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關於「四相」之03:《金剛經》中四相的真義(一)

金剛經》中的四相真義(一)

梁乃崇教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各位佛友:

去年這個時候我曾經來過「依法精舍」,今年又來到這里和各位見面,心裡非常高興,也非常珍惜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向各位報告我對金剛經》的一些心得,希望能提供給各位作參考。

今天我要的是金剛經》裡面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

金剛經》特別說到:「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果我、人、眾生、壽者這四個相沒有除去,那麼這個人就不菩薩;他若想做菩薩,就要把這四個相去掉。既然釋迦牟尼佛這麼重視要除四相,所以我們必須先了解這四相是什麼,有什麼方法可以除去。這是金剛經》裡面一個重要的觀點也可說是最主要的宗旨

金剛經》是我們佛教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它的重要性相當於佛教思想的指導原則,所以能夠把握《金剛經》的要點,對我佛教徒是非常重要的。就佛教而言是如此,對中國佛教徒來說,《金剛經又有另一層意義,因為在唐朝的時候,禪宗六祖惠能是因為悟了《金剛經》裡面的一句話:「應無所而生其心」才成道,得到五祖的認可,因為懂到這里就是成佛了——《金剛經》和禪宗之間是有這麼一段淵源。

六祖以後,禪宗大興,許多禪師曾經互相對答,留下一些有名的公案,其核心是在表現《金剛經》的精髓,所以這部經典對我中國佛教而言,是特別有意義的。此外,《金剛經對於東南亞的華人,又有另一層意義,因為東南亞的華人大部是從中國東來的,而六祖就是廣東人,所以和各位又有一段淵源。

金剛經最重要的是「破相顯性」,也就是破除形相,顯出這個形相內的本性;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中特別教導佛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現如來」。

這個偈子斬釘斷鐵地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一切的相都是虛假的——這對修行還沒有成功的人而言,是很困難的。因為一般人都會認為有形有相的東西才是實在的、具體的,那些無形、抽象的則是虛假的;可是《金剛經的說法卻相反,認為一切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是虛假的,沒有形相的才真實,所以一般人很難了解這種說法

為了把這個道理說得更清楚,我現在把原文稍做修改:凡所有相,皆是牢籠」,讓大家更容易了解其中真正的內涵。凡是有形有相的事物都是心靈的「牢籠」,會把我們的心關住、鎖住;也就是世間所有的相,都有一個特質就是像監牢一樣,會把我們的心關起來,而不自由

我現在做一個更清楚的比喻,讓大家能夠了解實際的狀況:像大家坐在這里,如果往上看就可以看到這個篷子和屋頂,這就是「相」。但是請大家注意一下,當你一看到這個屋頂或是篷子的時候,你的心是不是就停留在上面,不會超過這個屋頂和篷子,是吧?也就是你的心一碰到這些相的時候,就停滯在這些「相」上面,出不去了!

所以如果我們是在一間房子裡面,就會看到房間四周的牆壁、地板和屋頂,心就封閉在這房間內,而出不去了。那麼我們的心要怎麼出去呢?只要把門窗打開,就可以去了也就是把這些「相」拿開,沒有了「相」,我們的心就可以出了

從這里可以很明顯地了解,我們的心是會被有形的「相」所阻擋和封閉的,也就是會被「相」關住。又如我把手裡的這隻杯子放到這個地方的時候,這里就有一隻杯子的「相」;大家一注意,就被這隻杯子的相所吸引,這樣一吸引,你的心就被這隻杯子的「相」吸住了。心被吸住就是被關了,也就是被封閉在這個相的籠子裡頭。

事實上,「相」是非常複雜的,我們常常會鎖在自己的「我相」里。所以當我們穿了一件很好衣服時,就會很注意、很珍惜這件衣服;如果有人毀壞你的衣服,你就會覺得自己受到傷害。本來這件衣服受到毀壞時,應該是不會痛的,可是很多人會心痛,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你的心和這個相已經合一了,也就是你的心已經被關在「衣服」這個「相」上面,所以才會心痛。

此外,像我們的姓名或名譽也是「相」,也會把我們的心關在裡面的。比如有叫你名字,然後又罵你,說你是壞蛋,你聽了以後就會生氣,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心已經和這個名字結合在一起了,也就是你的心已經關在這名字的「相」裡面。

