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因果律

因果律 梁乃崇教授 時間民國92年6月1日上午地點:新竹精舍記錄:張嘉發整理:羊憶玫、梁玉明  問:因果律三界運作的基礎,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角度正確看待因果律?答:因果律很復雜,其實也可以說它很簡單。如果我們從復雜面去看,它是很復雜的,但是我們從比較簡單的角度去看,也可以是很簡單的。從簡單面去看因果,就是「原因「和「結果」,事情的的發生都有原因,那個原因會產生結果,也可說我們看到的任何結果,都一定是從某一個原因生出來的。我們看到某一個原因的時候,也會知道它以後會產生一個結果,從兩頭去看都可以,所以我們說因果律是一個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關係。這樣來看的話,因果其實是很簡單的。但是如果我們要分別各種不同的原因那就是無量無邊的;你又要看不同的結果,那又是無量無邊,如果你還要交錯無量無邊的原因和無量無邊的結果之間的聯繫,那就是無窮大的平方,所以就會變成很復雜。對我們來講,我們希望以簡單化解復雜,掌握簡單原則去處理復雜的狀況。 很多人一談到因果就從很繁雜的地方去思考,想要去掌握很繁瑣的東西,而忘掉要先去找簡單原則,碰到這樣的人我就會告訴他:這個復雜的狀況要去管它,會越弄越糊塗我就要把他從復雜的泥沼裡面救出來,然後再簡單面去看。你從簡單面去看的話,就只是一個原因和結果。  轉變因勝於消除果 問:一般人之所以會那麼在意因果,就是因為牽扯到善惡好壞,一般人在意的是:我種什麼因,期望會得什麼樣的果。但往往沒有得到預期的果而產生很大的疑惑。 答:如果在這里去鑽牛角尖的話,是鑽不出什麼名堂的,也不會有什麼了解。如果只是在意這種狀況,其實並不能了解因果律。如果他在意的只是將來生活命運會不會好一點,我不為他要了因果律,他只要去學算命就好了,不用學因果律。 問:對因果律還有沒有更積極的看法?答:積極的看法我們在《如何幫因》小冊子中告訴過大家,你們想要消除這個果,不如去轉變這個因。 問:幫因不幫果?答:也不是不幫果,就是你要注意把那個重點放在因上,至於果你就要勇敢的去面對。這個原則是徹底了解因果律之後,歸納出來的,這個原則就可以幫助你克服自己的命運這就是最積極的一面。其實你面對的任何一個問題是一個果,你就從這個果上去尋找、去了原因是什麼?接著再想辦法去改變這個因,未來你得到的果就會改變。 問:所以我們從最基本的、知道因果的關聯性就好了。答:你知道這個關聯性,就會歸納出這個原則來,得到這個原則就可以來用,知道因果是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呢?比如說你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壞的命運你就去找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原因在哪裡?找出這個原因之後,就想辦法去調整這個原因原因調整過來以後,未來你所面對的命運就會改變了。 問:所以重點是在因。答:但是一般人不這樣做,他面對這個果的時候,就想要把這個果消掉。這樣做就非常的辛苦,即使把這個果給消掉了,後面還會源源不絕的來,因為那個因沒有改變,它還是會源源不絕的生出這樣的果來。所以你就要源源不絕的對抗那個果,你的命運一點改變也沒有。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看得見果,認為那個才是重要的,但是這些都解決不了問題,唯有你能夠從這個果看到那個原因,然後調整那個原因,那麼果就會自己改變。 問:我們要如何才能夠從果就看到正確的因?答:果報來的時候我們要勇敢的去面對它而不只是逃避。但也不是像傻瓜一樣的承受,而是我在面對的時候,也努力去了解造成這個果報原因是什麼。 問:是不是要有智慧才會看得出來?答:一方面是智慧,另一方面就是你勇敢的去面對了,你才會看得原因來,如果一直想要把這個果報推掉的話,你就看不到。 