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圓覺經》講座 四

圓覺經》講座(四)20100612 時間:2010年06月12日地點台北科技大學主講:智崇上師紀錄:張春美、周雅容整理:李明慧、羊憶玫 我們今天講《圓覺經》〈金剛藏品第四〉,先看經文。 「於是金剛藏菩薩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凈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凈。』」 這時候金剛藏菩薩就在很多菩薩大眾中,從座位站起來,到佛的足前頂禮頂禮之後,「右繞三匝」,就是順時鍾圍著佛走了三圈,然後再到佛前面。「長跪叉手而白佛言」,長跪,就是單膝跪地;叉手,就是一隻手碰到地上。 金剛藏菩薩就對佛說:「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凈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祂說,大悲世尊,您很擅長的、很好心的,為諸菩薩眾宣揚如來的圓覺清凈陀羅尼。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這個圓覺,就是陀羅尼、陀羅尼門。「因地法行」,如來在因地的時候,還不是果地的時候,祂還沒有修成功的時候,開始的時候是怎麼修行怎麼做的?以及「漸次方便」,還有一步一步是怎麼走的、怎麼做的? 「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凈。」與諸眾生開發他們的蒙昧,「蒙」就是蒙蔽的,「昧」就是不清楚的;也就是眾生不懂的、不清楚的,都讓他們懂,把他們開發、開啟。「在會法眾」參加這個法會的法眾,「承佛慈誨」得到佛慈悲的教誨。「幻翳朗然」他的障礙,他眼睛障礙就揭開了,就清朗、明朗了。「慧目清凈」,他就會看清楚,他的慧眼就打開了。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有一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金剛藏菩薩開始問問題了,祂說:「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有一無明?」如果這個眾生本來就是佛,為什麼又變得有無明了呢?我們說眾生都是無明所障,那麼,眾生本來就是佛的話,無明從哪裡跑出來的?為什麼他會有無明?如果他本來就是佛的話,佛是沒有無明的,那他為什麼有無明?這個無明怎麼出來的?  當我們問:「眾生本來就是佛,那他無明從哪裡跑出來的?」看這個問題的時候要注意,提出這個問題,是不是根據了一個設定──「喔,原來眾生本來就是佛」,當這樣一個認定出來了,接下來才會發生另外一個問題:那祂的無明是怎麼跑出來的?所以「何故有一無明」,這一句是從「若諸眾生本來成佛這樣一個設定生出來的,如果眾生本來就是佛,那為什麼他又會有無明?如果前面根本沒有「眾生本來是佛」這樣的一個認定,就不會有後面那個問題;會產生這個問題是從「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來的。 這個模式是什麼?就是思惟的模式。思惟就是分別心,分別心的模式就是這樣子運作的,是不是?眾生都是這樣運作,只要你是用分別心,就是這種邏輯。思惟的邏輯就是這樣子的,前面的認定就會產生後面的問題。所以「何故有一無明」,這個問題怎麼產生的?就是因為「若諸眾生本來成佛」。如果你根本就沒有分別心,不是用分別心的,譬如我們一直強調的feeling,是不思惟就清楚明白的,你根本不思惟的話,就算讀到了「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你沒思惟,後面也不會有問題。金剛藏菩薩就是用思惟方式,替眾生問了這第一個問題。 接著金剛藏菩薩又問:「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第一個問題中「若諸眾生本來成佛」的認定祂接受;「若諸無明眾生本有」這個無明也是眾生本來有的。眾生本來成佛,但是無明是他本來就有的。因為前面說,不曉得無明為什麼跑出來的,那麼現在就再來一個認定:喔,他雖然是本來成佛,但是他無明也是本來就有的。如果這樣子認定的話,「何因緣故」是什麼因緣關系,「如來復說本來成佛?」