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疑 如何修行疑
問: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為種子,得生彼國?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斷淫慾得生彼否?
答: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 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
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已來為五欲纏縛,輪回五道備受眾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為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凈臭穢。
故《涅槃經》雲:「如是身城,愚痴羅剎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又經雲:「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不凈,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如是。」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覺,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生厭離。縱使妻房不能頓斷,漸漸生厭作七種不凈觀。一者觀此淫慾身從貪愛煩惱生,即是種子不凈。二者父母交會之時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凈。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處不凈。四者在母胎時唯食母血,即是食啖不凈。五者日月滿足頭向產門,膿血俱出臭穢狼藉,即是初生不凈。六者薄皮覆土,其內膿血遍一切處,即是舉體不凈。七者乃至死後胮脹爛壞,骨肉縱橫狐狼食啖,即是究竟不凈。
自身既爾他身亦然,所愛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厭離常觀不凈。若能如此觀身不凈之者,淫慾煩惱漸漸減少。又作十想等觀,廣如經說。
又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凈,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凈土法性生身。此謂厭離行。
二明欣願行者,復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觀彼凈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
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凈土,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強,自為業縛淪溺三途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眾生?
為此求生凈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故往生論雲:「言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則是攝眾生生佛國心。」
又願生凈土須具二行,一者必須遠離三種障菩提門法。二者須得三種順菩提門法。何者為三種障菩提法?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當憐愍一切眾生欲與其樂,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一者無染清凈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凈處,若為自身求樂,即染身心障菩提門,是故無染清凈心,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凈心,為拔眾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隱一切眾生清凈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令離生死苦,即違菩提門。是故安清凈心,是順菩提門。
