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探微
第六章凈土的分類
第一節凈影慧遠與道綽的分類
關於凈土的莊嚴和所住的聖眾等問題,諸大乘經中,各有不同的論說。而中國佛教各宗派對凈土的分類,亦各持所說。凈影慧遠大師把凈土的內容分為三類(事凈土、相凈土、真凈土),這是中國凈土分類論的嚆矢。分別闡釋如下。
第一,事凈土。凡夫所住的地方,叫做事凈土,是凡夫由有漏凈業所感得的;這是以眾寶裝飾,事相嚴麗而成的國土,故名事凈土。此土為凡夫修因時,心有局限之情,故果報亦有限制;又心有定執,故其土亦有定然。然而此土有二種:(1)是欲色等諸天,此為凡夫起求「有」之心而修凈業,由此感得此土;這是由求「有」的善業所招感的。這個境界還有「三有」的煩惱結業,還沒有達到出世之道。(2)是極樂凈土和眾香世界等類,這是凡夫起求「出世」之心而修凈業所感到的地方,為出世善業所感的世界。
第二,相凈土。二乘所住和菩薩化的地方,叫做相凈土,是二乘和諸菩薩修了緣起觀,對治有漏的煩惱,獲得無漏而感得的國土;這個地方妙相莊嚴,離垢清凈,所以稱為相凈土。此土為二乘和諸菩薩修因時,心無局情,也無定執,故所感的果報也沒有限制及無定相。此土也有二種:(1)是二乘以自利的善根所感得的境界,所以是空寂而無形相的,如無色界就是這一種。《大智度論》說:「有妙凈土,出過三界,阿羅漢當生其中,聞《法華經》」。就是這個意思。此土是由自利善根所得的,所以不能利他;假如能利他的話,那也是由佛菩薩的教化力量所起的,並不是由境界力所起的。(2)是由諸菩薩的化他善根所感的境界,維摩詰的丈室就是這一種,是能利他的。這兩土各有「相續住持之土」和「暫現之土」二類。相續住持是永久相續,非一時的變現;暫現是對機暫時變現的國土。
第三,真凈土。初地以上菩薩,乃至諸佛所住的地方,名叫真凈土;此土是由諸佛菩薩的實證善根所感得的妙凈,離雜染常住不變之國土,所以叫真凈土。此土在修因時,菩薩的心沒有緣念,其果報也沒有色相,又心無定執,所以也沒有固定的方處,彼此自他無別。但從「妄」的方面來看,可以分為離妄之土和純凈之土。離妄之土,是菩薩從初地到十地的漸進過程;純凈之土,是唯佛一人所住的清凈土。而佛所得的真凈土,又可分為真土、應土兩種,和法性、實報、圓應三種。佛本身所住的地方叫做真土,隨機示現的叫做應土。真土是平等法門之土,沒有一定的方處,又無所不真,妙寂離相,猶如虛空,應化托之而現,萬物依之而生,妙寂同時具足諸義,所以叫做真土。應土是隨機所現的,所以有一定的方處分限,有染凈善惡的差別,有莊嚴等種種的差別。因為諸佛在因位修行時有「智」和「悲」兩種,智是依空而成的,所以由智以攝因行的時候,一切的行為都有離相之義,因此所得之果,也能顯出妙寂離相的真土。悲是隨「有」而生的,以悲攝諸因行時,一切的行為,都有「為物之義」,所以在所得的果上,就能現出隨機異現的應土。法性土為土本來的實性,本來「土」是諸義同體,虛融無礙的東西,眾生由自己的妄想,於此生起隔礙之念,但到成佛時,妄想止息,彼土實性,自在顯現,所以法性土是這實性所顯現的東西。實報土是菩薩在因位的時候,廣修法界無盡的凈業,由其熏發的力量而顯出法性土時,那無邊的凈土法界里,就能生起種種的莊嚴事相。法性土好比金,實報土就是通過工藝加工而成的美麗金首飾。圓應土好像是由法性,實報所磨製的「珠寶」一樣,珠上映出萬物,隨眾生之機,應現種種國土,這個「用」是無所缺的。法性土是法身的所依,實報土是報身的所依,圓應土是化身的所依,這是由三身的所依而分的。再由三土的因來看,無始的法性是法性土的因,六度萬行是報土的因,可以說法性土是以無始法性為因,六度萬行為緣;實報土是以六度萬行為因,無始法性為緣;圓應土的因,有無不定。如攝因從體來講,那就是沒有因的,因為應土只是真土顯現的影子,離真更無圓應之因。但由體用別論來講,應土也有同類異類之因,同類因是以「應行」為「應因」的,諸佛得土雖久,但仍現修諸行,而莊嚴國土,阿彌陀佛現修四十八願,而莊嚴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此例。異類因是以實行真法為應土之因的。這個應土還有法的應土和報的應土兩種,法的應土是由凈土三昧法門的力量而示現的,報的應土是由大悲誓願的力量而示現的,其他還有種種分別,茲不詳論。
