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解參考譯注及心得報告(4)

  宋代居士王日休,曾撰《龍舒凈土文》,四海稱譽,傳誦至今。王氏臨終,端立往生。可證居士為我國凈宗解行①俱優、殊勝希有之在家大德王氏深慨寶典之塵封,於是乃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宋四種原譯另成一本,名為《大阿彌陀經》。王本問世,海內稱便,叢林奉為課本,流通勝於原譯。我國龍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采入王本。蓮池大師曰:『王氏所會,較之五譯,簡易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習見故。』故於所著《彌陀疏鈔》中,凡引證《無量壽經之處,多取王文,間采原譯。又幽溪大師更有盛焉,於所撰《彌陀圓中鈔》中,專取王本經文。近代印光大師於所撰《重刻圓中鈔序》中,亦贊王本『文義詳悉,舉世流通。』

  【注釋】

  ① 解行:

  《佛學大詞典》:即智解與修行之並稱。指由見聞學習而知解教理,進而實踐躬行所知解之教理。了解佛道真理(智解)與觀心修行之實踐行,乃是相因相資,稱為解行相應、解行具足、開解立行等。解與行,譬若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具有缺一不可之關系;亦即依解而起行,依行而實解。解與行皆為學道之法,故又分別稱為解學、行學。

  ② 幽溪大師

  《天台教學辭典》「傳燈大師」條:明高僧(1554~1627)浙江西安人,俗姓葉,號無盡。少投進賢映庵大師剃染,後隨百松大師天台教法。於萬曆十年(1582)問百松大師楞嚴大定之旨,見百松大師瞪目周視,忽而契入得授金雲紫袈裟。萬曆十五年,卜居天台山幽溪高明寺,立天台祖庭,教授學徒兼研習禪及凈土其所撰『凈土無生論』融會天台三觀之旨,闡揚凈土法門

  萬曆二十五年,撰『楞嚴玄義』四卷,續出『天台山方外志』三十卷、『楞嚴圓通疏』十卷、『性善惡論』六卷、『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二卷、『維摩經無我疏』十二卷、『天台佛心印記注』二卷等。師常開講席,於新昌大佛前登座豎義時,大眾齊聞天樂鏗鏘齊鳴。每歲修法華大悲光明彌陀楞嚴等懺,並四種三昧。明崇禎元年(1628),臨終手書「妙法蓮華經」五字,親自高唱三遍,而安祥圓寂,世壽七十五,僧臘五十年,住幽溪四十三年。

  ③ 蓮池大師凈土宗第八代祖師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人名)明杭州雲棲寺僧。名祩宏,亦稱雲棲大師。俗姓沈,初業儒,後為僧,居雲棲塢。融合志禪凈土二宗,定十約,僧徒奉為科律。清雍正中賜號凈妙真修禪師

  【譯文】

  宋代的大居士王日休,曾經撰寫了《龍舒凈土文》,贏得了全國各地的普遍讚譽,一直傳誦至今。他在臨終的時候,是端正站立往生的。可以證明大居士確實是我國凈土宗在智解與修行上都非常優秀,無比殊勝稀有的在家大德。王居士深深地慨嘆這部寶典被塵封了多年,於是他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宋的四種譯本而另成一本,取名為《大阿彌陀經》。在王本問世以後,各地均稱讚其大大地便利了修學,寺院叢林也尊奉為日誦的課本,流通的數量超過了幾種原譯本。我國的乾隆版大藏經日本大正藏也都採納了王本入藏。蓮池大師說:『王龍舒居士所會集的本子,與五種譯本相比較,簡易了很多,在今世中流通,利益非常大。』又說:『由於王本通行於世間,人們經常能夠見到的緣故』所以在大師所著的《彌陀疏鈔》中,專門截取了王本的經文。近代印光大師在他所撰寫的《重刻圓中鈔序》中,也稱讚王本『經文義理詳實而周密,舉世所流通』

