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學居士:凈土探微 第三章 阿彌陀佛與西方極樂世界

凈土探微

第三章阿彌陀佛與西方極樂世界

  第一節阿彌陀

  阿彌陀佛(梵名為amita—buddha),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又作阿彌多佛、阿弭跢佛、阿弭嚲佛,略稱彌陀梵語amita,意譯無量。另有梵名amitāyus,音譯阿彌多廋,意譯為無量壽;梵名amitābha,音譯阿彌多婆、阿彌嚲皤,意譯無量光。

  關於阿彌陀名號之由來,據《阿彌陀佛經》上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只劫,故名彌陀。」這就是說,阿彌陀身上光明,無有限量,能照耀至無邊的世界。不論任何事物,如山崖峭壁,均不能遮障阻礙其光明;阿彌陀壽命極樂世界人民的壽命,皆無量無邊,極其長久而無法計算。歷代佛教大師學術學者根據《阿彌陀佛經》所述阿彌陀的涵義,而將阿彌陀佛解說為「無量光」、「無量壽」。一佛而有不同義之二名,為其他諸佛所未見。又於《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佛經》、《維摩詰經》等早期經典中,亦僅有阿彌陀之稱號,故推知無量壽、無量光之稱號,系後代依其名之原義所立。另據《平等覺經》、後出《阿彌陀佛偈》、《稱讚凈土佛攝授經》等載,阿彌陀佛又號稱無量清凈佛,所在之世界稱為清凈世界極樂世界

  我國譯經史上,向來對梵文有五不翻譯,阿彌陀佛便屬五不翻譯之列。因為阿彌陀有多種意義,亦可翻譯為無量甘露、無量智慧、無量德行……因此,將阿彌陀譯為無量壽、無量光,意義不完整,故保留阿彌陀梵音。那為何將阿彌陀又譯為無量光呢?據《大乘無量壽經》說:「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阿彌陀佛之光明,極其明亮、凈美,若照到眾生身上令其身心柔軟、舒適,並能出三惡道之苦。阿彌陀佛的光明非常之特殊,無有限度,任何菩薩光明,均不能與阿彌陀光明相比。所以,「佛告阿難阿彌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遍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三四由句,或百千億萬由旬。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阿彌陀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因此,阿彌陀佛「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凈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觀無量壽經》更詳細地解說阿彌陀佛為無量光的意義說:「無量壽身佛,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光明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

  這是凈土經典說明阿彌陀佛修成無量光明的成果,用此修行成果所產生的身相光明,放射至虛空宇宙,接引其有緣眾生,故「無量光」便成為阿彌陀的重要意義之一。阿彌陀佛身相光明含攝深廣修證真理,可以從佛典上對諸佛身相光明的解說中得到了知。《大智度論》中提到,諸佛身上光明分為數種。有平常眾生能看到的光明,如釋迦牟尼佛平常身體四周便會顯現八尺圓光,即所謂「常光一丈相」。《雜阿含經》卷四十二說有一夫婦,見佛身純金色圓光一尋。《增一阿含經》說:「世尊凈如天金,如金聚放大光明……自歸十力尊,圓光金色體。」阿羅漢在定中亦有顯發圓光的記載,《增一阿含經》卷十九說:「漏盡阿羅漢,更不復受有,凈如天金……。」原始佛教聖典中記載佛身上四周確實能放出一圈圓形光芒。大乘經典中更處處可見佛說法之前,放光動地。在講經說法過程中,又陸續從佛周身上下大放光明,以度眾生。《八十華嚴》說:「一切諸佛,皆悉能放無數光明,其光平等。一一光明,有不可說光明網,以為眷屬、普照一切諸佛國土……。一切諸佛,皆有無量常妙光明,不可說種種色相,以為嚴好,為光明藏,出生無量圓滿光明,普照十方無有障礙。」

  諸佛所有身相所出一切佛智光明,均佛菩薩的無盡行願而產生,皆由佛菩薩往昔無盡三昧善根力而產生。佛平時身上圓光,乃至從法性覺體中所產生之智慧光明皆是在因地修持大悲行願、六度萬行圓滿之後而產生的,從而說明了佛的身光與智光原是一體的。不僅佛的智光圓滿平等,就是佛的身相光亦是圓滿平等,故而《大智度論》說:「諸佛光明,由佛心力而發,遍照十方,沒有滅亡之時。」並且說,諸佛周身均有一圓光顯現,當佛不特別入無量三昧時,恆由心力放射常光(身光)。一切諸佛常光無量,常照十方世界釋迦牟尼佛神通、身光無量,亦應十方世界有緣眾生之機所感,或現常光一丈相,或現常光百丈、千丈、萬丈、億丈,乃至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佛國世界釋迦牟尼佛的身光之所以在五濁惡世,顯現一丈光明那是因為娑婆世界眾生少德少智,薄福鈍根所致。若眾生利根福重,佛必應機所感,顯現無量身光,適時度化有緣。事實上,諸佛初生時、成佛時、初轉*輪時,皆放光明,遍滿十方世界,只是眾生福慧淺簿,雙目之業不堪受光盛之明,故不見佛光。由此可知,諸佛度化眾生的無量身光、智光,勢心隨著與有緣眾生適時需求而應機示導,隨緣顯化。因此而有諸應化身佛應機化眾,其跡影現佛國世界,產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淺,或遠或近的智光、身光度化差別

  阿彌陀佛同諸佛一樣經歷菩薩七地而完成佛智光成果,可以說是代表諸佛成為無量智光明圓滿成就者,由此便可了知《無量壽經)》所說彌陀光明為十方諸佛中最第一者,乃是一種方便說。《華嚴經》說,唯有宿世隨佛共同止、住,共同成就佛道因緣,具有深厚善根、培植深厚清凈業行的利根眾生,才能在某種修行因緣成熟下,與佛清凈光明的大定慧力相應,見到佛的自在能力用。平時凡夫眾生,其業行與佛菩薩從無數劫以來,在修證佛法的歷程中,所凝聚成的無窮的慧炬光芒而釋放出來的不可思議的接引道力,相差太遠了。當然就不能感受到佛的自在能力用。此即說明了佛菩薩早已轉換其在最初仍是凡夫身時,所擁有的自身四周所投射出複雜、黑暗自私、凶暴貪嫉之光波,成為高尚清凈而具有高度精神頻率,高度超越三界眾生磁能不可思議的另一層的磁性光芒。

