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理性與感性

理性感性

梁乃崇教授

當我們恢復感性直覺(feeling)的同時,也會理性有所幫助,因為恢復感性直覺就是接近空無,就有能力接受不同的假設,不會受到立場、假設的控制,這個時候才能夠無相無不相」。

各位先生、女士:今天我要報告是有關「理性感性」的一些心得。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學理工的人比較理性,學文史的人比較感性也有一些書提到左腦、右腦功能各與理性感性關聯,今天我所要講的則是自己的看法心得。首先要說明的是理性感性都是我們心性很重要的部分,而統合這兩個部分的是直覺」。早期人類文化比較重視感性理性則是最近三百年來科學發達以後才提倡的;依我的看法這兩個源頭都是直覺」。

理性這個部分,對我人類很重要的,一般人會認為理性是理則學,或者是哲學思維和邏輯推理。如果一個人的理性比較強,指的就是思維清晰,邏輯推論清楚,做事有條理。給人感覺是理智、冷靜,或者是所謂的「酷」,比較傾向機械化,缺少感情和人味,但是我覺得這是理性了解不深之故我對理性看法稍有不同,理性給我感覺是明智。因為我的是理學,在理性思維這方面檢討得比較深刻一點,對於論證推理也考慮得比一般人多一些;此外我還學了佛法學了佛法以後,對於理性的了解更透徹,比科學原有的了解更有深度。

推理之前,一定要有假設

理性」是理則學或形而上的思維,這樣的思維本身是很抽象的事情。西方關於思維推理這方面弄得很清楚,在思維推理、邏輯論證之前,一定先做了「假設」,有時候不叫它「假設」,而叫它「公設」、「預設」,甚至是「立場」。這些不同的名詞指的都是「假設」,在我們推理之前一定先要有「假設」,否則就沒辦法推理。「假設」、「推理」、「結論」這三個過程,在西方的哲學科學是弄得很清楚的。如果沒有「假設」就沒辦法「推理」,當然就不會有「結論」,所以要「推理」必須要先有「假設」,有了「假設」才能「推理」,有了「推理」才有「結論」。思維是在「推理」這個部分,不是「假設」這個部分,我們定「假設」的時候,不靠思維,所以我們講理性是屬於形而上的思維,指的是推理這部分,不是假設的部分。

假設有很多種,可以多到無量無邊,每一個人可以選擇不同的假設,不同的假設經過同樣的推理,得到的結論不同。甚至改變假設,就可以得到任何結論。如果有人說,經過詳細推理,得到的結論,一定是真理,這樣的說法是錯的,因為不同的假設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所以重要的不是推理,而是假設。這個道理西方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很早就知道了,東方就比較不清楚,常常將推理所得的結論視為真理。視為真理就強迫別人接受,這樣就可能鑄成大錯。所以經過詳細思維推論的東西,就信以為真,是很危險的。

科學對這樣的狀況是怎麼處理的?科學辦法是用「實驗」來檢驗,所以有人說: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就是用實驗來檢查結論對不對,如果實驗的結果跟推理的結論一致,那麼這套理論就是對的,也可以說這樣的假設是對的。但是人文方面的學術,例如社會、歷史、哲學思想等,是沒辦法做實驗的,所以就沒辦法用實驗來檢驗。這就是近三百年來科學有如此長足進步的關鍵。而其他人文科學因為沒有一個客觀的檢查辦法,因此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知道誰是對的,所以發達不起來。曾經提出來的科學理論多得不得了,現在留下來的科學理論,都是經過檢驗存活下來的,奇奇怪怪的錯誤理論早就被丟掉了

實驗牽涉到測量與認知

但是用實驗方法來檢驗,是否就很完善沒有問題了呢?相對於不能用實驗來檢驗的學術而言,已經很好了,但是還是有缺陷。第一個,就實驗的觀點來看,科學的實驗有一條件,就是實驗必須重複,一個理論不是只做一次實驗,證明是對了就可以,而是要能夠一遍、兩遍、三遍,一直做下去,都證明是對的。第二個,不只一個人做,而要別人做的結果也一樣,才能成立。重複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如何定義重複?比如:一個實驗,我今天在這里做,明天在那裡做,我們說這兩個是一樣的實驗;當我們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是做了一個假設,就是兩個不同的地點,其空間性質是一樣的;同時還有另一個假設是,今天這個時間明天那個時間是沒有差別的。至於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時間是否性質都一樣,沒有人知道,只能假設,這個地方我們都習慣把它看成一樣,所以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但是對中國研究風水的人而言,就覺得有問題,時間、空間不同,怎麼能算是一樣的實驗呢?時間、位置不同,命就不同啊!風水就是不一樣啊!所以科學在做「實驗」這件事情上面,為了要定義是一樣的實驗,就必須做很多假設,而這些假設並不是思維所得