三者樂清凈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作心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即遮菩提門。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凈土常不離佛,得無生忍已,於生死國中救苦眾生。悲智內融、定而常用、自在無礙,即菩提心。此是願生之意。
二、明欣心願求者,希心起想緣彌陀佛,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眾生。又觀彼凈土七寶莊嚴妙樂等,備如無量壽經十六觀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謂欣願門也。
【譯】第十疑 如何修行疑
問:要生西方極樂世界,但不知道該怎麼修,才能得種往生之因,而得往生之果報?我們這些凡夫俗人都有妻室,不知未斷淫慾,是否也可以往生?
答:決心往生西方的人,只要修兩種行,就一定能往生彼國。一種是厭離行,一種是欣願行。
厭離行是說,凡夫從無始以來,就被五欲境界所纏縛住,因此在五道裡面輪回,受種種的苦。如果心裡不厭惡此五欲,不想離開此五欲的話,想要脫離三界實在是遙遙無期的。所以我們要經常觀想,觀看我們這個充滿了膿血屎尿,含藏了一切惡臭污穢的臭皮囊。
《涅槃經》說:「這個身體好比是一座城堡,裡面住著愚蠢而吃人的羅剎,有智慧的人誰會喜歡這樣的身體呢?」經上又說:「這個身體聚集了所有的苦惱及一切的污垢,就像被繩子捆綁著的一塊會腐爛的肉,根本沒有什麼好處。就是諸天的身體,也是一樣的。」
修行的人不管是動是靜,不管是醒著或睡時,都要經常觀想這個身體只有苦沒有樂,對它深生厭離之心。縱使夫妻間的事,不能一下子就斷掉,也要漸漸產生討厭的心態,淫慾心重的要修七種不凈觀:
一、觀想我們這個淫慾的身體,是從父母貪愛淫慾的念頭而來的,這是最初的種子不清凈。
二、父母由於淫念起而行淫,行淫時父精母血結合,我們的神識就進入精子與卵子的結合體中,這就叫做受生不清凈。
三、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裡,居於五臟六腑之內,這就叫做居住之處不清凈。
五、在母胎內期滿之後,胎兒要出生時,自然頭部轉向產門。出生時刻,膿血一起流出來,又臭又臟,滿地狼藉,這就叫做初生時不清凈。
六、出生之後,日日長大,全身被一層薄皮包裹住,皮內到處是膿血,這就叫做全身不清凈。
七、死後,屍體腫脹腐爛敗壞,被狐狸野狼吃得骨肉縱橫,這就叫做到了最後都還是究竟不清凈。
我們自己的身體如此,別人的身體也同樣。因此我們對於內心貪愛的男女肉身等外貌,要深深生起厭離之心,常常觀想它是污穢的。如果能這樣觀身不凈的話,淫慾就會日漸減少。
此時還可以再作十種觀想,經典上都有詳細的說明,這里就不多講了。
此外還要發願,願自己能夠永遠離開這個在三界中,充滿膿血污穢、沉迷淫慾及五欲的雜食之肉身,願自己能夠得到凈土的法性生身。
以上就是所講的修厭離行。
其次要講欣願行。修欣願行有二個步驟,第一,要先明白為何要求往生。第二,要觀凈土的美好莊嚴,心裡很喜歡想要去。
先講求生凈土的意義,我們求往生凈土,是為了要救拔一切痛苦的眾生。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如果我在濁惡的世間,周遭環境太惡劣,說不定我還會被宿世的惡業所束縛,而墮落三惡道,求出無期。如此輪轉於六道生死之中,無始劫已來,未曾有一時的暫停休息,這樣下去自己也難救,救度受苦之眾生要到何時呢?
為此我們應該求生凈土,到那裡可以親近諸佛聖人,等證到了無生忍,我們就有能力到濁惡世中拯救苦難的眾生了。所以《往生論》里說:
「所講發菩提心就是發願成佛之心,發願成佛的心就是發心度脫眾生免受災難之心,而度眾生的心就是攝受眾生往生佛國的心。」
發願生凈土要具備二種修行:第一,必須首先遠離三種障礙菩提門之法。第二,必須得到三種隨順於菩提門之法。這樣才能獲得清凈的菩提心。
首先我們講要遠離那三種心:一者、依於智慧門,不追求自我的安樂,而遠離了我心中貪著自身之煩惱。二者、依於慈悲門,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而遠離了不想安樂眾生的煩惱心。三者、依於方便善巧之門,應當憐憫一切的眾生,希望給予其安樂,因而遠離了恭敬供養自我身心之煩惱。若是能遠離上面所說的三種自利心的話,自然就能生出三種清凈的利他心,那就是:
一、無染清凈心,能夠不為自己求各種快樂。菩提是無染污的清凈之所,如果為自己求快樂的話,就染污了身心,就障礙了菩提門。
二、安清凈心,就是能夠為眾生拔除痛苦。菩提心就是能讓眾生獲得安穩無憂的心。如果不發心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讓他們得以脫離生死的束縛,那就違背了菩提門。
三、樂清凈心,就是要讓一切眾生獲得大菩提涅槃的心。菩提涅槃是最究竟之處,能夠獲得永遠的快樂。如果不發心讓一切眾生獲得畢竟的常樂,那就遮障了菩提之路。