  阿彌陀佛便是以此修行而達成純一、凈潔的紫色光芒,而產生無盡的導射作用,穿越層層宇宙時空,導射到無際的虛空世界,與有緣眾生心念所投射往生的磁光相感應。據朱文光編譯的《生命的神光》所說,紫色的頻率最高,所以一切聖賢乃至佛菩薩神仙,他們身上的光芒是紫色,而且光芒的厚度很長。紫色的光芒是正極。用人體磁場學的觀點講,經過禪定修持,可以轉換成具有高度精神修養的紫色磁光,是絕對可能的。故爾阿彌陀佛無量光明是一種神話,從其身相放射無量光明遍照宇宙中其有緣的念佛眾生加持他,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此即是彌陀直譯為「無量光」重大意義之源由。

  何以又將阿彌陀直譯為「無量壽」呢?阿彌陀壽命無量,壽命之長久,實無法稱說,無法計算。在《大乘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說:「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又有無聲聞之眾,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我弟子中大目犍連,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眾生,於一晝夜悉知其數。假使十方眾生,悉成緣覺,壽萬億數。神通皆如大目犍連。盡其壽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會中聲聞之數,千萬分中不及一分。譬如大海,深廣無邊。設取一毛,析為百分,碎如微塵。以一毛塵,沾海一滴,此毛塵水,比海孰多?阿難,彼目犍連等所知數者,如毛塵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彼佛壽量,及諸菩薩聲聞天人壽量亦爾,非以算計譬喻之所能知。」《無量壽經》記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其十三願說:「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十五願又說:「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便是以本願思想來解釋阿彌陀壽命無量的原因

  佛身有三種化身、應身、報身。而佛的化身壽命有量有盡,法身壽命無量無盡。若菩薩過去修行時,發願要在五濁惡世成佛便會應其本願,在五濁惡世成佛;若菩薩在過去修行時,發願要在凈土成佛便會應其本願在凈土成佛釋迦牟尼佛就是在過去修行時,曾經發願要在五濁惡世成佛,廣度濁世中罪業深重眾生,故釋迦牟尼佛應其本願,在娑婆世界成佛,在短短的八十年後隨著眾生共業因緣滅了。而阿彌陀佛便是在宿世修行時,發誓要在凈土世界成佛壽命無量。故阿彌陀佛隨其宿願所感,在極樂世界成佛,獲得不可思議殊勝佛身,壽命無量。當知這亦是方便說法

  《涅槃經》說釋迦牟尼亦有他成佛凈土世界,被稱之為「無勝世界」。由此可知,不僅阿彌陀佛有其度化之清凈世界壽命無量,乃至每一尊佛均有其清凈世界本願度生因緣壽命無量,及穢土世界的本願度生因緣。《觀世音菩薩授記經》說:「釋迦牟尼如來、應供等正覺,能為難事,舍凈妙國,以本願力,興大悲心,於簿德少福,增貪恚痴,濁惡世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為說法。」《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解釋釋迦牟尼佛在凈土的無量壽命說:釋迦牟尼佛八十涅槃,是方便示現,其實釋迦牟尼佛的壽命,與東方莊嚴世界的照明莊嚴自在如來同壽。《金光明經》也說,釋迦佛陀壽命不能計算,百千億劫無有窮盡。這些均說明不僅阿彌陀佛在凈土壽命無量,釋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諸佛在其凈土度生之壽命,同樣無量無盡。

  為何每一尊佛在凈土中之壽命皆是無量無盡呢?《大智度論》卷九十說:「隨意壽命者,菩薩得無生法忍,入如幻菩薩道,能一時變化作千億萬身,周遍十方,具足行一切菩薩道;處處國土中,隨眾生壽命長命短而受其形。如釋迦牟尼佛,於此國土壽命百年,於莊嚴佛國壽七百阿僧只劫。」倘若修行者在無量劫中,深修定慧,實踐救生,濟生的菩薩悲願,而仍感得短命報,不能獲得天壽無量,或不能應其善業所感,生在眾生長壽的共業世界,則不符合業力因果原則,種善因不得善果,種惡因反而得到善果,那應因果業力的理論則不能成立。由此可知,阿彌陀佛之所以壽命無量,必有他宿世修行因緣,就是從無量修行,引渡宿世有緣眾生,於久遠劫以來,共同交織、融攝成不可思議的業網,從而形成無量壽命的度生佛壽。阿彌陀佛在凈土壽命的變化,亦是決定於凈土眾生應到達某一階段的度脫因緣而轉變的。故爾《無量壽經中說:「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禪思一心,竭其智力,於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之數,不能窮盡,知其限極。」阿彌陀佛的壽命浩浩渺渺,無窮無極誰能信知?唯佛知耳!因此而將阿彌陀直譯為「無量壽」。

  阿彌陀佛一佛二名號,而在藏傳佛教中被視為無量光、無量壽二佛,若祈求智慧,則皈依無量光佛;若祈求延壽樂福,則皈依無量壽佛。密教中,以阿彌陀象徵大日如來法身之妙觀察智,稱為甘露王。金剛界曼荼羅中,稱為受用智慧阿彌如來,居於西方月輪之中央。其身黃金色,結三摩地印,種子為□密號清凈金剛,三昧耶形為蓮花。於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無量壽如來,居於中台八葉之西方。其身為白黃色或真金色,閉目,身著輕衣,跏趺坐於寶蓮上,法入定印。其種子為□,密號清凈金剛,三昧耶形為初開之蓮花。在漢傳佛教中,阿彌陀佛為凈土門之教主,迄今仍然有極樂世界說法,能接引念佛往生西方凈土,故又被稱為接引佛。阿彌陀佛以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為其脅侍,而共稱為「西方三聖」。

  第二節阿彌陀佛因位修行四十八願

  阿彌陀成道之本緣,據《無量壽經》說,久遠之昔,錠光如來出世,教化了無量的眾生得道之後,才進入涅槃。接著有光遠、月光、栴檀香等五十二位如來相繼出世,於濟度眾生之後滅度。其後,世自在王佛出世(梵文樓夷亘羅loke svara,或樓枳嗢啰羅羅惹lokesvārajā的意譯,亦稱世饒王佛)。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位國王聽聞佛法,非常歡喜,隨即發大菩提心,捨棄國王之位而出家,名法藏(曇摩迦留dharmākara之意譯。dhar-ma,法的意思;ākara有含攝、蘊積、出生、無盡等意思。「魏譯」為法藏,「唐譯」為法處,「宋譯」為作法,「漢譯」為曇摩迦留、法寶藏,「吳譯」為曇摩迦。解釋為一切法皆蘊蓄不故。是阿彌陀佛因位時出家菩薩道時,世自在王佛為他取的名字)。他才智超世,在世自在王所,頂禮自在王佛,右繞三匝,長跪,合掌,而以偈頌嘆贊佛德。偈曰:

  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

  如來容顏,超世無倫。正覺大音,晌流十方。

  戒聞精進三昧智慧,威德無侶,殊勝希有

  深諦善念,諸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涯底。

  無明欲怒,世尊永無。人雄師子,神德無量。

  功德廣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

  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布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無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恆沙。

  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

  譬如恆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剎士,

  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

  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哀愍,度脫一切。

  十方來生,心悅清凈,已至我國,快樂安穩

  幸佛明信,是我真證,發願於彼,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智慧無礙,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

  法藏比丘說完偈頌,對世自在佛說:「世尊!我發無上大菩提心,希望世尊教我,為我說明諸佛凈土功德莊嚴。我將修行,選取最殊勝清凈的佛國,廣大無邊之清凈妙土。並讓我於世很快開悟正覺,能拔出諸眾生生苦難的根源。」

  世自在王佛因為聽了法藏比丘的偈頌,推知法比丘提出自己早已知道的問題來發問,因此說:「法藏比丘,您所欲修的行以及佛國土莊嚴,您應該都已知道,何以再來問我呢?」

  法藏比丘佛說:「這個道理又深又廣,以我的程度是無法知道的。希望世尊為我廣說諸佛如來建設凈土本因的修行。我將依照所教努力修行圓滿現實願望。」

  世自在王佛了解法藏比丘的志趣高遠,不可動搖,即為他說法:「比如一個人,用斗來量海水,經歷了很久的時間,如果他不厭倦,繼續下去,最後海水也會被汲干,而取得海底之妙寶。人如果立志,力行求道,遇到任何困難,皆不退縮,則必能夠實現願望。您應該如此努力。」於是,世自在王佛,述說了二百一十億佛國的優劣,與住眾人天善惡,又隨應法藏比丘的希望,顯現出清凈佛國,在其眼前,令他得見。

  那時,法藏比丘聞世自在王佛所說清凈佛土、又在眼前拜見,於是發起超越三世諸佛無上殊勝之大願,他心中平靜,對建立凈土的志願,亦無所著,完全自然的志願,世間無物能及。如此經過五劫的長時間亦無欠缺地圓滿思維,選取了能建立莊嚴凈土之因的清凈行。

  法藏比丘經過五劫思惟,選取了諸佛國中最殊勝者,與建立所需修行中最優秀的修行方法。五劫中攝取莊嚴佛土清凈之行已完畢,又參詣世自在王佛,頂禮佛足,繞佛三匝,合掌而坐,向佛說道:「世尊,我已經將諸佛國土莊嚴佛國之行,選擇出來了。」

  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說:「把您所選擇之願說出來,現在正是個機會,讓一切大眾得聞,使他們發起大菩提心,給與法悅,並能令在座之菩薩眾,因聞汝之修行發願,以之為緣,而成就無上大願。」

  法藏比丘說:「願大眾,仔細聽取我所發起之願,將一一詳細說明。」於是,法藏比丘在世自王佛面前,發下了四十八本願:

  1.無三惡趣願,又作自國無苦願、永絕三塗願、令國無惡趣願、無苦苦願、國土嚴凈無諸惡趣願。即願佛國中無有三惡道之重苦。

  2.不更惡趣願,又作命終不向他國受苦願、命終復不更惡趣願、無壞苦願、無惡趣願、有情命終輾轉增上願。即願生佛國中之人天,於壽終後得往生他方,而不復沒入三塗惡道。

  3.悉皆金色願,又作真金色身願、色齊等願、得身樂願、身皆金色願、所化成就金色身願、所化成就紫磨金色願。即願佛國中之人天,身皆金色

  4.無有好醜願,又作形無好醜願、色齊等願、得身樂願、有情容顏均等無差別願、無好醜別願。即願佛國中人民之形色均為一類,而無人天、美醜等差別

  5.宿命智通願,又作令遠識宿命願、得宿命樂願、宿命通願、宿命證明照了往事願、宿住能憶願。即願佛國中之人天悉得宿命通,了知過去因緣

  6.天眼智通願,又作令天眼徹視願、得天眼樂願、天眼證明遍見諸方願、令得天眼通願、必得天眼願。即願佛國中之人天悉得天眼通,能見十方佛國而無障礙

  7.天耳智通願,又作令天耳洞聽願、得天耳樂願、令得天耳願、天耳遠聞願、天耳通願、天耳遠聞諸佛法音願、自得天耳願。即願佛國中之人天悉得天耳通,能聞十方諸佛之法音而受持

  8.他心智通願,又作明鑒他心願、得他心樂願、他心悉知願、他心通願、得見他心願、他心智證遍知眾心願、見他心智願。即願佛國中之人天悉得他心通,能遍知眾生心念

  9.神境智通願,又作令神足迅速願、令得神足願、神足通願、神足智通願、得神足樂願、神足隨意願。即願佛國中之人天悉得神足通,於一念即可至十方佛國。

  lo.無有我想願,又作漏盡通願、令不起漏染願、無貪著願、得漏盡樂願、得漏盡通願、離諸妄想我所等願、離諸妄想願、不起想念貪愛身願、無貪著身願、離諸妄想薩迦耶等願、不貪計身願。即願佛國中之人天,皆不起貪愛其身之想念。

  11.住正定聚願,又作令住正定聚願、住正定必至菩提願、漏盡位願、必至滅度願、證大涅槃願、無上涅槃願、往相證果願。即願佛國中之人天,悉住於正定聚,以至滅度。

  12.光明無量願,又作勝光明願、光明遍照無數佛國願、自身光明無限願、光色願、佛光無限願。即願佛(指阿彌陀佛)之光明無量,普照十方佛國而無障礙

  13.壽命無量願,又作得壽久住願、壽命無窮難可測量願、自身壽無限願、長壽願、佛壽無量願。即願佛之壽命無量,而利益眾生亦無盡。

  14.聲聞無數願,又作攝多眷屬願、攝眷屬願、聲聞無量願、眾無限願、眷屬聖者無數眾多願。即願生佛國中聲聞無量無數。

  15.人天長壽願,又作壽命長遠願、壽無限願、眷屬長壽隨願自在願、人天長壽願、得長壽願、人壽無量願、眷屬長壽願。即願佛國中之人壽,其壽命除由本身願力外,皆無限量。

  16.無諸不善願,又作眷屬善願、眾無惡願、離諸非愛不善音聲願、離諸不善願、遠離不善願、離譏嫌願、天人遠離非愛音聲願、不聞惡名願。即願佛國中之人天,不聞一切不善之名

