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圓覺經》講座 七

圓覺經》講座(七)20101009 時間:2010年10月09日地點台北科技大學主講:智崇上師紀錄:張春美、周雅容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今天要講的是圓覺經》〈威德自在品第七〉。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這段經文前半,在前面的章節都說過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不再解釋。威德自在菩薩就說:「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指的是前面第六章里,有凡夫隨順覺性、未入地菩薩隨順覺性、已入地菩薩隨順覺性、如來隨順覺性、最後還有一隨順覺性;世尊總共分辨了這樣子隨順覺性。這一句「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指的就是前面那一章講的內容。 「令諸菩薩覺心光明」,使得我們菩薩的心、我們的覺性變得光明了。「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聽了佛講的這些隨順覺性,這樣的佛法,就這麼聽而沒有去修,就已經得到好處了。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祂說:「世尊!譬如大城」,譬如一個大的城,當然不是現代的城,古代的。就像台北市,現在還留下了南門的古跡;這樣的城原先都有城牆,然後開了東南西北四個門。「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要進這個城的人,會從不同的門進來;不是只有一個門,所以他們來的路就不只一路了,進城是從各個方向都可以進來。 「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一切的菩薩,要莊嚴佛國,要修成菩提也是一樣,不是只有一方法,也是有很多方法、很多條路的。「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希望世尊能夠把所有的方法告訴我們,還有怎麼走上去的?那一步一步的階梯、漸次,也跟我們說一說。 「並修行人總有幾種」,還有,修行有多少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可以使得我們這一次參加這個法會菩薩,以及沒有辦法來的、未來的末世眾生,想要求大乘法的,聽到這樣子說法,都可以「速得開悟都能很快的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進到佛的世界去遨遊,好像去遊戲、去旅遊一樣。「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說完了以後,祂就五體投地做大禮拜這樣子做了三次。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這時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威德自在菩薩說:「善哉!善哉!」很好很好,「善男子!」稱呼威德自在菩薩,「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你們能夠為菩薩、為末世的眾生,問如來修行方法有多少種;「方便」就是修行方法有多少種?你們好好聽,我會為你們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這個時候,威德自在菩薩就很高興的,要聽釋迦牟尼佛的開示,參加的其他大眾也一樣,靜靜的來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這個無上妙覺就是覺性、本覺,並不是稱呼。像十一地菩薩我們稱祂為等覺,十二地菩薩我們稱祂妙覺;這邊的妙覺不是這個意思。這邊的妙覺是無上等覺,或者無上覺性。這個覺性「遍諸十方」,分布在各個空間,由所有的空間中,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從本覺生出這些如來、一切法等等,「同體平等」是同體平等、一體的。雖然有很多方法也有好多、好多如來,但祂們是一體的,是平等的、沒有高下的。 