此外,實驗還牽涉到兩件事情:「測量」與「認知」。實驗必須要測量,做測量就牽涉到人的認知必須要有人的認知才有測量,因為測量的結果完全靠人的認知,沒有認知就沒有測量的結果,而認知又是落在「假設」層次。很多宗教說我們的神才是真神,別人的神是魔鬼,這是信仰層次;一碰到信仰,就沒辦法檢驗,弄到最後就只有打仗,把別人打敗了,我就是真的,別人是假的。甚至同一個宗教,同一個上帝,但是認知不一樣,就會分成不一樣的教派,這些「信仰」問題全部出在「假設」層次,使得我們無法鑒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探討「假設」是怎麼來的?面對「假設」應該怎麼取捨、選擇?這個問題就超出了理性科學的范圍。

這個部分就我的了解,佛法辦法處理,而一般的哲學科學沒有辦法處理。佛法遇到這個問題是怎麼處理的呢?《金剛經》教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不要住任何立場、假設;有所住是有立場、假設。理性思考的歷程是假設、推理、結論,這個過程是有所住而生的心。佛法則是不要假設,從空無生出的心就是無所住的心,而那些無窮多的假設,不是思維推理出來的,不是實驗證明出來的,是從空無中生出來的,完全沒有根據就蹦出來了。所以假設就是無所住而生的心,可是一般人都忘了這一段。我曾經在一文章中提到,我們蓋房子的時候,都要找一個基礎,最大的地基是地球,但是地球本身是懸空的,完全沒有基礎。我們推理的時候,要找一個根據,沒有根據也要造出一個根據來,那就是假設;然後推理得到結論,整個科學理論就是如此建立出來。如此一看,假設也是如同地球懸在空中一樣,要能夠體會到這個程度,必須透過佛法才能夠反省到這個深度。

執著假設讓智慧受到限制

既然假設、立場都是莫名其妙生出來的,我們就不必堅持一定要假設一,而不要假設二。我們可以做任何的假設,那就是「無相無不相」,「真空生妙有」的情況。一個人只擅長用假設一推論得到結論一;或者用假設二、假設三,得到結論二、結論三,就已經很有學問,很聰明了。但是如果我們把心打開,可以有n個無窮多的假設,展現無窮多的結論,這就佛法所住而生其心般若智;也是六祖惠能一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萬個結論,這時候人的智慧就展現出無法想像的廣大。

通常人沒有智慧是因為堅持了某一個假設,不肯接受另一個假設推論出來的結論,智慧就受到了限制。如果所有的假設都可以接受,讓它自由發展,智慧的選擇性就多太多了。這個部分電腦沒有辦法做到,因為電腦沒有辦法選擇不同的假設,假設是人給的,只有具有佛性的人,有空無的心,才可以生出假設。嚴格來講,每個人都有空無的本性,可以生出智慧,之所以沒有智慧,是自己被空無的心所生出的「假設」給限制了,只局限在某幾個假設、立場的小圈圈內,就變成了鼻子、小眼睛;所以如果想要開發理性的潛力,就只有學佛,像六祖一樣,學會《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開發潛力。學了佛法之後,可以到空無之境,又可以回頭檢討理性科學,這種狀況就像一個人在地面上走,然後又可以飛到空中俯看下來,再到地面走一走。如果一個人可以飛上去看,跟另一個只能在地面上的人,哪一個有優勢呢?哪一個有智慧呢?答案是很清楚的。

美與愛的基礎感性直覺

接著講「感性」,感性的是什麼呢?就是藝術創造性的意境和感情等。像文學作品、藝術創作、音樂作品都可歸類在感性部分。感性部分一個是美,另一個是感情。美與感情在我們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缺少了它們,人生就變得暗淡無光,也就是說感性人類是非常重要的。剛才講理性的時候,講到推理的基礎在假設,而美與感情基礎是什麼?我舉一個最簡單大家都經歷過的實際狀況來說明。