  17.諸佛稱揚願,又作諸佛同贊名字願、十方諸佛稱讚我願願、諸佛稱嘆願、為諸佛贊願、諸佛稱名願、攝法身願、諸佛咨嗟願、往相迴向願、撰擇稱名願。即願十方諸佛彌陀之名號。

  18.念佛往生願,又作攝取至心欲生願、攝上品願、十念往生願、諸緣信樂十念往生願、聞名信樂十念定生願、本願三心願、至心信樂願、往相信心願。即願十方眾生,若至心信樂欲生佛國,乃至發往生之十念,則悉得往生。此願為四十八願中最重要者,故有願王、王本願之稱。

  19.來迎接願,又作攝取修德欲生願、攝中品願、臨終現前願、聖眾來迎願、行者命終現前導生願、臨終迎接願、來引接願、現前導生願、修諸功德願、至心發願願。即願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佛國,則臨終時,佛與聖眾必現前接引。

  20.繫念定生願,又作攝取聞名欲生願、攝下品願、聞名繫念修福即生願、聞我繫念修善定生願、三生果遂願、欲生果遂願、植諸德本願。不果遂者願、繫念我國願、至心迴向願。即願十方眾生,聞佛名號,繫念佛國,將諸功德至心迴向,欲生佛國,則果願必遂。

  21.三十二相願,又作令具諸相願、具三十二相願、眾生滿德願、所生報願、滿大人相願。即願生佛國中之人天,悉具三十二相

  22.必至補處願,又作攝他國菩薩願、令至補處願、菩薩究竟一生補處願、一生補處願、還相迴向願。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來生佛國,除其本願自在所化外,余皆必至一生補處。

  23.供養諸佛願,又作令奉遍諸佛願、食頃遍侍恆沙諸佛願、承力供養願。即願佛國中菩薩悉承佛力,得於一食頃即遍至十方佛國,供養諸佛

  24.供具如意願,又作所求供具皆順意樂願、所求供養如意願、供物如意願、供養如意願。即願佛國中菩薩供養諸佛時,所欲求之一切供養具(物),皆如意現前。

  25.說一切智願,又作說法如佛願、說一切智如佛願、菩薩說法順一切智願、說法慧勝願。即願佛國中菩薩,皆順佛智而說一切智。

  26.那羅延身願,又作令得堅固身願、得那羅延力願、具德金剛那羅延身願、得金剛身願、悉得金剛願。即願佛國中菩薩,皆得金剛那羅延身。

  27.所須嚴凈願,又作令物嚴凈願、殊秘珍彩嚴飾絕妙願、嚴凈無量願、萬物殊妙願、物絕倫願、光色特妙願、萬物嚴凈願、國土難量願。即願佛國中之一切人天萬物,皆嚴凈微妙,形色特殊,即使得天眼亦不能辨其名數。

  28.見道場樹願,又作道場高勝願、知見道樹願、菩薩皆共見道樹願、令見道樹願、少功德者增上願、知見寶樹願、懈慢凈土願。即願生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皆能知見道場樹之無量光色及高廣。

  29.得辯才智願,又作四辯無礙願、持經必得辯才智願、辯才智慧願、誦佛經法願、受法令得辯慧願。即願佛國中菩薩,皆受持諷誦經法,而得辯才智慧

  30.智慧無窮願,又作慧辯無量願、辯才無窮願、菩薩智辯無滯無盡願。即願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無可限量。

  31.國土清凈願,又作形色功德願、國土光色徹照願、國界嚴凈願、凈如明鏡照十方願、國土如鏡徹照十方願、土如明鏡願、得見十方願。即願佛國之土清凈如鏡,照見十方諸佛世界

  32.國土嚴飾願,又作宮殿寶飾願、莊嚴功德願、眾寶妙香合成宮殿願、嚴凈奇妙願、香熏十方願、妙香合成願、雜物香熏願。即願佛國中萬物,皆由無量雜寶及百千種妙香合成,而聞其香皆修佛行。

  33.觸光柔軟願,又作光明攝益願、光普益願、光明觸身得勝柔軟願、光明柔軟願、蒙光獲利願、光觸滅罪願、攝取不舍願。即願佛之光明,照觸十方世界眾生,令得身心柔軟

  34.聞名得忍願,又作音聲攝益願、得無生忍益願、聞名必得無生法忍願,得深法忍願、名普益願、法忍總持願、聽我名字無生願。即願十方世界眾生,聞佛名字、證無生法忍及諸深總持。

  35.女人往生願,又作無有實女人願、令離穢形願、女人聞名者得離女益願、遠離譏嫌願、聞名發心轉女成男願、變成男子願、女人成佛願。即願十方世界女人,聞佛名字,發菩提心,則命終後不復受女身。

  36.常修梵行願,又作聞名者修行不退益願、聞名梵行皆證正覺願、令梵行願、聞名梵行願。即十方世界菩薩,聞佛名字,則壽終後常修梵行成佛道。

  37.人天致敬願,又作聞明修行得他敬益願、聞名修行眾所敬重願、令成尊德願、作禮致敬願、聞名愛敬願。即願十方世界菩薩,聞佛名字,則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亦皆致敬。

  38.衣服隨念願,又作天人受樂願、衣服自然願、應法妙服願。即願佛國中之人天,欲得衣服則隨念而至。

  39.受樂無染願,又作唯受眾樂願、樂如漏盡願、受樂無失願、常愛快樂勝如漏盡願、自然漏盡願。即願佛國中之人天,所受之快樂如漏盡之比丘

  40.樹中見土樹願,又作隨意得見十方國土願、照見十方益願、隨意照見願、普見佛土願。即願佛國中菩薩。隨意得於寶樹中照見十方無量嚴凈之佛土。

  41.諸根具足願,又作諸相貌願、聞名令得端嚴報願、聞名至佛足諸根願、具足諸相願、聞名具根願。即願他方國土菩薩聞佛名字,則諸根具足而無有缺陷。

  42.住定供佛願,又作得三昧益願、止觀俱行願、聞名令得清凈解脫三昧願、聽名得凈解脫靜慮願、定慧俱行願、解脫三昧願、聞名得定願。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得住於清凈解脫三昧,於一念頃,可供養無量諸佛而不失其定。

  43.生尊貴家願,又作化物高貴願、生尊家益願、聞名死後尊貴家願、必得尊貴願。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壽終後得生尊貴之家

  44.具足德本願,又作福智雙修願、聞名修習滿足德本願、聞名貴家願、修行具足益願、聞名具德願。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歡喜菩薩行。具足諸德本。

