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下冊(第五十三章)04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五十三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五十三章面目悔向鏡底討04

  這是倒楣大團圓的地方?

  更約智者大師對法行二人,以止現安心,隨四悉檀意,以逗機宜,俱令人道

  佛法到了中國天台智者大師把信入、法入兩種人的修行方法,歸納為止現法門,修習止現法門可以得到四悉擅。悉擅是梵文很難翻,我們不講教理,不然又是一大堆理論,聽起來很麻煩

  智者大師歸納出佛法修持方法,達到了四種很高成就境界,使任何一種根器的一般人皆可入道。

  師即問言,汝於定慧,為志何等。

  這是智者大師的教育方法,等於一個學生來報學佛,先要問他為什麼學佛打坐?為什麼要求智慧、修定?『為志何等』,為什麼學佛?

  幾十年來的經驗我也感覺到,第一句話很重要有些人很乾脆,我說年輕人好好地人不做,來學佛打坐干什麼?他說想練功夫,噢!我說這樣啊!那你到功夫館去,佛法有個什麼功夫?就是給你坐好也要四、五十年工夫,你頭發都白了!父母養你二十幾年,結果你來學這一套連吃飯都吃不飽的事,你學了干什麼?學佛是學空的,不要負了親恩又負了佛恩。如果說我成佛,那還差不多,但是幾十年來沒有聽到一個敢說這種『狂話』。

  從某一角度來看,這種『狂人』,很值得欣賞,其狂亦可觀也!但是沒有這樣氣魄的人。再不然問學佛干什麼?『人生有什麼意思』,人生沒意思跑來學佛?學佛就有意思啦?你的觀念人生沒有意思才來學佛,難道學佛都是倒楣來學的。我這裡本來有一幅對子;

  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

  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人家說老師這幅對子好,我說這幅是掛在外面做招牌的,裡面有幅真對子:『發財不相見,倒楣大團圓』。有錢得意之時見人影,人生沒有意思才跑來學佛你說佛家什麼呢?這不成了倒楣大團圓的地方嗎!

  這都不佛法道理。還有一些人,唉呀我想生死,我說你生死有沒有經驗?當然沒有死過,那你了個什麼生死?講得恍恍惚惚。我這個話不是在跟諸位講笑話!換言之,在坐諸位要弄清楚為什麼研究這個?晚上日子好過得很耶!買一張電影票去修止觀隨便到哪裡玩都很好,跑到這裡來搞這個,這個玩意是什麼?別弄錯了

  所以智者大師問人家『為志何等』?為什麼學佛?你的立志是干什麼?

  其人若言,我聞佛說,善知識者,上四月形光,漸漸圓著,又如梯蹬,漸漸增高,巧說轉人心,得道大因緣,志欣渴飲,如犢逐母,當知是則信行人也。

  假定有一種人,智者大師經驗,你問他來干什麼?他說我佛說的,善知識明師很重要,明師像天上月亮,漸漸光明,越來越圓。大善知識又像登樓的梯子一樣,讓人漸漸登高。大善知識的善巧說法能轉人心,是使人可以得道的大因緣,所以對於老師我非常仰慕,希望你教我,好像小牛跟著母牛,左轉右轉,老師早、老師好、老師不得了、偉大……一大堆。當知這一人是行人。此信行還不是大信行人,往往在某一段時間有興趣而已,或者此信有一點問題,什麼問題?盲目信。

  你說老師怎麼樣,老師是人,釋迦牟尼佛也是人耶!看《金剛經》就知道,《金剛經講得最平實:『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佛化緣回來吃飯,飯吃飽了,把衣服整理好,缽洗好,腳上沾了泥巴洗乾淨,然後鋪好坐墊准備休息……,就是這麼平常金剛經並沒有說佛出門走路離地三尺、一身放光等等。

  若言,我聞佛說明鏡不動,色像自分明凈水無波,魚石自現,欣舍惡覺,如棄重擔,當知是則法行人也。

  另有一類人,問他為何學佛?因為他了解一點佛法,或者東聽一點、西聽一點,道聽塗說,或者看經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他也許這麼說,如果心裡沒有妄念,一切事相像玻璃境中一樣,照得清清楚楚;又如凈水無波,水中魚石看得明明白白討厭自己煩惱妄念多,腦子不清凈,想來跟老師打坐,求解脫這一類性向動機來的,接近法行人,只想從功夫路線來,不想從學理路線下手。

