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居士:《凈土十疑論》淺講 陳瓘 後序

陳瓘 後序

  人心無常,法亦無定。心法萬差,其本在此。信此則遍信,《華嚴》所以說十信。疑此則遍疑,智者所以說十疑。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離於此,得究竟處。凈土者,究竟處也。此處有說法之主,名無量壽。此佛說法,未嘗間斷。

  疑障其耳,則聾而不聞。疑障其心,則昧而不覺。不聞不覺,安住惡習,贊嘆不念隨喜粗心。妄指蓮胞,以為虛誕。終不自念此分段身,從何而得,自何而來?胎獄穢濁,真實安在?信憑業識,自隔真際。於一幻境,非彼執此。生生不靈,永絕聖路。以如是故,釋迦如來起大慈憫,於穢濁中,發大音聲,贊彼凈土上妙之樂。於生死中,為大船師,載以法船,令趨彼岸晝夜度生,無有休息。

  然而彌陀之岸,本無彼此。釋迦之船,實非往來。譬如一燈,分照八鏡,鏡有東西,光影無二。彌陀說法,遍光影中。而釋迦方便,獨指西鏡。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東西?於此法中,若未究竟。勿滯方隅,勿分彼此,但當正念諦信而已。此二聖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

  信者萬善之母,疑者眾惡之根。能順其母,能鋤其根。則向之所謂障緣眾生,聾可復聞,昧可復覺。未出生死,得出生死。未生凈土,得生凈土。順釋迦之誨,往面彌陀。隨彌陀之願,來助釋迦在此而遍歷十方,即西而普入諸鏡。自二聖建立以來,如是之人,如河沙數。雲何不信雲何而疑?能自信已,又作方便,令諸未信無不信者。此則智者之所以為悲也。

  明智大師中立,學智者之道不順其文,而順其悲。所以又印此論,冠以次公之序。予乃申廣其說,以助其傳。

【講】

  「後序  宋左宣義郎陳述」

  左宣義郎,是宋朝官職的名稱。(音guàn),是人名。後序,因他尊重智者大師的地位,所以作了序文,只是放在原著的後面。

  人心無常,法亦無定。心法萬差,其本在此。信此則遍信,《華嚴》所以說十信。」

  因為人的心是無常的,所說的法也是不定的;心、法雖有著千差萬別,但根本還在這個地方(凈土法門)。信此則遍信,注意:在這個地方(凈土法門)信了,則一切都信了。所以《華嚴經中有「十信位」。以此來令眾生對佛生起深信而不疑。

  「疑此則遍疑,智者所以說十疑。」

  若是懷疑凈土法門,那麼對一切都將產生懷疑。所以智者大師自己提出十個問題,並一一作了回答。

  「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離於此,得究竟處。此佛說法,未嘗間斷。」

  出疑,破除疑問;入信,令入信心。一入永入,若是一旦深信,就再不復生疑。永遠不離凈土法門不去雜修亂進,終能修到究竟的果位。

  凈土者,究竟處也。此處有說法之主,名無量壽。」

  凈土就是究竟的處所極樂世界有講經說法主人,即阿彌陀佛說法未曾間斷過。

  「疑障其耳,則聾而不聞。疑障其心,則昧而不覺。」

  「疑障其耳」是說:若是有懷疑心的人,他的耳朵(聽覺)便受到障礙,人就會如聾似聵。懷疑障礙心智的人就會昏昧而不覺悟

  不聞不覺,安住惡習。」

  沒有聽到佛法,不知道有凈土,不肯覺悟就會安住於惡習惡習,指財、色、名、食、睡五大習氣

  「贊嘆不念隨喜粗心。」

  贊嘆不念,指有人只是口中贊嘆極樂世界殊勝,卻不肯親身下功夫念佛,這樣仍然收不到真實的效用。隨喜粗心就像我們來寺院拜佛、聽經,家裡的人用車子把我們送來,但他只在門口卻不肯進門聽經。這樣雖然有隨喜功德,卻屬於粗心粗心,指不了解佛法,不知道我們為什麼會如此精進地來拜佛念佛

  「妄指蓮胞,以為虛誕。」

  就像念佛認為是迷信,把佛的話當作哄騙人的。那麼自古以來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臨終聞到異香、佛來接引,火化完畢還有舍利子,這些如何解釋呢?還以為虛誕,真是可憐!

