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金剛經》的實踐-建立人間凈土

金剛經》的實踐-建立人間凈土

梁乃崇教授

作者簡介】

梁乃崇教授,原為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及清華大學物理系合聘教授師承圓覺宗華藏上師,深心修持,體悟自性,得師印可。

1983年創立「新竹明星諾那精舍」,公餘指導學子修習佛法,並講解《金剛經》、《圓覺經》、《華嚴經》、《維摩詰經》等重要經典。1988年創辦「圓覺文教基金會」,擔任董事長,致力於佛法與現代知識之融合,以為入世接引眾生橋樑。自1990年以來,曾舉辦多屆「佛學科學」研討會及講座,為劃時代的創舉。近數年來,專心於海內外弘法,啟發眾生開顯自性,成果卓著。2000年更創辦「中華圓智學會」,擔任理事長,期將人類文明提升至廣大圓滿境界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金剛經》的實踐」,副標題是「建立人間凈土」。

金剛經》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也是禪宗最根本的一部經。在《金剛經》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句型貫穿了整部經典譬如說:「莊嚴佛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說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這個「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的句型,從頭到尾貫穿了整部《金剛經》。也可以說:《金剛經》的內容,其實就是在講這個句型。我今天要講的不只這個句型,因為這還只是對《金剛經》的了解,今天既然把題目定為「《金剛經》的實踐」,意思是要去實踐這個句型,而不只是了解而已。

關於實踐這個部分,唐朝的禪宗行者已經在身體力行了。《六祖壇經》最後的〈咐囑品〉中,記載六祖曾經教他弟子一個「三十六對」的方法,這三十六對是什麼呢?就是大對小、長對短、黑對白……諸如此類的對法,總共舉了三十六種。這三十六對就是《金剛經》的句型。像《金剛經》講大即非大──非大是什麼呢?就是小;長即非長──非長就是短;白即非白──非白就是黑。所以六祖的三十六對,事實上就是《金剛經》講的「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就是把兩個相反的東西兩個極端的相拿來對。這麼一對,產生的效果什麼呢就好像陰電和陽電,兩個合起來就沒有電,對消了。對消了什麼?就是對消了它的「相」──陰電這個「陰」的「相」,陽電這個「陽」的「相」;是把「陰」和「陽」這兩個「相」對消了。所以我們講到佛法的「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其中「莊嚴是一個「相」,「非莊嚴」也是一個「相」,兩個是完全相反的「相」,用一個「即」字把它連起來的時候,就是要這兩個完全相反的「相」相等。既然說它們兩個「相」是相反的,當然就不相等;但是現在又要強迫它們相等,這就是《金剛經要做事情

※把相反的「相」拿掉,本質就顯現了

至於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才可以相等呢?就是它們的「相」必須全部拿掉。所以「莊嚴」的「相」要拿掉,「非莊嚴」的「相」也要拿掉。就「相」而言,它們是不相等的;要讓它們相等,只有一辦法,必須把兩個相反的「相」拿掉。拿掉了之後是什麼?它們的本質就顯現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本質,也就都有它的本性在裡面。正如同康德這位德國哲學所說的:大凡物體都有它的「物自體」,也就都有它的本性。「物自體」我們沒有辦法接觸到,所能接觸到都是物體的「相」,這是康德已經了解的事情。那麼《金剛經是在做什麼呢?就是「莊嚴」這件事情有一個「相」,「非莊嚴也有一個「相」,這兩個「相」根本是相反的,現在要讓它們相等,那隻在一狀況下可以達到,是什麼狀況呢?就是把它們的「相」全部拿掉──「莊嚴」的「相」拿掉,「非莊嚴」的「相」也拿掉,剩下「莊嚴本性」和「非莊嚴本性」,在本性這個層次就進入無分別,此時它們才是相等的,所以《金剛經》最後才說「是名莊嚴」。它講「是名莊嚴」的時候,是講它們的「本性」──這就是《金剛經》的句型在理論上的解釋。