  王氏會經,雖大有功於凈宗,但所會之本頗多舛誤。白圭之瑕,賢者惜之。蓮池大師謂其:『抄前著後』,『去取未盡』。彭紹升居士斥之為:『凌亂乖舛,不合圓旨。』今筆者仰承古德諸說,竊計王氏之失有三:一者,王氏會集,僅據四種,未及唐譯。唐譯名《無量壽如來會》,出自《大寶積經》,乃菩提流志①大師所譯,多奧妙精要之文為他譯所無。二者,去取未盡,取繁遺要,改深為淺。例如蓮池大師所責:『如三輩往生,魏譯皆曰發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下曰不發,上竟不言,則高下失次,故雲未盡。』由上例可見,『上竟不言』即是遺要,『下曰不發』即是改深為淺。故蓮池大師與彭氏斥之也。三者,率意增文,儼若自著。王氏每以自著之文,演述原譯之義。故蓮池大師責曰:『抄前著後,未順譯法。』蓋責其抄引經文於前,復又自著文句於後。蓋是會集,必須依據原經,萬萬不可於原譯外,擅增文句。故責王氏『未順譯法』。由上可見王氏之失,非是不應會集,而在於會本之多疵也。

  彭紹升居士憾於王本之失,乃取魏譯本而刪節之。是為《無量壽經》之第七種。但此僅為魏譯一種之節本,而非諸譯之會本。於是晚清魏承貫(字默深)居士,為救龍舒之失,取五種原譯,另行會集,別成一書,初仍名《無量壽經》,後經正定王耕心氏改名為《摩訶阿彌陀經》。魏本文字簡潔精當,遠過王本。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盡免,故魏本亦未盡善也。

  【注釋】

  ① 菩提流志:

  《佛學大詞典》:(562~727)梵名bodhiruci 。意譯作覺愛。初名達摩流支(梵dharmaruci ),南天竺婆羅門出身。天資聰睿,十二歲出家,師事婆羅奢羅外道,通曉聲明、數論,又通陰陽曆數、地理天文、咒術醫方等。年六十始悟釋教之深妙,隱居山谷,修習頭陀。又從耶舍瞿沙學三藏,未及五載,皆悉了達,遍臨諸講肆。唐高宗遙聞其雅譽,遣使迎之,長壽二年(693),至長安。則天武後厚禮之,敕住洛陽佛授記寺,同年譯出佛境界、寶雨等十一部經,中宗神龍二年(706),移住長安崇福寺,譯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一字佛頂輪王經等。又繼玄奘之遺業,譯大寶積經,歷經八年,遂畢其功,新譯二十六會三十九卷,新舊合有四十九會一二○卷。後辭譯業,專事禪觀,壽過百歲,道業不虧。開元十年(722),入住洛陽長壽寺。十五年九月絕飲食藥餌,而神色與平常無異,十一月五日奄然示寂,世壽一六六(另一說為一五六)。帝追贈『鴻臚大卿』,謚號『開元一切遍知三藏』。師所傳譯凡五十三部一一一卷,為唐代譯經之雄。

  【譯文】

  王日休居士對《無量壽經所做的會集,雖然對於凈宗的弘揚大有功勞,但是他所會集的本子是有不少錯誤地方。猶如潔白的玉石上的瑕疵一般,令賢達的人感到非常惋惜。蓮池大師對其評價說:『抄引經文在前,自著文句在後』,『去除和采入的文字都沒有做到完全的確切精當』。彭紹升居士批評說:『凌亂而不夠齊整且多有謬誤,不能合乎圓融無礙的主旨』。現今筆者仰承古大德的多種說法,總結王日休居士過失之處要有三點:第一,這個會集本僅是依據了五種譯本之中的四種,未包括唐譯本。唐譯本的名題為《無量壽如來會》,出自於《大寶積經》,是菩提流志大師所翻譯,其中有很多奧妙和精要的文句,是其他譯本所沒有的。第二,去掉和採取的文字沒有做到完全精當,采入了一些繁瑣的文字而卻舍掉了部分重要的內容經文中原本含有精深義理地方,會集後反而變淺了。例如蓮池大師批評的:『比如說關於三輩往生這一部分,魏譯本的上、中、下三輩都說要發菩提心,而王居士的會集本中,只有中輩說了要發菩提心。下輩說成了不發,而上輩竟然沒有提及。這樣就失去了高低上下的次序,所以說不夠精當。』由以上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上輩竟然不提及要發菩提心』就是遺失重要的文字,『下輩說不發菩提心』便是改深為淺。所以蓮池大師與彭紹升居士都對這個本子批評。第三,輕率地根據自己的見解而增加原本所沒有的文句,儼然像是自己所作文章。王居士多次以自己的見解來演繹和敘述原譯本中的義理。所以蓮池大師責備說:『抄前著後,未順譯法。』就是責備他引用原譯本經文在前,而又增添自作的文句在後。凡是會集經文必須要依據經文原本,萬萬不可以在原譯經文以外,擅自增添文句。所以責備王居士『未順從於會集經文原則方法』。從上可以看出來,王日休居士過失,不是不應該會集,而是在於他的會集本有很多瑕疵。

