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對發心出家居士開示 十三 過齋亦修行

發心(十三)

過齋亦修行

——二〇〇五年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七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晚

地點:遼寧省海城市大悲念佛

聽眾道場內男居士約三十多人

 

●   過齋亦修行

——過齋就是我修行過程,也是去掉貪心過程,也是在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如何來成就自己。

今天講第十二個問題。

第十二個問題:過齋時如何控制自己不吃得過多?

我們前天講了行堂怎樣做到平等,把過齋的意義簡單說了一下。過齋就是我修行過程,也是去掉貪心過程,也是在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如何來成就自己。這個修行過程非常重要,是一個很好機會

過齋讓自己不吃得過多,這種說法是比較正確的。因為過飽有弊病:一個是傷身體;第二個,容易起貪心,甚至可以起淫慾心。這都修行中的障礙,我們必須要控制。由於我們身體的需要,一天還得吃一頓飯,還必須要營養這個身體。怎樣來營養這個身體?我已經跟大家講過,要隨時隨地做出挨餓的準備,吃不上的準備。有了這個概念,我們才能進一步地控制自己在吃的時候不起貪心

當我們吃到最後的時候,往往留一塊。留一塊食物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讓自己少吃一口,讓眾生得到一口。也就是把少吃的這一布施眾生,時時想到眾生,時時要想到度眾生也就是說,我們用這種方法不斷地培養自己的慈悲心,不起貪心

我們往往在飲食上就打了個敗仗。我們經常觀察狗,它們在飲食那是互相爭,誰也不讓,叼著就跑。我們作為人來講,應該有理智。在吃飯的時候應該觀察一下,看看有沒有沒吃上飯的?這頓飯需不需要我來舍?如果沒有就可以吃。我們繼續吃飯的時候,發現飯菜很好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五觀」。這個也很好,「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等等,這都是減少飲食、不起貪心的一個很好辦法

再一個就是觀察自己的飲食,它究竟什麼時候好?在我看著好的時候,當入了嘴,它就已經不好了。過了喉嚨,它已經失去味道。所謂的好,也就是那幾秒鍾的時間。我們成天忙三忙四,一天到晚就為了這口吃的,而它的「好處也就是兩三分鐘,過了喉嚨也就失去了。所以說,它是個不真實,不值得為它付出更多。

我們再進一步地觀察,就是這個食物的好吃和不好吃從哪來?如果食物上有一個好吃和不好吃,我們何必知道?既然好吃在食物上,食物應該知道,但食物無情的,它沒有說好吃或不好吃。

比如說一個饅頭當我們飢餓的時候,它顯得非常好吃。我們餓,饅頭沒餓,所以這個好吃就不是饅頭發出來的,是我們心裡發出來的,所以這個好不在饅頭當我們吃飽了,已經不能再吃的時候,這個饅頭就顯得不是那麼需要了。所以這種不需要也不饅頭生出來的,因為饅頭它還是那樣,沒有動,這種概念是我們心裡生出來的。所以我們就知道,一個所謂的好吃和不好是由於我們的心分別而造成的。

我們知道,在過齋時,好吃和不好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比如說:我們正念供的時候,我們的缽里打著飯。如果我們集中精力去念供,而且不去觀察這個飯的時候,並不知道這個飯好吃不好吃,鼻子也沒有這種味道。如果我們稍稍瞅一眼飯,或剛想瞅的時候,這個香味就飄進鼻子里來了,這個香味馬上就產生了。所以說,我們只要不分別,它的香氣並不能產生;當我們分別的時候,這個香氣也就生了。我們可以仔細觀察。

人說:「不是這樣,我也沒瞅,但這個香氣我也聞到了。」為什麼?是你早就動念了。可能沒進齋堂之前就想到,這頓飯很香,早動念了,所以你還沒看到飯就知道這個飯很香。這就是你的妄想打得太早、太多。我們通過這就知道,這個好吃和不好吃是我們妄想的分別所致。我們的分別心越大,我們的食物就越來越不清凈了。飲食不清凈,就會墮落。