當我們不懂這個理論,讀《金剛經》的句子時心中有什麼反應?一讀到莊嚴即非莊嚴」(莊嚴就是不莊嚴),腦筋就打結了,不曉得是什麼意思。也就是我們的「識心」一下子就停頓了,這個時候心就靜下來,就「空」了。我們靜下來的這個「心」、空了的這個「心」,感覺到空空的,什麼形相也沒有,於是一個「空無的心」出現了,這個「空無的心」就是「莊嚴本性」,也是「非莊嚴本性」,這個時候就已經自動地體驗到「是名莊嚴」了。

※「不懂」就是代表你的心空了

我們學佛不就是希望能夠把「心」靜下來,希望修得禪定嗎?禪定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不就是把「識心」、「妄心」歇下來嗎?而我們念《金剛經》這些句子的時候,只要這麼一念,心就靜下來了,不是就已經收到禪定效果,達到了禪定希望企及的境界?只是大部的人都不認同這個事實,反而覺得「我就不懂啊!」不懂就對啦!就是要體會這個「不懂」。「不懂」就是代表你的心「空」了、「無」了,修行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以上是我對金剛經》的實踐所做的解說。這樣的實踐其實還是一個淺層的實踐,讀《金剛經》時自動會有的反應;至於深刻的實踐,是要更加努力的。我就講一下自己在實踐《金剛經》的時候,第一件能夠真正做到的事情。我剛開始讀《金剛經》時,無法了解經中的深意,那時候我一直想要了解「時間是什麼?」我試著從物理學的角度去了解,雖然能夠分析時間、運用時間、測量時間,可是就是不知道「時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我讀了很多有關時間的論文,沒有一篇論文能夠解答這個問題。那個時候我正好學佛,就想要用佛法方式去了解。正好《金剛經》裡面又講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咦!這不就是在時間嗎?所以我就想從這裡面去了解。

※沒有心念也就沒有時間

當然剛開始也是沒有頭緒,後來就開始靜坐,在靜坐的當中,就讓我體會到「時間」的本質。因為靜坐就是把心念靜下來,當我靜下來的時候,「雜念」就愈來愈少,少到一個程度就可以數了。如果心太多了,是無法數的。因為它像煙一樣多,要怎麼數?當心念少到可以察覺它一個一個出來時,你就可以數了。一旦可以數心念的時候,會發覺心念愈來愈少了。少到後來,一個心念來了,要隔很久才能數到第二個心念,那中間就有一個空檔沒有心念,一個心念都沒有。就在此時忽然間我就了解了:啊!原來「時間」就是指這個東西

我了解了什麼呢?了解「心念」完全沒有了,「時間」就完全沒有了。此時我問自己一個問題假如我們這個世界什麼都不動,什麼心念都沒有了,那還有沒有「時間」?我這麼一問以後,發現原來要有時間」,一定要有變動。不管你是心念的變動也好,外面物體的變動也好,一定要有變動。如果所有的變動都沒有了,也就是全部都靜止不動那就沒有「時間」了。實際上的體會是在我心念靜止下來的時候,發覺如果我的心念一直都不起來,這個時候根本就沒有「時間」;而心念一起來,「時間」就出來了

為什麼「時間」會出來呢?這也很容易了解:因為你第一個心念來了,過去了,就是「過去心」;現在又再起來一個心念這就是「現在心」;還有一心念將要出來,那就是「未來心」──過去、現在、未來,這幾個心的次序一點都不會亂,一定是這樣排列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時間」就是這個次序,心念事情出現的先後次序。當有這個先後次序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時間。但是如果這些心念都沒有了,沒有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哪來時間?同時所有的東西不動了,人還會老嗎?當然不會,因為不會變,你的面孔始終是停留在現在,所有的東西都不會毀壞。不變就是不會壞。所以當事事物物靜止不動的時候,我們會發覺沒有時間了,這麼一來,很自然讓我們有一感覺:那不就是一個永恆的時間嗎?所有的東西都不會壞,我們人也都不會老,這就是永恆!