  出於對王日休會集本諸多過失的遺憾,彭紹升居士採取了魏譯本進行刪節,成為《無量壽經》的第七種本子。但其只是對魏譯本這一種版本的節校,而不是對多種原譯本的會集。於是晚清年間的魏成貫(字默深)居士,為了挽救龍舒居士過失,採取了五種譯本,重新進行會集而另成了本書,最初仍命名為《無量壽經》,後來經過正定的王耕心居士改名為《摩訶阿彌陀經》。魏本的文字簡潔精當,遠遠地超過了王本。但是擅自增添文字毛病,未能完全避免,所以說魏本也沒能做到盡善盡美。

  【心得報告

  如果想更深刻地了解會集無量壽經的必要性,以及祖師大德對於之前會集本不足之處所做批評的準確性。則很有必要找來五種譯本及之前幾種會集本,認真讀上一遍。末學的個人感受,的確如恩師及念老所說,原譯本雖然未失本真,但文字大多艱澀不暢,互有詳略,出入較大。王日休居士的校輯本在文字上則順暢很多,通俗易懂,確如祖師大德所贊嘆,文義詳悉,利益甚大,但仍然不免白圭之瑕。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存世五譯中,缺少了大寶積經的《無量壽如來會》。魏源居士的會集本集齊了五種原譯,根據宏琳法師的《幻住答問》,其得到了佛門大德楊仁山老居士的肯定。但印光大師則認為魏源居士的水平尚不及王日休居士,且批評他說:「膽大心粗,不足為訓」。這個本子的主要問題,在後續相關章節,念老有更為詳細的闡述。而且,魏源居士在會集後不久,還沒來得及再校並刊印,就往生了。其朋友周某在得到底本後進行過改動,後來王耕心的父親王梅叔又進行過篡改,所以存在的問題也非同小可,不能稱為善本

  先師夏蓮居老居士,悲智①雙運,宗說俱通②。圓融顯密③禪凈於一心,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為宏凈宗,故願此凈宗第一之經,破塵生光;冀此無上之典,饒益當來。乃繼前賢,重行會集。屏棄萬緣,掩關三載,凈壇結界④,冥心孤詣⑤,稿經十易,方慶經成。首蒙宗教俱徹之慧明⑥老法師手持會本攝影於佛前,為作證明。律宗大德慈舟⑦老法師繼之專講此經於濟南,並親為科判⑧。先舅父梅老居士在中央廣播電台播講此經,稱之為最善之本。後復於經序中贊曰:『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艱澀沉晦,使之爽朗;繁復冗蔓⑨,歸於簡潔;凌亂俾成整嚴,闕疏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諦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可得也。』於是先師會本問世以來,不脛而走。佛界尊宿⑩多以會本文簡義豐,詞暢理圓,講說贊揚,流播中外。見者聞者,歡喜信受。持誦印行,絡繹不絕。近且蒙海外佛學界收入新印之續藏。行見大經光明,常照世間。昔賢會集之勝願,幸告圓成。《無量壽經》之善本,於茲慶現。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

  【注釋】

  ① 悲智:

  《佛學大詞典》:指救度眾生慈悲與求菩提智慧。佛菩薩具此二種功德,合稱為悲智二門。善導法事贊卷上即謂,釋迦諸佛等,皆乘其弘誓,悲智雙行,不舍有情眾生。此二者中,智慧屬於自利慈悲屬於利他。若配於人之兩手,則悲為左手,智為右手;若配於密宗之金胎兩部,則悲為胎藏界,智為金剛界;若配於阿彌陀佛之兩脅士,則左脅之觀音菩薩表悲,右脅之大勢菩薩表智。完全實現此悲智二門,稱為悲智圓滿,唯佛能達此一境界