「於諸修行,實無有二,」對於修行而言,沒有兩種,就是一個。「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如果要講到適應各別差異狀況方法就有無量了、沒有數量限制;各種修行方法法門是多的不得了。「方便隨順」是各式各樣的、隨順各種不同的因緣而有的方法,或者因為考量各別差異,需要調整的修行方法。所以不同的方法是有無量無邊的,多得不得了。 「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如果把它歸納來看,「循性差別」依幾種明顯不同的性質,可以歸納出三種不同性質的修行方法。這三種方法就涵蓋一切,涵蓋無量無邊的方便法門了。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第一種就叫奢摩他。「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什麼叫做悟凈圓覺?這里的圓覺,指的還是覺性,就是悟凈覺性的意思。我們來想禪宗的一個話語,「悟本來面目」指的就是這個。可是這個悟凈圓覺,比悟本來面目還要廣大。悟本來面目,常常所指的就是那麼一悟;這里的悟凈圓覺,是全部統統悟了,不是只悟一個,是把覺性全面性的覺悟了。並不是參一個話頭、悟了,那隻是一個話頭,不是這樣子的,是全面性的覺悟。 對於覺性全面性的覺悟,這才是悟凈圓覺。沒有全面性,至少也要做到百分之六十。就是一定要很明確的超過百分之五十才行。為什麼?這樣的話,你的覺性才能夠掌握主動權。否則你的覺性,雖然你悟了那麼一下,你悟了本來面目、悟了那麼一下,你的覺性並沒有掌握主動權,並沒有。我也要特別說明,過去我跟大家講要獨立自主,要掌握主動權,全部都是指覺性,不是識心。不是識心的獨立自主,不是識心的掌握主動權,不是。 如果你把它解釋成識心的掌握主動權,那根本就弄錯了,那不是我講的。我講的全部都是覺性在掌握主動權,覺性在獨立自主。所以這里的悟凈圓覺,指的就是覺性已經全面性的覺悟了。全面性的覺悟當然是百分之百了,但是要做到這樣是不容易的,所以至少、最低限度,要覺悟了百分之六十。你的覺性已經有百分之六十是清醒的,這樣覺性才可能掌握主動權,才能獨立自主。不然祂不是獨立自主的,祂也沒有掌握主動權。那祂被什麼控制?祂被識心控制。祂是被識心控制的,那就眾生。 所以大家不要誤以為,我只要悟了本來面目我就清醒了,就什麼都通了,不要以為是這樣。你只是悟了這麼一個而已,好比參一個話頭就悟了,那個成分可能百分之一都沒有。你的覺性,你所悟的本來面目的那個成分,連百分之一都沒有。就算有了百分之一,你能掌握主動權嗎?掌握不了啊!還是被識心控制啊。所以這里的悟凈圓覺,就是你對覺性已經全面性的覺悟了。 接下來,「以凈覺心」指的就是覺性。你就用你的覺性,這個覺性能獨立,祂要用可以用。以凈覺心做什麼呢?「取靜為行」把所有的心、所有事情靜下來,這麼一做的時候,就會「由澄諸念」。這樣把識心靜下來,識心才能夠被你控制。你的覺性才能夠說:「啊,我要把這個識心靜下來。」由澄諸念,這個諸念就是識心,就把識心澄凈來了。 「覺識煩動」這個時候才會察覺,你的識心在那裡躁動、在那裡煩動。不然你看不到的。你識心在那裡動,你怎麼知道?你不會知道的。只有當你的覺性掌握了主動權,祂才可以看到,那個識心才是被祂看到,被祂控制的。那個識心才會是被知的對象這個時候,你才能夠要這個識心澄凈下來。當你要澄凈下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一點都不澄凈。 你才曉得它在那裡煩動,在那裡躁動,在那裡活動,這個時候才會知道啊。如果是這個躁動的識心在掌握主動權,它怎麼會知道?它不會知道嘛!因為這個時候識心是能知,它自己不會知道自己。只有你的覺性,也就是你的本明,醒過來了,掌握了主動權了;那麼你要靜下來,那個時候,識心是你的被知,你才能做這樣子的要求,才能取靜為行。不然你根本無法做這件事情,做不了的。 這個時候你就「覺識煩動」,才發現這個識心在那裡好不安定哦,在那裡煩來煩去、動來動去。當你這樣子察覺了,你還是繼續做你的「取靜為行,由澄諸念」,你還再繼續這樣做。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是不去做什麼別的動作,就是很堅定這樣子做。做下去以後,就會「靜慧發生」,你的所有心都靜下來了,那種智慧就出來了,這種智慧就會讓你明白,祂不是識心的煩動。 我們常講:「我有智慧就是我的識心轉來轉去,這樣想、那樣想,我就智慧了嘛!」這里講的不是那種,「靜慧發生」識心沒有動而產生的智慧。