總之,慧遠大師的凈土是由各業所感的世界,他的思想有《維摩詰經》所說的「心凈土凈」的主旨在內;他把佛的真凈土認為有真、應二土和法性等三土,是指明佛身佛土相關的教義;主唱身土相關論是慧遠大師的大功。但把欲色諸天也包含在凈土裡,實是特別的一例,這大概是根據他上生兜率的悲願來的。他把彌陀凈土判為事凈粗國,所以凡夫也可往生。然而唯佛一人的妙土,在《觀經》里並沒有說到,但這一定是要有的,因為阿彌陀佛得真土已經很久,為了攝化眾生,才以應土之因,而莊嚴西方凈土。此說有通於本跡二門之義。
凈土宗的二祖道綽大師把佛教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把佛身分為法身、報身、化身三身,把凈土分為報土、化土二種,而不承認有法身的凈土。他以為法身是無形無相的東西,根本沒有什麼住處可說,這與竺道生的法身無色佛無凈土的說法相符合,同時也契合攝論師的立論。他的報土中有法性土(無相)和相土(有相)二種,上根者生於法性土,下根者生於相土。化土有「無而忽有」和「隱穢顯凈」二種。無而忽有,如《四分律》說的定光如來化作一城,與提婆跋提城人來往,後來又燒掉這座城郭。隱穢顯凈,是《維摩詰經》說的佛以足指按地,穢土即時隱沒而顯為凈土。無而忽有是現穢土,足指按地是顯凈土。化土通於凈穢兩種,凈穢兩種的化土,為穢土中暫現的現象,並沒有長時別處的化土,這同為攝論師之所說的。道綽大師以極樂凈土為報土,阿彌陀佛為報身。在凈土成佛的叫報身,在穢土成佛的叫化身,這是根據《大乘同性經》所說來的,並且適合於凈佛國土的原始教旨。
按理說,凈土應該都是報土的,不應有化土的存在,慧遠大師等根據《觀音受記經》視彌陀為應化身的見解,只是說明了報身休息隱沒相而已。所以這絕不是實在的滅度,不過報土中也有種種的優劣罷了。彌陀凈土是凈土中的初門,娑婆是穢土的最終處,娑婆和極樂的境界相接,所以比較容易往生。
天台宗智者分凈土為四種,稱為四種佛土、四種國土或四種凈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
一、凡聖同居土,又稱染凈同居土、染凈國,指人天兩道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聖者同居之國土。其中又可分為凡居與聖居二種。凡居,其中亦有惡眾生所居之「四惡趣」與善眾生所居之「人天趣」之別。聖居,亦有實聖與權聖之分。實聖即聲聞四聖、辟支佛、通教之六地、別教之十住等所居。權聖則有方便有餘土中之三乘、實報無礙土及常寂光土之法身菩薩、妙覺如來等,應有緣眾生之須而權化產於此土。此外,凡聖同居土又有凈、穢二種,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穢土,西方極樂世界則是同居之凈土。《蓮宗寶鑒》卷二說:此土「橫土三界少人知,易修亦往勿狐疑。塵垢未除求解脫,一心信願念彌陀,臨終正念分明去,三朝七日預知時,既生凈土常聞法,何愁不得悟心機。」並作偈贊凡聖同居土雲:
凡聖情差智有殊,
須憑修證契毗廬;
恐人力少行疲倦,
權指西方住半途。
二、方便有餘土,又稱方便土、有餘土。指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所居之土。此等之人,系修方便道,斷除見、思惑者,故稱方便;但尚余障覆中道實相之無明根本惑,故稱有餘。《蓮宗寶鑒》卷二說:「此土皆是定性小乘根性,怕怖三界,如虎龍鬼蛇,破見思惑,殺貪嗔痴,斷如來種,如獐獨跳,不顧後群,偏執小見,沉空滯寂,生方便土,如來純說大乘調伏。」亦作偈贊方便有餘土雲:
斷除方便絕(左足右從)由,滅智灰心便罷休;
寶所不能前進步,如來方便故相留。
入定四禪頻觀練,永超凡世不還歸。
三、實報無障礙土,又稱實報土、果報國。為斷除一分無明之菩薩所生之處。系酬報真實之道的無礙自在國土,故稱實報無障礙土;純屬菩薩之居,無有凡夫二乘,乃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之菩薩所居之果報土。故《蓮宗寶鑒》卷二說:「此土皆是大乘圓修三觀,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法身大士,如塵若沙,各各分破無明,分身十方,八相成道,度脫眾生,皆委究竟,天台、賢首教委明。」亦作偈贊實報無障礙土雲:
貼肉汗衫既未脫,纖塵猶礙大乾坤。
非橫非豎理偏宜,三觀澄心進莫疑;
四、常寂光土,又稱理性土。為全然斷除根本無明之佛之依處,即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乃常住(法身)、寂滅(解脫)、光明(般若)之佛土。《蓮宗寶鑒》卷二說:「此土是最上乘境界,惑盡情忘,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槃,究竟居涅槃山頂,端居常寂光土,名清凈法身毘廬遮那佛,名到到彼岸,亦名空劫以前自己也。」並說此土「沖關透頂不思議,但於當念絕思惟;唯心凈土唯心凈,直下承當第一機。智開惑破無煩惱,返本還源獨自知;無心身滿塵沙界,任運攝將諸子歸。」並作偈贊常寂光凈土雲:境智如如絕證修,更無閑事滯心頭;
情盡見除消息斷,一輪明月掛中秋。
天台智者大師所說之四土,主要系就所居之人而作區別,然其亦有佛為教化眾生而權化於其間之情形,故又可稱為「佛土」。此四土前三是眾生自業所感,後一是唯佛所得。佛和眾生各有其土,而佛能入眾生土中,施行教化;因此四土可以配合佛的法、應、化三身,前二土是應身佛的所化處,也就是應土;實報土是報身佛的所化處,亦應亦報土,常寂光土是法身佛的所居處,是非報非應的真凈土。此四土之說,亦是根據慧遠大師說而來,他在《大乘義章》卷十九中主張凈土有事凈、相凈、真凈三種,真凈中又分出離妄之真、純凈之真二種。若與智者大師之四土相比照,則事凈相當於凡聖同居土;相凈相當於方便有餘土;真凈中之離妄相當於實報無礙土;真凈中之純凈相當於常寂光土。天台宗立此四土之說以後,三論宗嘉祥大師吉藏亦常引用其說,只是名稱有變更而已。
吉藏的《大乘玄論》第五卷中,將國土分為五種:第一凈土,即眾生受了菩薩的教化而修善緣所感的純凈土;第二不凈土,即眾生造惡緣所感的不凈土;第三不凈凈土,即最初不凈,後來感不凈的眾生緣盡,凈的眾生來生,因此變為清凈之土;第四凈不凈土,即最初清凈,感凈的眾生緣盡,後來惡的眾生來生,因此變為不凈之土;第五雜土,即凈穢相雜之土。這五種都是眾生的報土,但是佛能來這里感化,所以也是佛的應土。佛所現的應土也有五種分別,報、應相合為十土。他在《觀無量壽經義疏》里,有說報應凈穢各有五句之別,一為先穢後凈(即不凈凈土),二為先凈後穢(即凈不凈土),三為先後俱凈(即凈土),四為先後俱穢(即不凈土),五為先後雜會(即雜土)。
吉藏的五種分類中,在第一凈土裡,再分為四位,也就是三論宗的四種凈土說:
一、凡聖同居土,為彌勒出世時的凡聖共住土,或者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共居土。
二、大小同住土,為二乘和大乘菩薩同居之處,即天台宗之方便有餘土。
三、獨菩薩所住土,為純菩薩眾所住的地方,例如「香積世界」、「七寶世界」等。即天台宗之實報無障礙土。
