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探微
第九章凈土經論及著述
關於阿彌陀佛經典,有「凈土三經」、「凈土五經」及「凈土三經一論」之說,它們是姚秦鳩摩羅什譯的《阿彌陀佛經》;劉宋畺良耶舍譯的《觀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的《無量壽經》,此乃「凈土三經」。還有「凈土五經」的說法,是在此三部經典外,再加上唐天竺沙門般刺密帝譯的《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及唐罽賓國沙門般若譯的《大方廣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這兩部經中的兩品,前者主要講述如果眾生一心念佛,佛一定會因此「現前當來」,所以「必定見佛」。後者主要講述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
「凈土三經一論」是指《阿彌陀佛經》等三經,加上「一論」,系古印度世親菩薩著,北魏菩提流支譯《往生論》。「凈土三經一論」是中國凈土宗所依據的主要經典,特簡介如下:
《阿彌陀佛經》一卷,又名《小無量經》,姚秦鳩摩羅什譯。此經在我國有三譯,除鳩摩羅什譯本外,尚有劉宋求那跋陀羅所譯名為《佛說小無量壽經》,唐玄奘所譯名為《稱讚凈土佛攝受經》。求那跋陀羅的譯本早已散佚,現僅存咒文與利益文。鳩摩羅什譯本譯文簡潔流麗,故誦讀者最多,流行最廣。
本經敘述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清凈莊嚴,諸佛真誠讚歎眾生之往生凈土、六方諸佛之印證,及持名念佛等,使凈土信仰者明確而平易。本經的註疏甚多,較重要的有智者大師之《阿彌陀佛經義記》一卷,善導大師之《阿彌陀佛經法事贊》二卷,窺基大師之《阿彌陀佛經疏》一卷及《阿彌陀佛經通贊疏》三卷、新羅沙門元曉之《阿彌陀佛經疏》一卷等。
另外尚有一名為《阿彌陀佛鼓音聲王陀羅尼經》,略稱《鼓音聲王經》或《鼓音聲經》,一卷。譯者不詳。經中敘述佛陀在瞻波大城為諸比丘說西方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之功德莊嚴,並說阿彌陀佛國名為清泰,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賢光;次說受持鼓音聲王大陀羅尼,十日十夜六時專念,十日之中必得見彼阿彌陀佛。此經以載有阿彌陀佛之父母而著稱,亦為流傳。
《觀無量壽經》,全一卷。劉宋畺良耶舍譯。又稱《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佛觀經》、《無量壽觀經》、《十六觀經》,略稱《觀經》。
《觀無量壽經》一開始講了一個故事:印度摩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有一個太子,名叫阿闍世,他聽從佛教叛逆提婆達多的教唆,幽禁了自己的父親,想餓死他,自己奪取王位。阿闍世的母親韋提希夫人,為了拯救丈夫,澡浴清凈後,用酥、蜜調合麵粉,抹在身上,借探視之機,偷偷送給頻婆娑羅吃。過了些日子,阿闍世見父親還沒有餓死,很奇怪。才知道是母親每天偷偷送食物給父親吃。阿闍世大怒要殺母親,被大臣勸阻後,又下令幽禁韋提希夫人。韋提希夫人在幽禁中祈禱佛陀,佛陀在王舍城靈鷲山得知韋提希夫人的祈禱,便顯神通來到她的身邊。韋提希夫人見到釋迦牟尼,拜倒在地,痛苦不已,不想再生活在這個世界,佛陀為之講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
釋迦牟尼所講的內容包括十六個方面,稱「十六觀」。其中前十三觀主要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之美妙及「西方三聖」的各種功德與妙相;後三觀講的是「九品往生」。並說修「三福」、「十六觀法」為往生法。
