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五

圓覺講座/《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5 時間:2009年06月20日地點台北科技大學主講:智崇上師紀錄:張春美整理:周雅容、汪滿妹 第二十二節: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前面說過「得,就是沒有得」;所以這一須菩提就對佛說:「世尊,佛得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沒有得到啰?」他來確認一下。佛就回答:對了、對了!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得;也沒有什麼法可以得。──不只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使其它的法也沒有得。這樣才是真正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有所得的話,就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這里大家大概都懂了,因為我們前面已經講過很多次了。不過還是再重複說明一下:如果可以被你得的東西,那它就一定是被知的對象;在被知的對象這一邊,都是相,是沒有本質的。本質在哪裡啊?本質在能知這一邊;能知這一邊,你就是不能得。祂能得,但是祂不可被得。 菩提心一定是在能知這一邊,所以祂是不可被得的。只要被你得到了,它就一定是被知,它就不會是能知。這個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祂是能知、不可被得;只要一被得,就不是真的。所以佛說可得,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經文里一再地講這件事,從頭到尾都在講同一件事。 第二十三節: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陀又再說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法是平等的,沒有高下的。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祂是不可被知的能知,是無法分辨、不可分別的;既然是不可分別的,怎麼能夠分辨出高下呢!如果可以分辨出高下它就是可分別的;而如果是可被分別的時候,那就是被知了。所以祂一定是平等的、是不可分別的,當然也就沒有高下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定是無相的。所謂無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沒有了。沒有這四相,意思就是祂不是可以被知的。凡所有的相都是可以被知的,祂是以沒有這四相的狀態來修善法。 凡是能與人為善、幫助別人,就是修一切善法。但是你修一切善法,是要以無四相的基礎去修的,是無相的、離四相的狀況去修。善法還是相,修善法,就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祂又再提醒須菩提:「善法,就是不是善法」──「不是善法」是什麼?是惡法!善法就等於惡法,這樣才是真的善法。如來希望大家不要執著在善法的相上! 關於《金剛經》的句型,我們已經講過很多次了。通常在什麼時候,祂會特別來提一下呢?就是當祂講「修一切善法」的時候,須菩提心裡想:「啊!那我要去做很多好事……」須菩提有這樣的意念時,祂就會來補充;若須菩提沒有這樣的意念,祂就不會補充。這樣補充的意思,就是要做善的本質,而不去做善事的相。什麼是善事的本質?就是把善事的外相剝掉了以後,裡面真正的內容才是祂的本質,本質是沒有相的。 我們念這個《金剛經》的句型「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在句型上,祂是這樣子用;但是若真要達到「是名善法」,要從善法裡面去追尋它的本質。