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圓覺經》講座 六

圓覺經》講座(六)20100911 時間:2010年09月11日地點台北科技大學主講:智崇上師紀錄:張春美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我們今天看到《圓覺經》第六品〈清凈品第六〉。 「於是清凈菩薩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清凈菩薩大眾中,就從座位站起來,走到佛前,在佛的足前頂禮頂禮以後「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單膝跪地,右手握拳置左胸前,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稱釋迦牟尼佛,「為我等輩」為我們這些菩薩以及眾生,「廣說如是不思議事」就是指前面的五品經文說了很多祂們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本所不見,本所不聞」這些事情,我們本來看不到、也沒有聽過,都是未見、未聽的事情,「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我們今天得到佛的教導,身心都泰然了,得到大饒益。「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希望大悲世尊,能為這一次來聽法的眾生菩薩,重新再宣說。所謂「法王」就是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重宣法王圓滿覺性」請祂再解說這一圓滿的覺性。 「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這個就是清凈菩薩要問的主題了。一切眾生以及諸菩薩、佛,祂們「所證所得雲何差別?」祂們的所證所得有什麼不同?「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使得末法時期,就是當時還沒有來的末世眾生,聽到這一個聖教,能夠隨順開悟。每一位眾生都會有他自己的因緣,這是個別的,隨順自己的因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開悟這就是隨順開悟。不是勉強的,好像我們特別給他做了一件什麼特殊的、強迫性的動作,然後才開悟。不是,他隨順他的因緣自然而然開悟,這個就是隨順開悟的意思。 講這個所證所得差別,一切眾生、諸菩薩、佛的所證所得有什麼樣不同的差別,讓末世的眾生能夠隨順開悟,「漸次能入」有階梯的、一步一步進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清凈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這個時候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清凈菩薩說:很好很好,「善哉!善哉!善男子!」稱呼清凈菩薩,「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你們能夠為末世的眾生,請問如來修行的漸次,以及差別在哪裡。這一些漸次和差別把它講出來,對末世的眾生來講,就是他修行的階梯,就有階梯可循了。 「時清凈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這個時候清凈菩薩就很高興要聽講,大眾也就靜靜的聽。 接下來釋迦牟尼佛就開始講了。「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世尊說:「善男子」稱呼清凈菩薩,「圓覺自性」這個圓覺的自性也就是圓覺性,「非性性有」是無性而有性。祂是無性的,祂在無性中而有性,也就是祂沒有自性而有自性。這一句話就已經呈現《金剛經的是狀態了。所以圓覺的自性,不是有也不是無性,祂是在一個是名狀態。 「循諸性起」,這個「諸性」是無性的話,當然不能循了。所以是有性的部分,也就是圓覺自性中,那個有特性、有祂的性質的部分,循著這個有性的部分,就生出相來了。「起」就是會生出有相的,會出現這一現象你會發現「無取無證」,祂沒有取什麼,沒有要拿什麼,也沒有要得什麼。