一對男女戀愛,愛得難分難解時,他們戀愛之前是什麼?大家回想一下自己談戀愛經驗,在愛對方之前是什麼?我問過不少人,所得到的結果是:先有好感。所以愛之前是先有好感,有了好感做基礎再生出愛,所以好感是愛的基礎。好感跟愛一樣嗎?有人認為差不多,其實差滿多的;尤其愛到難分難舍的時候,愛跟好感是完全不同的。最大的區別是愛會想念,但是好感不會有想念的渴求,所以好感不是愛。雖然愛是從好感生出來,它們相關聯,但是性質完全不同。如果再追問下去,好感又是從哪裡生出來的?它的基礎是什麼?這么一找下去,就是感性直覺(feeling)。

好感屬於feeling,但是feeling是不是愛?不是。好感不是愛,但是愛是從feeling生出來,也可以說是從好感生出來。當有了愛以後會發展成什麼狀態?我們觀察兩人相愛以後,接著就會把對方鎖住,婚姻制度是一種鎖住對方的辦法,所以愛到後來,就變成「十二因緣」的「取有」;或者就是一般人所講的佔有、控制。一發展到取有、佔有的階段,還有沒有感情呢?沒有了,感情見了,只有權利、義務責任得失就會有誰欠誰、不公平的爭執發生,整個發展歷程就是這樣。所以愛一變成佔有,愛就消失了,同樣的好感一變成愛的時候,好感也沒有了。

從feeling演變到愛,再演變到取有的發展過程你會發覺有一個特色,就是越來越具體和簡化。反過來發展則是抽象、無形,但是內涵豐富。可見人們經常產生矛盾,心裏面想要的是豐富,可是做出來的卻是簡陋而具體,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感覺家庭生活乏味的原因。凡事太具體、簡陋了,當然乏味;要豐富有趣只有一辦法,往好感、feeling的方向回溯過去,一旦回到feeling的層次感情才是空靈開闊而豐富的,否則就是焦慮而帶有怨恨的。如果我們想要提升感性能力,只有回到感性直覺(feeling),一旦恢復feeling,感情就可以保持空靈而不會落入佔有、控制的簡陋層次

我觀察過不少人,包括我自己,發現每個人心靈深處所要追求的是感性直覺,但是做的時候就莫名其妙變成了控制。尤其時下的青年男女戀愛,根本不是談戀愛,而是獵取。男生追女生的時候,基本的行為模式是獵取,女生則是陷阱,讓傻瓜獵物掉進來,這些都不在愛與feeling的階段,而是在佔有的階段。我們的文化在這一方面所給的教導與指引非常缺乏,彷彿尚未脫離漁獵時期。回想自古以來婚姻制度的演變,有一度是搶婚,搶婚就是以獵取的手段獲得婚姻,所以我們的文化要進步的話,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反省的。

恢復感性直覺才有創造力

當我們恢復感性直覺(feeling)的同時,也會理性有所幫助,因為恢復感性直覺就是接近空無,就有能力接受不同的假設,不會受到立場、假設的控制;這個時候才能夠無相無不相」,所有的相對我們而言,都不是監牢,而是我們的工具。所以我們需要學習恢復感性直覺,但要如何恢復呢?有一辦法就是把執著放掉;執著就是堅持某一個假設、立場,要習慣於把執著放掉,執著一放掉,feeling就會出來。在中國文化環境裡面,經常促使我們扮演feeling的殺手,這一點是我們每個人要自我反省的。我們會把自己的feeling殺掉,當然也會把周圍的人的feeling殺掉。當一個人沒有feeling,我認為這個人就是活的死人、麻木的人,乃至於機器人;有feeling的人才是活人中國有一句成語「麻木不仁」,一麻木就不孔夫子講的仁愛的人,而是被設定好目標機器人。為了要有效率,教育把我們教得願意做一個設定好目標機器人,整個人生就為了要完成那個目標,凡是跟目標無關的事情都不注意,人生的豐富性、創造性就沒有了,生活得很單調、乏味。