我們對金錢也是一樣的,一看到金錢的時候,心裏面會非常喜愛,就想要拿;而且我們也知道,過日子就得有錢,所以去工作是為了賺錢,這樣就會把錢看得非常重要。其實看得重要沒有關系,問題是「錢」這個相會像牢籠一樣,把我們的心關在裡面,而不自由在這狀態下我們就變成了金錢的奴隸」,內心就會痛苦,即使賺了很多錢,還是很苦,因為它把你的心關在裡面了。

所以所有的相都有一個特質,就是可以把我們的心關在裡面,所以我說「相」是心的牢籠!從這個角度來看,什麼是「相」?凡是會像監牢一樣,能把我們的心關起來的就是「相」——這是「相」的特質。

既然我們了解到「相」有這種關人心特性,那麼我們的心怎麼脫離這個「相」的牢籠呢?

有一辦法就像剛才舉的例子,一間房間及其四周圍的牆壁、屋頂和地板,這些「相」就可以把我們的心關在裡面了;要如何才能離開呢?就是把門窗打開!如果沒有窗和門,就把牆壁打一個洞,心就可以去了。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祇要把那些相一拿掉,心就自由了,那麼「相」就關不住你了。

當然用手和工具把門窗打開,或是把牆壁打一個洞,這是一般人用的辦法,這個辦法佛教徒來講並不好,我們可以用「觀」的方法。怎麼「觀」呢?把這些相觀成「沒有」,也就是把它「化空」。

我們現在試驗看看,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個篷子和屋頂化空,心裡想像地化空;一旦真的做到了,就會覺得自己的心超出去了,那麼就會看到、感覺到現在外面夜晚的天空。各位可以試試看,你就想「這個屋頂沒有了」,然後你覺得到了外面,看見了黑暗的夜空,這樣心就是出去了。所以祇要把相想成「沒有」,它就關不住你了。

這些「相」如果不能把你關住,你的心靈自由了;能夠徹底地自由,就是「解脫自在」!

佛陀自己的心早已解脫自在他也希望我們能夠徹底地解脫自在這就佛陀講經最重要目的。所以他在金剛經》裡面一再教導佛子離相,要我們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一旦能「若見諸相非相,即現如來」。

像各位看見的篷子,就是「諸相」當中的一種,如果能夠看出這個篷子不是篷子(若見相非相);這點你能看得出來,就是把它化空了,這一化空,就「現如來」,也就是你的心自由了。所謂「現如來」,就是你的心解脫自在的。所以佛陀講的這段話,是非常實際的,試一試馬上就可以兌現,祇不過他要求得很徹底而已。

我們剛才舉的例子,並不是很徹底地把一切相(見諸相)都看成是「非相」,那隻是一部份而已;雖然只是一部份,我們就已經可以感覺所說真實性!所以佛陀所講的佛法,並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馬上就可以實踐的,你去試一試,立刻知道他講的是對的。

所以我們只要能見到相不是相,就是「若見諸相非相」,那麼你的心自由解脫了。所謂「我們的心就自由解脫了」,就是「即現如來」;所謂「現如來」,就是「來去自由」,也就是這個心是自由來去的。「如來」的意思就是「來」如「不來」,「不來」如「來」,來去自由這就是「自在解脫」的意思。所以了解了「相」是心的牢籠,就必須把它化空,如此心就不會被關住,那麼「相」就不再是牢籠了。

一旦「相」不再是心靈牢籠那是什麼呢?是我們入世度生的工具。

因為相一化空,並不表示就沒有了。大家可能會想,若把金錢看成不是金錢,那不就沒錢了嗎?不是這個意思,你還會有錢的,但你是錢的主人,不是它的奴才,這樣心就不會被錢關住了,不是關在錢牢籠里的奴隸了!此時你是自由自在、自己做主的,是一個自由心靈!所以從錢的牢籠中超出,反而更知道善用金錢、享用金錢這是非常重要的觀點

但是佛教徒通常都容易誤會,以為佛都是無相的、空的,那麼以後就什麼都空空的、沒有了,這樣做佛教徒不是很吃虧嗎?這是佛法的了解有所偏差造成的。事實上,不再被相的牢籠束縛,不再做關在裡面的奴才,反而能夠在相中任運自在,揮灑自如!我們要深刻地體會這件事情。

可是要把相化空是很難的,沒有一修行功夫是化不空的,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把相化空呢?就是把它看假。這並不是說相沒有一點實質,所以是虛假的;而是相對於佛性來說,它就是假的。