※永恆是時間的本質

就在這個時候,我了解了《金剛經》。因為套用《金剛經》的句型,就是「時間,即非時間,是名時間」──這句話平常是不可能成立的,只有在什麼狀況下會存在呢?就是在「永恆的時間」這樣的條件才可以成立,因為「永恆的時間」就是「沒有時間」。這個時候我才了解,原來《金剛經》講的「是名」這個狀況,就時間這個例子而言,它就是永恆的時間。永恆的時間代表了「是名時間」,也就代表時間本性、本質。所以原來「永恆」是時間的本質、本性。當懂到這里的時候,我才了解了《金剛經》。

當時我能夠做到的只有「時間」這個例子我覺得我了解了《金剛經》想要表達的狀況。繼明白「時間」的本質之後,慢慢地我也會解「空間」的問題,了解了它的本質。可是其他的例子我就沒有辦法了解──當然我所謂的了解是真正能夠實踐,而不是機械式地套用一個句型,那是不能實踐《金剛經》的。

後來我又功夫來了解「我相」,那時候做起來還不太困難,因為我所學佛學有一個「觀想」的過程,其中有一要做的是觀想把自己放大,要放大到多大呢?要放大到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要放大到整個宇宙都是「我」。我真的照那樣去實踐的時候,發覺一件事情:當這個「我」放大到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時,所有的別人都不見了,都被「我」涵蓋了。一旦真做到的時候,會發覺原先的「我」就破掉了,那個原本定義的「我」本身不復存在了。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沒有別人,你這個「我」還能成立嗎?當然不能成立了呀!要有所謂的「我」,必須還要有你、有他,才能對應出所謂的「我」;而當別人全都不存在了,都歸於「我」了,大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原來的「我」就消失了,那個「我」的定義就不成立了。這個時候我才曉得:「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原來那個「是名我相」,是整個宇宙都是「我」,已經沒有別人了,因此原本的「我」也就不成立了──這是我了解的第三個例子

※《金剛經要在生活中實踐

當我會解「時間」、「空間」和「我相」的問題後,就愈做愈會做,但每一個都是要很辛苦的,經過相當的努力才能夠做到。而《金剛經》的句型是要實踐的,不是照著念就算了的。因為照著念一念,並無法達到那個狀況,想要達到那個狀況,是要經過奮鬥的。

後來有機會我再探討,什麼是「迷信」?什麼是「一心凈信」?在不斷的探討中,我又懂了一些事情,懂了什麼呢?「信即非信,是名信」,這個「是名信」,要有什麼條件呢?要做到「信」就是「不信」,這才是「一心凈信」。這要怎麼做呢?我舉一個例子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會,比如說我姓「梁」,而且我相信自己姓「梁」,已經相信到不必去相信,這就是「信即非信」──這樣子的「信」才叫做「一心凈信」。如果對於我的「姓」,我還要相信,沒有達到可以不必去相信,我還得告訴自己必須相信我姓「梁」,如果這個狀況出現的話,是不是我有問題啦?什麼問題呢?不是我的頭殼壞了,就是我的身世有問題,對不對?所以《金剛經》所講的「一心凈信」,就是要信到不必要去相信。前面那兩個例子各位聽了以後,或許有些人還不知道我在講什麼,這個例子聽來也許更加淺白而實用。我們可以說《金剛經》不只是一個理論,而是要在我們日常生活里一個個努力去實踐的。

當我了解這一點的時候,就回想這些年來我們所做的一些事情第一個是大家知道的,我們曾舉辦五屆「佛學科學研討會」,並出版了論文集;現在又發行了《佛學科學》期刊,這是在做些什麼事情呢?以《金剛經》的角度來看,佛學當然是佛法科學則是外道,它不是佛法嘛!而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就是在做「佛學,即非佛學,是名佛學」,是不是?所以我們辦這個期刊,其實就是在實踐《金剛經》。我們讓這兩個極端相反、彼此原不認同的領域相互溝通,因而發覺它們之間其實是相通的,很多地方是一致的。現在我所做努力有一部份已經有成果了;有一部份還在努力還在進行中,這不就是在實踐《金剛經》嗎?