今天我來演講之前,才跟我小孩談起這件事情他說他的同學中有成績非常好,以前他都非常佩服,現在才了解他們的成績為什麼那麼好;原來他們在中學的時候就已經設定好目標要把成績弄好。在大學的時候,每一門功課都有一些我剛才講的基本假設,而很多基本假設是模糊不清的,有人就會將與成績無關的模糊假設切除,因此所關注的范圍縮小了,全力以赴達到好成績就不難了。但是我的小孩沒有這樣做我也教他這樣做,他的老師也沒教他這樣做;所以所有可能的假設他都重新思考過,費了很多精神去考慮這些問題,因此成績沒那麼好,看到別人成績那麼好,覺得很佩服,現在終於了解別人是怎麼做的。我打一個比喻;我的小孩狀況就像一頭野馬,在草原上隨意的賓士,一旦有人就把這頭野馬抓過來套上韁繩去拉馬車,它當然拉不好,會亂跑、亂竄。學校教育就好像是馬車韁繩,套在學生脖子上,看你拉得快不快,拉得快就得到好成績;而那些成績好的同學,就是一匹訓練有素的馬,套上了韁繩,裝上了馬鞍,而且眼睛還遮了布,只能往前看,不能看旁邊,所以馬車得很好,很有效率。我們的教育是可以培養出很會拉馬車的馬,但是這些馬一放出去,讓它在原野上創造發展的時候,就不行了,這就是目前我們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我們培養出來的工程師、科技人才都很努力工作,但是卻沒有創造力。因為沒有feeling,一開始眼睛都被限制住,只會看狹小的前景,周圍所有的機會都不在考慮的范圍內,怎麼可能會有創造力,發展出新的產業科技

美國教育方式所教出來的都是野馬,所以要跟他們比,不得不先恢復感性直覺(feeling)的能力,恢復了之後,才可能有創作與靈感中國文化與歐美國家相比,在美感上略遜一籌,就是因為feeling太弱了。去年我去美國,第一次去紐約的唐人街,心裏面覺得滿沉重的,唐人街看起來跟我們這里的菜市場差不多,在這里自己的菜市場,覺得還可以接受;但是到紐約唐人街,跟美國對比之下就很難過。別人的城市是這么整齊優美,而我們卻像菜市場,放在一起給人感覺就像是長在肉上的瘡。有人告訴我說所有唐人街都是這個樣子,於是這一年來我就一直思索著,為什麼唐人街會是這個樣子?想來想去,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中國人美感的修養普遍不夠,所以這群美感比較弱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弄出唐人街的模樣來,所以唐人街的臟、亂、丑,不只是個人或街道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文化美感修養的問題,如果真是這樣,就令人感覺很沉重了。若要檢討、改進一番,我覺得也不是很困難,就是努力把feeling培養出來,只要每一個人的feeling培養出來了環境自動就會跟著改變。

靜坐可以提升心的覺受力

講到這里,就有人要問怎麼培養feeling?我想最好的辦法就是窮本溯源,把任何事情都回溯追查它的根源,找到它的源頭。還有一辦法就是學習靜坐,把心靜下來,把心裡的執著放下來,心慢慢接近空,還不一定要完全空,feeling自己就會生出來。事實中國文化就已經講到寧靜致遠」,當心靜下來的時候,心的覺受力就逐漸擴大,無遠弗屆;因為有感性直覺(feeling),一恢復feeling就有美感,而且創造力也會出來,這就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當然創造力是很豐富的。感性要提升,我們需要學直覺,體會空無的本性理性要提升,也是一樣。總括起來,只要真正按照佛法所教導的方法,去修行、鍛煉、學習,就有辦法提升理性感性能力。今天講到這里,謝謝各位。

問:如果說美國感性能力比較強,為什麼他們的離婚率會那麼高?

答:我想不能夠用離婚率來斷定誰的感性較好,因為我們這里雖然感情不好,但是也不一定會離婚,大家會忍耐,而美國在這方面他們不願意忍耐。

問:能否多說一些有關feeling的事?

答:下一期的「圓覺之友」(第二十七期)會有專文來談,屆時大家可以看。

問:如何理性自處安度晚年?我已經九十歲,廣西貴縣人。

答:我也是貴縣人。老年人可以把握很短的時間學佛。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人間學佛最有效,其它在地獄惡鬼畜生不用說了,即使在天道修羅道也比不上人間。學佛最好、最快、最有效的地方是在人間,所以即使只剩下十年、一年、一個月、一天都要把握,在人間修行所得到的成果是天道所不及的。時間越短越少越要把握,晚年要把機會學佛

問:何謂空無?