那麼這種菩提心要如何才能獲得呢?要生到凈土,經常不離諸佛,待證得無生忍後,再到有生死濁惡的國土之中,去救度苦惱眾生,這時才能獲得。菩提心是慈悲與智慧的互相融合,雖在一心禪定之中而常以妙用利益眾生,圓融自在無有障礙。此即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意義。
接下來談如何修行以得到往生?那就要修觀想法。首先要觀想阿彌陀佛,觀佛的法身、報身等,觀佛身金色光明中的八萬四千種相狀,每一種相狀中的八萬四千種妙好,每一種妙好又有八萬四千種光明,而這些光明一直在攝取念佛的眾生。又觀凈土的七寶莊嚴及種種的殊勝妙樂,這些觀法在《觀無量壽佛經》里,全都講得很清楚。此外,平常還要常常修念佛三昧,還要修布施持戒等一切的善行,同時把這些善行,通通迴向施給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國。如果能夠這樣去修,絕對可以往生。以上所說,就是所謂的欣願門。
【講】第十個疑問:如何修行疑
第十個疑問解答應怎麼修才能往生西方。凡夫俗子都有妻室,不知未斷淫慾,是否也可以往生?大師回答:決心往生西方的人,只要修厭離行和欣願行,就一定能往生彼國。究竟怎樣修呢?我們看征問:
征問
【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為種子,得生彼國?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斷淫慾,得生彼否?】
我們許多同修都一樣,在聽了智者大師對上面九個疑問的解釋之後,現在都決心要求往生西方了。並認識到生凈土的目的是「為菩提道,求生凈土。」,但不知在因地要作什麼行業?要有怎樣的因緣,才能夠啟動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這是第一個問題,是修行的正行。第二個講破除遮障,我們不但要修正行,我們大都是在家學佛的凡夫,這種男女間的淫慾如果還沒有斷,是不是會構成障道的因緣?疑問里包括正修與破障。這二個問題都非常重要,這是成功的關鍵。下面我們就來看智者大師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
釋疑
【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
我們想要求生極樂世界,想要跟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感應道交,我們必須要做二件事情:第一是厭離行,這個就是破除障礙。第二是欣願行,這是講到成就的凈因。智者大師先講破障,就是要我們先破除障礙,障沒有破就沒有辦法啟動無量光、無量壽的。這個障礙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先看第一段:
【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已來,為五欲纏縛,輪回五道,備受眾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
先說我們有很多人念佛,但是為什麼一直沒有辦法啟動無量光、無量壽的問題。凡夫無始劫以來所造的罪業,還不是主要的問題,過去造了很多罪,若肯懺悔就好,這都不是問題。那麼問題在哪裡呢?在於對五欲的纏縛,就是說我們雖然念佛,但是心中對財、色、名、食、睡,還是深深的愛著,不肯舍離。這就會讓我們這一念心跟阿彌陀佛名號之間,築成一道非常堅固的牆壁。也就是說,我們因為貪著五欲,所以輪回六道,備受眾苦。就是說三界是痛苦的,每一個人都知道,但是為什麼我們知道了,還是不斷的來受生呢?因為在痛苦當中,我們認為它還有一些快樂,因為對這些快樂的執著太重了,所以我們寧可去承受這些痛苦,這就是生死的根源。所以身為一個念佛人,假設不能厭離五欲的話,是沒有辦法出離的。
這就指出了為什麼我們很多人念佛,但很多人都失敗的主要原因。同樣一句佛號,在不同人的心態裡面運轉,產生的功德是不一樣的,因為有人有障道的因緣,沒有厭離世間的五欲就是病根。
以下講對治方法:第一先講修觀對治,第二再講發願遠離。我們先看第一段:
【為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凈、臭穢。故《涅槃經》雲:如是身城,愚痴羅剎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又經雲: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不凈,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如是。】