我們應該知道,我們在修行中如果不分食物,有時候就可以吃到像天人飲食一樣的食物化生,從虛空化生。有時候吃一個桃,滿口的津液,桃味十足,而且沒有核沒有皮,更不用水去洗。我們吃到以後,比吃真桃還真實。當吃到這種桃以後,這個世間的桃就不吃了,你看著它實有,你也不吃了

所以說,我們越不分別,這個食物反而顯得更清凈、更真實。並不是我們越分別食物,這個食物真實。我們有的人就是這樣,拿到這個食物,就特別的珍惜,反覆地看,反覆地吃,這樣子來感受。但是你感受這一段的時間,會失去以後大的利益。他增加了貪心,以後的食物是越吃越不好

你看貪心的人,我們可以看出來。最後導致了吃葷的、腥的,他認為這好吃。為什麼會導致這個?一個是殺心重這是一個原因,另外還有一原因就是貪吃。本來是一個腥臭的東西,經過加點調料,就變成了一個他們認為非常好吃的東西

人現在的生活並不飢餓,但是連蚯蚓螞蟻等等,甚至一些很醜的,平時都很厭煩的東西,蛇、老鼠……他也敢吃。甚至和人類是一樣長相的猴子,猴腦都要吃這就是人們的嗔恨心和他貪心所致。貪心越大,嗔恨心越大;嗔恨心越大,他又起更大貪心。最後,它倆就互為增長。

最近聽說國外專門有吃野人肉的。什麼叫野人呢?就是生長在原始森林,不與人群接觸的人類。他把他們抓住以後殺掉,把這個肉賣給那些有錢人去吃,非常殘忍。這些人的這種行為都是貪心所致。所以貪心對我們來講是個大敵。我們修道了,首先就從去掉貪心做起。

如何控制貪心?我們最大一個敵人就飲食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飲食而住。所以說,有飲食就有輪迴。有了眾生就有飲食;有了飲食眾生就越來越多。如果飲食不控制,這是大病。所以我們應該懂得這個飲食的害處;同時我們也應該知道,飲食也是我們身體的需要。這兩個方面並不相違背。

有的人說:「師父,你光強調了不貪,如果不吃,那我們的身體怎麼辦?」如果你越是不貪你的心裡越清凈,本身就是一種飲食。這個飲食分有形和無形的,有形的飲食,它隨著我們心裡的狀態改變而改變。這點大家學佛已經清楚地知道,比如我們誦「大悲咒」、「楞嚴咒」加持的水,別人喝了它就可以治病。甚至是你在寺院里,如果是有修行人做的飯,它就清凈,很多的病人吃了,他就會解除病苦的。所以說食物都是唯心所造的,真正解決問題的,靠的是我們心的清凈,那才是真正的食物。如果我們自己不貪吃,本身就是一種食物,這種食物更珍貴。我們想成佛就得不起貪心,所以我們就得在各種條件下控制我們的飲食

為什麼我們只吃一頓飯?因為佛是大智慧者,看出了眾生輪迴皆依飲食而住,所以佛制戒,要日中一食,還要乞食生活,還不要貪。甚至晚上飲食在一起住都不允許,這內宿食都是不允許的;或者今天剩的食物,我留下來明天吃,這殘宿食也是不允許的。這都是為了克服我們對飲食貪心,所以說,佛非常有智慧

這個飲食問題啊,原先我已經講過。有一次,九五年行腳走到一個地方。是遼寧還是河北,我有點想不起來了晚上就有人上我那去,當時我們住在苞米垛里。這個人練過氣功去了想請法,問問怎樣修佛。我就給他講。講了一會兒,他要供養錢,說什麼也沒要,告訴他僧人不摸錢。後來他就走了

第二天早晨,我們還沒等天亮就上路了。他提了一壺豆漿從後面攆上來,在草垛沒找著我們,順著這公路去追,後來把我們追上了。他說:「我今天起了個大早,特意接了頭一個暖瓶的豆漿,來送給你們喝。我知道你們早上不吃飯,我得送你們豆漿喝。」他說不吃飯得喝豆漿。見我們不要錢,就供養豆漿,從挺老遠的地方來了。另外,他原先還練氣功,通過昨天晚上講,他就生起歡喜。當時跟他講,我們不喝。不行,非讓你喝不可。