眾生本來就有無明,又為什麼說他還能夠本來是佛?這是第二個問題。 這第二個問題,當然也是邏輯思惟比較嚴密,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只是散亂妄想心,還問不出這樣的問題。這是在嚴密的邏輯思惟之下,才可以問出的問題。但問出這樣的問題,還是用識心、分別心才會樣子問的。雖然都是識心和分別心,程度是有高低的,那些散亂的分別心、散亂妄想心,連這個問題都問不出來。 接下來就是第三個問題了,「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第三個問題就是:哦,十方所有的眾生本成佛道,這個認定是接受的,無明也是本來有的,但是現在再多一個問題,接受先是佛,後來才生出無明無明是後來生出來的,不是同時具備的,所以是「後起無明」。金剛藏菩薩說,好,我就接受這個說法,那麼下面就有問題了。 「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因為眾生本來是佛,就是如來,那怎麼後起了無明什麼時候祂又生出煩惱了呢?這個煩惱就是無明,是什麼時候生出來的?所以到這裡一共問了三個問題。當然這三個問題都是連貫的,問完這個問題,在這個問題之後,又產生多一點的認知,就又多一個假設、一個設定,放進去解釋前面那個問題,這麼一解釋不夠,就又產生第二個問題。第二個問題產生了以後,如果世尊能夠解答,前面的問題就可以接受,接受了以後,祂又產生第三個問題。所以這幾個問題是連貫的。 我們想想看,這樣子問題的問法,問了第一個問題,得到一個答案;得到那個答案,然後又產生第二個問題;給了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以後,又產生第三個問題。我們的邏輯思考是不是就是這樣?比較嚴密的邏輯思考,就是一直在做這樣子事情做得高明的話,我們就認為他哲學家,哲學家就是會做這樣的問題。 接下來金剛藏菩薩就說:「『唯願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問完這三個問題以後,金剛藏菩薩就說「唯願不舍無遮大慈」,「大慈」是佛的大慈大悲,就是希望世尊是不會舍棄眾生的,也不會遮掩,什麼事情都打開,讓眾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慈大悲的「為諸菩薩秘密藏」,你看這個問題是為諸菩薩秘密藏。所以這個問題思惟到這麼深,雖然還是思維的,但是是比較嚴密的思維,能夠問這樣子的問題,還是很深的。秘密藏就是一般都還碰不到、還問不出樣子的問題。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以及要為末法時期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也讓末世的眾生能夠聽聞樣子的修多羅教。「修多羅」我們在第一品的時候說過,修多羅教就是摩尼寶珠智慧之教,「修多羅」是摩尼寶珠智慧。聽到像摩尼寶珠這樣的智慧之教,以及「了義法門」,也就是講的最徹底、最究竟的法門佛法。「永斷疑悔」永遠斷除那些疑惑。「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說完以後就做大禮拜,五體投地就是大禮拜,做三次。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個時候世尊就告訴金剛藏菩薩說:「善哉!善哉!」很好很好,「汝等」你們「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這個問題是問得很深的秘密,這個推理是很深的,雖然是用識心,但是它的程度是很深的。「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這個是最高的教導了,也是究竟的大乘。 「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把疑悔永遠斷除,得到決定信。這種決定信,是「信即非信,是名信」,應該是在「是名信」這樣子階段。「『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這個時候金剛藏菩薩就奉教歡喜,「及諸大眾」當時的其他大眾,也靜靜的來聽。 接下來,世尊要開始講了,來解這三個問題。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首先,世尊輪迴定義清楚。