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四

圓覺講座/《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4時間:2009年5月9日地點台北科技大學主講:智崇上師紀錄:張春美整理:周雅容、汪滿妹 「(16)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讀了這部佛經,應該是有很多功德福報的,如果你讀了經還是被人家看不起、欺負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前世所種的惡業,人家稍微輕賤你一下,你後面的災難就免除了,不會墮入三惡道了。所以這是好事啊!不要因此就認為我讀這個經沒用啊,沒有福報啊!不是,還是有福報!只是因為你的罪業太重了,本來要墮三惡道的,現在被人家輕賤一下,就等於已經受過那個三惡道的果報了,受完了還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那由他」就數不清了,八百四千萬億個「那由他」,表示多得無量無邊;祂在燃燈佛的時候,曾經遇到這么多佛。每位佛祂都供養承事,一個都沒有漏掉。以後如果有人能夠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與我供養諸佛功德來比的話,我的功德不及他的百分之一、千萬億分之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的分之一。意思就是,你得的功德很大、很多嘛。 如果我把讀了這部佛經會得到什麼功德,通通把它說出來的話,有人聽到以後心會狂亂、會發神經、會狐疑不信,會說:哪有回事這部佛經義理不可思議的,它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 「(17)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庄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降伏其心」,也可把它解釋成「攝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意思是,我要菩提心的話,要怎麼做?哦,你要菩提心的話,要生出這樣的心。怎麼樣的心呢?就是:我要度一切的眾生,把一切的眾生都度完了,實際上,沒有度一個。整段要一次念,是完整的、不能分段。發這樣的心,就是發菩提心。 為什麼要那樣才算是發菩提心呢?因為這樣才能離四相;否則,就是有四相,就是有相!怎麼樣是有相呢?我應該再解釋一下:「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把一切眾生都滅度了,這樣就是:「你看,所有的眾生都被我度啦,成績很好很有績效。」有成果、有績效就是相;只要是有相,就必然是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當中的任何一個,那就是有相。有相就不菩薩!什麼狀況才沒有相呢?他已經這樣做了,實際上沒有一眾生得度。──這樣就沒有相了。 那我只要一個眾生都沒有度,是不是就ok了?是不是也發了菩提心啦?不是,那還是有相。他一定要度了一切眾生,而實際上一個都沒有度,兩個在一起,才是離了相。重點就是這個。這里所教的是離相,怎樣離四相或無四相。所以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就不菩薩啦! 為什麼這么說呢?實際上沒有一個法,可以用來發菩提心的。如果有這樣的法,就有法相,沒有那樣的法。祂就問須菩提我在燃燈佛那裡,是不是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須菩提回答:沒有,我所了解的,如來您在燃燈佛那裡,沒有得到一個法,可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的。 