吉藏大師在《法華義疏》第十里說,佛之三身,各有其土,就是佛身土、報身土、化身土三種。法身土是實相土(常寂光土)。報身土有內應身和外應身二種,內應身是法身相應之身,所居的是法身土,外應身是為度化大菩薩而在凈土成佛的報身,此身之土以七珍寶玉而莊嚴,不被劫火所燒,但最後也會滅盡。化身土好像釋迦牟尼佛等化身所住的地方,此土有七珍和土沙之別,通於凈穢、而會壞滅。這三土有常無常之別,法報二身土是凈,化身土則不一定。他再約本跡二門而分凈土,法身土是本土,報化二身土是跡土。
吉藏大師的凈土說也大體和慧遠、智者等所說相同,他把彌陀凈土附屬於凡聖同居的范疇中,他在《觀經義疏》中說:「江南之師,以彌陀凈土為報土,法藏菩薩在破折性空位發四十八願,以此因為本而造故。江北之師,以彼菩薩在八地以上法身位發願,無漏業為本而造,故亦名報土。」吉藏以通別二論,折衷兩說。由通門來看,一切之土,都由酬因而來,所以都是報土。但由別門來看,並不盡然。法藏菩薩有本跡二門:由跡門來看,這是菩薩在凡夫地所發願而造成的國土,所以是報土;由本門來看,菩薩已登鄰極之位,沒有再作新業的道理,所以這只是應現之土。《無量壽經》說:「成佛已來既經十劫,今於彼國現在說法。」這就是表示報土義的經證。又說:「以七寶為地,自然而生」。這就是表示應現義的經證。佛和眾生,各有凈土,由眾生的修因而生彼國來看,彼土是眾生的報土,同時由佛的方面看,這個報土就是佛的應土。另外,關於彌陀凈土,是否為三界所攝一事,吉藏分為方便三界和實生三界兩種,從凡夫穢業所見來講,應該是要攝於方便三界中的。
攝論派的諸師,概將凈土分為二種或四種,其中以彌陀凈土為報土,結合《攝大乘論》的別時意趣,以《觀經》十念住往生為別時意趣,究竟凡夫的西方往生是不可能的。到了唐代,玄奘大師等大譯經論,宣揚唯識的學風,因此凈土的教義也受到不少影響。
道基,是宏揚《攝論》的大師,他的《制攝大乘義》十四卷陳述多種法相,在卷十四中,有立凈土義。他的凈土有兩種,第一是報的凈土,第二是化的凈土。報土的相是實證實修之土,這是自受用的,此中也並攝他受用的凈土。化的凈土是二乘凡夫所見的凈土,但他不立法身凈土,法性寂然,平等無相,所證的是如如,所以沒有處所。
法常,也是弘揚《攝論》的大師,他建立四土說:①化凈土,為佛所變現七寶、五塵之化土體,以佛之神力,地皆柔軟,無有丘墟,土沙、礫石等,猶如西方極樂凈土,隨諸眾生心所樂見而為示現,乃化身所居之土。②事凈土,以上妙七寶,即五塵色聲香味能為其土相。於此土中,佛周遍光明七寶處,備諸珍寶,具足妙莊嚴,假使世界大火洞然,如來在中,若依經行,若住坐卧,其處自然八功德水出現於地,乃他受用身所居之土。③實報土,此土以二空為門,三慧為出入路,奢摩他、毗缽舍那為乘,根本無分別智為用,乃自受用身所居之土。④法性凈土,此土以真如為體,以蓮華王為凈土所依,乃法身所居之土。法常大師所立四土。即諸佛所居之土。
智儼、道宣、玄惲等諸師亦承襲此說。南山宗祖道宣大師,以開合開門解說凈土穢土的相貌。開是建立四種凈土:第一法凈土,是法身所居;第二實報土,是自受用身所居;第三事凈土,是他受用身所住;第四化凈土,是化身所住。合是建立二土:第一報土,是法身(自他受用所生);第二化土,是佛的化身所者。化土的建立,別無方處,只是在報土上而現起粗相,在化土中,凈心所感的是化土,穢心所感的是穢土,凈穢兩土都是長時之土。玄惲大師的凈土分類也和道宣大師相同,法性土以真如為體,實報土是由三空三慧等理行所成的報凈土,事凈土是以上妙七寶(五塵)為其相,化凈土是以佛所變的七寶五塵為其體,他的開義是依據法常大師所說,合義是依據道基大師所說,並取《攝論》新舊兩說。