  45.住定見佛願,又作常見諸佛益願,聞名令得普等三昧願、普等靜慮常見諸佛願、常見諸佛願、不離諸佛願、普等三昧願、聞名見佛願。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得住於普等三昧,常見一切諸佛,直至成佛

  46.隨意聞法願,又作聞法自在願、隨意得聞所欲聞法願。即願佛國中菩薩,各隨志願而聞法自在

  47.聞名不退願,又作聽名即至得不退轉願、加力不退願、得不退轉願。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得至不退轉。

  48.得三法忍願,又作自力不退願、聞名得忍至不退地益願、聽名得忍諸法不退願、至三法忍願、得諸地忍願。即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得三法忍,於諸法不退轉。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之後,又再說偈頌立誓,這被稱為「三誓偈」或「重誓偈」,偈文如下: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正覺

  我於無量劫不為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正覺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正覺

  離欲深正念,凈慧修梵行,志求無上尊,為諸天人師。

  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

  聞彼智慧眼,滅此昏盲暗,閉塞諸惡道,通達三趣門。

  功祚成滿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暉,天光隱不現。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師子吼。

  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本,願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

  如佛無礙智,通達靡不照,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

  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人,當雨珍妙華。

  法藏比丘誠懇發願與說偈完畢,即時三千大千世界隨之起了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使地上華麗似錦,自然美妙之音樂嘹亮響起,空中有聲,贊言:「汝決定得無上之佛果。」

  法藏比丘誠諦之心不虛,依超世殊勝之大心,願入大寂定。開始從事一切苦難修行。他為了圓滿完成四十八願與三誓願,以一向專念之志,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之間,在意業上不起三毒煩惱,在身業上敬上慈下,在口業上皆用善語,完成了超過諸菩薩修行,在修行道場積植無量功德成就極樂世界而成佛,其國土名為安樂

  法藏比丘立本願而成佛,本願思想故為佛教界和學術界所重視,這在前述《本願思想》一節中已經提到了。四十八願文作四十八本願、六八弘願、六八越世本願。日本僧人源空以四十八願為阿彌陀佛由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所撰擇攝取之大願,更稱為撰擇本願。蓋阿彌陀之本願,與《無量壽經》諸譯本及梵本中所舉之願數、願文等,則互有出入,可分為二十四願與四十八願二大系統:(1)二十四願為《大阿彌陀佛經》(吳譯)、《平等覺經》(漢譯)所舉。(2)四十八願為《大無量壽經》(魏譯)、《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唐譯)、《悲華經》、《大乘悲分陀利經》等所舉。此外,尚有《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宋譯)舉出三十六願,《梵文無量壽經》舉出四十六願,西藏譯《無量光莊嚴大乘經》則舉出四十九願。其中魏、唐二譯相同,而以魏譯較為完整,所以佛教大德多以魏譯作為分類科判。

  慧遠大師與憬興大師以三願配當對四十八願進行分類,慧遠所分三類為:(1)攝法身之願,即有關自己佛身之願,系第12、13、17願;(2)攝凈土之願,即有關凈土之願,系第31、33願;(3)攝眾生之願,即有關救度眾生之願,除開前二類所屬之願,其餘之願皆屬此類。憬興所分之三類與慧遠大師所分之三類僅類別名稱不同而已,其他則完全無異。即求佛身之願、求佛土之願、利眾生之願。

  善導大師以一願結歸來對四十八願進行分類。雖是一樣的三分類法,但與本願的配當則完全不同,而是以三願各各結納四十八願。他認為四十八願的每一願都可以視為攝法身願,攝凈土願、攝眾生願。結歸攝法身之願:「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字,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玄義分》)。結歸攝凈土之願:「四十八願由莊嚴起」(《禮贊》)、「彌陀本國四十八願」(《序分義》)。結歸攝眾生之願:「以四十八願攝受眾生」(《散善義》)、「一一誓願眾生」(《般若贊》)。從這些文句可以明顯看出善導大師採用的是一願歸結法。

  親鸞大師是以真假分判來對四十八願進行分類的。在某些地方,他亦使用三願配當法,或採用一願歸結法,但他還是有其獨特的分類方法他在《真佛土卷》說:「然就願海,有真有假。」故而親鸞大師把四十八願分為「真實本願」與「權假本願」,真實之願為:第11、12、13、17、18、32、35願。權假之願為:第19、20、28願。其餘或屬真,或屬假。

  四十八願分類大約如上,釋尊說法時,各願前後順序又是如何?雖然不能有明確的順序,但大體上可以說:初十六願為眾生拔苦與樂之意,次十六願為攝受眾生之意,後十六願為敘述種種利益之意。這四十八願是法藏比丘成佛前,在成佛因種的位階(因位)時所發的本願,叫因願。第11、18因願就是這樣來的。以後法藏比丘就是根據無上大願而修行,得佛果成就了因願的結果。如第11、17願的成就。所以研究四十八願時,要把因願與成就對照起來,才能了解其中深意。同時,對「三誓偈」亦不能忽視,十一行偈頌中只有前三行才是所謂「三誓」,是總攝四十八願的綱要,誓在解除眾生的疑慮。後八行是跟從前八行而叫做「三誓」的。這「三誓偈」的意義有三:

  第一,為顯示「超世之大願」。四十八願雖皆出於阿彌陀大悲心的誓約,但並未明白顯示是「超世無上的本願」。因為將四十八願一一分開來看,在諸佛誓願中,亦是常有的,而看不出彌陀佛獨有所誓殊勝之處。所以在這「三誓偈」第一就說「我建超世願」,指出四十八願看起來與諸佛誓願並無差別,而實際上其深意是大不相同的「超世之大願」,是諸佛不共的誓願

  第二,為了顯示他力迴向之義。如果僅就四十八願而言,他之迴向之義並不明顯,所以更在此偈中,闡述「不為施主」、「為眾開法藏」等語,顯示凈土往生之因,完全是如來他力迴向的。

  第三,為了請求現瑞證誠。在四十八願中,一一願皆有「不取正覺」的誓言,用意在於掃除眾生疑慮。眾生之疑心太深了,只是以四十八願恐怕不能滿足其心,所以再說偈語,請求天地之奇瑞來證明其真實旨意

  第三節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自從成佛以來,到現在已歷經十劫了。所成就凈土,自此世間向西而去,經過十萬億佛土之彼方,名為極樂世界。又稱西方極樂世界西方凈土,或者安養凈土安樂國。阿彌陀佛在彼教化眾生,現正在極樂世界宣說佛法。彼土何故極樂呢?《阿彌陀佛經》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眾生,沒有生、老、病、死四苦,也沒有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以及其他種種的苦,但受諸多快樂,獲徹底的解脫