雖然生出了相,但是沒有要拿什麼,也沒有證。「無取無證」那個取,就是被知;證,那是能知;沒有被知、沒有能知。一開始就能所雙超,一開始就是無取無證的。「循諸性起」循著祂那個有特性的性質,就生出相來了。生出的這些相,都是沒有取、也沒有證。就是沒有被知,也沒有能知;就是沒有能所,無能無所。這里講的,是「循諸性起」生出來的現象,這里本身就沒有能所。 「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在實相裡面是沒有眾生也沒菩薩的,根本就沒有。有菩薩、有眾生,那都是相,都是循諸性而生出來的相。但是在實相中是沒有的,實相指的是什麼呢?實相指的就是圓覺自性,就是這句話一開始的「善男子!圓覺自性」,這個圓覺自性祂本身是沒有相的,是沒有眾生菩薩樣子的相的。 「何以故?」為什麼會是這樣?「菩薩眾生皆是幻化,」菩薩眾生都是幻化的,全都是幻化的相。「幻化滅故,無取證者。」你把那個幻化消除了、去除了,就沒有取,也沒有證,無取無證,這是一個說明。祂知道這樣說明大家還是不會懂,所以下面就有譬喻。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就像我們的眼睛,能夠看東西,看那些被我們看的東西,但是眼睛看不見自己。眼睛以外的東西都能看,可是它不自見眼,它看不見自己。「性自平等」這樣的性質就自然產生平等,而且沒有出現一個主張平等平等者說:「啊!應該要平等!」那個平等者本身也不存在,沒有所謂的平等者這件事情。 這個例子舉得非常清楚,過去我強調的「能知不可被知」,也就是這個「不自見眼」。能知沒有辦法知道自己是能知,它不可被知,「譬如眼根,不自見眼」用我過去的話來講,他自己沒有辦法看到自己,就是「能知不可被知」。這個能知,只要一被你知道了就不是真的,就是這句話。我講的那個話比較不能夠讓大家親身感受,比較是文字理論的,這里的譬喻是「譬如眼根,不自見眼」,你馬上自己可以感受,可以去做,耶,是這樣! 循著這個特質,祂就是平等的。所謂平等的,就是沒有分別。你的眼根、我的眼根,大家都是自己看不到的,有分別嗎?沒有分別啦!這個性質就導出平等無分別,就「性自平等」。同時也導出了「無平等者」。我們一講到平等,好像還要有人來主張公平正義;這里沒有,沒有一個主持平等的人說:「大家要平等」,這一平等者不存在。祂舉的這一例子,你如果能夠體會的話,你自己立刻就可以實踐。不自見眼,你馬上就做到了。所以佛經講的東西都不是停留在文字上的東西都是真實的,你立刻可以做的。 但是「眾生迷倒」,眾生對前面這個譬喻,不自見眼這個譬喻,是弄顛倒的,是弄錯了、是迷的。他以為他可以看見他的眼,雖然跟他講不自見眼,他也這麼做了,但是他還是認為,我們有眼睛就可以看得到,他還可以指得出來啊!他認為你眼睛、我的眼睛都不一樣,是不平等的。不一樣就是不平等,有的人眼睛大、有的人眼睛小,但那都是別人的眼啊!每一個人看自己的眼,全部都不知道你的眼睛是什麼眼。你根本就不知道!沒有人知道自己的眼。 眾生就是迷倒,「未能滅除一切幻化」。因為顛倒,所以就錯啦!他就從錯的裡面生出很多東西來;生出來那個東西,他沒有辦法把它消除,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沒有辦法。「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要滅還沒有滅的這個時候你要滅它又沒有滅成功的當中,就在這個妄中用功。「妄功用中」你就把它變成「妄中用功」,就在這個滅與不滅,都還是妄嘛,就在這個妄的、幻化的、虛幻的,這個裡面下功夫在那裡功夫的時候,便顯出差別來了也就是顯出漸次、差別來了。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如果你得到了如來的寂滅隨順,什麼是如來的寂滅隨順?就是隨順如來因緣而寂滅。你能夠得到如來因緣,來達到寂滅的話,就沒有寂滅與寂滅者。寂滅就是被知的,寂滅者是那個能寂滅的,所以這個正好又是一個能知和被知。在最後達到寂滅的時候,就出現這個被寂滅;寂滅是被你弄成的,那就是被寂滅了。寂滅者,就是能寂滅的。在這個時候,也沒有能寂滅,也沒有被寂滅,都沒有,這里又是能所雙超了。所以,你如果能夠得到如來寂滅隨順的話,就根本沒有寂滅與寂滅者。這樣的話也不有什麼差別差別也不見了。