《攝論》的別時意趣,是說佛陀說法有平等意、別時意、別義意、眾生欲樂意等種種的方便,本來報土為地上菩薩才能往生的,《觀無量壽經》說,凡往生西方是別時意方便說,並不是實說。由於這個別時意說的流行,隋代以後,凈土的弘揚大受妨礙,唐懷感的《釋凈土群疑論》第二說:「《攝論》至此,百有餘年,諸德見此論文,皆不修西方凈業。」對於這個思想,善導大師竭力反對,著《凡入報土論》。他說:佛的本願力是很強大的,行者靠佛願的強緣,一定會被攝受往生凈土,凈土立教的根本主旨,是以救濟凡夫為目標的,凈土是由這個大願所莊嚴的國土,這才能救濟末法時代的眾生。另一方面智儼大師也說:彌陀凈土的格位,由了一乘三乘的教旨,各有不同的地方,由一乘教旨來看,一切凈土都攝在世界海中,圓融而不可不說,由三乘來講,西方凈土是實報的地方,同時也能成立法性、事凈、實報、化土的四土。此中的化土是報身的化土,不是化身的化土。他又說:凈土的一切情形,是對裟婆依正的果報和色心的境界而說的,為要接引眾生而成信的法門,西方佛是為接引眾生樂見善知識的習心法門,八功德水是為要接引眾生樂樹林的習心法門,總之,都是使眾生「信」的法門,所以要進入凈土的人,要以無分別智為正行因,發願求生為勝方便,要迴向一切善根而願生。不論如何,要多培植善根,才能往生,否則墮別時意說。這是智儼的凈土往生觀。
玄奘大師以彌陀凈土為他受用土,舊譯經論多說要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看見他受用土,但是新譯《瑜伽師地論》說,三地的菩薩就能看見,下品的凡夫往生,是沒有辦法的,這也當然是別時意說。玄奘的繼承人,有「百部疏主」之稱的窺基大師,立佛所居之土亦有四種:①法性土,又稱自性身依法性土。法性即理土;自性身即法身,以真如為自性身。謂此身土體無差別,俱非色相所攝,譬如虛空,遍一切處。②自受用土,又稱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即實報土,謂佛以相應識所修成就,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凈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③他受用土,又稱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亦即實報土,佛以大慈悲力,隨十地菩薩所宜,變為凈土,或大或小,或劣或勝,他受用身依之而住。④變化土,又稱變化身依變化土。佛以大慈悲力,隨諸有緣眾生所宜,化為佛土,或大或小,或穢或凈,佛變化身依之而住。窺基所立的四土說,第一法性土是以真如之理為體的,一切功德,都非色、心、心所所攝。第二自受用土是相應於大圓鏡智的無漏凈識,由過去所修的自利無漏純凈佛土的因緣成熟,自初成佛至於盡未來際都相續為純凈佛土,這是具足事相色法的功德,以無漏色蘊的四塵為體性。第三他受用土,是佛的平等性智的大慈悲力,由過去所修利他無漏純凈佛土的因緣成熟,隨十地菩薩的所宜而變現的凈土,這也是以無漏色蘊為體性,並以所化十地菩薩的五蘊身為體。第四變化土,是佛成所作智的大慈悲力,由過去所修利他無漏凈穢佛土的因緣成熟,而隨來登地的有情之所宜,所化現的佛土,這是通於凈穢兩種,以有情五蘊及器世間的四塵變為其體,這就是彌勒當來下生時的凈土,就其為佛所變來看是無漏的,就其有情所變來看是通於有漏的。第三的他受用土也是如此,通於有漏與無漏。總之,法性土是識實性的真如法性本身的世界,自受用土是相應於大圓境智的無漏第八識阿賴耶識所變的世界。他受用土是相應於平等性智的無漏第七識末那識所變的世界。變化土是相應於成所作智的無漏前五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變的世界。四土都是以佛最自在的凈識為體,離開「識」,就沒有凈土可成立,凈土是佛凈識所變的世界,眾生各隨其分,也可以感得他的佛土。窺基大師以彌陀凈土為他受用土,以十念往生為別時意。當時玄奘門下對彌陀身土的論說很多,惠景、神泰、遁倫都隨玄奘主張以彌陀凈土為他受用土的「唯報說」;迦才、道世、窺基、圓測、元曉、懷感、憬興、智周等提倡通於報化之說。各家凈土論的粗細岐異處,各有其論,但都帶有法相系的色彩。