  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國土大地由整塊的琉璃結成,由黃金成道路,光明透亮,燦爛輝煌。天雨香華,時時不斷,灑滿大地,顏色鮮美,恰似地毯。樹木成行,排列整齊,而這些樹木,全是金、銀、琉璃、硨磲、赤珠、瑪瑙等寶物裝飾而成樹枝上又掛滿了珍珠羅網,每個珍珠閃爍的光芒,都能把無量世界照在其間。清風徐徐,樹木輕輕地搖動,時而發出清脆的聲音自然成曲成調,香氣鬱郁,世間的栴檀無法比擬。飛鳥和鳴,宛轉歌喉,卻是梵音吹贊,入耳清徹,心悅而清凈在。順著樹行,更有次序的七寶欄桿圍列著寶池,流水淙淙,亭台閣榭,點綴其間,種種莊嚴,與黃金大地寶樹林木互映光輝,十分壯麗。

  極樂世界的寶池處處可見,池中充滿清凈潤澤的八功德水。也就是說池裡十分特別,有八大殊勝之處:一、水的澄凈琉璃不像世間的水渾濁;二、水溫舒適,不冷不熱,不像世間之水,酷暑熏蒸,寒冬冰結;三、味道甘美,不像世間的水有澀有咸;四、水質輕軟如雲煙不像世間的水有強拒力;五、光華潤澤,不像世間的水黯然無光;六、性極溫和,平靜無波,不像世間的水,洶涌澎湃,沖防破堤;七、除飢解渴不像世間的水,多喝脹腹;八、飲之諸根得益利養,心增善根。據說在水裡沐浴,池水能隨意而深淺,隨意而涼熱。一池之水,千變萬化。池水緩緩流動,發出種種聲音,恰是奏出之悅耳歌曲,隨意而演奏、隨意而停止。池中時時散發出幽香的氣息,甚過蘭湯花露。池底無有泥渣,卻是金沙鋪成,踏之其軟如棉。滿池的蓮花,大如車輪,青色蓮花發出青光,黃色蓮花發出黃光,赤色蓮花發出紅光,白色蓮花發出白光,蓮花發出的各色光明,如雨後的虹霓,照耀虛空,美麗壯觀的光明伴著蓮花散發高潔的芬芳,使佛國世界更顯得光明清涼

  極樂世界虛空,不落雨雹,不降霜雪,按晝夜六時降落曼陀羅花,五色繽紛,香氣馥郁,落地而次序鋪成各種花紋的地毯。天空中飛翔著白鶴孔雀鸚鵡舍利鳥、迦陵頻伽鳥、共命鳥等奇妙的鳥類,這些鳥發出優雅和諧的聲鳴,流暢地演誦著佛道修行正法三十七道品的義理。這些鳥不是娑婆世界那樣的眾生,由於罪報而出生的,因為極樂世界沒有由業因所感的三惡趣,甚至連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之名也沒有,當然更沒有三惡道之實體。這些鳥都是極樂世界教主彌陀佛欲宣說法音,才以不可思議力變化出來的,也就是由慈悲心中變化出來的。除了鳥聲演唱佛法外,還有風聲亦會唱贊佛的功德,演唱佛法。微風輕輕地吹動行樹,以及垂著寶鈴的羅網時,枝葉微笑,玉鈴發出清脆微妙聲音,猶如天籟,聽到這種聲音就會自然地心生念佛、念法、念僧,感念三寶功德

  極樂世界之衣、食、住、行四事自在。據《無量壽經》說:「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凈色身,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食聞香,意以為食,自然滿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釋迦牟尼為了要世人了解極樂世界殊勝,要阿難尊者世間乞丐來和帝王相對比,阿難說:「假令此人帝王邊,羸陋丑惡,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飢寒困苦,人理殆盡。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慳,但欲唐得,貪求無厭。不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苦身聚積,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為下賤,愚鄙斯極,示同人類。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兼濟,履信修善,無所違諍,是以壽終福應,得升善道,上生天人,享茲福樂。積善餘慶,令得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眾所敬事,妙衣珍膳,隨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阿難尊者對比之後,釋迦牟尼佛說你說得很對。但是像帝王這樣的人,在人間雖然尊貴,容貌美好,若與轉輪聖王一比,他就顯得低劣就像乞丐站在帝王面前一樣。而轉輪聖王固然威儀堂堂,優勝稱得上是世間第一,但與忉利天王相比,則又同樣顯得醜陋,相差萬倍了。但是忉利天王與第六天王相比,相差又是百千億倍。如果拿第六天王極樂世界菩薩聲聞相比,那光明莊嚴的容貌又差多了,百千億倍,無法計知。凈土聖者,就是這樣的美好

  接著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人天衣服飲食,華、香、瓔珞、繒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又以眾寶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踐之而行……」。

  阿彌陀佛以大慈悲凝集而成為西方極樂世界莊嚴,散開而顯現三世十方諸佛,來引度眾生其心則完全在於哀愍眾生常沒苦海。他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合稱西方三聖,一起引渡眾生眾生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必須是正定聚的機類,因為彼凈土沒有邪定聚或不定聚的機類。十方眾生念信阿彌陀佛,念佛名號發心往生極樂世界就會得到西方三聖的接引,即被攝於阿彌陀佛的光明中,得到了應往生利益,而人不退轉位。

  西方極樂世界理想國土,其具體的精神,卻完全是釋迦牟尼佛的發露。此種精神又由大乘佛教推廣到十方諸佛,皆可成就。十萬億佛土的大願主阿彌陀佛,就是當前佛教廣大信徒所想往、追求的願望凈土信仰含義很深,將此信仰落實到佛教徒的日常生活,落實到廣大信眾生命實體,卻是從印度傳入到我國後,始成為事實,始成為真正的可能,這便是凈土思想在我東晉時代的起源。若說凈土宗的歷史,亦即由此開始,經過1500餘年的宏揚,家家觀音,戶戶彌陀,也成了中國大乘佛教信徒精神砥柱。