什麼是「輪迴」?「始終」有開始、有終了,這就是輪迴;「生滅」生出來又消失,就是輪迴;「前後」有前一個問題,又生出後面一個問題,有前有後,就是輪迴;「有無」有變無、無又變有,就是輪迴;「聚散」聚起來又散了,就是輪迴;「起止」起來了、又停下來,生起了又停止,就是輪迴。「念念相續」這樣子輪迴一個接一個,一個套一個。「循環往復」一直循環、一直來回,就像鐘擺,就是往復。循環就是這樣旋、這麼轉,不管怎麼轉都一樣的。「種種取捨」要這個、不要那個,要那個、不要這個,「皆是輪迴」全部都是輪迴。那麼金剛藏菩薩問的三個問題,是不是就是輪迴?全部都是輪迴,全部都符合輪迴的性質,都是輪迴。 「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你沒有超出輪迴還在輪迴中,想要辨別圓覺,想要看圓覺是什麼,「彼圓覺性」你所看到的圓覺,「即同流轉」也跟著在輪迴你在輪迴中要找圓覺,你找到了,那個也還是輪迴跟你一起在輪迴。「即同流轉」就是跟著你那個輪迴一樣的,在那裡輪迴的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說可以不輪迴你可以看到圓覺,不會輪迴、不會流轉,「無有是處」是不可能的。 世尊就舉例了,為什麼不可能。舉很淺顯的例子:「譬如動目,能搖湛水;」你把眼睛在那裡搖來搖去,一潭很靜止的水,因為你眼睛在那裡動來動去,靜止的水都會被你轉起來。「能搖湛水」,「湛」就是靜止的水,那個水都會被你搖起來。 「又如定眼,由回轉火;」你如果看一個蠟燭、一個香,在你前面一直動,你看它就變成一個回,像旋轉的火。前個例子是你的眼睛在動,可以把不動的都轉動了;現在是眼睛不動,但有一個燈在你前面轉得很快,你看它根本就是一個圈,不是一個燈,而是一個旋轉的火。 「雲駛月運」我們晚上看月亮,還有雲,當雲在飄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咦,那個月亮在走耶!」這是大家都有的經驗。「舟行岸移」,你的船在河裡面走的時候,你會覺得岸在往後移動。類似這樣的經驗太多了,像是我們坐火車到站了以後停下來了,過一會兒忽然覺得車站在動,其實是我們的車子在動,是車子在走,這就是「舟行岸移」。「亦復如是」,這些事情都這個樣子的。 你如果在旋轉的輪迴當中,你看出去的所有東西就像剛才所舉的「舟行岸移」一類的例子,它都是在動的。我們現在的遊樂場裡面,不是有旋轉木馬嗎?木馬一直在轉,你坐在上面,看外面的東西就都是在轉,不動都在動、不轉的都在轉;所以「亦復如是」,都是這個樣子的。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凈,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世尊說:「善男子!諸旋未息,」那些舟行岸移啦、旋轉火啦、雲駛月運啦,這些狀況就是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你在旋轉的時候,想要其他的東西能夠停住不動都得不到,「何況輪轉生死」何況生死輪轉,是比舟行岸移、旋轉火這些更深、更深沈的旋轉。「垢心曾未清凈你有污垢的心,它們還沒有清凈也就是識心未曾達到真心,還是識心、還不是自性這就是「垢心曾未清凈」識心還沒有清凈。「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此時你想要看佛的圓覺,哪有不旋轉的。 大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那些菩薩應該已經清凈了,為什麼好像輪轉生死菩薩來講,還是一個秘密藏呢?祂們應該不會有樣子困難呀?這個問題我可以這樣說,我們看起來覺得很大的菩薩,可能還不夠大、還不夠高深;如果修行只是到自性這個地方還不夠,祂要自性、法性都清凈才能夠觀圓覺,才能觀得到,不然還是觀不到的。修行者程度要到法性也清凈了,那才不是普通的菩薩。 一般而言,在這個地方菩薩還在進行當中,還在修行還沒有完全的清凈,所以還是會有「垢心曾未清凈」,還是在這個狀態。「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沒有辦法的,你在這種狀況下,想要看佛的圓覺,而不旋復,而不轉動,怎麼可能呢?是不可能的。你看到的還是轉動的,看不到那個不動的。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所以你們就生出這三個問題。