是不起分別心,這個概念也沒有。

所以說,你想得到直心,必須在飲食不分別,不挑好和壞。這個飲食太重要了,雖然師父居士大部都是不挑好和壞,但是我們行堂的一定讓師父居士吃得平等吃得好。這個吃好並不是你多給點好吃的為好,而是要平等,多和少、上和下、稀和稠都要盡量做到平等。如果讓師父們和居士都能證到慈悲心和直心,這叫真正過好齋;讓大家都守住戒律,不起貪心,不起煩惱,這才叫過好齋。這個齋也不是好吃的,因為食物好了貪心,過壞了起嗔恨心,這都不行的。必須不起貪心也不起嗔恨心,這都是我們行堂應該做的。

總的來講,這個行堂從最近來看還是不錯的,基本上能打六十分吧!打六十分,這就很不錯了大部分行堂都是不夠格的。為什麼說打六十分?其中有動作太急、太重。前幾天人多,有時把那個小盆送到居士跟前的時候,這還可以,還比較輕,等這個勺拿過來就不是了,急三火四的,一個一個地往裡扔。這些都是不允許的,應該輕輕地放下,非常柔和,一點動靜也沒有,這才行這就說明我們的心還急躁,被相所轉。

如果要是師父在那坐著你這個勺會不會這樣放進去?我想你不敢,師父肯定要找你麻煩的,是吧?過完齋得批評你。因為你師父恭敬心,所以你不會把這個勺順手就扔進盆里頭,一定會很小心很小心地放進去。我們對居士或是對外來人就沒有這種恭敬心,這是不正確的。我們恭敬師父這是對的。為什麼需要恭敬師父?並不是恭敬師父一個人,應該通過恭敬師父,對所有的眾生都能生起這種恭敬心,這就是平等心。所以在行堂上,我們應該注意這些事情

所以我們大家應該在過齋上,要打一個很好的勝仗,要在這過好齋,一定要讓它有所成就,因為我們每天都要在飲食輪迴一次。雖然我們去掉了早晨和晚上飲食,離開了這個墮落的因,但就是這一頓飯,雖然是為維持生命也不能進行放逸。它同樣還存在墮落的因,不是沒有。如果你貪心了,那就不合適了。比如說,有的人飲食時,他就先挑好的吃,後吃壞的。那都是貪心這都不允許的。

另外,行堂還要做到輕、快、柔。行堂腳步要輕,還要快,不能等你半天也不過來,一點點地走道,太慢了還不行。還要輕,還要快,而且每個動作又非常柔和慈悲用心去做。這樣的話,我們在行堂上才會做到很好這是講的如何行堂。

這個行堂應該平時自己鍛煉,不要等到行堂的時候再鍛煉,應該在平時沒人的時候,互相之間就鍛煉。這個勺怎麼放,不是說:「好,下回我想著,那時候我再輕輕放。」你盡拿大家試驗,有時候你是不好的。不是過慢就是過急,或是過偏、過重,都不行。怎麼放?應該提前做一個試驗,這才行呢。你想行堂行好,就得採取這個辦法

另外呢,行堂時要做平等,讓每個師父居士過好齋,而生起歡喜。過去(在五台山)我就是這樣,大眾過齋時,我就在裡面往外瞅,這頓飯誰要是沒吃好,我都生起懺悔那時候我就想:是不是我的菜炒得不好?或是哪塊做得不合適?看到大家能吃到我炒的菜,生起特大的歡喜。所以行堂應該有這種心。

行堂如何行好,這個平時的鍛煉也很關鍵。什麼鍛煉?那就是對這個盆沉重的鍛煉。咱們是端盆,過去叢林的是桶,掛在脖子上。這有個套,把小木桶往那一掛,拿這個打飯菜。那個是很重很重的,在行堂來講,是一種功夫我們現在的是盆,不管這個盆也好,桶也好,都得做好。我們有的端得不好不順利。袖子等各方面都要紮好,不能混進去。另外呢,行得要干凈、利索。這些東西都得平時辦法,來實踐的,或是兩個人配合,這都可以的。

比如說:這個飯粘在勺上了,很難倒下來,我們得想一些辦法,怎麼叫它快點倒下來,不能老粘。過去有一辦法,打飯時老粘,怎麼辦呢?後邊有個打菜的,他倆配合,把這勺伸到菜盆里去,沾一下湯,這不就有油了嗎,我再繼續打飯,這個飯就不粘了。但是有一個毛病,就是打出的飯不幹凈,有時候有菜。這也是一個辦法