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 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凈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凈,即彼凈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接下來就是在介紹一級一級的差別也就是在「於滅未滅」的這一虛妄當中,從最淺的開始,一級一級的差別來介紹。祂說:「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開始的,從那個源頭找不到的開始以來,都一直是「由妄想我及愛我者」,妄想有一個我,以及一個愛我的那個愛。我們是不是這樣?我們都覺得有一個我,這個我,大家都有啊。這個我,是妄想出來的,但是他自己不會知道,只不過佛在這里說而已。對眾生而言,就是有我啊;不但有我,還有一個愛我的愛在那裡。這都是妄想都是妄想出來的。 「曾不自知念念生滅他不曉得他的念頭、他的心,是在那裡生生死死,念念生滅。他的念一下子生出來、一下子就消失沒有了,然後再生出來。不斷的、很快的在那裡生滅生滅生滅他不曉得自己的念頭在那裡生滅,他以為那個念頭是持續不斷的。譬如這個我,他以為這個我是穩定在那裡,那個愛也很穩定在那裡;他並不知道,這些都是由那個妄想生出來的。 妄想本身就是生生滅滅,生出來的那個我,當然也是生生滅滅啦。不是穩定在那裡,不是穩定的存在啊!但是「曾不自知念念生滅」,他根本不曉得他的念頭一直在那裡生滅生了死了,不斷的在那裡生生死死。「故起憎愛」所以他的心就會生出憎恨心、以及愛心,嚴重一點,就是愛恨交織;輕微一點,就是喜歡討厭。好討厭那就是輕一點的憎恨;喜歡,那個就是輕一點的愛。「耽著五欲」因為起了憎愛,就沈湎在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就浸在這五欲里了。這里為什麼不講六欲呢?還有一個意根?因為那個意根就是你的妄想,已經在裡面。 眾生就是在這樣子狀況。你審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在這樣子狀況?如果你是在這樣子狀況你就眾生。這樣的眾生,「若遇善友」遇到一個善知識,「教令開悟凈圓覺性」教你開悟凈圓覺性,凈圓覺性是什麼?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那就是你的自性、你的佛性。用我的另外的話來說,就是你純粹的能知,那個不可被知的能知。從十二因緣來看的話,就是本明。 「教令開悟凈圓覺性」就是教你怎麼悟本來面目,怎麼悟自性。我曾經教過的那個「攝心內證」,就是教你開悟圓覺凈性,就是這個悟。「發明起滅」你如果悟了本來面目就能夠發明起滅了。何謂發明起滅?有人把它解釋成:「啊!就可以看到那個識心的生滅了,念念生滅就會被我看到了。」這邊的發明起滅不是這個意思。是什麼?是知道你的本來面目:「啊,現在上面的灰塵擦掉了,有的時候又被覆蓋了。」是這個起滅,是覺性的起滅。 就是你的凈圓覺性,本身是被無明、污垢、塵埃蓋住的呢?還是把它開了?你才知道啊!如果你從來沒有悟過本來面目,你就不知道「我現在是在悟的當中?還是又迷了?」只有教你悟了以後,你才曉得「啊!我現在是打開了,過去是被覆蓋的。」可能過一下,又會被覆蓋了;這個時候才會知道「啊,我現在又被覆蓋了。」清楚這件事情,叫發明起滅。 所以這個地方,不是在看識心的生滅,是清楚自己現在是開悟中,還是開悟已經消失了;啊,過一會兒開悟了,清楚這個事情當你清楚這樣的事情的時候,「即知此生」這個時候你就知道,你這一生「性自勞慮」,唉,根本就自己在那裡自找麻煩,自己在自找辛苦、自找苦吃、自找麻煩啦!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有人就能「啊,不要這麼辛苦啦,不要這麼自找麻煩啦,去跟那個識心,跟那個妄想境…」,所謂勞慮,就是在那個妄想境當中,有我以及愛我者,在那裡起憎愛心,沈湎在那個五欲當中。這個時候才會知道,唉呀,那個根本自找麻煩啦,自己在那裡自找辛苦吃,自找苦頭吃。那些都是虛妄的,又不真實的,搞那些東西干什麼?那個我也是假的,也不真我,真我在哪裡?真我就在圓覺凈性這里。圓覺凈性這里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不好好過日子跑到那邊去混,在那個假我那邊,去自討苦吃干什麼? 這個時候才會知道「性自勞慮」。沒有開悟、沒有發明起滅,你根本不會知道啊,你還以為在那裡很快樂。