這個智慧從哪裡生出來的?覺性生出來的。不是從心生出來。大家應該聽過我所講的feeling,就是不思維,但是清楚明白。這個就是靜慧,你不思維,你心是靜的,可是你清楚明白,你就智慧了。這就是靜慧發生。 當靜慧一發生的時候,「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你做到的時候就會發生什麼事?身就是包含了六根的這個肉體;心就是識心;客塵就是十二因緣裡面的「有」和世界這個部分。這些六根、六塵、六識乃至整個世界,從此永滅,就沒有了、不見了這樣子狀況一達到的時候,便能「內發寂靜輕安」,就把你內在的,指的就是你的覺性、你的本明;便能「內發寂靜」,你內在的那個寂靜就顯現出來了。 那麼為何又說寂靜輕安」呢?「輕安」就是這些身心客塵全空了,你感受不到壓力,感受不到負擔;沒有壓力、沒有負擔了,這就是輕安。不然的話,我們都會覺得自己很沉重,壓力很大,那就不輕安了。輕安的意思就是全空了,一點負擔壓力都沒有。這是一種feeling,一種感受,你內在的那種寂靜輕安,就從你的內心裡面生起來,讓你感受到了。 「由寂靜故」因為寂靜關係,「十方世界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十方各世界,無量無邊的空間中,如來的心、佛的心,「於中顯現」就在你寂滅輕安的內心裡面顯現了。這個顯現,就好像鏡中像這樣子顯現。 文字語言只能說到這里了。至於這個是什麼樣子你自己做到了就會知道;沒做到,也只能說到這里了。「此方便者名『奢摩他』。」這樣子修行方法就是奢摩他。這個奢摩他,以前我會說這個就是空觀,我現在要跟大家說,空觀只是奢摩他當中的一部份,祂包含的內容比空觀要多很多。如果大家只學空觀的話,只學到當中的一小部分。那一小部分是奢摩他沒錯,但是那個是很小的小部分。這里所說的,那個份量、那個內容,包含的廣大深入多了。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悟凈圓覺,以凈覺心」跟前面是一樣的,不再解釋。「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因為覺性已經掌握主動權了,那麼他以凈覺心來用的時候,就會發現、就知道一切都是幻化出來的。沒有凈覺心不會知道這樣的事情,他用凈覺心、就是用覺性,這麼一看的時候,就「知覺心性」這里的心性是識心,就知道識心「及與根塵」,根就是六入,你的六根、就你的身體;塵就是「取」、「有」那裡的六塵。意思是緣著十二因緣下去,我們整個的識心、我們的身體、我們的這個世界,「皆因幻化」都是幻化出來的。這個「因」就是由於,由幻化而生出來的。 什麼時候才能夠知道?一定要用你已經清楚的覺性,也就是十二因緣的本明,這麼看下去才能夠知道。不然的話,怎麼看都是真的,怎麼會是幻化的?沒有辦法看到它是幻化的。這一菩薩,祂要修三摩缽提的話,祂就「悟凈圓覺,以凈覺心」,這個時候才能知道識心、六根與六塵,全都是幻化的。 「即起諸幻」祂看到它幻化了,祂就來起幻。起幻就是來創造幻,「以除幻者」來消除幻。就是以幻修幻,創造這個幻化來消除另外的幻化。這樣還不夠,「變化諸幻,而開幻眾;」還變很多幻出來「而開幻眾」。這個怎麼解釋?來開示、開導那一些幻化的眾生嗎?不是!這個要把它解釋成來開啟「眾幻」,不是幻眾。就像基督教《聖經》〈創世紀〉里神創造了天地,又創造亞當夏娃,這就是開啟眾幻。這里你就知道了,「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這些都是幻化的,都是創造出來的。 「即起諸幻」,那我就來創造吧!創造這些各種的幻幹什麼呢?「以除幻者」,用來消除其他的幻,這是一種。另外還有一個「變化諸幻」,那也是創造很多幻,「而開眾幻」創造出一大群、一大堆的幻化來。狀況就像天神在創世紀一樣,不但創造這個世界,還創造生命。這個就是「變化諸幻,而開幻眾」,就在做這樣的事情。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因為這樣子起幻,也就是創造;由於創造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就把內心大悲開啟了,然後是全面性的,沒有負擔、沒有壓力,只有悲心。「一切菩薩從此起行,」一切菩薩都是這麼做的,這麼做起來的。這當然是一點一點做上來的,不會一瞬間,就忽然地弄出來了。「漸次增進」,這個起幻也是一點一點,愈做愈多,漸次把它做出來的。 菩薩愈這麼起幻,祂的心就愈廣大。祂的悲心、祂的慈悲也就愈廣大;愈做就愈廣大,這是從好的方面來看。