當你體驗到這個善法的本質的時候,你才能夠用《金剛經》的句型,你才能說:「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如果你沒有體驗到善法的本質,來念這個《金剛經》的句型:「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你不會因為這樣念,就達到本質。你只會達到什麼呢?你只會達到「咦?善法是什麼東西啊?──心空了」,也就是善法的相,在你的心中,一下子空了,不知道了,只能做到這樣。這樣並不能跟善法的本質完全相應,但是,稍有一點離相的幫助而已;離了善的相,但是還沒有到善的本質。所以,這個句子是你真的體驗到善的本質時才能說;說出來才有份量,念那個句子才有份量。 這是我最近才知道,祂們的要求是這么的嚴。上一回,我在講座里提出來,說大家可以在小范圍裡面用《金剛經》的句型來修。後來知道,因為這件事情我沒有做,我只是設想一個,一般大家可以做的狀況,才理出這個方法來。但是這個方法我沒有做,我就這樣說了那就會被祖師修理:「你沒有做就這樣說,這樣不算!」哦!原來是這樣。每一件說出來的事理都是你做到的;光是了解,幫別人設想一下,這樣講都會被修理。不過這樣,倒是讓我學到:哦!原來是要這樣子的。所以,「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祂這樣說的時候,當然如來是做到的,祂才這么說。而且祂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祂已經看出,須菩提這個地方有缺了,有lost掉了,所以立刻給他補一下。 第二十四節: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彌山是什麼?用天眼來看,宇宙有很多、很多世界,每一個世界的結構都差不多:中間是須彌山,日、月繞著須彌山轉;須彌山外有香水海,香水海外是鹹水海;鹹水海中有大部洲,分布在須彌山的東南西北方。這四大部都有人道,我們居住的娑婆世界是在南方的南贍部洲。鹹水海的外圍就是鐵圍山了。 這樣的結構不是我們現在天文科學所觀察到的天象有些人就猜想須彌山是不是就是喜馬拉雅山?不是,完全不是。因為喜馬拉雅山是在南贍部洲的上面嘛,怎麼會是那個須彌山呢?這整個結構完全是用天眼看見的,而且還要境界很高的天眼,普通的天眼是看不到的。 我曾經試圖把科學所觀察到的天文現象,跟佛經所說世界結構關連起來。後來知道這是行不通的,怎麼做很難啦!我雖然自以為很聰明地想出一些招數,但是這些招數都是錯的,所以就放棄了,不再試著去想辦法把這兩個不同的系統,怎麼樣經過一個transformation,轉換過來或轉換過去了。 這個須彌山啊,是非常、非常的大,完全不是現在科學的天文觀能夠想像的。這么大須彌山,我們如果把自己的天眼修出來了就會看到。當你還受到肉眼制約的時候,是沒有辦法看到的;只有把你的心,從肉體的限制超脫出來,才有機會打開天眼,看到這般宏偉的景觀。 這是完全不同的基礎,這樣完全不同的基礎很難對比。雖然我們用肉眼也看到了祂說的月亮太陽,但是據說我肉眼所看見的太陽,只是天眼所能看到的太陽的一條光線而已。我們不能根據這一條光線就來想像整個天眼所看見的太陽是什麼,那是無法對比的,落差太大了。  「須彌山王」指的就是須彌山。三千大千世界裡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一個個小世界,每一個小世界裡都有一須彌山;所以有好多的須彌山。若有人用聚起來如須彌這么大、這么多的七寶布施,那麼他所得到的福德當然很多了;但是假如有人拿《金剛經》,甚至只是四個句子來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所得到的福德,比前者所得到的福德多一百倍。也就是前面那個人得到的福德,百分不及一,乃至千萬億分之一都沒有;甚至於你找不到一個算數的譬喻能夠說,那就是少之又少了。意思就是這樣子。 這里告訴我們,你如果能夠受持讀誦《金剛經》,又為他人解說;只要四句就好了,得到的福德那麼多了。這時須菩提應該沒有想:「那我只要講四句就好了……」所以祂沒有補充「《金剛經》即非《金剛經》,是名《金剛經》」。 