唐代善導謂此經以觀佛三昧為宗,又以念佛三昧為宗。相對於凈影慧遠、嘉祥吉藏等大師所立十六觀皆定善之說,而立十六觀後三觀為九品之散善。又謂佛雖廣說定,散二門之益,然佛意唯在專稱阿彌陀佛名號。又據「下品下生」之文:「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解釋《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即指十聲稱佛,遂以善心稱名為切善、惡凡夫得往生之正定業。日本僧人源空即依其說,創立日本凈土宗。
此經屬於「觀經」之一,與《觀佛三昧海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觀彌勒上升兜率天經》、《觀世音觀經》為一個類型,乃說觀彌陀、觀世音、勢至等三聖及極樂凈土莊嚴之法。十六觀中,又以第九觀阿彌陀佛真身觀為最重要之觀行,經題亦依此而立。
有關此經之翻譯,諸經、僧傳說法不一。《出三藏記集》卷四謂。此經之譯者不詳。《梁高僧傳》卷三,以此經為劉宋時畺良耶舍譯出,僧含筆受;《法經錄》以下諸經錄皆沿用其說。《歷代三寶紀》卷四、卷七將之列於畺良耶舍之譯本外,另有後漢不明譯者和劉宋曇摩密多之兩種譯本,均佚失。注釋本經之著亦頗多,重要的有凈影慧遠之《觀無量壽經義疏》二卷,智者之《觀無量壽經疏》一卷、善導之《觀無量壽經疏》四卷、傳燈之《觀無量壽經圖頌》一卷,彭際清之《觀無量壽經約論》一卷、戒度之《觀無量壽經扶新論》一卷。其中,善導大師之《觀無量壽經疏》四卷流通最廣。
《無量壽經》共二卷,曹魏康僧鎧譯,又稱《雙卷經》、《兩卷無量壽經》、《大無量壽經》、《大經》。本經敘說於「世自在王佛」時,有國王出家為僧,號法藏,誓願度化一切眾生至極樂世界,如四十八願中之十八願所雲:「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後成佛,號「無量壽」,國土在西方,名為「安樂」,或稱「極樂」。經中敘述凈土之莊嚴,又勸發諸天眾生精進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國土。
本經之漢譯本極多,古來有「五存七缺」等十二種譯本之說,即:①《無量壽經》二卷,東漢安世高譯,今已不存;②《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四卷,東漢支晏迦讖譯;③《阿彌陀經》二卷,三國吳之支謙譯;④《無量壽經》二卷,曹魏康僧鎧譯;⑤《無量清凈平等覺經》二卷,曹魏帛延譯,今已不存;⑥《無量壽經》二卷,而晉竺法護譯,今已不存;⑦《無量壽至真平等覺經》一卷,東晉竺法力譯,今已不存;⑧《新無量壽經》二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今已不存;⑨《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寶雲譯,今已不存;⑩《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曇摩蜜多譯,今已不存;⑾《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二卷,唐代菩提流志譯;⑿《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北宋法賢譯。然而近代學者,如日本常盤大定、望月信亨、中村元等人,根據歷代經錄之記載、敦煌本之新資料、梵文原本之對照研究,以及教理之發展觀點,對古來十二譯之說法提出質疑之看法,謂本經前後僅有五種譯本,上記十二譯本中之第三、第五、第十一、第十二,另加上第六西晉竺法護譯之《無量壽經》二卷,其餘多為重複訛偽之記錄。日本野上俊靜更進一步主張系竺法護於西晉永嘉二年(308年)之譯本,而非康僧鎧所譯。南宋王日休於紹興三十年(1160年)所校輯之《大阿彌陀佛經》二卷,為各版《無量壽經》中流通極廣之版本,它是將現存四譯本(除去《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互相參照,重新編纂而成,而非直接譯自梵文本。
