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雅·凱瑪:世尊的法

世尊的法

世尊圓滿說法,此時此處得見聞

下論古與今,引領眾生見,

以法住心中智者自得證。

這個偈頌的第一句是要讓我們對法能有實信,不是不假思索的相信,而是內在的信任關系。當對某人有信心時,我們會信任那個人,我們會把自己託付給他或她,我們之間會有深層的聯系和內在的溝通。當我們佛陀教法信心時,情形也是差不多的。對於不了解的部分,我們會予以保留,但這不會影響到我們對佛法信心和信任。

法就是真理是由世尊所宣說的,是我們周遭也是我們內在的自然法則假如我們覺得法是「圓滿的宣說」的話,那真是幸運,因為我們至少在宇宙中找到一個圓滿完美東西。除此之外,我們找不到任何沒有瑕疵的、趨近於完美東西假如我們信任和相信佛法,且存有愛意,同時我們也相信佛法圓滿開示,那麼我們就已發現了無與倫比的東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的資糧。

「此時此處得見聞這句話的意思是,法的理解必須取決於個人。雖然佛陀出於悲心,很明白地宣說佛法,但我們還是要親自去體驗它。

「此時此處」是讓我不要忘記佛法,要時時察覺到它的存在。這樣的覺知能幫助我們觀察自己的反應,避免不當言詞或行為。當我們心中生起善念時,就應該使它持續,若心中生起不善的念頭時,就應以善念來代替。假如我們執著己見,用種種理由來搪塞,就看不到佛法。這裡頭沒有任何借口,只有單純現象生起和息滅。

「不論古與今」是說,不是只有佛陀住世,我們才能夠修習佛法有些人認為修行一定要有個圓滿老師或是完美的禪修。然而這都不是真的,因為不論是心法還是色法(dhammas)都是變動不居、不停地改變的。當我們執著自己的想法,而且認為這是「我」的想法時,我們就會全盤接受想法對自己說的所有故事事實上,我們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所組成的,根據這五蘊,我們安立了「我」或是「我所」。我們必須退一步,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整個過程

「引領眾生見,以法住心中」,了解佛法能帶領我們到心靈的更深處。佛教不是要引領我們來看禪堂或者是佛像佛塔佛龕它是讓我們看到心中生起諸法煩惱清凈這都在我們的心中生起的。我們的老師就是諸法永不停歇的生起和息滅。法不停地在教導我們,只要我們醒著,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

我們的意識是非常忙碌的,忙著記憶計劃、希望或是判斷。我們可以花一整天的時間,撿起小石頭然後再把它丟到河裡,讓我們的身體變得非常忙碌。可是我們會覺得這是很愚蠢的浪費力氣,所以會把力氣花在更有用的事情上面。對於心靈也應如此。與其想東想西,讓煩惱生起,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比較有用的地方上,例如觀察我們的喜好厭惡,我們的希求、抗拒,我們的看法觀點

當我們的心開始觀察時,它就不會掉進思考的內容里。因為心靈不可能在同一時間里做兩件事。心靈自我觀察的時間愈久,能保持客觀的時間就愈長。這也就是為什麼佛陀說念住是凈化心靈的唯一道路。仔仔細細地觀察諸法生起,最後會發現只有身心現象不斷地舒放和卷藏,就像宇宙的運動一樣。除非成為非常敏銳的觀察者,否則我們不會注意到身心的這個層面也不注意到「此時此處」的法,雖然我們曾被「引領」來認識佛法

智者自得證」是說沒有任何人能夠替他人了解佛法。我們可以誦經、讀經、討論和聽法,但是除非觀察諸法生起,我們永遠不會了解法的真義。我們只能在一地方了解佛法,那就是我們的心。這一是個人的經驗。禪修當然會有幫助。除非我們觀察我們的反應,知道為什麼喜歡這個,討厭那個,否則我們都還沒有見到法。這樣的修習能讓我們體驗無常(annica),因為自己的慾望厭惡不斷地在改變。我們也會看到在思考中的意識,在呼吸中的身體,都是有漏的(dukkha)。

意識無法在提升的、超越的覺知下進行時,它就會產生苦(dukkha)。只有無量、清明的心才能遠離苦。身體有各種苦,主要是因為它的變易無常。清楚地見到這些現象,是認識佛法關鍵

智慧自心中,而且是來自理解的經驗,這不是經由知識或者是聽聞就能夠產生的。智慧代表成熟,這和年紀沒有關系。有時候生命經驗會有所幫助,但並不是絕對的。智慧是一種內在的了知,它能產生自信。我們不需要一味希望別人的肯定和善意,我們要自我肯定。

走在佛道就像是在走鋼索。前面只有一條直線,每當走滑了一步,就會受傷。剛開始走的時候,會有不平衡的現象,我們會左右搖晃,只要是能繼續走就好。我們會感覺受到拘束、限制,沒有辦法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來做。就像走在鋼索上,我們必須以念住限制自己,這些限制最初可能讓人得很討厭,像是枷鎖或是腳銬,但是最後都會解脫

要有完美法寶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就需要覺醒和專注。然後我們就可以證明「世尊圓滿說法」。沒有任何世間珠寶能夠媲美佛法價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這無價珍寶主人。我們真是有能有這樣的機會,在早上起床時讓我們用這樣的想法作為一天的開始:能夠修習佛法對我說是多麼幸運的事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