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解參考譯註及心得報告(5)

  復以本經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理者,實際①理體②,亦即真如③實相,真實之本際也。契理者,蓋本經乃『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並『惠以真實之利』,純一真實也。又本經稱為中本《華嚴經》④,經中所詮之一切事理,即《華嚴》之事理無礙⑤、事事無礙⑥之一真法界⑦ 。《華嚴》秘奧之理體,正在本經,故雲契理。至於契機,則更是本經之獨勝。經中之持名法門,普被三根,齊收凡聖。上上根者,正好全體承當;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上則文殊⑧、普賢法身大士⑩,亦均發願求生;下至五逆⑾十惡⑿,臨終念佛,亦必隨願得生。橫出三界,圓登四土,頓與觀音⒀、勢至⒁並肩。可見此法門之究竟方便,善應群機也。

  【注釋】

  ① 實際:

  《佛學大詞典》:真實際極之意。即指絕離虛妄涅盤實證;又指真如之理體。金剛三昧經(大九·三七○上):『佛言,實際之法,法無有際,無際之心,則入實際。』又大智度論卷三十二(大二五·二九七下):『實際者,以法性為實,證故為際。如阿羅漢,名為住於實際。(中略)善入法性,是為實際。(中略)實際即涅盤。』中論卷四(大三○·三六上):『究竟推求世間涅盤實際無生際,以平等可得故,無毫釐差別。』此謂涅盤即實際,而生死與涅盤亦皆平等可得而無毫釐之別。禪宗常用『實際理地』一語,表示超越斷絕一切差別妄見的平等一如之世界,或真實究竟之境地。

  ② 理體: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術語)萬有之本體,謂理性也。

  ③ 真如

  《佛學大詞典》:即指遍佈於宇宙真實本體;為一切萬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實、法界、法性、實際、實相、如來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凈身、一心、不思議界。早期漢譯佛典中譯作本無。真,真實虛妄之意;如,不變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說之『萬有之本體』。

  ④ 華嚴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經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之略名。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庄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庄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略策曰:『大方廣者,所證法也。佛華嚴者,能證人也。大以體性包含,方廣乃業用周遍,佛謂果圓覺滿。華喻萬行披敷,嚴乃飾法成人,經乃貫穿常法。』四教儀集註上曰:『因行如華,庄嚴果德。』此華譬因行也。探玄記一曰:『佛非下乘,法超因位,果德難彰,寄喻方顯。謂萬德究竟,環麗猶華,互相交飾,顯性為嚴。』此華譬果德也。大日經疏曰:『華有二種:一者萬行華。二者萬德行。』

  ⑤ 事理無礙:

  《三藏法數》:[理事無礙法界]條:謂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無礙法界

  ⑥ 事事無礙:

  《三藏法數》:[事事無礙法界]條:謂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

  ⑦ 一真法界

  《三藏法數》:﹝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無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即是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惟一真實不可思議;是名一真法界

  ⑧ 文殊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菩薩)文殊師利之略,舊稱文殊師利,滿殊屍利,新稱曼殊室利。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義;師利或室利,是頭之義,德之義吉祥之義也。此菩薩普賢為一對,常侍釋迦如來之左,而司智慧(普賢在右司理,但當以右智左理,今違之,一依勝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義也)。心地觀經八曰:『三世覺母妙吉祥。』放缽經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父母文殊佛道父母也。』此菩薩頂結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劍,以表智慧之利劍,駕師子以表智慧之威猛。

  ⑨ 普賢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菩薩)又作三曼多跋陀羅,或譯曰普賢,或作遍吉。主一切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與文殊之智德,證德相對。即理智一雙,行證一雙,三昧般若一雙也。故以為釋迦如來之二脅士。文殊駕師子侍佛之左方,普賢白象,侍佛之右方(今反智右理左之說者,示理智融通之義,又胎藏界之次第右蓮左金也),此理智相即,行證相應,三昧般若全者,即毗盧舍那法身佛也。華嚴一經之所明,歸於此一佛二菩薩法門故稱華嚴三聖。為一切行德之本體,故於華嚴之席說十大願,又為諸法實相之理體,故於法華之席,誓於法華三昧之道場自現其身。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普賢者,外國名三曼多跋陀羅。三曼多者,此雲普也。跋陀羅,此雲賢也。此土亦名遍吉。遍猶是普,吉亦是賢也。(中略)注經解雲:化無不周曰普,鄰極亞聖稱賢。』探玄記二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大日經疏一曰:『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楞嚴經曰:『普賢菩薩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義立名。』法華普賢勸發品曰:『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晉華嚴經法界品曰:『爾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大庄嚴重閣堂,與五百菩薩摩訶薩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探玄記十八曰:『名中先標上首二人,以其是助化主故。釋有三義:一普賢法界門是所入也,文殊般若門是能入門也。二普賢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三普賢明廣大之義文殊甚深之義,深廣一對故。』