本經之梵文本亦有數種,1883年,英國學者麥克斯穆勒(maxmüller)與日本學者南條文雄共同出版原文本,穆勒又將之英譯,題為《the larger sukhāvati-vyūha》。1908年,南條文雄將此版譯為日文。1917年,日本荻原雲來又根據高楠順次郎、河口慧海兩人自尼泊爾所發現之梵本及藏文譯本,重新改訂穆勒出版之梵文本,復譯為日譯本、英譯本。此外,寺本婉雅、青木文教兩人亦先後將藏文譯本譯為日文出版。
自本各種語文版陸續刊行後,學者及逐漸採用異語版本之對照研究,其中研究效果最顯著者為漢譯諸本與梵文原本對照比較,較值得注意者有全經章段之出入,願文之多寡、與會之大比丘眾人數,菩薩眾之名稱數目、法藏菩薩所見佛剎之數目等問題,經文中「彌陀入滅,觀音補處」之說、「五惡段」之文、過去佛及十二光佛之數、偈頌之有無、位置之差異,各譯本與梵本均有差異。
本經既為凈土思想之根本典籍,古來有關之註疏贊述自然不勝枚舉,較重要者,有印度世親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一卷,即著名之世親《凈土論》,或稱《往生論》。我國北魏曇鸞之《往生論注》二卷、隋代凈影慧遠之《無量壽經義疏》二卷、隋吉藏之《無量壽經義疏》一卷、唐代圓測之《無量壽經疏》三卷,新羅元曉之《無量壽經宗要》一卷,新羅義寂之《無量壽經述義記》二卷、唐代玄一之《無量壽經記》三卷、唐代寂證之《無量壽經述義》三卷、新羅璟興之《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三卷、清代彭際清之《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等。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又稱《往生論》、《凈土論》、《往生凈土論》、《無量壽經論》、《無量壽優婆提舍經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全一卷。即「凈土三經一論」之「一論」,印度世親造,北魏菩提流支譯。其偈文如下:
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
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重。
佛慧明凈日,除世痴暗冥。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閑。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
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速令滿足,功德大寶海。
贊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
世親菩薩依《無量壽經》作此偈,讚歎極樂凈土之莊嚴,並造論闡說修習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等五念門,勸往生西方。謂修習五念門可得種種成就,並次第得近門、大會眾門、宅門、屋門、園林游戲地門等五種功德;前四種功德為入功德,能入蓮華藏世界,自受法樂;園林游戲地門為出功德,即回入生死煩惱,游戲神通至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本論為印度唯一撰述之凈土論部,故凈土宗特別重視,與《阿彌陀佛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合稱為「三經一論」,為正所依之經論。其論述頗為深妙,與無著菩薩所造《攝大乘論》十八圓凈之說一致。北魏曇鸞大師著有《往生論注》二卷,闡釋此論,亦為廣傳。
第二節彌勒六部經