只有悟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才知道,才能夠辨別出來。「若復有人,勞慮永斷」當你能夠這樣子辨別了,趕快就把這個勞慮不要犯啦,就不要啦,把它斷掉。「得法界凈」這個時候就得法界凈。得法界凈的意思,就是得到法身清凈。因為那些勞慮都消除了嘛!把它消除了以後,當然就輕鬆啦,這個就是法界凈,也就是得到法身清凈了。 這時候,他得到法界凈的這個解,把勞慮解掉啦;但是這個凈解呢,就變成他的障礙。「即彼凈解為自障礙,」他得到了這個解,但是這一個解、他的解脫、或者他的了解,會成為他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圓覺本性就被那個解卡到了,就不是很順、就不自在了。所謂不自在,就是被卡到了。這個就叫做「凡夫隨順覺性」。這個名稱怎麼解呢?就是隨順凡夫因緣覺悟隨順凡夫因緣而達到覺性,所以就叫凡夫隨順覺性。因為他的位階、他的層次就是在這里。第一個這個「凡夫隨順覺性」就講到這兒。 我們再看經文:「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接下來就講再進一步的,「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這個地方就不凡夫了,到這個地方菩薩級的。一切菩薩,祂會看見這個解本身就是一個障礙,「得法界凈」這一個解就是祂的障礙。祂知道這個是障礙就把這個障礙消除,把這個解礙消除。但是「雖斷解礙」,雖然把這個解礙消除了,「猶住見覺」,祂又會住在祂有覺,這個覺是什麼呢就是我經常講的feeling。你會有覺,這個覺已經不是理解那樣子層次了,而是不思議的。 我跟大家說過,feeling是沒有經過思惟的,但是你就是覺得,你有所覺啊!菩薩把解礙消除了,可是祂又會住在「見覺」,祂會看見、祂會知道。這個見,就是祂會知道這個覺。就像我們知道有feeling,這個feeling就是啊。好,這個覺又變成障礙了。「覺礙為礙」覺知這個覺礙,這個覺礙又變成障礙了。因為有這個覺礙,也就是你的feeling還是會讓你自在,還是會把你卡到。這就是「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還沒有入地的菩薩們的隨順覺性。 不錯啦,總是從凡夫級升到未入地菩薩級了。大家會想:是不是一地菩薩就算入地?不是。在我的《圓覺經現代直解》,我把它定義在八地菩薩才算入地,八地以下就未入地。現在要更正,十一地,包含十一地都是未入地;進入十二地才是入地。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很高了。所以我以前教大家要有feeling,一下子就把你們提升到十一地以下這麼高了。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巳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有照,就是能觀照;覺,就是我們講的feeling,這個都是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祂在覺中,但是祂不住於任何相,不住於任何被知。祂就會知道,有feeling、有觀照,那都是障礙。所以祂怎麼做?祂就保住覺性,不是feeling,不住於覺,也不住於照。 「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被觀照的與能觀照的,同時沒有。你在觀照的話,就是在看嘛,觀察、觀照,當然有被觀照的、也有能觀照者。同時沒有,這又是金剛經》了,這又是能所雙亡。這個是怎麼做的?祂就譬喻給你聽,「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這個夠清楚吧!有一個人自己把頭 cut,一砍給砍掉了,頭斷了,還有一個能斷頭的人嗎?沒有啦!頭已斷了,那一個能斷頭者也不存在了,同時滅了。這個同時寂滅,就是這樣寂滅的。這個例子舉的夠真實、夠明確吧! 「則以礙心」現在我們就以有照、有覺,那樣子障礙、那個礙心,「自滅諸礙」自己把那個障礙統統砍掉。「礙已斷滅」礙已經斷滅了,「無滅礙者」能夠斷那個礙、能夠滅那個障礙者也沒有了,同時都消滅了。這個跟「自斷其首,無斷首者」一樣啊!就這樣斷的,就消滅啦。 「修多羅教」就是佛教,也是般若之教、智慧之教。