後來我一想:哎,太難得了。走這么遠,很難遇上這么一個人,又請教佛法,又供養。不要錢呢,早上起來又打了豆漿攆上來。後來一想:這是稀的,咱就喝一杯吧!於是就飲用了半缽豆漿,沒有辦法。當我喝完這半缽豆漿,這一道全打飽嗝,全是一種饜食的氣味。

原先以為這個肚子很空很空的,啥也沒有,也確實沒有,很癟。但是沒想到這半杯豆漿喝下去,馬上就打這個臭飽嗝,消化不良那種氣味,一個接一個,還不是說打一個就完事,完全是這種狀態。一看到這種狀態,就知道今天的這個戒律不清凈了。後來繼續走,繼續觀察。

到中午的時候,乞食也能乞到,但和平時乞到的東西就有差別。不是沒有,這個食物雖然也很多,但遠遠不如平時乞的質量就有差別了,不是說一點沒有。當然了,走的地方不同,飲食供養也不同,但質量好壞自己多少還能觀察一點。再一個就是,在吃的時候,這個飲食味道遠遠不如以前那種清涼這一次就受了教育,以後啊,你就給啥也不能再喝了也不能因為他可憐就喝這半缽豆漿,再也不能開任何方便。

我們大家應該知道,這個飲食是一點都不能多吃的,多吃一點,它就會造成這樣。我曾經跟台灣的一個法師探討過這個問題。他聽我講了,比較認可,他說:「這就是破壞了內涵。」所以說,佛制這個日中一食戒是很有說服力的。我們通過實踐,就知道這個日中一食的清凈。如果不這么做,你想得到清凈那是不可能的。

你想一想,早晨從來沒喝過豆漿,就偶爾這一次,這個變化馬上就不一樣。通過這次教育,以後再也沒有犯過。所以我們通過了解這個過齋種種的好處和不足,以及它害處的地方,我們就知道了少吃、不吃得過飽對自己的好處

但是下面還要講一下,就是說我們在修行中,我們的色身也是需要飲食的,飲食要吃得適量。這個適量不是在你吃的多少來決定,是你自己的需要,在飽的時候要留一口。也就是說,我們本來是十分飽,我們只要吃到九分飽就可以,九分八分這都可以。這樣的話,就為吃得適量。

有的人說:「你看看,你們這日中一食吃這么多,吃這一頓頂我們三頓的。」這是兩個概念,因為我們一頓吃的多少並不重要,關鍵是我們守住戒律,我們是依教奉行,佛怎麼說,我們怎麼去做了,種下一成佛的因。有的一天吃三頓、四頓等等,雖然吃得很少,但你就再怎麼少,你的行為已經不遵照佛制,不聽佛的話。那犯有重罪,是不允許的。

特別是佛經里也講過,這個下午食是畜生食,晚上食是餓鬼食。講了種種的害處,甚至下焦腸地獄,就這么大果報。我們上回也講了,淫慾為正因,飲食為助因,所以這個飲食不能多吃。

另外呢,我們必須還得保證身體的需要。這兩個方面,我們都要考慮進去才為正確。我們吃是為了修道,並不是為了吃飯而吃飯,是為了修道。為了修道,隨時還要想把這個飲食從口中吐出來,在其他眾生需要的時候,要把這個食物吐出來,要不吃。如果我們吃得不清凈,我們就不吃這個食物不被飲食所轉。

我們怎樣控制自己不吃得過多?就是這樣來思惟它的好處和不足,我們的飲食自然而然就會有一個適量的程度有的人一天能吃三個饅頭有的人能吃十個饅頭。並不是他吃十個饅頭就吃得多你吃三個饅頭吃得少,是根據你是否需要來決定它多和少的問題。有的是歲數小,他十幾歲,吃不了多少,吃不點就飽了。有的歲數大,正好是三十多歲,正壯年的時候,正需要飲食的時候,他吃得很多。所以說呢,他這個多少是根據自己的量來決定的。

我們講了,知道食物的好吃和不好吃是自己心態的變化,也是自己貪心的多少來決定的,如果我們能控制飲食不看、不嗅,這樣的話,我們吃得過多的問題就好解決了,就不會貪戀過多。