佛就說:對啦,對啦。實際上沒有一個法,讓如來得到菩提心;如果真有一個法,可以讓我得菩提心,燃燈佛就不給我授記,說:你以後會成佛佛號釋迦牟尼。因為實在沒有一個法,可以得菩提心,所以燃燈佛才給我授記,說:以後,你會做佛,佛號釋迦牟尼。 是不是好奇怪?如果用我們世間人的觀點,看到這里會覺得:「幹什麼?你們在做假的啊?」對吧?他們就是這樣,這才是金剛經》。為什麼是這樣呢?如來什麼呢?就是諸法真如。「如義」的「如」,就是真如的意思。 如果有人說如來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錯的;須菩提!實際上沒有一個法,可以讓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我們說如來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不是實的,也不是虛的──什麼都不是! 所以,如來會說:一切法都是佛法。接著就補充:哦!什麼是一切法?一切法就不是一切法,這樣才是真正的一切法。又回到《金剛經》的句型了,這個部分我們已經說了很多次了。前面那兩個都是有相;到「是名一切法」這里,是離相的。──只有「一切法」的本質,而沒有相了。 我們只要說一個「人身長大」,就是說這個人的身體非常高大;須菩提馬上懂得祂的意思了,說:「人身長大,就是非長大身;是名長大身」所以祂只要說一個名稱,這么一拋出來,那個名稱都是指「是名狀態」。雖然祂有時候不見得把那個句型補上去,但是祂說的時候,都是這個意思。意思就是,祂說了等於都沒說。所以,祂一說:「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馬上就知道祂說的人身長大,指的就是是名狀態的,因此他就把這個句型補上去了。 菩薩也是這樣,如果有菩薩說,我要滅度一切眾生他就不是菩薩。為什麼呢?因為實際上沒有這個菩薩的,菩薩也是虛的,也是在是名狀態的。也可以說,為什麼不名菩薩呢?因為有相。如果這個菩薩說:我當滅度無量眾生這個時候,祂的心態停留在這個句子,並沒有到是名狀態;沒有到是名狀態就不菩薩。要怎麼樣才是到達是名狀態呢?必須是:我度無量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這樣才是所謂的菩薩。 所以佛說:一切法,都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果有一菩薩,這么想、或者這么說:我要庄嚴佛土。這就不菩薩。為什麼呢如來庄嚴佛土,都是說是狀態;只有在是名狀態才是祂的真意。我也可以說:我當庄嚴佛土。我這庄嚴佛土,是在是名狀態那就ok了;但是,為了要表明我是是名狀態我就要用這個句型,來讓別人知道。就如同說,我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這樣子就把相完全對銷,只剩下度無量眾生的本質,沒有相。庄嚴也是一樣,「庄嚴佛土,即非庄嚴」,那就是。如果說的時候,你的心是在是名狀態你可以說:我當庄嚴佛土。但是如果有人懷疑你的時候,你就馬上補上「即非庄嚴」;如果沒有人懷疑,馬上接受,那就不用補;就這么彼此心心相印,溝通良好。 這邊的無我法,代表的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法。如果菩薩通達無我法,這才是真正的菩薩。亦即能夠離相,才是菩薩菩薩就是要能夠做到離四相。 「(18)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雲何恆河中所有沙,如來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所謂肉眼,就是我們現在大家都有的這個眼睛天眼就是第三隻眼睛天眼在哪裡呢?有些佛像都會畫三個眼睛,額頭這里畫了一個眼睛,就是天眼。我們都把天眼畫成像眼睛這樣,實際上它就是一個穴道。有天眼的人他自己感覺中有一個屏幕,那個屏幕就是天眼。所以開啟天眼的鍛煉,開頭都是先看到一個屏幕;那個屏幕一打開以後,就是天眼。 那慧眼是不是還再開一個位置?