「修多羅教如標月指」佛教教你東西都是標月的手指,指著月亮。大家看的時候,如果以為手指月亮那就錯了佛法講的東西都是標月指。意思是什麼?那不是真的,真的月亮在那一邊。「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如果你看見了天空上的月亮,你就會知道這個標月指不是月;如果你沒有看到那個月亮你會把這個手指當作是月亮。看到月了,才知道這個手指不是月,如果你沒有看到月,就不會知道這個手指不是月。 這個譬喻、這種說法,整個經文、整段經都是標月指,不是月亮。「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如來所做開示,教導這些菩薩們,也是這樣子的,都是標月指。你自己要看到月;祂真正要你看的是月,而不是標月指。祂的開示是標月指,真正要你懂的是個月能做到這個程度的,當然就是能所雙亡,完全沒有了,很深的、非常深的能所雙亡。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到這個地方就是入地者的隨順覺性。這個入地者是什麼呢?就是十二地,就入了十二地的水準。當然,入了十二地就是入了解脫門,就進到解脫門裡面了。解脫門那個地方,我們有時候也稱它為寂滅,當然是寂滅啊,什麼都滅光光了。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這個就是如來級,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十三地的隨順覺性。這一段沒什麼好講了,要看比較詳細的這個狀態,這樣子程度你就讀《華嚴經》比較後段像〈離世間品〉,講的就是這種境界,就講的比較詳細。這里我們很簡略的說一下。祂說「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一切的障礙就是最究竟的覺性。這個其實又來一次《金剛經》,到這個程度的《金剛經》是最後面了。也不能說最後面,因為這個《金剛經》可以一次、二次、三次一直用下去,愈用愈深,那也是沒有底的;所以也不說是最後,不過是很後面了。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你有念也好、沒有念也好,都是解脫。那我到底要不要解脫?到底什麼是解脫?這個也不用,因為祂真正說的是金剛經的是狀態。「成法、破法,皆名涅槃;」你成就功德、與毀壞功德都是涅槃,到這個地方不是用思惟。前面未入地時,連覺、連照都沒有了,都不用了這個地方你還用識心啊?祂也不是啊!所以這個層次,要真能懂的話,至少你要先入地,要先達到入地者的隨順覺性。所以我現在隨便念念、隨便解解,反正成法、破法皆名涅槃,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也無所謂。 「智慧愚痴,通為般若這是什麼意思啊?不懂。大家如果覺得不懂,不要勉強,不要勉強去懂。這里已經不是懂不懂的問題了,不在這層次。還有呢,「菩薩外道成就法,同是菩提」,我們不是一定要修佛法嗎,怎麼可以去聽外道的?現在祂告訴你,菩薩外道成就的法「同是菩提」,都是菩提。「無明真如真如就是本明,「無異境界」。祂說什麼事呢?無明不好的啊,要到本明這里才好、才成呀,祂居然說沒有差別。 下面更讓你吃驚了,「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都在修行。哇!眾生在那裡貪、瞋、痴、慢、妒也是在修行,也是梵行。到了如來級的隨順覺性就是這樣。不但如此,「眾生國土,同一法性」眾生是人耶,國土土地呀,這兩個怎麼是一樣的呢?怎麼是同一法性呢?為什麼是一樣的呢?是一樣的,到了如來級的隨順覺性,就是一樣的。 「地獄天宮,皆為凈土;」唉呀!我們不是要升天才快樂、才幸福嗎?到地獄痛苦萬分的;都是凈土喔?「有性、無性,齊成佛道;」我們說,你要有覺性了才能夠成佛,像那些石頭,它沒有覺性,它是無情有情才能夠成,無情就不行的。這里不是,有情無情、有性、無性,齊成佛道都會成佛。「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所有的煩惱,最後都會解脫的。「法界海慧,照了諸相」以能夠照遍法界智慧,看待一切的相,「猶如虛空」都像虛空一樣。我們看虛空的話才是虛空,看這麼多東西怎麼會虛空呢?那麼實實在在的在這里。祂不是啊,這些相被祂看到的,全部都像虛空一樣,就是虛空。 