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解參考譯註及心得報告(12)

  『一向專念』者,『一向』二字有數義:(1)朝向一方前進;(2)偏向一邊;(3)一味;(4)總是;(5)一段時間故知『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即專恆依止①持名念佛法之義也。『一向專念』,本於彌陀本願第十八、十念必生之大願。彌陀因中發十念必生大願,故行人菩提心,一向專念,必得往生凈土,圓證不退之妙果。經中上輩、中輩及下輩往生之人,皆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凈土。蓋以果覺因心,究竟方便,全顯彌陀一乘願海②,六字洪名,不可思議之威神功德。又『一向專念』者,古雲:『上盡形壽,下至十念。』上盡形壽者,指從發心念佛之日,終身念佛,直至命終之最後一念也。此乃其上者也。其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以事繁,未暇多念,則於每日行十念法③,亦符於『一向專念』。更下則如《觀經》所說惡逆之人,臨欲命終,得聆聖教,至心悔改,十念稱名,亦得往生,故雲十念必生也。行者應知,一向專念指從初發心念佛,直至最後一念也。而其關鍵實在最後。如上說惡逆之人,十聲念佛,第一聲是初念,第十聲則命終,亦是從發心直至命終均在持名,故合一向專念之旨。反之,如有念佛數十年,或於最後階段,輕視持名而改行他法,或於臨終不欣極樂而戀世間,未能念佛,是則不名一向專念也。

  【注釋】

  ① 依止:

  《佛學大詞典》: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事物為所依而止住或執著。又一般謂依賴於有力、有德者之處不離,亦稱為依止。法華經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大乘莊嚴經論卷四述求品,謂依止作意為十八種作意之一,同經卷八以依止為八無上之一。

  ② 願海: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譬喻)菩薩之願事深廣,譬如海也。江總詩曰:『未泛慈舟遠,徒令願海深。』八十華嚴經六曰:『顯示一切大願海。』萬善同歸集六曰:『超三有之苦津,入普賢之願海。』往生要集上本曰:『聞一實道,入普賢之願海。

  ③ 十念法:

  此處指晨朝十念法。《往生凈土懺願儀》: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

  【譯文】

  所謂『一向專念』,「一向」這兩個字有多種含義:(1)朝向一個方向前進;(2)偏向一邊;(3)一味;(4)總是;(5)一段時間。所以可知『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專恆地依止於持名念佛法門的意思。『一向專念』,其根本是來自於彌陀本願的第十八願、十念必生的大願。彌陀在因地中發了十念必生的大願,所以修行人只要發起菩提心,一向專念,必能往生凈土圓滿證得不退的妙果。經中上輩、中輩、下輩往生的人都是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凈土的。用阿彌陀佛這個果覺名號覺悟眾生的因心,究竟圓滿而又善巧方便,完全地顯示出阿彌陀佛的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威神功德。此外所謂一向專念,古大德說:『上盡形壽,下至十念。』上盡形壽,就是指從最初發心開始念佛那天起,終身念佛,直至命終的最後一念。這是指其中的上等。下等的呢,指沒有能達到這個標準,或者因為業障深重,或者因為事務繁雜,沒有時間多念,則可以每天修行『十念法』,也符合於『一向專念』。更下等的則如《觀無量壽經》中所說的五逆十惡之人,臨命終時,得以聆聽到聖教的教誨,至心地悔改,十念專稱阿彌陀佛的名號也能往生,所以說十念必生。修行人應該知道,一向專念是指從初發心念佛,一直到臨終最後一念。而其實這當中最關鍵的是在最後。比如上面說到的五逆十惡之人,在十聲念佛當中,第一聲是初念,第十聲則命終,也是從發心一直到命終都在持名,所以也符合於一向專念的宗旨。相反,如果有人已念佛數十年,可能在最後的階段,輕視持名而改為修行其他法門,或者說在臨終的時候不欣慕極樂世界而貪戀世間,沒能念佛,這樣就不能叫做一向專念。