智儼雖是華嚴系的大師,但他的凈土論說卻是法相系的觀點。智儼的門人法藏,他被封為賢首大師,所以華嚴宗亦稱賢首宗。他把諸佛的國土分為「自住處」和「攝化處」兩種,自住處是佛自內證土,這含有法性土、自受用土、實德土三種。攝化處是攝化眾生土,這含有他受用土、變染土、化身土三種。變染土是《維摩詰經》的足指按地暫變的凈土,化身土是西方安養的長時化土,這是把自受用土開為自受用實德的二土,把變化土開為變染化身的二土,這畢竟是採用新譯家的四種凈土說。
李通玄居士在他的名著《新華嚴經論》第六里,把凈土分為十種:第一是《阿彌陀佛經》的凈土,第二是《無量壽經》、《觀經》的凈土,第三是《維摩詰經》的凈土,第四是《梵網經》的凈土,第五是摩醯首羅天(即大自在天,位於色界頂上的天神)的凈土,第六是《涅槃經》所指的凈土,第七是《法華經》所指的凈土,第八是靈山會上所指的凈土,第九是唯心的凈土,第十是毗廬遮那法所居的凈土。第一種凈土說,一分取相的凡夫,未登法空的真理,因此示出專誠憶念之法,使他的心能一分清凈,以生凈土,所以此土是「權」,不是「實」的凈土。第二種凈土說,為未信法空真理的人,使他觀想色像,而生凈土,這也是「權」而不是「實」的。第三種凈土說,以神力而暫現的足指按地的凈土,這雖是實報土,但「境」不寬廣。第四種梵網凈土,是為三乘菩薩而示現的一分報土境界,還沒圓滿。第五種是為權教菩薩染凈未亡者而說的,還不是實說。第六種是釋尊實極的無勝凈土,是為三乘權教菩薩一分染凈未亡者而說的。第七種三變凈土,也是為染凈未亡的權教菩薩而說的,還不是實說。第八種是引權教菩薩使知即穢而凈的,此土是「實」而不是「權」。第九種是心凈即佛土凈的《維摩詰經》凈土,這是自證己心,所以是「實」的凈土。第十種是蓮花藏佛國土,這是包含凈穢而無穢無凈,上下彼此無自他相,一一佛土皆遍法界,無障無礙,所以這是真正實說的報土。總之,此說是把唯心凈土為最上實說的凈土,這就是李通玄的權實凈土說。
華嚴五祖宗密大師,把凈土分為常寂光土、常受用土、常變化土三種。常寂光土是法性土,以法界的真理,不生不死,所以叫做常;無相無為,所以叫做寂;性離垢染,體常照明,所以叫光;萬德依止故名土,這是法身佛所依的土。常受用土有自受用和他受用二種。自受用土是大圓境智凈識所現的,是自受用身的依止;他受用土是平等性智所變,為他受用身的依止。能使地上菩薩享受大法樂。變化土是成所作智大悲願力,為未能力菩薩,二乘及異生所變現的凈土。這是通於凈穢,是三類化身的依止,阿彌陀佛國土就是這類變化凈土,釋迦牟尼佛應化的娑婆世界就是這種穢土。此說和新譯家也大體相同。其實《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也充滿著對阿彌陀佛凈土的信仰,澄觀的《貞元新譯華嚴經疏》第十卷中也有主唱願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願文。
第四節近代印順大師的分類
近代佛學大師太虛基於佛教教理的共通點及修行的次第,將五乘佛法判為三級。所謂五乘,是根據眾生的根性不同,設教的客觀環境有異,所以佛陀宣示正教,以及古來菩薩、大德弘興佛法,都隨順眾生的機宜,以各種善巧方便來適應不同的根機,這便是我們通常說的「五乘教法」,「五乘」就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太虛大師分的三級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印順大師根據太虛大師的科判,對凈土分類。他在《凈土新論》中說:「凈土為三乘所共趨」,是各式各樣的,大乘只是特別發揚而已。凈土在佛法中,是貫徹一般的。所以可分為三類:即五乘共土、三乘共土、大乘不共土。
一、五乘共土:這不僅是佛法的,一般世人,都可有此思想。在印度,如四洲中的北俱廬洲,梵語郁怛羅俱廬,是無上樂的意思,即最有福報最快樂的地方。印度人都承認有此世界。在中國儒道所傳的思想中,也有同一意境的說明。