  ⑩ 法身大士

  《佛學大詞典》:[法身菩薩]條,指累積修行而斷除一分無明,即顯現一分法性之菩薩。又作法身大士大智度論卷三十八(大二五·三四二上):『法身菩薩斷結使,得六神通,生身菩薩不斷結使,或離欲,得五神通。』此外,或指十地以上之菩薩

  ⑪ 五逆:

  《三藏法數》:﹝出華嚴孔目﹞[一、殺父母],謂父母養育,恩同天地,為子者,當竭力孝養奉事,以報其恩,況行殺逆;若行此事,是為逆罪,即墮地獄四分律雲:若殺父母者,不許出家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二、破和合僧],謂比丘集眾行布薩時,和合作法,若後來者,當隨順寂默,或當出避。若以嗔惡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為逆罪。律雲:破和合僧者,不許出家具足戒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布薩,華言凈住。)[三、出佛身血],謂佛是一切眾生慈父,能令眾生悟明自心,出離苦趣。眾生歷劫供養,不能報其恩德萬一,而況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為逆罪。興起行經雲:提婆達多推出擲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傷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緣後墮地獄。(梵語提婆達多,華言天熱。)[四、殺阿羅漢],梵語羅漢,華言無學。謂無法可學。又名應供,應受人天供養故也。眾生即當供養恭敬,以為種福之田,況行殺逆;若行此事,是為逆罪。律雲:殺阿羅漢者,不許出家具足戒也。[五、破羯磨僧],梵語羯磨,華言作法辦事。謂比丘具足戒,或行懺悔法時,當依和尚阿闍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為得戒,若有人見者,當隨順寂默,或當出避。若以惡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為逆罪。律雲:破羯磨者,不許出家具足戒也。(和尚梵語鄔波遮迦。於闐國翻和尚,華言力生。梵語阿闍黎,華言軌範。

  ⑫ 十惡

  《三藏法數》:[出法界次第]:惡即乖理之行。謂眾生觸境顛倒,縱此惑情,於身口意,動與理乖,成此十惡也。[一、殺生],殺生者,謂自殺,亦教人殺,斷害一切眾生之物命也。[二、偷盜],偷盜者,謂竊取他人一切財物也。[三、邪淫],邪淫者,謂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四、妄語],妄語者,謂好造虛言誑惑他人也。[五、兩舌],兩舌者,謂向此說是,向彼說非;或向彼說此,向此說彼,而使彼此乖諍也。[六、惡口],惡口者,謂言語粗獷,毀辱他人,令其受惱也。[七、綺語],綺語者,謂乖背真實,巧飾言辭,令人好樂也。[八、貪欲],貪欲者,謂於順情之境,貪著樂欲,心無猒足也。[九、嗔恚],嗔恚者,謂於違情之境不順己意,心生忿怒也。[十、邪見],邪見者,謂撥無因果,行邪見道心,無正信也。(撥者,絕也。)

  ⑬ 觀音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菩薩)舊雲光世音,觀世音,略稱觀音,新雲觀世自在,觀自在觀世音者,觀世人稱彼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雲觀世音,觀世自在者,觀世界自在拔苦與樂。觀音有六觀音,七觀音乃至三十三觀音,但常稱之觀音,指六觀音中之聖觀音如法華普門品之觀音觀無量壽經觀音是也。此為觀音之總體。是與西方彌陀菩薩之最初法菩薩同體。顯教以為阿彌陀弟子,密教以為阿彌陀化身,與大勢菩薩皆在阿彌陀佛之左右(觀音左勢至右),而贊其教化。故稱彌陀之二脅士。

