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流程、觀想與企業文化

流程觀想企業文化

梁乃崇教授

把「三摩缽提」和流程電腦結合在一起,

我們可以說這是科學時代的「三摩缽提」,

因此「想」、「說」、「做」、「成」的無窮

威力,可以讓我們有能力建立人間凈土

最近曾先生以他的經驗,指出p公司的一些問題。通常過去在p公司董事會作出決議之後,會等幾個月或半年後,看看是不是有結果。曾先生則不然,他立刻去看p公司是否採取行動,這是p公司董事會以前不曾做過的事。當然,要完成目標的步驟很多,曾先生特別看重第一步,經過他實際觀察與收集資料,發現董事會做的決議,p公司連第一步都沒有做,何況第二、三步,遑論要有結果,因此他就指出p公司沒有「作業流程」。他並不是看結果,而是看有沒有流程,比如定出那一天要採取第一步行動,而且詳細到那一天的幾點之前要把結果交出來。當這麼一要求之後,發現原來做事的人都是在打混,所以沒有結果,然後借口一堆,根本無法達成董事會的決議。之前董事會交給p公司的決議,大部分的下場就是這樣。

當曾先生跟我提到p公司都沒有「流程」(process)時,我開始不太懂他要指的是什麼?是不是第一步什麼時候完成,是不是要列出時間表?需要那些人一起配合完成?他們的完成時間又是如何等等?也就是什麼人在什麼時間要完成那些事,跟大家商量過,通通要列出時間表就是流程嗎?

為了要展示p公司沒有「流程」的事實他就要求p公司做一個樣品,並附測試報告。p公司一開始說兩個星期可以完成,但是到現在已經四個星期了,還沒有結果。曾先生告訴我他是貿易商,自己沒有工廠,工廠在大陸,客戶美國,如果美國客戶要一個樣品,他可以在六天內把樣品交到客戶手上,而p公司只不過做一個樣品給自己用,四個星期還做不出來。他說p公司流程就好紀曉嵐說的一個笑話。紀曉嵐很會講故事,清朝的太監都很喜歡聽,有一次兩個太監要他故事,他講:「從前有兩個太監......」,就閉嘴不講了,兩個太監急著問:「下面呢?下面呢?」紀曉嵐說:「下面沒有了。」p公司的的流程就像「下面沒有了」。

流程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聽曾先生這麼說之後,我就很想弄清楚什麼是「流程」。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改造企業》,改造企業就是改造流程,那時我看不太懂,心想流程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成為美國企業奉為寶典的暢銷書,而且這兩個作者還被美國企業界奉為大師。所謂改造企業就是改造流程,書里寫的就是怎麼發票,怎麼開支票,怎麼付款和收款,我覺得這些瑣事有什麼了不起,實在看不懂它的奧妙,所以看了一半就沒看了,因為不懂流程」是什麼。這回曾偉達又再提「流程」,我還是不太懂,而p公司之所以不懂,就是因為我不懂,所以問題在我身上,因此我決定花很多精神把它弄清楚。

過了好久,我才弄懂「流程」是什麼。原來所有的事情一開始都是零,當你把事情做成功,就不是零,而是有,所以「流程」就是從無到有的過程。任何事情的完成一定有「流程」,而且「流程」自己是不會動的,一定要有人去推動,沒有經過「流程就不可能成功。以我現在的理解,任何一件事,一開始一定是零,以後慢慢把事情完成,這個過程就是「流程」。

試著從內心流程

p公司董事會只決議,而沒有下文,表示董事會是沒有功能的。初步懂了「流程」之後,p公司董事會要做的是建立「流程」,而不是改造「流程」,因為根本沒有流程,如何改造?這時我再把《改造企業》拿出來看,就看懂了,它的確改造了美國企業效果非常大。像台灣許多公司本來是做oem,後來變成odm,現在則是全球運籌,這跟「流程」的改造是有關系的。當我懂到這里,仍然覺得「流程對我而言,只是理解,不會運用,即便是用也覺得生硬不知所措,總覺得這是美國企業管理弄出來的東西,是外來的,不是自己的,是不得不接受的東西,所以覺得滿困難我有這種感覺,相信別人也有這種感覺,覺得曾先生怎麼那麼討厭,指出p公司那麼多破洞,我們被勉接受「流程」這個東西,好像「苦藥」,不得不吃。