問:為什麼我們一般人都會那麼害怕去面對果?答:這是為人們一直都有偷雞摸狗的習慣。 問:一定要勇敢的去面對,然後接受這個果?答:其實這個果報來的時候你是痛苦的,勇敢承受這個痛苦你才能去找原因是什麼,這時你才會反省自己。所有的原因找到最後,都是從本來面目」出來的,所以你這樣去面對的時候,其實就是在修行,就是在做悟本來面目的工作如果你找到了第一因就是在做悟本來面目的工作,這和修行是一致的事情。  嘗到快樂的果也要做檢討 問:當我們嘗到比較快樂的果的時候,需不需要做檢討原因動作?答:當然需要,因為修行人就是要修這個東西。一般人要在面對苦果的時候才會想要修行;真正的修行人則不是面對苦果的時候才會想要修行,就算面對樂果的時候也一樣在修行。 問:我們嘗到比較快樂的果的時候,找出快樂原因,這個快樂的因還可以繼續下去嗎?答:可以呀!你喜歡的話可以自己掌握,如果覺得這個快樂的果可以不要,我還要更加超越,那也可以。 問:一年多前英國的火車意外事件中,主播劉海若原先被醫院判定為腦死。但在醫療的過程中,醫生強調他有很強的求生意志。我想起十多年前我的舅舅因為腦中風,昏迷住院十天後就走掉了,那個時候醫生說我舅舅是一個很不合作的病人。請問老師在這樣重度昏迷的狀態下,醫生怎麼還可以覺察他有很強的求生意志,或者他是一個不合作的病人,這個意志是從哪裡來的? 答:醫生說劉海若有很強的求生意志,或者說你舅舅是一個不合作的病人,這些都不我說的,所以要問醫生才對。  真心不受麻醉藥物的影響 問:我要問的問題是,我們在醫院被麻醉的時候,要如何運用我們的真心?答:我們被麻醉的時候,我們的真心有沒有被麻醉?是不是這個問題? 問:對,像劉海若已經昏迷了,他在昏迷當中是不是還用他的真心?答:如果問這個問題,那我就可以回答了!我們的真心是不可能被麻醉的,因為能夠被麻醉的是我們的肉體,所以真心不會受麻醉藥物的影響,真心還是一直在運作。所以當人受傷的時候,是肉體受傷而不真心就好像一台車子壞了,但是坐在車子裡面的駕駛是好的,駕駛好比是他真心,當這個汽車被撞壞了,就相當肉體掉了,這個汽車的駕駛並沒有受到傷害。雖然駕駛是好的,但是他沒有辦法去駕駛壞了的車子,肉體真心之間的關係也像這樣。 問:有點懂可是還是不太懂。答:不懂就說不懂很好。 問:老師教我們的最高原則都懂,但都是理論上的懂,實際操作還不行。就像有一次討論到自性莊嚴說到我們要如何控制我們躁動的心情老師說躁動的心情是被知道的,我們的真心、我們的覺性是不會躁動的。 答:對。 問:如果知道自己是躁動的,我們就不會浮動了嗎?答:知道了我們還是會浮動,為什麼呢如果你已經忘失掉你的真心的話,你會把那個躁動的心當做是你自己。 問:就算我們理論上知道躁動的心不是我們自己,也還是會浮動呀!答:那是為你實際上沒有做到,當你實際上沒有做到的時候,你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把它做到。 問:盡量做到嗎?答:問到這個地方就沒得問了,你再怎麼問也不會做到,只有靠你自己去做才會做到。 問:當然,我們要努力修行才會做到對不對?答:對。 問:所以像在生氣或高興或者煩惱的時候,老師會教我們:要提醒自己一下是誰在生氣我現在會有這樣一個自問的習慣,像這樣自問的時候向外馳求的心會暫時打住,當然還沒有到回頭,但是心就會所謂的空一下,我現在大概只能做到這個地步,當然也常常是打斷一下又繼續高興和繼續煩惱,是修行還沒修好。 答:打住一下也算做到一下子。 問:就是一下子的光明乍現?答:對,你就靈光乍現多出現幾次,從一次變成兩次、三次,多了以後就會習慣。  愛的feeling可以沒有對象 問:有一期的圓覺通訊中,有一篇銷礦成金、純化愛情文章內容老師在很年輕的時候,跟一位朋友談什麼是真情?談到後來竟然談開悟了,後來還出現了大鑼金仙。我想的是老師在和朋友談純化愛情這個話題的時候,實際上有沒有在談戀愛?我的意思是說光這樣談,好像有點紙上談兵的感覺老師教我們要有feeling,尤其像愛情這種事情,不是應該要有真的很愛的那種感覺嗎?不是應該都要有實際的對象才會引發出真實的feeling,怎麼老師朋友看了很多書來談,就談開悟了? 