首先我們要修觀。為什麼要修觀呢?我們今天貪戀娑婆世界的五欲,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生起了顛倒。也就是我們貪戀娑婆的五欲,不是說娑婆世界的五欲,有真實的好處值得我們貪,而是我們沒有看到五欲的真相。對治貪慾不必從貪本身去治,人為什麼起貪呢?一個人會起貪,前一個念一定是起顛倒,你只要把這個顛倒破掉就好。那顛倒怎麼破除呢?主要的是要認識貪慾的真相。
智者大師有大智慧,他說:在對治五欲中,先要遠離色身,所有產生對五欲執著的,就是這個色身。那這個色身要怎麼遠離呢?我們應先觀察這個色身有內相的不凈,把這個皮肉剝開來以後,我們看到裡面除了膿、血、屎、尿,根本沒有乾淨的東西。即使是外表,也是九孔常流不凈,顏色是不凈的,味道也是臭穢的。所以,我們所貪愛的色身,它的本質是不凈的、是臭穢的,它不值得我們貪愛。我們之所以貪愛,是因為我們過去的顛倒。
以下大師引《涅槃經》來證明:「如是身城,愚痴羅剎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身城是我們貪愛的色身,這個色身中有很多很多的煩惱羅剎鬼安住著。什麼叫做羅剎安住在色身呢?簡單的說,色身是造作罪業的根本。同修們可以回憶一下,我們過去為什麼會造罪?就是因為人人都有色身,所以才會造罪啊!因為有這個色身,就必須去滿足色身的需要,就產生很多的貪求,所以才造罪。所以色身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負擔,它是能造罪的根本。其次,「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不凈,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如是。」我們這個色身不但是造罪的根本,它又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同修們也可以回憶一下,每當我們有痛苦的時候,都是些什麼原因引起的呢?也是因為有這個色身啊,要是沒有色身,那什麼來感覺這個痛苦呢?這個身體病了就頭痛、喉嚨痛、流鼻水、牙齒痛、耳朵痛、肚子痛、腹瀉,有許許多多的疾病,沒一樣好受的。所以這個色身叫做扼縛癰瘡,扼縛就是捆得死死的,綁得死死的,為何說綁得死死的呢?內心有無量的煩惱先不說,比如牙齒一痛,就會痛得忘記了佛號。我們這個身體本來就是一個痛苦的毒瘡,但是我們還要把它抓住,你說這個是不是顛倒呢?天人雖然有許多福可以享受,但欲界天的色身,還是同我們人身一樣要敗壞的。
《凈土聖賢錄》講到,羅允枚是一個在家居士,他長大後,先因為多病而放棄事業,後又念佛歸心凈土,到七十多歲往生。他在往生前說:「七十年來拖著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你看一個開悟的人,他回顧他過去的生命,是拖著皮袋,就是這個色身對他產生負擔。所以我們一個修念佛法門的人,要有二個觀念:第一個,色身是造罪的根本。我們不喜歡造罪,但是你有色身就會造罪。我們不喜歡痛苦,但是你有色身一定會痛苦。所以我們要遠離造罪、我們要遠離痛苦,別無選擇,唯一的辦法就是遠離這個業報身。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覺,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生厭離。縱使妻房不能頓斷,漸漸生厭,作七種不凈觀:】
修行凈土法門的人,不論在走路還是坐著,是睡著或是清醒時,都要常想到我們這個色身只有痛苦,沒有一絲快樂,要趕緊生出厭離之心。年輕的在家同修,縱使夫妻間的事不能立刻就斷絕,但也要漸漸生起厭離心,作下面所講的七種不凈觀,是很好的辦法:
【一者觀此淫慾身從貪愛煩惱生,即是種子不凈。二者父母交會之時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凈。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處不凈。四者在母胎時唯食母血,即是食噉不凈。五者日月滿足頭向產門,膿血俱出臭穢狼藉,即是初生不凈。六者薄皮覆上,其內膿血遍一切處,即是舉體不凈。七者乃至死後胮脹爛壞,骨肉縱橫狐狼食噉,即是究竟不凈。自身既爾他身亦然,所愛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厭離常觀不凈。若能如此觀身不凈之者,淫慾煩惱漸漸滅少。又作十想[8]等觀,廣如經說。】
這一段同修們一看就懂,「十想觀」也是差不多。我在這里就不再解釋了。
當然,大乘佛法遠離色身不是斷滅,它一定要追求另外一個,我們看下一段:
【又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凈,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凈土法性生身。此謂厭離行。】