有這樣的感覺,表示我還不是真的了解「流程」的好處及重要性,或者是這本書還不能夠把「流程」真正的內涵表達出來。這時我就試圖不靠別人,只靠自己去了解「流程」,發覺「流程」是我的心之物,而且生硬的東西,於是,我嘗試從自己的心中去找,看有沒有類似「流程」的東西

記得有一次幫國科會辦每年一次例行的研討會,邀請全國相關研究者來參加為期三天的活動,地點則選擇在風景區。那次安排到阿里山,教授和研究人員以及其的學生家屬都可以參加,所以研討會之外兼具旅遊性質,是滿復雜的活動。我以前從來沒辦過,但事後別人說我辦得非常成功,整個過程安排得很流暢,研討會很成功,大家也玩得開心,司機與遊覽車小姐對我很好吃得也好。大家就問我經費是不是透支了,後來一結算,還剩一大堆錢,是歷年來節余最多的一次。因此後來有人跟我抱怨:辦得這麼好,下次別人要怎麼辦下去呢?

事後檢討這次活動,是什麼原因使事情辦好的?其實,事情都是我的研究助理去做的,他事先會向我報告、請示,我會立即作出決定或調整,事情巨細靡遺,包括螢幕、投影機、點心飲料等一應俱全。我自己則是先把這三天的活動過程在心裡面排演,不是觀想結果而是過程,從開始出發,沿途經過那裡,住什麼旅館,怎麼分配房間,研討會的節目如何進行,中間休息時間如何安排等等,都在我的心裡演了好幾遍,所以這個過程發生什麼事,需要什麼東西要做什麼准備,連在遊覽車上無聊時要講什麼話或進行什麼活動,我都排演了。所以當助理一跟我討論,我就可以立刻做決定,只是沒有把我心裡面演的過程告訴他。

流程就是心理排演的過程

這麼一找就找到了,原來我在心裡面排演一個活動的過程就是「流程」。每個人都會如此排演,當要完成一件事之前,我們都會籌畫,都會盤算如何做。我心裡的盤算是非常細密的,細密到好像是真的,把每個細節都演過。在一一遍排演從零到完成的過程時,我會去收集外在真實狀況的資料,使得心裡的排演更逼近真實,即使資料不夠也能演,祇是演得不那麼配合實際狀況而已。演過一次就知道缺那些資訊,然後再去找外面的資訊,取得新的資訊之後再演一遍就像電腦模擬一樣,速度很快,發現什麼地方不足,再去取得更真切的訊息,一遍一遍的演下去。

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別人並不覺得我在做事,因為我是在心裡面一遍一遍的演,但是演到後來,就會真實狀況幾乎一樣,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會找到一個最省力的「流程」。談到這里都還屬於「觀想」,還是幻化的,當我開始實踐的時候,才進入真實世界。在真實世界,旁人看起來好像水到渠成,卻看不到我是經過努力奮鬥的,他們不知道我有一套「流程」,而且是跟現實條件吻合的「流程」。當然,在實踐的時候「流程」還是會做調整,但關鍵點很清楚,遇到狀況也能做出最快速的反應。許多人看我做事怎麼都輕輕鬆鬆,但結果卻比人家辛辛苦苦的還好,其實就是因為我已在心裡演過好幾遍,我有很好的「流程」。我這麼一反省,就發現所謂「流程」,就是我心裡面的「演」,如此一來,「流程對我而言就不生硬了,是本來就有東西,我馬上就會用了。我把這個體會跟別人說,他們也覺得「流程」的確不陌生很好用了

所以,只要把心裡面演的過程寫下來,就是所謂的「流程」,也明白企業所講的「流程」是什麼。原來「流程」是內心自有的,不是外來的。我把這個想法告訴曾先生,他說正是這樣!所以,「流程」由內而發,不是外來控制人的工具,其實「流程」就是「觀想」、「三摩缽提」,都是菩薩乘最擅長的東西,只因我們不是真的菩薩,所以不擅長。