答:我沒有實際的經驗,但我朋友有實際的經驗,那時是我要向他學習,他很好意要教我,所以把他加進來就不是紙上談兵,因為他是有實際的經驗。 問:我不明白,因為談理論是一回事,理論和feeling是有差距的,常常是一碰到實際狀況迷糊了。 答:所以我跟我的朋友談論,因為他有很深刻的實際經驗,他的功力已經到達某種程度,所以他有這個能力。他的feeling都是真實的,他看我真是一點都不懂我也知道我不懂,我是真實的去面對這個不懂果報。所以我就跟他學,他也很好心要教導我,教到後來他放棄了,他說:「你根本就不懂!」他已經用了所有的方法,怎麼教都教不懂,到最後他跟我說有一辦法,如果這個辦法你還不懂的話,那真的沒有辦法了。當他把最後一個辦法給我聽以後,我立刻就懂了,其實這個東西我早就懂得,只是我不知道他們講的那個愛不愛就是這個東西。 問:老師的是什麼?答:就是一種feeling。 問:可是每一個人都覺得他的愛情是有feeling的。答:不是,我講的feeling可以不要對象,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就有東西。 問:這是因為老師菩提心才會這樣,一般人是會有的嗎?答:有,也有,只是自己不清楚。 問:可不可以老師再講清楚一點?什麼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真情?答: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直覺。 問:對,那沒有對象怎麼辦?答:沒有對象你還是有直覺的,你不需要對象才有直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直覺,至於能不能夠省察到?要看自己的定力夠不夠。如果自己的定力不夠就省察不到,我是省察到有這個東西,只是我不知道他們要講的真感情、真愛,原來指的就是這個,「愛」這個字跟「感覺」我沒有把它連起來,對我來講只是這個原因而已。對我來講我早就知道這個feeling,但是當時連feeling這個詞都沒有。我的朋友告訴我感情要從感覺生出來,不能夠像我的習慣,每件事都要找一個原因、從一種道理生出來。他說:從一個道理生出來的就沒有真感情那是虛假的,你要直接從你的feeling生出、中間沒有任何一點點理由,剛一生出來的時候,那個部分才是感情。他這樣一教,我馬上就懂了,原來他講的這個feeling我根本就有的,我只是不知道愛情是和這個東西在一起。 但是大部的人有一困難,就是沒有辦法分辨從感覺那裡直接出來的這個心靈反應。這個心靈反應的層次,因為沒有定力,所以也沒有省察的能力,以為察覺不到就是沒有。但是對我而言,你雖然察覺不到,但是我肯定你一定有。 問:feeling一定是從真心出來的嗎?答:對。 問:一定要從最高層次真心出來嗎?答:那個還不是最高層次是從最高層次下面一點,已經降了幾個階段了。 問:大概在十二因緣的哪裡?答:大約在無明和行之間。 問:還是很高?答:當然很高。 問:是不是老師的feeling很純凈,老師朋友了解的也很透徹,所以你們後來可以談到開悟;而我們雖然也有feeling,但是馬上被很多立場、假設蓋住了,所以我們可能也都有朋友討論過什麼叫愛情,但是我們只會在外面打轉,沒有辦法很深刻的往內心的深度去談。請問老師你們是怎麼談的? 答:我往內心的深度是反省式的,方向就是越來越靠近本來面目。 問:那個時候老師應該還沒有修習佛法?答:沒有,根本不清佛法是什麼? 問:我們到底該如何確實做到反省,因為我只會在外面打轉,我們用什麼東西來反省、檢討呢?因為用來檢驗的東西,可能還是根據我們所學知識、常識、邏輯,我覺得用這些被知的東西檢討來檢討去,都還是在外面打轉,怎麼樣才可以比較有深度? 答:要檢討的話,你要朝本質的方向去找,比如說我們問愛情到底是什麼?然後就這樣追問下去,這樣的追問就是要去找愛的本質是什麼? 問:再具體一點好不好?答:這個已經很具體了,比如說很多人在問愛情到底是什麼愛情就是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為什麼就是愛情?