這個境界比較像《無染覺性》裡面提到的,娑婆涅槃不二,娑婆苦海涅槃極樂是一樣的。這個就是「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如來級的隨順覺性,就是隨順如來因緣而得到的覺性。所以有各種的差別,總共我們已經講了四種差別漸次,有這四種差別漸次。現在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這一段就是把前面幾個隨順覺性的特質,綜合起來,給大家,不管你的程度在哪裡,都可以用的、可以實踐的隨順覺性。這個隨順覺性,對於大家來講,是最重要的、可用的,不管你的程度在哪裡,最淺的也可以用,最深的也可以用對於一般的末世眾生更適用。這一隨順覺性是第五個,祂是統攝整體而又可實踐的。 祂說「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在他生命中的任何時刻、任何時候「不起妄念」,不要生出妄念來,這是第一點。「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如果妄心還是生出來了,生出來怎麼辦呢?不去消滅它,並不去把妄心消滅。你看到你的妄心又起來了對於這個妄念、妄心,你也不必要把它息掉。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住在妄想境,不加了知。何謂妄想境?只要有相的部分。我們都是生活在有相的境界當中,不管他是什麼相,是菩薩相也好、眾生相也好、外道的相也好、善知識的相也好;不管你是什麼相,慈悲喜舍的相也好、貪瞋痴慢妒的相也好,所有一切的相,你一定是住在這樣的相中。在這些相中,就是妄想境。 你住在這妄想境,也就是這些相中,做什麼事呢?「不加了知」對於這些妄想境,不要去了解。祂這里教你方法,不去了解。我們住在這個相中,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要了解這些相,要分辨。到底這個是菩薩還是魔呢?到底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呢?到底他是騙我的還是說真的呢?要了知嘛,對不對。這里告訴你,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對於這些東西去了知,也就是無知,對無知不去分辨它的真假。 很多人不行呀,就是要辨真實啊,你怎麼可以不知道這東西它到底是真是假呢?要辨別它的真假啊。但是這里告訴你,不辨真實、不辨真假,「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我想大部的人聽到這樣子教法,這樣子法門;反應應該是不信、不解、不受、不持、又驚又畏。如果是信解受持不生驚畏的話呢,那就是「隨順覺性」,你就是得到了這個法門了。 當然我們只是讀這個文字,這樣子不會覺得有什麼好驚畏的。如果你有一真實事情給它連起來的時候,你就看見大家在那裡驚畏的狀況,那些驚畏就暴露無遺。如果說在這個時候,那個反應就是不信、不解、不受、不持、又驚又畏,那就是得不到、做不到隨順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能夠達到這個隨順覺性,能夠接受這個法門的,這個眾生,他一定是曾經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種了非常多的功德才會有這個結果的。如果沒有種這麼多善根功德,是沒辦法接受的。所以「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做到的人,佛現在就給你授記了,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清凈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這邊的這個「遍隨順」,指的就是第五個那個隨順覺性。「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供養恆沙佛,功德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我想這里已經不需要再解釋了,這個偈就只是讓大家知道,那個「名為遍隨順」指的就是最後那一個,第五個隨順覺性。