了解這個以後,發覺一般人並不曉得完成一件事是需要經過一個過程的,事情不會從零突然就完成了,一定要經過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如土長苗」,像一個幼苗慢慢長大成熟。如果我們心裡面沒有「流程」這個概念會以為是真空生妙有,本來沒有忽然就生出結果來了,沒有中間的過程,直接就有結果。許多人經常會期待,成功或結果從天上掉下來,這就是不懂得「如土長苗」的道理。他們不知道,從零到有的過程,是不會自動走的,一定要有人推動,不推動事情就停了。如果心裡面沒有「流程」的觀念就不會去推動,結果就一事無成。從零開始到完成的「流程」,可以有很多途徑,有的輕松,有的艱難,你要選擇什麼途徑,要自己去做決定。當然,對一個不知道有「流程的人而言,更不曉得如何做不同的「流程」選擇了。

我原來認為每一個人在做事之前,都會先在心裡面演練,但是經過檢討才發現很多人是不會演,而是演得粗糙零碎,不像我演得天衣無縫,很多人可能演了頭沒有尾,或者演了頭和尾,卻缺了中間,這樣做起事來就會困難重重。其實如果會演,自動找到順暢的路走,而不會遇到困難

菩薩乘具有演的能力

擁有能力「演」的人不多,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屬於菩薩乘,欠缺這種能力的人則屬於羅漢乘。菩薩要做六度萬行,「行」就是執行「流程」,就是在「演」,演過了就真的去做羅漢修「止」、「空」,是什麼都沒有,也不「行」,修「空」是靜如止水,心裡面當然不演了。這是兩種不同的類型,羅漢乘修「空觀」,菩薩乘修「三摩缽提」,「三摩缽提」就是幻觀法,就是會心裡排演。我發覺很多人心裡面不會演,表示他們不是菩薩乘,而會演的人不多,也表示菩薩乘不多。

在西方社會羅漢乘和菩薩乘的比例跟我們東方差不多,但差別在西方的菩薩乘知道其他的人不會演,而東方的菩薩並不知道一般人不會演,以為大家跟我一都會演,所以就沒有想辦法教大家演。西方的菩薩知道很多人不會演,因此寫成「流程」,訴之於文字也就是把劇本寫下來,讓不會演的人也可以根據劇本來演。東方的菩薩根本不寫劇本就演了,而且劇情時時刻刻在修改。這一點我認為是東方菩薩未盡責任,既然很多人不會,就應該寫下劇本教大家入戲,讓每個人在心裡面也可以跟著演。怎麼教人入戲呢?就是把心裡面演的事情講出來或寫出來,讓其他人可以跟隨,把大家的能力培養出來,就可以由一群人來演「流程」。

一群人完全自動演出,就像演戲一樣,每個人只要演他的角色就可以,但同時也要清楚整個「流程」的大輪廓,才可以跟別人搭配。在這個過程中,溝通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講出來或寫出來,別人不知道你心裡演什麼。當然,會演的人或feeling很強的人不講也可以知道,但一般人的直覺是很弱的,所以需要寫下來。當彼此間有很好的溝通,細節都用文字記下來,這個「流程就會越來越接近現實,這時就要去實踐它。其實,如果大家都在心裡演了一出戲,當然會很想去做做看,不做很難過的,而一旦真的做成,大家都會很興奮。

了解「流程」之後,再與「觀想」比較。我們做「觀想」的時候,有一缺點,就是只觀想結果,這是不對的,應該從零開始,再經過一個過程,慢慢達到結果,不能沒有過程、沒有程序。像辦活動,先前在心裡面演,不是只演結果,而是中間每一個過程、細節,一步步演化,這才是觀想」(三摩缽提)的真諦