從壞的方面來看的話,因為做得太多了,祂自己會被那個幻化淹沒、滅頂,也不是沒有風險的。祂愈這麼做,祂的心就愈廣大;但是做得不好,或者做過頭了,祂會被滅頂的,會被祂創造出來的幻化淹沒。這里就是要來教祂們,怎麼避開那個會被滅頂的風險。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彼觀幻者,就是創造這些幻的知覺者;這個知覺者就是能知。那個幻是被創造的,能創造幻的,我們就稱祂「彼觀幻者」。「非同幻故」祂跟這個幻是不一樣的,被知和能知是不一樣的,「非同幻觀」祂不是被觀出來的幻。那個能幻者,能起幻者,本身不是幻。知道這樣,「幻相永離」你就能夠離開這個幻相,你就不會被你自己創造出來的幻相淹沒了。這個部分就用到我常用的一個東西,叫做「被知的都不是」,就不會被淹沒了,不然是有風險的。遇到有這樣子危險的時候,你只要記得 「被知的都不是」,被創造的都不是,就跳出來了。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菩薩這樣子修行的話,祂所修得東西就像什麼呢?「如土長苗」就好土地長出苗,那個苗長成小樹,小樹又變大樹,祂就是這麼不斷的創造。這里創造、那裡創造,一長就長成一大片森林。如土長苗,就好土地裡面,你把種子放下去,它就自己長。這樣子方法就叫做「三摩缽提」。 這樣子的三摩缽提,跟我所學的假觀一樣嗎?不太一樣。我們假觀是這個三摩缽提當中的一小部分。三摩缽提的范圍,比我們所講的假觀要廣、要深多了。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就是以你的覺性、以你的本明,「不取幻化及諸靜相」,前面三摩缽提就是起幻化,奢摩他就取靜相;這里呢,這兩個不做。祂「了知身心皆為罣礙」,身就指肉體,心就是識心;知道身體和識心都是罣礙、都是妨礙、都是阻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何謂無知覺明?這個無知覺明指的就是你的覺性、你的本覺。「不依諸礙」祂是不要依靠身心那個障礙的。我們一般識心是要依靠這個身體的,沒有這個身體,或者沒有這個識心,就好什麼都不能做你就是要靠這個識心、靠這個身體才能夠動作才能夠做事,才能運作。但是祂知道,覺性不依靠這個,祂自己可以作用,可以運作。祂了知、清楚這件事情。 「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所以祂就能超越這些阻礙的境。如果你依賴它,要依靠它才能夠動作你怎麼超越?你超越不了的。祂了解這樣的事情,然後又能夠超越;祂不依靠它,那麼它也就阻礙不了祂了,身心對祂沒有辦法阻礙了。受用世界,就是六塵相的物質世界身心就是你的身體和你的識心。「相在塵域」這些都是相,它都落在一個塵相的范圍裡面。用我的話來講,就是落在被知的范圍中。那麼被知的范圍裡面就是什麼呢?就是這里所說的一些障礙它就障礙。受用世界及與身心都是在被知的范圍中,都是障礙。 「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就像一個樂器,這個「器」就是一個樂器,「鍠」是樂器發出來的聲音。「聲出於外」聲音跑到樂器的外面去了,那個樂器留不住它,妨礙不了它的。「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不管是煩惱也好,不管是涅槃也好,這些對於覺性都不能產生阻礙的。 「如器中鍠」就像樂器聲音樂器阻礙不了那個聲音傳到外面去。這個比喻就是,這些受用世界、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識心,對於我們的覺性是沒有辦法阻礙的。做到這樣,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前面奢摩他是寂靜輕安,這邊是寂滅輕安,全部滅光了,沒有了,不是安靜的問題,連安靜也沒有了。 「妙覺隨順寂滅境界這就是妙覺。這個妙覺可以把它成就是圓覺。妙覺隨順的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己的、別人的,身體和識心,都無法達到、無法趕得上的。「眾生壽命皆為浮想。」這個時候,還講有無量無邊眾生要度、還有什麼眾生相、什麼壽命相,這些都是浮想,虛浮的想像而已,沒有實質。「此方便者」這樣子修行方法,「名為『禪那』」這就是 禪那。 這樣的禪那,我們又說這就中觀。其實中觀只是禪那當中的一部分而已,禪那的內涵要比中觀深廣了很多。我們再回顧一下,祂舉了很多例子、譬喻,如鏡中像、如土長苗、如器中鍠,那都是很提綱挈領的,讓你直接感受到它是什麼,它的方法是什麼。 