「彌勒六部經」又稱「彌勒菩薩六部經」,系指敘述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及自兜率天下生閻浮提成佛時,其國土、時節、種族、出家、成道、轉*輪等事之六部經典。即:①《觀彌勒上生經》,沮渠京聲譯;②《彌勒下生經》,鳩摩羅什譯;③《彌勒來時經》,譯者不詳;④《觀彌勒菩薩下生經》,竺法護譯;⑤《彌勒下生成佛經》,義凈譯;⑥《彌勒大成佛經》,鳩摩羅什譯。其第一、第四和第六三部,另稱為「彌勒三部經」。
「彌勒凈土」是原始佛教聖典《阿含經》所敘述的凈土,彌勒菩薩是原始聖典中提到的唯一菩薩。當然,《阿含經》中對「彌勒凈土」的描述是最原始的,也是比較朴實的。以後所有大乘經群所刻劃的彌勒菩薩及其凈土世界,皆源於《阿含經》。這里,將有關彌勒菩薩的經典擇要簡要如下:
《觀彌勒上生經》全一卷,全名為《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又稱《彌勒菩薩般涅槃經》、《觀彌勒經》、《上生經》。劉宋沮渠京聲譯。本經為「彌勒凈土」信仰所依主要經典之一。內容敘述彌勒菩薩命終往生兜率天宮,為教化諸天,晝夜六時說法。其中對天宮之描寫,遠較《彌勒下生經》精彩,頗能動人心弦。又謂,欲往生天宮,必修行十善,念佛形像,口稱彌勒之名。以此功德,並可超越九十六億劫生死罪。此經之種種觀點,與《觀無量壽經》所說之觀點相通,故此二經可視為於公元4世紀末同時成立。且由「如《彌勒下生經》說」之語,知本經當成於《彌勒下生經》之後。又有關本經之註疏有多種,如吉藏之《彌勒經游意》一卷、元曉之《彌勒上生經宗要》一卷、窺基之《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贊》二卷等。
《彌勒受決經》全一卷,又稱《彌勒下生成佛經》、《彌勒成佛經》、《下生成佛經》、《當下成佛經》、《彌勒當來成佛經》、《彌勒下生經》。姚秦鳩摩羅什譯。說彌勒菩薩自兜率天下生閻浮提成佛之事。
《彌勒來時經》全一卷,譯於東晉,譯者不詳。與竺法護所譯《十七紙下生經》(已佚)、鳩摩羅什所譯《彌勒下生經》為同本異譯。然本經說法中肯,尤以最初及最後之敘述方式,異於其他諸經,頗堪注忌。經初無「如是我聞」之句,以「舍利弗者,是佛第一弟子」為始,終於「彌勒佛劫後六十億殘六十萬歲當來下」。或謂本經系節錄其他經典,故有此型態出現。
《觀彌勒菩薩下生經》全一卷,又稱《觀彌勒下生經》、《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彌勒當來下生經》、《下生經》。西晉竺法護譯。古來說「彌勒下生」諸經中,本經最受重視,亦流通最廣。內容敘述未來蠰佉轉輪聖王時,彌勒自兜率天宮下生,以修梵摩為父,梵摩越為母,成道後教化善財、父母等八萬四千大眾,並與今世之釋迦牟尼佛同對眾生勸說三乘教法。又大迦葉於過去諸佛時,善修梵行,修十二頭陀行,故得佐彌勒勸化眾人。本經之對告眾為阿難,乃本經之一大特色;其他經之對告眾則多為舍利弗。本經之異譯本有鳩摩羅什及唐代義凈各譯出《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註疏有憬興之《彌勒下生經疏》一卷、善珠之《彌勒下生經義疏》一卷、及不詳作者之《彌勒下生經述贊》一卷等。此外,考證本經實系僧伽提婆所譯《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之《別生經》,而唐代誤以竺法護為譯者,而竺法護所譯《十七紙下生經》早已散佚。
《彌勒下生成佛經》全一卷。唐代義凈譯。本經與鳩摩羅什所譯之《彌勒受決經》皆為竺法護所譯《彌勒下生經》之同本異譯。與鳩摩羅什譯本相較,本經具有單獨經之體裁,且以偈文為本經主要部分,然而有關大迦葉之事跡則全無記述。
《彌勒大成佛經》全一卷,略稱《彌勒成佛經》。鳩摩羅什譯。本經在「彌勒經」中具有最完整之型態,內容亦最豐富,故冠以「大」字。內容記述佛陀因舍利弗之間,在摩伽陀國波沙山說彌勒出世之時代及國土。與《彌勒下生經》大同小異。
第三節我國的凈土著述