觀想就是情境模擬

西方也有觀想」,就是所謂的「情境模擬」。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就舉出一件很成功的「情境模擬」實例。殼牌石油公司在石油危機之前,是七大石油公司中最小的,但是石油危機之後卻變成最大的,因為在石油危機之前,他們已經感覺到石油會漲價,就進行了「情境模擬」,萬一石油漲價,公司要怎麼辦,把所有石油漲價時會產生的問題,都做了預測與因應之道。當「情境模擬」完成不久之後,石油危機就出現了,他們馬上推出因應方案,而別的公司則措手不及,就這樣危機而成為轉機。「情境模擬」就是「三摩缽提」,但是他們做的時候,還是沒有跟人心裡面的「演」連接起來。

我現在要重新加強「三摩缽提」(觀想),當做一件事情時,先在心裡面演好幾遍,還要把演的過程寫下來跟別人溝通,因為光在你心裡面演,別人不知道你演什麼,就無法配合了;同樣的,其他人也要把心裡面演的寫下來,互相溝通、互相搭配。要完成一件事情,必須有一個人負全責,把心裡演的「流程」寫下來,其他參加的人只做「流程」當中的某部分,當然他們也要知道整個「流程」的大輪廓,也要把他們心裡演的部分寫下來,這樣就可以得到最完整的「流程」。

要做到這個地步,沒有電腦不行,像微軟就有「project」的軟體,專門負責做「流程」管理。微軟號稱當年美國波斯戰爭,就是用「project」這個軟體。有人訪問波斯戰爭中的一個士官,問他對戰爭的勝利有沒有信心?他回說:「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保證,這雙靴子在某時某點一定送達。」這句話當然就包括了彈藥、人員等等的補充,都不會有任何失誤,而這些全靠「project」這個流程做到的。波斯戰爭時,美國所運用的人力、物品,都是全球動員而來的,這當中的所有資訊,一點也不錯誤

所以,每個人只要將心裡演的「流程」輸入電腦,集合起來就可以看到大家心裡演的東西,這樣建立起來的「流程」或「三摩缽提」威力無窮,而且成本不高當我們在心裡演過,又把它輸入電腦,然後真的去做事情就會進行得很流暢,成功機率大增,重要的是大家會選擇最適當的方式去做,最後當事情完成時所獲得的滿足是超乎想像的,因為這原本就是他們心裡面想要實現的,一旦完成,真是人生最快樂的事。依此來實踐「三摩缽提」,不但修行成功,又能事業成功,世界上沒有比這個更有趣的事了。

流程的重點在做與成

以上是我從不懂流程」到懂的過程,我們以前曾經講過,生物的演化是依「三摩缽提」的方式進行的,「三摩缽提」本身就是法性的力量。如果把「三摩缽提」跟企業的「流程」結合,再跟電腦結合,一定很好玩。中國人對於「流程是非常生疏的,以前我講過,中國知識分子的習慣,就是「想」和「說」,「說」完就以為是「做」完,只停留在「想」和「說」,根本沒有「做」和「成」這兩個階段這就表示我們不懂流程」,如果懂,重點就會放在「做」和「成」。其實人間所有的活動,尤其是企業經濟活動,就是把事做好,包括非營利事業的基金會活動也是如此,都在「做」和「成」的階段而不是「想」和「說」而已。「做」和「成」這部分不擅長,事情就會不好

總之,「做」、「成」兩個步驟在「流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實踐就要有流程」。「三摩缽提」在心裡面演的部份,還是屬於「想」、「說」的階段;用電腦寫下來,也還是在「想」、「說」的階段,等到要去「做」了,而且還要做「成」,才算有實際的實踐部份。把「三摩缽提」和流程電腦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說這是科學時代的「三摩缽提」,因此「想」、「說」、「做」、「成」的無窮威力,可以讓我們有能力建立人間凈土。圓覺宗有一個法,叫做「成就世間事業大印」,只有名稱而無內容,我今天所講的內容,應該就是成就世間事業大印。