答:我所講的空無指的是本來面目」、「本性」,你可能又要問什麼是本來面目答案就是真正的自己,如果你又要問什麼是真正的自己?我就辦法回答了,因為就是你自己,怎麼還來問我

問:如果沒有如來藏的因,經過十二因緣以後會落入斷滅嗎?

答:如來藏的因是不會斷滅的。

鼓勵大家談開闊的好感

問:您剛才說年輕男女戀愛,難道老一點就不能談戀愛

答:老一點也可以談,再老都可以談,但是我不主張談戀愛,而主張談feeling,談感性直覺。我鼓勵大家談好感,不要把好感變成思念,思念是粘滯的、糾纏的,希望大家的是很開闊、自由自在的好感,能保持在感性直覺、好感這個階段;偶而不慎變成「愛」,不要再掉下去變成「取有」,要趕快再回到feeling,所以偶而掉到愛沒有關系,立刻回到feeling就可以,這樣就是永遠在愛河當中,不會落入憂悲苦惱的狀態。feeling是適合所有年齡的人,如果自己生活在feeling中,也能把周遭的人的feeling啟發出來,那麼就是在一個feeling豐富的環境中,會生活得越來越豐富、愉快、自在

問:這樣跟社會婚姻制度是有矛盾嗎?

答:我講的是心情要保持在feeling的狀態,還是可以結婚,但是不要往下掉。

問:我們現在會有愛與性、靈與肉的問題,而您今天講的似乎解不了這個問題

答:不錯,我並沒有解這個問題,但是話說回來,如果能做到我講的狀況,那些問題自動就沒有了。之所以會有那些問題,就是因為沒有做到我所講的狀況

問:我去年看到報紙,知道圓覺文教基金會在這里的演講。我想這里大概我的學歷最低,我只有國小畢業,未滿二十歲結婚,二十五歲離婚。離婚以後一直帶著三個小孩生活很坎坷,直到兩年前才接觸佛法。離婚後交了很多男朋友,但是到現在都未再婚。今天梁教授講的feeling,我覺得是有道理,我交往的那些男朋友都很會管我,我為生活工作、要跟客戶約會,男朋友就會吃醋。我還參加很多活動,比如攝影學會,我會邀男朋友參加,他又不肯去,又要怪我,所以到現在我還是單身。最近還認識一位學佛朋友,也是很會管我,要我天天念佛報紙要看電視要看,我去學英文他也生氣。今天梁教授講的佛法我就很能夠體會。謝謝。

答:這位女士所講的是她親身經歷的事實,舉證了戀愛中的男女關系,愛上了以後就變成控制、佔有。我想也不只是男生的問題,女生也一樣有這個問題。就十二因緣來看,這是眾生普遍都有的特質,要克服的話,就是要沿著「十二因緣」逆回去,佛法固然有講到十二因緣,而我今天講的是可以實際運用的。

恢復feeling能使婚姻幸福

問:我在某基金會當義工的時候,輔導很多婚姻受暴、離婚、外遇的問題。我發現很多婦女丈夫已經不愛她,或者她已不愛丈夫了,但是硬要跟他在一起,佔有他,我認為這是跟我們的文化有關。我們從小並沒有培養兩性關系應有的態度,比如剛剛那位所講的男生會控制她,就是跟男性沙文主義有關,跟愛情的本質是沒有關系的。還有一點,梁教授剛剛提到,中國人對不好婚姻很會忍耐,因為我們的婚姻是為了愛情,而是為了面子。我看到很多留連麥當勞的小孩不願回家,因為父母天天吵架,所以愛情應該是家庭最重要的問題,我們應該省思愛與性的問題。

答:家庭之所以這么不愉快,婚姻這么不幸福,連小孩不願在家裡是因為不懂feeling。結婚一開始就不懂,所以一直是沒有好感,甚至連愛都沒有,根本是在控制的階段,這樣怎麼會幸福?我認為要幸福有一辦法,就是恢復feeling,一恢復就有好感,心情是寬鬆自在愉快,你的心靈層次就不會落到佔有控制,家庭當然幸福小孩也願意回家。所以每一個人心裏面要的是feeling,但是行為一做出來就落到佔有,這一點並不是天生就這樣,我們是有辦法可以克服、反轉這個狀況的。