此外,我們也提出了貢獻即報酬」的財富定律貢獻是付出去的,而報酬是要賺進來的,這兩者本是截然不同的啊!當我們了解「貢獻即報酬」,不就是「貢獻,即非貢獻,是名貢獻」,豈不是又在做相同的事情嗎?

※人們天生喜歡故事過程

那麼,我們再想想看,每一個人的一生,從出生之後,慢慢成長、茁壯,後來又再衰老,最後的結局一定是死亡──從生到死,中間不是有很多歷程嗎?我們常常會為小孩子講他們喜歡聽的故事,就是一個小王子被人家陷害了,他經過多少奮鬥,把壞人打敗,最後終於把王位奪回來了──這是一個從失敗走向成功的故事。這失敗和成功又是金剛經》的「失敗」,即「非失敗」。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喜歡這樣的童話故事啊!我們喜歡的是究竟是他前面的生,或是前面的失敗,或者是他後來的成功呢?其實我們對這兩個極端的「生」和「死」、「成」和「敗」未必喜歡,我們喜歡的是中間的過程。這中間過程是在做什麼?就是在實踐《金剛經》,讓兩個非常極端的「相」,或是兩個非常極端的「結果」相等,也就是讓兩個極端相等。我們有興趣的是讓它們相等的這個過程而不是結果。我們每一個人不都是在奮鬥嗎?開始很艱苦,後來奮鬥成功了,中間的奮鬥過程就是故事,就是大家最喜歡聽的故事,或是最喜歡看的戲劇。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演一個故事,以我的了解來看,每個人事實都在實踐《金剛經》,都是把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當然,有些皇帝開始繼任的時候,國家很興旺,可是在他的手上最後卻搞到滅亡了,也有這樣的故事。而大家喜歡看的不是它滅亡的結果,而是中間的過程──這使我覺得很好笑、很好玩,原來人們是喜歡金剛經》的,而且這個喜好是天生的。

我們再來看看人間佛經常說:「三界如火宅」,住在火宅里的人,總想趕快逃走;又說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更想趕快脫離;還說我們這個身體是臭皮囊,要趕快把它丟了──這是一套離世、棄世的說法。又另有一說法,是要「建立人間凈土」。要建立人間凈土,在火宅里、惡世里怎麼建?這兩套想法矛盾的。就我們現在所知,這個世界的確不夠美好,有許多不圓滿地方,可是我們可以把不完美的建造成完美也就是我們可以莊嚴佛土。這個佛土不莊嚴不清凈,但是我們可以把它變得莊嚴清凈,這不就是「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嗎?我們如果能夠運用《金剛經》的力量──它是一個自然力量,是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有動力──就能建立人間凈土就像我們那麼喜歡看戲劇、小孩子喜歡故事一樣。事實上,這些都代表了我們人在天性上,就是要去實踐《金剛經》的。我們最好的實踐方式,就是把這個不理想人間,建造成人間凈土──這中間建立的過程,就是在實踐《金剛經》。

人間是最適合修行成佛

在我想藉這個機會,和各位一起來思考建立人間凈土的構想。我們不要以為人身不重要,在我的眼中看起來,我們人是六道之中最重要、最尊貴的。為什麼會這樣講呢?我們都知道在佛經講到一件事情,就是彌勒菩薩的降生。彌勒菩薩早已經是等覺菩薩也就是一生補處了,但卻沒有辦法在兜率天修成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找一個機會降生人間,有了人的身體以後,才能修成無上正等正覺經典里既然這樣寫的話,就顯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大家不要輕易忽略了:無上正等正覺天上是修不成的,一定要到人間才能完成!那就表示人間是最適合修成無上正等正覺環境,沒有比這個地方更適合了,連天道都不如我們人間!而且佛經裡面也講「成佛人間」,不是在天上。既然人間這個地方是這麼適合修行環境,我們為什麼不把它改造得更好一點呢?為什麼不知珍惜而要趕快逃離呢?這不是和法界真理相違背了嗎?所以我們目前必須要做的是人間改造得更好,讓宇宙所有的生靈都願意來人間投胎、修行