我國關於凈土思想的經典及其經疏,著述頗多。1972年由道安、毛惕園、陳子平等人編纂了一部《凈土叢書》,凡二十冊,由台灣印經處發行。此套叢書收有歷代凈土典籍三百種,分編為經論、註疏、精要、著述、纂集、詩偈、行儀、史傳等八部,依譯著年代之順序而類編,為凈土典籍之大成。然其(卷帙)浩瀚,從何處著眼,筆者簡擇有關凈土行者的著述數種,略介於下:
《十疑論》全一卷,隋代智者大師著,全稱為《阿彌陀佛十疑論》或《凈土十疑論》,又稱《天台十疑論》、《西方十疑》。本書系就阿彌陀佛凈土往生之法門舉出十項疑難,再一一加以解答,使人了解。例如:因何求生凈土?何以必須偏念西方阿彌陀佛?因何而得生西方凈土?何以必須求生西方凈土等等疑難。注釋此書者有:宋代澄或之《十疑論注》、宋代元照之《十疑科論》、僧朴之《升量錄》等。
(一)全一卷,唐代窺基撰。為注釋鳩摩羅什所譯之《阿彌陀佛經》,計分七門:①明示阿彌陀佛通於報化二身,登地菩薩見佛之受用身,地前菩薩及凡夫唯見應化身。②就佛土說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變化土四種。③論不退轉義。④述偏贊之心,引用「隨願往生經」之說,謂若十方皆有凈土,眾生之心則便慢緩;若唯顯示之處,心即愍重,故獨贊西方。⑤略述體性,凈土以佛及菩薩之唯識智為體。⑥敘述部類多少,宗趣所明。⑦判釋本經文義。
(二)全一卷,新羅沙羅元曉撰。亦為注釋鳩摩羅什所譯之《阿彌陀佛經》。大意,謂此經乃佛出世之大意,人、天等四輩入道之要門,耳聞經名則入一乘而無返,口誦佛號則出離三界而不還。次釋經宗致,謂此經直以超過三界、二種清凈為宗,令諸眾生於無上道得不退轉。複次解釋本文,以正宗分中多善根福德因緣發菩提為正行,而以一至七日執名號為助行,由此乃得往生。
《阿彌陀佛疏鈔》,凡四卷,明代袾宏撰。系就鳩摩羅什所譯之《阿彌陀佛經》作疏,更自製鈔以訓釋之,乃仿效澄觀之《華嚴經演義鈔》。本疏鈔計分通序大意、開章釋文、結釋咒意等三門,其中釋文部分又有十門:教起所因、藏教等攝、義理深廣、所被階品、能詮體性、宗趣旨歸、部類差別、譯釋誦持、總釋名體、別解文義。以《華嚴經》主旨,推演文義,判定此經為頓教所攝,兼通終、圓二教。又一一以稱理釋發揮其深義,且說應具足信、願、信。最後列舉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之《得生凈土神咒》,勸人持誦。
(一)全一卷,宋代孤山智圓撰。又名《佛說阿彌陀佛經疏並序》,為注釋鳩摩羅什所譯之《阿彌陀佛經》。正文前立五重玄義,即以此土之世尊與彼土之彌陀的二土果人為經名,方等實相為經之體,信願凈業為經之宗致,舍苦得樂為用,生蘇方等大乘為教。全文分序、正宗、流通三科,分別解釋章句。
(二)全一卷,宋代靈芝元照撰。亦為注釋鳩摩羅什所譯之《阿彌陀佛經》。正文前立教、理、行、果四門。教分教興、教相二種:教興之下,記述如來出興為令眾生厭娑婆之苦,欣慕極樂凈土,執持名號往生;教相之下,說凈土教門為大乘圓頓成佛之法。理即教之體:就通而言,指大乘為所詮之理;就別而言,則以彌陀修因感果之依正莊嚴不可思議之功德為所詮之理。行即教之宗,通則指六度萬行,別則指凈業,本經專示持名之法,便是經宗。果即教之用,近果乃獲法性身,住於同居凈土;遠果乃得不退轉阿耨菩提,證清凈法身,居於法性土,究竟成佛。
《凈土十要》凡十卷,明代智旭編。副題為《靈峰蕅益大師選定凈土十要》,門人成時評點節要後付梓。本書系將凈土教義之論著編集十種。從第一卷《阿彌陀佛要解》(明代智旭)至第十卷《西方合論》(明代表宏道)。其中收有宋代遵式之《往生凈土懺願儀》、《往生凈土決疑行願二門》、明代成時之《觀無量壽經初發心三昧門》及《受持佛說阿彌陀佛經行願儀》、隋代智者之《凈土十疑論》、唐代長錫之《念佛三昧寶王論》、元代善遇之《凈土或問》、明代妙葉之《寶王三昧念佛直接》、元代梵琦之《西齋凈土詩》、明代傳燈之《凈土生無生論》及《凈土法語》。就其編集之順序,以最初三要為經文之解釋,同時敘述所依之行願儀軌;其次《凈土十疑論》以下七要則依隨唐宋元明之時代順序。