三惑就是前面問的三個問題。如果你覺得有這三個問題,你也想問這三個問題,就代表垢心未曾清凈。如果這三個問題,你覺得根本不是問題,那麼你的垢心已經清凈了,你已經出輪迴、真的出輪迴了。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 世尊就再舉例來說明這件事情。「善男子!譬如幻翳」這邊的幻翳,可以對照到前面講的「垢心曾未清凈」,就是像眼睛長了白內障,或者扭曲了,水晶體的彎曲度變了,那麼就變成近視眼、遠視眼、或者老花眼,那些就是幻翳。「妄見空華」有幻翳的眼睛一看出去,東西好像都變了。像我這種老花眼,如果不帶眼鏡,沒有調整的話,很多東西都變成雙層的,這些就都是妄空華。你的眼睛毛病了,看出去就會顯得奇怪,怎麼是這樣子的?「幻翳若除」如果把幻翳拿掉了,喔,本來看成是兩層的東西,現在沒有了,就清楚了。 幻翳若除,當然就看不見那個空華了。你看不見空華了,你不可以再問「此翳已滅,何時更起諸翳」?你就沒有必要去問,眼睛毛病已經解除了,幻翳已經解除了,那「何時更起一切諸翳」這個毛病什麼時候再生出來?就沒有必要問,你也不會問這個問題。如果你知道戴上眼鏡就看清楚了,你就不會認為,那個空華怎麼消滅了呢?什麼時候它再會生出來?你就不會想問這個問題。因為你知道空華是假的嘛,是眼睛出了毛病才生出來的呀,所以那個雙重影就不是真的。 為什麼呢世尊說:「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你就會再問雙重影什麼時候再生出來,因為你知道,把眼鏡拿下來空華就生出來了你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你知道這兩個東西根本不相關的,空中本來就沒有雙重影,是你的眼睛毛病才有空華。所以你不會去問,什麼時候這裡會有雙重影,什麼時候沒有雙重影,它是怎麼生出來的?你不會問這種蠢問題,因為你知道那個根本不相干。 所以「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它們沒有關連,它不是一個真實東西嘛。「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言說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不會有這個問題就像一個戴眼鏡的人他有老花眼,他不眼鏡時,看東西都模模糊糊,而且變雙重了,一根線就看成兩根線。以前我看電線,咦,怎麼兩根?看月亮,咦,怎麼變成兩層?這就是散光嘛。只要配上散光的眼鏡,再一看,電線就是一根,月亮是一個了。我們知道,這是眼睛的問題,眼睛不好有散光。所以在這個時候,有這樣經驗的人,他絕對不會去問:什麼時候電線又會變成兩條?不會問這個問題。因為他心裡很清楚,這個問題是蠢問題,不需要問,這兩個東西之間沒有關連。 「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空本無華,跟起和滅沒有關連,它們之間沒有關連的。「生死涅槃同於起滅,」生死涅槃等同是一個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這個妙覺就是圓覺,圓覺不是生死也不涅槃,非生死涅槃,祂都不是。祂是離開了華翳,華,就是空華,翳,就是幻翳,祂根本跟這兩個沒有關系。意思就是,圓覺跟生死涅槃都沒有關系。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何況這個圓覺,如來的圓覺隨順,「隨順」就是順,就是跟這個圓覺一致,是合一、一致的,如來的「圓覺隨順」,祂就是「虛空平等本性」,祂就是虛空本性,而且還特別指出是平等本性虛空已經跟空華和幻翳沒有關連,那麼虛空的「平等本性」,跟幻翳和空華更沒有關系,更遠了,更連不上關系了。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巳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善男子!「如銷金礦」,如同提煉金礦,那個金並不是因為你去提煉它才變成金的,在礦裡面它本來就是金,但是,你需要把礦裡面的渣除掉,那些金才會聚攏起來,成為一塊完整的金。但是這個完整的金,並不是它本來沒有,不是因為你提煉它,它才變成了金,不是的;它本來就是金,但是要把礦沙清除掉,它才會聚合起來,變成一塊完整的金。 