  ② 宗說俱通: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術語)指宗通,說通也。禪門自悟徹底雲宗通。說法自在曰說通。宗說俱通為大宗師。祖庭事苑七曰:「清涼雲:宗通自修行,說通示未悟。」楞伽經三曰:「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二種通相,謂宗通說通。」同注曰:「宗者道之本,說者教之跡。」證道歌曰:「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

  ③ 顯密: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術語)真言宗之所判。一切佛教,分顯密之二教,自宗為密教,他宗盡為顯教。顯教者,計眾生之機,為報身化身說法,顯了斷惑證理修因證果之法門者。是為隨他意之教法,其理由顯然可知,故雲顯教。密教者,法身佛為自受法樂,與自性眷屬,談話三密之法門者。此三密之法門,唯為佛與佛內證之境界,等覺之菩薩尚不能窮知,故雲密教。密者秘奧幽妙之義。非雲秘而不示也。蓋大小乘三藏十二部經所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之法門,是顯教,而釋迦為其教主,大日經金剛頂經等所說金胎兩部法門陀羅尼印契念誦灌頂之儀軌,是密教,而大日為其教主

  ④ 結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術語)建伽藍,或作戒壇,行一種之作法,而定其區域境界也。即其作法所限定之地謂之結界地。

  ⑤ 冥心孤詣:

  《漢語大辭典》:「冥心」條:一、泯滅俗念,使心境寧靜。二、潛心苦思;專心致志。

  《辭海》:「苦心孤詣」條:孤詣,獨到。謂費盡苦心鑽研,達到別人達不到的境地。

  ⑥ 慧明: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1859~1930)清末民初僧。法號圓照。福建汀州人,俗姓溫。家貧未曾讀書。九歲,於福建鼓山出家,執役於無量寺。十八歲,赴天台山。翌年,受戒於國清寺。二十一歲,朝禮普陀。後於九華百歲宮任維那,復入天童,任悅眾引禮諸職。此後,經常往返於寧波、上海、育王、普陀之間,從學於妙智、大海、卍蓮諸師。三十二歲,應邀於法雨寺開講《法華經》。此後,講經法緣甚深,以普陀山、天童山、靈隱寺三處居多,尤以阿育王寺之《涅盤經》講期為最長。師之說法辯才無礙,不滯於文字,發揮玄悟,雜以因緣譬喻,或禪宗公案,頗能吸引聽眾。又,師生活淡泊,一衣一衲之外,不蓄一物。嘗任靈隱寺住持十一年余,然其日常生活,清簡不異往昔。三十二歲時,嘗於回龍真寂寺置一寮,除應邀講經及充戒期教授等職之外,即歸棲此處。1930年,示寂於靈隱寺,世壽七十一,僧臘六十三。遺有《慧明法師開示錄》一書。

  ⑦ 慈舟:

  《佛學大詞典》:(1877~1957)湖北隨縣人,俗姓梁。法名普海。自幼即從父母學佛,三十三歲時,與妻室同時出家,未久,於漢陽歸元寺受具足戒。曾隨侍華嚴大德月霞法師。生平講授華嚴,闡揚戒律,弘化甚廣,而自律甚嚴,持比丘戒,行凈土行,修法界觀。其說法度人,一任本真,絕不談玄說妙,虛飾文詞。嘗於南北各大寺院宣講華嚴、圓覺、起信、四分戒本等。民國九年(1920),開辦華嚴大學、明教學院,致力僧材教育;並應虛雲和尚之請,於福州法海寺籌辦法界學院,後遷往北平凈蓮寺。民國四十七年一月,示寂於安養精舍,世壽八十二,僧臘四十八。著有毗尼作持要錄、菩薩戒本疏、大乘起信論述記、普賢行願品親聞記等。今有慈舟大師法匯行世。

  ⑧ 科判: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指注釋經論時對全經文所作的段落分判。為我國古代注經者常用的詮釋方式。也稱分科、科段、科節、科判,略稱為『科』。此中,分判為大段落稱為大科,分判為小段落稱為細科。依據分科可以獲知該書之簡明內容及義旨脈絡,並能定出注釋者對於該書之大體見解