第二十五節: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有我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祂說:須菩提啊!你怎麼想呢?你們不要以為如來有這個想法,說我要眾生。咦?我們平常不是這樣講:如來、佛都要眾生嗎?這里,祂告訴你不要這樣想。 為什麼?實際上啊,如來沒有度眾生;如果真的有眾生如來度了,那麼這個如來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了。如來說,我相就不是我相;如來說,人相即非人相;如來說,眾生相即非眾生相如來說,壽者相即非壽者相;所以如來說的任何話都是在是名狀態。即使祂只說前面一個我相,祂指的也是是名我相,祂全部都在「是名狀態」。所以如來有我,就是非有我,意思就是是名有我。祂說的,都是在是名狀態。一般的人他有四相呀,所以他說有我,就是真的有我;他沒有像如來是在是名狀態。接下來,祂又說:就算如來凡夫,這個凡夫,還是是名狀態凡夫。 這里,祂一再地展示:如來說任何一句話都是在是名狀態。 第二十六節: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一段比較嚴肅一點,祂就問須菩提可以用三十二相來看如來嗎?所謂看如來、觀察如來,就是來看「咦,這個人有沒有三十二相?啊,他有他是如來。」就這個意思。這一事情啊,三十二相如來說的呀,佛經說:修行成佛了,就有三十二相啊!這三十二相大部分都集中在頭部,就是祂那些圓光啊、毫光啊等等。 所以祂就來考須菩提須菩提中毒了,他以前都聽佛經、聽佛這么講了,所以當然說:「對啊!對啊!用三十二相來看這個是不是如來。」所以由此可見,以前佛講的,跟祂在講《金剛經》的時候,是有很大出入的。 當然,這個須菩提還沒有警覺到,三十二相就是相,祂在講《金剛經》這里,就是要離相,所有的相都要離掉。所以祂就來考他,看他現在是不是真的聽懂了。這一就不及格了,一考就垮掉了。所以呢,佛說:「須菩提!如果要用三十二相來看這個是不是如來呢,那你就會把轉輪聖王通通看成是如來了,因為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 哦,聽佛這么一講,他就趕快再修改了。須菩提:「咦,您這樣講,意思就是不應該用三十二相來觀如來啰?」這個時候世尊就用這個偈來回答他:「若你以色相來看我如來,以聲音來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一回答啊,這下慘了,我們不是要觀佛像嗎?沒有相也要畫一個相啊!我們不都是要念佛號嗎?都是在求祂啊!或者是咒語啊!那我們不都是在行邪道了嗎?而且,還不能見如來。意思就是,求也求不到、見也見不到。這下子嚴重了,是吧?所以我說這一段比較嚴肅一點。 那麼,怎麼樣才就可以呢?就不是行邪道。怎麼樣做,才不是行邪道呢?哦,原來我們在見三十二相的時候,要在是名狀態;我們在念佛號的時候,求佛的時候,也要在是名狀態──那就正道,不是邪道了。如果你念的時候,沒有離相,不是在佛號的本質上面,那就是行邪道。如果我們看佛相、觀如來,或者我們在觀想,不是去觀祂的本質,而是觀祂的相,那還是行邪道。所以你在觀的時候,是觀祂的本質,有相無相關系,這樣就是正道。 所以,正邪的關鍵,只是一個離相的問題而已。離相了,就正;著相了,就邪。如果說離相了,但還不夠清楚,那就尚未進入本質;離相、又進入本質,那就萬事ok了。 關於這個偈子,在其他的經典裡面,還有四句:「應觀法界性,即諸佛法身,法性非識境,故彼不能了。」 「法界性」,就是法界的本質;「即諸佛法身」,這個法界性就是佛的法身。所以法界相不是佛的法身法界的本質才是佛的法身。「法性非識境」,法性,就是法界的本質、法界性;法性不是識心能夠觀察到的境界;「故彼不能了」,所以一般人不能了解;因為一般人都是用識心在觀事情、在想事情、在做事情;而如來的話,祂是以自性、以本來面目、以佛性,來做四相、來感受四相;是這個地方不一樣。所以一般人如果用識心來觀的話,就不能了解了。別的《金剛經譯本里有這四句,所以把它補充進來,鳩摩羅什的版本沒有這一段。  第二十七節: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這一段也是比較深刻的。因為前面講不應該用三十二相如來,哦,那就不要用三十二相來觀如來啦;那麼如來就不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猜想大概須菩提有這樣想,所以祂就在教他須菩提啊!