如果從相與相之間來比較,它還是實在的,因此牢籠也是實在的。我們之所以要把相看假,就是不要被它關起來;當我們能夠把相看假時,就不被綁住而能超脫出來。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就是一切有相的法。我們應該把「一切有為法」看成如夢如幻、如露如電。為什麼要如此?就是要讓我們的心可以逃出相的牢籠。如果做得到,心就可以逃出來了,那麼相就不再是牢籠了。

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呢?舉個例子大家一聽就會明白,例如你到銀行提款,結果發現拿到的錢是假鈔,你當時的反應是什麼?你一定會都不要了,對不對?不會說:「這個假鈔我怎麼辦啊?」不會想很久,才說不要。

事實上,你一發現鈔票是假的,立刻反應——不要,連考慮都不需要。所以如果你真的能觀相是假的,立刻就不要了,這個相也就關不住你,也就是你把這個籠子丟棄了——這是一個很好的離相方法

如果把相當作是真的,認為錢是真的,人家要從你身上搶都搶不走,你還能丟得掉嗎?一定丟不掉的。因為祇要一把它當作是真的,你就和它粘在一起,拿不掉了;但是只要你認為它是假的,馬上就可以拿掉。這一拿掉,並不是我們不要錢了,而是拿掉這個錢牢籠,那麼金錢對你來講,就不牢籠了,你也不再是金錢的奴隸了;這些金錢就可隨你運用,因為你主人,不會受金錢控制,也就不受這個相的控制了。

從以上的說明,大家一定很容易了解「相是心的牢籠」。要脫開牢籠並不困難,祇要能把它「化空」或「看假」,就能夠脫離這個牢籠。一旦脫離並不表示就沒有相了,「相」還是有的,祇不過你不再是被關在相裡面的奴隸,而是個能夠解脫自在、任運自如的主人——任運這些相,也就是把這些牢籠變成玩具,愛怎麼玩就怎麼玩。

至於「相」是非常複雜的,有各種形式的相,《金剛經》裡面提到「相」有四種層次,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這說明了關心靈牢籠有四個層次,一個比一個抽象、難懂!首先,「我相」是最容易懂的,也是影響最大的,大家大概都被這個「我相」的牢籠緊緊關住。

什麼是「我相」?大家會覺得自己懂,但實際上並不是很懂。「我相」一般人最簡單想法就是「我這身體」。

至於我所解釋的「我相」,並不是只指這個身體而已;「我相」很多,像自己的姓名、金錢名譽等等,都是「我相」。凡是以「我」為立場,也就是站在「我」的立場,所看見、想到和感覺到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我相」;也就是只要是從「我」這個立場做出發點,來想事情和看事情,那麼所想、所看和所感覺到都是「我相」——這樣說明相信大家就可以了解。

如果「我執」、「我相」很強,就很容易和別人的「我執」、「我相」起沖突。因為我們會站在「我自己」的立場來想事情,別人也會站在他所謂的「自己」的「我相」來想事情,那麼他所想的,有他自己的角度、范圍和立場,我們想的又是另一個角度、范圍和立場,所以同一件事情兩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想出來的東西也不同,因此他們如果要共同工作就很麻煩也就是你說的,和他說都不一致,彼此不對胃口,這樣就很容易起沖突。

我們常常看見有些人在爭執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們的感受是什麼?就是對方那個人腦筋怎麼那麼死!究竟是怎麼搞的?他那樣的想法真奇怪!同樣的,對方也是這麼想:你這個人怎麼那麼死板,好奇怪!所以雙方很容易起沖突。

事實上,只要大家都站在「我相」的立場想,事情很難做,經常會爭吵,原因在哪裡?就是人人以自己的立場來想事情,覺得別人的想法不對,自己的才對,彼此沒有交集,在這狀況下,就沒有辦法共事了。

所以一個團體里,如果大家的「我執」、「我相」很重,那麼這個團體事情就做不成了。要如何解決「我相」這個牢籠的問題呢?其實要解「我相」的問題很容易,但是要完全沒有「我相」就很難。我們只要進入「人相」,「我相」的問題就立刻不見了

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感受和想事情就是「人相」,其實我們平常很多人會用這個方法,也很懂得用這個方法。比如說有兩個人在吵架,有一人來勸架,怎麼勸呢?一般人常會這樣說:「你們互相都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嘛!就會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樣了。」這就是「人相」,只要如此,你就了解別人為什麼會那樣做、那樣想了。