這個發願太重要了。我們都是念佛人,念佛首重信願,故經常要有一個願力,就是我們心中經常要有一個想法:我希望在未來的生命的當中,要永遠遠離這個三界的業報身,這是一個雜食臭穢的色身、這是一個造業的色身、痛苦的色身。遠離這個色身之後怎麼辦呢?願得凈土法性生身,希望得到凈土彌陀本願功德所創造的法性生身。也只有這個願望,才能夠啟動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
《凈土聖賢錄》講到一個公案,在明朝末年,有一個居士叫做黃元孚,他出生在一個讀書的家族,他的祖父、父親都是讀書人,在朝庭中做一些小官。這個黃居士從小也讀一些聖賢之書,但是結婚以後身體一直不好,沒有辦法做官,因此就閑居在家。他得的是肺癆病,嚴重的時候還要吐血。他的小舅子是信佛的,有一次來看他時對他說:「姊夫啊,你被病痛折磨成這樣子,倒不如我帶你去參加我們的念佛會念佛,你心中有個歸依處就會好一點」。這個黃居士說:「也好吧,反正我現在生病,閑居在家,打妄想也是這樣過,我跟你去念佛好了」。他去念佛以後,就有些好轉。要是長時間沒有去念,就會再發作。就這樣斷斷續續、時好時壞。經過幾年以後,突然間有一次病發作得很厲害,吐了很多的血。這個時候他的小舅子又來看他,講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使他產生很大的覺醒。他說:「姊夫啊,你有沒有想過你死亡以後要到哪裡去?」這件事情就刺激到黃居士,他說:我念佛的目的,是為了要讓身體快些好起來,我繼續的過生活,我那有想到念佛要到哪裡去啊!這時候,他一迴光返照:唉呀!我過去的念佛,沒有厭離色身,方法是錯誤的。我為什麼念佛呢?我希望病趕快好起來,沒有修厭離行,把所有的功德都用在表面。這時候,他就真實的覺悟了。這個人很有善根,他就辭親出家了,出家以後很用功。他到蓮池大師住過的一個道場出家,出家以後還很用功的修行,臨終前的最後七天,斷絕一切外緣,七天不睡覺,為臨終作最後的衝刺。念到最後,異香滿室,安然坐化,整個房間都是蓮花的香味,而且是坐著往生的。
我們現在回顧一下黃居士的修行方向:他剛開始的念佛沒有厭離行,他剛開始是利用佛號把他的病痛消滅,恢復一個健康的身體而念佛,當然不能啟動無量光、無量壽。它本來是一個摩尼寶珠,結果這個摩尼寶珠對於他,只是轉成一粒糖果而已。後來他心態改變了,他知道治好色身的病不是重點,重要的是遠離色身,追求另外一個法性生身,這個時候他的心就真實的感應道交了,你看念到異香滿室、安詳坐化。我看那個傳記,他出家念佛也沒念多久。念佛不在時間的多少,但所用的方法要對。就是我們與阿彌陀佛感應的方法要對,而其中重要的就是厭離行。這就是說,我們應該要先破障,破除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功德之間的障礙。
再看第二段的明欣願行,這是講正修:
【二明欣願行者,復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觀彼凈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
凈土的正行有二個:一個是講到往生之意,就是講求往生的願力,我們的目標在哪裡,這就是發願的問題。第二個是念佛的方法,觀彼凈土莊嚴等事,這個地方是因為早期的念佛,你看智者大師、慧遠大師都是觀想念佛的,所以講觀想極樂世界的莊嚴等事。
前面是講念佛的目標,後面是講到念佛的方法。我們先看目標,這個地方也可分二段:第一段是發明正義,第二段是引經證明。我們先看第一段:
【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凈土,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強,自為業縛,淪溺三途,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眾生?為此求生凈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中,救苦眾生。】
這個地方講到往生的心態問題,往生的心態是很重要的,它是能不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關鍵。所講心態又分二段:第一個先作一個總標。為什麼要求生凈土呢?為的是欲救拔一切眾生之苦,這個很重要。念佛的心要跟大悲心相應,諸佛的心是大悲心,如果我們的心是自私的心,那就沒有辦法感應了。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我們每一次迴向的時候,雖然願生西方凈土中,到最後一定是要回入娑婆度有情。
同修們要知道,我們離開娑婆世界,也就是凈土法門所講的厭離娑婆,是暫時的離開娑婆世界,是為了救拔一切眾生而暫時離開。再往下看就知道。