剛才講到這個嗅,我順便再給大家講一個例子。原先在五台山做飯的時候,那時候還不戴口罩。你看,每天做菜、做飯時散發的那個熱氣、飯味、菜味,它都可以進入鼻子。我都控制它,不讓它吸。有時候實在是控制不了,需要喘口氣怎麼辦?把頭轉過去,不吸。有時候憋得也很難受,胸里挺悶的。悶也憋,實在不行就把臉轉過去,轉過去吸點別的空氣然後再轉過來。

因為這種香氣,飯的香也好,菜香也好,它都有一種揮發的物質在內。大家還沒有食用,也沒供佛我不能貪。每天都是這樣,剛開始弄得胸也很悶,也很別扭,但是也天天這么樣。食物的這種氣味也不聞也不貪,時間久了,就聞不著了。

有一天別人問我:「這個菜咸不咸?」因為我後吃,大家都說挺咸,我吃怎麼不咸呢?我問性空,我說:「你吃的這個菜咸不咸?」他說:「我不知道咸不咸。」他也不知道咸不咸。他以為我在考他,實際上不是考他,我吃了半天也嘗不出這個菜的咸和淡,光知道這個菜好吃,挺清涼,但是什麼味不知道。就是花很大的努力想知道這個菜到底咸還是不咸,那也不行,舌頭沒有那種味覺,不知道。

這是什麼原因?這個味覺它不分別了,就是因為平時不貪那種味道和香味所致。所以我們得靠平時控制這個貪心不貪,不是說你吃飯的時候不貪,任何時候都要不貪,這才行表面上看累得夠嗆,有時候憋得胸也很悶,甚至很難受,有時候躲過去喘口氣。但是,給你好處是很殊勝的。所以那時候知道了,原來這個味覺是可以控制的,可以解決的。但後來這一行腳一放逸,就慢慢又恢復了。

所以說,有時候我們控制自己不貪,採取各種方法控制不貪吃,得到的好處不可思議的,看著是少得了,但是你得的後面可是很多的,這是一個好處

這個不吃得過多,還有一地方應該注意,就是這個牙縫里的東西也不能貪吃。我們吃完飯啦,有時候這個食物的膩質在舌苔上掛著,它也能產生一點味道也能滿足肚子的需要,滿足飢餓這種想法的需要。這個在戒律上也是不允許的。還有牙里摳出的東西也不允許咽下去的。特別是在飢餓時候,牙里的食物有時候起到很大的作用

這個問題,過去在行腳的時候發現過。有一次晚上得很晚,很冷。不算太冷吧,就是在道上走,很清涼。因為我這個牙齒不好,漏縫也多。偶爾的,就有一個食物被嚼著了,就是從牙縫掉出一塊食物來,被嚼著了。嚼著這個食物以後,胃裡馬上就有一種很愉快的感覺,不能說吃個半飽吧,最起碼的這一食物差不多能頂個五分之一,很解決問題。當時想:哎呀,這牙縫里留點食物,這也能滿足人的需要。

是說,人在這困難的時候,貪心是這么強烈,而且它能擴大到叫你飽的感覺。通過這個事情,我們就知道這個妄想的厲害。所以佛制戒告訴我們,牙縫的東西也不允許吃。你看,這個起心動念多厲害,它會創造那麼樣一個飽的環境出來。所以說,我們不光是正常的齋飯不能貪吃,就是齋飯過後,舌膩上的東西,包括牙縫里的東西也不能吃。

如果我們平時這么樣控制自己,才會有一個不多吃的問題。當我們一旦要貪吃的時候,我們就會生起慚愧心。你要平時不鍛煉,到時候不貪,有時候你控制不了。吃了這個就想那個,最後吃來吃去就吃多了。你不讓它吃,它就生氣了,就起煩惱,「這不讓我吃」,就是這樣。

所以說,要自己想辦法通過這幾個方面來控制自己的飲食,不讓自己飲食過多,但也不可以故意餓著自己。因為咱們日中一食,你們也是日中一食,而且你們還有體力活也不能說:我乾脆少吃,每天少吃,最後挺瘦了,不能幹活了,那也不行。我們得根據因緣,一定要吃好,但不允許貪。兩個方面都要清清楚楚地知道,這樣的話,我們的飲食才能控製得很好。而且不光能斷掉貪心,同樣身體還能很好地去修行這是講到這個吃的方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