  ⑨ 冗蔓:

  《漢語大辭典》:繁瑣蕪雜。

  ⑩ 尊宿: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雜語)德尊年長者。觀經序分義曰:[德高曰尊,耆年(指高年)曰宿]

  【譯文】

  我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具足融通無礙的慈悲智慧,宗說俱通,將顯教、密教、禪宗、凈宗圓融於一心之中,專志於宏揚持名念佛這個含攝無量功德殊勝法門。為了宏揚凈宗,所以發願要讓這部凈宗第一經打破塵封,散發出無盡的光輝;希望這部無上殊勝的寶典,將來可以惠予眾生無盡的利益。於是步先前諸位大德知識的遺蹤,重新進行會集。摒除和拋棄了所有外緣,閉門謝客三年,清除一切私心雜念,寧心靜氣,專心致志,苦心鑽研,所會集的文稿,經過十餘次的修訂,方才圓滿告成。首先承蒙通達於宗門教下的慧明老法師在佛前手持此經本攝影為作證明。之後,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則專門在濟南宣講了這部經,並親自做了科判。先舅父梅光羲老居士曾在中央廣播電台播講本經,並稱讚這個經本為《無量壽經》最完善的本子。後來又在本經的序文中稱讚說:『精當明確,鑿然而有所依據。沒有一處意思是不在原譯本之中的,也沒有一句話是超出了本經之外的。晦澀難懂的地方,使其變得爽朗明晰;繁雜冗長的文句,使其回歸於簡潔明快;凌亂分散的地方,使得整齊嚴謹;缺失錯漏之處,都令其圓滿補足。勢必期望能夠做到一切善好都圓滿具足,所有真理都囊括其中。……讓人不得不稱讚其為最完善的本子。』於是先師所會集的這個本子自從流通以來,雖然沒有進行過大力推廣,卻迅速地傳播開來。佛教界的很多大德長老都肯定會集本文辭簡潔而義理豐富,詞句暢達而義理圓滿,進而講解演說,稱揚贊嘆,傳播於中外。見到聽到的人,沒有不歡喜信受的。受持讀誦和印製流通的人絡繹不絕。而且最近還被海外佛學界人士收入了新印的續藏。眼看凈土大經的光明即將常照於世間。過往的諸位大德會集本經的殊勝大願,如今幸得圓滿完成。《無量壽經》最完善的本子,從此出現,可喜可賀。這實在是稀有難逢的一大因緣啊!

  【心得報告

  現代人如果想要對這個會集本生起足夠的信心,認識清楚夏蓮居老居士是怎樣的一位非凡的大德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文中提及的慧明老法師、慈舟法師、梅光曦居士的贊嘆以外,近代佛門公認的所謂「南梅北夏」,南方的第一大德就是梅光曦,也就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舅父,北方的第一就是夏蓮居居士。另外參考《幻住答問》,當年虛雲老和尚曾經與夏蓮居居士見過面,並贊嘆說,沒有想到北方竟然還有這樣的大德!此外,黃念老在《無量壽經講座》中說過,黃念老的師傅貢噶活佛藏傳佛教公認的一位大成就者,他對夏蓮居的評價是:「有資格當無上密宗金剛阿闍黎的,他平生只見到夏蓮居一人」。再有,黃念老在《無量壽經講座》還透露,夏蓮居居士念佛境界是達到了理一心不亂的,換句話說,等同於教下的大開圓解和宗門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以上所述的這些,願有緣同修明辨之!