沒有啊,就是天眼這個位置。天眼會看到東西,但是無法解釋背後的意義。慧眼不但能看到情況,而且能正確的理解裡面的意義。有些天眼也會說看到意義,會做一些解釋,但是那個意義不正確,那就不算是慧眼。如果能夠看到天眼所看見的景象,又會得到正確意義那就是慧眼。法眼又比慧眼再高一級,他會看到諸法實相,就是看到那個景象背後的本質;也可以說,可以看到是名狀態。 佛眼跟天眼、慧眼、法眼又不同了。佛眼是什麼呢?佛眼無見,佛眼什麼都看不見。因為看不見就是無相嘛!如果還看東看西,那不是佛眼!佛眼就是無見。那麼它幹什麼?你修到的時候,自己就知道了。有佛眼是不是就是佛了?還不是,但快了,快要是佛了。 「須菩提!於意雲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要注意哦!這邊說的都沒有用《金剛經》的句型哦,對不對?但是,這里每一個都在是名狀態。因為須菩提已經很懂了,所以不必立刻說一個相反的相來對銷。「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恆河裡面的沙,每一個恆河裡面的沙又是一條恆河,這么多恆河沙數的恆河,裡面所有的沙,每一個沙就是一個世界;這樣的話,多不多?那當然多了。要注意哦!這個多是在是名狀態哦,已經不再加那個句型了,這里都沒有加了。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剛才說的那麼多世界裡面的眾生,哇!那又不知道多少眾生了,是不是?一個佛世界裡面就有好多眾生那麼多世界裡面的所有眾生,每一個眾生又有好多心,如來全都知道。那如來的腦袋會炸掉嗎?為什麼?如來說:那麼多的心都不是心,這樣才是心。說了半天,又是在是名狀態。那個很多、很多,都是在有相的狀態;而在是名狀態的話,就離了相,所以不會受到很多、很多那些東西的限制──根本就超越了那些限制! 為什麼這么說呢?「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有的心都可分成三種:不是過去的,就是現在;不是現在,就是未來;這三種心沒有一個心可以得到,也就是說這三個心都沒有,等於都是在是名狀態。它不可得,意思就是你沒有;你沒有,就是沒有相啊!所以所有的心,都已經離相了。 我們的心為什麼不可得呢?過去心,它已經過去了,當然你得不到;未來心,還沒有來啊,你怎麼得到?那麼現在心呢?現在它會走掉啊,立刻就變成過去啦,所以你還是得不到。所謂得不到,是指這個心你想要把它留下來,是留不下來的。我們怎麼知道這個心留不下來呢?你去入定,當你定力已經到達能夠觀察自己的心念的時候,一個心念來了,你說你要讓這個起來的心念停在那邊不準走,你做做看,它一定走掉,留不住它的。這樣我們就知道這些心是不可得的。 「(19)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佛陀說:用裝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拿來布施,這個人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當然多啦。這么回答過以後,佛又告訴須菩提須菩提啊!如果這個福德真有的話,那我就不會說福德多啦!為什麼說這個福德多呢?因為這個福德是沒有的,所以才說福德多。當我們聽到福德多,這個就是有啊!因為有,我們才會說多嘛,對不對?祂不是,祂是因為它無,才說它多;如果它真的是有的話,祂就不會說福德多。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福德是有的話,它就不會多;怎麼都多不起來,一定是有限的。只有這個福德是無,它的本質是無的時候,那麼它就不會受有限量的限制,那樣才是多。如果有多有少的多,不算多;要超越了有多有少,已經是無數量的、不可衡量的多,才是真的多! 「(20)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祂說啊,我們要找如來,怎麼找呢?哦!祂有三十二聖相,八十種隨形好,這些相都具足了,我們就說:啊!這個就是如來。