是在飯盆里可以再放一個勺,倆勺,一個小勺一個大勺,當我打不下去的時候,拿那小勺把粘在大勺上的飯挖下來,這也可以。這樣的話,省得到時候看似打了一大堆,那個師父一比劃,意思是不要這麼多,要一半就行了。你倒掉一半也不容易,就算不倒掉,你直接給打到缽里,它也剩不點了。因為什麼呢?都粘在勺上了。沒辦法,就使勁甩啊,在那緊著動作。這動作太大了,不好看,應該想點辦法要想行好堂,一個是平時要鍛煉,要想辦法來行好堂。

比如說這個行堂來回的次序,你們都得好了。有的呢,我這一排打完了,又打到下一排,正好那面也行堂,他倆就互相擠著,非要擱這過去不可,那就不合適了。這排打完了,可以從第二個座繞過去,再回來打,這就可以。所以說,互相不要擠,擠容易引起人家動念,互相都得配合好。

第一個要打得快一點,要把那塊位置讓開。第二個,就是這面行堂的,應該把這個速度稍放慢一點,等他過去瞭然後再過去。互相在那來回擠,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這都不合適。行堂應該像行雲流水一樣,輕輕而過,而且悄悄無聲,這才行呢。要輕快,還得穩重,讓人生歡喜心,這才行

今天講到這個行堂如何做到平等你說一說,行堂有什麼體會?

居士阿彌陀佛!我行堂,就覺得我的平等心不夠,給師父行的時候,我總想客客氣氣地行;一到居士那,我就開始毛躁了。

對外來的呢?

居士:對外來的居士就愛理不理的。

說得也很實在,這就是我們的毛病,我們大家有時候可能還認為是正確的。

恭敬師父對,他不知道恭敬師父不是目的那隻是個開始。另外呢,特別是對外來的。比如說行苞米,只剩三穗苞米了,我們這有四個人,有外來的,有咱常住的,還有齋堂的,這三穗苞米應該怎麼行?我們應該把它平均分配,這最好。

如果覺得平均分配不合適,因為前面的人都吃一穗,到我們這怎麼就變成多半穗了?怎麼辦?作為行堂的應該考慮,就是我這份不吃,讓給那個外來的。不能因為他是外來的,「反正你也不知道,得了,我們三個人一人一份吧,你就吃點飯得了。」那是不行的,必須隨時做到寧可我們不吃,也要給別人你要知道,行堂的時候,不定哪個菩薩來了

過去有一羅漢,這個羅漢叫什麼名?誰知道那個羅漢叫什麼名?他沒取涅槃,而且他說:「只要供養千僧齋的時候,我必到場。」

居士:賓頭盧尊者

賓頭盧尊者。如果有人供養千僧齋,他必到場。什麼叫千僧齋?就是你能夠真正地供養,有平等心。我想,你如果有了平等心,備不住賓頭盧尊者就會來了,來吃你的飲食,看看你到底是真正的平等還是不平等。他可能要化成一個窮人,很臟、很亂,可能要吃你的飯,要挑你的毛病你要小心,所以你時刻得想著:「這賓頭盧尊者要吃我的飯,我要是這樣行,那個苞米不給他,我就失去種福田機會了。」這個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對人一定要平等

的說:「行,外來人我平等。這個人我認識,他天天在這吃飯,我都認識他了,他也沒啥修行。他今天的飯菜我就不照顧他,沒有就沒有吧!」你不知道,那佛菩薩有時候就化成你認為不好人來考驗你,你最熟悉的人來考驗你。總的來講,我們那個心不能壞,不能為一口食物把我們的法身慧命毀掉了。我們應該通過這個食物成就我們,成就我們的道業,通過食物來去掉我們的貪心這是很重要的。所以說,我們在飲食上不能打敗仗。

大家也看到了,你看我每天吃飯的時候都要留一塊。為什麼要留一塊?一個是讓自己不過分地貪飽。另外呢,想到還有那麼多眾生需要飲食,哪怕省出一口,也表表自己的心意。通過這個來提醒自己,要時時發出慈悲心,不能貪戀,不能自私,也提醒自己隨時準備布施。這個布施包括什麼?你說一說。

居士阿彌陀佛師父。可能就包括您剛才說的種下那個因緣,應該布施給那個沒有吃到的人,打飯的時候應該是種個因緣吧!

布施啊,就是隨時把你那份飯布施出去,不是布施別人的,不是光種個因緣,而要把你的布施出去。不光把你那個食物布施出去,還應該布施什麼呢?你的血和肉。如果有個餓鬼來了,他就想吃肉,他餓,你怎麼辦?你給還是不給

居士:要是現在的話,我估計我是不出去。

哦,現在給不出去。那你怎麼辦呢?