其實就是一直在問為什麼?就是問那個本質。 問:為什麼我自已問自己就得不到解答,我說愛情就是要很甜蜜,就問不下去了。答:那我就要問甜蜜為什麼是愛情? 問:因為很快樂。答:那我就要再問快樂為什麼是愛情?就這樣一直問下去。  心靈相通有許多層次 問:其實我問過我自己情是什麼、愛是什麼?我覺得我想的是心靈相通。 答:心靈相通為什麼是愛情?問:因為彼此的心就對上了。 答:那你現在認定心就是愛情我就要問什麼是心?問:指心裡的感覺。 答:你又變成感覺了,那我就要問你,你的心感覺還是你的能知能覺?問:現在我知道有一個最高的能知能在這里,我們的能知能覺是不生不滅的。 答:這些都是名詞,我們現在要講的都是真的感覺。問:我心裡的感覺? 答:你心裡的感覺又是什麼,誰在感覺?你講的是感覺還是能感覺?問:我能感覺。 答:你要的是感覺,你的能感覺是什麼?問:我解不下去…… 答:我可以界定,這些東西就可以去分辨哪些是能感覺;哪些我很確定不是能感覺。 問:什麼叫做不是能感覺?答:如果被我感覺它就不是,這樣子的話所有的言語都不是。 問:這個時候感覺也是被知的? 答:對,你如何去界定你的能感覺?問:不對啊!我們要跟對方或跟我小孩心靈相通,就一定會有感覺,那是一種很實在的感覺,那也是被我感覺的。 答:你的心對這些事情了解透徹以後,你會發現感覺有好多層次。問:我還不太會分。 答:你還不太會分,那就慢慢去分吧!你就會發覺在什麼層次的被感覺又提升到某一種更抽象的被感覺。 問:老師所指的層次是不是十二因緣裡面的層次?答:不一定要是,就是比較抽象的那種層次譬如說我們感覺大家相處得很平順很和諧,那樣的層次是一種清淡的甜蜜。還有一種,連這個都沒有,根本是無形的,之後才到你要講的心靈,根本就是無言的,也沒有甚麼表情的,但心靈是相通的,這樣也是一種感覺。 問:其實我要的是契合的、相通的感覺。答:這就是一般人說很有默契,根本就不講話他們的心靈就已經相通了,你在想甚麼他知道,他在想甚麼你也知道。 問:對,不論我對小孩或者是朋友,我求的就是這個。答:這是一個層次,比我剛才講的那個層次高了,還有更高的。 問:還有更高?心靈相通以後還有更高? 答:更高的可以不在這個世界一起生活心靈還是相通的。 問:可是我們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答:我們可以不在這個世界,可以超越這個世界境界可以再提升,可以跟過去的諸佛相通,也可以和未來的佛相通,那也是一種層次你說心靈相通,我就告訴你有這麼多層次。 問:所以我們現在就變成不是只有探討我心裡的感覺,而是要如何提升?答:你自己心裡要有這些層次,你才能夠講,你自己根本就沒有這個層次,當然就會變成停留在你所能夠了解的層次。像釋迦牟尼佛和諸佛已經相通到什麼層次?相通到所有的眾生在他看起來都是佛,過去的諸佛相通,現在的未來的佛也相通,未來還沒有到怎麼相通呢?釋迦牟尼佛和諸佛就是相通。 問:所以說,如果我們根本不知道,或是還沒有想到還有更高的未來佛那種層次那就沒有辦法做到更深入的反省檢討?答:對,因為你自己還沒有做到,所以沒有辦法感覺。 問:所以我剛剛說我們用來檢討的,就是用我們已經知道的一些邏輯、思考、常識,因此不容易深入?答:對。 問:我們沒有更深入的認識,那我就沒有辦法做到更深入的反省檢討?答:還是有,就是一點一點來,你現在能夠做到的心靈相通,可以不用言語。但你還有一條件,就是這個人你要認識,如果這個人你原來不認識你就認為這是不可能的。而這些限制、這些障礙統統可以打破,佛法是在講這些東西,不然的話,佛經裡面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相通,怎麼相通?  本來面目境界提升的第一步 問:深入反省檢討的時候,是不是還是以自己的感覺基礎。答:從自己能夠掌握的小范圍做起,你沒有辦法一下子就做到我講的那個狀況。現在我把這些事關連起來,你就不會覺得我就只到這里就好,還要再提升。我就沒有路走了,我把這些可以提升的狀況告訴你,你還有走不完的路。 問:所以我目前就走到這里,終歸一句話就是繼續努力。