我們自己想一下,我是想發大悲心,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我今無力」,我沒有足夠的戒定慧聖道力來加持自己,我也沒有方便力來救度眾生。沒有自利利他的功德力,我們就算有這個大悲心,但在這個五濁惡世當中,所面對的眾生,都是煩惱很剛強的眾生。我們自己煩惱粗重,眾生的煩惱也粗重,結果是都墮落。於是又淪溺三途動經劫數,如此生生世世的輪轉,惡性循環未曾休息。這就是我們自己不會游泳,而要去救度那些也不會游泳的人,其結果當然二個人都會沉下去。那怎麼辦呢?為此,我們要遠離這個干擾太重的五濁惡世,先到西方凈土去,暫時的去親近阿彌陀佛,親近十方諸佛,去聽聞正法,成就無生法忍的船,再回到生死大海中,就能夠自在地救度一切眾生。
這樣的大悲心,就是要暫時離開苦難眾生的想法,有沒有經典根據呢?以下智者大師用《往生論》來引證:
【故《往生論》雲:言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則是攝眾生生佛國心。】
這個地方,是凈土的菩提心之最重要的證明。天親菩薩說:什麼叫發菩提心呢?簡單的講就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就是說你不想再做一個生死凡夫了。不想再做生死凡夫,印光大師《文鈔》講得非常貼切,他說:一個修凈土的人,他心中的想法就是:即便來生做一個大國王,可以護持三寶。做個大富長者有錢有勢,做一個大法師,有弟子好幾十萬、好幾百萬能夠成就大總持。以上這些都可以不要,我們現在想到的是願作佛,因為上面說到的不管是國王也好、大富長者也好、大法師也好,都是一個生死凡夫,我不要。所以菩提心的本質,是你想要願作佛心,對那個聖道的渴望。願作佛心,就是度眾生心。我們為什麼願作佛呢?重點就是有聖道的力量,才能夠救拔有情。而度眾生心,就是攝受眾生往生凈土的心,把大家都度到凈土去,這是最圓滿的做法。
這個菩提心簡單的講,就是救拔眾生的心,但是做法上有二種:一種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流轉,這個不容易,是悲增上。第二種是先暫時離開到凈土去,然後再回入娑婆。這個菩薩暫時離開娑婆世界,他也是菩提心的一種,同修們可以把《往生論》讀一讀,就知道暫時離開娑婆的眾生,是不會傷害到菩提心的。故在這里我們要明白,就是修凈土的人,念佛的動機,是為了利益有情而求生凈土,這很重一要。這段講的是發願。
【又願生凈土須具二行,一者必須遠離三種障菩提門法。二者須得三種順菩提門法。何者為遠離三種障菩提法?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當憐愍一切眾生欲與其樂,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求生西方凈土必須具備的兩種修行是:第一、要遠離障礙,若是會障礙修菩提行的,我們要趕緊遠離,主要的障礙有三個方面。第二、就是順菩提門的方法,我們可以順著菩提門一路走去,直到成佛。
第一,要遠離貪念。依照智慧門,用智慧不求自樂,遠離我們貪著自己的心,要為眾生想。
第二,要遠離害心。我們要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的苦,使眾生遠離不安穩和恐懼的心。
第三,依方便門,方便就是說要想盡辦法憐愍眾生,好好地說法救度他們,給予一切眾生快樂,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
【若能遠三種菩提障,則得三種順菩提法:一者無染清凈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凈處,若為自身求樂,即染身心障菩提門,是故無染清凈心,是順菩提門。】
一者無染清凈心,無污染就是不為名、不為利、不為財、不為色,不為自身祈求諸般快樂故。因為無上菩提乃是無染的清凈之處,若是為了自身求安樂,即染污了身心而障礙了菩提之門,是故無染的清凈心,是隨順於菩提法之門。
【二者安清凈心,為拔眾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隱一切眾生清凈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令離生死苦,即違菩提門。是故安清凈心,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凈心,為了拔除眾生苦難的緣故。無上菩提心乃是安隱一切眾生的清凈處,若是不作願發心救拔一切眾生,令其遠離生死之苦,即是違背菩提之門,是故安樂眾生的清凈心,即是順菩提門。
有些人非但不安清凈心,甚至壞眾生的清凈心。古人的參訪是在經教通達、不會迷惑之後,所以他出去參訪時不會顛倒,不會走錯路。而現代人的「參訪」是不懂跑去問別人,結果得到的是一人一種知見,參到最後就亂了!現代人的參訪與古人的參訪不同,古人的參訪叫做印證,印證自己的心地功夫,是不是真正開悟了,這才叫做參。我已經證悟到相當的功夫,我出去雲游,求證我的觀念是不是正確,那才叫做參。現在人不是叫做參,他是遇到每個人就問,問得太多反而昏頭轉向,枉費他原來的修行,出去不久就全退轉了。所以說我們要安清凈心,就是安穩住眾生的清凈心,要記得啊!