這個方法平常人都會用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想事情和感受事情,因此「我相」沒有了。一旦進入「人相」,就可以把「我相」的牢籠丟了。雖然沒有「我相」的牢籠了,此時「人相」又成了一個新的牢籠,但是這個牢籠比「我相」牢籠大。我們教育小孩子的時候,可以善用這個方法

記得我小時候,老師教我們:「小朋友應該同情眼睛的人。」但是這樣講沒有用,我們不會有感覺。所以老師用了一個辦法,他要大家都拿毛巾把眼睛蒙起來一天,讓我們實際去體會一下走路、上廁所、吃飯和做事是多麼不方便;如此一來,小孩子就能夠了解眼睛的人生活真的很苦、很困難,這樣就很自然會同情盲人了。

這個辦法什麼呢?就是用「人相」來取代「我相」,一旦站在盲人的立場去感受事情、想事情,就自動會有同情心。如果一個人是在「人相」的狀態,他是從「我相」提升到「人相」,處處都能替別人著想,那麼他周圍的人自然覺得這個人很好、很體貼,就會非常感謝他。

這樣的人可以做一個非常好的老闆。如果一個社團的領導人,或是一個公司、一個企業的領袖,是在「人相」的階段,他絕對不會拿自己的「我相」和員工的「我相」起沖突,而認為自己的「我」比較大,員工的「我」比較小,所以就用他這個大的「我」來壓人——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的。這樣他的助手和員工一定非常喜歡他,向心力會很大,那麼他們的事業自然很成功。

以上我說的這些話是有根據的,不是推理想像的。所以老闆如果像我剛才說的,能站在「人相」的立場處處替員工著想,那個企業一定賺錢;一個社團領導者,如果也能站在「人相」處事,這個社團一定是欣欣向榮的。

我的根據在哪裡呢?因為我注意到這些事情的時候,偶然看了一本書,這本書美國兩個專門幫人改造企業經營的企業顧問所寫的,在台灣有人把它翻成中文,所以我就買來看。

這本書裡面統計了美國很多企業,其中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有的開始時成功後來失敗,有的開始時失敗後來成功,各種情況都有;他們就把每一個個案拿來研究,想找出來他們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統計分析了很多企業以後,最後得到了一個結論。雖然它的內容不是講佛法,所用的也不佛法語言,可是我一看,覺得它仍在講佛法,因為書中講到一位企業家經營企業什麼時候會失敗?用佛家的話來講,就是「我執」、「我相」(即「自我中心」、「自我意識」或「個人主義」)很強的時候,就會失敗。如果他的「我執」比較淡,能夠進入「人相」的層次就會賺錢,也會成功——所有分析的結果都是如此。

而有人先是成功、賺錢,後來卻失敗了,這乃是因為他先是用「人相」來處事,後來又落入「我相」,所以失敗了。至於先失敗、後成功的人,就是他先是「我執很強,後來經過反省,變得不強了,那麼事業就成功了,全都是如此。

本書作者分析為什麼「我執」、「我相」太強就會失敗,因為一個人「我執」、「我相」強的時候,他經營的重點是放在:這個企業是要「我」把它做成功的,而不是只要讓這個企業經營成功,管他是誰做的,我都很高興——「我執很強的人,不能接受這個想法,因為他的重點是放在「這個企業要我把它做成功的」,所以如果事情不是「我」做成功的,而是別人做成功的,他就覺得沒有意思;也就是站在我執」「我相」的立場來看就一點意思都沒有了。

當一個人經營企業的時候,有這個「是要我把它做成功的」想法後,結果會怎樣呢?別人想幫他成功,他會拒絕,不要人家來幫;因為這樣會傷害到他「是我把這個企業做成功」的想法,所以他不接受人家的幫助。

剛才講的這種人,還算是一個好心腸又公正的人;但是有些人「我執很強,心又不善良、不公正,會是什麼情形呢?就是人家幫了他,他也道人家真的幫了他,使他企業成功,但是他會想盡辦法掩蓋或否定,而說別人沒有幫他,或是說人所的是沒有用的——他就會做出這樣的事情、講出這樣的話來。

幫他的人看他這種態度就不肯再幫第二次了!一定會有這種結果的。所以一個「我執很強的人,做事業或做任何東西都是自己一個人做的。如果「我執」不強,或是站在「人相」的立場來做事業,就會有很多人一起來做。一個人做和很多人做,哪一個會成功呢?這個太簡單了,不用再分析下去,就知道結果了。

從這里我們可以曉得「我執」其實是有害的,而「我相」會限制你的能力讓你事業不成功的。我們想要事業成功,最好把「我執」、「我相」放掉,進入「人相」。雖然完全放掉「我執」、「我相」很難,但是想要進入「人相」是很容易的!