答:起先我們做的時候,只是把自己一個人的境界提升,那個境界不會包含其他的人,最多也只包含你的本尊、你的師父或者是你最親近兒女。所以我們在修的時候是以個人做基礎的,先把以個人為基礎的深度和廣度修好了,以後才會擴大到包含其他的人。包含其他人的這一階段,是要在菩提路的時候做的,所以那是十三地的工作。 問:老師剛剛說把和自己切身有關的做好,我不太懂什麼叫做好?答:就是要悟本來面目這是第一步。因為悟本來面目只是體悟自性,體悟自性以後再去體悟法性。這個時候講的法性是自性的法性,並不是佛性的法性。把法性體會完了以後,自性和法性相通了,自性和法性打成一片,這時自性就提升為佛性。再做出菩提路,出菩提路做成了才可以真正的進入佛性的法性。 問:悟本來面目是第一步,那我們就都還沒有開始。悟本來面目或返聞聞自性的基本條件是什麼?因為開悟好像也急不來,好像和聰明才智也無關,我認為跟一個人的慧根還比較有關係。我們修簡修法打坐持咒念佛都是有幫助我們開悟對不對?答:對。 問:但是有沒有更明確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做到開悟而不要只是在外面打轉。答:更明確的方法就是要會反省,會去找原因,會去找到自己內心一層一層的原因,從那個原因找到本來面目你不會找我就告訴你,要問任何一件事情原因,如何來問呢?就是問這個東西的本質是什麼?因為這個東西是很深的,你要很深入的問下去。如果不用問的,你用實踐的也可以,實踐的方法就像華嚴經》的凈行品,不論什麼事情,你都朝清凈的好的方向去想這樣做得很徹底也可以到。 問:老師說的比較清凈是指什麼?因為我很容易變成斷滅,凡事認為不要、不行、不好……答:簡單來講就是你覺得什麼樣是清潔、乾淨就是清凈。 問:清潔乾淨的定義是什麼?答:那你就要多看《金剛經》,《金剛經》講的狀態就是所謂的清凈狀態如果你對《金剛經》的句型、涵意,能夠真正把握的話就會明白清楚。 問:我覺得做很多事情真實味道都還不對。答:味道還沒有把握的話,就要下功夫去了解。 問:下功夫就是要從各方面去了解?答:也不要從各方面,你先從一方面去了就可以了。一方面能夠把握以後,各方面就能漸漸的把握,你能有一地方突破、做到開悟也就是攝心成功了以後,就愈來愈會做。  自我城堡要先成熟健全 問:什麼叫成熟我相?一般我們比較膚淺的想法就是不要那麼自私自利,不要什麼事情都從我自己著想,要為家人朋友著想,難道說換成對方的角度著想就叫成熟我相? 答:沒有,那是進入人相,什麼叫作「我相」你知道嗎?問:「我相」就是以我自己為出發點,以我的利益為出發點的一個設想。 答:那你自己是什麼?什麼是你自己?是不是你的皮膚范圍以內的就是你自己?問:不是。 答:不是,那是什麼?問:一般人講的我就是落入無明的那個我的立場。 答:沒有,無明太深了。問:我相就是我感覺、我的立場、我的利益。 答:不管你的感覺、你的利益,你都有一基礎、一個基地,問:對。 答:你的基地在哪裡?你的基礎會不會就是你的肉體?問:不是。 答:那是什麼?問:就是心中喜怒哀樂我覺得每一個人都從他自己的心裡出發。 答:你的心裡是不是限制在你的肉體裡面?問:是的。 答:對了,我就是一直在問你這個問題,你的基礎、你的城堡是什麼?你的所謂的我,這個我的城堡在哪裡?這個基地在哪裡?這個地方先要弄清楚明白,這個地方沒有弄清楚的話,要成熟我相,什麼叫成熟我相?就不清楚了,所以我就先問你什麼是我? 問:我想除了我的身體以外,還有很多我的感覺。答:但是所有的這些感覺它都從自己的城堡來,這個城堡就是我們的肉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自己的肉體當作是自己的堡壘,在這個堡壘裡面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心理感覺不管什麼都在裡面,這個肉體(這個城堡)就是所謂的「我相」,從這個城堡出發的立場看出去,所看見的相就是我相,都是以這個城堡作基地、以他的這個身體做堡壘看出去的相,這個就是我相。 我們要健全「我相」是要健全哪一個部分?就是健全這個城堡,這個城堡肉體的部分也有心靈的部分。