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丹居士:修行,就是打磨心性

修行,就是打磨心性

摘自 盧志丹居士佛法就是活法》

  佛陀說法

  在《佛遺教經》中,釋迦牟尼佛說
  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其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
  ——人造罪業,一切一切可怕的事情發生,都因為心性狂躁不定。輕躁的心就好毒蛇那麼可怕,一不小心,就被它咬死了;也好像惡獸那麼樣可怕,隨時可以咬死人;像怨賊,像大火肆虐——毒蛇猛獸、怨賊、大火越逸,都不能完全比狂躁之心的可怕。又譬如有人手拿著蜂蜜器皿,一舉一動都很輕狂躁動,只知道盯著蜜,卻沒看見前邊的深坑。又譬喝醉酒的大象,沒有辦法用鉤子鉤住。又好像猿猴遇到樹上下跳躍騰挪,很難控制。要趕快把浮躁的心降伏了,不要讓心放逸無度。

  佛家過法

  走在崎嶇山路上的小和尚

  唐朝時,有個小和尚,從小就在寺院出家,是寺里的眾僧把他拉扯大的。
  小和尚每天清晨,擔水、灑掃、做早課,然後去寺後市鎮上購買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
  此外,還要干一些雜活,晚上他讀經到深夜。就這樣,晨鐘暮鼓中,十年過去了
  有一天,小和尚稍有閑暇,便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他發現別人過得很清閑,只有他一人整天在忙忙碌碌。
  他還發現,雖然別的小和尚偶爾也會被分配下山購物,但他們去的是山前的市鎮,路途平坦,距離也近,買的東西也大多是些比較輕便的。
  而十年來方丈一直讓他去寺後的市鎮,要翻越兩座山,道路崎嶇難行,回來時肩上自然要多了很重的物品。
  於是,小和尚帶著諸多的不解去找方丈,問:「為什麼別人都比我輕松自在,而我卻要干個不停呢?」
  方丈低吟了一聲佛號,微笑不語。
  第二天中午,當小和尚扛著一袋小米從後山回來時發現方丈站在寺的後門旁等著他。
  方丈把他帶到寺的前門,坐在那裡閉目不語,小和尚不明所以,便侍立在一旁。
  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現了幾個小和尚的身影,當他們看到方文時,一下愣住了。
  方丈睜開眼睛,問那幾個小和尚:「我一大讓你們去買鹽,路這么近,又那麼平坦,怎麼回來得這么晚呢?」
  幾個小和尚面相覷,說:「方丈,我們說說笑笑,看看風景,就到這個時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這樣的啊!」
  方丈又問身邊侍立的小和尚:「寺後的市鎮那麼遠,翻山越嶺,山路崎嶇,你又扛了那麼重的東西,為什麼回來得還要早些呢?」
  小和尚說:「我每天在路上想著早去早回,由於肩上的東西重,我才更加小心,所以走得穩走得快。十年了我已養成了習慣,心裡只有目標,沒有道路了!」
  方丈聞言大笑說:「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目標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練一個人的心性啊!」
  幾個月後,寺院里忽然嚴格考核眾僧,從體力到毅力,從經書到悟性,面面俱到。
  小和尚由於有了十年的磨練,所以在眾僧中脫穎而出,被選拔出來去完威一項特殊的使命,在眾僧羨慕和欽佩的目光中,小和尚堅毅地走出了寺門。
  這個當年的小和尚就是後來著名的到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在西去的途中,雖然水阻山隔,艱險重重,但從小磨煉就的心性,促使他戰勝了千難萬險,取回了真經。
  

  蓮如禪師忍苦耐勞

  日本的大本願寺的第八任住持蓮如禪師小時候家境十分貧困。六歲時,有天晚上母親哀傷地告訴他:「我們家很窮,我已無能為力扶養你了!貧窮是很痛苦的事!希望你能用心學佛將來弘揚佛陀教法,化解人們心靈苦難慾念煩惱。無論環境多麼困難,一定不能放棄。」
  母親又說:「你要佛法存於內心,並時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廣為宣揚,讓心靈受苦的人都得自在、輕安。為了使普天下眾生離苦得樂,一定要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精進於道。如果媽媽不在你身邊也要記得媽媽的話!」
  六歲小孩聽了這些番話,似懂非懂。
  隔天清晨,大雪紛飛,他的母親竟然失蹤了,而且沒有人知道她的去向,於是小男孩被送至大本願寺當小沙彌
  他失去母親的懷抱,常常躲在沒人地方,偷偷地流眼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一直記得媽媽的叮嚀:「為了要救天下眾生,不論多麼辛苦,也要忍苦耐勞!」大本願寺物質很缺乏,生活困難。當時沒有電燈,比較富有的人都買棉線和油,藉著火光照亮四周,年輕的蓮如禪師精進閱讀經藏,可是沒錢買燈油,只好常常在煮飯時,利用大灶的火光來念書。
  在晃動、微弱的灶火下努力閱讀佛典,確實十分吃力。有時候他讀累了,閉上眼睛,彷彿又聽到媽媽溫和的話語:「要忍耐啊!」所以,無論多麼艱難的逆境,他都能把握當下、珍惜時間,並及時精進、及時付出。
  逆境磨練了蓮如禪師心性使他很快脫穎而出——二十多歲時,老方丈就傳位給他
  