  念祖乃具縛①下凡,謬蒙先師註解宏揚此經之大事相囑。余雖初發大心,但以障深慧淺,承此重命,實深惶懼!所幸曾參先師講席,親聞此經全部。且於廿載隨侍之中,得聆禪凈密各宗玄奧,粗曉先師會集大經之深心。六十年代初,曾試寫此經玄義②之提綱一冊,呈師鑒核,幸蒙印可。但經文革浩劫,此稿已蕩然無餘。現余年逾古稀,復多宿疾。愧深恩之未報,懼無常之將至。於是奮老病之殘身,繼傳燈③之宏誓,以此身心供養三寶④。閉門謝客,全力注經。冀報先師暨十方三世上師三寶法界眾生之深恩於萬一。

  【注釋】

  ① 具縛: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術語)煩惱縛人而繫於生死牢獄故名之為縛。具有煩惱者曰具縛。即一切之凡夫也。

  《佛學大詞典》:謂具足煩惱,指具足見修二惑者。縛,即煩惱異名煩惱(心之惑)能系縛有情,使其墮於生死輪回之苦境,故稱縛。蓋無論有漏、無漏,若其見惑或修惑之一分未斷者,皆總稱具縛。又就修行階位而言,乃指自『見道』以前之三賢、四善根等,乃至一切未斷惑之凡夫。一般則以具縛為凡夫異名,故凡夫亦稱具縛凡夫、具縛凡眾。然嚴格論之,凡夫中有不具縛者,聖者中有具縛者,亦即若以有漏道斷滅修惑者,雖為凡夫,實無有具縛;而見道初剎那聖者,若未能先斷滅修惑,雖為聖者,猶稱之為具縛。

  ② 玄義

  《佛學大詞典》:指在解釋經論本文之前,先闡明一部經論所詮之幽旨者。玄義,意謂幽玄之義旨。隋代天台大師智顗依玄義內容,將之分為五個範疇:(1)釋名,即解釋題名。(2)辨體,講明題名所顯示之意義。(3)明宗,明教之主要目的。(4)論用,論教之作用。(5)判教,判該教在佛教全體中所佔之地位。此即所謂天台宗之五重玄義

  玄義多系就一部經論之題目而論談,蓋『題』乃一部經論的總標目之故。如智顗以五重玄義解釋法華經、金剛般若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維摩經、請觀音經等諸經之題目。復以釋名、出體、料簡等三重玄義解釋梵網經等之題目。又吉藏著三論玄義,立破邪、顯正二義,以論述『三論』之大義。善導著觀經疏玄義分,亦以序題、釋名等七門玄義,論釋觀無量壽經。此皆釋名之例。

  ③ 傳燈:

  《佛學大詞典》:與傳法同義。謂法脈展轉相傳而不絕,如燈火相續而不滅。大般若經卷四○六(大七·二九上):『諸佛弟子凡有所說,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子!如來為他說法要,與諸法性常不相違。諸佛弟子依所說法,精勤修學,證法實性,由是為他有所宣說,皆與法性能不相違,故佛所言,如燈傳照。』又以佛法猶如明燈,能照破世界之冥暗,故將傳法稱為傳燈。北宋道原於景德年間所編之禪宗史書,即取『燈火相續』與『照破黑暗』之譬喻而稱為『景德傳燈錄』。其後,歷代禪宗史傳亦多援引其例而續作各種『燈錄』,如宋代之天聖廣燈錄、聯燈會要、建中靖國續燈錄、嘉泰普燈錄、五燈會元,明代之五燈嚴統、續傳燈錄、繼燈錄、禪燈世譜,清代之五燈全書、續燈正統、錦江禪燈、黔南會燈錄、續燈存稿等。

  ④ 三寶

  《佛學大詞典》:系指為佛教徒所尊敬供養之佛寶、法寶、僧寶等三寶。又作三尊。佛,乃指覺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導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諸佛;法,為根據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說之教法;僧,指修學教法之佛弟子集團。以上三者,威德至高無上,永不變移,如世間之寶故稱三寶

  【譯文】

  我黃念祖是個煩惱深重,下等根性的凡夫,承蒙先師錯愛,以註解並宏揚這部經典的大事相囑託。我雖然能初步發起大的願心,但由於自己業障深重智慧淺薄,要承擔如此重要的使命,實在是讓我感到深深得惶恐不安!所幸的是我曾經參與了先師的講席,親自聽聞老師講解這部經的全部。並且在二十年跟隨侍奉老師過程中,得以聆聽到禪宗、凈宗、密宗等各宗玄奧的義理,粗線地知曉了先師會集這部大經的深刻用心。在六十年代初的時候,我曾經嘗試寫過一冊本經的玄義提綱,並呈交給先師鑒定,有幸得到了老師的印證和認可。但是經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這個稿子已經蕩然無存了。如今我已經七十多歲了,身體又一向有病對於尚未能報答佛菩薩大德先師的深恩而深感慚愧,又擔心無常不定會在哪天到來。於是奮起這年老病衰的殘身,繼承先賢弘傳佛法的宏大誓願,以此全部身心,來供養佛、法、僧三寶。閉門謝客,全力註解這部經。期望能夠報答先師和十方三世的上師三寶,以及法界眾生的深恩於萬分之一。