心靈的部分屬於城堡的軟體,肉體的部分屬於城堡的硬體,軟硬體都要健全,這裡面就有你這個人的行為、觀念,你的價值觀、你的願望,當然也包含你的慾望,你的需要、你的各種需求都在這裡面。這裡面是不是整理得條理分明,還是一團亂?如果你的這個城堡裡面都是一團亂,那我就說你沒有健全,如果你整理得很清楚,所有的事情運行起來都很順暢,那我就說你的堡壘是健全的。 我們就是要把城堡成熟健全,用另外的話來講就是你這個健康健康?包括心理生理是不是都健康你這個人像不像一個人?你能夠做到一個健康的人成熟的人,人家看你不會覺得你離譜,你是正常的人,這樣子我們就說這就是一個成熟健康的人,健全的我相。我們每一個人最起碼要能做到這樣,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還能夠談其他的嗎? 問:可是大部的人都沒有做好,答:是啊,不夠好,做為修行人還要要求更高一點,若是一般人要不需要那麼高,但是還是需要的。 問:我們可能會有一部分比較健全、而另外一部分不夠健全,我們是不是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要那麼自私?答:自私自私這時候就是要進入人相的時後才去談的事情。  假想自己是對方可進入人相 問:可是我們生活中就時時刻刻會碰到和人相有關的問題?答:你現在是不是想要從健全的我相跳到人相?人相就是別人的我相,他們的我相和我的我相有很多地方是共同的,你要了解別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你假想自己是他。 問:假想是他?答:對,是假想的,實際上不是,但你要假想是他,如果我是他的話,我看事情是怎麼看?這樣做你就會猜到別人心理在想什麼? 問:我覺得實際上有很大的困難,例如我的個性就不是小心眼的人,我假設成對方,換了立場,但我還是不是小心眼的人,但別人是小心眼的人這是我不會想到的。 答:但是你會看到,例如你看到一個人是小心眼的人,這時你要去了解這小心眼的人,對不對?此時你如果是他,我就像他這樣子的小心眼來看事情有沒有道理,他是在怎麼想?你就去揣摩他怎麼想? 問:有點難做。 答:不難,這是要練習就會,例如我們如何去了解瞎眼的人?我們就把眼睛朦起來過一天的日子,我們就知道他們有這些困難這是比較明顯的例子。例如這個社會有階級有奴隸,做為主人的人要了解奴隸心裡在想什麼?最好就去扮演一下奴隸,這時你就會猜到他們遇到這樣的問題會有什麼想法?他們會有什麼反應出來?你就會了解,一點一點試,你就會做到。 問:我是個媽媽我在家中做事很辛苦希望小孩幫我,但是我的小孩他就不會幫我……答:所以你就站在你的小孩的立埸,在他們的生活中,他們在想什麼?體會他們心中想法,你可能會發現他根本沒有你這個媽媽在心頭,他的心中是他老師,他的功課,他的玩具你在心中根本不存在,發覺這樣你就要做一件事,讓你小孩心中媽媽怎麼做?你忽然間就假裝生病,看看他心中是不是有這個媽媽或者是你發出求救,我忙不過來了工作太重,小孩子看到這個訊號他們會有什麼反應?如果你真的需要小孩幫忙,可是希望他們幫忙的訊號沒有發出去,那他們不會知道的,這個時候你只有進到他們心裡你才會知道他們為什麼沒有幫你?因為希望他們來幫的訊號沒有發出,通常小孩子看到這個訊號他們會來幫忙,而我知道這一類的事情父母希望小孩來幫,小孩真的來幫,媽媽把他們罵回去,叫他去做功課。於是小孩子得到的訊號是:媽媽要我幫忙。這種事是你要進到別人的心裡,看看他心中在想什麼,如果你只是朦著頭自己在那裡嘀咕,這就是你沒有進入人相。 問:對小孩子還好啦,在工作的人相問題很麻煩。答:那就更嚴重,先要把小孩這邊練習好,你才知道如何面對外面。 問:因為覺得自己實在很單純,實在搞不懂外面碰到的事情。答:因為每一個我相的毛病特性都不一樣,而且每一個都是很復雜的系統,你如果不能了解別人,就沒有辦法。  問:每一對夫妻都是因緣的,他們有特殊的感情所以他們成為夫妻。有沒有這樣的說法?例如這位先生要把對待他的妻子態度,推廣到對待的天下所有的女人,彷彿當作跟他太太是一樣的來對待,有沒有這樣子說法? 