  ⑭ 勢至: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菩薩)具名大勢菩薩,得大勢。阿彌陀三尊之一。侍於阿彌陀之右脅。主佛之智門者。菩薩大智至一切處,故名大勢至。真言以為胎藏界觀音院之一尊。觀無量壽經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大勢至。』觀世音菩薩受記經曰:『得大勢。』大日經一曰:『次近毗俱胝,畫得大勢尊,彼服商佉色,大悲蓮華手,滋榮而未敷。』同疏五曰:『如世國王大臣,威勢自在,名為大勢。言此聖者,以至得如是大悲自在之位,故以為名。』

  【譯文】

  又因為本經的殊勝之處就在於它既能夠契機又能夠契理。所謂「理」,是指自性的實際理體,也就真如實相,或者說是真實的本際。所謂「契理」,就是說本經是『從自性真實智慧之中所流出』,『其所開化和顯示出的正是自性真實的本際』,並且它能夠『惠予給廣大眾生自性真實利益』,這三種真實」,沒有絲毫的虛妄或是權曲,是純一的真實!而且本經還被稱為是中本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經中所詮釋的一切事相和理體,就是《華嚴經》中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一真法界。《華嚴經》中所顯示的深秘奧妙的理體,正在本經當中,所以說本經契理。至於說契機,則更是本經所獨勝的。經中的持名念佛法門,普遍地契合於上、中、下三類不同的根性,無論是凡夫小乘還是大乘菩薩,全都收攝在其中。上上根性的人,正好能夠全體承當,下下根性的人也能依靠這個法門而得度。上到文殊普賢這樣的法身大士,也都發願要求生極樂世界,而下到五逆十惡的人,在臨終時如能發願念佛,也必然能夠隨他的願而得生凈土。橫超於三界之外,圓滿踏入四土之內,當下便可以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相並肩。由此可以看出這個法門的究竟方便,以及善於對應多種根機。

  【心得報告

  這一段的核心就是講了兩個字:「理」和「機」。理就是文中所謂的實際理體、真如、本際,乃至於三個真實,說的都是一樁事情,這也是理解大乘佛法的根本。《華嚴經》的事事無礙是除去本經之外,其所獨具,也可說是大乘佛法的最高峰,義理非常深奧難懂,在後面講述十玄門的章節有詳細的闡述。而本經具足了十玄門,可稱得上是中本《華嚴經》,足可以證明本經義理之深之廣,已經達到了最頂峰。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才可以讓我們學人對這部經肅然起敬,與其他經典不可等同而視。機就是根機,也可以理解為不同程度的水平。本經最為獨到之處就是契機,換句活說,無論是什麼樣根機的眾生都能獲得最真實利益這是極為不可思議事情!

  又契機者,亦寓契合時機之義如來垂慈,獨留此經於諸經滅盡之最後百年,正表此經能契於當前及未來社會也。當前科學發達,人類應具之知識彌廣。社會進步,每人所肩之責任倍增。故咸應廣學多能,鞠躬盡瘁,參加建設,造福人民,實現人間凈土。晚近太虛法師提倡人間凈土,曾詳引《無量壽經》文句。蓋以此經雙照世出世間,詳示真俗二諦②。夫凈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③。不廢世法,而證佛法。』因持名之法,最為方便。隨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隨時可念,不勞閉關④宴坐⑤。但發廣大覺心,一向專念名號,下至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既能自覺覺他,廣度眾生未來;亦復自他俱利,造福社會於當世。是故經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良以此經符合社會之實況,真俗並照,事理雙融,凡聖齊收,心佛不二,故能長存而獨留於末世;良以此經不但為凈土群經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實亦為此界他方,現在未來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菩提之法要⑥。是故念祖感恩圖報,發無上心,敬注此經,續佛慧命。虔祈兩土導師,十方如來上師本尊⑧,金剛護法,慈恩覆護,威德冥加。翼此注釋,上契聖心,廣啟眾信,凡有見聞,同入彌陀一乘願海。