「既已成金」既然已經變成完整的一塊金,「不重為礦」它就會再成為礦。所謂不會再成為礦,就是它不是礦了。其實要把它還原成礦也很容易,只要再把那些雜質丟進去、混在一起,它又會變成礦。但是已經做到成為金了,沒有人會再要變成礦;我們已經把它提煉成金了,當然不會把它變回礦。 「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你不怎麼做,它本來就是金,金的性質並沒有改變、不會變;不是因為你提煉了以後,它才變成金,不是的,它本來就是金,從來沒有變過。 「不應說言本非成就。」不能說祂本來不是佛,不能說它本來不是金,「本非成就」不能夠這麼說。「如來圓覺,亦復如是。」如來的圓覺也是這樣子的,說眾生本來成佛,他本來就是就像本來就是金子。我們說:喔,他成佛了!他成佛,但是他沒有改變啊,還是原來的樣子也不是因為修練了以後才成佛的,他的佛性是永遠不變的,不管經歷多少,就算他變成眾生眾生就是礦,它裡面的金子的金性沒有改變,就算修成了也沒有改變。所以「如來圓覺,亦復如是。」就是像金子樣子。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善男子」,這個就是稱呼金剛藏菩薩。「一切如來妙圓覺心」,一切如來的圓覺,「本無菩提」祂沒有菩提也沒涅槃、沒有成佛也沒有不成佛,「及非輪迴」沒有輪迴也沒有非輪迴,祂什麼都沒有。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釋迦牟尼佛這裡就說了:「善男子!但諸聲聞」,「聲聞」就是羅漢乘,「所圓境界」他所能夠達到的最圓滿境界,是什麼呢?「身心語言」就是身口意,「皆悉斷滅」都斷滅了,滅盡定這樣子,「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彼」是指聲聞乘,他親自所證、所現的涅槃,他都不能到。「身心語言皆悉斷滅」,那就是滅盡定,什麼都沒有了,都不能到他自己親證的涅槃。這個涅槃還不是如來涅槃,是聲聞乘自己可以證的涅槃,他都不能到。 羅漢乘是無法證涅槃的,還沒有到可以證涅槃境界羅漢乘把意識心都已經斷盡了、滅盡了、不用了都不能到他自己要證的涅槃。那個涅槃還不是圓覺境界喔!「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何況眾生還用思惟的心,想要來測度如來的圓覺境界,當然不可能嘛!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就好像你用螢火蟲那一點點火光,想要把須彌山點燃,那是不可能的。「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你用輪迴的心運轉出來、生出來的見解,那也是輪迴見解,仍然是在旋轉的見解;本身還在旋轉,想這樣子入於「如來大寂滅海」,那是什麼?那個境界是靜止的,當然沒有輪轉,輪轉也停止了。你想要到那裡去,「終不能至」怎麼到得了?就像你在旋轉的輪盤上面,想要讓那個不動東西不轉,都不可能。「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你要先把輪迴的根消除掉才可以菩薩及末世眾生要先做這一件事才行。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善男子!」是稱呼金剛藏菩薩,「善男子!有作思惟你有目的的、有所作為的、有為的,那樣子思惟心,「從有心起」是從一種有分別的心生出來的,「皆是六塵妄想緣氣」它本身就是由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加上你的妄想把它們串連,它們中間有很多緣線、有很多連結,那麼一大團緣連,形成像氣一樣的緣氣,「非實心體」不是真實的心。「妄想緣氣,已如空華」已經是空華,就是空中的花。我們比較難想像空中的花,我另外舉例,就像是空中的雷雨、狂風暴雨,也可以是輕風、白雲;所謂空華,你就可以把它想像成空中的雲朵。「已如空華」它已經是空華,它不是虛空,當然,它更不會是虛空本性。 「用此思惟」用這樣子思惟就像空華這樣子思惟,「辨於佛境」想要辨別佛的圓覺境界,佛的圓覺境界虛空本性你是雲,你想要辨別虛空本性,應該是不可能吧!「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就是雲再生出暴雨了。