  【心得報告

  前面是闡述「發菩提心」,這一段開始是解釋「一向專念」。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中,給我開示念佛秘訣: 「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套用過來,「不懷疑」就是前面的「發菩提心」,「不夾雜」和「不間斷」就是後面的「一向專念」。前面說過,彌陀四十八願的核心就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因而「一向專念」就是本著這一願而說的。念老重點解釋了怎樣念佛才符合於「一向專念」的宗旨,從理上講,要自始至終,貫徹如一,而關鍵就在最後。最下等的,哪怕是只有臨終的十念,從第一聲算是初念,第十聲則壽命終了,也是合乎於一向專念的。相反,念佛數十年,到了臨終業障現前,不念佛改念其他的了,也只能是前功盡棄。恩師曾講過一個他親身經歷的例子,一位念佛協會的會長,常年領眾念佛的大居士,到了臨終,別人勸他念佛他就是不肯念,要大家念觀音菩薩祈求他的病好,結果走的狀況不好,這樣的人大有人在。什麼原因?都是沒有深入佛法,信願不夠,不是真心學佛師公李炳南居士的原話,有些人不是真學佛,他們到道場做什麼?是來消遣佛法的,找個事情做,求佛菩薩保佑保佑。我們需要反觀自心,自己是用什麼心在學佛?如果搞假的,佛菩薩大慈大悲,不責怪你,但想幫你也幫不上,不是用真誠心,不能感通。平時說得再好,表面上做得再好,但是到了臨終,什麼樣的果報,騙不了人的,連人都騙不了,怎麼能騙得了佛菩薩呢?

  另外,如果我們聽說臨終十念也可以,於是便心存僥幸,心想何必現在這麼辛苦,那到臨終時再念不就好了嘛。有這樣的想法人就大錯特錯了,殊不知死生事大,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緣往生極樂世界怎麼可能有僥幸成功的呢?唐朝張善和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個屠夫臨終時看見地獄的景象,嚇得魂飛魄散,大聲呼喊救命,剛好有個家人路過,讓他趕快念佛求生凈土。他馬上接受了,拚命念佛,於是地獄見了阿彌陀佛來了,結果得以往生極樂世界。表面看起來,他就是非幸運,似乎是僥幸。其實不然,這也是他過去生中積累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不然他臨終哪會這麼清醒地見到地獄相現?哪裡那麼巧就有家人路過幫助他?勸他他就真能接受,毫不懷疑?所以李炳南居士開示說,臨終念佛往生的人,那要具足三個條件:第一是這個人臨終時是否清醒。我們年齡稍長的人可以回想一下,家人親戚走的時候,有幾個人是神智清醒的?我親身經歷過的,都是迷糊糊,不省人事,還有比較早就得老年痴呆症的。如何能保證可以念佛?第二個條件臨終時有沒有善知識能夠如理如法地提醒你提起正念念佛?我們身邊事理都明了,到時能幫忙的真正學佛有幾個?而懂得佛法,不反對的家人又有幾個?我們能看到的,大多都是在醫院醫生對你進行搶救,當儀器顯示沒有呼吸和心跳了,醫學上就認為你死亡了,於是白布一蓋,推進冷凍室。哪有機會自己作主,等家人或佛友開示,然後安安靜靜地走?如果前面的條件具足,還有第三個條件,勸導你之後,你有沒有大善根、大福德,能接受,並且沒有牽掛,萬緣放下,一心念佛?臨終沒有病苦的非常少見,除了病痛,四大分離,佛經上講,猶如生龜脫殼,這時候如果自身業障現前,怎麼能夠保持正念?加之冤親債主會來討債、來擾亂怎麼辦?這些都是不確定因素。所以說,萬不可存僥幸心理。如果是想像中那麼容易,無量劫來,為什麼我們還沒有出離六道輪回,還在這里受苦呢?當然也不能失去信心,把往生極樂世界想得太難了,退縮了,那就太可惜了!本經說「易往而無人」,佛告訴我們容易去,絕沒有虛言,只要如理如法修行,必然去得了。為什麼去得人那麼少?不老實,不聽話,不真干!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彌陀要解》雲:『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皆法界①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②,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③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由上可見,彌陀名號法界體,故名功德不可思議又名號即眾生之本理性,起心念佛,是為始覺。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覺。故雲持名即是始覺合本。是故念念相應,而念念即佛。是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

  又據密典,六字洪名中一個阿字,功德已是無量。日興教大師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④。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又『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諸佛法身⑤,同所加持⑥。』又『毗盧舍那⑦,以此阿字名為秘藏。』又『三身唯說阿字一法,諸經廣贊此法功德。聞名觸耳,眾罪冰消。唱聲見字,萬德雲集。淺觀但信,直游凈土。深修圓智,現證佛道。』阿字功德如是,故佛號功德可知矣。且此一句佛號,下手最易,無分男女老少,不論智愚閑忙,人人能念,個個可行。名召萬德,妙感難思。從有念巧入無念,即凡心頓顯果德。如《疏鈔》雲:『齊諸聖於片言,越三祗於一念。』極圓極頓,至簡至易。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但為本經之綱宗,實亦為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注釋】