  人生活法

  讀過《阿含經》的人都知道,佛陀在描述境況時,不厭其煩,反復敘說,比如在《長阿含·世記經》四天王品中,佛陀為眾比丘講述四天王城的狀況,說道:
  「須彌山王東千由旬提頭賴吒天王城,名賢上,縱廣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
  「須彌山南千由旬有毗樓勒天王城,名善見,縱廣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
  「須彌山西千由旬有毗樓婆叉天王城,名周羅善見,縱廣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
  「須彌山北千由旬有毗沙門天王,王有三城: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名眾歸,各各縱廣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
  以下,仍繼續如此反復敘說。
  初讀《阿含經》中這類反復描寫的話語時,你也許為了趕時間,會一目十行,讀個大概。
  但是,當你耐著性子,一字一字讀去,就會分明覺著越讀心氣越平和,心中清涼,才知道經典字字句句都有用意的,顯然,這不是我們以凡夫境界可以揣測的。
  佛陀智慧福德都已經達到了圓滿,歸納概括是世間都能具備的技能,對佛來說,自然不在話下。那麼,明明可以用一句話就表達的意思(比如,可以說成:須彌山東、南、西、北千由旬,各有……城,分別名……,縱廣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亦復如是),佛陀為什麼不嫌繁瑣,反復使用同樣的章句,敘述了整整一大段呢?而且,諸如此類使用同樣的語句反復重述的情況佛教經典中經常會遇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佛陀用這個辦法眾生心性
  眾生的心常常是不調伏的,是躁動的,是不安的。相比之下,以前的人比我們心性平和多了。除了承襲聖賢人的教育,社會環境不同等因素,還因為以前的人得做很多磨性子的活兒。比如,以前的布要一匹一匹地織,衣要一針一線地縫,字要用毛筆一筆一劃地寫,心也在這一梭一線、一筆一劃中得到了調伏。而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雖然生活便捷,物質豐富,可是,心卻空前的浮躁,除了缺乏精神的營養潤澤,缺少磨煉心性功夫活兒也是原因之一。
  如今很多知識青年,很少用筆好好寫字了,需要寫點什麼,就在電腦鍵盤上噼里啪啦一陣敲打,又有速度還能隨意修改,看來很爽。可是回想過去,為了完成一封信,完成一次通過紙與筆傳遞的心靈交流,在夜闌人靜時,凝神靜思良久,提筆思如泉湧,這樣的情形早已不再。看看周圍,好象現在也沒有人織毛衣了。過去,每當天氣轉涼,做媽媽姐姐妻子的,手裡拿著毛線針和線團兒,三三兩兩,一邊散步或聊天,一邊織著毛衣,那是一道溫馨的風景,愛心和耐心都隨著針線的勾挑,融入了手中的作品,再被關愛著的人穿在身上,時時品味。現在似乎沒有人再穿手工縫織的衣物了,代之的是工廠大批量生產的衣服,一模一樣的款式,換季的甩賣,以及物質泛濫後對物件的極不珍惜
  現代物質社會訓練出來的心,是追求速度和方便的心,這樣的心自然也是功利的、浮躁的。心性平靜安定和祥和離開我們已經很久了,而這恰恰是真實快樂的永不幹涸的源泉。
  人生中,當遇到什麼著急的事兒,想發怒的事兒,想挑剔、批評的事兒,得忍一忍,慢兩拍,換個想法;令心調伏下來,別讓自己的心總落著在它素日喜歡的貪好求快的地方,那樣就永遠找不到自己平和安祥了。
  有時侯,我們也不妨多花點時間,做些花工夫的細致活兒,比方說自己養養花,用手洗洗衣服,自己編輯一本有插畫的剪報集,練習書法,彈奏古琴,練練瑜伽你,打打坐,誦誦經,等等,把自己的心打磨得平平的。心性不急不躁,平和安詳,那才是自在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