  【心得報告

  前面簡述了認識夏蓮居居士的必要性,同樣道理,我們要對這本註解生起足夠的信心,也必須要認識夏老的高足黃念祖居士,同樣是殊勝非凡的大居士!下面就簡要摘錄一些對黃老介紹:

  黃念祖老居士,法號龍尊,亦號心示、樂生,別號老念、不退翁。生於一九一三年即癸丑三月初六日。母親太夫人信佛教,從小禮敬三寶,凈行超倫,性自純孝,常隨侍太夫人聽經聞法,參謁凈宗大德舅舅梅光羲老居士聞習熏陶,志趣超群。

  二十歲於北京工學院學習時第一次讀佛典為《金剛經》,深體「無住生心」之妙,受大震動。

  二十二歲於開灤煤礦工作,一次夢中遍覽「家」不可得,忽成一片虛空,初開悟。抗戰時期,於國難之中,學佛益加精誠,曾皈依當代禪宗大德虛雲老法師,於密宗皈依紅教大德諾那祖師嫡傳弟子蓮花正覺上師及白教大德貢嘎上師,後於一九五九年繼承蓮花精舍金剛阿闍黎位,受王上師衣缽遺囑

  三十二歲,抗戰勝利後,經梅光羲老居士引薦拜謁禪凈大德夏蓮居大師,深蒙獎掖,成入室弟子,蓮公大師會集《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黃老親大師講解此經,詳作筆記,於禪凈兩宗深得法要,六十年代初撰寫《大經玄義提綱》一冊,呈大師鑒核,深蒙印可,並囑託弘揚大經,命可直抒己見,隨意發揮講解。

  四十歲時,於天津大學教授,精誠修法讀經。忽一日觸機成偈。呈夏大師鑒覽,肯定真開悟,稱其為唯一心許弟子。呈王上師評鑒,亦確定為開悟無疑。

  文革動亂中,黃老歷經磨鍊艱危,而修持無片刻鬆懈,相反愈加勇猛精進,數次遇死,均安定持誦安然渡過。黃老居士素懷傳燈之志,弘揚凈土之願,拯救群生之望,也為報佛恩、師恩,遍觀眾經論,苦心參研、構思醞釀。自一九七九年經二年,閉門謝客,專心注釋大經,於一九八一年完成初稿。一九八二年完成二稿,在嚴重疾病折磨下悲心更切,依然矢志不渝,奮力完成三稿,時為一九四年、歷時六載,竣稿付印,於一九八七年《大經解》流通於海外。黃老以開佛之見,示佛之見。導群生悟佛之見,入佛之見,契理契機,理喻圓融,深入淺出,文顯義明。使海內外佛子普沾法雨,深獲真實利樂。筆耕著作同時,在中國佛學院及居士林、廣化寺多次弘法或開設凈宗講座,第一批著作除《大經解》外,尚有《凈土資糧》與《谷響集》。第二批著作完成有《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心聲錄》,尚未完成的有《大經白話解》,計劃撰寫的尚有《凈修捷要報恩談》,《禪凈密三法一味論》與《隨筆》等,惜眾生福薄,均未能實現。

  自一九八o年以來,黃老多種疾病纏身,本應多加休養調護,但為弘法大事,將個人完全置之度外,一九九o年起為進一步弘法、普被三根,著手撰寫《大經白話解》,經常廢寢忘餐,同時還慈悲接引、隨機設教、終日勞頓,終於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凌晨,示疾往生臨終前欲言不能之時,但灑脫一笑,全無牽掛。一九九二年四月七日荼毗、遺骨潔白、獲五色堅固子百餘粒。廣化寺觀音殿往生堂奉有五色堅固子各一粒供眾瞻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