你不要這樣想哦,如來可以不需要三十二相的,祂就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一般的人大概都會產生這樣的反應:用三十二相如來,哦,這個不對,不應該以三十二相來觀如來;好,那就不需要具備三十二相就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想須菩提當時也這樣想了,雖然沒有講出來,可是如來知道他這么想了,所以祂就要把它指出來。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話,你所說的法都是斷滅相。為什麼不可以做這樣的念頭呢?因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不會說斷滅相的。 斷滅相是什麼?斷滅相,說起來相當的深。像這里的不需要用具足的三十二相就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斷滅相。不需要具備什麼相,就可以得到什麼,這是源自一個斷滅的心,所產生的斷滅相。斷滅心不只於此,還有很多,譬如:我把事情做完了、完成了、了斷了、結束了……這就是斷滅相。所以,我們其實很習慣斷滅的想法、斷滅相。如來是沒有斷滅的,所以祂所有的事情都是沒完沒了,沒有得到、也沒有失去。你說:啊,這個東西被我抓到了、得到了,那就是斷滅!這樣一審查,你就會知道,我們一天到晚都在追求斷滅,要有一個了斷。真正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是沒有斷滅相的。所以他也不會說出斷滅的法。所以才會是得了、又沒有得;失了、也沒有失;什麼事情都沒完沒了,沒有完成,也沒有結束;既無生、也無死,這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這個和我們識心的運作模式是極端的不同。我們要修、要學的話,就是修這樣的東西、學這樣的東西當我們能夠了解了以後,時時都要很警惕的,因為我們的生滅心、分別心本身就是斷滅的!我們會把這個東西分別、剖析嘛,那個都用切的啊,不切的話怎麼剖析,怎麼分別呀?而這都是斷滅啊!那個不斷滅,就是不剖析的呀,根本剖不開的、無法剖的。所以祂是無分別心嘛,根本都沒有分別,怎麼剖啊? 西醫要了解人體,就必須解剖它,把它剖開;科學要了萬象,也是把事情分析條理得清清楚楚,然後他才覺得了解,對吧?而佛法菩提心的了解是整體的,沒有剖析。所以菩提心和識心的模式是極端的不同。 重點是什麼呢菩提心,我們每個人都有,可是外面罩了識心,都被它所控制;所以祂的性質都不能發揮,發揮出來的都是識心的作用。因此你所看的世界,甚至看見的天文現象都不一樣。《金剛經》就是指這一點要我們把這個斷滅的、識心的性質轉過來;轉成了菩提心,就恢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性質了。我們現在修行,就是從四相著手,把識心的作用剝掉,讓菩提心的特質恢復。 關於這一點,我可以再多說兩句,我們真正的生命在哪裡呢?是在菩提心這里!菩提心這里才有生命才是真正的生命。所以,當你能夠把菩提心啟動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出來了,你才有佛性,你的命才真的活了。至於那個識心、那些相的部分是沒有命的啊! 我們現在糟糕的是什麼?我們是很愛命的呀!可是愛錯地方了,專門愛那個沒有命的地方。我們對相很愛啊,對識也很愛呀,可是那裡沒有你的命,命不在哪裡。什麼地方有命?菩提心這里才有命,你的命就在菩提心這里。所以,《金剛經》嚴格講起來,是還大家一個命!大家已經是「亡命之徒」──很愛命啦,但是那個命已經都丟掉了,都愛到沒有命的地方去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佛陀這么苦口婆心要講《金剛經》,要講這個佛法。但是問題就在這里,人啊,已經是亡命之徒了,這部佛經就算拿到這些亡命之徒的手上,他還是會把它弄成沒有命。所以重點不是佛經的問題,而是你的菩提心是不是醒過來、活過來?是不是菩提心啟發了?