《凈土往生傳》是以「高僧傳」及「感應神異傳類」為資料而以僅限於記載往生凈土之人為其特色。《往生傳》與一般《高僧傳》不同,可同時包含僧尼及在俗男女之傳。我國《往生傳》計有:《往生西方凈土瑞應刪傳》、《凈土往生傳》、《新修凈土往生傳》、《往生集》、《凈土聖賢錄》、《凈土聖賢錄續編》、《西舫匯征》、《修西聞見錄》等。
《凈土群疑論》凡七卷,唐代千福寺懷感著。又稱《釋凈土群疑論》、《群疑論》、《決疑論》。計116章。本書系針對陳隋以來攝論、三階教,唯識學等對凈土往生有所存疑而作之決疑書,為當時凈土之百科全書。據卷首平昌孟銑所作之序文雲,本論尚未完全脫稿時,懷感就入寂了,後由同門之懷惲補修完成。本書之書名,我國向來稱之為《群疑論》,《宋高僧傳》稱為《決疑論》,《瑞應刪傳》稱為《往生決疑論》。全書之體裁為問答形式。懷感素為法相唯識學學者,後隨善導實修念佛,證得念佛三昧。故本書之見解與善導之釋義,自古即有所謂十同十三異之說,多以唯識觀點解釋疑義,此為本書之特色。
《凈土境觀門要》全一卷,元代懷則述。本書為懷則極力闡明宋代天台宗大師四明知禮之約心觀佛之義。天台之觀法有內觀、外觀二種,關於觀阿彌陀佛應屬何種觀法,後世知禮門下曾起爭論,本書即就此異論加以探討敘述。
《凈土論》凡三卷,唐代迦才撰。迦才與善導同為繼承道綽之凈土思想而活躍於同一時代之高僧,本書乃整理道綽之《安樂集》,以問答之形式,敘說凈土教之教法,更彰顯《安樂集》之思想。內容系評定極樂凈土之報化及往生機品等,舉理證及實例論述凡夫往生之可能。全書分九章。我國及日本凈土行者多沿用此書。
《往生論注》凡二卷,北魏曇鸞撰。全稱《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又稱《凈土論注》、《無量壽經論注》。略稱《論注》或《注論》。乃註解世親《凈土論》之書。本書上卷首揭龍樹菩薩之《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說明難、易二道。本論屬易行道,明示他力之法門,謂往生凈土之要因,全仗彌陀本願力;次為總說分,乃就「願生偈文」逐次解釋,並設八項問答,說明願生凈土之機與切善惡凡夫相。下卷以長行釋解義分,立有二願偈大意、起觀生信、觀行體相、凈入願心、善巧攝化、離菩提障、順菩提門、名義攝對、願事成就、利行滿足等十科注釋文義。並於利行滿足科末,開顯自利利他之要義,引《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一、十八、二十二等願,作他力增上緣之證。
《往生凈土懺願儀》宋代遵式(964-1032年)撰於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又稱《往生凈土懺儀》。本書依《大無量壽經》、《稱讚凈土經》等諸經,揭示十種行法:嚴凈道場,方便法(入道場之方便法)、正修意、燒香散華、禮請法、讚歎法、禮佛法、懺願法、旋繞誦法、坐禪法。凈土信仰流行民間後,依據本書禮拜之懺法亦廣為流行,即今所謂之「凈土懺」。
《往生禮贊偈》全一卷,唐代善導著。全稱《勸一切眾生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六時禮贊偈》,又稱作《六時禮贊》、《往生禮贊》、《禮贊》。以龍樹、世親之《禮贊謁》為基礎而定「六時禮贊法」即於日沒,初夜、中夜、後夜、晨朝、日中六時,行不同之禮贊。如於中夜,誦龍樹菩薩之十二禮偈,行十六拜;於後夜誦世親之《往生論偈》,行二十一拜。此為念佛行人之修法。
《念佛三昧寶王論》凡三卷,唐代飛錫撰。書成於天寶元年(742年)。飛錫以念佛三昧為諸禪三昧之寶,遂倡導萬善同歸。三世通修之念佛。內分三大門,即:念未來佛、念現在佛、通念三世無不是佛等。其次再細分為二十門,如: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門、無善可擇無惡可棄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門、無心念佛理事雙修門等。本書所援引之經論包括:《觀無量壽經》、《法華經》、《大品般若經》、《大寶積經》、《大集經》、《十住毗婆沙論》、《大乘起信論》、《安樂集》等。明神宗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智旭將其收入《凈土十要》卷五。