「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這三個方法都是圓覺親近隨順。這三個法門就是告訴你,在這個幻化當中,都有覺性。也可以說,覺性可以順著幻化而生起,「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如來就是靠這三個方法成佛的。「十方菩薩種種方便」菩薩祂們有各式各樣的方法,「一切同異」不管方法相同、還是不相同,「皆依如是三種事業都是根據這三個變化出來的。「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如果得到圓證;意思是,這三個都要修的,都要修好的。不是修一個,不是三個裡面就修一個就行了,不是。這三個都要修的,都修好了,三個全都會了,「即成圓覺」這樣就會成為圓覺。 以前我就定義了,這個圓覺是什麼?圓覺就是十三地。我們就可以把它稱為十三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的含意其實比這個還要高,但是我們就不講了。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隨順修習。」 祂又說,「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有人修菩薩、或者佛道,在修行佛法修得很好他能「教化成就」不只是教化、還成就百千萬億」,不是一個兩個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教化成就了這麼多阿羅漢、這麼多辟支佛,「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還不如,只要聽到這個《圓覺經》講的這三個法門,一聽到以後,「剎那隨順修習」一聽到以後就照修,所得到的成就,比前面那個要高。 大家趕快修就好了嘛。比你教了好多、好多羅漢果成就了好多、好多羅漢果、辟支佛果所得成就還要高。可見這三個多麼重要啊!大家不要以為,這就是以前聽過的一心三觀,這個不是,一心三觀是它裡面的一小部分。所以你們如果今天這麼一聽,就趕快「我要學了!我要修了!照這個來修!」那就賺了好多。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來開示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禪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鍠。三種妙法門,皆是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這個就是指等覺,或者是覺性、或者是本明,「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果隨順不同的因緣,而找出不同的方法,那這個方法就多得不得了。「如來開示便有三種類;」歸納起來,就是有三種。「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這是奢摩他。「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這個三摩缽提,就像我們種的植物這樣子慢慢長出譬如說棵樹苗,這樣子慢慢長大的。我們在修的時候就是像這樣子。 「禪那唯寂滅,」禪那就是寂滅,「如彼器中鍠」,就像樂器聲音。「三種妙法門,皆是隨順。」覺隨順就是覺覺性。「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這三個都做成、做好了圓滿的達成了,那就叫究竟涅槃。 這一品〈威德自在品〉可以說提綱挈領的告訴你,修行方法就是這三個。你能夠照著做,一聽了立刻這樣做那就是一個大大的成就。這個是非常可貴、珍貴的。好,我就講到這里,大家有問題就請問。 【現場問答】 師:這里有一個問題,不是問《圓覺經》今天的經文。他問《空行法教》的問題。 問:《空行法教》中說,獻幔達時,剎那生起本尊的佛慢。什麼是本尊的佛慢?這邊慢是快慢的慢,或傲慢的慢。 師:這個佛慢不是壞事情,是什麼呢?是自尊。我們修行是入世自謙,出世自尊。這個就是說,我們面對別人的時候是自謙的,但是面對自己的時候,我們是自尊的。等於面對自己的時候不要自卑。很多人面對自己是自卑的,面對別人的時候是傲慢這是反過來了,不對的。面對別人的時候是謙虛的,但是面對自己的時候,對自己要有信心、有自尊。 