  【注釋】

  ① 太虛

  《佛學大詞典》:(1889~1947)浙江崇德人,俗姓張,本名淦森。法名唯心。為民國以來佛教革新運動之倡導者。號華子、悲華、雪山老僧、縉雲老人。十六歲出家。十八歲受具足戒於寧波(即今鄞縣)天童寺寄禪和尚,時與圓瑛法師私交甚密。十九歲在西方寺閱讀藏經,因讀般若經而有悟境。其後遊學於楊仁山之只洹精舍,與歐陽漸、梅光羲同學。因受時代思潮之激發,故主張革除佛教積弊,以弘教護國,進而興國救世。民國元年(1912)赴廣州宣揚佛法,被推為白雲山雙溪寺住持。並與仁山法師首倡組織佛教協進會』,進京晉謁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提出改革佛教計畫,中山先生以手令褒勉之。旋倡改金山寺佛教大學,未獲成功。翌年,在南京創設中國佛教協進會,後並入中華佛教總會。在追悼寄禪和尚大會上,主張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撰文鼓吹佛教復興運動,建立新僧團制度

  民國三年掩關於普陀山。某夜,忽聞前寺開大靜,心念驀然斷息,復歷悟境。二十八歲又歷第三次悟境。在關中先後撰寫佛法導論、整理僧伽制度論、首楞嚴經攝論等書。二十九歲出關後,即代圓瑛法師參加台灣法會,游曆日本,並在上海創設覺社,主編覺社叢書,翌年改為海潮音月刊。三十二歲,與歐陽漸之支那內學院有法義之諍。大師以平素反對用進化論之歷史考證法研究佛書,故於日本學者考證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等書為偽書時,乃起而反對。嘗作『評大乘起信論考證』、『佛法總抉擇談』,力主法相必宗唯識,並為起信論辯護。同時,倡導大乘八宗平等,而宗本天台禪宗。更主張以禪、律振興佛教,且擬弘揚大乘佛法於國際上。時人將其歸屬為佛教界革新派之代表,而以諦閑大師為守舊派之代表

  ② 真俗二諦:

  《三藏法數》:[二諦]條:[出翻譯名義] 一、真諦真諦者,彰一性本實之理也,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是非雙泯,能所俱亡,指萬象真如,會三乘歸實際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二、俗諦。俗諦者,顯一性緣起之事也,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勸臣以忠,勸子以孝,勸國以治,勸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樂,懲惡顯地獄之苦也。

  ③ 世法:

  《佛學大詞典》:(指世諦之法,即世間之法、由因緣所生之法、可毀壞之法。勝鬘經(大一二·二一八中):『大悲安慰哀愍眾生,為世法母。』唐譯華嚴經卷二(大一○·六中):『佛觀世法如光影。』

  ④ 閉關

  《佛學大詞典》:閉門謝客而隱居修行。特指禪僧停止為人接眾之事,而一心一意於自室中坐禪修行。我國佛教界頗流行閉關之風。除禪宗之外,其他各宗派之研修者,亦常有閉關之舉,如凈土宗者,閉凈土關;華嚴宗者,閉華嚴關等。其時,所住之處稱為『關房』。閉關者或閱藏研法,或專修一門,依各人預期之目標而有不同。期限亦不一定,有數月者,亦有數年者。閉關期間,以不出關房為原則。故關房外,須有人護持飲食、醫護等事,稱為護關。

  ⑤ 宴坐:

  《佛學大詞典》:又作燕坐。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禪。又為『坐禪』之代名詞。

  ⑥ 法要:

  《佛學大詞典》:指教法中之要義。又作要文、主眼。大日經疏卷一(大三九·五八四中):『於此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初地。』注維摩詰經卷五闡說『善說法要』一語時謂(大三八·三七○下):『什曰:「此文不便,依經本應言,以要言說法,謂能簡要之言折繁理也。」肇曰:「善以約言而舉多義,美其善得說法之要趣也。」

  ⑦ 上師

  《佛學大詞典》:茜藏佛教對具有高德勝行、堪為世人軌範者之尊稱。又作金剛上師。茜藏人稱為喇嘛喇嘛,為藏語 之漢語音譯,本為 (上)與 ma(人)之複合詞,意指上德之人。相當於梵語(古魯、咕嚕),意即師匠、師范,為古代印度人或一般修行者對其師之尊稱。

  茜藏佛教特重喇嘛崇拜,於藏人之日常生活,舉凡誕婚壽喪、疾病災害,乃至旅遊遷徙,皆特別延請喇嘛為之祈禱而後行事,至於出家之修行者,於皈依佛法三寶之外,特重對喇嘛皈依,而有四皈依作法;並以自己之身口意,悉數供養歸投上師;認為奉侍喇嘛,即等於供事三寶

