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修般若
前邊介紹了般若的體性、心、心性實相、覺性、本基的概念。五道修觀般若是依次第而行的,有利根的可以直接從里地的無學道入手。藏傳佛教的行修多從加行道開始,一部前行、加行包括五道觀修以及對五道觀修細微的次第和理趣。而我們修學時,應掌握唯識、中觀、大中觀見地,因為一個空就有依他空、邊空、了義空。西藏覺囊派主張他空,而漢宗唯識學往往不承認,他們弘揚如來藏。漢土的唯識家在對待如來藏的態度上,與漢土的一些中觀家相合,認為如來藏是錯誤的提法。他空主張一切法空性,但一定有一個不空的本體,若連本體也空,便會成為斷滅見,陷入虛空無的邊際。
如來藏是法的本體,是佛與眾生共有的本體,只是在修習時應該空掉的,是外加於如來藏上的污染與障礙。在寧瑪派和噶舉派中也有他空見的教授,但兩派都不以他空見為究竟,只是在修部傳授時傳授,做為方便道,而在漢土禪宗、律宗、華嚴宗、天台宗所依止,成為凈土宗的義理。各宗都承認空是說一切事物沒有自存習成的本質,所謂「無自性空」,這是共義,但於「無自性空」之外,諸宗存在異議,中觀宗就心識中自證分承認與不承認兩派,說空時,便有不同的定義。說空的同時不否定心識的自證,說空時並不以識覺為究竟。所以僅僅在名言、名相上明白、理解、學習、研究是絕對不夠的,一定要經過自身親證,真正進入般若的觀修之道,現證法相的空性。
問:什麼是現證法相的空性?
答:現證法相的空性,是行持觀修般若時的智境。此智境是真實不虛的實境,絕不同於從理論上認知的空性。如學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時,從名相上來理解「五蘊皆空」不是一件難事,但要真實證到非易事。
資糧道行人主要遍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種種法相,包括五蘊的色、受、想、行、識皆自性空,包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又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皆自性空。
這些自性空由資糧道上行人修內觀而現證,所以不同於概念上的認知。
現證是當下的現量,而非概念、意識分別的比量。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務必自己親自嘗一嘗。從這一層意義上學修佛法,僅停留在宗教的名相和表義上,是無法真正證悟解脫的。深入佛法的教授、精勤的觀修、實證尚未有現證證量,何況僅僅了解一些普及的佛教常識和外在義呢?時下大部分同參只是依於佛教的表義,種些善根福田,大都停留在文字、名相和教理的上,很少有真正進入觀修內證的,對於觀修的要旨不清楚,更談不上多少證量。
資糧道上的觀空,是觀「實性自性為空」。於一切法,未入道的人都看成是實法,這所謂「實法」,即是修瑜伽行時的所緣境事,於所緣境作分別而抉擇,即是觀實法自性為空,如一切色法的自性是空的自性,叫做「色即是空」。水的自性是空的自性。一切被我們看成是「實法」的事物與現象,只有功能,它的自性有一個空的共同特點。以空來形容是不得已,因為根本無可說,若要說只能勉強稱之為「空」。
「空即是色」即是在空性中可以有一切事物與現象如其本份而顯現。人類一切發明創造、文明成果、無一不是空性中的自顯現。又即是空性不排除一切法(現象),所以一切法顯現,這也等於說,空性即是一切法的共性。
答:事物的自性無非是相與用,如水具有濕性,濕性不是水的自性,而是水的功用。
問:既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為什麼還要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呢?
答:只講「即是」就是落一邊了,並不全面,另一邊則是「不異」。所以我們還要觀察、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即謂輪回涅槃一切法,離空性即無所顯現,「空不異色」即謂無可遮遣之空性功德,色法顯現實不能離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即是講色空不異,色法萬千,而都不離空性,色法的自性,只是顯現各自的自性,而所謂一切色法的自性,,又是空性。一切眾生執著無明,能所二取相,故認為一切色法皆為真實,而覺者則觀一切色法實無有性不過是顯現影像,無有真實。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覺者非超越一切色法之外,站在另一個空間或更大的空間、時空中來觀察一切色法,世間的萬事萬物變化,而是即在一切色法之中,即一體無離合,只是不執著於一切色法,證悟觀空、自性空、一切法性自性空。非比量而是現量。到了這里修持資糧道的行者也許就來了難處了,難處在於自己處身於一切色法之中,必須現證一切法自性空,而非是有一能離開其本體而證菩提者,因為「一切法在菩提心本來圓滿具足」、「一切生死涅槃不出菩提心曼陀羅(壇城)」,未有一佛能分別見到本基自性,因證悟成佛即是證悟本基自性,而此本基不可以分別見、證。諸佛法、報、化三身即是本基的自性分、自性光明和大悲周遍如來藏。
問:什麼是緣起?
答:在加行道行的觀修時,不能不提到緣起的概念。一個人在觀修一尊佛、菩薩、本尊、壇城和聖境時,第一步就是緣起。《心經》說「是諸法空相」的空相,即空性無相,而我們在加行道上觀修佛像、菩薩、本尊、壇城時如何理解諸法空相、空性無相呢?
確切地理解空性無相,必須介紹緣起。做為加行道的觀修依龍樹菩薩的《七十空性論》,即有四重緣起:一是「業因緣起」,是緣起證空的第一層次,是業因緣起的觀察。它的做法是將一切有為法觀修為由業因而成立,是成立「業因有」。由此觀察有,便可以否定「名言有」。
觀修中用業因緣起成立的有來對治由名言概念執著而成立的有,這現證了「名言有」的無自性。
由業因緣起而有與名言有自性空的兩個現證是同時完成的,並非先否定名言有,然後才證成因緣和氣的業因有。行者在心的行相中有這先後的分別,就不是現證,因為是現量而非比量。
萬事萬物為什麼能夠生起?因為因緣和合,即由業因。為什麼事物會亡滅,會消失?也是由於因緣和合。
一切法的自性於因中為無,於緣中為無,於因緣和合中為無,皆是幻化泡影,這就是真實的。這個無自性的無是絕對,不依作用的自性而顯現恆常。
修行者的對境是由「名言有」轉變為「業因有」。能夠現證對境中一切法的「名言有」為無自性,是藉將對境抉擇有「業因有」(因緣和合而成為有),習修密法的難處也在這里。儀軌中成立一位本尊與壇城,如何能觀修其離「名言有」而成「業因有」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認真通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