  ① 法界

  《佛學次第統編》法界即名達磨馱都,此雲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二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法界,總該萬有,亦謂之法界,即事法界也。約理而言,指真如理性,而謂之法界。或謂之真如、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界者因之義,依之而生諸聖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義,是為諸法所依之性故。又諸法同一性故,名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② 身土:

  《佛學大詞典》:指凡夫或佛、菩薩所受之身體國土。即正報與依報。

  ③ 始覺: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術語)為一切眾生本性自性清凈心,本來具照明之德,是名本覺,由此本覺之內熏與師教之外緣,始起厭求之心,順本覺而漸漸生覺悟之智,謂之始覺。即本成之四德(常樂我凈)雲本覺,始成之四德雲始覺也。起信論曰:『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④ 陀羅尼:

  《佛學大詞典》:又作陀憐尼。意譯總持、能持、能遮。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換言之,陀羅即為一種記憶術。大智度論卷五、佛地經論卷五載,陀羅尼為一種記憶術,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故由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而能聯想一切之法,總持無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羅尼能持各種善法,能遮除各種惡法。蓋菩薩以利他為主,為教化他人,故必須得陀羅尼,得此則能不忘失無量之佛法,而在眾中無所畏,同時亦能自由自在的說教。有關菩薩所得陀羅尼,諸經論所說頗多。及至後世,因陀羅尼之形式,類同誦咒,因此後人將其與咒混同,遂統稱咒為陀羅尼。然一般仍以字句長短加以區分,長句者為陀羅尼,短句者為真言一字二字者為種子

  關於陀羅尼之種類,依大智度論卷五、卷二十八載,陀羅尼分為四類:(一)聞持陀羅尼,得陀羅尼者耳聞之事不忘。(二)分別知陀羅尼,能區別一切邪正、好醜能力。(三)入音聲陀羅尼,聞一切言語音聲歡喜而不嗔。(四)字入門陀羅尼,聽聞阿羅波遮那等四十二字門,即可體達諸法實相;蓋以悉曇四十二字門總攝一切言語之故。上述之前三者稱為『三陀羅尼』。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舉出四陀羅尼:(一)法陀羅尼,能記憶經句不忘。(二)義陀羅尼,能理解經義不忘。(三)咒陀羅尼,依禪定力起咒術,能消除眾生之災厄。(四)忍陀羅尼,通達諸法離言之實相,了知其本性,忍法性而不失。有關修得此四陀羅尼之法,詳載於大乘義章卷十一。

  ⑤ 法身

  《佛學大詞典》:指佛所說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實佛、第一身。據大乘大義章卷上、佛地經論卷七等載,小乘諸部對佛所說教法其所詮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無漏功德法等,皆稱為法身大乘則除此之外,別以佛之自性真如法界,稱為法身,謂法身即無漏無為、無生無滅。

  大乘之中,亦有數種說法:(一)唯識家,分法身為總相、別相二種。總相法身為三身之總稱,即一大功德法身,以五法事理為體。別相法身則指三身中之自性身,以清凈法界真如為體。(二)三論家,以真如實相不可得真空法身。(三)大乘起信論,全論之核心思想旨在闡論自性清凈、妄法無體之說,而於論究萬法時,以體大、相大、用大等三大來判釋眾生心,乃至宇宙法界等,例如論及法身說時,即以真如之用大來凸顯法身意義大乘起信論(大三二·五七九中):『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離於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此即立理智不二之法身,而謂諸佛如來即是法身智相身,以其不可思議之用大而隨應於眾生機緣各異之見聞,令皆得化導之益,故真如之用大乃用即無用而益用無邊之妙用此種法身說蓋為華嚴天台等一乘家立說之根柢。(四)天台家,持三身相即之佛身觀,故其所法身,非僅指遍一切處之如來,而系謂法身即報、應身,報、應身即法身。(五)華嚴家,以十身具足之毗盧遮那法身佛為教主,主張十身(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相好身、威勢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相即融攝於法、報、化三身。(六)真言家,以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為大日如來法身,又稱法界身、六大法身。此六大法身具有本來色相,能以言語說法。此外,自性、受用、變化、等流四身皆稱為法身,加六大法身,則稱五種法身

  ⑥ 加持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加附佛力於軟弱之眾生,而任持其眾生也。又佛所加之三密力,於眾生之三業任持也。又祈禱者,為加附佛力於信者,使信者受授其佛力,故祈禱直曰加持。演密鈔一曰:『地瑟娓曩此雲加持,通三義也。或雲憶念,唯意密故。』同二曰:『言加持者,加謂加被,持謂任持。佛以上神力,加被任持現前大眾,得見如是不思莊嚴境界。』即身成佛義曰:『加持者,表如來大悲眾生信心。佛日之影,現眾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八十華嚴經六曰:『佛所加持無有邊。』大日經題曰:『成佛神變加持。』