【三者樂清凈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作心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即遮菩提門。】
樂清凈心,不能讀作lè清凈心,要讀作yào清凈心。就是歡喜得到清凈心的人,欲令一切眾生得到大菩提、大覺悟。涅槃,就是不生不滅。遮,就是障、止的意思。樂,以為歡喜的意思。障菩提門,那麼你的菩提門,覺悟就停止了。
三者樂清凈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畢竟恆常安樂之處,若不作願發心欲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即是遮障了菩提門。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凈土常不離佛,得無生忍已,於生死國中救苦眾生。悲智內融、定而常用、自在無礙即菩提心。此是願生之意。】
此無上菩提是怎樣得到的呢?這就要求願往生凈土,常常不離於佛,待得到無生忍之後,才能於生死濁惡的國土之中,救度苦難的眾生。大悲與智慧在內心中圓融具足,雖在一心禪定之中而常有利益眾生的妙用,圓融自在無有障礙,此即是菩提心,亦即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真正意義。
這以下講修行:
【二明欣心願求者:希心起想,緣彌陀佛,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眾生。】
這個地方講到正行,正行當中先講觀想正報。前面講到心理的準備,厭離三界的色身,好樂凈土的法性生身;第二個,你要生起一個度眾生的心,而求生凈土。這以下講到正行。你這個時候要怎麼緣呢?要緣阿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功德怎麼緣呢?或者緣法身,我們講實相念佛,你思惟阿彌陀佛的心是我空、法空的,我的心也是我空、法空的,所以自他不二,這是緣法身、是實相念佛。能念所念性空寂,這個就是思惟法身,報身,前面是理觀,這個等是應化身,這二個都是事相上的觀察,觀想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或者是觀察應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總而言之,觀察色身的二個重點:第一金色,第二光明。所以觀想念佛,第一是佛的身相,第二是身相所釋放出來的光明。比如說八萬四千相,這相有種種的好,重點就是觀相好,一定要有光明相出來。
【又觀彼凈土,七寶莊嚴妙樂等,備如《無量壽經》、《觀經》十六觀等。常行念佛三昧。】
這段講觀想依報莊嚴。正報觀察以後,觀察依報,觀察極樂凈土。經典上說:生處的莊嚴,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或者住處宮殿的莊嚴,經典上講得很多。接著講常行念佛三昧,早期的念佛是定心念佛,這個標准對於我們來說是高了一些。剛才講的是正行,就是觀想極樂世界正報、依報的莊嚴。
以下講助行:
【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謂欣願門也。】
前面是直接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個地方是透過迴向,間接的感應道交。修行布施、持戒的善法,這可當做佛號的輔助。蕅益大師作譬喻說:念佛如果是一艘順風的船,你的布施、持戒就是船上的槳。你這艘順風的船已經很快了,再加上這個槳的推動,就跑得更快了。布施、持戒當然不是凈土的正行,但是經過迴向之後,它也可變成一種感應的力量,這個就是欣願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