《念佛鏡》凡二卷,唐代道鏡、善道共集。全稱《求生西方凈土念佛鏡》。系以對比方式提出念佛門與其他法門,而鼓吹念佛一行。題名《念佛鏡》,意在照明念佛行者,增益信心,斷除疑惑。內分十一門,闡釋念佛之名義、體德等。依次為:勸進念佛門、自力他力門、念佛得益門、已得往生門、較量功德門、較量齋福門、疑謗得罪門、誓願證教門、廣攝諸教門、釋眾疑惑門、念佛出三界門。此外,有關道鏡及善道之傳歷不明,一般推測彼等為本書中常述及之大行和上之門人,約為貞元、元和時代之人。
《安樂集》凡二卷,唐代道綽撰。據迦才之《凈土論》所舉,道綽歸信凈土,系於隋大業五年(688年)四十八歲時,故本書成書當在公元609-645年間。其著述的目的有多種說法:或謂本書系自全部佛教教義之中,將凈土之要義摘錄出來,而非與某一特定之經典有關;或謂本書系敘述「凈土三經」之要義,為勸人往生之書;亦有謂本書為《觀無量壽經》之要義釋,乃在宣揚往生凈土之真義。本書之內容。由十二大門所成,系將佛陀一代時教分判為聖道、凈土二門,並以凈土門相應於末法之鈍根眾生,故提倡念佛法門,勸人以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後世日本將佛教分為聖道門與凈土門之風氣,即由本書始。
道綽之時代,正逢北周武帝排佛事件,當時我國佛教之末法思想非常普遍,佛教之存續已成為一種危機。當時又有三論宗諸師,以凈土往生之說為有相之見,注釋《攝大乘論》之諸家並認為念佛為「別時意」,諸多排斥凈土法門,故道綽於此書中亦辯論。本書又依據《大集經》之五個五百年說,主張當時為第四個五百年,眾生必須依靠稱念佛名方能得救,遂極力提倡念佛法門。這一思想,後由弟子善導集其大成。此思想傳入日本後,在鎌倉時代成為法然與親鸞凈土思想之骨架。
(一)凡二卷,隋代凈影慧遠撰。又稱《無量壽經疏》、《大無量壽經疏》、《大經義疏》、《凈影大經疏》,系康僧鎧所譯《無量壽經》之注書。於文前舉出二教二藏之教判,以《無量壽經》為菩薩頓教所攝。次釋經名,分科經,一一釋義。本書為現存最古之註疏,其分科及三願分類等方法,為古來凈土諸家所引用。
(二)全一卷,隋代吉藏撰。又稱《大經義疏》、《大經義》、《無量壽經疏》。本書依據三論宗來解釋《無量壽經》,初作序文讚歎西方凈土,次說《無量壽經》之宗致,復論述如來之說法。最後分科節以釋正文。謂經之說相,先示妙果,後勸往生、系為使五濁之眾生舍離穢土而取凈土。
(一)全一卷。隋天台智者述。又稱《觀經疏》、《觀無量壽經疏》、《觀經天台疏》、《天台觀經疏》。為《觀無量壽經》之注釋書。內容初立五重玄義,以闡釋經名。次判《觀無量壽經》系以心觀為宗旨,以實相為體,以生善滅惡為用,為菩薩藏頓教所攝。複次隨文作釋,且以十六觀為定散。
自宋代四明知禮就本書而著《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舉揚其旨趣以來,本書成為「天台五小部」之一,亦被視為天台教學之要書。然據現代學者從內容上考定,指出書中所列五重玄義之文,引自智者之《金光明經疏》卷一;又摘錄凈影慧遠之《觀無量壽經義疏》所說,故疑其為後人記名偽作。唐代法聰為本書作注,題為《觀無量壽佛經記》一卷。宋代知禮也作《觀無量壽經觸心解》一卷闡釋該書。
(二)凡四卷,唐代善導撰。又稱《觀無量壽經疏》、《觀經疏》、《觀經御書》、《觀經御疏》、《觀經義書》、《觀疏義》、《觀經要義》。通稱《觀經四帖疏》、《四帖疏》。若就本書內容而言,又稱《楷定疏》、《證誠疏》、《證定疏》,為《觀無量壽經》之注釋書。善導著作中較著名者有五部九卷,本書四卷即其中之一。其內容分為玄義分、序分義、定善義、散善義四帖,以解釋他力信仰之要義,可謂善導思想之核心。玄義分系說明《觀經》之旨義,序分義解釋《觀經》序文,定善義解釋「十六觀」中前「十三觀」雜想觀,散善義則解釋最後三觀。