  ⑦ 毗盧舍那: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名)又作毗盧遮那,鞞嚧杜那,毗盧折那,吠嚧遮那。佛真身之尊稱也。解此者諸家不一。准天台以毗盧舍那與盧舍那及釋迦,如其次第配於法報應三身。毗盧舍那,譯曰遍一切處。盧舍那,翻曰凈滿。法華文句會本二十五曰:『法身如來名毗盧,此翻遍一切處。報身如來名盧遮那,此翻凈滿。應身如來釋迦。』法華玄義六曰:『境妙究竟顯,名毗盧遮那。智妙究意滿,名盧舍那。行妙究竟滿,名釋迦牟尼。』

  【譯文】

  有人可能會懷疑念佛怎麼會有這麼大功德呢?因為能念的與所念的,都是實相的緣故。《阿彌陀經要解》中說,『光照則能橫遍於十方世界,壽量則能豎窮於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橫豎交徹在一起,都是法界本體。用此本體作為阿彌陀佛的身體國土也就是用此本體阿彌陀佛的名號。因此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眾生的本覺理性。持名念佛就是將始覺和於本覺。始覺與本覺不二,眾生與佛不二。所以一念能夠相應,這一念就是佛,念念都相應,則念念都是佛。』由以上可以看出,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法界本體,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另外,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眾生的本覺理性,起心念佛,就是始覺。現前所念的佛,正是我的本覺。所以說持名念佛就是始覺合本覺。因此念念相應,念念就是佛。這顯示出了持名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此外根據密宗的教典,六字洪名中的一個阿字,功德已經是無量了。日本的興教大師說:『從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佛。』另有『阿字真言,為十方佛的本心諸佛法身,共同所加持。』另有『毗盧舍那,是以此阿字稱為秘藏』另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都只是說阿字這一法,諸多經典都大為贊嘆這個法的功德。一旦聞到名字,聽進耳朵,則眾多罪業均可如冰雪消融。唱誦其音聲,見到其文字,則無量功德已雲集於此。即便見識淺薄,但只要肯相信,就能直接暢游於凈土修持精深、智慧圓滿的人則能現前證得佛道。』一個阿字的功德已經是如此殊勝,那麼佛號功德就可想而知了。而且這一佛號,下手最容易,不用區分男女老少,也不論是智者還是愚人,閑暇還是忙碌,人人都能夠念,個個都可以行。名號能夠感召無量的功德,殊妙的感應難以思量。從有念巧妙地入於無念,以此凡夫心頓速地顯現佛果功德。如《彌陀經疏鈔》中說;『於只言片語之間與諸位賢聖相齊等,於一念之間便可以超越三大阿僧祇劫。』極為圓滿又極為快速,最為簡單又最為容易。所以可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但是本經的綱要和宗旨,實際上也就釋迦摩尼佛一代時教的指向和歸宿

  【心得報告

  以上兩段,第一段告訴我念佛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功德不懂佛理的人,確實容易把這句佛號看輕了,甚至認為誦經、持咒功德更大。這里念老引用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當中的話來說明,因為我們能念佛這顆心與所念的佛號,二者都是實相,也就是我們的本覺理性。能念佛的心就是始覺,所念的佛號就是本覺,始覺合乎於本覺,就是觀經所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些開示比較深奧,是凈土宗核心的理論。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能體會多少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就是肯真誠地去念,「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相應的時候我們就是佛,一有中斷,失去了佛念,就又回到眾生。我們凡夫本來是佛,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保持,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被妄想、分別、執著染污,成為自然而然習慣了。積習難改,並非不能改,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煩惱,我們太熟悉了,而念佛太生疏了。我們要做的就是「生處變熟,熟處變生」,果然能做到一些,就能體會到智慧增長了,能時常生出歡喜心,生出輕安自在的心,壓力越來越小,煩惱越來越少,學佛就得力了。

  下一段中,又舉出密教經典中的話告訴我們,佛名號當中單一個「阿」字就已經是功德無量,更何況是整個佛號功德呢?對於我們而言,最難的地方在於信心聽了這些話,能不能相信,這一佛號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華嚴經中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一佛號對我們現在人而言最為契機,下手最容易,無論智愚閑忙,只要有信心人人都能做到。所以最後念老總結,『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但是本經的綱宗,實際上也是一大藏教的指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