那就像我們看東西要看它是是有正字標誌,哦!有正字標誌,這個就是好東西。這里也一樣,這個人是不是諸相具足了?若每一個相都具足了,哦!這個就是佛。可不可以這樣? 不可以!當然也有人說那是不是要找一個不具足的相?當然更不可以具足不可以,不具足不可以了。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如來說:具足色身,就不具足色身,這樣才是具足色身。祂是在「是名具足色身」的狀態,這個狀態是離相的,只有本質,只有具足色身的本質,而沒有具足色身的相。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這個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具足諸相,各種相都具足了,來鑒別祂是不是如來嗎?「不也,世尊如來應以具足諸相見」不可以不應該以這樣來見如來。「何以故?」為什麼?「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所以祂真正的意思是「是名諸相具足」──這個狀態已經沒有相了,只有本質。 「(21)須菩提!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佛陀說:須菩提你不要認為如來會這么想:我應該說法你不要這樣想!你不要如來會認為自己在說法!為什麼?如果有人說:「如來所說法,即為謗佛!」好嚴重哦!你認為如來所說法,就是謗佛!因為這樣說,就是不了解我說東西說法者,無法可說說法就等於沒有說法說法就等於沒有說法,這樣才是說法。所以如來做的任何一件事情,說的任何一件事情,做出來的任何一個舉動,都是在是名狀態。 「慧命須菩提」,就是須菩提。因為須菩提的慧眼已經開了,所以他可以看到法,並且分辨正邪,知道什麼是正法,什麼不是正法,會了解這些法的意義,所以稱他為慧命須菩提。慧命須菩提聽到「以為如來所說即為謗佛」的說詞時,他就世尊說:「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他說世尊啊!,在未來世的那些眾生啊,他們聽到這樣的說法,會相信嗎?他是真的擔心啦!他說,我聽了這樣的話,都很震驚了;那以後的人聽到的話能接受嗎?能相信嗎?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你說眾生,什麼是眾生?那也是在是名狀態眾生。如果在是名狀態眾生那就沒有生不生信心的問題。不過我覺得,佛這樣回答,應該只是把須菩提的嘴巴堵住啦,他心裏面的疑問可能還沒有解,只是把他的嘴堵起來罷了。 讀到這里,我相信大家都會一個問題:《金剛經》這樣的無住、無住生心,離相、離四相這樣的是狀態我們現在的人能做嗎?能夠去實踐嗎?我想困難。還是只能聽聽而已?那聽一聽呢……你看,現在來聽的人愈來愈少,聽了都覺得,離開我們生活真實狀況很遙遠,有一點高攀不上,有這樣子狀況。關於《金剛經》的內容,大家若沒有聽到我的解釋,反正也不懂,不知道祂在幹什麼,所以不會產生問題;現在聽懂了,「哦,原來是這樣講的,是這樣一個狀況。」那麼我們現在能夠做嗎?能夠用嗎?能夠去實踐嗎?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我想這個問題,恐怕是目前大家最需要聽的;現在我就來解這個問題我們現在是什麼狀態?絕對不是離相的狀態,而是著相狀態。我們一定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全都著啦!而《金剛經是在離相的狀態。我們不但是在著相狀態,而且是在有住的、有為的狀態;那麼《金剛經》呢?它講無所而生其心,是無住的、無為的狀態。 我們實際的狀態是在著相的、有住的、有為的;而《金剛經》是講離相的、無住的、無為的。那我們能做嗎?我們直接做到《金剛經》是不可能的!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我們要在著相去做離相,有住中去做無住,有為中去做無為。這樣我們就可以做了,因為我們實際的狀況,就是在著相狀況;我們在著相狀況,去達到離相。