答: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呢?以這一例子來解釋,要對眾生平等之間的關係,這樣的關聯本身並不有是很恰當。但是既然提出這樣的問題,我會把這樣子的問題抽離出來變成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佛教裡面有一說法:「佛度有緣人。」意思就是所有有緣的人都要度,沒有緣的人就不要度。但是佛法裡面又有一句話:「無緣大悲」,就是不管有緣沒緣,對所有的人都一樣要慈悲,就是無緣的慈悲。那我就要問,無緣的慈悲和佛度有緣人,這兩個不是佛法裡面的矛盾嗎?這樣子矛盾是不是合理?這個裡面有沒有問題?我現在就把這個問題變化成這樣子一個問題來談論。 佛度有緣的人,無緣也是一樣要度,而且在佛法裡面真正看有緣和無緣是一樣的,既然有緣和無緣是一樣的,不就代表夫妻關係跟一個陌生人的關係也是一樣的?但這樣是說不通的,這個明明是不一樣的,為什麼要說這兩種都是一樣?這兩種情況本來就是不一樣,現在要說這兩種都是一樣,你要有能力做到一樣,那個才是佛法境界修行要做到的,大家就會想這樣子的話不就是沖突嗎?把兩個沖突的東西把它變成一樣嗎?所以在剛才提的問題中間就產生一個問題:難道我們要把夫妻之間的關係平淡到跟一個陌生男女之間的關係是一樣嗎?或者是陌生男女之間的關係把他親密到跟夫妻之間的關係一樣?我們所謂的一樣到底是什麼? 所謂的一樣既不是夫妻之間這麼親密的關係也不陌生男女之間那種平平淡淡的關係都不是這樣。做到什麼?要達到一個狀態,在那個狀態之下親密的關係與平平淡淡的關係都是一樣。他可以有兩種狀態,一種情形是既不是親密的關係也不平淡關係;第二個情況可以是親密的關係又是平淡關係,這兩個狀況都可以,做到了這就是達到了佛法境界這是修行做到的不是用說的,沒有做到就是沒有,做到了就是佛教中的《金剛經》「是名」的境界。這不是一般的言詞也不是一般的狀況,這是一個修行非常不容易達到的境界,而這個境界才是菩薩要去做到的境界,做到的時候這個中間沒有矛盾、沒有沖突。如果你不是用做的,而是用想的,或者是用講的,在那個狀態之下就會是一個矛盾,這種矛盾不是我們佛法要講的東西。  少帶一些裝備才好進入人相 我之所以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前面有人問了一個問題:要如何進入人相?要進入人相,要進入別人的我相,是不是要帶著自己的我相進入?怎麼進去?我們要進去的時候,通常我們要進入別人的我相是一種假想狀況,所以我們並沒有把自己的我相放棄,但是我們自己的我相有一部分是暫時把它凍結的。 我相是很復雜的,我相裡面有一最重要東西就是「知覺系統」,知覺系統是最復雜的,也是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所謂的能知。這個最核心的部分的旁邊會圍繞很多裝備,這個裝備可能是軟體:比如說邏輯思考模式、認知結構、價值觀等等各種的裝備,都圍繞在你的核心的部分。也有人說圍繞的東西還有所謂的「信仰系統」。既然它的旁邊圍繞了這麼多東西,那要進入別人的我相,自己的認知價值系統、邏輯思考系統等有的時候可以少帶一點,但是有一東西是不能少的,就是你的「能知系統」,這個部分是不能少的,你要進入別人的我相,就是要把自己的一部分放下,另外一部分就提出來然後才入別人的我相。入別人的我相,其實就是去了解別人,如果你的功力夠高的話,你進去的時候,只帶自己的能知系統其他的裝備都不帶。這時候進入他的系統就可以審查到他的邏輯思考系統是甚麼?他的價值觀系統是什麼?他的信仰系統是什麼?你弄清楚了就會知道這個人他在想甚麼東西?他看到一些狀況他會起什麼反應。例如他看到另外一些狀況就會起小心眼的反應,你進去了以後就會知道這個人為什麼是一個小心眼的人,所以要看你自己的功力。如果你把自己所有的裝備都帶著進到裡面去,你等於沒有看到什麼東西,雖然還是能夠了解一些,但是了解的就比較膚淺,如果自己的裝備帶得很少,帶得越少就可以了解得越多。要進入人相的功夫可不是一件簡單事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