  以『法統』而言,茜藏密教最重視師承關系,認為金剛上師乃師師相承中的大日如來代表,故凡遇傳受密法,必經金剛上師之灌頂,修持密法之儀軌亦須先請金剛上師加持之。又因密教強調心法相傳,故密法之傳授,必須由上師弟子秘密授受。 依密乘之規定,堪任軌範師(阿闍黎)之上師須具備下列條件:(一)須有正統傳承的根本金剛上師之密法灌頂。(二)從金剛佛至自己的根本上師,其間所有密法之傳承灌頂皆須圓滿無缺,不可間斷。(三)須受本尊大灌頂(阿闍黎灌頂),精通顯密佛法菩提心學,並具備火供、壇城等修法材料,熟習諸經軌所說修法。(四)自己有能力傳授密法時,須經根本金剛上師許可,方能擔任上師阿闍黎,為人傳法灌頂。圓具上述條件後,依照茜藏之習慣,即可稱為『仁波切』,意指轉世佛爺。

  ⑧ 本尊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一)根本主尊之意︰指某一宗派或某一寺院之主要崇拜對象。又稱本師、本佛、主尊,或為別於脅侍、眷屬等諸尊,而稱中尊。日本佛教徒將一寺、一堂或一宗所供奉的主要尊像,謂之為本尊。其形像為木像、畫像、曼荼羅名號等。依宗派、堂宇之不同,所定的本尊也有別。一般寺院或依願主、創立緣起而安置本尊,通常不離釋迦牟尼佛、葯師如來、阿彌陀佛、大日如來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等。也有少數宗派選擇其他菩薩護法的。

  禪宗寺院中,佛殿之本尊為釋迦牟尼佛,或左右侍立迦葉阿難尊者,或文殊普賢菩薩,或無脅侍。僧堂之本尊為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眾寮之本尊是觀世音菩薩法堂則隨各寺而定。

  凈土寺院,古來即以阿彌陀佛或彌陀三尊(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為本尊。凈土真宗則於繪像、木像為本尊之外,另以名號為本尊。其名號有六字(南無彌陀佛)、九字(南無不可思議如來)、十字(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等三種真宗尚將中國日本等諸祖師繪於一幅,稱為光明本尊

  天台宗以久遠實成無作之本為本尊。日蓮宗以『南無妙法蓮華經』為本尊,或以日蓮所繪『十界勸請大曼荼羅為本尊,或以本門釋迦及本化之四菩薩為本尊。密宗以大日如來為普門總體的本尊,以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諸尊為一門別德之本尊。

  (二)指西藏佛教徒修法門之所屬主尊︰藏傳佛教之修行者,必須選擇某一佛、菩薩護法為其一生中所主要供奉、學習的對象,並專學其法。此一對象對個人而言,即其修持之本尊。本尊一經選擇,永不變動,正見攝持,以為修持之中心。如奉綠度母為本尊,則口不離其十字咒,身不異其綠色少女慈祥之貌,意不離大悲三昧地。其他上師蓮華生,本尊如喜金剛,空行如金剛亥母,護法如出世麻哈嘎拉,皆可為本尊。在四根本中,上師加持根本,本尊成就根本,空行為空樂根本,護法事業根本。