而不是說我們就直接去做到離相,不是。 我們現有的狀況是什麼?就是著相啊!著什麼相?著四相,四個相都著。最明顯的就是,一定是我執深重嘛,對不對?我們就是在著相狀況下,努力的去達到離相;當然只能離一點點,完全的離,是做不到的。能夠離一點點,我們就已經很辛苦,已經受用很多了。比如說,我執很重,若能稍微輕一點,就離了一點了,那就已經受用啦!有住也一樣,我們就是在有住的狀況嘛,《金剛經》講,你若有住,就好像人關在暗房裡面,什麼都看不見;如果你能夠無住的話,哦,就好像有眼睛的人,在大太陽下,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我們就是有住啊,我們就是在暗房裡面啊!我們在暗房裡面呢,找個螢火蟲,有一點螢光,讓我們看到一點;就是從有住往無住推進了一點點,那我們就已經很happy了。我們要修的,就是修這個狀況。 我們也在有為中,我們都習慣鼓勵人:「你要做個有為的青年。」對不對?就是要有為嘛,是不是?如果說,有的時候你要做一個無為的青年,那你幹什麼?是不是?我們一定是有為的嘛,要有所作為、要有目標要有成就,是吧?那麼我們在有為當中,怎麼去修呢?就是在有為中,去達到一點無為──有一點向無為靠近。這是我們能夠修的,這才是我們能夠做的。 舉個實際的例子:以前我講這個愛啊,是要「無條件的愛」。那就是「無住的愛」啦!那個怎麼能做?我們所有人的愛都是有住的,都是著相的。譬如:你為什麼會愛對方啊?就是對方長得漂亮啊,長得帥啊,又有才氣、聰明才志、又瀟灑,才會愛啊!哪有人會說,他不瀟灑,我不管他的形象是什麼,美醜都不管,就愛起來了。有人會有離相的愛嗎?沒有啊!一定是著相的愛呀! 所以談戀愛的愛,一定是著相的愛,絕對不會是離相的愛。如果說我們的愛,一開始就是離相的愛,大家都有什麼美醜,什麼都沒有了,我就不知道他們在愛什麼東西了。是不是?所以大家在愛的時候,一定是著相的愛;而且這個戀愛,不能有第三者。若有人在戀愛的時候,他要博愛天下人他都要去跟他戀愛那他對象一定早就氣昏了。所以,這個愛一定只能限制在兩人的小小范圍,只有我兩個,第三個都不行!這才是我們真實狀況。 這樣的愛是著相的、有住的、有限制范圍的。在這樣的愛中,學到兩個人之間彼此的無分別;愛到後來,什麼你儂我儂、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的心中有我,我的心中有你,不分彼此──這樣是不是跟無相、無分別靠近一點了?當兩人真的達到不二、無分別了,那他們是真的很相愛。在兩人的小范圍中,彼此的我相都可以離開,能夠有一點點的成就,所以我說這樣子的《金剛經》、這樣子的離相是我們可以修,是我們可以做的。 如果說,讓我們做的是超過的范圍,再放個第三者進來,也跟他不分彼此的相愛,行嗎?不行。所以我說,我們可以實踐的,是小范圍的;從中去體驗一下那個無分別的、離相的滋味是什麼。很多事情,一定是從有住的狀況開始;而且是在一個小范圍裡面起步,只在這個小范圍裡面達到無住,超出這個范圍,不可以,不能做到。 這樣子的修練,是我們現在的人可以做的。事實上,你體驗到這樣子的時候,對那個無分別、無住的滋味,是知道的;但是你的實踐是限制在這個小范圍里。──這個狀況比較像《維摩詰經》的「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內容事實上那一段內容就是我剛才講的,在某一個小范圍的有住的狀況把它達到無住狀況。這個對人來講,是最美的、最嚮往的、最喜歡的;這個狀況就是所謂的「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不是完全的有為,也不住在完全的無為,是在有為中,達到了無為的狀態。在小范圍裡面達到了無住的、無為的狀態,那個無住、無為的滋味,跟大范圍的無為、無住的滋味,是一樣的。 這個對人來講,是最美的狀態又是我們人可以實踐、可以做的。至於像《金剛經》、像菩薩們他們那種大范圍的,唉呀,我們人玩不起這么大格局東西。我講《金剛經》,一直都覺得有一個問題,就是很難做。我知道大家很難做;但是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是當我做到的時候,人家都認為我不是人,說:「你都不像人啦,你都不像我們一般人。」