從這里我們就曉得釋迦牟尼佛希望我們把「我執」、「我相」放掉。

然而很多人就想:「哎喲!『我執』、『我相』都放掉,沒有了我,那就什麼都沒有了,這太吃虧了嘛!學佛法又賺不到錢,不太合算。」事實上是你自己沒弄清楚,「我執」、「我相」放掉才會賺錢,因為這個「我相」、「我執」是牢籠就像一隻鳥被關在籠子裡面怎麼會活潑、有生氣呢?只要把籠子打開,讓它逃出去,它就活潑、自由自在來了能力也就變大啦!

所以只要把「我相」這個籠子放掉,換一個「人相」的籠子你就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老闆或主管了,這是非常明顯的例子。所以佛陀不但沒有害我們,反而還幫我解脫自在、了生脫死,甚至賺錢發財,只要你遵守去「我執」的教導。

但是這樣做只到「人相」,是不會了生脫死和成道的,還要進一步把「人相」也放掉。

「人相」放掉以後就進入「眾生相」,「眾生相」是什麼?我只要說明一下大家就可以了解,「眾生相」就像新加坡這個國家,「新加坡」本身就是一個眾生相」,它和「人相」的區別在於「人相」還是一個一個不同的「我」,是站在一個一個不同的「我」的立場去感受事情;而「眾生相」就不是這樣了,「新加坡」本身就是一個眾生相」,你站在整個新加坡的立場去感受事情和想事情這就是「眾生相」。

所以當一個人是以整體國家的立場去感受事情這就是「眾生相」。如果一個人能夠站在整個國家的立場去想事情和感受事情,這個人可以做什麼呢?可以做總理、首相或總統,所以他比老闆更厲害啦!

最大的「眾生相」,應該是人類(人類是一個眾生相」);所以在「眾生相」這個階段是有很多菩薩的,因為菩薩是在眾生,度什麼眾生?就是度「眾生相」。他們是站在整個人類的立場去感受事情,然後來解決問題的;或者是以一個國家的立場去解決問題,所以會很敏感。

一個人以「眾生相」為主的時候,就肯犧牲自己「我相」的生命。當年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時,很多先烈就是為了中國」這個「眾生相」而犧牲奮斗;他們為了救中國,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拋棄。也就是一個人的心在「眾生相」這個階段的時候,就會忽視「我相」,所以連「我相」的生命都是可以犧牲的——這個層次的影響力就是那麼大。

眾生相」很抽象,各位真的能感受到嗎?當真的感受得到時,就可以把「我相」毀了,犧牲了沒有關系,覺得這才是要做事情這樣做才是值得的。我覺得在行菩薩道的政治領袖裡中,印度甘地做得最好。但是這樣還是不夠,還要再上一層,超越「眾生相」。超越「眾生相」會到哪裡?就到「壽者相」;到了「壽者相」,就可以超越「眾生相」的牢籠了。

什麼是「壽者相」?這就難解釋了,但是我還是盡量把它講清楚。

「壽者相」可以是「時間相」,你覺得有「時間」就是有「壽者相」,「時間」是「壽者相」當中的一個。此外,它還是「生命相」。凡是能夠站在一切生命的立場來想事情和感受事情所感受以及所想的就是「壽者相」。也就是站在一切生命,包括人、動物昆蟲、細菌……等所有生命的立場去感受事情所感受到的就是「壽者相」;所以這個相又比「眾生相」更大、更寬闊、更深遠了。

在這世界上,有沒有人在「眾生相」的層次呢?有!雖然他不是完全在「眾生相」,但是他有相當重要的成份是在眾生相」的層面。並不是說其他的相完全沒有,但是他會有相當多「眾生相」的成份。

至於我們目前這個世界上,什麼樣的人是在「壽者相」的層次呢?以我的看法就是那些推動生態保護運動、提倡綠色革命的人也就是反對穿動物皮毛所製成的衣服的那些人,他們是站在「壽者相」的立場來考慮事情的。