  【譯文】

  另外所謂契機,還包含了契合時機的意思。釋迦如來興大慈悲,在佛法滅盡後的最後一百年當中,唯獨將這部經留存於世,正說明了這部經能契合現在以及未來社會狀況。當前科學發達,人類所應具備的知識越來越廣。社會的不斷進步,讓每個人肩上所承擔的責任也倍增。所以大家都應該廣泛地學習從而具備眾多的技能,以鞠躬盡瘁的精神努力參加建設,造福於人民,實現人間凈土願望。近代的太虛法師提倡人間凈土,曾經詳細地引用過《無量壽經》的經句。正是由於本經兼含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詳盡地顯示出了真諦與俗諦。凈宗法門的妙處,就在於『不離佛法,而能行世間法,不廢棄世間法,而能證入佛法。』,因為持名念佛法門,最為方便。隨處於任何地點都可以修,不必非要去隱居於山林;隨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念,也不非要閉關打坐才行。只要能發出廣大的覺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最低乃至只有十念甚至一念,也能往生。不耽誤世間工作,依舊能夠快速超脫生死輪回。既能夠自己覺悟覺悟他人,廣度未來眾生;又能夠使自己和他人都獲得利益,造福於當前的社會。所以經中說到:「將來在佛的經教即將要滅盡的時候,我以眾生慈悲哀愍之力,特地留存這部經再住世一百年。假如期間有眾生能遇到這部經典,並隨順其中的教誨而發願求生凈土都能夠得到度脫。」這部經的確是能夠符合現在社會的實際狀況,兼含真諦與俗諦,事與理都圓融無礙,無論凡夫還是聖賢都同樣收攝,心與佛平等不二,所以才能夠得以長久保存下來,並在法滅盡後仍能獨留於世間。而且這部經不但是凈土宗群經的綱要,世尊一代時教的指向與歸趣,實在也是此娑婆世界,乃至以外的所有世界,現在與未來的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得樂,究竟圓滿證得無上菩提的法要。因此我為感恩圖報,發起無上的道心,恭敬註解這部經,以延續佛的慧命。虔誠地祈請兩土的導師(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十方的諸佛如來上師本尊,金剛護法,以大慈大悲恩德進行護佑,在冥冥之中以威德予以加持。希望這部註解,上能夠契合於佛菩薩的聖心,下能夠廣泛啟建大眾信心,凡是見聞的人,共同進入阿彌陀佛的一乘大願海之中。

  【心得報告

  「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出自於晚清沈善登居士的《報恩論》。對於我們現在所處的21世紀現代社會而言,凈土法門可以說是我們的唯一出路,將來越往後,這一點越可以突出體現。

  末學自身的體會,「不離佛法」,就是不能離開這一句佛號,不能離開經教的熏習。仰賴現代科技,計數器是非常便利的,套在手指頭上,定一個適合自己的數量,只要工作不需要腦力之時,隨時可以散念。如果工作之餘回到家,再能擠出少量時間定念就更好了。另外,手機中非常方便放入法師講經的音頻,上下班的路上都可以聽。總之,只要有心,相信再忙也可以騰出些時間來,隨時隨地,隨分隨力都還是可以修的。但同時,科技也帶我們一個最大的障礙那就媒體網路,其對我們的吸引力和控制力非常強大。恩師在講經中曾經說到有一天魔來找他,質問他為什麼要侵佔他的道場?原來是指責老法師的經教在衛星電視網路上播放。恩師才明了,衛星、媒體網路原來都是魔的道場。現在是法弱魔強的時代恩師在經教中多次勉勵大家要遠離媒體他有權利播放,我們也有權利不聽、不看要做得了自己的主。一心放在經教和佛號上,隨著對佛法的逐漸深入,我們會真實感受到煩惱逐漸降低了,心清凈了,每天作息規律身體健康了,事業家庭也會越來越順利,這些真實利益,只有真誠去做才會收獲到。能做的人,也的確非常難得和不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能夠一切修學的同修善根福德都不可思議,無論是什麼學歷水平,大家也都別小看了自己,能夠選擇修學這個法門老實努力肯干,就是真實智慧,得諸佛菩薩加持將來的前途無限光明!

  「而行世法」,就是工作生活,與大眾相處。如果我們學佛家庭生活工作都沒有搞好,與外界顯得格格不入,甚至被大家看作異類,就一定要檢點自己的過失了,恐怕沒有很好地活學活用,將佛法智慧用到實處。如果我們把家庭工作都搞得井井有條,自己每天都歡歡喜喜,身心健康還能夠影響身邊的人正確認識佛法,甚至跟著一起學佛,這才是佛法真實受用。

  「不廢世法」,不了解佛法的人,總是認為佛教是避世的。有的人甚至誤會,佛法中所講的看破、放下,就是要我們必須放下世間工作家庭,找個清凈地方,如同出家人一樣的生活才是修行。殊不知這樣大錯特錯,這是「沒看破,亂放下」,反而給佛法抹黑,起到反作用,這個因果,我們恐怕也不得不背啊。所以,學佛的前提是要正信,破迷開悟,才能離苦得樂!放下的前提是看破,搞清萬法皆空道理金剛經中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放下要我們從心上能夠放下而不是事上,事上反而應該認真負責、更加做好才對。

  「而證佛法」,平時大眾做個好樣子將來往生極樂世界,給大眾示現,沒有病苦,瑞相稀有,一生不退作佛,就是證得佛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