啟發了,你的命才活過來,你才有真正的命。這一點,《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命之謂性,反過來說,性就是天命,也就是本質、菩提心自性佛性就是命啊!率性之謂道,順著菩提心走就是道。 《中庸》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經典,早就懂這個道理了;這個道理,跟佛法是完全一致的,用的名詞不同而已。而且佛經裡面有講菩提心,沒有講命;但是我們中國古書裡面是有講命的,特別講命就是菩提心這一段我引用了我們古書裡面的內容。因為我們人啊,很愛命的,愛命愛得要死;如果讓大家知道,菩提心就是你的命,這樣大家對菩提心就比較有興趣了。 這一點是在中國古書裡面就特別講了,是我們古書很好的優點。如果明白菩提心就是命,佛法就會受到大家的重視。以前我們沒有把這兩個連起來,好像菩提心跟命沒有關系,大家對它的重視程度就差很遠。尤其中國人,最愛命了,也是最愛算命的,只要和命有關就很喜歡;可是都喜歡錯了,都去喜歡那個沒有命的東西上面。真正的命就在菩提心這里,菩提心才是真正的命啊!  【現場問答】 問:何謂三十二相?  師:如果要知道詳情的話,可以看《華嚴經》。相有三十二種,比如說我們看那個佛像頭上都有圓光,那個圓光就是三十二相之一。佛經裡面都會講,佛的額頭有毫光,這也是三十二相之一。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呢?因為它分得很細,中間還有許多變化,那些都是算三十二相之一,所以總共有三十二種。 問:何謂是名狀態?師:所謂是名狀態,指的就是《金剛經》的主要句型:「x即非x,是名x」,講的這個狀態。 問:盡其在我,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是否趨近離相?師:趨近一點,但還沒有離哦。 問:努力耕耘,是否著相?有所住? 師:嗯,可以是著相,但是你若可以做到是名狀態──「努力耕耘即非努力耕耘」,那麼它就不著相。所以是不是,完全看你下的功夫了。 問:請問老師,《金剛經》中提及:為他人解說四句偈,有相當福德;但現在有很多人也在為他人解說《金剛經》,如果解錯了,會怎樣?會有很多野狐嗎? 師:他在講野狐禪,應該是。解錯了就不對嘛,就是要解對的。 問:之前老師曾提到,本想用購買股票來支付基金會的支用,但佛祖不肯。這兩日有位仁波切,購買樂透彩都中大獎,他稱為上天給予。請老師佛祖,購買彩券是否可解決基金會經費問題呢? 師:嗯,我應該沒有問過這種事情。至於這一仁波切,他們中,那是他的運氣好嘛;他說上天要給他那就算上天給他。至於我們基金會,是不是能夠購買彩券來中獎,以解決基金會的經費問題呢?我的了解應該是,我們買也不會中。為什麼呢?因為我買過,不會中。而且我還知道,我師父也很喜歡香港的馬票;但是他好像從來沒有中過。所以應該是沒有用。如果我們能中大獎,佛法的弘揚不就可以順利進行了嗎?為什麼上天不幫我們這個忙呢?這是因為要讓大家有種福田機會佛法的弘揚是宇宙的大事業,能夠一起共襄盛舉,是大家的福氣。 問:請問善法的本質,是只要能助人向善的,都叫善法嗎?所以盡管相上看似惡法,若它能使人醒悟向善,那就是本質的善嗎? 師:本質的善,不是這樣子來看。因為你這樣來看,還是在上看,沒有看到本質。善的本質是要你去參究的;若參究成功了,就等於體悟了法性,或者是自性。但是你的問題裡面,這些看法都沒有脫開相,都還在相中。 問: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要如何念才符合《金剛經》? 師:念到一心不亂如果你能夠念到一心不亂,就符合《金剛經》了。 問:無量,是不是一種妄念? 師:這里的無量,就是無量無邊;是不是一種妄念是一種妄念如果你能夠做到無量即非無量,達到了是名無量;這個時候就不妄念。 問:老師說大部都有人道,那其他三大部的人就是我們所稱的外星人嗎? 師:可能是。不過我們稱的外星人,是想像的。 問:現代有憂鬱症的人很多,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師:憂鬱症的人,主要就是心裏面的心事太多。要解這個問題,當然精神醫師也在幫人憂鬱症也有葯物可控制病情;不過我想大概很難解這個問題。 真正要解掉這個問題憂鬱症的人他最好修空觀。