二、三乘共土: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說的,最顯著,即兜率凈土。佛在人間成佛以先,最後身菩薩,在兜率天,從此而誕生人間。釋迦佛是如此,將來彌勒佛也是如此。兜率內院,為最後身菩薩所依止的地方,經常為天眾及聖者們的說法。天宮——天國,本來就是極莊嚴的;有最後身菩薩說法,比一般的天國就更好了,這是一切聲聞學者所共說的。從聲聞佛教編集的教典看,彌勒當來下生,實現人間凈土,為佛教徒仰望的目標。彌勒在兜率天的情形,將來如何下生,這在《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等,都有詳細的說明。除一般共傳的彌勒凈土外,與有部、犢子部有關的《正法念處經》,說夜摩天有善時鵝王菩薩,經常為天眾說法。天宮清凈,有菩薩說法,與彌勒兜率說法的思想是一樣的。《入大乘論》引述大眾部的傳說:青眼如來,在光音——色界二禪天,為了教化菩薩,與無量聲聞大眾,無量百千大劫,在天宮說法。還有分別說系中的法藏部說:在此世界的東北方,有難勝如來經常說法。漢譯的《增一阿含經》,說到世界之東,有奇光如來說法,目犍連以神通到達奇光如來處;此說也見於大乘經。這可見,各派聲聞學者,都含有此界天宮,或他方佛土的思想。這對於此界人間的穢惡不清,有清凈世界,有佛菩薩經常說法,都具體而細微地表達出大乘凈土的肖影。
三、大乘不共土:大乘不共的凈土,多得不可數量。最有名的,是東方阿閦佛凈土,西方阿彌陀佛凈土,其後為中國佛弟子所重視的,與西方阿彌陀佛凈土相對的東方葯師如來凈土,這都是他方的。後來,密宗傳說,此世界將出現香跋拉(香巴拉)凈土。這都是大乘佛教所不共的,不見於聲聞佛教的傳說。
上面所說,或為世人所共知,或為三乘所共知,或為大乘者所共信。在大乘不共的佛土中,從如約修行的境界淺深來說,還可分為四類:一、凡聖共土,有凡夫也有聖人。二、大小共土,沒有凡夫。這是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同得意生身,所依託的世界;天台宗稱此為方便有餘土。《法華經》說:聲聞入涅槃,到另一國土,將來授記作佛。這另一國土,就是意生身的凈土。依《楞伽經》說,這應是與有心地菩薩——有相有功用行菩薩,同得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所得的凈土。三、菩薩不共土,或可稱為佛與菩薩共土。這一類凈土,與聲聞不共,天台宗名此為實報莊嚴土,《密嚴經》名為密嚴凈土。秘密(不可思議)莊嚴,為菩薩不共二乘的凈土。四、佛果所得的不共土,如《仁王經》說:「三賢十聖居果報,唯佛一人登凈土。」這或名法性土;天台宗稱此為常寂光凈土。
以上是當代佛學泰斗印順大師《凈土新論》中的分類。凈土的種類雖然有很多,但印順大師用五乘佛法來對凈土進行分類,將歷代大師們的不同分類均攝融在內。從凈土的根本義來講,不管種類的多少,其根本的原理是一樣的。由體來看,一切法性依止的是法性土;由相來看,一切現象因果究竟依止的是報土;由用來看,一切作用的依止能現出千變萬化的是化土。說法不同。但這三者原本是一元的,都為一心所現。因此印順大師說:「名稱、地位各家或有不同,大體上都有此四級分別的。然大乘經中所說的佛凈土,並不是這樣明顯的判別。如西方的極樂凈土,有看為凡聖共的;有看為大小共的;有以為凡夫是示現的,聲聞是約宿因而說,現在都是菩薩。究屬何土,實不必限定,因經文也有互相出入的地方。然據修證深淺來說所依的凈土,確可分四級。凡聖同的,可通五乘共;大小同的,可通三乘共;佛菩薩共的,或唯佛凈土,為大乘不共。
這樣的類別,即說明凈土一門,為佛法——甚至可以說為人類的共同企求,不過大乘中特別隆盛。修學大乘佛法,不應當輕視世界的清凈要求。因為小乘只重心清凈,所以小乘不能達到究竟;由於大乘能清凈身心,才能達到究竟圓滿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