這樣的人,是替整個地球和所有的生命來考慮的,他們認為這個地球如果一直污染下去,很多動物植物都會滅絕,那麼人類也會有滅絕的危險——他們考慮的是這一點;所以他們主張不應該為了穿一件比較好看的衣服殺了那些稀有動物這是不對的。因為既然人類有「人權」,動物也應該有「動物權」,所以他們提出「動物權」的想法和主張,這都站在「壽者相」的立場來考慮事情的,如果只站在「我相」的立場,就想不到這里了。

站在「我相」的立場來看就是:我有衣服穿,管它是誰的皮,只要我這個「我相」比較好就好啦!但是站在「壽者相」的立場來想就會覺得:這怎麼可以呢?犧牲其他生靈生命,只不過是為了要炫耀自己的漂亮這是不對的!

站在「壽者相」立場的人會不會對一切動物生命比較好,唯獨對人類不好呢?不會的!他們對人也是友好和善的。如果讓人類這樣污染地球、破壞生態情況繼續發展下去,人類也有滅絕的一天,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他們是以「壽者相」的立場,才會感受到這個危機;若是站在「我相」的立場,根本就感受不到!

釋迦牟尼佛在講經的時候,心胸是非常深遠開闊的,他會考慮到世上所有的生命。比如在《金剛經》中,他曾說:「所有一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種胸襟是很偉大的。

在其他許多經典中,大乘菩薩也常以這種心態啟請佛陀開示:「我為現在參加這個法會的人請問佛陀這個問題,同時也替末世一切眾生佛陀請教」,我們在佛經中經常可以讀到這類句子。

也就是說兩、三千年前我們還沒有出生,那些菩薩在向佛陀請教問題的時候,已經考慮到兩、三千年後的我們,在替我們,甚至更晚生的眾生發問了,由此可知他們的心量是非常廣大恢宏的。可是我們現在經濟發展,只顧賺錢而把地球污染了,後代的子孫能不能活下去就不管了;你看,他們之間的差別多大呀!

所以如果是站在眾生相」的立場來考慮,就會發現很多事情是不對的,不應這樣做。若能從「壽者相」的立場來思考,地球才會永續經營,人類才會一直生存下去;如果大家不從「壽者相」的立場來考慮,人類是有滅絕危機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一旦到了「壽者相」,人是不是變得更偉大、更神聖了呢?這是非常明顯的。

但是「壽者相」仍是一個牢籠,如果還有「壽者相」是成不了佛的,所以要成佛,連最後這個牢籠都要放掉和超越;超越以後就是「無相」,沒有相了!沒有相是什麼意思?就是沒有牢籠了!

到了這個境界,所有的相都是你入世度生的工具,可以任你用了——這種狀況就是佛陀菩提路,乘願再來游戲神通了。

這一境界是不容易達到的,卻是我們修行最終的目標。這個最終極的境界告訴我們:心不能有任何一點點牢籠,不管這個牢籠多偉大,都不能要!如此心靈才能夠徹底自在解脫這就佛陀之所以希望我們學佛原因也就是他為什麼要努力佛教流傳在世間的真正目的

今天的主題就講解到這里,以上三點其實就是《金剛經最重要核心,因為時間不多,無法讓我按照經文仔細講下來,但是我已經把它核心最重要內容向各位介紹了,希望各位能夠欣賞、喜歡,謝謝各位!以上所說的,各位有不明白或有疑問的請提出來,我儘可能為各位解答。

問:剛才您一開始講的《金剛經》,怎麼把「我相」忘掉,那個有講稿嗎?

答:我說法向來是沒有稿子的。你是不是要問怎樣脫離「我相」這個牢籠?很簡單的,我們祇要從「我相」進到「人相」,「我相」就忘掉了也就是只要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感受事情,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感受事情

問:這樣就可以了?

答:就可以了。

問:但還是很難做到沒有「我相」啊?

答:是的!開始先不把「我相」拿掉,站在「人相」就好了。

問:很難啦!

答:站在「人相」,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考慮,不難啊!是很容易的。

問:所謂脫離牢籠,脫離自我,是否可以看成是:好像人看鏡子,一切世上的色相,皆為鏡中形相,所以是虛假的。

答:可以這樣看。事實上這比我剛才講的方法難!如果你已經可以這樣看了,當然是可以的。

問:如何從「壽者相」進入「無相」?