修空觀呢,就是心中什麼都不要想,那心事就沒了嘛!他主要的問題就是心事太多了,而且他停不住他的心事。那我們修行呢,佛法裡面有一修行,就是叫做空觀,或奢摩他;就是你什麼都不要想,心裏面沒有心念、沒有想法,什麼想法都不要想能做到的話呢,憂鬱症就一定沒有了。 我們自己沒有憂鬱症,但是旁邊有人有憂鬱症,那怎麼辦呢?通常我們跟他相處會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也被他感染得有憂鬱症了,也開始憂郁起來了。所以我們碰到這樣的人,我們趕緊修空觀,什麼都不想。 你什麼都不想呢,就不會被他牽連;同時因為你什麼都不想,他看你什麼心事都沒有,他也會被感染到,心事也慢慢減少了。所以,你不會被他感染,而是你要去感染他,讓他的心事也開始減少。 不過通常的狀況是,這些憂鬱症的人大概會看你什麼心事都沒有,他就把你當做垃圾桶,一直倒給你這是很累人的事情。所以你對他的心事,不能夠顯出有興趣;你若對他有興趣,他就會源源不絕的提供給你可能會把你淹沒;如果你功力夠的話,應該沒有關系,功力若不夠,你會被拖累。 所以在這情況下,你最好修空觀,什麼念頭都沒有,那他也會覺得舒服。因為你什麼都沒有,他又覺得很好,這樣你就可以感染他,他的憂鬱症也可以減輕。 問:我是一位傷心的媽媽兒子大一,愛上女友,為此休學。媽媽苦口婆心喚不回浪子的心,想放棄他,又於心不忍他說他想走自己的路,不要走正規道路。 師:愛上了一個女朋友就不想讀書,好像不是真的他不想讀書,恐怕是另有原因,不見得是因為愛女友;因為依我的了解,愛上女友他會比較想讀書,如果他是真的愛的話。所以我想那可能是借口。這位傷心的媽媽,恐怕不要傷心他愛上女友;要關心的應該是,他不想讀書的原因是什麼?要了解真正的原因才有辦法。如果只是傷心,想放棄他;我覺得這位媽媽可能是以為他不想讀書,都是為愛上一個女友了,所以就苦口婆心要他不要愛那個女友,好好去讀書。這樣是怎麼做都沒有用的。為什麼呢?因為他真正的原因可能不是愛上女友你這樣勸他,根本沒有解到他心中的問題。 所以先要了解真正的問題,才能對症下葯。沒有對症下葯,當然是沒有用的。我猜他是別的原因。 問:為什麼病重時,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馬上到,病就紓解了?師:那是觀世音菩薩很疼你。 問:既然菩提心是真正的生命,而相與識心是無生命的,但一般我們於世間行住坐卧均在形相中,那要如何才能回歸本性,由菩提心作主? 師:來讀《金剛經》啊!好好地多讀《金剛經》。 問:一般人只能用識境觀如來,請問這樣到底還要不要觀? 師:要觀,要學會用我們的菩提心來觀;但並不是這樣我們就不觀了,我們還是要觀,但是在觀的當中,要學如何用菩提心來觀。 問:肉身應該不是真正的命,所以肉身要滅亡、消失時,我們不應該太悲傷,是嗎? 師:肉身是我相的一部份,這個我相要消失了,我們是不是不應該悲傷?不是,你可以悲傷,但是除了悲傷肉身要消失之外,還要體會到:我的菩提心、真正的命還死不了。 我們的菩提心想死也死不了,那個才是你真正的命。所以你真正的命並沒有消滅──這也就是你還可以再來投胎,又輪回不息的原因。因為祂沒死,所以祂的energy充足的原因在這里。 問: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請問老師,如何以本質來念咒,可以示範嗎? 師:那是無相的,所以我即使示範你也看不見,因為那不可能被你知道。但是你要怎麼做?只有一辦法,就是念咒的時候,要用 feeling來念。如果我們念的時候是用feeling來念的,那就接近了。 不是念那個聲音也不是念那個頻率,是念一種直覺,一種直覺式的感覺。那種直覺式的感覺是在念出來的聲音之外,不是那個聲音;但是可以藉由那個聲音來引發的。這就是我們念咒,要念到無念,念到沒有咒。你可能還是在念咒,可是你的心裡已經沒有咒了;這樣念下去,就是以本質來念,念那個咒的本質,去感覺。 這個部分全都要你的菩提心啟發了;一旦你的菩提心啟發了,這些事情你都自動會做,根本不需要人家教你。若你還是覺得:我不會啊?我怎麼都不懂啊?我好像不曉得什麼啦?那就還沒有做對!做對的話,你就是舒舒服服的、什麼意思都沒有、什麼問題都沒有、什麼意見都沒有,就是很順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