問:請問什麼是凈圓覺?師:凈圓覺就是乾淨的、清凈的覺性。就是清凈的覺性。 問:要修這三個修行法門,要先悟凈圓覺心才能修? 師:對,沒錯。因為你沒有悟凈圓覺,沒辦法修,你不能做的。你說你在做,那也是嘴巴說而已,實際上做不到,事實你做不到。 要這樣修的條件就是:這邊的悟凈圓覺,祂是百分之百的;我已經把條件講低了,百分之六十。做到什麼程度?做到你的覺性可以掌握主動權,你的主動權不會被識心搶去,這是最低要求。這樣的最低要求,比我們一般所講:「啊!我悟本來面目,我參一個話頭我就悟了!」高太多了。 我們要悟一點點本來面目,好像已經有困難了,何況要做到這里的悟凈圓覺最低標準,百分之六十。這個還是有距離。如果不能,那沒辦法。大家就要怎麼辦呢?從消業障做起。業障消了之後,那時候再來修入解脫門。 你入解脫做得成功了,不是把解脫門打一個小洞,不是。要打一個相當大的洞,那個洞對你來講,就像一個門一樣,你可以進進出出,很自由的。檢查點就是,你的覺性能不能夠掌握主動權。覺性不能掌握,不行。如果你主動權,不時的、常常會被識心奪走、控制,那麼你就不行。 你做事情的時候,不能夠用feeling,都要用思維的、要用想的、推理的才能做事情那就是你的主動權還控制在識心手上。只有當你知道你的feeling、直覺,非常的運用自在了;你都沒有思維,不靠思維就可以清楚明白做事情,依feeling而行。這樣子的話,應該可以說,你的主動權已經掌握在覺性了。 如果你還不能這樣做,你的覺性根本沒有掌握主動權。如果還要靠思維也就是你的識心要用想的,你在那裡「我想這樣、我想那樣……」一天到晚在那裡想的,那個是百分之百被識心控制了。那是辦法做的,你做也沒有用,因為你根本就碰不到祂講的那個層次,根本做不到。 這個是有難度的。我從以前就教大家要有feeling,很多人feeling來、 feeling去,弄得根本都不是feeling,全部是他情緒。他常常把情緒當他的feeling了。情緒好像也沒有思考,情緒是更糟糕的。如果還受情緒愛欲所控制,那一個層次比用思維的還要低,還要糟糕。 但是有些人,就把樣子的,因為情緒常常沒有用腦筋不思維。他就以為這個就是我講的feeling。那個不是,那個根本就不是feeling。所以情緒願望啊,很多人願望他說:「我沒有思維啊,打心裡就有那樣一個願望啊!」那些都是被識心控制。那個願望層次,比這一思維所控制的層次還要低,連這個地方都做不到,距離實在太遠了。 對於這個部分,你必須達到清凈的,我現在要把feeling加一個「清凈的」才行,不然大家還會誤解。要清凈的feeling,這樣子才算做到,你的覺性才掌握了主動權。掌握了主動就可以修,不然是沒辦法,你修也沒有用嘛,你動來動去全部摸不到邊,連邊也摸不到。 問:寂靜輕安、大悲輕安及寂滅輕安,是指體會到的覺性中,什麼負擔壓力都沒有了,但仍會有寂滅悲心,寂滅的感受feeling嗎? 師:差不多,差不多是這樣子。因為這邊的輕安都是一種feeling,祂是一種feeling。祂這個feeling就是全部空了,沒有負擔,沒有壓力寂靜的話,就全部寂靜了,沒有負擔、沒有壓力大悲輕安就是全部都幻滅了,沒有負擔、沒有壓力。另外那個寂滅輕安,就全部都寂滅了,沒有負擔沒有壓力這樣子這是一種feeling,不是思維。如果還要我想一想才弄清楚,那個都在思維。 我知道現在很多人有一個問題。因為我講的這個高的,他們就走到低的來了。拿「我的願」來說,那個願還是識心,層次不會比思維這個層次高的。因為很多人講的那個願,都是有自己的欲求,是一種欲求的願望。這種欲求的願望,看起來像是沒有思維,但是他有所謂的想。「想」比這個思維還要低呀,他是有想的:「我想怎麼樣、想怎麼樣,我希望怎麼樣、希望怎麼樣……」都是跟他的欲求是有關係的。 我們人道是一個什麼道呢?就是把所有的,欲求不得滿足的這些眾生在一起,這個就稱為人道。所以人道的特徵,就是欲求不得滿足。欲求是什麼?欲求就是一種識心。情緒更加是一種識心。所以很多人嘴巴上說是願,其實只是一個欲求,但是他換一個名稱說這是我發的願。你改了名稱,但是改不了你的心,那個心還是一個識心。你現在就可以自我檢查的。重點是你不要被識心蒙住。如果你還處在被識心控制、掌握主動權的狀況下,那是沒有辦法的。  問:了知身心皆為幻化,和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為什麼是不同的修觀? 師:這個不一樣呀!任何一個東西,你把它看成:「啊,這個是幻化出來的,像變魔術這樣子變出來的。」跟你它是一個障礙,怎麼會一樣?當然不一樣啊!可能那個東西是一樣啦,但是你的看法不同,你去對它的那個態度是不同的。 就像那個魔術師他在一個帽子裡面,變出一個鴿子來了。