本書主張一切善惡凡夫,皆可依阿彌陀佛之願力,往生極樂凈土,以稱名念佛為正業,以讀經、禮拜、讚歎、觀察為助業,並強調如能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於行住坐卧間不問時節久暫,皆念念不舍者,即可往生凈土。此說對後世之影響很大。一般以本書為凈土教相、教義之根本典籍。因凈影慧遠、嘉祥吉藏、迦才等諸師雖在善導之前即就《觀經》作疏,然皆未顯超世本願之妙用,唯獨善導能明示佛之正意,故今皆以本書為諸說之楷定,而稱之為《楷定疏》。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凡六卷,宋代四明知禮述,又稱《觀無量壽經宗鈔》、《觀經疏妙宗鈔》、《觀經妙宗鈔》、《妙宗鈔》。知禮的時代,受唐末五代戰亂之影響,佛教教學萎頓不振,天台宗分裂為山家、山外二派。屬山家派之知禮於本書解釋智者大師之《觀經疏》,針對山外派之異議,倡導即心念佛之義,並倡色、心雙具之說。本書刊行後,引起山家、山外派之論爭。
《觀佛量壽佛經義疏》凡三卷,宋代靈芝元照撰。略稱《新疏》。本書上卷闡述玄義,內分教興來致、攝教分齊、辨定宗旨、料簡異同等四門,中、下兩卷則依文解釋。此書廣究諸家之要義,其解說採取天台智者及善導之釋義,如「十六觀」之解釋取智者之說,「九品」之解釋則采善導之論,然其於「十六觀」之看法,不同於智者之觀心說。又於辨定宗旨一門中有關事理及觀法之解釋,與料簡異同門所說,皆為本書之特點。本書之注釋書有:宋代戒撰《觀無量壽經扶新論》一卷及《觀無量壽經義疏正觀記》三卷;宋代用欽述之《觀無量壽經白蓮記》四卷。
《觀無量壽經圖頌》全一卷,明代傳燈撰。又稱《觀無量壽佛經附圖頌》,略稱《觀經圖頌》。全書分節列舉《觀無量壽經》之經文,而以繪圖示其文義,共三十五圖,圖旁更附七律頌,惟少有經文之注釋。撰述本書的目的,可見於最後之頌文:「見佛、見土及見圖,三見同於此一見;見佛即見真法身,見土即常見寂光。豈不見圖同此二,圖圖見佛妙依正;我願見此經圖者,應當志心如是觀。」
《觀無量壽經約論》全一卷,清代彭際清述。本書可視為《觀無量壽經》之概論,內容分四科:題名;敘分;正宗分;流通分。書中,作者雖常引天台教學之用語,然於智者大師對「九品」之解釋,及知禮以「十三觀」配於「九品」之說法。則表示反對。
《觀念法門》全一卷,唐代善導著。又稱《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觀念阿彌陀佛集》。本書敘述觀、念阿彌陀佛之行相作法及功德。其內容分為三段,先示三昧行相,次示五緣功德,後勸人修行。注釋此書者有:證空之《觀念法門觀門要義鈔》三卷、良忠之《觀念法門私記》二卷、聖聰之《觀念法門見聞》二卷等。
《彌勒上生經疏》凡二卷,唐代窺基(632-682年)撰。又稱《觀彌勒上生經疏》,《彌勒上生應瑞疏》、《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本書為沮渠京聲所譯《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之注書。以五門分別解釋經文:①佛成權實,系一種佛身論,分別闡述佛陀之法、報、應三身;②慈氏所因,解釋慈氏(彌勒)之因由,及其成就果位之因緣;③時分有殊,敘述過去,現在所出現千佛之劫名、壽量等,依此時分而有所不同;④往生難易,比較往生阿彌陀佛之西方及彌勒兜率二者之難易;⑤問答料簡,以問答之方式闡釋彌勒俗姓等問題。
《龍舒凈土文》凡十二卷,系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龍舒人(安徽舒城)王日休撰。系集有關往生凈土之經論、傳記等。其中王日休原著僅十卷,即《凈土起信》、《凈土總要》、《普勸修持》、《修持法門》、《感應事跡》、《特為勸喻》、《指迷歸要》、《現世感應》、《助修上品》、《凈濁如一》等十章,一章為一卷。各章初敘大意,次分為數篇乃至數十篇,收載有關之事跡。後人增廣為十一卷或十三卷,然嘉禾僧巹改為十二卷,即現行之《龍舒凈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