  十方諸佛各有其凈土,而中國大乘佛教徒首推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極樂世界。傳說,釋迦牟尼佛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末法住世一萬年。萬年之後,經典滅盡,佛陀特留阿彌陀凈土法門住世。佛陀為何留此阿彌陀凈土法門住世呢?因為未來劫中的眾生將處於刀兵劫難之中,人壽只有十歲,身長不過二肘。人心惡毒,嗔恚熾盛人類互相殘害,已經沒有人去學習現在的三藏經典,以及戒定慧三學等解脫佛法。即使心稍存善根者,亦生厭惡娑婆世界之三災五濁劫難之念。當其知道阿彌陀佛教法,尚知念佛,願生西方。因佛陀已預知未來刀兵劫中尚有與阿彌陀佛有緣眾生處於劫難之中,應當以凈土教法得度,故特留凈土經教,在萬年之後刀兵劫中利益眾生刀兵劫難之後,人心漸漸開始厭惡戰爭,相互憐愍,相互關懷,慈悲之心漸次增長。直至人的壽命增加至百歲之時,有許多阿羅漢,仍以釋迦牟尼佛的三藏教法教化眾生,此時佛法漸漸興盛,人心思善。當壽命增加到六萬歲末,七萬歲初時,阿羅漢們集聚於佛陀舍利塔前,恭敬供養頂禮,於涅槃前對眾生最後開示說:「我等已依釋迦牟尼佛所留遺法住世因緣,盡度有緣眾生,現在世尊於此娑婆世界遺法度世因緣,已經滅盡。我等責任已了,今入涅槃。」說完之後,眾阿羅漢全部即時證入無餘涅槃佛陀舍利塔便陷入地中。從那時起,釋迦牟尼佛所宣講之無上正法不再出現於娑婆世界。自是以後,在此娑婆世界裡,又有數萬緣覺聖人相繼出世,那時人壽萬歲。當這些緣覺群支佛相繼涅槃後,彌勒菩薩在此娑婆世界度導眾生因緣已經成熟,亦即彌勒凈土開始顯現之時刻。

  在彌勒出世這段時間,仍為眾生宣揚凈土經教,致使無數與阿彌陀佛有緣眾生皆能求生凈土。如此輾轉經過賢劫千佛出世及未來千佛出世,諸佛均為眾生宣示凈土經法,勸生西方極樂世界。乃至十方諸佛皆稱讚阿彌陀凈土功德,勸生西方凈土。因此之因緣大乘經典處處說只要於阿彌陀佛尚未滅度前之無量壽命利益眾生期間,凡十方世界有佛出世,皆一定會對與阿彌陀佛有緣之眾生,特別推薦凈土法門,勸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凈土行者亦認為,阿彌陀佛於無量壽命之佛壽度導眾生期間,與十方世界有緣眾生之度化因緣深不可測,受到十方諸佛齊聲贊揚,尤其與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有緣,釋迦牟尼佛才會在阿彌陀佛經里,無問自說的向眾生開示西方極樂世界,勸生凈土。此乃凈土思想世間宏揚的因緣

  第四節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

  當初阿彌陀佛為轉輪聖王時,觀世音菩薩是他長子大勢菩薩為他的次子。此兩大菩薩,現在極樂世界,居阿彌陀佛左右,輔助阿彌陀佛,為一生補處菩薩,候補佛位。等阿彌陀涅槃後,正法住世,亦復無量劫。等到正法於上半夜滅盡,下半夜時,觀世音菩薩成佛,名普光功德如來,佛壽與正法,亦皆無量劫;等至正法於上半夜滅,大勢菩薩將於下半夜成佛,名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因此,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為阿彌陀佛脅侍,輔助阿彌陀佛教眾生,此一佛二菩薩,世稱「西方三聖」。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梵名為阿縛盧枳底濕伐羅(avalokitesvara),舊譯為光世音或觀世音,新譯為觀世自或觀自在。據說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在無量劫前早已成佛,號正法如來故稱觀音古佛。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離寂光,倒駕慈航,為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佛之左輔,又為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之良弼,遍十方微塵國土,度二乘六道眾生,共生極樂。故爾,在我故有「家家彌陀佛,人人觀世音」的口號流傳。

  關於觀世音菩薩意義,有二種解釋:①《楞嚴經》卷六所說觀世音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能聞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致受外境例如讚歎或誹謗所動,生起貪嗔愛惡的煩惱,而促成殺盜淫妄的惡業,再受輪回生死的苦報,也就是觀察分析世間音聲虛妄不實,而能不受所動,入於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②《法華經•普門品》所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也就是說,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說觀世音菩薩專心虔誠的稱念觀世音聖號,觀世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悲華經》也說:「寶藏佛授記雲:汝觀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令眾生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可見《楞嚴經》依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自修而言,《普門品》及《悲華經》則是觀世音菩薩的度他而言。

  觀世音為什麼又名為觀自在?乃是根據梵文阿縛盧枳底濕伐羅(avalokitesvara)之原義,含有「觀照縱任」或者「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的意思。太虛大師說:「因為觀世音菩薩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蘊世界為我,就是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見五蘊皆空,則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眾生苦難苦難,這樣才能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作用。」

  關於觀世音菩薩,諸多的大乘經典中多有說到,而且不論顯教、密教皆有記述,是顯密兩教共同重視的一位大菩薩。在中國漢傳佛教中,《法華經•普門品》和《心經》,特別受到廣泛地弘揚和誦持。《普門品》的內容,重在觀世音菩薩的化跡示現,是對凡夫眾生現實生活中及實際苦難的救濟;《心經則是為說明觀世音菩薩修行法門是從觀照人生宇宙的緣生空性,而證入究竟理體,發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藏傳佛教中,佛教徒相傳他們的民族是由觀世音的化現所生,歷史上的名王、王妃高僧,也都傳說為觀世音菩薩化身。班禪為阿彌陀佛的化身達賴喇嘛觀世音菩薩化身,相信世界如一朵蓮花拉薩即在蓮花的中心,布達拉宮之得名,是由梵文補怛洛迦(potalaka)而來。在藏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民間家喻戶曉的就是觀世音菩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彌吽」,認為持誦六字真言」的功效,大得不可限量。根據佛典的記載,以及後來的示現而言,對觀世音菩薩有多種的記載,擇要介紹如下:

  《悲華經》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他是即將繼承阿彌陀佛佛位的大菩薩他是彌陀佛因地之時,做轉輪聖王之際,是千子中的第一太子,名叫不眗,出家後號觀世音,他將在阿彌陀佛後成佛,號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那時他的國土叫做「一切珍寶成就世界」。

  《大阿彌陀佛經》、《無量壽經》以及《觀世音受記經》,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阿彌陀佛的脅侍,常住極樂世界,以阿彌陀為師,並輔助阿彌陀佛之教化。《觀無量壽經》說,觀世音菩薩於寶冠中,戴阿彌陀佛;若有眾生願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等聖眾,來此世界,手持蓮台接引眾生。可見觀世音菩薩的根本道場是西方極樂世界