你覺得:「咦,本來帽子裡面什麼都沒有,怎麼弄一弄就跑出來了?」這個就是幻化。那你就會覺得:「好好玩喔!怎麼變出來的,好稀奇。」對不對?這跟你面對:「這是障礙是有罣礙的!」那心情就不一樣嘛!  所以,當然東西可能都是一樣的,對象可能是一樣的,但是你的態度不一樣,感覺就不一樣了嘛。所以有的人,在同一件事情裡面,他會看到美好,有的人在同一件事情,是看到惡劣。那個東西是一樣的,生出美好、跟生出惡劣,是隨你的心性而生的。你是這樣子心性它就生出這樣子來嘛! 譬如說,有的人看這個人:「這個是好人!」但是另外一個人看他壞人他還是一個同樣的人,怎麼有人看他好人,有人看他壞人?這個好人、壞人是你的心性所生,是你的心性生出來的。  問:修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的共同基礎都在悟凈圓覺,以凈圓覺心?師:對。 問:師父說悟凈圓覺,是掌握覺性的主動權? 師:不是掌握覺性的主動權,是覺性掌握了主動權。但是一般人還未掌握主動權,他的覺性還沒有掌握主動權。 問:請師父慈悲開示,一般人如何開始修行,掌握主動權? 師:我們剛才講過啦,剛才那一段就是在這一個。再重復一遍,就是你還沒有掌握嘛,你的覺性還不能掌握主動權,都是你的識心在掌握主動權,那怎麼辦?你就先修消業障。這個步驟必須是這樣,當你業障消了,或者消到某一個程度了,你就可以修悟凈圓覺,就是讓你的覺性醒過來。 用我的話來說,就是要修「入解脫門」。入解脫要做到通透,不是小小的這麼悟一下,不是。要能非常圓熟的進入解脫門,進出自在自在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有百分之六十,至少百分之六十。這個時候,你的覺性才可能掌握主動權,否則是你的識心在掌握主動權,這樣你就還沒辦法修這三個法門,步驟就是這樣。 問:如何以佛法來理解特異功能、神跡與神變? 師:其實也沒有用佛法來理解。對於佛法而言,這些特異功能神通力、神變,都是我們佛法裡面的家常便飯。表現這樣子的神跡跟神力,就是修三摩缽提,修得很熱火的時候所顯現出來的。 像基督教《聖經》裡面的〈創世紀〉,講的全是這些呀。佛法看起來好像不講這些東西,其實佛法裡面有這個東西,而且是家常便飯。像佛法就認為上帝也是菩薩,會認為祂就是菩薩。這些菩薩在修三摩缽提的時候有一個風險,就是祂會被祂創造的幻相,祂創造了天地世界眾生,祂被那些東西迷惑了,就被埋在裡面、淹沒了。在經文裡面就教祂,遇到這個狀況怎麼出來,怎麼跳出來,在三摩缽提的這個方法裡面就有。 所以這些事情都是世界裡面的;在佛法裡面,對於這一類的事情是根本不排斥的。但是有一些小乘佛法也就是專門教羅漢的那個佛法,會排斥這種事情,會認為:「啊,這個不行的,這個不對。搞這個事情很容易著魔,那個是魔在搞的。」會有這樣子說法。 這樣子佛法就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在我們《圓覺經》裡面算什麼?不算嘛!你教了百千萬億的羅漢果,不是沒有成哦,你把他教成,他已經成羅漢了,都比不上你能夠好好來學這個。所以這種佛法還放不到這個桌面上。 問:是否可能建立新的理論框架,用以化解唯物論與唯心論的沖突矛盾,將科學真理宗教真理統一起來,並使二者能相互印證、相互發明? 師:可以的話,你可以做呀!你喜歡的話可以做,這個是可以的。 問:今天開示三種修法,是出菩提路時才能修的嗎?師:應該是,應該是。這個問的很精準,應該是。 問:老師,我們畢竟是凡人,除非出家,如何才能有寂靜之心家人朋友間、親友間仍有罣礙,請老師示意。 師:我們有家人朋友,相互間都有罣礙來罣礙去的問題,問題不在於是不是出家,問題是在你能不能悟凈圓覺。如果你出家了,可是你沒有悟凈圓覺也沒有用呀!你沒出家,但是你悟凈圓覺了,你有很多親朋好友有很多冤親債主跟你糾結來糾結去、纏來纏去,對你都是罣礙。可是你的覺性,怎麼可能被他罣礙住!如器中鍠,聲出於外不相留礙,就是罣礙不住呀!像這個鐘聲,敲打了之後,聲音都傳出去了,那個鐘不可能把他箍住,那個聲音箍不住的,就是這樣啊。 這個跟出家出家沒有關係,沒有關連。你以為出家了就沒罣礙啊?罣礙可多啦!恐怕比在家人的罣礙還要多。重點不在你有出家出家,重點是你有沒有悟凈圓覺。 你要怎麼樣子能夠達到悟凈圓覺?我再一遍,先把業障消除。第一步,這個第一步沒有做,下面就不用談了。第二步就修入解脫門,入解脫門成功了,就可以修這三個。因為這三個是出菩提路的修行方法,能夠出菩提路的時候才能修。好,我們到這里,謝謝各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