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uploads/content/2022/may/7757c4bb980c51518fae8f321d1f285f.jpg" />

戒律是如何形成的?

  釋迦牟尼佛在建立佛教之初,並沒有一開始就創立起一個龐大的戒律系統,大量的組織行為規范其實一開始是沒有制定的。

  那戒律為什麼會出現?是因為僧人或者出家者出現了一些不符合佛教的基本教理教義、不符合佛教的基本思想原則、不利於僧團發展的行為。

  這些行為,一方面不道德,另一方面也是不利於僧團的團結、發展和壯大等等。

  於是釋迦牟尼佛對這些行為表達了否定意見,後來這些否定性意見被記錄下來,就形成了相應的規定。

  慢慢地,這種批評性意見越來越多,就形成了戒律這就是被後世稱為“隨犯隨制”的原則

  隨著有人犯錯誤,那麼就相應地制定出戒律條文來,規定大家要引以為戒,以後不能這麼做了。

  也就是說一個制定戒律原則,不是一開始就預先列出了一整套的行為規范,而是針對具體情況,不斷增訂的。

  佛陀確立這些行為準則的標準就是我們一般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它強調對僧眾危害他人的行為和品德墮落的行為,要加以約束,對於有利於眾生或者有利於僧眾品格提升的行為,要加以提倡。

  你道德不好了,對他人造成侵害了,這些行為要約束他;

  對於好的行為,好人好事對於好的這種做法,要加以提倡。

  這方面的規定不斷積累,後來就形成了最初的佛教對於信徒行為的規范體系。這就是早期戒律的形成。

  “隨犯隨制”的內容越來越多,也為佛教制定出較為完備系統的教規,積累了最基本的條文規定或組成部分。

  後來就發展為要求僧團普遍接受的戒律,並逐漸形成了一個我們現在所謂的戒律原則或者戒律體系。

  大量的戒律條文形成戒律以後,又對這些戒律進行研究、進行闡釋,就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謂的律學。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師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