答:這個滿難的,好!我現在就來解答這個問題。如何從「壽者相」進入「無相」?

剛才說過「壽者相」是以一切生命的立場來感受事情和想事情的,這樣仍是「有所住而生其心」的,當然他「住」得非常廣大,也就是「住」在一生命的立場上,這是一種「住心」的狀態,所以還是「有所住」的。

當然他比只是以「我」為立場、「住」在「我相」上面來說,心量要廣大很多;但是他「住」在一生命的立場去感受事情所感受到的這些感覺,就是「有所住而生的心」,所以還是「有所住」的。

那麼要如何「無相」呢?就是「無所而生其心」,也就是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應無所而生其心」。根本就不「住」在任何一個立場,不從某一個立場、某一個根據來的,是「無所住」,也就是沒有任何立場;而沒有任何立場、任何根據所感受到的,以及所生出來、想出來的事情,就是「無相」。

所以能夠做到「無所而生其心」,就是佛。禪宗六祖惠能聽五祖弘忍為他介紹《金剛經》,講到「應無所而生其心」時,他就大徹大悟而成佛了。中國佛教界也承認他是佛,我們怎麼知道呢?因為我們尊《六祖壇經》為「經」,這就表示尊敬他是佛、承認他是佛了。所以怎樣才能進入「無相」?進入「無所而生其心」,就是進入了「無相」。

問:(以紙條發問)「壽者相」是否保護人類生命之物?保護地球環境是否反對殺生?是不是反對吃肉稀有動物那是否相矛盾

答:這里寫的我看不太懂。就是說要盡量保護生命,盡量不吃肉或少吃肉,要愛護生命,這並不矛盾啊!所以我不太懂這個問題,可以說明一下嗎?

問:有害的動物我們是不是要去保護?是不是可以殺呢?

答:我要說明一下,這些站在「壽者相」的立場想事情的人,所關心的是物種」,而不是個別的動物。所以某個物種如果要滅絕了,他們希望加以保護,並不是一隻動物都不可以殺,他們的重點是在保護物種。這「壽者相」也是生命延續相。

此外,在自然界中,不斷有新的物種生出來,也有舊的物種滅絕,這種狀況一直在進行,並不是所有的物種都能一直生存下去。現在物種滅絕的問題之所以會這麼嚴重,是因為近兩百年來物種滅絕的速度太快了,好像是兩百年前的一百倍,滅絕得太快了,問題是在這里,所以不是單純的殺生問題。

佛法講的殺生,重點還是放在個別動物,一個一個的生命上,而不是指物種的延續。現在熱衷生態保育運動的人他們的重點是在物種的延續,而不是一個一個動物生命(每一個個別生物生命都是會生會死的),所以我說他們是「壽者相」,原因在這里。好!這個問題回答到這里。

問:上師講做生態保育和環境保護的那些人是在「壽者相」,是不是?

答:他們是在「壽者相」這個層次我這麼講,只不過為了讓各位了解什麼是「壽者相」,並不是要標榜這些具「壽者相」的人多偉大。因為「壽者相」很難了解,所以我想舉一個大家都可以了解、掌握的例子,所以就以他們為例。

他的問題是說這些主張環境保護的人,好像滿高超、滿善良的,但那是他們的生活環境允許之下,才會這樣做的;如果他們的生活困苦,連自己「我相」的生命都快不保了,恐怕也顧不了那麼多,還是會去殺害或不保護這個生態環境的——沒錯,這是可能的。但是也可能有人不這麼做,雖然沒有錢,卻仍然堅持環保的理想,這種人就比較特別而顯得難能可貴了。

問:總結一句話,對任何相都不執著就是「無相」,對嗎?

答:對的。

問:我們想要做到「無相」,必須經過「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嗎?或是直接可以達到?

答:如果你有辦法,當然可以直接達到,不需要經過每一個階段;但是我今天不能這樣子講,因為我這樣講,一下子就講完了,大家就沒有機會了解《金剛經》中四相的真義了。

問:原始佛教與現代佛教有何不同?