能夠做到這樣子的,你自己就可以知道;你自己做到了,佛已經給你授記了。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謝謝各位。 【現場問答】 問:請問上師經文中釋尊開示隨順覺性」時,教導菩薩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個修法目的是要讓我們的識心當機、停止作用嗎? 師:可以這麼說。這個就算問的第一個問題好了這一個做起來也不難,我們原有的那些習慣,都把它停掉就是了。我們一般都覺得,如果這個東西不懂是奇恥大辱,什麼東西都要弄懂,不懂的話就好像沒有用功,沒有學好。這里告訴你,什麼都不要懂,不要懂那些妄想境。這些妄想境的那些相,你不要去弄懂。 什麼是妄想境?佛法本身也是妄想境,所有的相都是妄想境,佛也是妄想境、魔也是妄想境、貪瞋痴慢妒是妄想境、慈悲喜舍也是妄想境。你對妄想境的相不需要那麼下功夫,去把它了解,不需要。你需要做的,是要趕快隨順覺性。也就是要去進入你的圓覺凈性,這個才是重要的,先要做這一步。 我們說,不加了知以後呢?我們常常會對於那個不了知,在那裡辨真、辨假;這個辨真辨假也不要做的。譬如說,我們最近就有一個辨真辨假的問題,到底你溝通的華藏祖師是真的呢?還是假的?這個就是在辨真辨假。我的回答就是,我不辨它真假,真的也好、假的也好,不辨。我這不去辨真假,是早在十幾年前就這樣子做。就是不辨真假。 可是大家對這個地方就會產生「哇!這個真的才可以,假的怎麼可以呢?你會不會被騙呢?」這些問題。我完全不擔心這個問題。如果祂教我的東西,我覺得很受用,我覺得被啟發了讓我進步了,祂是假的我也接受。我並不是因為真的我才接受呀,假的我也會接受。如果祂教我的東西沒有辦法啟發我,沒有辦法開我的智慧沒有辦法讓我更加了解、進步,祂是真的我也不接受呀! 所以這個跟真假一點關系都沒有。回想起來,在我師父還沒有圓寂的時候,我就問過這種問題了。當時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問我自己:「如果師父所說東西是假的,不是真正的正法我還要不要跟他學?」因為他當時有做好多預言,有很多人是為他做了那個預言,大家認為他預言會准,以後會應驗的,所以大家就相信他。 我就問自己,如果那個預言後來是不應驗的,那麼他教我的佛法我還要不要繼續跟他學?我自己問了以後,就知道:那個預言准不準,跟我要不要跟他學沒有關系我現在跟他學,是因為我覺得他能教我,我能學到東西,因為這樣我才跟他學的。跟那個預言有沒有應驗,沒有關系。沒有應驗又怎麼樣?我不是因為應驗了才跟他學,沒有應驗我就不跟他學了。所以當我自己釐清楚了這個答案我就去考問其他的同修把他們考得哇哇叫。  問:能所雙亡是否就是法身境界?師:有的是,有的不是。因為能所雙亡也有很多不同的程度。 問:佛教法身,和印度教的梵我合一,有何不同?師:這個,也可以說沒有不同。但是你要說不同,也可以找得出不同來。有沒有什麼不同,我只能說,它們是相似。相似比這個不同、或者相同,要比較好一點。它是相似。  問:沒有得失心的做,連自己有沒有隨順覺性也不能有得失才是真的隨順覺性? 師:對啊!對啊!那個隨順覺性不是嘴巴講的。如果還有得失心,那就不算了。所以我們照這個隨順覺性做的時候,你的作法只不過就是信解受持,不驚不畏,只是這樣子而已。 信就是相信,解──了解,受──接受,持──修持。就是信解受持,這個部分就是執行。這樣一執行,就順了你的覺性,你的覺性就達到了。接下來就有另外的作法。達到了以後,對這些相就要了知。我現在是對所有的相,我都再去了知。那麼這個階段又不同了,各個階段是不一樣的。 我這階段,就是要做如來隨順覺性;祂就是要有辦法,把覺性和世間的相貫通。如果你世間的那些相不了解的話,是沒有辦法去貫通的,沒有辦法讓覺性和世間的相貫通的。 做到這個階段的話,就有另外要做功課,那個功課是不同的。當你還沒有隨順覺性的時候,你要做的就是隨順覺性。當你隨順覺性成功了以後,那是有另外一個階段修行要做,你對妄想境就是要了知。這樣子的話,能不能融合在這隨順覺性呢?可以的,還是可以的。祂那個不加了知,是要達到「是名」不加了知,而不是只是不加了知。如果你把它達到了「是名」不加了知,「是名」不辨真實把它做這樣層次的解讀的時候,即使我我現在去了知所有的一切相,都是ok的。都在這個法裡面,全部都含攝在裡面。所以這個就是你要分辨它的階段是有不同的。那我們就講到這里。謝謝各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