居士那就沒辦法了……

我想你會那麼辦的,去找師父去,是吧?「師父,這還是你給吧!這個事是你的事。」(眾人笑)

所以說,我們行堂不但要布施飲食,而且要布施身體,血和肉,甚至布施我們的一切,這才行這就是我們飲食精神,我們應通過飲食來證到無我。我們應該往高處想,只有這麼想,才能把底下的事情做好,把微小的事情做得圓滿,每個微小的事情都含有很高的願望意義布施的每一口飯都有他的願力在那裡都是地藏菩薩的大願,布施的每一口菜都是菩薩的行為,那才行呢。所以我們這個飯才能吃得香甜。

同時呢,要做好挨餓的準備。為什麼要強調做好挨餓的準備?因為我們過齋並不是有飲食在那,我們去吃飯就行了,而是我們在做乞食想。乞食生活隨時隨地都要空缽的,這是很正常的。所以說,挨餓不應該起煩惱

山寺有一個老法師有一他是後進來的,就坐那。進來以後,大家正在過齋。過齋的時候,行堂的好像沒看著他,就給其他人行,走到跟前就繞過去了走到跟前就繞過去了,就沒行。人家老法師一聲也沒吱,就低個頭也沒說去瞅著那個行堂的,拿眼睛瞪他:你怎麼還不過來給我行堂?或是用手招呼,或是不高興起來。都沒有,就是低著頭,默默地、靜靜在那坐著

這個過齋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再過一會恐怕就要結齋了,有可能頓飯就吃不上了。但老法師坐那穩穩噹噹的,一動沒動。這個情景正好被我看到,就趕緊告訴行堂的,我說:「你趕緊過去打。」這個老法師這才吃上飯。

像這種情況,當時我想我要是遇到這種情況,能不能像老法師一樣如如不動。有的就拿眼神去招呼人家,或是做手勢,或是拿眼睛瞪人家,或是生怕這頓飯不著,那都不行的。都應該很好地、老老實實地不動,在那等著,做好這頓飯不著的準備。所以我們應該把這個行堂和過齋都當成乞食的過程,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做到平等

今天的時間過了,本來想講三四個問題,一個問題就講了這麼長時間,還有一些細節沒太詳細講,因為這個飲食對我們來講是很重要的。

我再給大家說一點,在以前的行腳過程中有一回乞到一個新的地瓜。乞到這個地瓜是怎麼原因呢?有一個女居士,就是一個施主吧,看到我們從山上下來,在那休息。她就問我們:「你們來做什麼?」我說:「我們從五台山過來,走到這準備乞點食物。」她說:「這麼地吧,我回家去給你們蒸點地瓜,過一會給你們送來。」

後來她也沒送過來,我們的乞食時間也到了,就次第去乞,正好乞到她們家。她一看我們過來,她說:「正好,我這也熟了。」馬上就把那地瓜,就給我們揀了那麼些,揀了這麼一抱。那時候她是很高興的,還要給一些醬油拌的涼粉,我還記得清楚。那時候有了地瓜,涼粉就不要了,說:「涼粉就不要了,你給這些地瓜就行了。」只要能吃飽肚子,那就好了。後來又乞了一點食物,就到那小樹林里去過齋。

過齋的時候,過來一個農村的就像傻子似的,他也坐到跟前。我們剛拿地瓜吃的時候,他伸手要。那時候是我分配食物,因為我那個徒弟性空,他不能分配食物,因為他分配食物的時候會把好的給我。另外,他個大,吃得也多,我分配食物,可以考慮得比較周到一點,可以多給他一點,我少一點。這樣的話,我倆都能得很好。

這回增加一個人,我們倆剛把食物分開,他也伸手要,後來就給他了。剛開始的是新的,他要了幾塊。那裡還有舊地瓜,等拿舊地瓜給他的時候,他就不要了。我們都吃舊地瓜,他不行,他不吃。後來他一看吃舊地瓜,就走了

通過這件事我們知道,那個布施機會不是老有的,所以你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不能給別人舊的,你應該自己吃舊的,給別人好的,就算平均分配也不行,咱們三個人都吃舊的,那也不行。你得吃舊的,給他們好的,這才行呢。你得做到這點,要不你就不是真布施我以為這麼樣平均,我吃舊的,你們都吃舊的,這樣平等。他就不吃,就走了

是說,我們還沒有真正的慈悲心,在布施上還有不平等什麼叫不平等?就是你不能把好的舍給別人,這就叫不平等。只有你把好的舍給別人,自己留壞的,這叫平等。並不是說這個東西咱們一人一半,那叫平等。那不叫平等。想達到平等,就是要布施,永遠無我,捨去自己的一切,沒有貪心你這才叫平等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

維那頂禮法師三拜!

師父:禮佛一拜!

大眾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