當我帶領大家共同思考,找出現實真相是什麼的時候,發現有些人無法加入,就好像有人已經入戲了,另有些人卻還是入不了戲。為什麼進不來呢?也許是心裡面「演」的能力太弱了,我們的做事方式多半屬於宰制體系,上層階級用命令、控制、監督的手段讓下層階級的人服從、執行事情這一套做事的方式,跟用「演」的方式是不同的。改造流程在九十年代風行美國以後,也發覺和原有的體系沖突,原有的文化體系很多東西深藏在管理者的心裡,要他們改變方式是很困難的。「改造流程」要大家自動自發的做事,管理者不喜歡這樣,因為會失控,又讓管理者沒有權力,一旦權力放出去了,管理者就會恐懼,擔心這怎麼能做事,一定天下大亂,所以就產生了阻礙。

改造是永無止境的

雖然有阻礙,《改造企業這本書說:在美國,管理者還是不得不改造,因為不改造企業必死,改了才有可能活下來,所以很多人開始接受改造。管理者最大的困難就是學會把權力放下,改變原先扮演的角色。我們原有的金字塔模型,是宰制體系的結構,有權力的人在最上面,以下的人就接受他的命令、控制、監督,員工所作所為都是為滿足權力者的歡心。但現在的企業工商環境變了,最高權力者已經不是老闆或經理,而是顧客,因為顧客若不喜歡這個企業的產品,企業根本無法生存。所以,原來金字塔的結構已經不再適用,如果員工還是一味討好老闆公司就要垮了。因此,包括公司以及經營者的心態要做調整,把資源放在第一線員工也就是直接跟顧客接觸的員工身上讓他們想辦法服務顧客,這樣公司才能生存。總之,掌握生殺大權的是顧客而不老闆,這個轉變就是流程的轉變,公司的運作也要隨之做調整。管理者本身就需要先改造觀念,如果觀念不改,是不可能改造流程的。至於在調整改造的過程中,原來習慣命令、控制、監督的經理人或管理人,將成為累贅。另外還要有一種體認,就是改造是永無止境的,改造就是生活

看了這本書,了解「流程就是我心中「演」的過程,我發現我「演」流程是天衣無縫的,它是時間演變的過程。我還會另一種境界層次流程,不是時間性的流程。比如工作之前,我會問為什麼要工作工作是有必要嗎?工作本身有什麼價值?往上我還要問為什麼人要工作?人活在世上的意義是什麼?以真空鍍膜業為例,我會問為什麼要做真空鍍膜?為什麼要在台灣做?為什麼要在北部做,不在南部做?為什麼要做刀具的鍍膜?一層一層的往上或往下問,越問越細,像這種層次的提問,我也是天衣無縫的,其實往上問到最後,就是到毗廬性海去了我心裡面的「容量」與「范圍」(dimension)是很復雜的,不但要演自己的部分,還要把別人的問題、層次境界都要估量進來一起演。在這個過程中,我會不斷的評估,收集資訊,調整現實心中模擬的差距,這部就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我甚至也無法傳授,這是我的另一個特質。因為這個太復雜了,我無法詳詳細細的說給人聽,無法說,說不完,到這里語言文字根本不夠用,只有程度相近的人,我可以點一下就通了。

《改造企業這本書有沒有提到我前面所講,無法傳授的部分呢?我發現有,但講得不夠深,例如書中提到的企業文化,談到價值觀、理念習性,就比較接近我所謂的另一種不同層次流程不好企業文化,例如老闆都是對的,員工不可以反抗老闆,要明哲保身,不要強出頭等觀念都是比較淺的企業文化,一定要消除。因為就是這些文化在指導員工做事,而不是規章、階級、職位大小在指導,不好文化價值觀或習性,絕對做不好事情,這就是要害所在。我們通常以為員工做事是受到長官命令、控制,其實真正指導他的,是這些文化價值觀、理念習性,這些都是要下工夫地方,書中提到美國很多企業改造失敗,就是因為不能成功的改造文化

管理者的責任是改造工作環境

書中還提到一個很好觀念,經理人的價值是改造工作環境,讓工作在這個環境得到物質精神上的滿足,不要讓工作工作環境壓迫員工使他們想要反抗或逃避。事實上,能夠提供員工發揮潛力的環境,就是成功的管理者,有些管理者卻搞不清狀況,攬下所有的事情來做。其實員工負責做事,管理者的責任就是改造工作工作環境我很高興書中提到這點,這就是我要實踐的企業叢林要把工作工作環境改造得夠好,讓工作的人可以發揮潛力,滿足他們的生活所需,而且可以修行成道,跟書中的想法是一樣的。