答:我現在不管它是古早的佛教或者是現在的佛教我想沒有辦法時間來劃分他們有什麼不同;如果要用時間來劃分,那麼他們的不同就只是時間前後的不同而已。

所以我們只能說原始的佛教和現在的佛教,只要它是正確的,那麼在基本心性或佛性上,應該是沒有差別的;但是在外形上會有差異,因為時代不同,外形就會改變。也就是為了要適應環境、適應現代的社會,所以在外相上會作調整和改變;但是它核心佛性這個特質,是不可能有差別的。

問:根據近代學者的說法,阿彌陀佛類似波斯太陽神的傳說,所以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法師對此有何看法

答:我的看法宇宙是有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並不是捏造的。

問:請您詳細解說如何從「壽者相」進入「無相」的境界

答:我試著來講,也就是要講「應無所而生其心」,怎麼樣做到「應無所而生其心」呢?要做到「無所住生心」是很難的,這也是《金剛經》最難、最深的地方,但是我試圖來解說一下。

我們平常的思考方式都是「有所住」的,比如說肚子餓就想吃東西我這個想吃東西的心,是因為肚子餓而生的,所以這個「想吃東西」的心,就是住在「肚子餓」的這種狀態所生出來的。

我這樣子解釋,各位就會知道,大家平日所思所想,全都是「有所住而生的心。那麼我們有沒有「無所住」而生出來的心呢?是不是一萬心念裡面有一個,或者是百萬個心念裡面有一個?只要有一個,我們也可以曉得嘛!

是的!我們有些人是有靈感的,如果你也曾經有過靈感,那個靈感就是「無所住」而生的。因為我們這些靈感都是沒有根據突然間就生出來了,沒有什麼理由——這樣子的心就是「無所住」的,也就是沒有根據的,不知道為什麼,講不出什麼道理有些人靈感很多,就是他比較容易有這種「無所住」而生的心。

我們要如何進入「無相」的境界呢?不一定要從「壽者相」這個程度進去,只要離相就可以去了。至於我們要怎麼做呢?就是去實行,《金剛經》希望我們做的一件事情——視一切相如夢如幻,慢慢地就可以進入「無相」了。

有一辦法,也是《金剛經》裡面的,那就是《金剛經》中最常用到的句型:「是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

譬如經中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果你能夠做到「是名莊嚴(佛土)」,這個「是名莊嚴(佛土)」的心,就是「無所住」而生的;所以我們可以應用《金剛經》的「是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的方法來離相。

佛說莊嚴佛土」,就是等於「沒有莊嚴佛土」,如此就無相了,就沒有被「莊嚴佛土」的相給關住、綁住了。但是「莊嚴佛土」要等於「沒有莊嚴」,這會令人想不通啊!是不是?

之所以想不通,就是你的心所住;一旦「有所住」的心息掉了、停止了,這一停止,你心裏面就覺得空空的,此時你的心就是「無所住」而生的心,這就是「是名莊嚴(佛土)」。「是名莊嚴(佛土)」就是空空的,沒有相了,腦筋也停頓了,其實是心靜來了這就到了無相。希望這樣講能夠解答你的問題。

問:我們沒有必要去研究如何從「壽者相」進入「無相」,應該就直接進入「無相成佛;但仍要回來度眾生,仍要以「壽者相」的姿態出現,順其自然就可以了,不知上師以為對嗎?

答:是可以的。我以前講的「攝心內證的方向」就是這麼做。而我今天演講的主旨之一,是要讓大家認清《金剛經》中四相的真正的內涵是什麼。至於我所講的一步一步離四相的步驟,是提供另外一種修行方法

問:作為一位佛教徒應如何提升自己?

答:多讀《金剛經》,能夠把相的牢籠丟掉,能夠從相的牢籠里逃出來,逃得越徹底,就提升得越高。

問:學佛拜佛有何不同?

答:學佛是我們要去實踐、去恢復自己的真如本性」,也就是恢復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在學佛。至於拜佛學佛當中的一個活動和方式

問:請問是否對一切事務毫不關心,才算是「無四相」?

答:不對!對一切事務不是毫不關心,而是不會被這些事務所牽絆、限制;也就是一切事務和一切相都不能牽絆、拘束或限制你,這些「相」對你來講就不牢籠了,這樣你就可以在相中自由自在地進進出出,自由活動,而不受到影響,這才算是「無四相」。

問:由「我相」進入「人相」,由「人相」進入「眾生相」,再由「眾生相」進入「壽者相」,最後由壽者相進入「無相」,那麼進入「無相」便是心中無拘無束、 無煩勞、如如自在嗎?

答:是的!就是如此。

好!所有的問題都沒有了,今天就到這里。

資料記錄-鍾福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