  《華嚴經》中敘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之中,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識,便是參訪的觀世音菩薩。說在印度的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那裡住的一位菩薩,便是觀自在。此山是在海上,山為眾寶所成,遍山長滿了花果樹林,泉水池塘,也均極巧妙之能事。觀世音菩薩在那裡結跏趺坐,無量菩薩恭敬圍繞,聆聽觀世音菩薩宣說大慈悲法。

  依《千手陀羅尼經》等記載,乃是過去世的「正法如來」所現,他老早就是古佛,為度眾生而現菩薩身,現在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也是方便的權現,而非他的根本道場佛陀以全法界,橫遍十方,豎窮三界為體,觀世音菩薩菩薩身,在其密教中,已把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合而為一,認為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因相,阿彌陀佛是觀世音的果德。所以修持彌陀凈土法門,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與念阿彌陀佛聖號的功德,可以相輔相成。

  觀世音菩薩為廣度眾生,以三十二應身遍塵剎。據《楞嚴經》卷六說:「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圓緣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聲,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彼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眾生,愛談名言清凈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人身及國夫人身,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葯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葯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是名妙凈,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若根據近代發現《梵文法華經》,就又只有十六應身了,這些應化身的多少出入,不過是傳誦及譯者之間的詳簡增損而已,於觀世音慈悲化現沒有影響,正可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然而,在觀世音菩薩的圖像中,多是以女身而示現,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是女呢?這是一般人常常會提出的疑問。實際上,觀世音菩薩是個男子,《八十華嚴經》說:「勇猛丈夫自在」。中國觀音聖像,也總是大丈夫相的,唐朝以後,才有女相的觀世音菩薩像出現。觀世音菩薩為了度化眾生,可以現種種現態的男子身,亦可現種種現態的女人身。推究起來,時時示現女身約有二個原因

  第一,專心多苦的眾生為救濟的對象。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女人的地位很低,婦女痛苦確實是多些。我想觀世音菩薩既以救苦眾生目的,當然要先救度苦難多的婦女,所以多示女人身,期與女人打成一片,然後以女人本身的痛苦,逐漸引導她們走上修學佛法的大道,以解除其痛苦而獲得身心解脫

  第二,婦女痛苦雖說比較多,但內心柔和慈愛卻又勝過男子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所以示現女身,不過是世間的母愛予以凈化,擴大而成大悲世間的母愛雖然很真摯,但范圍非常狹小,而且其中還有雜質。例如,父母子女有「養兒防老」的習俗,慈愛於無條件中而含攝有條件菩薩慈愛世間慈悲凈化與擴大,慈悲一切眾生,不是一分眾生。希望以女人身分感化世間一般的女人。不要陷在狹小的母愛中,而應以母愛的精神,來慈愛一切眾生,希望每一個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都能了生脫死,都能成等正覺

  觀世音菩薩示現女相,也就是一種象徵而不是以聖像而為菩薩本身。如千手千眼觀音像,也是一種象徵手法,千手象徵觀世音菩薩大悲願力,縱然全宇宙眾生在同一時間同時祈求觀音菩薩也能同時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救濟全宇宙眾生。千眼是象徵觀世音菩薩無限智慧,同時能知道全宇宙眾生,對其發出的各種不同祈求,也能同時決定各種不同的救濟方法。所以,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乃是表徵菩薩大悲大智。至於千手千眼的來歷,尚有種種民間傳說,除其文學價值外,不必深究。然據《大悲陀羅尼經》記載,觀世音菩薩,過去在千光王靜住佛時,教他受持大悲咒」後,觀世音菩薩便發了一個大願,他說:「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這大願一發,果然生了千手千眼,實則這也是一種大願力、大智慧的象徵

  觀世音菩薩在世應化眾生靈感無邊。據說凡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者,大感大應,小感小應,絕無不應之理。據《觀世音感應錄》說,因感應之跡有:一、顯感顯應:如現生竭誠禮念,即蒙護佑,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及業消障盡,福增慧朗等是也。二、冥感冥應:如果過世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護佑,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消障盡是也。三、冥感顯應:如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佑是也。四、顯感冥應:如現生竭誠禮念,不見護佑之跡,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臨,業消障盡等是也。五、亦冥亦顯感而顯應:如宿世曾種善根今生亦竭誠禮念,顯蒙護佑,轉禍為福等是也。六、亦冥亦顯感而冥應:如宿世曾種善根今生亦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利益是也。正是由觀世音菩薩的悲願宏深,感應廣大,故歷代以來的佛教史傳中,對觀世音菩薩信仰靈感事跡,可謂俯拾即是,筆不絕書,此處就不贅述了。

  大勢菩薩

  大勢菩薩,梵名摩訶娑太摩缽羅缽跢(maha-sthāma-prapta),意譯作大勢至或大精進。略稱勢至菩薩、勢志菩薩大勢菩薩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途,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與觀世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佛之脅侍,為西方三聖之一。

  據《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力,拔三塗苦,得無上樂,故名大勢至。」《思益經》說:「我投足一處,震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大勢。」大是所證之法身,以法身豎窮橫遍,故名大;勢是能證之般若,以般若智內破煩惱惑,外伏諸魔怨,故名勢;至是究竟義,即解脫德,以菩薩位鄰極聖,證近於佛故名至。所以《悲華經》卷三說,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菩薩入滅後,則由大勢菩薩補處成佛,掌握化權,號善住珍寶山如來

  大勢菩薩是以都攝六根,念佛法門而證道,他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等覺、妙覺;由念佛成道的五十二個階段。據《楞嚴經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大勢菩薩於往昔劫中,得遇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即以念佛法門,而開示之。這超日月光佛,實際上就是阿彌陀佛。按《無量壽經》稱阿彌陀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以光明立佛,分十二號,阿彌陀一名,具十二光明;全歸於阿彌陀一名,包含無遺。這超日月光佛所示之法,圓頓直捷,甚深切要。大勢菩薩於聞法後,嚴謹受教,精進修持,即由念佛證得三昧。這便是大勢至往昔發心修行因緣證得念佛三昧來源

  唯此法門圓頓真捷,簡便易修,勝過一切法門。所以在楞嚴法會上,當釋迦牟尼佛向與會眾圓通時,大勢菩薩特別介紹了這念佛三昧法門他說:「……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佛生忍。今於此世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大勢菩薩於因地時,以念佛心無生忍,故今攝此娑婆世界念佛眾生,歸入凈土

  關於大勢菩薩形象,據《觀無量壽經》說,這位菩薩的身量大小與觀世音菩薩相等,圓光四方的大小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到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國土能讓有緣眾生親自看見。只要見到他一個毛孔所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