同一作者的另一本書《改造管理》提到:「我曾在前面中說過,工作人類而言,就如同愛與友誼是一種意義的活動。」作者工作視同愛和友情,「透過工作,我們才得以展現個人的天賦。而這就是經濟學家索斯坦‧威卜蘭(thorstein veblen)所說的『與生俱來的技能。』就在我們展現那本能時,又連帶地做了兩件事:第一、我們走出自己的小圈圈,獲得與外界的聯繫。這個世界即使在我死後,也依舊會照常運轉,但由於我們曾經生存其中,這個世界可能會為我們的貢獻,而有些許改進。第二、就是我們透過工作以及這些聯繫,在展現天賦的過程中,得以發掘真正的自我。」作者企業文化中還提到:「應該要觸及我們內心需求,向我們保證,這門行業這份工作、這些同仁,以及這份薪水,所能達到的目的,對這世間具有某些更重大的意義

在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困擾的,就是除了工作以外,許多我們曾經賴以從中肯定個人價值、感受自我重要性的團體,如家庭、社區、俱樂部、教會、種族、慈善團體,以及政府等,都失去了大部的說服力。這些團體再也無法像從前一樣,緊緊聯繫著其中的每一分子;此外,他們也無法像以往一樣幫助我們,使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結果,許多人可能會覺得自己越來越孤單,也越變越無足輕重。如今,許多西方人逐漸領悟到,在許多古老、傳統的支持力量中,唯有工作仍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今天,我們管理人所面對的,不僅是驚人的責任,同時還有令人目眩神迷的機會

我們是工作工作環境組織者,我們可以讓工作工作環境,來滿足我們在社交以及精神上的需求,並令個人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反之,我們也可以背道而馳,任由工作工作環境來壓抑這些需求使人無法得到滿足。因此『企業文化』成敗的關鍵,便在於小我在大我中,能有什麼樣的認知而不管是成是敗,一切的選擇權,都操縱在我們手裡。」我覺得以上是書中最精彩的部分。

西方社會已經警覺工作對人的重要性,由於東方社會仍然看重家庭,但是美國社會家庭觀念已經破碎,家庭的重要性變得無足輕重,只剩下工作。不過,目前台灣社會也越來越看重工作,甚至其重要性已經超過家庭,所以,如果不把工作當作一件重要的事來面對,是不智的。我想要建立企業叢林,就是重視工作,就是善儘管理人的責任,希望組織創造一個更好的工作工作環境,而且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我一直以為這是很孤單的想法,現在看了這本書,才知道我並不孤單,他們已經在做,而且做得很不錯。

以前我一直認為要先讓p公司賺錢,然後再進入做企業文化工作,現在看來這個程序不對,應該立刻就進去,因為企業文化不對,它就不會賺錢。我要企業文化種進來,讓它自動活起來,而且是深入的。看美國人寫的企管書籍,讓我更加清楚我的想法與他們是一致的,比他們更深遠,但在實做方面又差他們太多了。一開始我並不知道要怎麼實踐貢獻主義,以前看了很多資本主義方面的書,那些東西並不合乎貢獻主義,但又不知道該怎麼改,總以為他們是對的,所以自己的想法就不太敢拿出來用。現在所謂的企業改造,就是我想法,經過這些年的了解,現在已經可以用了。至於怎麼做或怎麼用,有很多細節,並不適合在這里談。諸位對以上所講,有沒有心得感想?

註:

《改造企業》原著者michael hammer & james champy,譯者楊幼蘭,牛頓出版,於1994年。

《改造管理》原著者james champy,譯者楊幼蘭,牛頓出版,於1996年。

《從零到無限》譯自creating,原著者rober fritz,譯者鄭淑芬,知英文化出版,於1997年。

資料記錄-陳雲卿

資料整理-邱英美 梁玉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