天上午的演講是介紹「中國女紅之美」,原來以前中國婦女用一雙巧手,把美在日常生活中生動地呈現出來,不但美化了環境,也轉化了心境,可惜的是都被現代的人給遺忘了。這些美的境界就是我們希望達到的嗎?為什麼不好好善用智慧,在生活中創造出真、善、美呢?當外在環境能夠改造得更好,而我們又把正確修行方法留下來,這世間就會有更多人修行成功。而彌勒佛才能夠有一個好的環境來降生,甚至於會出現很多彌勒佛也說不一定。

或許有人會問:「修到無上正等正覺以後,會到哪裡去呢?」一般的想法好像修成了之後,應該回到佛的世界去──其實不然!既然人間已經是凈土了,這里就是佛的世界,一旦修成了以後,還可以再來啊!這樣子的話,有經驗的、成功過的人就會來得更多;那些還沒有修好的人,不就有更多更好的老師、綿綿不斷地來教他們、幫助他們成功嗎?如果像現在一般的想法,修成以後就走了,不來這個五濁惡世了,那麼留在這里的人,就愈來愈沒有人懂佛法愈來愈不會修了。我想大家都不願見到這個狀況出現。我們既然了解了人身尊貴與人間的重要,假如大家都認同「建立人間凈土」這個理想,那麼在想法做法有了這樣重大的改變之後,我相信會創造出更好的成果,我們的世界將因此而改變,並且日趨真、善、美。

※建立人間凈土就從家庭開始

大家或許會想:「人間凈土」的構想太偉大了吧!其實做起來並不困難,我們可以從最小的單位開始,也就是可以從一個小家庭開始,從夫妻兩個人開始,就可以建立一個人間凈土;以後有了孩子,又可以把孩子算進來。你也可以在工作的場所,和你的同事開始建立,最後把整個公司都變成人間凈土;同樣地,你也可以關心周遭的人們,大家同心協力,促使人間凈土早日實現。

我們今天成立「中華圓智學會」,真正想做的是什麼?回顧以前,我們在佛法修行上做了很多努力,並把這些修行經驗,儘力分享給世人。我們舉辦了「佛學科學研討會」,因為現在是科學時代在這個時代想要建立人間凈土,必須要了科學。我們也提出「貢獻主義」,因為要建立人間凈土,必須了解現在人類經濟活動方式,還有什麼部分必須修改、調整,才能實現這個願景。同時每個月我們在月涵堂舉辦公益演講,邀請一些有專門學養、經驗豐富的人來講述怎麼樣讓我們生活更趨近真、善、美。由這些有經驗的人把他們的成果、經驗匯集在這里,提供給各位參考。

※我們為人凈土做了許多准備工作

這些活動我們已經做很久了,當我們開始做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而做,到最近我們要成立「中華圓智學會」的時候,才發覺原來都是為了建立人間凈土在做准備的工作。我今天很高興地向各位說,「中華圓智學會」就是我們想建立的一個人間凈土,希望有心建立人間凈土的人士共襄盛舉。大家把自己的才能奉獻出來,這個人間凈土就會繼續擴大。如果各位今生修行還沒有成功,下輩子還想找一個修行的好場所,歡迎投胎到人間凈土來繼續修行;已經修行成功的人也歡迎再來投胎做人,繼續為人凈土貢獻心力

人間是一個美好地方,可以讓我們完成修行的使命,同時又讓這個世界宇宙愈來愈趨近真、善、美,而且綿遠流長,永不斷絕。那麼,大家就不用擔心百年之後魂歸何處了。今天我的講題就報告到這里。

資料記錄-張春美

資料整理- 梁玉明呂秀玉左慧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