會覺得你這個人太特殊了。我也知道各位的那種習慣、那種困難,我知道的。 所以,我就想出一個實踐《金剛經》的方法要讓現在的人能夠真正的享受《金剛經而不被它所困──做不到啊,反而變成一個困難。像我現在這樣的說法,你們就會曉得可行了,這個是我今天補充給大家的東西。  【現場問答】 問:佛說有一個法可以定義菩薩,那《華嚴經》〈十地菩薩品〉不就是定義菩薩嗎?是否有矛盾之處? 師:沒有矛盾之處,定義即非定義,是名定義。 問:佛教講的愛,強調是大愛慈悲要把夫妻子女的小愛,化為大愛,那修行人如何維持夫妻關系?如果愛太深,又怕來世再度結為夫妻,無法解脫生死輪回;如果愛的太平淡,又恐怕會引起另一半不滿,尤其另一半非修行人,或許會導致外遇、離婚。夫妻之愛應該到什麼程度才是適中?如果一方用無分別的愛,另一方卻無法做到無分別,則又該如何? 師:佛教講的愛是大愛、是慈悲要把夫妻子女的小愛化為大愛。這個是可以化的;恐怕大家還不要急著先化成大愛,先把夫妻子女之間的怨恨,化成小愛就不錯了。一些抱怨啊、一些糾葛啊,能夠化為小愛就已經很有本事了。至於要化成大愛呢,那麼就像我剛才所建議的,就算你做到無住、無相、無分別了,那也是在你那個小范圍裡面去無分別就好了你要擴大,不是不可以只要你的本事夠,你有多少本事,你就擴大到多少,這個不用勉強的。 我們修《金剛經》,是要拿來好好享用的,不是要給自己麻煩的。它有很多好處的,你不要把那些你做不到的部分,要強說好像一定要那樣;我現在已經告訴你,你就在小范圍里去玩就好了你就很享受了尤其是把你們心中的那些夫妻之間的疙疙瘩瘩,能把它化成小愛啊,很好了啦,很賺了啦。 再來他說修行人如何維持夫妻關系,如果愛太深,又怕來世結為夫妻,無法解脫生死輪回;如果愛的太平淡,是否引起另一半不滿,尤其另一半又是非修行人的時候,而導致外遇、離婚,那夫妻之愛應該到什麼程度才是適中?第一個愛太深,還怕來世結為夫妻──不用怕啊,來世就結為夫妻嘛、再來愛一次嘛,有什麼不好呢?佛教有個說法,什麼無法解脫生死輪回,我們現在的人太怕這個了。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我們在生死輪回裡面才能修行呀,所以不要害怕生死輪回。生死輪回就是給你一個修行機會──之所以會生死輪回,是因為你不懂得在小范圍裡面去實踐《金剛經》啊!你不會用啊!如果你會用的話,生死輪回的這個世界,就是佛世界啊! 啊!生死輪回即非生死輪回,是名生死輪回。記得啊,不要怕這個東西。我們佛教徒常常會被這個生死輪回嚇住了,嚇住了就叫著相;能夠到是名生死輪回,才是離相。所以,根本沒什麼愛得深一點、平淡一點的問題;沒有關系啊,你可以愛得既平淡、又很深,不是很好嗎?這就是金剛經》的深就是平淡平淡就是深,那就是「是名深」。你在是名深沒問題了,在是名平淡也沒有問題,所以你在你那個小范圍裡頭維持在是名狀態好了。 《金剛經》講的那個狀態太大了,大到嚇死人。現在我也不要大家在大范圍裡面去實踐是名狀態就在你的小圈圈裡面,在你的愛的小窩裡面,很享受的。 如果一方用無分別的愛,但另一方卻無法做到無分別,則該如何?這個是兩個人的事情,要兩個人都做到才算;你一個人做到無分別,另外一邊如果不會,這個無分別也不算無分別。所以根本沒有你這個問題,如果另外一方不會,你就是不會,你怎麼算會啊?沒有這個東西的。 問:如來在是名的狀態中說法,請問是名狀態是否是入定的狀態? 師:對,是在入定的狀態。那麼大家又會講,入定的狀態是什麼?我告訴你,入定的狀態,就是即非入定狀態,是名入定狀態。所以,所有的問題,《金剛經都能答的。 問:因佛菩薩都在入諸定中說法,而人要如何入諸定中過生活?師:一樣呀,還是在是名狀態呀,這個沒問題啦。 問: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在所知世界中,是否有提醒眾生,莫陷於好為人師的毛病(牢籠)中?而人師的本質,是否是在皈依自性師? 師:對。 問:五眼和眼根皈元有關嗎?它是眼根皈元的指標嗎?師:可以這么說,對。 問:請問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有次第性嗎?