「展轉妄想,無有是處」這麼反來復去,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妄想,這樣子的問題就是妄想;生出來的三惑,那三個惑就是連環的妄想,「無有是處」一點道理、一點意義都沒有。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這個虛妄的、浮的心,就是識心,這裡講的就是思惟的心。「多諸巧見」自以為很巧妙,問的一套扣一套,很精準、很精細、很深入,看起來好像是巧妙的。「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不能讓你碰到圓覺,不可能達到圓覺。 「如是分別」這樣子的分別心,這樣子來分辨佛的境界,就是一種分別。「非為正問」不是一個正確的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的,就是問得不對。大家看到這裡,秘密藏弄到後來,是非為正問!這個就是世尊給的答案,就是你問的問題錯了。 所以這一段是來破解那三個問題的根本。這樣子生出來的問題、這樣子的問法,是不可能去問圓覺境界的,但是問輪迴境界是可以問的。如果這個問題不是問圓覺境界,而是用這樣的模式去問輪迴生死狀況、問輪迴生死境界的問題,這個模式是可以問的。可是若要用這樣的模式去問圓覺境界,就變成「非為正問」,就問錯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終始。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生死涅槃凡夫諸佛,同為空華相,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這個偈說得滿好的,我們再說一遍。「金剛藏當知」就是金剛藏菩薩,你應當要知道,「如來寂滅性」如來的寂滅性,也就是圓覺的寂滅性,「未曾有終始」它裡面沒有終了,也沒有開始,那就是沒有時間。「若以輪迴心」如果你輪迴的心,「思惟即旋復」你一思惟就在轉了,就在生死輪迴里旋轉,你就輪迴了;「但至輪迴際」你這樣做能到輪迴狀況怎麼做都在輪迴;「不能入佛海」不可能到佛的毗盧性海、佛海、或是圓覺大海你就不去你不可能進去的。 「譬如銷金礦」就像我們要從金礦提煉金,「金非銷故有」這個金被你煉出來了,不是因為你才有金的,它本來就有啊,礦裡面本來就有金,不折不扣的有呀。所以,我們說那個金,不是因為你去銷、去煉那個金礦,才把礦變成了金,不是,礦裡面本來就有金,不是因為煉了才變成的。眾生他要變成佛,經過修練,修練就像銷礦,修練成功了,他就是佛。但是佛,並不是因為修練才變成佛,因為祂本來就是佛,就像金子、金礦一樣,在礦裡面的金本來就是金。「雖復本來金」雖然變成了本來的金,不是因為煉它才變成的,但是,「終以銷成就」還是要經過修煉才能得到一整塊的金,還是要提練才會成功呀。「一成真金體」當它變成真的一塊金的時候,「不復重為礦」就不會再變成礦了。要變還是可以啦,但是已經做到這樣子的話,沒有人願意再把它變成礦的,就是「不復重為礦」。 「生死涅槃凡夫諸佛,同為空華相」都是空中的花。在聲聞乘的境界,「生死涅槃這兩個有很大的差別,「凡夫諸佛」當然也是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在圓覺境界這是沒有差別的,全都是空華相。「思惟猶幻化」,思惟本身就是幻化,「何況詰虛妄」你用幻化的工具,要去問什麼是虛幻?什麼是真假?你這個工具本身是幻的,那麼這樣做有什麼意思?當然問不出東西來,問不出結果嘛!也就是說,金剛藏菩薩前面問的那三個問題,這樣子問,是問不到結果的,問不出東西的。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若能了結這個輪迴的心,能夠把輪迴的根本拔除掉,然後再去找什麼是圓覺,不要用輪迴的心去問圓覺的境界也就是說,你不要思惟的心去問圓覺境界,問不出結果的,因為思惟心本身就是輪迴的、幻化的狀況;還自以為是的問:「你看,這裡有一矛盾,那裡又有一個矛盾。」一直找圓覺的矛盾這就是「何況詰虛妄」。你先要把輪迴的心拔除掉,然後才能夠求圓覺,才有辦法。不然連問都問不到,問題本身都不成立,都是錯誤的問題。 好,到這裡我們這一品的經文講完了。對於比較有深度的、會思考的哲學家們,這一段說他是「非為正問」,他就會說:「問題你都不回答,就說我的問題不對!」是不怎麼服氣的。關於這點,我在圓覺經現代直解》裡面有很多相關的對答,我覺得已經把這些問題回答完畢了。也可以說,我在圓覺經現代直解》的回答,以及補充,我覺得已經夠了,相當的完整。 現在我有幾個問題再提出來和大家講解一下。