  「終不自念此分段身,從何而得,自何而來?胎獄穢濁,真實安在?」

  終不自念,意指從來沒有冷靜想一想。這里自念不是指念佛的意思,而是指思維」。從不想想看我們這個身軀,每一段生命從始至終都有著生、老、病、死,一命終後又輪回為其他六道生命,開始另一個代謝。這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在母腹中就像監獄中,骯臟、污濁,哪一個人敢說在母胎中是清凈的呢?哪裡有實在的東西呢?樣樣都是虛妄之法啊!都是臭穢、無常的。

  「信憑業識,自隔真際。」

  信憑,就是任憑;真際,就是本性。自己離開本性,離開清凈菩提心

  「於一幻境,非彼執此。」

  幻境虛妄境界。非即攻擊、誹謗,非彼即誹謗凈土、攻擊修凈土法門的人;執此,執著地認為「我看得見的娑婆世界才是真實的」。

  生生不靈,永絕聖路。」

  生生世世沒有覺悟,永遠斷絕聖路。沒有機會學佛就不可能了脫生死

  「以如是故,釋迦如來起大慈憫,於穢濁中,發大音聲,贊彼凈土上妙之樂。」

  這很容易懂,就是釋迦世尊大悲之心,贊嘆極樂世界是最極快樂之處

  「於生死中,為大船師,載以法船,令趨彼岸晝夜度生,無有休息。」

  在生死大海中,釋迦如來就像掌舵的船師,駕駛渡生之船,要使我們達到極樂世界彼岸世尊度化我們去西方極樂世界,不論晝夜,完全沒有休息。你什麼時候往生極樂世界都能往生

  「然而彌陀之岸,本無彼此;釋迦之船,實非往來。」

  注意:此處是約本性而言,沒有來去,沒有彼此。就本體、理體來講,是不來不去;就事相來講,則有來有去。確確實實有極樂世界娑婆世界這是無生之喻,比喻我們的本性

  「譬如一燈,分照八鏡,鏡有東西,光影無二。」

  八鏡,八個角度不同的鏡子鏡子位於不同的位置,但光與影是同樣的。

  彌陀說法,遍光影中。而釋迦方便,獨指西鏡。」

  阿彌佛說法,充滿、遍布於一切光影之中。西鏡比喻西方極樂世界

  「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

  若是已經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方可放下娑婆極樂,一切處都無分別。

  「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東西?」

  法界是指理性。一真法界,就是空、無相。泯,滅除之意。入法界以後,就不再有極樂世界娑婆世界執著,若是尚未入法界還沒證得法界平等性,怎麼能一下子就像聖人一樣,不分東方與西方呢?意思是,我們還未入一真法界凡夫,還是要區分娑婆世界極樂世界,不能泯滅眾生空間的方位。也就是說,往生極樂世界後,便不再有空間的觀念;若尚未入法界就不能泯滅東、西方的觀念

  「於此法中,若未究竟,勿滯方隅,勿分彼此,但當正念諦信而已。」

  有一個偈子:「若未究竟,當信佛語。」意即應當要相信佛的話。滯,停滯,障礙。不要停滯在東南西北這個方位的概念上,不要分彼此,愈分就愈有障礙。但,只要的意思。諦,深刻地,透徹地。只要你深信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

  「此二聖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

  釋迦牟尼佛教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要接引你去極樂國土,這兩位聖人的話,有智慧人就能相信。

  「信者萬善之母,疑者眾惡之根。」

  能夠相信,一切善便產生;若是懷疑諸佛的教誡,不信因果不相信極樂世界便有了一切惡的根源,就會作惡多端

  「 能順其母,能鋤其根。」

  母,比喻佛陀。能順從佛陀的教化,就能除去眾生生死的根本。

  「則向之所謂障緣眾生,聾可復聞,昧可復覺。未出生死,得出生死。未生凈土,得生凈土。」

  那麼耳聾的人可以再次聽到,愚昧的人能夠重新覺醒,六道眾生可以輪回生死娑婆眾生可以往生極樂

  「順釋迦之誨,往面彌陀。隨彌陀之願,來助釋迦。」

  遵從釋迦佛的教誨,前往面見阿彌陀佛。去極樂之後即了生死,可回入娑婆釋迦世尊教化眾生

  在此而遍歷十方,即西而普入諸境。」

  從西方極樂世界再來娑婆,就神通大了。雖在世間,卻能踏遍十方國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而能普入十方諸境。

  「自二聖建立以來,如是之人,如河沙數。雲何不信雲何而疑?」

  自從阿彌陀佛誓願接引眾生釋迦牟尼佛介紹阿彌陀佛以來,往生的人如同恆河沙數。為什麼我們還不相信呢?還有懷疑呢?

  「能自信已,又作方便,令諸未信無不信者。此則智者之所以為悲也。」

  自己能夠相信有極樂世界,深切發願一定要往生極樂,同時還做出種種方便之舉,使不相信的人大家全都相信,這就智者大師慈悲之處

  「明智大師中立。」明,了解;智大師智者大師;中,內容;立,用意所在。明智大師中立,是指了解智者大師作此《凈土十疑論》的用意及其所說道理

  「學智者之道不順其文,而順其悲。」

  道者是精神文章假相要學智者大師文章要表達的真義,不要只講求字面的通順,要領會大師的悲心。悲,真心,佛菩薩的悲心。

  「所以又印此論,冠以次公之序。」

  所以又在重印智者大師的《凈土十疑論》時,將北宋無為子楊傑的序文排在前面。

  「予乃申廣其說,以助其傳。」予即我,也就是陳瓘居士。申廣,即推廣,發揚光大。以助其傳,來幫助他流傳,以普渡眾生

  本次講座全部圓滿,祝大家身體健康,法喜充滿!謝謝!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