還是可以在天眼未開時,可以先開慧眼?師:可以,是可以跳的,不見得一定要有次第。 問:老師,您曾在《往生要訣》上說過臨終成就辦法,請老師解釋何謂臨終成就辦法?師:哦,那個要來上課才會講到,講《金剛經》沒有時間講這種法。 問:老師,請問如何念誦經文?是不是像老師現在念經文方式?師:念誦經文也是要在是名狀態。不,像我一樣的念的方式,即不像我一樣的方式。 問:庄嚴即非庄嚴,是名庄嚴。是名庄嚴,是否是無所而生的心?師:對。 問:無窮多的狀態,是否像有了神燈、聚寶盆般,可不斷生出來,永遠也用不完狀態才是無窮多的意思?說出來、有相的,總有盡頭、有限制的,只有不斷生出、無中生有能力才是是名狀態嗎?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是達到是名狀態嗎? 師:是,六祖那個「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祂就是達到了這個狀態在這個狀態才有。但是前面說的,只有不斷生出、無中生有能力才是是名狀態,這個不見得正確這個問題問得就不正確,因為這樣子的敘述不是是名狀態。是名狀態,不能說它是只有不斷生出,無中生有能力它也不是這個,它就什麼都不是。你只要說它是什麼的時候,就不對了,就不是它了。 問:須菩提的擔心,未來眾生無法了解佛的說法未來心不可得此種心念是否就是未來心有染呢? 師:不是,須菩提的這個擔心,是覺得以後的人可能會不懂,是擔這個心。就算聽懂,像我們現在,也知道就算聽懂,也做不到,不能做。祂擔的應該是這個心。那我呢,現在知道大家做不到,所以就變一個戲法,變一下、調整一下,你們就可以做到了。 問:修行目標就是要朝向離相、無住、無為嗎?師:是。 問:在生活中,往離相、無住、無為的過程,就是修行嗎?師:是。 問:佛世界才是做到無限制的,而世人做的,就是有限制的,是限製版的嗎?師:是。我們人世間,一來到人世間就已經被限制了;一入世、一成為人,就已經有限制了。 問:請問佛的本質是什麼?眾生的本質是什麼?師:都是那個不可說菩提心,一樣的。 問:老師,我認為任何事情都可以無為之去做,《金剛經》與《老子道德經》都是這樣的精神,一致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以無為之去做為之事,包括談戀愛、賺錢、辯論、各種競賽、選舉等等。 師:如果你能夠做到,用無為的心去做有為的事,那是不錯,因為你一開始就是無為的。但是我認為這個很難,因為大部分人,一開始就是有為,所以實際的狀況都是在有為之中,做無為的事,朝向無為在努力,是這個部分。想要容易成功呢,就是把這個我要做無為的范圍圈得小一點,那就比較容易成功。 問:在工作上,需要目標、績效,如何做到無為? 師:有目標、有績效,是有為;要在這個有為的目標績效之下,去達到無為。你不要太斤斤計較績效、目標──是否只差了一分啦,只多了一分啦,就不要太計較了嘛,這樣子就算有一點無為啦。 問:這是實際發生在現今社會的事,有五女共事一夫,和諧相處而無分別;五女從不爭執,他們要示現世人愛可以不佔有,共有是可以做到的;等於六人合一了,心量可大到如此。 師:這個也沒有很大呀,只有六個人而已。ok,是會有這樣的事情;當然,對人來講是不容易的,他們能做也不簡單啦!但是你要說大,才六個人算什麼大? 問:眾生喜歡搞小圈圈,在企業里各搞小圈圈、派系;小圈圈內相處融洽,對其他派系外的人就排擠,對其他派系圈圈就排斥、陷害、對立,最後造成企業不合、公司瓦解,這就是小范圍的無分別,漸漸走向整體的瓦解、破滅是嗎? 師:如果小圈圈走好了,那麼再來把小圈圈之間做好,那就進步了。當然小圈圈之間要做好,那是整個大圈圈的那些負責人要去處理的;至於小圈圈裡的人,他們只要管小圈圈就好了。所以甲、乙小圈圈之間的問題,應該是甲乙之上的,那個大圈圈的負責人要努力做的事情。所以還是可以一層一層做的啦!當然如果這個地方沒有做好,彼此攻來攻去,那就掉了。我們是可以從小范圍先做好;小范圍做好後,我們再擴大范圍一點,這樣一步一步來,可以有循序漸進的過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