  『既知根性,於一入所八番安心』。智者大師的教育,學生跟你學,你要先了解他心理動機為何?觀察他根器的利鈍,如果是一把鈍刀,你的教育法是找一塊磨刀石,叫他天天去磨;利刀不能再磨了,再一磨就要發瘋了!利刀要想辦法使他鈍;鈍刀要想辦法使他利,這是佛法的教育法。

  你知道此人根性,對於此人要使他自己能夠安心、能夠明心見性

  咄,『善男子』,無量劫來飲狂散毒,馳逐五塵,升沉三界,猶如猛風吹兜羅毦,大熱沸鑊煮豆升沉,從苦至惱、從惱至苦,何不息心達本,以一其意』。

  『咄』等於發脾氣罵人。智者大師的教育法多半第一棒就打下去,咄!善男子你要曉得一個人的生命,從無量劫以來都在飲狂散毒。以佛法看來,世界上沒有一個正常人,都是精神病、狂人,心裡發狂,如中毒一般,追逐色聲香味觸五塵,在三界升沉,在男女觀念里滾來滾去跳不出來,像打擺子一樣,今天清凈一點,明天又不清凈,後天又清凈起來。被一股風力吹動,好似猛風吹木棉花,以中國語言表達,就像三、四月開在楊柳樹的白花,微風一吹,漫天飄散,兜羅毦像柳絮一樣輕。

  他又說身無始劫以來,像在沸騰的熱油禍中煮豆子,上上下下翻騰不已。唱京戲的有兩句話『過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比滾油煎』倒是很恰當地形容了這個人身人身在滾燙的油中還跑得滿快樂,『從苦至惱,從惱至苦』,由痛苦煩惱;由煩惱痛苦,不要看成玩文字,苦和惱兩樣,煩惱是輕微的痛苦;嚴重的煩惱就是痛苦

  『何不息心達本』,何不把心念休息下來,『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就回到生命的本來,即佛的境界,一放下就息心,回到本來面目禪宗祖師句話了不起,『本來面目』——中國禪宗祖師所創,此話用了幾千年,很簡單,仔細一想真厲害,人活了一輩子,自己面孔長得什麼樣子?不知道。我是沒有看過自己長得什麼樣子,不曉得諸位看過沒有?世界上真正准確的鏡子很少,就算準確,鏡中影像左右相反,鏡子里看的也不是我們本來面目。我們活了一輩子,本來面目看不見,因此『生不認魂,死不認屍』,人活著,自己靈魂什麼樣子,沒有看過;死了以後靈魂迴轉來看自己屍體,不認得。

  最近有位同學翻譯了一本有關投胎研究的書,西方心理學家做實驗,以催眠術使人回憶投胎的過程內容牽涉很廣,頗有研究價值.催眠回憶時敘述媽媽前生是他什麼人,爸爸前生是他兒子,投股成為雙胞胎時兩人吵架,一個要紅頭發、一個要黃頭發,各人搶『屍體』等等,很妙的一本書

  『生不認魂,死不認屍』,眾生自己的本來面目沒有看過,所以要息心達本,認識我們心性本體

  『息心達本』就是明心見性。『以一其意』是方法,在沒有明心見性以前,修持止現只有四個字:『以一其意』,把意識專一起來。

  『意若一者,何事不辦』。專一意識,沒有事情辦不成。觀心也是意識專一,佛經八萬四千法門,真正修持方法就是一句話:『繫心一緣』;釋跡牟尼佛告訴我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若能心念意識專一,身心便有轉機,只看大家能不能專一!

  譬如現在很多同學學佛、學打坐,為什麼沒有效果?因為不能『以一其意』。有的也是偶然瞎貓撞上死老鼠,撞到一下子而已。一些人學佛好些年,外表看起來在打坐,裡面熱鬧得很!又要聽呼吸!又要念佛;這裡有思想、那裡又腿痛;這兒腳發麻、那兒又有聲音來,吵死了!一會兒討厭人家從你前面走過、一會兒又怕風,你看你那個意在那裡鬧得厲害!真一心,或者一句佛號,專一其意,沒有什麼困難,就是一句話:『以一其意』。總之沒有境界、沒有效果是因為你的意不能專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