我們會有一個習慣思惟的心都會有這個習慣,就是有問就要有答。但那個答案,通常都會再產生第二個問題,大概是這樣子。可是也有一種回答,就是當問題提出,答案一出來的時候,就把這個問題滅了,再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也有這種回答。用思惟心的話,就會認為,這樣子的回答好像不算。一定要有問題,有答案;有了答案以後,又可以產生另外的問題;再生出問題,然後再回答問題。就像金剛藏菩薩,自己就搞出三個問題。 但是也有一種回答,一回答以後,這個問題就從此不見了,沒有好問的了。我會認為這樣子的解答,才是最徹底的解答。對不對?如果你這個問題問了,給了你答案還會產生問題,那就還沒有答干凈嘛。最徹底的回答是什麼,就是答案給了你以後,這個問題從此閉嘴了,不問了,不能問了,那才是最徹底的答案。「非為正問」,就是這樣子答案你就閉嘴不能問了。這是我對問題的看法。 用思惟心來問的問題,答案生了以後,又可以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然後又可以再問。舉一個最簡單例子科學是很思惟的,我們也對科學的很多答案都滿意,其實後面還有問題,只是你不問而已。 像是牛頓,他解答了什麼呢有一天他坐在蘋果樹下,結果蘋果掉下來打到他,他就思考為什麼蘋果會掉下來?這是一個問題吧!牛頓就思考這個問題,得到一個答案:喔,有地心引力。原來是有地心引力,這個答案不但解答蘋果為什麼掉下來的問題,也解答了地球為什麼繞著太陽轉,月亮為什麼繞著地球轉,這些問題都解答了。根據這個,還可以推算出哪一天有月蝕、哪一天有日蝕,都算得准準的,連對未來都可以推算。這個答案不好?好極了!其實我們可以再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地心引力呢?  所以這個問題你說解答了,但可以再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有地心引力?對於這第二個問題,就可以再給一個解答:這個叫做萬有引力,所有有質量的物體,都會互相吸引,這叫做萬有引力。喔,又解答了。好,到這樣子就可以了嗎?還不夠,我們還可以再問:為什麼有萬有引力?還是可以再問的呀!現在的科學,就說用相對論來解釋,空間時空會被扭曲等等…。反正又可找到一個答案。好,我們就說相對論解答了這個問題。但是你還是可以再問,為什麼要有相對論?這樣是不是就沒完沒了,一直可以問下去。 這樣可以一直問下去,問到你發昏。雖然給了你答案,但可以再問,給了答案,又再問,沒有停止的。這個就是輪迴思惟心,就是這樣子,沒完沒了。那我們就會知道,如果你問了一個問題,給了一個答案你就閉嘴,下面問不下去,沒得問了,這樣子答案怎麼樣?是一流的!最高的!所以,我們不要說世尊沒有回答,祂回答了,那是一流的回答,因為你不是一流的心,所以不會欣賞。 這個回答同時也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就是要這樣子來回答問題。我們通常回答問題的時候,都是在問題的設定范圍裡面想,想要找答案。其實你接受了問題,也接受了問題的框框,被框住了。所以,我就不是這樣,那個問題一來的時候,我先不回答,而是先了解你在問什麼,你的問題是什麼?然後我要弄清楚,你問的是正確的問題,還是錯誤的問題。我沒有必要去回答一個本身就是錯的問題,沒有必要回答這種蠢問題,沒有必要呀! 但是我們一般人的習慣不是這樣子,只要人家提出問題了,你就要想辦法回答,那個狀況就是你已經被框住了。所以我要回答問題之前,先要看清楚,你的問題本身是什麼?這麼一檢查以後,就會發現很多問題本身是錯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好,就算這個問題是可以問的,不是本來就是錯的,我經過滿多次的經驗,任何一個問題出現的時候,已經知道答案就在問題裡面,你要找的答案不在別的地方就在那個問題裡面。 我們這個世界這種現象太多了。以前我跟一個老中醫學過一段時間,這個老中醫告訴我一件事情當我們身上有病的時候,就想要找解葯,找葯的時候都到外面去采葯。但是老中醫告訴我他說:「那個葯不必到外面找,就在自己的身上如果你本事高的話,那個葯就在身上。這個病來了,它自己就把葯也帶來了,只是你不知道,不會用。」所以他就教我幾個東西,說這個病用什麼醫那個病用什麼醫,有一種病,用耳屎就可以醫了;有的用眼屎、有的用口水,就可以醫了。喔,原來是這樣子。 