問:現行教育制度下,如何改進現況,培養感性直覺

答:很困難。要培養的話,先要有感性直覺的人也就是先把自己的感性直覺恢復,然後有感性直覺的人在一起,才能談教育;否則找不到幾個懂的老師,怎麼教?所以第一步,今天大家如果聽懂了,先自己趕快恢復感性直覺

直覺是沒有經過推理思維

問:您演講一開始提到直覺可以統合理性感性,這個直覺跟後面談到的感性直覺是同樣的內涵嗎?

答:直覺感性直覺是相同,但是深度不太一樣,也可以分理性直覺感性直覺,但是重點都是直覺直覺的意思是沒有經過推理思維

問:創造力除了空無之外,尚需其他相關素材嗎?比如美術、音樂,空無之中就有素材?或有了素材之後才能創造?

答:空無可以生出任何素材,而且生出素材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所謂的「真空生妙有」。

問:培養feeling要如何追溯源頭?可否多談一點。

答:有關這一點,請大家看圓覺之友第二十四期《攝心內證》和第十一期《回頭是岸》,就是談怎麼回溯,找到源頭

問:靜坐不能靜,心有許多雜念,怎麼辦?

答:就是等待,等它自己靜下來,坐久了,等久了,自然靜下來了。

問:為什麼從feeling到愛再下去就變成控制佔有,掉下去就忘了前面的好感,為什麼會這樣?

答:原因就在,人有一很強習性──向外馳求,因為向外馳求的習性太強,被這個習性控制所造成的。

問:生活中如何反觀自性

答:就是去體驗每件事情的feeling,或者可以學學禪宗辦法,看見一朵花,就問「誰在看」,吃東西就問「誰在吃」,可以這樣來練習反觀自性

最好的教育是啟發智慧

問:《慣性質量》一文中結論所提到,現代化時程提前,如何以佛法觀點闡釋?

答:在那篇文章我提到要縮短國家現代化的時間,就是要提升教育的品質來培養智力,也提到要開放新聞言論自由,來凝聚心力這個地方都沒有用到佛法文字來說明,是因為報社希望我的文章少一點宗教色彩。事實上慣性質量就是惰性的大小,就是佛法所講的業力業障的大小,業障太重就不容易改變。像剛才提到之所以是從「feeling」到「愛」到「取有」的發展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向外馳求;向外馳求是一種習性,等於是慣性,是有質量的,這個質量很重,要改變它,需要花很大的心力才能扭轉,這個心力別人沒辦法幫你,只有自己去做

國家現代化要快,只有一辦法,就是把大家的菩提心啟發出來。那篇文章提到要提升教育的品質,其實最好的教育就是把每個人良知善心啟發出來;能夠把每個人智慧啟發出來,這樣才能改變我們的習性。至於提到新聞自由,像大陸是控制言論新聞自由的,控制的話怎麼會學到好東西?學到的都是被灌輸的東西,所以只有自由化,好的東西、好的聲音才可以自發的展現出來,大家的心力才會形成共識;形成共識才會力量,才能改變慣性。

那篇文章中我把中國現代化的時間算了出來,如果我估算得不錯的話,大概還要八十年。有一辦法可能可以加速些,但是不一定有效,就是把中國分成幾個國家,這樣慣性質量會小一點,整體現代化的時間會快一點。但要有一個前提,就是改革的力量不能分散掉,如果改革力量也照等比例分散掉,那還是沒有用的。現在我們看台灣就是這樣,分出來比較小的一塊,所以比中國大陸進步,就是因為質量比較小,惰性比較小,比他們跑得快一點。如果我們善於運用的話,改革的力量是會增加的,現在科技發達,媒體進步,衛星有線電視普及,這些如果都能用在改革智慧的培養上,現代化速度就會更快;但是如果用錯方向只會播些不入流的節目,那就會讓改革的力量更小。所以說,善於運用的話,這些事情都是可以改進的。今天回答到此,謝謝各位。

資料記錄-陳雲卿
資料整理- 梁玉明

THE END