後來我也真的發現,不只病是這樣,很多事情、很多狀況,當問題出現了,它真正的解答,就在問題裡面,你根本不需要遠求。所以當問題一出現,你就把這個問題拆解、分析清楚,然後把它裡面的結構,弄得清清楚楚了以後,答案就自己跑出來,就可以解了。 在《圓覺經現代直解》這本書第四品的問答裡面,提到一個故事。古代希臘有一智者歌丁,他打了一個結在神廟的戰車上,那個結打得很奇怪,結的頭都在裡面不在外面。他說:「哪一個人能夠把這個結解開,他就可以統治亞細亞。」但是一直都沒有人解得開。直到歌丁死了以後,還是沒有人能夠解開那個結。有一天亞歷山大到希臘遊學,他那個時候還是王子,看到這個結他也想打開,怎麼打也打不開他就拿起劍一劈,劈開以後就解開了。他後來還真的統治了歐亞兩大洲的帝國。 亞歷山大這個作法是什麼,就是你這個問題我不解了,把它劈掉,根本不回答問題。一劍把它劈掉,那你的問題就被毀了,問題不見了,這也是一種解答。歌丁說,能夠解這個結的人,就是能夠統治歐亞大陸的人。他真的是啊,他就是後來統治歐亞大陸的亞歷山大大帝。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問題。 【現場問答】 大家如果把《圓覺經現代直解》第四品都看完的話,大概所有的問題,都已經答過了。 問:是否不可用思惟心來思考,而是用回頭的方式?師:不能這麼說。我們可以用思惟心來思考,思惟心是可以用的;但是不能用在問圓覺境界;要問圓覺境界,是不可能用思惟心來問的。也就是要把輪迴的心都拔除了,沒有思惟方式才可以問。這是一個。 再來,用回頭的方式。可以說,你能夠回頭了,這個時候你就已經脫離輪迴是從這裡開始。要問這樣子的問題,先要做到能夠回頭,然後才能來求圓覺。 問:問問題時,如不用思惟心的話,是否應盡量用feeling來問呢?師:對的。我可以這麼說,像第三品,普眼菩薩祂就是用feeling來提問的。祂也是提出眾生的問題,祂說:「啊,眾生他們都不懂那他們要怎麼修呢?」祂沒有用眾生思惟方式來問這個問題,而是用祂的feeling。祂知道末世眾生是不會懂這個東西的,在不懂狀況下怎麼修?所以祂就是用feeling來問的,沒有用到思惟。不是金剛藏菩薩不懂,金剛藏菩薩不這樣子問,佛就沒有機會樣子來說給大家聽。 問:金剛首菩薩、金剛藏菩薩、金剛心菩薩、金剛薩埵,都是同一位嗎?師:不是,很多位。光是金剛藏菩薩就不是一個。大家不要把菩薩名號,當作是一個人的名稱,祂是一個職位的名稱。就好中華民國總統,那個總統是一個職位,不會永遠都是馬英九,很多人都可以去當的。金剛藏菩薩,就是一個職位的名稱,你把祂看成這樣就了解了。 問:在我自覺是在凡夫眾生思惟層次時,只能問輪迴的問題嗎?師:不是,你當然可以問別的問題。只是說,你如果用思惟心來問的話,不管你怎麼問,你的問題都只能問到輪迴中的問題。真實情況就是這樣,不是說只能問輪迴的問題,你可以問別的問題,但是如果你是思惟心,你怎麼問,只能問到輪迴范圍中的問題,沒有辦法超出去,你的問題本身就超不出去。 問:圓覺的問題即非問題,不可思、不可議、不必問了。師:不是,你用直覺,你用feeling,是可以問的呀。你從輪迴的心跳出來以後,就可以問了,才能問到。 問:社會有很多不合理的事,例如鄰居家中電線未更新,可能有火災之危險;冷氣架子未經常更新,可能會掉下傷人。如何當成熟眾生相,或是僅僅更換自家中的電線與冷氣架子? 師:這個跟金剛藏菩薩有什麼關系啊?第一個,他最上面一行是說社會上有許多不合理之事。他講的那個例如,我想這個不叫做不合理的事,只是周圍有一些不怎麼安全的事。那麼要怎麼做有很多作法啊。這個是不是就有災難危險,事實上見仁見智。因為你舉的例子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況,實際的狀況我沒有看過,只是你這麼敘述,我沒有辦法判斷,你所說的真的是有危險的,真的是有不安全之慮的,我無法判斷,所以我也無法回答。這樣籠統的問題,我很難回答,所以就不回答了。 不過呢,雖然我可以不回答,但是我還是可以給你一個建議如果你覺得這樣子的是不安全的,你有這個擔心,你可以把你的擔心告訴你的鄰居。但是並不是說,你要他一定要怎麼做,不是,你只是把你的擔心告訴了他,這樣就夠了。至於要不要接受你的擔心,他有他的判斷,他要不要做是他事情,至少你自己家可以先做。你這樣子擔心,別人是不是同意你的擔心,那要別人做決定。對這樣子狀況你可以去告訴他,你的擔心就好了。這個跟什麼成熟眾生相沒有關系,跟金剛藏菩薩也沒關系。 好,我們的問題就回答到這裡,謝謝各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